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外交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外交报》创刊于1902年1月,终刊于1911年1月,是近代中国第一份以研究国际问题和外交为主的报纸。本文以归纳的方法和客观描述的态度,揭示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特点,当时中外关系交流的背景,研究其刊载的有关外交的报道及评论。
     由于研究对象是刊载国际关系的大众传播媒介,本文除了使用比较常用的历史学方法进行写作之外,也引入了新闻学、外交学、社会学以及相关文化理论来阐释和论述具体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开展研究。
     第一,介绍《外交报》的基本情况。从刊行的历史和基本内容入手展开讨论,分析报纸的基本特点、办报思想和作者群体。
     第二,就《外交报》刊载的国家利益保护、西方基督教管理策略、国民外交思想、参加国际公约、同盟外交思想、对“黄祸论”的思考、外交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展开叙述和研究,揭示杂志的民族主义宗旨和特性
     第三,研究作为外交专门期刊的《外交报》所具备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要素,它对于清政府外交政策和民众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作为研究对象,《外交报》能够为当代外交提供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选题的学术研究状况,提出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并对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特征、要素、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正文部分分为八章。第二章对《外交报》创办发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对报纸办报思想和作者群体进行了研究,旨在说明报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倾向;第三章考察了传统的排外主义到“文明排外”思想的演变过程,对关乎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行的批判,探讨了“文明排外”旗号下保护国家利益的思考;第四章论述了国民外交思想的起源、内涵以及国民参与改善外交的途径与方法;第五章探讨了本土化视野下基督教管理的对策。文章从中西民教冲突的概况入手,开展理性分析,提出基督教本土化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改善宗教管理被动的局面;第六章对中国开展同盟外交进行了思考。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入手,分析了同盟外交策略的利弊,建议清政府开展中美同盟外交;第七章论述了东西方冲突中的“黄祸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并对此予以驳斥和反思;第八章梳理了甲午战争前外交人才培养任用的情况,批判了不足和负面作用,进而探讨了近代化模式下的外交人才培养模式;第九章介绍了《外交报》介绍和宣传国际法的情况,分析了国际法引入的特点。
     结语部分分析了《外交报》作为外交类专业媒介的特点,以及对外交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肯定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 The diplomatic Review " started publication in January 1902, and ended in January 1911 is the first modern newspaper to research international problem and diplomacy. With the summary method and attitude of objective description, The author is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backgrou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o study its reports and commentaries on diplomacy.
     Researched as popular propagation medium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besides historiography method the author carries out all the studies with journalism, diplomacy, sociology as well as relative 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will develop its research from 4 aspects:
     First of all,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The diplomatic Review". From its history and basic content, explores discussions, analy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focus on the newspaper's ideology and author group.
     In addition, studying on protecting national rights, western Christianity management strategy, national diplomatic thoughts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pacts, alliance thoughts, diplomats training thoughts on "Yellow Peril theory " and other hot topics, 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newspaper's nationalism purpos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n, on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diplomatic medium,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ole of foreign policy of Qing Dynasty and public education.
     The las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iplomatic Review" may give us a lesson for contemporary diplomacy.
引文
①刘君木译:《民族论》,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4页。
    ②沈松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49-119页。
    ③王韬:《洋务在用其所长》,《弢圆文录外编》卷3,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0、94、10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英:史密斯《民族的理论》,伦敦,1975年版,第35页。
    ②美:汉斯·科恩著:《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纽约,1961版,第1页-18页。
    ③美:盖尔纳著:《民族与民族主义》,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5页。
    ④G·P·古奇:《民族主义》,纽约,1920年版,第5页。
    ① Carlton J.H.Essays on Nationali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any,1928,pp.5-6.
