北朝时期酿酒、饮酒及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朝时期的制曲、酿酒工艺取得了进步,当时酒的种类日益丰富。酒的生产形成了官营酿酒业与民间酿酒业并行发展的局面。一方面,酿酒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对民生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酒的生产和销售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因而北朝时期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对酒业进行管理。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受到游牧民族饮食风俗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处于气候寒冷时期,这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促进了当时北方地区尚饮之风的形成。在北朝时期的饮酒活动中往往伴随娱乐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酒宴礼仪,此外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对饮酒行为的约束。酒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礼仪活动、社会生活以及诗歌创作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酒在北朝国家的施政与礼仪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深入社会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除此之外,酒还促进了当时社会中诗歌创作的发展。
The article does research of the kinds of alcohol in Northern Dynasties, technology of making distillers'yeast and producing alcohol, production of alcohol, management of alcohol carried out by the countries, features of drinking alcohol, reaction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anquets, etiquettes of the banquets, restrains on drinking alcohol, rel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ceremony activities, social life, poems wtitten by the scholars. The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cove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economy, society and social custom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study on the kinds of alcohol, technology of making distillers'yesat and producing alcohol in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first place, we will explore liquor, mixed alcohol of plant, wine, and medicinal liquor. We will focus on the varieties of liquor, mixed alcohol of plant, wine, and their share in the consumption. In the second place, we will make the analysis of the kinds of distillers' yeast and technology of making distillers'yeast. Futurempre, we will approach the operational steps of producing alcohol,concrete measuers taken by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arose in the course of producing alcohol, these are a showcase for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alcohol in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of alcohol and management of alcohol. About production of alcohol, the state-operated and non-state-operated industry of producing alcohol develpo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er fulfilled the royal houses' needs, the latter attended to social needs. In reference to state management of alcohol, on that time, the countries operated producing alcohol, trading in alcohol, and consumpting alcohol through prohibition on alcohol, monopoly on alcohol, and collecting taxes on alcohol. These policies affected national revenu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n noteweathy features of drinking alcohol in Northern Dynasties. We will approach them from four angles:the formed atmosphere of drinking alcohol, diversified ways of drinking, elegant drinking vessels, frequent drinking activiti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nvestigation on reaction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banquets, etiquettes of the banquets, tabooes against drinking alcohol. Firstly, there were five kinds of reactional activities-composing poems,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singing, performing acrobatics, words of drinkers'wager game. These reactional activities reflected that peopl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pursuits of spiritual ethos when they were drinking. Secondly, etiquettes of the banquets on that time were very elaborate.We could find out that from seating orders, dierctions and highness of seat, ceremonies of drinking which people payed more attention to. Moreover, tabooes of Chinese ancient mouring etiquettes and Buddhist belief restricted drinking to some degree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inspec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etiquettes activities. On the one hand, wine had close connection with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Northern Dynasties. For the rulers, they built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monarches and cabinet ministers, inspired the morale of the troops and won people's support by awarding alcohol, developed diplomatic relations by awarding foreign monarches and messengers banquets. Thses were benificial to national rule. For local officials, they intergrated awarding banquets with administering the jurisdiction well. This was benificial to local administ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ne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etiquettes activities. Alcohol was widely used in the memorial rites, ceremonies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weddings and ceremonies of putting on the hap which were held by the states. This reflected that alcohol was treated as vehicle for the national etiquettes activitie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social life. On that time, alcohol was widely used in congratulatio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reating the disease, processing food and drink, folk memorial ceremonies. This reflected that alcohol had close relation with social life.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poems of scholars'compositions. During the background of atmosphere of composing poems came into fashion, poems which key themes were alcohol emerged o lot. This proved that alcohol promoted the composition.
引文
①《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第1182页。①邱濬:《大学衍义补·征榷之课》史臣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下)》卷275,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第2663页。②参看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③参看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④参看徐海荣等:《中国饮食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①参看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②参看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③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④参看傅金泉:《中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⑤参看傅金泉:《中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⑥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4期。⑦参看缪启愉:《<齐民要术>中利用微生物的科学成就》,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4期。①参看汪建国:《解读<齐民要术>的制曲和酿酒工艺》,载《中国酿造》,2008年第16期。②参看李生春:《<齐民要术>在中国酒文化史上的意义》,载《甘肃轻纺科技》,1994年第3期。③参看包启安:《南北朝时代的酿酒技术》,载《中国酿造》,1992年第3期。④参看傅金泉:《从曲蘖论我国黄酒麦曲技术的发展》,载《酿酒科技》,1988年第3期。⑤参看王赛时:《山西酿酒史略》,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⑥参看李约瑟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⑦参看黄修明:《中国古代酒禁论》,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⑧参看黄修明:《中国古代酒禁论》,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①参看黄修明:《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载《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②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①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四章《制黄酒曲药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①《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22页。