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古以来,药材就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药材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药材的开发及生产不仅在宏观上影响社会发展脉络,而且也在微观上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相当的影响,直到今天,对这种影响我们也不能低估。关注药材资源、探究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过程、揭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原因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武陵山区既是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又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和重点开发之区域。对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历史时期(618~1840)武陵山区药材资源及其产地的考察,除主要依据《新唐书》、《宋史》、《唐六典》、《通典》、《文献通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所载有关资料外,还特别注意运用本草典籍中的材料,尤其是《新修本草》、《干金翼方》、《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纲目》、《医学六要》、《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中的相关资料。
     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本草学、中药资源学、‘自然资源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质矿产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注重田野考察,以深化对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认识。
     在进行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从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背景、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特点、趋势、主要影响因素、分布变迁规律,以及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诸因素的特点和历史时期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对当代药材产业的影响等多方位切入,建构起对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的框架。
     尽管不同时期武陵山区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格局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行政区划日益完善的过程;武陵山区多样的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和气候类型,以及植被总体保存较好,为本区药材的孕育、生长、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唐宋、元明清时期和现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数量分别为295、393、2172种,说明本区从古至今即是一个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
     植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有2个:一是产地范围扩大,二是多数药材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矿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是产地多有扩大和向武陵山区以外的周边地区扩展;动物药材以鄂西南地区为多,形成了以鄂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其他区域比较零散的分布格局,产地多有萎缩、具有明显的分布不平衡性的突出特点。药材产地遍布武陵山区各个地域,既分散又集中,其中鄂西南地区药材分布最多,具有高度集中性,尤其是植物、动物药材集中分布于该区;其次湘西地区是矿物药材集中分布之区;再次是黔东北地区,虽有药材分布,但数量相对较少,渝东南地区的药材分布最少,故产地分布呈现出自鄂西南向黔东北、自湘西向渝东南递减的地理分布格局。就药材资源总体变迁特点而论,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是植物、矿物药材产地多有扩展,动物药材产地减少;其二是产地中心多有变化。
     药材资源数量的变化和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的变化是药材产地分布变化的重要表现。统计唐、宋、明、清4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分别为231、295、350和393种,资源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总体上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药材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各不相同,鄂、湘、渝、黔4区植物和矿物药材均呈上升态势,动物药材资源先增加再略有减少然后继续上升。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从唐至清代有所增加,其中唐到宋代增幅最大,明到清代增幅最小,其增幅逐渐降低;植物和矿物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增多,动物药材则略有减少;单种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及其变化幅度大小不一。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与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一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分布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各种因素中,资源导向最为根本,地区经济开发、技术因素、交通和商贸、医药风俗和战乱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药用动物的捕杀和药用动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点等,均是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特点。
     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具有由点到面扩展、由边缘向腹地推进、专门化和多样化并存等规律;影响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诸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同在的特点;当代武陵山区的药材产业布局即是历史时期本区药材产地分布格局的承传与延伸,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分布变迁奠定了当代本区药材产业的基础。
Medicinal material has been an important material to prevent and treat human diseases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human's health,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medicinal material occupie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ancien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duc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 not only affects the context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croscopicly, but also microscopicly impacts 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it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even today. Concerning about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exploring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changing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study. Wu-Ling Mountain region is rich in medicinal resources. It is the multi-ethnic neighborhoods as well as the key area of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has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its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618~1840), we must refer to some basic literature datas, such as New Book of Tang, The Hhistory of Song Dynasty, Tang Liu Dian, Tong Dian, Wen Xian Tong Kao, Yuan He Jun Xian Tu Zhi, Tai Ping Huan Yu Ji, Yuan Feng Jiu Yu Zhi, Da Ming Yi Tong Zhi, and Da Qing Yi Tong Zhi. Moreover, some materials in herbal works should be used, especially materials in Newly-revised Materia Medica, Qian Jin Yi Fang, Ben Cao Tu Jing, Zheng Lei Ben Cao, Ben Cao Meng Quan, Ben Cao Cheng Ya Ban Ji,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Yi Xue Liu Yao, Ben Cao Gang Mu Shi Yi, and Zhi Wu Ming Shi Tu Kao.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different subjects—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Materia Medica,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esource, Natural Resource, Regional Economics, Industrial Economics, Geological Mineral and Zoology—when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producing area. By qualitativly and quantitativly study, as well as field research, we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producing area in Wu-Ling Mountain from Tang to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academic history, we can learn the background, feature, trend, causes and regularity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know the influence that it has on contemporary medicine industry. In that case, we can build the framework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Although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period, it reflects process of improvement with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Wu-Ling Mountain region has various terrain, topography, geomorphology, geology and climate types, and vegetation is preserved well,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 for medicinal material to grow and survive. The number of resourc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modern times are 295,393 and 2172. It shows that Wu-Ling Mountain region is herb resource-rich area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today.
     Change in plant herb origin has two features. Firstly,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enlarges; Secondly, most places of origin have relative stability. Change in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is that it expands to surrounding areas. Southwest Hubei is rich in animal medicine. It forms a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centralizes in southwest Hubei and scatters in other areas. The animal medicine origi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ecession and significant imbalance.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spreads all over the Wu-Ling Mountain region, dispersed and concentrated. Herbs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southwest Hubei, especially plant herbs and animal medicine. Western Hunan is rich in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 While herb number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southeast Chongqing is the least. Therefor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rb is descending from southwest Hubei to northeast Guizhou, and descending from western Hunan to southeast Chongqing. The feature of entire change of herb resources is two. One is most plant and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s origin expands, but animal medicine decreases; another is the center of origin changes a lot.
     The change of herb resources number and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on region number are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changes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The total number of herb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in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231,295,350and 393. The increasing numbers reflect the expanding trend of herb origin. Different areas and types of herb resources differ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Plant and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s increase, however, animal medicine resource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slightly and then continue to rise. The total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creases from Tang to Qing Dynasties. The largest increase appears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le the least increase appear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plant and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s improved a lot, but animal medicine decreased slightly. The numbers of single specie herb origin are distinctive. The total number and growth trend of herb resource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are identical with the total number and growth trend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They reflect the expending trend of herb origin.
     In al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herb origin, resource-oriented factor is fundament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ical factors, transportation and commerce, customs, medical impact of the war, human's killing of animals for medicinal and medicinal animal's physical as well a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tc.,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Under the functions, it for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rb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from Tang to Qing Dynasties.
     The features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herb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from Tang to Qing Dynasties are extending from the point to plane,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 and has characteristic of coexistence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he factors have feature of comprehensive and differences. The pattern of herb industry nowadays is the inheritance and extension of historical perio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edicinal material origin in Wu-Ling Mountain region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rrent herb industry.
引文
①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卷30 《三皇本纪第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6册、第66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记江南出丹沙、犀等,巴蜀地饶卮、姜、丹沙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0页。
    ③尚志钧辑校:《神农本草经校注》,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南朝梁·陶弘景编,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点校:《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清·赵学敏辑:《本草纲目拾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等。
    ④李钟文:《中药学·附篇·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版。按,“附篇”无页码。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72页。
    ⑥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25 《职官七·太医署》,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96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165 《职官五·太府寺》,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08页。
    ⑧清·张廷玉:《明史》卷74 《职官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0页。
    ⑩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己志卷6 《王元懋巨恶》,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44~1346页。
    (11)清·张廷玉:《明史》卷316 《贵州土司》,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177~8178页。
    ①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卷30 《三皇本纪第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6册、第663页。
    ②李向高等:《古代人参基原考辨》,《中药材》2002年第11期,第818页。
    ③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④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点校:《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⑥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⑦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
    ⑧唐·韩鄂原编,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⑨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⑩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中西医学报》1914年8~11月1~4期,1915年2~7月7~12期,1915年8~9月1~2期。陈无咎:《中国医学史》,《广东医药杂志》1926年7月4期。按,陈邦贤先生又在1920年撰成专著《中国医学史》,该书在1929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11)陈志潜:《医学史》,《协医通俗月刊》1925年12月4期;1926年1~6月5~10期。
    (12)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
    ①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自序》,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②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劝戒刍言》,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④傅斯年:《所谓“国医”》,《独立评论》1934年第115号。