    ①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
    ①陈彦彬:《释国际法上干涉之范围》,《外交报》第270期,1910年3月25日。
    ②《读埃及近世史感言》,《外交报》第46期,1903年6月10日。
    ①《读新译马克思社会通诠有感》,第71期,1904年3月31日。
    ②《读新译马克思社会通诠有感》,第71期,1904年3月31日。
    ③《论世界政策》(译自日本太阳报),《外交报》第34期,1903年1月3日。
    ①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期,1901年12月21日。
    ①刘利民:《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第82-83页。
    ①张元济:《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①关于这一说法,参见黄良吉:《东方杂志之刊行及其影响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东方杂志》的前身既为《外交报》,虽阅时未久,已模造其骨格;改组为《东方杂志》后,固防范征集各科专论,而仍以国际关系为重点。
    ②参见《张元济年谱》,第39-40页。
    ①《告白》,《外交报》第291期,1910年10月17日。
    ①《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①《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②《致汪康年信》(一八九六年四月廿七日),《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页。
    ③《致汪康年信》(一八九七年三月廿五日)《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18 页。
    ①《致汪康年信》(一八九七年五月十六日),《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页。
    ②《上光绪奏折》(一八九八年七月二十日),《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5页。
    ③张元济:《致盛宜怀书》手迹,1901年10月5日。
    ④《张元济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2页。
    ⑤《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上,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蒋维乔:《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教育杂志》第3年第10期。转引自: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①《答友人问学堂事书》(1902年1月)。张元济:《读史阅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①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35-441页。
    ②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3页。
    ③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0页。
    ②刘锡鸿:《刘光禄遗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五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第39页。
    ①《郭嵩焘日记》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431页。
    ①<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0页。
    ②佐原笃介:《拳乱纪闻》,翦伯赞等编:《义和团》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页。
    ①《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1900年总第52册。
    ①《外交报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②《论媚外之祸》,《新民丛报》第16号,1905年。
    ①《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②转引自洪兵著:《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①《论主权与民心之关系》,《外交报》第45期,1903年5月31日。
    ②《论壬寅以来外交之变迁》,《外交报》第100期,1904年12月31日,1905年1月10日合刊。
    ③《论华官不可自弃缉捕之权》,《外交报》第98期,1904年12月11日。
    ①《论主权与民心之关系》,第45期,1903年5月31日。
    ②《论壬寅以来外交之变迁》,《外交报》第1904年12月31日,1905年1月10日合刊。
    ①《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外交报》第254期,1909年9月18日。
    ②《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外交报》第254期,1909年9月18日。
    ③《论主权与民心之关系》,第45期,1903年5月31日。
    ④邵义:《论改定通商条约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外交报》第223期,1908年10月9日;第224期,1908年10月19日。
    ①《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②《论排外当有预备》,《外交报》第131期,1905年12月21日。
    ①《论中国路矿尽归外人》,《外交报》第4期,1902年3月14日。
    ②《论外人攘取矿权之害》,《外交报》第60期,1903年10月24日。
    ③《论中国路矿尽归外人》,《外交报》第4期,1902年3月14日。
    ①《论宜严定私借外款之罚》,《外交报》第200期,1908年2月26日。
    ②陈彦彬:《论收回利权之宜有根本解决》,《外交报》第263期,1909年12月17日
    ③《敬告各省自办铁路者》,《外交报》第118期,1905年8月15日。
    ①王倬:《论今日中国对于国际投资之可危》,《外交报》第290期,1910年10月7日。
    ②邵义:《论借外债筑路之利害》,《外交报论说》第232期,1909年2月15日。
    ①陈彦彬:《论收回利权之宜有根本解决》,《外交报》第263期,1909年11月17日。
    ②《论我国殖民》,《外交报》第8期,1902年4月22日。
    ①《论我国殖民》,《外交报》第8期,1902年4月22日。
    ②《论抵制美约》,《外交报》第117期,1905年8月5日。
    ③《论抵制美约》,《外交报》第117期,1905年8月5日。
    ①孟森:《论爪哇侨民请定国籍法》,《外交报》第237期,1909年4月5日。
    ①张晓东、蔡洪波译:《英国对华政策—1930年1月8日英国外交备忘录》,《近代史资料》(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①有贺长雄:《外交秘密论》,《外交时报》第2号,明治31年3月,第36-37页。
    ②信夫淳平:《外政监督 外交机关》,日本评论社1926年版,第51页;芝崎原士:《近代日本国际文化交流》,有信堂高文社1999年版,第37-38页。
    ①《国际法上之新国家观》,《浙江潮》1903年第9期。
    ①《论外交不可专主秘密》,《外交报》第55期,1903年9月6日。
    ②《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③《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①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③《论外交之机当伸民气》,《外交报》第196期,1907年11月30日。
    ④《论外交必有主体》,《外交报》第59期,1903年10月15日。
    ⑤《论俄约决议后之情形》,《外交报》第56期,1903年9月16日。
    ①《论今后外交之大局》,《外交报》第227期,1908年11月18日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③《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④《论外交之机当伸民气》,《外交报》第196期,1907年11月30日。