②《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附于谨传》,第847页。①《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47页。①《水经注》卷四《河水注》载,“(河东郡)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探挹河流,醖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亦。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涤浆焉,别调氛氲,不与它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亦。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上述描述让人仿佛有垂涎欲滴之感。据此可知,《水经注》所载之桑落酒与《洛阳伽蓝记》所载应出于同一工匠。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4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③《艺文类聚》卷八七《果部下·蒲萄》引北周庾信《燕歌行》,第1495页。①《宋书》卷五九《张畅传》,第1601页。②参看陶习刚:《中国古代葡萄、葡萄酒及葡萄文化经西域的传播(一)—两宋以前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7页。③参看芮传明:《葡萄与葡萄酒传入中国考》,载《史林》,1991年第3期,第48—49页。④法国学者童丕在《中国北方的粟特遗存—山西的葡萄种植业》一文中,根据《魏书》记载的有关北魏政权从西北地区移民(其中包括粟特人在内)、粟特商人在北方地区经商、活动的资料,同时援引出土的关于北朝时期粟特人墓葬屏风、壁画中贯穿“葡萄树”、“葡萄酒”这一主题的情况,认为北朝时期北方的粟特人保持了其在粟特故乡的风俗,所以,种植葡萄这一活动得以在山西等少数地区推广。根据童丕的推测,我们可以认为,粟特人在把葡萄种植技术带到北方的同时,酿制葡萄酒的技术也应随之传入北方地区。否则,在葡萄种植尚未在北方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北魏初期的统治者把视为珍品的葡萄酒大量赠予南朝官员便是不可能的事情了。⑤《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春》引北周庾信《春赋》,第45页。①参看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与征榷》,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②汪建国先生在《解读<齐民要术>的制曲和酿酒工艺》中认为,“根据长期实践证实,小麦是制曲的最佳原料,(1)小麦种营养丰富全面,尤其是淀粉,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曲料的疏松,有利微生物繁殖,从而提高酒曲质量;(2)小麦成分复杂,制曲过程中,在较高温度下能产生多种香气代谢物质,对酒的赋香作用强;(3)小麦的皮层中含有纤维素,能滞留较多空气,构筑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供不同微生物富集、生长、繁殖、培养和代谢;(4)小麦种含有丰富的面筋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粘着力强,能相互连接,构成各种规范的形态,适合于曲霉菌生长;(5)小麦中的挥发性微量成分有醛,酯,醇,酚等20多种物质,其中含有木质素,可生成4-乙基愈疮木酚,是构成酒香的重要成分之一。”虽然当时人们制曲所用原料较为单一,但是,由于小麦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及人们在制曲过程采用的不同制曲方式。所以,仍让能够制成糖化力、发酵力各异的酒曲,进而酿造出品质卓越、种类众多的佳酿。①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四章《制黄酒曲药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①参看罗志腾:《古代中国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2期,第103页。②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四章《制黄酒曲药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汪建国在《解读<齐民要术>的制曲和酿酒工艺》中认为,“蒸以增加黏度和淀粉变性及起到杀菌功能,炒以提高曲的香气和高沸点成分,生以达到接种繁殖和保留原料中所含有的丰富有益活性成分。三者有机结合得以优势互补。”由此也可知,以只是对原料进行单一炒制的笨曲来说,其淀粉黏度、性能、原料中所含有的有益活性成分,与神曲相比,明显逊色。所以,神曲与笨曲的糖化、发酵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是自然的事情了。③参看李亚东:《中国古代酿酒专家贾思勰与酿酒技术》,载《酿酒科技》,1984年第2期,第23页。④参看汪建国:《我国生麦制曲特征和操作技艺》,载《江苏调味副食品》,2007年第5期,第41页。①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58—59页。②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58页。③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59页。①参看朱宝镛、章克昌主编:《中国酒经·酒史篇》第二章《中国古代的酒曲和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②参看康明官:《中外名酒知识及生产工艺手册》第二章《中外著名蒸馏酒生产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0、61-62、81—83页。③参看傅金泉:《从曲蘖论我国黄酒麦曲技术的发展》,载《酿酒科技》,1988年第3期,第4页。①参看傅金泉:《中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第三章《制曲新技术新工艺与大曲质量标准的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②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59—64页。③参看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④罗志腾在《古代中国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中认为当时人们在制曲过程中“五色衣成,便出曝之”这一举措,就是现代酿酒制曲中的“将霉菌孢子颜色作为制曲工艺终点的生物学指标”的较早实践。⑤参看傅金泉:《从曲蘖论我国黄酒麦曲技术的发展》,载《酿酒科技》,1988年第3期,第4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法酒第六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页。②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55-64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430页。②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二章《酿造黄酒所用原料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③李亚东在《中国古代酿酒专家贾思勰与酿酒技术》一文中考察高温煮水这一工艺流程时认为,“高温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灭菌,还可以沉淀出一部分重碳酸盐,降低水的硬度,从而有利于排除杂菌污染,促进正常菌种的繁殖。④《淮南子校释》卷五《时则训》“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熺必洁,水泉必香。”高诱注,“水泉香则酒善也。”说明古代人们早已认识到酒质的优劣与水质的关系。⑤现代酿酒,对水质也有更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殷维松在《黄酒简易酿造法》中阐述,“无色、无味、无臭、水质清澈透明。一般地面水,硝酸盐含量在1.0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0.1毫克/升以下,氨氮微量。铁含量最好在0.5毫克/升以下。含氯量应在20—60毫克/升范围内较适当。水中总固体-段在100—500毫克/升较为普通,但最好能在100毫克/升以下。磷酸盐在3—10毫克/升之内。pH??值应该在中性或微酸性范围。”可见,当时人们在酿酒过程对酿酒用水的加工与处理,与现代酿酒工业对水源的加工目的是一样的,现代进行酿酒时对水进行上述加工,就是要使水源无杂质,盐、酸、碱度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以保障酒的色、香、味的纯正。在北朝时期生产工艺较为有限的条件下,当时人们能利用有限的方式对水源进行加工与处理,达到与现代标准相近的要求,这可以说是当时酿酒工艺发展与进步的体现。①朱宝镛、章克昌在《中国酒经·酒史篇》第三章《历代酿酒技术》中认为,“浸曲法的优点是酒曲被粉碎后,浸泡在水中,酶制剂已溶入水中,酵母菌也可度过停滞期,并开始繁殖。这样,投入米饭后,发酵可以尽快进行。”“浸曲的主要目的在于酶的溶出和活化。”傅金泉在《从曲蘖论我国黄酒麦曲技术的发展》一文中也认为,“(浸曲)更重要的是使曲中的酵母菌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培养。②参看(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74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页。①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五章《酿造黄酒工艺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②参看王福荣主编:《酿酒分析与检测》第一章《白酒生产分析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③参看王福荣主编:《酿酒分析与检测》第一章《白酒生产分析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①参看(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七《白醪曲第六十五》,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84页。②参看康明官:《中外名酒知识及生产工艺手册》第三章《中外著名黄酒和清酒》,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河东神曲黍米酒”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页。②参看朱宝镛、章克昌主编:《中国酒经·酒史篇》第三章《历代酿酒技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25页。②参看(宋)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②参看康明官:《中外名酒知识及生产工艺手册》第一章第四节《各类酒的原料及制法概要》,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③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五章《酿造黄酒工艺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④参看康明官:《中外名酒知识及生产工艺手册》第一章第四节《各类酒的原料及制法概要》,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419页。②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③北朝时期人们在酿酒时所采用的“喂饭法”,在从古至今的酿酒生产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谢广发在《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中认为,“喂饭法酿酒在我国已有极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曹操就酿出了闻名一时的‘九酝酒’,这种酒是用‘九投法’酿成的……《齐民要术》上记载的酿酒法,也有三投、五投和七投的方法。历史上这些酿酒的方法和现在黄酒酿造的喂饭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多次投料、连续发酵的喂饭发酵法,与近代递加法发酵实际上是相同的。④参看(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神曲2号黍米酒”条,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76页。⑤参看殷维松:《黄酒简易酿造法》,中国食品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①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五章《酿造黄酒工艺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②参看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第二章《转型前夜深入民俗的唐宋饮品》第一节《唐宋时期的酒文化·酒的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③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五章《酿造黄酒工艺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④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页。⑤参看缪启愉:《<齐民要术>中利用微生物的科学成就》,载《古今农业》,1987年第4期,第7页。①参看谢广发:《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113页。①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第62页。②谢广发在《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第四节《黄酒醪的酸败及防治》从现代酿造黄酒实验分析角度认为,“如果糖化快、发酵慢,糖份过于积累,易引起酸败;反之,糖化慢,发酵快,易使酵母过早衰老,后酵也易生酸。