    ⑤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9卷 《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9页。
    ⑥鲁迅:《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⑦朱恒璧:《几种国药之科学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39年1月1期。
    ⑧张继有:《汉药集览》,《东方医学杂志》1939年4月4期。
    ⑨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中国文化研究会纂 《中国本草全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⑩中国银行重庆分行编:《四川省之药材》,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4年版。
    (11)陈希纯:《绵阳麦冬调查记》,《建设周讯》1939年4月第8卷第5期。
    (12)钟古熙:《四川药材市场概况》,《四川经济季刊》1946年5月第3卷第2期。
    ①范天磬:《汉唐以来外药输入的史料》,《新医药刊》1934年4~7月17~20期。
    ②范天磬:《外药输入史的考察》,《医药导报》1935年5月1期。
    ③陆志鸿:《汉药中之矿物》,《学艺》1929年4月9卷第6期。
    ④左士丁:《中国水银剂之研究》,《东方医学杂志》1938年4月、7月4期、7期。
    ⑤劳干:《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9年4期。
    ⑥薛愚:《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
    ⑦(日)石户谷勉著,沐绍良译:《中国北部之药草》,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①中医研究院医学文献研究室编:《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中医研究院1980年印。
    ②王筠默:《从证类本草看宋代药物产地的分布》,《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8年6月第2期。
    ③李鼎:《“本草经”药物产地表释》,《医史杂志》1953年12月第4期。
    ④江春:《中药的历史地理关系》,《新民晚报》1959年5月5日。
    ⑤赵炳黄:《药用黄耆本草学及生药学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⑥郭成圩:《四川方志中所见有关黄连的部分记载》,《中医杂志》1959年第6号。
    ⑦冯汉镛:《露蜂房考》,《浙江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
    ⑧梁光裕:《羚羊角刍议》,《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年8月8期。
    ⑨林乾良:《动物类中药历代应用简介》,《中草药通讯》1978年5月5期。
    ⑩高铭功:《黑龙江省药材史料汇辑》,《哈尔滨中医》1962年5、7~8期。
    (11)汪殿华:《近百年来的药学》,《医药学》1951年1月第1期。
    (12)任应枚:《药物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医药》1952年2月第2期。
    (13)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
    ①北京中医学院1957年班编:《中药简史》,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年版。
    ②太宝:《蒙医药学发展史概述》,《新中医》1977年第5期。
    ③潘锦堂:《一些藏药品种的考证》,《中草药通讯》1978年第1期。
    ④王晓涛:《唐代〈千金翼方〉中记载的“道地药材”》,《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4月号。
    ⑤刘元:《我对唐代“道地药材”产地的几点商榷》,《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年3月号。
    ⑥宋湛庆:《我国古老的作物——薏苡》,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40页。
    ⑦邹树文:《虫白蜡利用的起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⑧孙家山:《本草学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 《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⑨(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按,该书最初在196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①据 《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统计。
    ②余永燕:《中医药科研机构发展概况》(1949~1999年),谬果等编 《东西方医学的反思与前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③白寿彝:《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王学典、陈峰编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170页。
    ④陈邦贤:《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研究所印1982年版。
    ⑤陶御风等:《历代笔记医事别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①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樊普:《建国以来全国各地出土的医药史料》,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王永潮、吴焕才:《矿物药的沿革与演变》,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④马继兴:《当前世界各地收藏的中国出士卷子本古医药文献备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82页。
    ⑤薛愚:《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傅维康:《中药学史》,巴蜀书社1993年版;陈新谦:《中华药史纪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⑥中医研究院医学文献研究室编:《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中医研究院1980年印。
    ⑦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编:《中文医史文献索引》(1792~1980),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86年印。
    ⑧吉文辉:《中国科技期刊中医药文献索引·中药学》(1949~1986)(第8分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⑨宋之琪:《中国药学史研究60年》,《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第3期。
    ⑩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1949~1999),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11)朱德明:《南宋时期浙江医药的发展》,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2)朱德明:《南宋浙江药学发展概论》,《中华医史杂志》2005年第2期。
    (13)管家齐等:《浙八味及其相关品种的产地变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王德群、彭华胜:《历史名药宣黄连的兴衰沿革》,《中华医史杂志》2008年第3期。
    ②田敬国:《云南医药卫生简史》,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③陈小赤:《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陈方圆选编:《奇趣博物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⑤张万福等:《恩施地道药材川药产区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期。
    ⑥曾超:《乌江丹砂开发史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⑦唐鑫培等:《石柱黄连史话》,《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年第11期。
    ⑧卢华语、胡安徽:《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⑨刘孝栓等:《甘肃习用药材名实及历史沿革初考》,《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第11期。
    ⑩严奇岩:《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四川地道药材》,《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①严小青等:《古代岭南地区土沉香的生产及其社会影响》,《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②曾超:《西南民族地区丹砂开发史略》,《民族学报》(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③李耕冬、贺廷超:《彝族药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关祥祖等:《彝族医药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⑤阿子坝越:《彝族医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⑥拉萨市藏医院:《藏医藏药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年第5期。
    ⑦王弘振:《安多藏蒙医药学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⑧单于德:《回回香药渊源》,《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
    ⑨张俊智等:《回族药物历史概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年第2期。
    ⑩罗文华:《土家族医药史考》,《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年第2期。
    (11)田华咏:《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年第1期。
    (12)彭延辉等:《土家族医药史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年第7期。
    (13)耿鉴庭、耿引循:《新疆吐鲁苗唐墓出土的药方及药丸》,《江苏医药》(中药分册)1979年第4期。
    (14)吉格木德:《蒙医药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叶星光:《阿坝药材史话》,《民族》1993年第7期。
    (16)吴元黔:《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上、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2005年第4期。
    (17)朱华、韦松基:《壮药药材学》,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①周红黎:《傣族历史文化与傣医药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第10期。
    ②据 《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统计。
    ③戴藩瑨:《中国本草常见药用植物源流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徐都玲:《蒙药铁木尔迪格达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中药材》2000年第2期。
    ⑤布日额:《蒙药材姜黄本草考证》,《中药材》2007年第2期。
    ⑥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⑦陈重明、黄胜白等:《本草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徐春波:《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⑨滕佳林:《本草古籍矿物药应用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⑩王家葵等:《中药材品种沿革及道地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11)唐迎雪、宋永刚:《本草古籍常用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12)杜石然:《历史上的中药在国外》,《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3)蔡捷恩:《中草药传欧述略》,《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2期。
    (14)冯立军:《古代欧洲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①谢必震等:《清代中国药材输入琉球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②李红珠:《阿拉伯国家香药输入中国的简史》,《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年增刊。
    ③朱德明:《17~19世纪中国与北美洲的医药交流》,《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④韩毅:《唐宋时期回回民族队海外农业和药材品种的引进与输入》,《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⑤韩毅:《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药材品种在中国的传播》,《古今农业》2005年第4期。
    ⑥温翠芳:《唐代外来香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⑦陈明:《汉唐时期于阗的对外医药交流》,《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⑧王宏斌:《罂粟传入中国及其在古代的医药价值析论》,《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⑨胡世林:《道地药材与方志和贡品》,《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第8期。
    ⑩万芳、钟赣生:《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中医文献杂志》2003年第1期。
    (11)王婧、张瑞贤:《唐代道地药材出产区划浅谈》,《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2)张瑞贤等:《汉代药物产地概貌》,《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第14期。
    (13)张瑞贤等:《宋代药材产地概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1~5期。
    (14)严奇岩:《中药名称中地名的历史地理价值初探》,《中医杂志》2009年第7期。
    (15)万芳、钟赣生:《方志与药学史研究之刍议》,《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第3期。
    (16)刘旭生:《石门雄黄采矿史》,《国土资源导刊》2009年第6期。
    (17)戴藩瑨:《中国本草常见药用植物源流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刘昌芝:《〈本草图经〉中贝类和鱼类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9)冯洪钱:《兽医中医药畜人参考注》,《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
    ①台湾·龙村倪:《中国白蜡虫的养殖及白蜡的西传》,《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②艾素珍:《论〈本草集注〉中的矿物学知识在中国矿物学史上的地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③董源:《〈万物〉中部分植物名称古今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4期。
    ④韩吉绍:《论西汉的炼丹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⑤杨通惠、邹庭轩:《秀山溪口汞矿的今昔》,《秀山文史资料》第4辑。
    ⑥刘德山、廖朝林:《恩施中医药诗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⑦石月清:《杜甫涉医涉药诗歌研究》,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缪文渭搜集整理:《中草药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⑨朱德明等:《古代杭州主要中药材的生产状况》,《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⑩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11)唐廷猷:《中国药业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12)袁孝裴:《人参商战古今谈》,《人参研究》2001年第2期。
    (13)彭华胜、王德群:《中国历代术属药材商品沿革与分化》,《中华医史杂志》2007年第1期。
    (14)台湾·邱仲麟:《明代的药材流通与药品价格》,《中国社会史评论》2008年第9卷。
    ①王铭农:《动物药发展史略》,《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
    ②王瑞等:《明清汉江中上游地区鹿茸麝香地理初探》,《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③杨淑培、吴正铠:《中国近代养蜂史刍议》,《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④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⑤蓝勇:《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历史地理》1995年第12辑。
    ⑥何业恒:《中国虎和中国熊的历史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陈国生、易泽丰:《〈五藏山经〉记载的动物地理学知识》,《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1期。
    ⑧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⑨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①方如康:《中国的地形》,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页。
    ②高绪等:《对武陵山片区经济中心形成的思考》,刘伦文主编 《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钟颖等:《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第64-65页。
    ④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19/article_331579.htm)。
    ⑤佚名:《全国最困难的十个山区》,《晾望》1985年第9期,第27页。
    ⑥卢华语、胡安徽:《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第92页。
    ①据郑州大学 《全唐诗》检索系统检索(http://www3.zzu.edu.cn/qts/)。
    ②宋·朱辅:《溪蛮丛笑》,中华书局1991年版;清·顾彩著、吴柏森校注:《容美纪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严如熠:《苗防备览》,华文书局1969年版。
    ③转引自刘芳 《人类学苗族研究百年脉络简溯》,《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76~77页。
    ④检曙峦:《贵州苗族杂谭》,《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13期。
    ⑤张敷荣:《苗族之特点》,《清华周刊》1927年第28卷第12期。
    ⑥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①扈纪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与适用指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②唐廷猷:《中国药业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③所谓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其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民族药则是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指导用药。民族药主要有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壮药、苗药等。王文全、沈连生主编 《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④史继忠:《贵州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
    ⑤胡世林指出,所谓“道地药材”是指药材货真质优的意思(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王文全等认为,通常将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的药材称为地道药材(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姜在民指出,道地药材主要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姜在民:《植物学导教·导学·导考》,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谷素云认为,道地药材是来源于特定产区、具备特定种质、具有优良品质且功效卓著的药材(谷素云:《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因素的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⑥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戴楚洲:《加快武陵山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三峡论坛》2010年第1期,第71~72页。
    ②大家公认包含在武陵山区的34个县(市、区)如下: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慈利、桑植、铜仁万山、玉屏、松桃、印江、沿河、思南、江口、石阡、德江、永定等县。
    ③钟颖等:《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第64页。
    ④为便于表述,本节渝区、湘区、鄂区、黔区元明清时期政区名称统一用清代政区名称表述。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第47~50页、第8册第33~34页、38~39页、44~47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星球地图出版社编:《中国分省地图集》,第112~113页、118~119页、142页、154~155页,星球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③藏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
    ④台湾·郑梁生等编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三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⑦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史为乐等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⑨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之 《出版说明》和 《凡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
    ③《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庚寅”,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
    ④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视域转变的意义》,葛兆光 《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⑤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89页。
    ⑥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⑦李倩:《元明清时期土家族经济形态论析》,《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⑧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元明清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⑨欧阳光:《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⑩马平:《元明清古瓷标本图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11)历史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考古研究法、野外勘察研究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方法论在历史地理学中广泛应用,如孢粉分析、C14年代测定、“热释光”方法、古地磁测定以及航空旧片、卫星照片的解释等,而且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也应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研究时还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见张步天 《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7页。