    ⑤《读西方黄祸说感言》,《外交报》第204期,1908年4月5日。
    ①《论外交之机当伸民气》,《外交报》第196期,1907年11月30日。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③《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①《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③《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①《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第130期,1905年12月11日。
    ③《论国民当略知外交》,《外交报》第160期,1906年11月11日。
    ①《论西人黄祸说感言》,《外交报》第204期,1908年4月5日。
    ②《论国民外交与官僚外交之别》(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253期,1909年9月9日。
    ①《论国会为外交之本》,《外交报》第216期1908年8月1日。
    ②《读西人黄祸说感言》,《外交报》第204期1908年4月5日。
    ③《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外交报》第216期,1908年8月1日。
    ①《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外交报》第216期,1908年8月1日。
    ②《所谓国民的外交者何》,《大公报》1908年4月22日。
    ③《论订约权在朝廷之误想》,《申报》1908年1月27日。
    ①《国民外交与官僚外交之区别》(译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253期,1909年9月9日。
    ②《对于抵制美约之演说》,《时报》1905年7月8日。
    ③《论抵制美约》,《外交报》第117期,1905年8月5日。
    ①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新民丛报》,1902年2月22日。
    ①李东源:《传教论》,转引自《光明日报》2000年09月29日评论员文章《“庚子教难”初探》。
    ②《壬寅年中国外交总论》,《外交报》第35期,1903年2月22日。
    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七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第775页。
    ④程歗、张鸣:《晚清教案中的习俗冲突》,载《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①《汇报》,1901年3月23日。转引自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①敦崇礼:《条陈山西教案善后章程八条》,《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②《论各国不宜干预传教之事》,《外交报》第2期,1902年1月14日。
    ①《遣使会年鉴》1902年(合订本),第71页-72页。转引自陈清:《穿道袍的帝国主义强盗--义和团运动时期洋教士在北京的罪行》,《光明日报》,2000年09月22日。
    ①《教皇病逝感言》,《外交报》第51期,1903年7月28日。
    ②《论南昌教案》,《外交报》第137期,1906年3月29日。
    ③《论保教适所以仇教》,《外交报》第85期,1904年8月6日。
    ①《论在华各教皆有受外人保护之渐》,《外交报》第92期,1904年10月31日。
    ②陈清:《穿道袍的帝国主义强盗--义和团运动时期洋教士在北京的罪行》,《光明日报》,2000年09月22日。
    ③《论在华各教皆有受外人保护之渐》,《外交报》第92期,1904年10月31日。
    ④《论日本干涉佛教事》,《外交报》第103期,1905年3月20日。
    ⑤《绪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外交报》第138期,1906年4月8日。
    ①《论华教士集会入内地传教事》,《外交报》第31期,1902年12月4日。
    ②《弭教祸说》,《外交报》第262期,1909年12月7日。
    ③《教皇病逝感言》,《外交报》第51期,1903年7月28日。
    ①《论南昌教案善后之方》,《外交报》第149期,1906年7月25日。
    ②《壬寅年中国外交总论》,《外交报》第35期,1903年2月22日。
    ③《绪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外交报》第138期,1906年4月8日。
    ④《教皇病逝感言》,《外交报》第51期,1903年7月28日。
    ⑤《绪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 《外交报》第140期,1906年4月28日。
    ①《论保教适所以仇教》,《外交报》第85期,1904年8月6日。
    ②苏萍:《晚清教案中反教谣言的量化研究》,《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第十期,2003年1月。
    ③《绪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外交报》第140期,1906年4月28日。
    ①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20页。
    ②《教务汇志》,《外交报》第60期,1903年10月24日。
    ①汤一鄂:《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外交报》第256期,1909年10月8日。
    ②邵义:《述英美二国于上海设立领事裁判制度》,《外交报》第236期,1909年3月26日。
    ③《弭教祸说》,《外交报》第262期,1909年12月7日。
    ①邵义:《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②《论南昌教案善后之方》,《外交报》第149期,1906年7月25日。
    ③《论华教士集合入内地传教事》,《外交报》第31期,1902年12月4日。
    ④《论南昌教案善后之方》,《外交报》第149期,1906年7月25日。
    ①《论永弥教案之政策》,《外交报》第86期,1904年8月15日。
    ②《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第49期,1903年7月9日。
    ①《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第49期,1903年7月9日。
    ②《教皇病逝感言》,《外交报》第51期,1903年7月28日。
    ③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11-912页。
    ④《论太平洋上列国争竞大势》(译自日本太阳报),《外交报》第43期,1903年5月11日。
    ①《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外交报》第180期,1907年7月5日。
    ②《论华教士集合入内地传教事》,《外交报》第31期,1902年12月4日
    ③《论保教适所以仇教》,《外交报》第85期,1904年8月6日。
    ④转引自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①《御史杜彤奏陈宜将历次教案汇辑成书折》,朱金甫主编:《清末教案》(3),北京:新华书店1998年版,第823页。
    ②《论中国国民教育之宗旨》(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181期,1907年7月24日。
    ④严复:《论教育书》,《外交报》第9期,1902年5月2日。
    ①《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外交报》第180期,1907年7月5日。
    ①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下册,姚曾光等译,上海书店1998版,第486页。
    ①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东京:原书房1978年。
    ① George Liska, Nations in Alliance: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 Baltimore:John Ho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p.2.