③参看谢广发:《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①参看(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74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页。②参看谢广发:《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③参看谢广发:《黄酒酿造技术》第三章《黄酒酿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④参看俞为洁:《中国食料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五节《食物的加工和贮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①《魏书》卷七○《刘藻传》,第1549页。②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二《城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页。③《北史》卷七七《裴政传》,第2612页。①参看李亚东:《中国古代酿酒专家贾思勰与酿酒技术》,载《酿酒科技》,1984年第2期,第25页。②参看江玉祥:《唐代剑南道春酒史实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77页。③参看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代考》,载《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第35—36页。①参看刘广定:《元代以前中国蒸馏酒的问题》∥中国科技史论文集编辑小组:《中国科技史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211页。②参看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代考》,载《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第35页。③参看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代考》,载《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第37页。④参看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第四十章《生物化学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⑤参看(宋)窦平著;石祥编著:《酒谱》内篇《酒之名》编著者注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页。⑥参看(宋)窦平著;石祥编著:《酒谱》内篇《酒之名》编著者注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页。⑦参看崔利:《从元代<扎剌机酒赋>看中国蒸馏酒起源》,载《酿酒》,2011年第1期,第96页。⑧参看江玉祥:《唐代剑南道春酒史实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77—78页。①参看(汉)扬雄著;华学诚汇证:《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卷一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92—993页。②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五章《酿造黄酒工艺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①《酒经》卷中载,“顿递祠祭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已上罨曲。”“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已上风曲。”“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已上曝曲。”可见,朱肱以酒曲的培养方式为标准,将宋代酒曲分为罨曲、风曲和曝曲三大类。②参看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第一篇《酿造黄酒科技发展史》第四章《制黄酒曲药科技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③参看(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①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58页。②参看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载《西北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59页。①参看(宋)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②参看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第二卷第六编《秦汉时期的饮食》第一章《秦汉时期食物的基本构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469页。余华青、张廷皓:《汉代酿酒业探讨》,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第102—103页。③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页。④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页。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②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9页。③参看余华青、张廷皓:《汉代酿酒业探讨》,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第103—104页。①参看余华青、张廷皓:《汉代酿酒业探讨》,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第101页。②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419页。①参看(宋)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译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②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①《魏书》卷一三《皇后传》,第321--322页。①参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6年第10期,第20页。②参看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9页。③《魏书》卷九二《烈女传》,第1977页。④《礼记正义》卷七《曲礼下第二》,“纳女……于国君日‘备酒浆’”条,孔颖达,注疏“酒浆是妇人之职也,故送女而持此为辞。”可见,古代对于嫁人尤其是嫁入高门的女子,对其掌握“酒浆”之艺是较为重视的。北朝时期女子娴熟于“酒浆”之艺多见于社会上层女子的记载,便是上述观念的反映。⑤《魏书》卷三五《崔浩传》,第827页。⑥《魏博陵元公故李艳华夫人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页。⑦《夫人讳修娥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2页。①《魏直阁将军辅国将军长乐冯邕之妻元氏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②《宋书》卷一○○《自序》,第2450页。①《北齐书》卷四《武成帝纪》,第94页。②《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02页。③《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66页。④《北史》卷二《魏太武帝纪》,第64页。①《魏书》卷五《文成帝纪》,第123页。②本文对北朝时期酒禁政策特点的分析,受到杨印民在其著作《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中关于元代酒禁特点论述的影响。③《北齐书》卷四《武成帝纪》,第94页。④《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02页。⑤《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66页。①《魏书》卷一二《孝静帝纪》,第301页。②《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02、108页。③《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66页。④《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02页。⑤《魏书》卷五《文成帝纪》,第116页。⑥《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第2875页。⑦《魏书》卷五《文成帝纪》,第116页。⑧《北齐书》卷四《武成帝纪》,第94页。⑨《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02页。⑩《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16页。11《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第755页。①关于榷酤制度在国家统治中所起的作用,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卷六“榷酤”条论述,“榷酤创始于汉,至今赖以佐国用。”由此可见,来自于榷酤制度的收入在支持国家统治运转方面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②《北史》卷七《齐文宣帝纪》,第254页。③《通典》卷一一《食货十一·杂税》载,“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税市入者,人一钱。其店舍又为五等,收税有差。”这说明包括酒业经营者在内的商户需要交纳一钱作为取得进入市场中进行商业经营资格的凭证。税市之官再根据酒业经营者经营规模,征收不同的酒税。据此,北魏国家从酒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入。①《魏书》卷二《道武帝纪》,第25页。②《魏书》卷三《明元帝纪》,第51页。③《魏书》卷四下《太武帝纪下》,第103页。④《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71页。⑤《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5页。⑥《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101页。①《魏书》卷六七《崔光传》,第1490页。②《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9页。③参看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齐诗》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57页。④《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8页。⑤《北齐书》卷三○《高德政传》,第409页。⑥《北史》卷五五《王纮传》,第1998页。⑦《北齐书》卷三○《崔暹传》,第406页。①《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第446页。②《北齐书》卷五○《恩幸·和士开传》,第687页。③参看(明)李时珍编纂;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卷二五《谷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7页。④《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16页。⑤《北齐书》卷九《穆后传》,第128页。⑥《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9页。⑦《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第86页。⑧《周书》卷七《宣帝纪》,第124页。⑨《隋书》卷二五《刑法志》,第710页。⑩《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8页。11《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7页。12《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7页。13《宋书》卷六一《武三王·衡阳王义季传》,第1654页。①《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广阳王建传附元嘉传》,第429页。②《魏书》卷七一《夏侯道迁传》,第1583页。③《魏书》卷九三《恩悻·赵修传》,第1998页。④《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附高季式传》,第297—298页。⑤《北齐书》卷一四《高灵山传附高伏护传》,第189页。⑥《周书》卷四四《李迁哲传》,第793页。⑦《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汝阴王天赐传附元修义传》,第451页。⑧《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第314页。⑨《北史》卷二《魏景穆帝纪》,第64页。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第2875页。②参看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5页。③释僧佑:《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页。④通慧、赞宁:《宋高僧传》卷一八《感通篇第六之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820页。⑤《周书》卷二二《柳庆传》,第370—371页。⑥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三《护法上》∥《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25页。⑦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五《感通上》∥《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47页。