    ①所谓本草学,即研究古代药物的科学,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生物化学、环境学等许多学科,是集我国古代科学之大成者。见陈重明、黄胜白 《本草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见王文全、沈连生 《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黄泰康:《天然药物地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④中国药材公司编著:《中国中药区划》,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杨世海 《中药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⑥王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中南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⑦王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西南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①陈邦贤:《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研究所印1982年版。
    ②陶御风等:《历代笔记医事别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①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②因三级政区是我国历代政区中最常见的形式,故本表所列政区以三级为准。
    ①李永平、邓有成:《武陵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尚武主编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初探》,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②朱圣钟:《鄂湘渝黔士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①中国科普网(http://zlg.kepu.gov.cn/zlg/yanshi/index.)。
    ②赵逖:《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页。
    ③湖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编著:《湖南省农业区划2》,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湖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湖北山区开发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189页;张振平:《优质烤烟区划理论与实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④姚长溪、胡国文:《武陵山区水稻高产途径及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铜仁地区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铜仁地区综合农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⑤何义发、王伯泉:《武夷山区薇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⑥张文范:《中国县情大全·中南卷·恩施市》,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第698页。
    ⑦道光 《施南府志》卷10 《典礼志·风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⑧同治 《来凤县志》卷28 《风俗志·气候》,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①道光 《鹤峰州志》卷首 《星野志·气候》,道光二年(1822)刻本。
    ②清·张天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6帙,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第215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气候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④永顺距乾州界(治今湖南吉首市)二百里,而永绥处在永顺与乾州之间,故而其距离当不足二百里。乾隆
    ⑤光绪 《石阡府志》卷1 《星野志·气候》,光绪二年(1876)刻本。《永顺府志》卷1 《地舆志·疆域》,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⑥道光 《补辑石砫厅新志》卷1 《地理志.天时》,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⑦光绪 《长乐县志》卷1 《分野志·气候》,光绪元年(1875)增刻本。
    ①道光 《施南府志》卷27 《艺文志·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②明·罗昕:《题咏》,引自弘治 《贵州图经新志》卷7 《铜仁府》,弘治刻本。
    ③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1 《湖广七·辰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835页。
    ④光绪 《石阡府志》卷1 《星野志·气候》,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⑤何义发、王伯泉:《武夷山区薇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⑥据黄泰康 《天然药物地理学》整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第503页。
    ①马勇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②李永平、邓有成:《武陵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尚武主编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初探》,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③邓治凡、田发刚校注:《施州考古录校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④《大明一统志》卷66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山川》,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⑤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73 《四川八·酉阳亘抚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49、3450页。
    ⑥同治 《沅州府志》卷4 《疆域志·山川上》,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⑦乾隆 《贵州通志》卷5 《地理志·山川》,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⑧同治 《建始县志》卷4 《食货志·物产》,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⑨同治 《永顺县志》卷10 《物产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①《大明一统志》卷66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山川》,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②民国 《永顺县志》卷11 《食货志·物产》引 《大明一统志》,1930年铅印本。
    ③道光 《施南府志》卷27 《艺文志·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④清·顾彩撰,吴伯森校注:《容美纪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⑤同治 《沅州府志》卷4 《疆域志·山川上》,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⑥光绪 《黔江县志》卷1 《地舆志》,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⑦光绪 《秀山县志》卷1 《地志》,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⑧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6帙,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第210页。
    ⑨道光 《凤凰厅志》卷3 《山川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⑩光绪 《龙山县志》卷3 《山水》,光绪元年(1875)刻本。
    (11)本目资料除特别注明者外,主要来源于钟颖等 《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第64~65页;何顺志等 《贵州中药资源种类与分布的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第2期,第97页;张万福等 《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期,第22~23页;周日宝等 《湖南大宗道地药材的资源概况》,《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第2期,第72~74页;孙济平等 《贵州特有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0期,第735~737页。
    (12)陈功锡等:《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74~78页。
    (13)邵兴、赵敬华:《浅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土家族医药学的关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第1期,第72页。
    (14)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1949-1999)》,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①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1949-1999),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②12807种/9600千平方公里≈1.3种/千平方公里。
    ③邵兴、赵敬华:《浅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土家族医药学的关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第1期,第72页。
    ④武陵山区52县面积相加约13万平方公里,即130千平方公里。
    ⑤1999年我国大陆有县级政区2109个,台湾有16个,合计2225个。刘君德等编著 《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99页。
    ⑥2000种/51县≈39.2种/县。
    ⑦利川市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利川市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⑧鹤峰县药材检验所编:《鹤峰县中药鉴别手册》(内部资料),1985年油印本。
    ⑨建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始县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⑩《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东县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1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12)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第81~82页。
    (1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⑩《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⑥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编:《黔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①龙山县修志办公室编:《龙山县志》(内部资料),龙山县印刷厂1985年印刷,第125、126页。
    ②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沅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③《古丈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古丈县志》,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62页。
    ④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同编:《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⑤辰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辰溪县志》,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0页。
    ⑥《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慈利县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⑦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6页。
    ⑧《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⑨贵州省石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石阡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①王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中南卷》、《道地药材图典·西南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肖培根:《湖北贝母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第10期,第726页。
    ③刘杰书:《湖北贝母的本草考证及其品质评价》,《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第7期,第50页。
    ④钟颖等:《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0 《江南道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52页。
    ②宋·乐史撰 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49 《中南东道 八》,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8页。
    ④正德 《夔州府志》卷3 《土产》,正德原刻(1513)嘉靖增刻本;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
    ③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18 《江南西道十六》、卷121 《江南西道十九》、卷122 《江南西道二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76、2396、2415、2421、2431、2433页。年(1822)刻本。
    ①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②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③唐·王焘撰,宋·林億、孙兆等校证 《外台秘要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④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⑤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⑥翁维键:《历代本草名著简介》(Ⅱ),《中药材科技》1982年第5期,第38页。
    ⑦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人民卫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⑧明·陈嘉谟撰,王淑民等点校:《本草蒙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
    ⑨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四库全书》本,第779册。
    ⑩明·张三锡:《医学六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45册。
    (1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12)明·朱橚:《救荒本草》,《四库全书》本,第730册。
    (13)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版。
    (14)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15)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16)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卷3 《下品》,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239、244页。
    (17)叫·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2 《草之一·黄精》,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719页。
    (18)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卷3 《下品》,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9 《草部中品之下》、卷11 《草部下品之下》、卷12 《木部上品》,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275、307页。
    ②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6 《草部上品之上》,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2 《草之一》、卷17 《草之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844、1125页。
    ④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校释》卷1 《药录纂要·药名第二》引“天竺大医耆婆”语,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①《新唐书》卷41 《地理五》载辰州土贡黄牙。黄牙即石硫磺的释名。见 《本草纲目》卷11 《金石之五》,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661页。
    ②宋·黄庭坚著,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正集》(第2册)卷16 《黔州黔江县题名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2页。
    ③34+259+2=295。
    ④朱晓明、范晓文:《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方舆胜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据第一章“表1-4唐宋时期武陵山区道地药材资源表”和“表1-5元明清时期武陵山区道地药材资源表”统计。统计时重复品种仅作1种计入。
    ②按本文绪论所述,武陵山区分为渝区、鄂区、湘区、黔区4个区域。
    ③南朝梁·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卷4 《草木中品·黄连》,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
    ④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9页。
    ⑤唐·苏敬等修,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7 《草部上品之下·黄连》,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
    ①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0 《江南道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52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③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 《食货一·田制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页。
    ④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5 《草部上品之下·黄连》,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⑤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49 《山南东道八》,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8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七之五,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5450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⑧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下》,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⑨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卷8 《草部上品之中·黄连》,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64页。
    ⑩正德 《夔州府志》卷3 《土产》,正德原刻(1513)嘉靖增刻本。
    (11)嘉靖 《思南府志》卷3 《田赋志·土产》,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12)嘉靖 《归州全志》卷之上 《物产》,嘉靖刻本。
    (13)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下》,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14)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15)道光 《凤凰厅志》卷18 《物产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①道光 《补辑石硅厅新志》卷9 《物产志·药之属》,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②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7 《山草类》,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4页。
    ③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2 《木部下品·黄药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④《本草纲目》卷2 《序例·药名同异》记载,贝母和黄药子都可称为药实。有学者将药实作为贝母的别名(见包锡生编 《中药别名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谢观主编 《中国医学大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页)。查 《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本草典籍既收有“贝母”条又收有“药实根”条,显然,古代医药学家是将贝母和药实作为不同的两种药物,而且, 《本草图经》明确将黄药根和药实根作为同一种药物,因此,本文认为,黄药子当与药实是同一药物。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8 《草之七·黄药子》,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3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89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27页。
    ⑧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2 《木部下品·黄药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 《木之一·降真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5页。
    ⑩宋·朱辅:《溪蛮丛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页。