    George Modelski, Studies of Alliances:A Review,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7,December 1963.
    ③ Stephen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 p.12.
    Arnold Wolfers, Alliances,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New York:Macmillan,1968,pp.268-269.
    ① Glenn Snyder, Alliance Politic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pp.6-16.
    ①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
    ①《同盟论》(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32期,1902年12月14日;第33期,1902年12月24日。
    ①《同盟论》(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32期,1902年12月14日;第33期,1902年12月24日。
    ②《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③邵义:《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①《论英人外交之技巧》,《外交报》第89期,1904年9月14日。
    ②《论列强亚东同盟之实情》,《外交报》第16期,1902年7月9日。
    ①《论美日协约于中国前途之关系》,《外交报》第228期,1908年11月28日。
    ②《论法日协约之可危》,《外交报》第175期,1907年5月16日。
    ③《十九世纪外交总论》,《外交报》第28期,1902年11月4日。
    ④《维也纳会议始末》,《外交报》第64期,1903年12月3日。
    ①《神圣同盟缘起》,《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①《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②《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③《论日美协约之前途》,《外交报》第230期,1908年12月18日。
    ④《论英日同盟》,《外交报》第5期,1902年3月24日。
    ⑤《论中日联盟》,《外交报》第128期。1905年11月21日。
    ①《论中国宜自为主动者》,《外交报》第97期,1904年12月1日。
    ②李广民著:《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当代中国外交》,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论中日联盟》,《外交报》128期,1905年11月21日。
    ②《论兵力足以转移外交》,《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③《论法日协约之可危》,《外交报》第175期,1907年5月16日。
    ①《论俄日协商》,《外交报》第61期,1903年11月3日。
    ②《论日俄战后之时局》,《外交报》第116期,1905年7月27日。
    ①《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②《论英日俄三国同盟与中国之关系》,《外交报》第173期,1907年4月27日。
    ③詹姆斯、多尔蒂等著,阎学通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④斯蒂芬·沃尔特著,周丕启译:《联盟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⑤有贺长雄:《外交无为论》(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7期,1902年4月12日。
    ①《论英日同盟》,《外交报》第5期,1902年3月24日。
    ②《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③《论东三省天津京榆营榆铁路不还之实情》,《外交报》第17期,1902年7月19日。
    ④《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⑤《论中日联盟》,《外交报》128期,1905年11月21日。
    ⑥《论英日同盟》,《外交报》第5期,1902年3月24日。
    ①《论兵力足以转移外交》,《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②《论兵力足以转移外交》,《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①《论欧洲外交之机巧》,《外交报》第77期,1904年5月19日。
    ①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54-2055页。
    ②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第2231页。
    ①《论法日协约之可危》,《外交报》第175期,1907年5月16日。
    ②《论中日联盟》,《外交报》128期,1905年11月21日。
    ①《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②《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③《论联俄联英》,《外交报》第57期,1903年9月25日。
    ①《论中国宜自为主动者》,《外交报》第97期,1904年12月1日。
    ②《论中国宜自为主动者》,《外交报》第97期,1904年12月1日。
    ①《论中日联盟》,《外交报》第128期,1905年11月21日。
    ②《论法日协约之可危》,《外交报》第175期,1907年5月16日。
    ①(美)托马斯·法·米垃德:《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4-145页。
    ①《论华猜忌日本》,《外交报》第202期,1908年11月8日。
    ②邵义:《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③《论美日协约于中国前途之关系》,《外交报》第228期,1908年11月28日。
    ①邵义:《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②《论日美协约之前途》,《外交报》第230期,1908年12月18日
    ①《论日美协约之前途》,《外交报》第230期,1908年12月18日。
    ①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转引自吕浦编译的《“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②《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①《论佛教国同盟》,《外交报》第113期,1905年6月27日。
    ②《论佛教国同盟》,《外交报》第113期,1905年6月27日。
    ① Arthur Herman, The Idea of Decline in Western History,第第.157-186.