①释僧佑:《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页。②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三《护法上》//《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59页。③《魏书》卷七○《刘藻传》,第1549页。④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二《城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页。⑤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城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2页。⑥《北史》卷八○《外戚·胡长仁传》,第2694—2695页。⑦《北史》卷七七《裴政传》,第2612页。⑧《北齐书》卷一二《文宣四王·陇西王绍廉传》,第157页。①《宋书》卷七四《鲁爽传》,第1922页。①参看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5页。②参看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4页。③参看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38页。④参看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载《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第61页。⑤张庆捷先生在《北魏平城墓葬绘画中的宴饮图》一文中分析鲜卑人酷爱饮酒即与寒冷气候有密切的关系,“鲜卑拓跋喜爱饮酒,其原因即与游牧民族放牧狩猎,迁徙奔波,生性豪爽,热情慷慨,喜欢借酒表达感情有关;也与其地处塞北,冬长夏短,寒冷异常,需要酒来抵御寒风有关。”更确切的说,寒冷的气候,是促使包括鲜卑人在内的整个北方地区人们酷爱饮酒的不可忽视的因素。①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②《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③《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第314页。④《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春》引周庾信《春赋》,第45页。⑤参看(北朝)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卷七《笨曲并酒第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4页。②参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6年第10期,第20页。③《北史》卷七○《孟信传》,第2433页。①参看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8期,第2页。②转引自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8期,图版一(2)。③参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第二章《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④参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⑤参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第二章《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①转引自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彩版一二(1),科学出版社,2006版。②转引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③参看王克林:《北齐库狄迥洛墓》,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第387页。④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四章《随葬器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144页。⑤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四章《随葬器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①转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彩版一四四(5),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②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3年第10期,第35页。③参看西安市文物保护:《西安市杯周史君石椁墓》,载《考古》,2004年第7期,第43页。④参看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载《考古》,1977年第6期,第387页。⑤参看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载《考古》,1977年第6期,第387页。⑥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用于加热的铜鐎斗,正如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饮食器·鐎斗》中所说,“鐎斗的使用期限更要长些,到南北朝时期还相当盛行。①转引自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载《考古》,1977年第6期,图版五(4)。②转引自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载《考古》,1977年第6期,图版五(1)。③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崇福寺文物管理所:《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0年第12期,第39-40页。④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载《考古》,1991年第12期,第1091页。⑤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载《考古》,1991年第12期,第1092页。⑥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载《考古》,1991年第12期,图版三(3)。①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载《考古》,1991年第12期,图版三(1)。②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载《考古》,1991年第12期,图版三(5)。③参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第二章《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29页。④参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第二章《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242页。①转引自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彩版一一(1),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②转引自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彩版一二(2),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③参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④参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2006年第10期,第42页。⑤转引自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彩版一一(2),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①《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春》引北周庾信《春赋》,第45页。②《北史》卷三四《胡叟传》,第1263页。③《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附高季式传》,第297页。④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7页。⑤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四章《随葬器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38页。①转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彩版一四一(1),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②转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彩版一四一(2),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③参看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陶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④参看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93年第5期,第424页。⑤参看魏女:《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载《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第93页。⑥参看代尊德:《太原北魏辛祥墓》,载《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年,第197—198页。⑦参看陶正刚:《山西祈县北齐白圭韩裔墓》,载《文物》,1975年第4期,第67—68页。⑧参看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载《考古》,1979年第5期,第241页。⑨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载《文物》,1990年第12期,第5页。⑩参看山西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3年第10期,第14页。11参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9年第3期,第46-47页。12参看邓宏里、蔡全法:《沁阳县西向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载《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第4页。①参看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2年第1期,第49页。②参看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陶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③转引自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2年第1期,图版七。④参看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载《考古》,1977年第6期,第387页。①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三《城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7页。②《北齐书》卷二○《慕容俨传》,第282页。③《北齐书》卷四一《傅伏传》,第546页。④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城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5页。⑤《北齐书》卷四一《傅伏传》,第546页。⑥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⑦参看刘俊喜、高峰:《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载《文物》2004年第12期,第45页。①参看张庆捷:《北魏平城墓葬绘画中的宴饮图》,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印,2011年,第458-459页。②《太平御览》卷七六一《器物部六·樽》引崔浩《汉记音义》,第3380页。③《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附于谨传》,第847页。④《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45页。⑤《魏书》卷五○《尉元传》,第1114页。⑥《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6页。⑦《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7--178页。①《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第514页。②参看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二《北周李贤墓中亚风格的鎏金银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③参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5年第11期,第12页。④转引自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二《北周李贤墓中亚风格的鎏金银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①《北史》卷七○《孟信传》,第2433页。②《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③《北齐书》卷二八《元韶传》,第388页。④《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下·班婕妤传》载,“酌羽觞兮销忧。”