    ①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③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卷20 《木部下品之上·黄药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547页。
    ④《大明一统志》卷70 《夔州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⑤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下》,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道光 《施南府志》卷11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道光 《凤凰厅志》卷18 《物产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⑥明·张三锡撰:《医学六要》卷3 《本草选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45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73页。
    ⑦弘治 《贵州通志》卷4 《思南府长官司》、卷7 《铜仁府》,弘治刻本。
    ⑧清·张天如:《永顺小志》,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6帙,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第216页。
    ①宣统 《贵州通志》卷4 《物产》,宣统二年(1910)油印本。
    ②弘治 《贵州通志》卷4 《思南府长官司》、卷7 《铜仁府》、卷9 《镇宁州》,弘治刻本;《续黔书》卷6《降真香》,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③清·张澍:《续黔书》卷6 《降真香》,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④道光 《铜仁府志》卷2 《地理志·山川》,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⑤清·张澍:《黔中纪闻》,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帙,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第375页。
    ⑥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2 《地理志·山川》,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⑦民国 《铜仁府志》卷7 《物产》,民国缩印本。
    ⑧南朝梁·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卷4 《草木中品·厚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⑨唐·苏敬等修,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13 《木部中品·厚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24页。
    ⑩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第5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9页、第52~53页。
    ①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1 《木部中品·厚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85 《地理一》、卷87 《地理三》、卷88 《地理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93、2143、2178~2201页、
    ③《本草图经》附有“归州厚朴”图亦可作为这一结论的另一明证。
    ④张万福等:《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期,第20、22页。
    ⑤南朝梁·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卷3 《草木上品·杜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⑥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校释》卷1 《药出州土》,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⑦唐·苏敬等修,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12 《木部上品·杜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⑧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0 《木部上品·杜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⑨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8 《草部中品之上·贝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①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8 《草部中品之上·贝母》,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②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9 《草部中品之下·白药》,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③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1 《木部中品·猪苓》,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3 《草之四·石蒜》,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809页。
    ⑤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9 《本经外草类·石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62页。
    ⑥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9 《草部下品·山豆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⑦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11 《草部下品之下·预知子》,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3 《草之四·石蒜》,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809页。
    ⑨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5 《蔬类》,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2页。按,该书沿用明代《救荒本草》的记述,称“生水边下湿地”,表明清代石蒜分布于各地水边下湿地的状况并未改变。
    ⑩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11)道光 《施南府志》卷11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12)同治 《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9 《物产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
    (13)同治 《来凤县志》卷29 《物产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14)光绪 《长乐县志》卷8 《物产志》,光绪元年(1875)增刻本。
    (15)民国 《铜仁府志》卷7 《物产》,民国缩印本。
    (16)明·卢之颐撰,冷方南等点校:《本草乘雅半偈》第5帙 《神农本经中品四·猪苓》,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页。
    ①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33 《木类·猪苓》,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88页。
    ②明·陈嘉谟撰,王淑民等点校:《本草蒙荃》卷3 《草部下·猪苓》,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
    ③道光 《晃州厅志》卷13 《田赋》、卷37 《物产》,道光五年(1825)刻本;同治 《长阳县志》卷1 《地理志·物产》,同治五年(1866)刻本;同治 《恩施县志》卷1 《地理志·山川》、卷6 《食货志·物产》,同治七年(1868)刊本;光绪 《乾州厅志》卷13 《物产志》,光绪三年(1877)续修刻本;光绪 《凤凰厅续志》卷18 《物产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光绪 《古丈坪厅志》卷11 《物产志·药材》,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宣统 《永绥厅志》卷15 《食货门三·物产》,宣统元年(1909)刻本。
    ④沈保安:《预知子、王瓜及燕覆子的本草考证》,《时珍国药研究》1993年第4期,第7页:陈重明、黄胜白等 《本草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⑤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卷18 《木部中品之上·厚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507页。
    ⑥嘉靖 《四川总志》卷14 《邑梅洞长官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
    ⑦嘉靖 《巴东县志》卷1 《舆地志·物产》,嘉靖刻本。
    ⑧康熙 《思州府志》卷4 《赋役志·物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增补刻本。
    ⑨康熙 《靖州志》卷2 《食货·物产》,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⑩乾隆 《永顺府志》卷1 《地舆志·物产》,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11)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12)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13)道光 《凤凰厅志》卷18 《物产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14)道光 《建始县志》卷3 《户口志·物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15)道光 《施南府志》卷11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16)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3 《食货门·土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①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卷17 《木部上品之下·杜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481页。
    ②明·张三锡撰:《医学六要》卷3 《本草选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45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③见嘉靖 《归州全志》卷之上 《物产》,嘉靖刻本;嘉靖 《巴东县志》卷1 《舆地纪·物产》,嘉靖刻本。
    ④见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下》,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道光 《施南府志》卷9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3 《食货门·土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⑤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卷10 《草部中品之上·贝母》、卷12 《草部中品之下·白药》,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351页。
    ⑥雍正 《黔阳县志》卷4 《物产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⑦道光 《施南府志》卷3 《疆域·山川》,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⑧道光 《鹤峰州志》卷7 《物产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①据乾隆 《辰州府志》、道光 《施南府志》和道光 《鹤峰州志》等记载,辰州府、施南府和鹤峰州等均产白药。
    ②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20 《本经外木蔓类》,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67、669、671、672、681页;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卷30 《本经外草类》,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639~649页。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3 《草之二》、卷18 《草之七》、卷20 《草之九》、卷21 《草之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795、1345、1346、1397、1398、1428、1429页。
    ④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8 《山草类》、卷16 《石草类》、卷20 《蔓草类》,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4、193、194、427、428、196、497、498页。
    ⑤见道光 《施南府志》卷9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同治 《施南府志》卷11 《食货志·物产》,同治十年(1871)刻本;同治 《恩施县志》卷6 《物产志》,同治七年(1868)刻本。
    ①见嘉靖 《思南府志》卷3 《田赋志》、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3 《食货门》。
    ②据万历 《慈利县志》卷7 《物产》和同治 《续修慈利县志》卷9 《物产》。
    ③11种药材中,因预知子的产地在宋代以后无法判断,故仅以10种药材计。
    ①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①唐·苏敬等修,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3《玉石部上品·丹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9页。
    ③佚名:《二十五别史·逸周书》卷七《王会解》,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83页。
    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7、27、30、32、36、37、151(2条)、167、367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54页。
    ⑧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889页。
    ⑨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⑩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①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②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③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④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23 《郡国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07页。
    ⑤清·黄爽辑:《神农本草经》上经 《丹沙》,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按,陶注涪陵,原文作涪州,显系传抄之误。唐以前,两汉有涪陵县,属巴郡。六朝有涪陵郡,治涪陵县,唯独没有涪州。
    ⑥转引自雷喻义主编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⑦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 《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1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1页。
    ⑩任乃强先生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 《巴志》中注释曰:丹兴县,“汉末,丹渐空,故为祝福之名曰‘丹兴’,旋以不复获利而罢也。”第43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0页。
    ②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41、747、749、752页。
    ③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8页。
    ④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47、752页。
    ⑤据王永兴先生考证,《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土贡为长庆贡。见王永兴 《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65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1076页。
    ⑦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18 《江南西道十六》、卷121 《江南西道十九》、卷122《江南西道二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76、2396、2415、2421、2431、2433页。
    ⑧宋·王存撰,魏嵩山等点校:《元丰九域志》卷6 《荆湖路·北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4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75 《荆湖北路·辰州》,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493页;元·脱脱等:《宋史》卷88《地理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96页。《太平寰宇记》卷119 《江南西道十七》缺记施、辰、锦、叙、溪州,故无辰州土产、土贡。
    ⑨民国 《贵州通志·食货志》,1948年贵阳书局铅印本。
    ⑩《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宋史·地理志》记本区土贡,均只涉及黔(绍庆府)、辰、沅3州而不及其他,是因宋代政区有所调整,如唐锦、溪2州并入辰州等,故虽记黔、辰、沅3州,亦不表明本区丹砂产地缩减。
    ①宋·王存撰,魏嵩山等点校:《元丰九域志》卷6 《荆湖路·北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4页。
    ②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点校:《证类本草》卷3 《玉石部上品·丹砂》引 《图经》曰:“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③辰州,治沅陵,今属湖南怀化市,沅州,治卢阳,今湖南芷江县(据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代部分)。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15 《江南西道十三》、卷121 《江南西道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34、2408页。
    ⑤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⑥明·宋濂等:《元史》卷94 《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78页。
    ⑦见 《大明一统志》卷65 《辰州府》、卷66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卷69 《重庆府》、卷88 《贵州布政司》;《大清一统志》卷284 《辰州府》、卷285 《沅州府》、卷286 《永顺府》、卷317 《酉阳州》、卷396 《思南府》、卷397 《石阡府》、卷398 《思州府》、卷399 《铜仁府》;嘉庆 《石门县志》卷52 《物产》;同治 《续修慈利县志》卷3 《山川》。
    ⑧同治 《咸丰县志》卷8 《食货志》载:药属,朱砂;同治 《施南府志》卷3 《地舆志》记曰:宣恩县,大坪山,地产殊砂。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6 《地理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12页。
    ②《大明一统志》卷88 《贵州布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③万历 《黔记》卷10 《山水志下》,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1 《食货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74页。
    ⑤乾隆 《贵州通志》卷5 《地理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⑥乾隆 《贵州通志》卷15 《食货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⑦《大明一统志》卷88 《贵州布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⑧《大清一统志》卷398 《思州府》,《四库全书》本。
    ⑨嘉靖 《思南府志》卷1 《地理志》,嘉靖十五年(1536年)刻本。
    ⑩嘉靖 《思南府志》卷1 《地理志》,嘉靖十五年(1536年)刻本。
    (11)万历 《黔记》卷10 《山水志下》,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
    (12)乾隆 《贵州通志》卷5 《地理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13)《大明一统志》卷88 《贵州布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14)乾隆 《贵州通志》卷15 《食货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①《大明一统志》卷65 《辰州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②《大清一统志》卷284 《辰州府》,《四库全书》本。
    ③《大明一统志》卷69 《重庆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按,彭水县在明代属重庆府,清代属酉阳直隶州。
    ④《大清一统志》卷317 《酉阳州》,《四库全书》本。
    ⑤宣统 《贵州地理志》卷6 《铜仁府》,宣统二年(1910)油印本。
    ⑥民国 《务川县备志》卷10 《经业》,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复制油印本。
    ⑦同治 《沅州府志》卷39 《艺文下》,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⑧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4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⑨北魏·郦道元原著,陈桥驿注释:《水经注》卷36 《澧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页。
    ⑩唐·苏敬等修,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4 《玉石等部中品·雄黄》,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等:《现代实用本草》(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①明·卢之颐撰,冷方南等点校:《本草乘雅半偈》第4帙 《雄黄》,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②《大清一统志》卷287 《澧州》,《四库全书》本。
    ③嘉庆 《石门县志》卷52 《物产》,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④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1 《地理门·山川》,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1 《金石之五·石硫黄》,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661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⑦《大清一统志》卷285 《沅州府》,《四库全书》本。
    ⑧据嘉庆 《石门县志》、道光 《思南府续志》、道光 《松桃厅志》、道光 《辰溪县志》和道光 《施南府志》记载,石门县、思南府、松桃厅、辰溪县和施南府产硫黄。
    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1 《金石之五·朴硝》,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645页。
    ⑩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 《玉石上品·朴硝》,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11)明·陈嘉谟撰,王淑民等点校:《本草蒙筌》卷8 《石部·朴硝》,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359页。