    ②斯陶特:《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吕浦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5页。
    ①《论黄祸之属于华人》(译自美国拿呼美报),《外交报》第200期,1908年2月26日。
    ①《(论外交之真相》,《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②《论日俄战争之真相》(译自日本国民新闻),《外交报》第87期,1904年8月25日。
    ③《论黄祸》,《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④《论日俄战争之真相》(译自英国列花夫报),《外交报》第87期,1904年8月25日。
    ⑤《论外交之真相》(译自日本国民新闻),《外交报》第84期,1904年7月27日。
    ⑥《论黄祸》(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90期,1904年9月24日。
    ①《论俄在远东情形》(译美国拿呼美报),《外交报》第88期,1904年9月4日。
    ②《论黄祸》,《外交报》第72期,1904年3月31日。
    ①《论黄祸》(译英国斯忒梯司报),《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②《论政府宜筹日俄议和后之策》,《外交报》第101期,1905年2月28日。
    ③《论黄祸》(译自英国康顿白烈报。),《外交报》第94期,1904年11月2日。
    ④《论中国近情》(译自英国摩宁普士报),《外交报》第218期,1908年8月21日。
    ①《论黄祸》(译自英国印度泰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②《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③《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①《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②《论黄祸之属于华人》(译自美国拿呼美报),《外交报》第200期,1908年2月26日。
    ①《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②《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③《论黄祸》(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90期,1904年9月24日。
    ④《论东方之害》(译自英国康顿白烈报),《外交报》第117期,1905年8月5日。
    ⑤《论黄祸》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90期,1904年9月24日。
    ⑥吕浦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155页。
    ①《论黄祸》(译自印度太晤士报),《外交报》第83期,1904年7月17日。
    ② Oriental prospects:Western Literature and the Lure of the East, Edited by C.C.Barfoot and Theo D'Haen, Editions Rodopi, B.V.1998, p.133.
    ②《论黄祸》(译自英国斯忒梯司报),《外交报》第80期,1904年6月18日。
    ④《记驻英华使与路透访员问答》,《外交报》第139期,1906年4月18日。
    ①《论黄祸》(译自美国而利费报),《外交报》第97期,1904年12月1日。
    ①闲闲生:《论中国责任之重》,《东方杂志》第一卷1号。
    ②《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10卷,12页。这是公使钱恂就外交问题所上奏折中的涉及德国之部分。
    ③《非同文同种》(译自日本时事新报),《外交报》第12期,1902年6月1日。
    ①《非同文同种》(译自日本时事新报),《外交报》第12期,1902年6月1日。
    ②《再论日俄合约》,《外交报》第122期,1905年9月23日。
    ①《论白祸》(译自英国显屈烈报),《外交报》第122期,1905年9月23日。
    ②《论黄祸》(译自美国而利费报)《外交报》第97期,1904年12月1日。
    ③《论黄祸》(译自英国康顿白烈报),《外交报》第94期,1904年11月2日。
    ①《论黄祸》(译自英国显屈烈报),《外交报》第72期,1904年3月31日。
    ②大隈重信:《日俄战纪·黄祸》,《中外日报》,1904年5月13日。
    ③《论黄祸》(译英国泰晤士报),《外交报》第103期,1905年3月20日。
    ④《论黄祸》(译自英国显屈烈报),《外交报》第72期,1904年3月31日。
    ⑤《论黄祸》(译自英国泰晤士报),《外交报》第103期,1905年3月20日。
    ①《论日俄战争之真相》(译自日本国民新闻),《外交报》第87期,1904年8月25日。
    ②《读西人黄祸说感言》,《外交报》第204期,1908年4月5日。
    ①《申论外人谋握我教育权之可畏》,《外交报》第210期,1908年6月3日。
    ①《论欧人宜防亚人》(译自英国伦敦士批克德达报),《外交报》第219期,1908年8月31日。
    ②《读西人黄祸说感言》,《外交报》第204期,1908年4月5日。
    ①《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86页。
    ①《论简用使臣之宜慎》, 《外交报》第176期,1907年5月26日。
    ②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论外交治本之法》,《外交报》第49期,1903年7月9日。
    ②《论交际与交涉之界限》,《外交报》第107期,1905年4月29日。
    ①《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奕诉等折》,《洋务运动》第2册,第7页。
    ②《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奕诉等折》,《洋务运动》第2册,第8页。
    ③第一次(同文馆题名录》,光绪五年(1879)刊,香港中文大学牟路思怡图书馆显徽资料。
    ①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②沈葆祯:《沈文康公政书》卷4,第64页。又见《洋务运动》第5册,第140-141页。
    ①光绪五年(1879)刊,第一次《同文馆题名录》。香港中文大学牟路思怡图书馆显徽资料,第83页。
    ①光绪五年(1879)刊,第一次《同文馆题名录》。香港中文大学牟路思怡图书馆显徽资料,第33-34页。
    ②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61页。