孟康日:“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如淳日:“以玳瑁覆翠羽于下彻上见。”师古日:“孟说是也。”可见,羽觞就是“有头尾羽翼”、成鸟雀形状的酒杯。作工较为精致,堪称酒器中的上品。⑤参看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陶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⑥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四章《随葬器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6页。①转引自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陶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②参看刘俊喜:《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4页。③参看刘俊喜:《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④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城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5页。⑤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⑥《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4页。⑦《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5页。⑧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8??页。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6287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页。③《北齐书》卷四四《儒林·冯伟传》,第588页。①参看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二《北周李贤墓中亚风格的鎏金银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②《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第2876页。③《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④《北齐书》卷四四《儒林·冯伟传》,第588页。⑤《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附裴祐传》,第1579页。⑥《魏书》卷三八《刁整传》,第872—873页。⑦《魏书》卷九四《阉官·王遇传》,第2024页。①《魏书》卷七一《夏侯道迁传》,第1583页。②参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③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三章《墓葬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④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三章《墓葬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⑤转引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⑥《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第314—315页。①《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第464页。②《周书》卷一一《晋荡公护传》,第174页。③《周书》卷四四《李迁哲传》,第793页。④《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4页。⑤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六《郊庙歌辞·周五声调曲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4页。⑥《通典》卷一四二《乐二·历代沿革下·后周》,第3617—3618页。①《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4—185页。②《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上》,第9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3页。④《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9页。⑤《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8页。①《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引北齐邢子才《三日华林园公宴诗》,第69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③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三五《感通篇中》∥《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57页。④《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春》引北周庾信《春赋》,第45页。⑤《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74页。⑥参看(晋)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①《魏书》卷三《明元帝纪》,第52页。②《魏书》卷五《文成帝纪》,第117页。③《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71页。④《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79页。⑤《魏书》卷一一《出帝纪》,第286页。⑥《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5页。⑦《周书》卷二七《蔡祐传》,第445页。⑧《魏书》卷九一《术艺·徐謇传》,第1967页。⑨《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京兆王黎传附元继传》,第402页。⑩《魏书》卷六七《崔光传》,第1493页。11《魏书》卷九《孝明帝纪》,第249页。①《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第221页。②《魏书》卷六四《郭祚传》,第1422页。③《北史》卷四一《杨播传》,第1490页。④《魏书》卷六九《袁翻传》,第1544页。①《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107页。①“附表6北魏时期皇帝赐宴统计表”引自本文作者的硕士毕业论文《北魏时期皇帝赐宴考》。①《北史》卷五《魏孝武帝纪》,第174页。②《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5页。③《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第464页。④《北齐书》卷三五《张宴之传》,第469页。①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1—202页。②《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25—329页。③《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2页。④《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3页。①《魏书》卷五四《高闾传》,第1203页。②《魏书》卷七三《奚康生传》,第1632页。③《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引北齐邢子才《三日华林园公宴诗》,第69页。④参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83页。⑤关于当时中亚地区的乐器传入北方,《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载,“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萧、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这说明随着北魏对外统一战争的进行,中亚地区的音乐、乐器等逐渐传入北方地区。使北方地区的乐舞、乐器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并深刻影响着北齐、北周时代的乐舞表演。⑥参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3年第10期,第35页。①《魏书》卷五六《郑义传附郑道昭传》,第1240页。②《北史》卷四八《尔朱荣传》,第1762页。①《魏书》卷一○八之四《礼志四》,第2817页。②《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75页。③《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第464页。①《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第464页。②《周书》卷一一《晋荡公护传》,第174页。①《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6页。②《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8页。③《礼记正义》卷三《曲礼上第一》,“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孔颖达注疏“谓东西社席,南乡北乡则以西方为上头也。”可见,前代的酒宴座位朝向安排对以后影响的深远。④《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4—185页。⑤参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⑥《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88页。①关于古代服丧期间的饮食禁忌,《通典》卷一四○《凶礼十七》“食饮节”,“父母之丧,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不能食粥,则以为饭,菜羹。妇人皆以为饭。诸齐缞之丧,蔬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不饮酒。”上述记载是关于唐代时期人们在为已故亲属服丧期间的饮食禁忌。北朝时期人们在为故亲属服丧期间的饮食节制亦与此相近。②《北史》卷一三《皇后·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第497页。③《北史》卷二○《穆崇传附穆亮传》,第742页。④《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87页。⑤《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1313页。①《魏书》卷七二《阳尼传附阳固传》,第1611页。②《北史》卷一00《李暠传附李德广传》,第3323页。③《北齐书》卷四○《尉谨传》,第527页。④《北史》卷三三《李灵传附李元忠传》,第1202页。⑤《魏书》卷七一《夏侯道迁传附夏侯央传》,第1584页。⑥《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7页。⑦《周书》卷一二《齐炀王宪传》,第190页。⑧《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第1729页。①释僧祐:《弘明集》卷一三∥《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86页。②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一○《辩惑篇第二之六》∥《大正新修达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156页。③《魏书》卷一九下《景穆十二王下·城阳王长寿传附元鸾传》,第510页。④《北齐书》卷四二《卢潜传》,第556页。⑤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下《教相篇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974页。⑥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下《教相篇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974页。⑦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下《教相篇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974页。①释法琳:《辩正论》卷四《十代奉佛篇下》∥《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514页。②释僧祐:《弘明集》卷一三《奉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86页。③释僧祐:《弘明集》卷一三《奉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86页。④参看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第二九章《八关斋戒与中古时代的门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页。⑤释法琳:《辩正论》卷四《十代奉佛篇下》∥《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514页。⑥支谦,译:《佛说斋经》∥《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含部上》,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911页。⑦《梁书》卷六《敬帝纪》,第151页。①释法琳:《辩正论》卷三《十代奉佛上篇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508页。②《周书》卷七《宣帝纪》,第124页。①《魏书》卷三五《崔浩传》,第811页。②《北齐书》卷十《文襄六王·河南康舒王孝瑜传》,第144页。①《魏书》卷四上《太武帝纪上》,第73页。②《魏书》卷四上《太武帝纪上》,第89页。③《魏书》卷六《献文帝纪》,第130页。