    (12)见道光 《辰溪县志》卷37 《物产志》,道光元年(1821)刻本;道光 《施南府志》卷9 《食货志·物产》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道光 《松桃厅志》卷14 《食货门·土产》,道光十六年(1836)松高书院刻本:道光 《补辑石砫厅新志》卷4 《田赋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①道光 《遵义府志》卷17 《物产志》,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②光绪 《荆州府志》卷6 《地理志六·物产》,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③民国 《续遵义府志》卷17 《物产》,1936年刻本。
    ④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3 《玉石等部上品·石钟乳》,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⑤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 《玉石上品·石钟乳》,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⑥明·陈嘉谟撰,王淑民等点校:《本草蒙筌》卷8 《石部·石钟乳》,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⑦据道光 《鹤峰州志》和道光 《施南府志》。
    ①“獐”在古代也写作“麞”。见盛和林、刘志霄 《中国麝科动物》,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文榕生:《历史时期中国野生麝的分布变迁》,文焕然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③王永生:《麝香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④中国药材总公司:《中国中药区划》,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⑤陈全家等:《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71页。
    ⑥宋·黄庭坚著,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正集》卷16 《黔州黔江县题名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2页。
    ⑦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23权德舆 《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32页。
    ⑧元·脱脱等:《宋史》卷493 《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173页。
    ①光绪 《黔江县志》卷3 《食货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②查阅宋正海主编 《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并未见记载明代黔江发生有各类有影响的地质和自然灾害(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光绪 《黔江县志》卷1 《地舆志·山川》,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①文榕生:《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化石》2009年第2期,第26、28页。
    ②陈全家等:《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156页。
    ③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卷2 《兽·中品·犀角》引 《范子计然》,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④南朝梁·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卷6 《虫兽三品·犀角》,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412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0 《地理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0 《地理四》、卷41 《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9、1073、1074、1076页。
    ②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 《食货一·田制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页。
    ③唐代贡犀角的14个州是:澧州、朗州、鄯州、道州、邵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叙州、奖州、夷州、溪州和驩州。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0 《地理四》、卷41 《地理五》、卷43 《地理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9、1041、1072、1073、1074、1076、1113页。
    ④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21 《江南西道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09页。
    ⑤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3 《兽禽部·犀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页。
    ⑥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2,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⑦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8 《送乔施州》,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21页。
    ⑧道光 《直隶靖州志》卷7 《风土志·物产》,道光七年(1827)修十七年(1837)续修刻本。
    ⑨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⑩弘治 《贵州图经新志》卷6 《石阡府》,弘治刻本。
    ①嘉庆 《重修一统志》卷417 《酉阳州·土产》,《四部丛刊》本。
    ②同治 《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9 《物产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
    ③蓝勇:《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8页。
    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1 《兽部二·犀角》,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0页。
    ⑤光绪 《黔江县志》卷3 《食货志》,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⑥民国 《永顺县志》卷12 《食货志》,1930年铅印本。
    ⑦民国 《慈利县志》卷6 《实业》,1923年铅印本。
    ⑧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⑨文焕然:《中国野生犀牛的古今分布变迁》,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⑩刘洪杰:《中国古代独角动物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期,第139页。
    ①同治 《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9 《物产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
    ②藏载阳:《羚羊角本草考证》,《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59页。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1 《兽部二·羚羊角》,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5页。
    ④南北朝·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卷6 《虫兽三品·羚羊角》,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
    ⑤邓治凡、田发刚校注:《施州考古录校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⑥《大明一统志》卷66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山川》,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⑦《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初稿),1983年版(内部资料),第15页。
    ⑧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3 《禽兽部·羚羊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⑨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卷13 《禽兽部·羚羊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⑩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卷20 《释兽三》,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12页。
    (11)见嘉靖 《归州志》卷1 《地理志·物产》,嘉靖刻本;《大明一统志》卷66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①藏载阳:《羚羊角本草考证》,《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58页。
    ②明·卢之颐撰,冷方南等点校:《本草乘雅半偈》第4帙《羚羊角》,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③嘉靖 《归州志》卷1 《地理志·物产》,嘉靖刻本。
    ④《大明一统志》卷66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⑤道光 《建始县志》卷3 《户口志·物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⑥同治 《恩施县志》卷6 《物产志》,同治七年(1868)刻本。
    ⑦张保良等:《麝的驯养》,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①文榕生:《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化石》2009年第2期,第27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石门县委员会编:《神奇石门》(山水、物产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③湖北鹤峰县 《甄氏族谱·山羊隘沿革纪略》,引自祝光强、向国平编 《容美土司概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④同治 《长乐县志》卷12 《风俗志》,同治九年(1870)补刻本。
    ①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唐至清代武陵山区除气候略有变化外,其它自然地理环境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而气候的变化仅对武陵山区少数药用动物如犀牛的生存带来影响,对植物和矿物药材的影响相当有限。详见本文第五章。
    ②姚超美等:《湖南石门雄黄矿床找矿远景探析》,《化工矿产地质》1998年第3期,第25页。
    ③《黔江士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6页;马洪主编:《中国经济名都名乡名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新晃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组纂委员会编:《新晃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58页;何江等著:《湘西低温汞、锑、金矿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黄泰康等:《天然药物地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⑤道光 《施南府志》卷10 《典礼志·风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⑥道光 《鹤峰州志》卷首 《星野志·气候》,道光二年(1822)刻本。
    ⑦肖冰梅主编:《贝母》,中国中医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吴先金、刘晓洪:《鄂西南药用森林植物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见本文第一章。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0页
    ④雷喻义:《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①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 《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②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73 《符陵丹砂》,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30页。
    ③宋·陆游撰,钱仲联点校:《剑南诗稿》卷10 《涪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79页。
    ④宋·朱辅:《溪蛮丛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⑤卢华语、胡安徽:《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第90页。
    ⑥《大清一统志》卷88 《贵州布政司》,《四库全书》本。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6 《地理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12页。
    ⑧万历 《黔记》卷10 《山水志下》,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
    ①同治 《沉州府志》卷40 《拾遗》,同治十三年(1873)增刻乾隆本。
    ②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1 《湖广七·辰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834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8上 《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94、1603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61、3270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54页。
    ⑥《隋书》卷39 《地理上》:“黔安郡彭水,有伏牛山。出盐井。”任乃强先生认为此盐泉秦汉时已有之。说见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 《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2页。
    ①段超:《古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简论》,《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第68~71页。
    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26”、“甲表38”、“甲表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91、157、158、276页。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21杜甫 《郑典设自施州归》,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36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344 《李周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934页。
    ⑤道光 《施南府志》卷10 《典礼志·风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⑥同治 《施南府志》卷10 《典礼志·风俗》,同治十年(1871)刻本。
    ⑦光绪 《利川县志》卷10 《武备志》,光绪二十年(1894)钟灵书院刻本。
    ⑧道光 《施南府志》卷3 《疆域志·山川》,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⑨道光 《施南府志》卷10 《典礼志·风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⑩光绪 《利川县志》卷10 《武备志》,光绪二十年(1894)钟灵书院刻本。
    (1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26”、“甲表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91、279页。
    (12)道光 《铜仁府志》卷4 《食货》,道光四年(1824)刻本。
    (13)民国 《铜仁府志》卷6 《食货志·田赋》,民国缩印本。
    ①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 《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②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23权德舆 《献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32页。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163李白 《荆州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92页。
    ④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30杜甫 《覆舟二首》,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22页。
    ⑤嘉靖 《思南府志》卷1 《地理志·形胜》,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⑥嘉靖 《思南府志》卷1 《地理志·风俗》,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⑦道光 《思南府续志》卷12 《艺文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⑧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5 《西南诸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5页。
    ⑨乾隆 《贵州通志》卷2 《地理志序·铜仁府图说》,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⑩民国 《玉屏县概况·重刊玉屏县志序》,1948年铅印本。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 《山剑滇黔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00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路史志编审委员会编:《鄂西公路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6页。
    ②乾隆 《永顺府志》卷首 《序》、卷3 《坊市》,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③乾降 《永顺府志》卷8 《人物续编·忠义》,乾降二十八年(1763)刻本。
    ④光绪 《靖州乡土志》卷1 《志耆旧》,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⑤清·严如熠:《苗疆道路考》,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第160页。
    ⑥乾隆 《永顺府志》卷11 《檄示》,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⑦同治 《沅州府志》卷5 《山川下》,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⑧光绪 《会同县志》卷2 《建置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⑨光绪 《古丈坪厅志》卷1 《序日》、卷3 《舆图下·说水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⑩乾隆 《永顺府志》卷1 《地舆志·村市》,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11)同治 《新修麻阳县志》卷1 《市镇》,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2)乾隆 《辰州府志》卷16 《物产考下》,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道光 《凤凰厅志》卷18 《物产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①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9页;巨荣良、王丙毅:《现代产业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②唐廷猷:《中国药业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③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10李德裕 《黄冶论》,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29页。
    ④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60 《辰砂》,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6页。
    ⑤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30 《湖北路·辰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46页。
    ⑥贵州铜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铜仁市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3页
    ①宣统 《贵州地理志》卷6 《铜仁府》,宣统二年(1910)油印本。
    ②民国 《今日之贵州·贵州矿产纪要》,1936年铅印本。
    ③2斗即0.2石,1石等于120斤,故2斗等于24斤。清代1斤即今1.0355斤,故24斤约相当于今24.9斤。见吴承洛 《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1页。
    ④卢华语、胡安徽:《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第90页。
    ⑤民国 《今日之贵州》第三章 《殊砂矿》,1936年铅印本。
    ⑥民国 《务川县备志》卷10 《经业志》,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复制油印本。
    ⑦民国 《务川县备志》卷10 《经业志》,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复制油印本。
    ⑧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98元稹 《赛神》,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65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88 《地理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0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三三,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6562页。
    ④元·孛兰盻、岳铉修,金毓黻辑:《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卷4 《湖广行省》,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本,第3609页。
    ⑤《大明一统志》卷65 《辰州府·风俗》引 《风土记》、卷66 《靖州·风俗》、卷69 《重庆府·风俗》卷88 《贵州布政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⑥隆庆 《岳州府志》卷7 《职方考·风俗》,隆庆刻本。
    ⑦嘉靖 《四川总志》卷14 《石硅宣抚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
    ⑧同治 《沅州府志》卷19 《风俗》,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⑨乾隆 《芷江县志》卷5 《风土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⑩道光 《铜仁府志》卷2 《地理志·饮食》,道光四年(1824)刻本。
    (11)康熙 《靖州志》卷1 《风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12)同治 《永顺县志》卷10 《风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3)嘉庆 《重修一统志》卷350 《宜昌府·风俗》,四部丛刊本。