    ①《论海牙第二次平和会专使力争增订公断条款事》,《外交报》第192期,1907年10月31日。
    ②《论外交官舆国际之关系》,《外交报》第20期,1902年8月18日。
    ①《论造就外交人才》,《外交报》第47期,1903年6月20日。
    ②《论三十年来之外交家》,《外交报》第210期,1908年6月13日。
    ③《论简用使臣之宜慎》外交报第176期,1907年5月26日。
    ①《论三十年来之外交家》,《外交报》第210期,1908年6月13日。
    ②《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外交报》第180期,1907年7月5日。
    ③《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外交报》第180期,1907年7月5日。
    ①《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外交报》第180期,1907年7月5日。
    ②《论外交学宜设专科》,《外交报》第209期,1908年5月24日。
    ①《论改正外交官之教育法》(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280期,1910年7月1日。
    ②《论近日派遣留学生之利害》,《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
    ③《论近日派遣留学生之利害》,《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
    ①《论中国留学生之影响于外交》(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158期,1906年10月22日。
    ②《论学问上之外交》,《外交报》第95期,1904年11月11日。
    ③《论中国留学生之影响于外交》(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158期,1906年10月22日。
    ④《论近日派遣留学生之利害》,《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
    ⑤《论近日派遣留学生之利害》,《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
    ①《论近日派遣留学生之利害》,《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
    ②《论选派游学有裨外交》,《外交报》第40期,1903年4月12日。
    ③《论中国留学生之影响于外交》(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158期,1906年10月22日。
    ①《论简用使臣之宜慎》,《外交报》第176期,1907年5月26日。
    ②《论学问上之外交》,《外交报》第95期,1904年11月11日。
    ③《论简用使臣之宜慎》,《外交报》第176期,1907年5月26日。
    ①《(论造就外交人才》(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47期,1903年6月20日。
    ②《请改使馆官制》,《外交报》第158期,1906年10月22日。
    ③《论造就外交人才》(译自日本外交时报),《外交报》第47期,1903年6月20日。
    ④《论使职宜慎选将材为副》,《外交报》第182期,1907年7月24日。
    ①《论外交官与国际之关系》,《外交报》第20期,1902年8月18日。
    ②《论简用使臣之宜慎》外交报第176期,1907年5月26日。
    ①《论政府宜竭力援助外交官》,《外交报》第109期,1905年5月18日。
    ①《论交际与交涉之界限》,《外交报》第107期,1905年4月29日。
    ①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董恂:《万国公法·序》,同治三年同文馆聚珍版排印本,卷首。
    ①张斯桂《万国公法·序》,同治三年同文馆聚珍版排印本,卷首。
    ②张斯桂《万国公法·序》,同治三年同文馆聚珍版排印本,卷首。
    ①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②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2年版。第25页。
    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②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③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9页。
    ④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1页。
    ⑤端木正:《国际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①孙观圻:《论国际上之仲裁裁判》,《外交报》第286期,1910年8月29日。
    ①董鸿祎:《海牙仲裁裁判与中国之关系》,《外交报》第254期,1909年9月18日。
    ②孙观圻:《论国际上之仲裁裁判》,《外交报》第286期,1910年8月29日。
    ①刘利民: 《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光明日报》,2007年04月13日。
    ①《论国家对于海洋之主权》,《外交报》第231期,1908年12月27日。
    ②《论国家对于海洋之主权》,《外交报》第231期,1908年12月27日。
    ①孙观圻:《论军舰之特权》,《外交报》第288期,1910年9月18日。
    ②《论战时航海之权利义务》,《外交报》.第124期,1905年10月13日。
    ①《界务纪闻》,《外交报》第217期,1908年8月11日。
    ①转引自王静:《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②邵义:《论日本对于大东沙岛不得主张先占之理由》,《外交报》第247期,1909年7月12日。
    ①邵义:《论日本对于大东沙岛不得主张先占之理由》,《外交报》第247期,1909年7月12日。
    ①《交涉要录》,《外交报》第210期,1908年6月3日。
    ②《外部议定领海职务条约》,《外交报》第270期,1910年3月25日。
    ③《划清海权之筹备》,《外交报》第276期,1910年5月3日。
    ①《美国外部大臣海约翰提倡海牙平和会议之训条》,《外交报》第115期,1905年7月17日。
    ②《外务部给美国公使康格照会:第二次弥兵会中国愿照办理由》,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影像资料,馆藏号:02-21-001-01-025.