④《魏故右光禄大夫中护军饶阳男元遥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⑤《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附段韶传》,第212页。⑥《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7页。⑦《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101页。⑧《魏书》卷三一《于栗磾传》,第735页。⑨《魏书》卷七三《奚康生传》,第1631页。⑩《周书》卷一五《于谨传》,第248页。①《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107页。②《汉书》卷四《文帝纪》颜师古注,第110页。③《史记》卷一○《孝文帝纪》司马贞《索引》,第417页。④《魏书》卷四上《太武帝纪上》,第85页。⑤《魏书》卷五《文成帝纪》,第113页。①《周书》卷七《宣帝纪》,第123页。②《魏书》卷一00《契丹传》,第2223页。③《周书》卷三○《窦炽传》,第518页。④参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第三章《出土遗物》,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⑤《魏书》卷五九《刘昶传》,第1309页。①《魏书》卷一○三《蠕蠕传》,第2298—2299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③《魏书》卷六七《崔光传》,第1490页。④《魏书》卷六七《崔光传》,第1490页。⑤《魏书》卷九《孝明帝纪》,第249页。⑥《齐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口口口口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5页。⑦《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9页。①《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第446页。②《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14页。③《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16页。④《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115页。⑤《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第540—541页。⑥《隋书》卷二五《刑法志》,第710页。⑦《隋书》卷二五《刑法志》,第710页。⑧《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6页。⑨《魏书》卷四八《高允传》,第1088页。①参看(宋)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译注》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②《周书》卷三五《薛善传附薛慎传》,第625页。③《周书》卷三五《薛善传附薛慎传》,第625页。④《魏书》卷八九《酷吏·李洪之传》,第1919页。⑤《魏书》卷五八《杨播传附杨津传》,第1297页。①邱濬:《大学衍义补·征榷之课》史臣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下)》卷二七五,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第2663页。②《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36页。③《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41页。④《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51页。①《魏书》卷一一○《食货志》,第2860—2861页。②《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16页。③《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4页。④《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20页。⑤《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第335页。⑥《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37页。⑦《隋书》卷七《礼仪志二》,第127页。⑧《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4页。①《北史》卷三《魏孝文帝纪》,第88页。②《魏书》卷一○八之一《礼志一》,第2750页。③《魏书》卷五○《尉元传》,第1114页。④《通典》卷六七《礼二十七》,第1866—1867页。⑤《周书》卷一五《于谨传》,第249页。①《周书》卷四五《儒林传序》,第806页。②《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二》载,“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可见,尊老、明长幼之序、教人以孝悌进而构建民间基层秩序是“乡饮酒礼”的核心所在。③《魏书》卷七下《孝文帝纪下》,第162—163页。④《周书》卷二五《李贤传》,第416页。⑤关于“乡饮酒礼”所具有的教化功能,《礼记·乡饮酒义》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上述记载是古代地方社会行“乡饮酒礼”的礼仪程序。历代应是按此程序行乡饮礼。盖言之,在地方民间社会行“乡饮酒礼”就是让人们明“尊长、敬老”之义,以此形成教化之风。进而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以最终利于国家的安定。⑥《魏直阁将军辅国将军长乐冯邕之妻元氏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①《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8页。②《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6页。③《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6页。①《南齐书》卷九《礼志一》,第147页。②《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9页。③《隋书》卷九《礼仪志四》,第179页。④《北齐书》卷三七《魏收传》,第490页。⑤《北齐书》卷二三《崔(?)传》,第335页。①《北齐书》卷五○《韩凤传》,第692页。②《魏书》卷七二《阳尼传附阳固传》,第1604页。③《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武卫将军谓传附元丕传》,第358页。④《魏书》卷九四《阉官·张祐传》,第2020—2021页。⑤《魏书》卷七一《李元护传》,第1586页。⑥《魏书》卷八四《儒林·董征传》,第1857页。⑦《魏书》卷四○《陆俟传附陆凯传》,第906页。①《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②《水经注》卷四《河水》载,“(河东郡)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探挹河流,醖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亦。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涤浆焉,别调氛氲,不与它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亦。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之俊句、中书之英谈。”郦道元所描述之酒与《洛阳伽蓝记》所载为同一酒类。在文人妙笔生花的笔下,桑落酒给人以垂涎欲滴之感。桑落酒正以其卓越的品质而成为文人所争相称颂的对象。而且,桑落酒还是地方上贡朝廷的首选贡品。③《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附高季式传》,第297页。④《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汝南王悦传》,第593页。⑤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7页。⑥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2—343??页。①《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②《北齐书》卷二二《卢文伟传附卢宗道传》,第322页。③《初学记》卷一四《礼部下·飨宴》引北齐杨训《群公高宴诗》,第350页。④《周书》卷四六《李棠传》,第826—827页。⑤《北齐书》卷三四《杨惜传》,第458页。①《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第233—234页。②《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第543页。③《魏书》卷五八《杨播传》,第1280页。④《魏书》卷九二《烈女·乐部郎胡长命妻张氏传》,第1980页。①竺佛年,等译:《四分律》卷一六《九十单提法之六》∥《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一》,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72页。②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648页。③释僧祐:《弘明集》卷一三∥《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86页。①关于黄酒在加工肉类时除腥味的作用,朱宝镛、章克昌在《中国酒经·酒饮用篇》第一章《酒的饮用》中分析,“肉类中含有脂肪滴,口感油腻,即荤腥。脂肪能溶解于热的乙醇中,会随着乙醇的蒸发而‘跑掉’,荤味也即去掉。①《魏书》卷九三《恩悻·赵修传》,第1998页。②《北史》卷三四《胡叟传》,第1263页。③《北史》卷二六《韦阆传附韦珍传》,第958页。①《北史》卷三八《裴延儁传附裴伯茂传》,第1381—1382页。②《北史》卷五一《齐宗室诸王·清河王岳传附高劢传》,第1849—1850页。①《周书》卷四二《萧大圜传》,第758页。②《太平御览》卷三○《时序部一五·社》,第142页。③《北史》卷三三《李孝伯传附李谧传》,第1233页。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4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6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0页。④《艺文类聚》卷八八《木部上·木》引北周明帝《和王褒咏摘花诗》,第1509页。①《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引北齐邢子才《三日华林园公宴诗》,第69页。②参看(东魏)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城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4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7页。④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3页。⑤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⑥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0页。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3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6页。④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253页。①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5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4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页。④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1页。⑤庾信在《寒园即目》,“苍鹰斜望雉,白鹭下观鱼。”表面上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吉定在《庾信研究》第二章《庾信的文学成就》中认为实际上是以“苍鹰”、“白鹭”暗指北周统治者,以“雉”、“鱼”暗指作者的薄弱。进而表现出作者时时刻刻都得小心谨慎。所以,诗人以饮酒诗来表达自己借酒避世、远离政治争斗的思想。①《齐故李功曹墓志》,参看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66页。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8页。③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页。④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⑤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7页。⑥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3页。①《庾子山集注》卷四《对宴齐使诗》,倪璠注,“子山昔在梁时,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北齐本东魏所禅,遣使聘周,子山对宴齐使,自伤颜之厚亦。”“子山乡关之思,屡动越吟;聘魏仕周,有如秦掳。言齐地旧相识者傥或问余,知余今已执硅亦。盖自惭语也。”据此,庾信在诗词中流露出的忧伤,即有饯别故旧时的伤感,又有亡国之臣的苦楚。②参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1页。③《魏书》卷八五《文苑·裴伯茂传》,第1872页。④《魏书》卷八五《文苑·裴伯茂传》,第1873页。⑤《魏书》卷八五《文苑·裴伯茂传》,第1873页。[1]刘安等撰,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4]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辑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5]扬雄著,华学诚汇证.