    (14)同治 《来凤县志》卷28 《风俗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15)乾隆 《贵州通志》卷7 《地理·风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①乾隆 《辰州府志》卷14 《风俗考》,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②民国 《慈利县志》卷17 《风俗》,1923年铅印本。
    ③乾隆 《芷江县志》卷5 《风土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复印本。
    ④同治 《沅州府志》卷36 《祥异》,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⑤吴琦:《古代湖北风俗演变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第89页。
    ⑥嘉靖 《思南府志》卷1 《地理志·风俗》,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⑦万历 《贵州通志》卷16 《思南府·风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
    ⑧道光 《铜仁府志》卷2 《地理志·风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⑨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第1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①同治 《永顺府志》卷10 《物产续编》,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②光绪 《秀山县志》卷12 《货值志》,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③民国 《今日之贵州》第三章 《殊砂矿》,1936年铅印本。
    ④民国 《今日之贵州》第三章 《殊砂矿》,1936年铅印本。
    ⑤《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⑥文焕然等:《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文榕生:《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化石》2009年第2期,第27~28页。
    ①杨博辉主编:《中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高锡林:《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技术与模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页。
    ②文榕生:《历史时期中国麝与獐的区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7期,第18页。
    ③周荣汉:《中药资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第588页。
    ④杨博辉主编:《中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高锡林:《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技术与模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页。
    ①王述英等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卢华语、胡安徽:《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第82~85页。
    ③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①巨荣良、王丙毅:《现代产业经济学》,2009年版,第250页。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第186页。
    ③详见本文第一章相关内容。
    ④文焕然等:《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⑤贵州铜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铜仁市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3页。
    ⑥参见本文第四章相关内容。
    ①据恩施州政府网(http://www.enshi.gov.cn/)、中华特产网(http://www.csn.com.cn/)公布的数据。
    ②钟颖等:《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第64页。
    ③张万福等:《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期,第22页。按,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简称,意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④肖培根:《湖北贝母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第10期,第727页。
    ⑤张万福等:《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第1期,第22页。
    ⑥周日宝等:《湖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的资源概况》,《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药资源研究与可持续利用》2003年第2期,第72页。
    ⑦马洪主编:《中国经济名都名乡名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⑧仝燕等:《湖南石门雄黄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年第5期,第286页。
    汉·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汉·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
    汉·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晋·张华 《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粱·宗懔 《荆楚岁时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南朝梁·陶弘景撰、尚志钧等辑校 《本草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丛书集成》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唐·魏征等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刘餗 《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张鷟 《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苏敬等 《新修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韩鄂原编、缪启愉校释 《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唐·刘肃 《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杜佑 《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王焘撰、宋·林億、孙兆等校证 《外台秘要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唐·李林甫等 《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 《千金翼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唐·孙思邈撰、李景荣等校释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寇准 《忠愍公集》,《关中丛书》铅印本,陕西通志馆1934年版
    宋·洪咨夔 《平斋文集》,《四部丛刊续编·集部》,上海书店1934年版
    宋·赵汝适 《诸蕃志》,《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宋·王溥 《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
    宋·李防等 《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范成大 《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宋·欧阳修 《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苏轼 《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王嗣之 《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吴自牧 《梦梁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何薳 《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周密 《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方勺 《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蔡倏 《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周密 《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赵与时 《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叶梦得 《避暑录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吴处厚 《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龚鼎臣 《东原录》,《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版
    宋·陆游 《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庞元英 《文昌杂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高承 《事物纪原》,《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阳枋 《字溪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张淏 《云谷杂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曾敏行 《独醒杂志》,《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陆游 《入蜀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刘昌诗 《芦浦笔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苏轼 《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 《桂海虞衡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宋·王应麟 《玉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
    宋·苏轼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寇宗爽 《本草衍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
    宋·朱辅 《溪蛮丛笑》,中华书局1991年版
    宋·罗愿 《尔雅翼》,黄山书社1991年版
    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宋·李防 《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96年版
    宋·蔡襄 《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宋·黄庭坚 《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孙光宪 《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范成大 《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唐慎微原著、艾晟刊定、尚志钧点校 《大观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宋·汪应辰 《文定集》,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宋·吴渊 《退庵先生遗迹》,石门顾氏读画斋刊本
    金·李杲 《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元·脱脱等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倪瓒 《清閟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揭傒斯 《文安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大司农司 《农桑辑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王祯 《王氏农书》,《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鲁明善 《农桑衣食撮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谢应芳 《龟巢藁》,《四部丛刊三编·集部》,上海书店1986年版
    明·黄道周 《博物典汇》,崇祯刻本
    明·宋濂等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 《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明·叶盛 《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王士性 《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焦竑 《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余继登 《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明·刘文泰等 《本草品汇精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明·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罗日褧 《咸宾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郑晓 《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王錡 《寓圃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于慎行 《谷山笔尘》,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陆容 《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张瀚 《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王世贞 《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徐溥等撰、李东阳重修 《明会典》,《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朱橚 《救荒本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薛瑄 《敬轩文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
    明·王临亨 《粤剑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叶权 《贤博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陈嘉谟 《本草蒙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
    明·张三锡 《医学六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孙一奎 《医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缪仲淳等 《缪仲淳医书全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明·杨慎 《全蜀艺文志》,线装书局2003年版
    明·王士性 《五岳游草》,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清高宗敕撰 《清朝通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清·清高宗敕撰 《续文献通考》,《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清·陈梦雷等 《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43年缩影本
    清·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清·吴仪洛 《本草从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版
    清·彭定求等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赵学敏辑 《本草纲目拾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清·严如熠 《苗防备览》,华文书局1969年版
    清·张廷玉等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赵尔巽等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董诰等 《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姚之骃 《元明事类钞》,《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徐大椿 《医学源流论》,《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孙廷铨 《颜山杂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黄元御 《玉楸药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清·顾彩 《容美纪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 《神农本草经》,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清·谈迁 《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殷万堃 《黔产补注》,殷氏藏本(黔江档案馆藏)
    民国·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 《增订伪药条辨》,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
    民国·徐珂 《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梁载言 《十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王存等 《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补阙》,《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欧阳态 《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宋·祝穆 《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元·孛兰盻、岳铉修、金毓黻辑 《大元大一统志辑本》,辽沈书社1985年版
    元·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明·沈庠修、赵瓒等纂 弘治 《贵州图经新志》,弘治刻本
    明·吴潜修、傅汝舟纂 正德 《夔州府志》,正德原刻(1513)嘉靖增刻本
    明·熊相纂修 正德 《四川志》,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
    明·薛刚纂修、吴廷举续修 嘉靖 《湖广图经志书》,嘉靖元年(1522)刻本
    明·杨现修、刘黻纂 嘉靖 《衡州府志》,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明·钟添纂次、田秋删定 嘉靖 《思南府志》,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明·陈洪谟纂修 嘉靖 《常德府志》,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
    明·杨鸾修、秦觉纂 嘉靖 《云阳县志》,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
    明·刘大谟、杨慎等纂修 嘉靖 《四川总志》,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
    明·张时纂修 嘉靖 《归州全志》,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
    明·谢东山修、张道纂 嘉靖 《贵州通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
    明·李贤 《大明一统志》,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明·郑乔纂修 嘉靖 《归州志》,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
    明·杨培之纂修 嘉靖 《巴东县志》,嘉靖刻本
    明·钟崇文纂修、方启参订正 隆庆 《岳州府志》,隆庆刻本
    明·陈光前纂修万历 《慈利县志》,万历元年(1573)刻本
    明·胡汉等纂修万历 《郴州志》,万历四年(1576)刻本
    明·虞怀忠、郭棐纂修 万历 《四川总志》,万历九年(1581)刻本
    明·徐学谟纂 万历 《湖广总志》,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明·王耒贤、许一德纂修 万历 《贵州通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
    明·谭希思纂 万历 《四川土夷考》,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
    明·郭子章纂 万历 《黔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
    清·张扶翼纂修、王光电续纂修 康熙 《黔阳县志》,康熙五年(1666)刻本
    清·靖道谟等编纂、鄂尔泰等监修 康熙 《贵州通志》,康熙十二年(1684)刊本
    清·齐祖望纂修 康熙 《巴东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
    清·祝钟贤修、李大翥纂 康熙 《靖州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清·陈辉璧纂修 康熙 《麻阳县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清·蒋深纂修 康熙 《思州府志》,康熙六十一年(1722)增补刻本
    清·田雯编 康熙 《黔书》,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清·陶文彬纂修 康熙 《彭水县志》,彭水县档案馆存手抄本
    清·夏力恕等编纂、迈柱等监修 雍正 《湖广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清·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编纂 雍正 《四川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清·张扶翼原本、王光电增辑 雍正 《黔阳县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清·李瑾纂修、王伯麟增修 乾隆 《永顺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
    清·林翼池纂 乾隆 《来凤县志》,乾隆丙子年(1756)刻本
    清·赵沁修、田榕纂 乾隆 《玉屏县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清·闵从隆纂修 乾隆 《芷江县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清·吕宣曾修、张开东纂 乾隆 《直隶靖州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清·张天如等纂修 乾隆 《永顺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清·席绍葆等修、谢鸣盛等纂 乾隆 《辰州府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清·王萦绪纂修 乾隆 《石硅厅志》,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清·张官五修、龚琰纂 乾隆 《沅州府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
    清·黄德基修、关天申纂 乾隆 《永顺县志》,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清·鄂尔泰、张广泗修 乾隆 《贵州通志》,乾隆六年(1741)刻嘉庆修补本
    清·洪亮吉 乾隆 《府厅州县图志》,嘉庆八年(1803)刻本
    清·和珅 《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缴继祖修 嘉庆 《龙山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清·梅峄纂、苏益馨修 嘉庆 《石门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清·常明等纂修 嘉庆 《四川通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清·穆彰阿等修 嘉庆 《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本,中华书局1978年版
    清·朱庭菜修、彭世德纂 道光 《长阳县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清·金德荣修、熊国夏、王师麟纂 嘉庆 《永定县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
    清·犹法贤撰 嘉庆 《黔史》,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清·李宗昉编 嘉庆 《黔记》,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清·蔡象衡等修、李逢生纂 嘉庆 《通道县志》,1931年石印本