    ①《论海牙平和会》,《外交报》第163期,1906年12月10日。
    ①《论世界竞争大趋势于平和之原因》,《外交报》第207期,1908年5月4日。
    ②《论壬寅以来外交之变迁》,《外交报》第100期,1904年12月31日、1905年1月10日合本。
    ③《美国外部大臣海约翰提倡海牙平和会议之训条》,《外交报》第115期,1905年7月17日。
    ①《论第二次平和会各议题》,《外交报》第182期,1907年7月24日。
    ②《论第二次平和会各议题》,《外交报》第182期,1907年7月24日。
    ③《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④《第二次平和会问题》,《外交报》第181期,1907年7月14日。
    ⑤《论世界竞争大趋势于平和之原因)),《外交报》第207期,1908年5月4日。
    ⑥《论第二次平和会各议题》,《外交报》第182期,1907年7月24日。
    ⑦《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⑧《保和会专使陆征祥奏折》,1907年12月12日,金敏荣编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征祥出席海牙保和会奏折两件》,《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①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②《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① James Brown Scott,The Proceedings of the Hague Peace Conferrences:Translation of the Official Texts,the Conference fo 1907,Volume Ⅱ,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1,pp.605-606.
    ②《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③《外务部收保和会专使陆征祥;出使荷兰大臣钱恂函:祥陈今日会议情形由》,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影像资料,馆藏号:02-21-003-01-002.
    ④《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⑤ James Brown Scott,The Proceedings of the Hague Peace Conferrences:Translation of the Official Texts,the Conference fo 1907,Volume Ⅱ,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1,p.161.
    ①《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②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论海牙第二次平和会专使力争增订公断条款事》,《外交报》第192期,1907年10月31日。
    ②《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①《论海牙第二次平和会专使力争增订公断条款事》,《外交报》第192期,1907年10月31日。
    ②《第二次平和会问题》,《外交报》第181期,1907年7月14日。
    ③《海牙第二次平和会记略》,《外交报》第198期,1907年12月29日。
    ④董鸿祎:《海牙仲裁与中国之关系论》,《外交报》第254期,1909年9月18日。
    ①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卷第337、629、427、602页,第2卷第481页。
    ②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卷第337、629、427、602,第2卷第481页。
    ①康有为:《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杨家骆主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二),台北:鼎文书局1974年版,第223-224页。
    ①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饮冰室合集》卷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1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李忠兴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①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①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①《叙例》,《外交报》第1期,1902年1月4日。
    ②《论英国宪证两权未尝分立》,《外交报》第158期,1906年1 0月22日。
    ①《外交报》刊首,《外交报》第3期,1902年3月4日。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68页。
    ③冯友兰:《冯友兰自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①《论外交不可专主之秘密》,《外交报》第55期,1903年9月6日。
    ①邵义:《论中美同盟之必要》,《外交报》第222期,1908年9月29日。
    ②《舆论与外交之关系》,《大公报》1908年1月19日。
    ①严复:《论南昌教案》,《外交报》第137期,1906年3月29日。
    ②孙观圻:《论法律上之胶州湾》,《外交报》第289期,1910年9月28日。
    ①《论中国路矿将尽归外人》,《外交报》第4期,1902年3月14日。
    ②《论对中国国民之外交》(译自日本时事新报),《外交报》第286期,1910年8月29日。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3、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4、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
    6、朱金甫主编.清末教案.北京:新华书店,1998年版.