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6]吴普等述,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8]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9]杨玄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0]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1]贾思勰著.齐民要术[M].∥丛书集成初编:1459、1460.北京:中华书局,1985.[12]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译注.齐民要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师道兴著,张金鼎、孔靖校注.龙门石刻药方[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姚僧垣撰,高文铸辑校.集验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9]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虞世南.北堂书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1]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22]令狐德菜.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2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5]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26]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段成式著,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8]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苏敬等.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0]释怀信.释门自镜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三.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1]释道宣.续高僧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2]通慧,赞宁.宋高僧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3]释道林.法苑珠林[M].∥大正新修大藏经:事汇部上.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4]竺法护译.佛说四辈经[M].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四.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35]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6]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7]窦苹.酒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0.[38]朱肱著,宋一明、李艳译注.酒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9]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M].台湾:鼎文书局,1977.[41]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42]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3]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44]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册)[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45]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6]瞿宜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M].上海:上海书店,1985.[47]殷维松.黄酒简易酿造法[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7.[48]筱田统著,高桂林、薛来运、孙音译.中国食物史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49]薮内清著,梁策、赵炜宏译.中国科学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0]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51]蔡毅、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M].常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5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53]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54]薛军.中国酒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5]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56]许成.宁夏考古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57]张志鹏.中华酒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8]刘军、莫福山、吴雅芝.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59]马继兴主编.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向春阶、张耀南、陈金芳.酒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62]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上编·传统礼仪[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马清福、舒虹.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4]孙民.中华节令风俗文化—夏[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5]刘刚.中华节令风俗文化—秋[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6]宋文坤、张静、黄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冬[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7]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出土陶瓷[M].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7.[68]中华大酒典编辑部.中华大酒典·第四卷·文化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69]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7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文物选粹[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71]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2]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3]杜金鹏、岳洪彬、张帆.醉乡酒海—古代文物与酒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4]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75]朱宝镛、章克昌.中国酒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76]熊寥主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注释本)[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7]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8]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9]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0]罗启荣、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81]郭广民、王毅.齐鲁酒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82]万伟成.中华酒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83]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8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6]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87]韩胜宝.华夏酒文化寻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8]黎福清.中国酒器文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89]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90]上海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展览图录[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91]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92]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阳古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94]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二卷·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95]王福荣主编.酿酒分析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6]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8]李春祥.饮食器具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0]李炜光.中国财政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1]刘翠微、史卫.中国财政通史·大事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2]郭保章.中国化学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103]李约瑟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4]傅金泉等.中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5]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6]吉定.庾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7]王念石.中国历代酒具鉴赏图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08]原州联合考古队.北周田弘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9]谢广发.黄酒酿造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0]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1]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2]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3]姚伟钧、刘朴兵、鞠明库.中国饮食典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4]张景明、王雁卿.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瞿明安、秦莹.中国饮食娱乐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6]俞为洁.中国食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筱田统.中国中世的酒[G]∥刘俊文主编;杜石然、魏小明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2.[2]陈庆.论中国古代分批投料酿酒之工艺[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3]陆三强.中国古代酒文献考述[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4]任学礼.中国葡萄酒文化略述[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5]郃成忠.中国酒文化分期之我见[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6]萧家成.中华民族酒文化及其涵义性质[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7]禹明先.中国酿酒科技史之探讨[G]∥周立平主编.94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8]刘广定.元代以前中国蒸馏酒的问题[G]∥中国科技史论文集编辑小组.中国科技史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9]宋镇豪.