    清·徐会云等修、刘家传等纂 道光 《辰溪县志》,道光元年(1821)刻本
    清·吉钟颖修、洪先焘纂 道光 《鹤峰州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
    清·黄应培修、孙钧铨等纂 道光 《凤凰厅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清·敬文等修徐如澍纂 道光 《铜仁府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清·俞克振修、梅峄纂 道光 《晃州厅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
    清·徐鈜修、萧琯纂 道光 《松桃厅志》道光十六年(1836)松高书院刻本
    清·罗德昆纂 道光 《施南府志》,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清·郑士范纂修 道光 《印江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清·夏修恕等修、覃梦松纂 道光 《思南府续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清·袁景晖纂修 道光 《建始县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清·王槐龄纂修 道光 《补辑石硅厅新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清·罗绕典修 《黔南职方纪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
    清·爱必达撰 《黔南识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刊本
    清·佚名 《辰州府义田总记》,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清·张绍龄纂修 咸丰 《黔江县志》,咸丰元年(1851)刻本
    清·张金澜修、蔡景星等纂 同治 《宣恩县志》,同治二年(1863)刻本
    清·王鳞飞等修、冯世瀛等纂 同治 《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
    清·张锐堂修、程尚川等纂 同治 《续增黔江县志》,同治三年(1864)刻本
    清·张梓修、张光杰纂 同治 《咸丰县志》,同治四年(1865)刊本
    清·何蕙馨修 同治 《利川县志稿》,同治四年(1865)刻本
    清·熊啓咏纂修 同治 《建始县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清·李易修、何远鉴等纂 同治 《来凤县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清·陈惟模修、谭大勳纂 同治 《长阳县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清·崔培元修、龚绍仁纂 同治 《宜都县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
    清·徐澍楷修、雷春沼纂 同治 《续修鹤峰州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
    清·多寿等纂修 同治 《恩施县志》,同治七年(1868)刊本
    清·林葆元、陈煊修、申正扬纂 同治 《石门县志》,同治七年(1868)刻本
    清·稽有庆修、魏湘纂 同治 《续修慈利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
    清·何玉菜修、魏式曾纂 同治 《直隶澧州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
    清·万修廉等修、张序枝等纂 同治 《续修永定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
    清·盛庆绂、吴秉慈修、盛一林纂 同治 《芷江县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
    清·李焕春等修 同治 《长乐县志》,同治九年(1870)补刻本
    清·吕绍衣等修、王应元等纂 同治 《重修涪州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
    清·松林修、何远鉴纂 同治 《施南府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
    清·林继钦等修、袁祖绶纂 同治 《保靖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
    清·周来贺修、卢元勳纂 同治 《桑植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姜钟绣等修、王振玉等纂 同治 《新修麻阳县志》,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清·吴嗣仲续修、张官五等纂修 同治 《沅州府志》,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清·魏式曾、唐赓修、李龙章纂 同治 《永顺府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清·陈鸿作等修、杨大诵等纂 同治 《黔阳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清·廖恩树修、萧佩声纂 同治 《巴东县志》,光绪六年(1880)重刊本
    清·宋忠等修、许光曙等纂 同治 《沅陵县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版重印本
    清·多寿等纂修 同治 《恩施县志》,1931年铅字重印本
    清·庄定域等修 光绪 《彭水县志》,光绪元年(1875)刻本
    清·黄世昌等纂 光绪 《会同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
    清·邱任伟等修纂 光绪 《石阡府志》,光绪二年(1876)刊本
    清·蒋琦溥等修、张汉搓纂、林书勋增修 光绪 《乾州厅志》,光绪三年(1877)续修刻本
    清·符为霖等纂、谢宝文续修、刘沛续纂 光绪 《龙山县志》,光绪四年(1878)续修同治本
    清·吴起凤等修、唐际虞等纂 光绪 《靖州直隶州志》,光绪五年(1879)刻本
    清·李廷鉽等纂、倪文蔚等修 光绪 《荆州府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
    清·李忻辑、沈云骏补纂 光绪 《归州志》,光绪八年(1882)刊本
    清·王庭桢等修、雷春沼等纂 光绪 《施南府志续编》,光绪十年(1884)合编本
    清·李翰章、卞宝第修、曾国荃等纂 光绪 《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1885)铅印本
    清·厉祥官等修、陈鸿渐纂 光绪 《续修鹤峰州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清·阎镇珩纂修 光绪 《石门县志》,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清·张澍 《续黔书》,光绪十五年(1889)贵阳熊氏鸿林堂刻本
    清·王寿松修、李稽勋纂 光绪 《秀山县志》,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清·耿维中等修、黄河清纂 光绪 《凤凰厅续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清·黄世崇纂修 光绪 《利川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钟灵书院刻本.
    清·张九章修、陈藩垣纂 光绪 《黔江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清·董鸿勳纂修 光绪 《古丈坪厅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清·觉罗清泰纂修 光绪 《辰州府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
    清·金蓉镜撰 光绪 《靖州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清·王树人修、侯昌铭纂 光绪 《永定县乡土志》,1920年铅印本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清云编 光绪 《石硅厅乡土志》,清抄本
    清·董鸿勋纂修 宣统 《永绥厅志》,宣统元年(1909)刻本
    清·佚名撰 宣统 《贵州地理志》,宣统二年(1910)油印本
    清·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35年版
    清·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版
    清·顾炎武 《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许鸿磐纂 《方舆考证》,贵阳熊氏刻本
    民国·张仲忻等纂 民国 《湖北通志》,1921年刻本
    民国·吴剑佩等修、舒立淇纂 民国 《溆浦县志》,1921年活字本
    民国·田兴奎修、吴恭亨纂 民国 《慈利县志》,1923年铅印本
    民国·刘湘修、施云纂 《涪陵县续修涪州志》,1928年铅印本
    民国·胡履新、张孔修纂 民国 《永顺县志》,1930年铅印本
    民国·京滇公路周览会贵州分会宣传部编 《今日之贵州》,1936年铅印本
    民国·张礼纲修、黎民怡等纂 民国 《德江县志》,1942年石印本
    民国·杨化育修 民国 《沿河县志》,1943年铅印本
    民国·刘显世等修、任可澄等纂 民国 《贵州通志》,1948年铅印本
    民国·夏如宾等撰 民国 《玉屏县志》,1948年铅印本
    民国·马震昆修 民国 《思南县志稿》,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民国务川县修志局、图书馆 民国 《务川县备志》,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复制油印本
    民国·李世家纂修 民国 《玉屏县志资料》,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复写呈报本复制
    民国·周国华等修 民国 《石阡县志》,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据石阡县档案馆藏稿本复制油印本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办公室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志·党群编辑室整理 民国《铜仁府志》(民国缩印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湖南省龙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龙山县志》,龙山县印刷厂1985年印刷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卫生志编纂领导小组编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卫生志》,1986年印刷(内部资料)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卫生局编 《彭水县卫生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印刷厂1987年印刷(内部资料)
    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凤凰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古丈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古丈县志》,巴蜀书社1989年版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来凤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湖北省鹤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鹤峰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湖南省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慈利县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保靖县征史修志领导小组编 《保靖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咸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咸丰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利川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 《利川市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思南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新晃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组纂委员会编 《新晃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湖南省花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花垣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湖北省利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利川市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湖北省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巴东县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湖南省泸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泸溪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建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建始县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
    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黔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贵州省德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德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江口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宣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宣恩县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永顺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彭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彭水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恩施州志编纂委员会编 《恩施州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 《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酉阳县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铜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铜仁市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重庆市志》(第3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重庆市黔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黔江地区志》,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石刻资料新编》(第三辑·湖北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
    王善才 《清江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全家等 《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郑永禧著、邓治凡等校注 《施州考古录校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王晓宁 《恩施自治州碑刻大观》,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吴承洛 《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蒋君章编著 《西南经济地理纲要》,正中书局1943年版
    何辑五 《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正中书局1947年版
    郭沫若等 《管子集校》,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陈邦贤 《中国医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集体编著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章诗同 《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中国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
    张保良等 《麝的驯养》,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
    梁方仲 《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 《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夏湘蓉等 《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杜石然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邓广铭、程应鏐主编 《宋史研究论文集》(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纯元 《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鄂西土家族简史》编写组编 《鄂西土家族简史》,1983年编印
    沈从文 《湘西风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国栋 《中草药同名异物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薛愚 《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
    鹤峰县药材检验所编 《鹤峰县中药鉴别手册》,1985年油印本(内部资料)
    傅筑夫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四),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杜瑜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湖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编著 《湖南省农业区划2》,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 《山剑滇黔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杨正泰 《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敬洵 《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杜平等 《中国各民族的消费风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卢华语等 《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渠时光 《中国药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孝瑜 《土家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蓝勇 《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 《湖北山区开发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版
    李伯重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吴传钧、侯锋 《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祝卓 《人口地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田荆贵 《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徐春甫 《古今医书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
    王承尧、罗午 《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李仲均等 《中国古代矿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史资料办编 《湘西文史资料·钱币史料》(第20辑),
    湘西自治州民族彩印厂1991年印刷(内部资料)
    蓝勇 《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尚武主编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初探》,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任美锷、包浩生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新谦等 《中国近代药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宋正海主编 《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马洪主编 《中国经济名都名乡名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夏邦栋、、刘寿和编著 《地质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张鸣皋 《药学发展简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黄泰康 《天然药物地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何业恒 《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郭声波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方如康 《中国医学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杰舜等 《中国的风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华夫主编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黎小龙等 《交通贸易与西南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伍新福主编 《湖南通史·古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谭见安主编 《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方如康 《中国的地形》,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中国中药资源》,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药材总公司编 《中国中药区划》,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斡等 《土家族经济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 《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1996年内部印刷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路史志编审委员会编 《鄂西公路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王水潮、吴焕才 《矿物药的沿革与演变》,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再兴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版
    胡如雷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代光 《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彭万廷等主编 《巴楚文化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
    胡世林 《中国地道药材论丛》,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吴松弟 《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钝等 《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廖育群、傅芳、郑金生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勇主编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何江等著 《湘西低温汞、锑、金矿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