    7、吕浦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8、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东京:原书房1978年.
    9、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外交报汇编》
    《东方杂志》
    《新民丛报》
    《申报》
    《大公报》
    《新民丛报》
    《国风报》
    《时报》
    《浙江潮》
    《民报》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端木正.国际法.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王铁崖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刘君木译.民族论.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7、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
    10、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张元济.读史阅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16、洪兵著.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程歗、张鸣.晚清教案中的习俗冲突.载《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下册).姚曾廣等译.上海书店,1998年版.
    19、李广民著.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当代中国外交.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托马斯·法·米垃德.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詹姆斯,多尔蒂等著.阎学通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2、斯蒂芬·沃尔特著.周丕启译.联盟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23、G·P·古奇.民族主义.纽约,1920年版.
    24、美:盖尔纳著.民族与民族主义.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5、美:汉斯·科恩著.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纽约,1961版.
    26、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刘利民.不平等条约与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0、英:史密斯.民族的理论.伦敦,1975年版,第35页.
    31、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2、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33、刘利民:《20世纪初领海主权理论的传播及清政府的认识》,《中州学刊》,2011年第31期.
    34、许小青.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5、<挪威>鲁纳.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6、龙向阳.关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思考.求索,2007年第8期.
    37、柳宾.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8、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法学之窗.2009年第8期.
    39、王静.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40、周志坚,肖嘉.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思考.中国法院网,2010年9月15日.
    41、贾宇.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人民日报.2010年10月3日.
    42、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3、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44、孙建国.清末民初日文中译与转贩西学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45、王建.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6、张卫明.晚清国际法研究回顾与前瞻.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7、袁灿兴.清末两次“保和会”参与前后.兰州学刊,2011年第4期.
    48、李俊.清末修律前西方法学输入述论.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
    49、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叙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0、姚琦.晚清西方法学传入及其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1、张卫明.洋务时期国人对近代国际局势与国际公法的比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52、曾荣.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53、贾中福.国民外交的近代意蕴.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
    54、贾中福.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思想论析.学术探索,2004年第12期.
    55、赵建国.清末民初的新闻界与国民外交.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56、黄顺力,段颖惠.论清末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反教思想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7、杨雄威.南昌教案与上海中西报战.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58、吕明涛.张元济与近代基督教—以<外交报>为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9、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视野下的南昌教案.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0、马陵合.公共舆论与晚清联美问题.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1、于铁军.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EUROPE,1999年第5期.
    62、马跃.晚清政府以夷制夷策略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运用.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
    63、刘馨.试论晚清时期外交思潮的演变.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4、罗福惠.“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65、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66、许亚荃.白话报刊与晚清公共舆论.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7、王先明,李伊蒂.关于义和团文本中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团结报,2010年12月16日.
    68、贾中福.近代国民外交视角下的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9、汪英.近代知识分子、报刊大众传媒媒介与政治变的演进》,《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
    70、张俊霞.论20世纪初年的国民思潮.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71、杨杨.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及其历史作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2、杨立强,沈渭滨.略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复旦学报,1981年5月.
    73、肖守茂.清末“开民智”思想内涵新探.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74、郑丽丽,郭继宁.清末留学生报刊生发的激烈民族主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5、蒋含平.清末知识分子报刊论政的三种形态.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6、罗志田: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7、卢炜.晚清保守思想的成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78、田涛.晚晴国人世局观的演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9、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0、张海鹏.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北京日报,2009年8月31日.
    81、马陵合.重商观念与晚清利权意识的演进.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82、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5期.
    83、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84、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85、郑红.从封建王权思想到国家主权理论—近代西方国家权力观念溯源.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86、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 Carlton J.H,Essays on Nationali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any, 1928.
    2. George Liska, Nations in Alliance: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3. George Liska, Nations in Alliance: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 Baltimore:John Ho 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4.George Modelski, Studies of Alliances:A Review,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7,December 1963.
    5.Stephen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
    6.Arnold Wolfers, Alliances,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New York:Macmillan,1968.
    7.Glenn Snyder, Alliance Politic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