中国上古酒的酿制与品种[G]∥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0]程士贵、曹立会.冶源北齐崔芬墓壁画[G]∥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重大考古发掘纪实.济南:齐鲁书社,1998.[11]杨军凯.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椁图像初探[G]∥《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12]童丕著;阿米娜译.中国北方的粟特遗存—山西的葡萄种植业[G]∥《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13]张庆捷.北朝隋唐粟特的“胡腾舞”[G]∥《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14]张庆捷.北魏平城墓葬绘画中的宴饮图[G]∥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J].考古,1959(6):285--28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3]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47—57、86.[4]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简介[J].文物,1972(1):70--91.[5]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J].文物,1973(11):27--38.[6]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J].文物,1975(4):64--73.[7]傅金泉.试论酿酒曲药的起源及其发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1977(3):1--9.[8]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J].考古,1977(6):391—400、428.[9]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J].考古,1977(6):382--390.[10]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68--75.[11]罗志腾.我国古代的酿酒发酵[J].化学通报,1978(5):51--54.[12]罗志腾.古代中国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2):101--106.[13]河北省文管处.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3):17--31.[14]王克林.北齐库狄迥洛墓[J].考古学报,1979(3):377--402.[15]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J].考古,1979(3):235--243.[16]汤池.北齐高润墓壁画简介[J].考古,1979(3):244.[17]韩顺发.北齐黄釉瓷扁壶乐舞图像的初步分析[J].文物,1980(7):39--41.[18]代尊德.太原北魏辛祥墓[J].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197--202.[19]邓宏里、蔡全法.沁阳县西向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J].中原文物,1983(1):4--13.[20]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3):1--4.[21]李亚东.中国古代酿酒专家贾思勰与酿酒技术[J].酿酒科技,1984(2):22--26.[22]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4(6):46--56.[23]淄博市博物馆、淄川区文化局.淄博和庄北朝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J].文物,1984(12):64--67.[24]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区文管所.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J].考古,1985(3):216--221.[25]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J].文物,1985(10):49--54.[2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11):1--20.[27]杨勇.试论《齐民要术》中的我国古代制曲、酿酒发酵技术[J].西北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4):55--64.[28]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代考[J].中国科技史料,1985(6):31--37.[29]安家瑶.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1986(2):173--181.[30]缪启愉.《齐民要术》中利用微生物的科学成就[J].古今农业,1987(4):7--13.[31]吴焯.北周李贤墓出土鎏金银壶考[J].文物,1987(5):66--76.[32]傅金泉.从曲蘖论我国黄酒麦曲技术的发展[J].酿酒科技,1988(3):2--6.[33]李霖、叶依能.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J].中国农史,1989(4):38--44.[3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J].文物,1989(4):67--78.[3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J].文物,1990(12):1--10.[36]傅金泉.中国黄酒的起源及其传统技术[J].中国酿造,1991(3):2--10.[37]芮传明.葡萄与葡萄酒传入中国考[J].史林,1991(3):46--58.[38]冯国富、武殿卿、黄丽荣.固原北魏墓出土文物[J].固原师专学报,1991(4):105.[39]沙梦海.曲水流觞杂考[J].文物,1991(6):81--83.[40]包启安.南北朝时代的酿酒技术[J].中国酿造,1992(1):34--36.[4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2(8):1--11.[42]王次澄.文人酒令及酒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2):50--57.[43]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5):414--425.[44]李映发.蒸馏酒的起源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6):57--59.[45]李春生.《齐民要术》在中国酒文化史上的意义[J].甘肃轻纺科技,1994(3):38--43.[46]王赛时.山西酿酒史略[J].晋阳学刊,1994(6):91--95.[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J].考古,1994(9):801--814.[48]周嘉华.中国蒸馏酒起源的史料辨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3):227--238.[49]缪启愉.“卧曲”、“颐曲”、“渍曲法”问题[J].中国农史,1995(3):103--104.[50]林沄.古代的酒杯[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30--34.[5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J].文物,1995(8):26--35.[52]班吉庆.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饮酒文化[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15--118.[53]孙立.魏晋南北朝饮茶与饮酒之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04--106.[54]颜吾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政[J].商业文化,1996(4):56--59.[55]包启安.我国古代黄酒的制醪发酵技术[J].中国酿造,1996(4):9--16.[56]郭学雷、张小兰.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J].文物季刊,1997(1):85--94.[57]王赛时.古代山东酿酒述略[J].中国烹饪研究,1997(2):18--24.[5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2):8--28.[59]徐少华.严厉的酒禁—我国历史上的酒政(一)[J].中国食品,1997(10):24--25.[60]徐少华.长时期的税酒—我国历史上的酒政(二)[J].中国食品,1997(11):23--24.[61]徐少华.形式多样的专卖制—我国历史上的酒政(三)[J].中国食品,1997(12):21--23.[62]徐少华.中国酒政概说[J].中国酿造,1998(2):1--7.[63]周德思.中国历代酒禁之争[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8--29.[64]江玉祥.唐代剑南道春酒史实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0--79.[65]谢文逸.谈中国古代酒的过滤和酒的过滤工业的发展[J].酿酒,1999(6):78-81.[66]徐少华、刘华.古酒历史篇[J].中国酒,1999(6):19-31.[67]罗丰.北周李贤墓出土的中亚风格鎏金银瓶—以巴克特里亚金属制品为中心[J].考古学报,2000(3):311--330.[6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1):4-26.[69]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的酿酒业[J].安徽史学,200l(2):2--6.[70]黄修明.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J].中华文化论坛,2002(2):127--131.[71]黄修明.中国古代酒禁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9--73.[72]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史,2003(1):60--69.[73]张增午、傅晓东.河南北朝瓷器刍议[J].中原文物,2003(2):61--66.[74]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胡族的农业化与胡汉饮食交流[J].中国农史,2003(4):11--17.[7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0):4--40.[76]李爱国.太原北齐张海翼墓[J].文物,2003(10):41--49.[7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西南郊北齐洞室墓[J].文物,2004(6):35--46.[7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J].考古,2004(7):38--49.[79]刘俊喜、高峰.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J].文物,2004(12):35--47.[80]汪受宽.河西古酒考论[J].敦煌学辑刊,2005(2):270--277.[8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5(3):4--33.[8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4):485--511.[83]陈习刚.中国古代葡萄、葡萄酒及葡萄文化经西域的传播(一)--两宋以前葡萄和葡萄酒产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0.[84]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0):4--24.[85]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2006(10):25--49.[86]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J].文物,2006(10):50--71.[87]赵德云.从鸡头壶到龙柄壶的发展—兼析外来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J].考古与文物,2007(1):95--102.[88]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104--109.[89]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6):14--35.[90]汪建国.解读《齐民要术》的制曲和酿酒工艺[J].中国酿造,2008(16):106--108.[91]傅金泉.中国古代酒文献史料[J].酿酒科技,2008(12):115--120.[92]黄修明.《尚书·酒诰》与儒家酒德文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66.[9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5):21--49.[94]魏女.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与文物,2010(3):92--95.[95]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5):4—18.[96]王萌.略论北朝时期的饮酒之风[J].剑南文学,2010(11)上:44—46.[9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崇福寺文物管理所.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12):26--42.[98]张鹤泉、王萌.北魏皇帝赐宴考略[J].史学集刊,2011(1):26--33.[99]崔利.从元代朱德润《扎剌酒机赋》看中国蒸馏酒起源[J].酿酒,2011(1):94--97.[100]王萌.略论北朝时期的酒政与酒的酿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增刊),72--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