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年代的强势话语—从池莉、林白的小说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飘”的年代。打破平衡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和特色,在商业浪潮和世纪末的双重夹击下,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处于不停的动荡之中。中国社会与几千年的轨道疏离,全面而不可逆的由以“道”为先转变为以“利”为先,实用价值成为了人们普遍信奉和推崇的价值理念。知识分子逐渐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位置退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边缘化的状态。在这个知识与文学处于边缘状态的年代里,女性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共同努力创造了这个时代的强势话语。本文特选举池莉和林白这两位具有典型性的小说家,作为探视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建立在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女性知识分子不应该丧失自己作为女性的性别特征。和男性知识分子一样,女性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领域中同样经历着从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转变。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她们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性,努力创造自己的语境,并着力展示出女性的独特欲望和个人化的体验,开拓出了女性主义的文化场。但是,这个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的,女性知识分子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男性而独立生存,任何一个标榜现代的知识女性都不可能完全放下传统的家庭身份。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知识分子仍然面对着母性与社会性的难以两全的传统命题,并在越来越激烈的冲突中寻找着双赢的两性关系。女性知识分子不仅仅要用可感可触的感性方式生存,而且也要具备理性的、逻辑的、贴近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是一味地玩感觉玩浅薄玩浪漫,而是确实有所建树有所关怀有所震撼。
Nighty years of 20th century are years of whirlwind.Breaking balance is the need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is years.The commerce and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attack people's lives.People's lives are suffered unrest from matter to spirit.The Chinese society keep away from the thousand years of channel.lt change from "morality and justice" to "profit" completely. The value of pragmtism become people's faith.The intellectuality keep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life and culture of society.They fall into the state of brinkln the years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edge,th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do their best to create a strong language.This article select two female ficitions to reveal the state of the female intettectuality,tbey are Chili and Linbai.
    Chines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of nighty years of 20th century begin to know that the real equality base on the sex difference.Tb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can't give up the pecularity of female.As the male intellectuality, th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change the part of spirit.In the commence society,they insist on the the independence and critique of intellectuality.Tb.ey create their language.But this society constitute of man aad woman. Th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can't cast off the help of male.They can't live alone.Modern women can't put down their families.SO th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of nighty years of 20th century must resolve this problem,and look for the ideal relation of both sexes. The female intellectuality must live in the way of reason.
引文
[1] 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7期。
    [2] 李泽厚:《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下),《东方》,1994年第6期。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一卷第443页、第32卷第57页。
    [4] 陈晓明:《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5] 丁帆:《逃逸战争的谵语》,《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6] 南帆:《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7] 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读书》1994年第3期。
    [8] 李小江等主编:《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3页。
    [9] 於可训:《池莉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10]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7页
    [11]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化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4页。
    [12] 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
    [13] 张京嫒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 张抗抗:《关于女性文学的对话》,《香港文学》,第72期。
    [15] 西蒙·波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16]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17] 乐铄:《迟到的潮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18] 张京嫒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19] 郭沫若:《郭沫若评<原动力>》,见《草明葛琴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20] 恩格斯:《致保尔·恩斯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7页。
    [21] 桥爪大三郎:《性爱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2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西蒙·波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林白:《林白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池莉:《池莉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张京嫒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卫慧:《卫慧全集》,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9.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1.陈晓明:《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1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化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版。
    1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晓明:《刺丛里的求索》,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15.张慧敏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精粹》(上、下),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6.樊星:《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P.M.斯帕克斯:《女性的想象》,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75年版。
    18.童庆炳:《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19.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