    郭振淮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田发刚、谭笑 《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刘光明 《中国自然地图集》(第2版),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编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邓辉 《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巫瑞书 《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第3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王致谱、蔡景峰 《中国中医药50年(1949-1999)》,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4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蓝勇 《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路遇等 《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施和金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董恺忱、范楚玉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田敏 《土家族土司兴旺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段超 《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赵存义、赵春塘 《本草名考》,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戴藩瑨 《中国本草常见药用植物源流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等 《现代实用本草》(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雷喻义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邹逸麟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扈纪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与适用指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版
    肖冰梅主编 《贝母》,中国中医出版社2001年版
    祖武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华林甫 《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文 《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全明、张翼之 《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卢华语 《古代重庆经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卢华语 《川渝经济探研》,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第4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刘君德等 《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海英 《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邓辉 《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钟文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版
    陈震、王淑芳编 《黄连丰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冉懋雄、周厚琼 《中国药用动物养殖与开发》,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郑学檬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
    李昆等 《古国名邑·中华药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任放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符太浩 《<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王善才 《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史继忠 《贵州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凌纯声、芮逸夫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邹东涛《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建文等 《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生 《麝香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朱晓明、范晓文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王文全、沈连生 《中药资源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徐杰舜主编 《汉族风俗史》(第1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杨宽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柴焕波 《武陵山区考古纪行》,岳麓书社2004年版
    柴焕波 《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4年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晓杰 《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王忠壮、胡晋红 《现代中药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伦文 《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宋仕平 《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张秀生等 《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重明、黄胜白 《本草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卢华语主编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编 《务川仡佬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田华咏 《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杨世海 《中药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陈士林、肖培根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吕嘉戈 《挽救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焕然等 《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祝光强、向国平编 《容美土司概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傅衣凌 《傅衣凌著作集·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
    徐春波 《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唐廷猷 《中国药业史》(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盛和林、刘志霄 《中国麝科动物》,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王家葵等 《中药材品种沿革及道地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原所贤等 《〈泊宅编〉医学史料小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王玉梅 《中国医药产业成长障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滕佳林 《本草古籍矿物药应用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温翠芳 《唐代外来香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永章、田敏 《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宋仕平 《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龙湘平 《湘西民族工艺文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王美英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武仙竹 《长江三峡动物考古学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彭振坤、黄柏权 《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李吉和、田敏主编 《民族地区开发史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柏贵喜、孟凡云主编 《南方民族社会文化史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编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论文集》,2007年打印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石门县委员会编 《神奇石门》(山水、物产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 《人
    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振平 《优质烤烟区划理论与实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尚志钧辑校 《神农本草经校注》,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陈心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海鹏 《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江泳 《中医行为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版
    罗智康 《<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宋越舜主编 《宁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
    李伟等 《旅游地质文化论纲》,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张建民 《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文榕生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卢华语等 《唐代西南经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检曙峦 《贵州苗族杂谭》,《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13期
    张敷荣 《苗族之特点》,《清华周刊》1927年第28卷第12期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
    严耕望 《唐代黔中牂牁诸道考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2期
    沈连生 《地道药材》,《中药材科技》1982年第1期
    文焕然等 《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的初步研究》,《湖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年第2期
    杨文衡 《我国古代采矿技术史》(坑采),《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2辑
    王永兴 《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邹蕴章 《杜甫的卖药生涯》,《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林立平 《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
    张建民 《清代湘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郭成圩 《黄连史》,《中华医史杂志》1985年第4期
    佚名 《全国最困难的十个山区》,《瞭望》1985年第9期
    林时九 《湘西吉首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6年第1期
    陈天俊 《“五溪蛮”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
    徐伯夫 《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城镇经济》,《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杜石然 《历史上的中药在国外》,《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
    邓辉 《宋代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谢宗万 《论道地药材》,《中医杂志》1990年第10期
    藏载阳 《羚羊角本草考证》,《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樊志民 《中国古代农业区划研究》,《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吴琦 《古代湖北风俗演变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刘洪杰 《中国古代独角兽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期
    施和金 《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0期
    王开义 《新疆出土医药文献述要》(《新疆中医药》1992年第1期
    肖小河等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布局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年第2期
    沈保安 《预知子、王瓜及燕覆子的本草考证》,《时珍国药研究》1993年第4期
    杨淑培、吴正铠 《中国养蜂史大事记》、《中国养蜂史大事记》(续),《古今农业》1994年第3期、第4期
    彭延辉等 《土家族医药史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年第7期
    龚胜生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地理学思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辑
    李斡、周祉征 《羁縻制度时期的土家族经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蓝勇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历史地理》1995年第12辑
    吴松弟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李杰 《改土归流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江汉论坛》1996年第11期
    何业恒等 《中国麝地理分布的变迁和麝香生产的消长》,上官鸿南、朱士光主编 《史
    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柏贵喜 《清代土家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
    黄璐琦等 《“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中国药学杂志》1997年第9期
    段超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姚超美等 《湖南石门雄黄矿床找矿远景探析》,《化工矿产地质》1998年第3期
    龚胜生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
    龚胜生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杨国安 《明清鄂西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垦殖》,《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王大建等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文史哲》1999年第3期
    龚胜生 《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地理学报》1999年第4期
    段超 《宋代土家族地区农业发展浅析》,《西南民族学院学》1999年第4期
    王赛时 《唐宋饮食中的药苗》,《烹调知识》1999年第6期
    李倩 《元明时期土家族经济形态论析》,《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段超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
    朱圣钟 《历史时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
    朱圣钟 《鄂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刘芃等 《朱砂现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第4期
    陈功锡等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段超 《试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开发》,《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蔡盛炽 《解读黔中盐丹文化》,《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喻湘存 《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历史经济述略》,《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段超 《古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简论》,《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
    罗杜芳 《清至民国时期湘西的区域开发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变迁》,武汉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任重 《从唐代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看当代开发西部战略的意义》,《农业考古》2002年第1期
    姜大谦 《宋代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论略》,《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黄冕堂 《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通考》,《文史哲》2002年第2期
    汪宇明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2年第3期
    朱圣钟 《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任放 《明清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郭治听等 《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中草药》2003年第2期
    严奇岩 《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四川地道药材》,《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李根蟠、王小嘉 《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
    汪望植 《土家族药物研究与开发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年第4期
    初敏等 《厚朴商品资源概述》,《中草药》2003年第6期
    夏康同 《挖掘中药产业的商机》,《粤港澳价格》2003年第11期
    程民生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
    朱圣钟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吴元黔 《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杨红亚等 《开展中药生物转化研究意义深远》,《中草药》2004年第12期
    严奇岩 《近代四川山货开发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于海等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中草药》2005年第1期
    张万福等 《恩施地道药材川药产区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中国中药杂志》2005
    年第1期韩仪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药材品种在中国的传播》,《古今农业》2005年第4期
    吴元黔 《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张铁军等 《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中草药》2005年第4期
    何伟福 《清代贵州境内的外省商贾》,《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朱德明 《南宋时期浙江与国外的医药交流》,《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1期
    刘兴军 《明清时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山林特产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尚兵 《唐代南方畲田耕作技术的再考察》,《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钟颖等 《武陵山区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医药导报》2006年第2期
    曲凤宏等 《我国中药产业现状与中药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中草药》2006年第3期
    朱国豪等 《论土家族医药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 年第5期
    曾超 《乌江丹砂开发史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文榕生 《历史时期中国麝与獐的区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7期
    何雁等 《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中草药》2006年第12期
    马强 《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铁军 《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践》,《中草药》2007年第1期
    周昌发等 《构建武陵山区交通枢纽提升武陵地区经济竞争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陈明 《“商胡辄自夸”:中古胡商的药材贸易与作伪》,《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冼寒梅等 《浅析中药的作用》,《国医论坛》2007年第5期
    杨生超等 《植物药材道地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应用》,《中草药》2007年第11期
    曾超 《西南民族地区丹砂开发史略》,《民族学报》(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陈镜颖 《四川药材贸易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逖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谷素云 《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因素的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瞿州连等 《石柱土家族黄连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报告》,《乌江论丛》2008年第1期
    邵兴等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土家族医药学的关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第1期
    刘芳 《人类学苗族研究百年脉络简溯》,《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李良品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郭兰萍、黄璐琦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资源科学》2008年第2期
    樊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
    田晓波 《土家族历史上的传统分配和交换制度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黄玮等 《野生黄连与人工栽培岩黄连药材的比较》,《中草药》2008年第5期
    台湾·邱仲麟 《明代的药材流通与药品价格》,《中国社会史评论》2008年第9卷
    张蓓 《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现代商业》2008年第33期
    文榕生 《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化石》2009年第2期
    冯尔康 《中医药界历史人物传记资料的来源与搜集》,《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肖奇国《花蜜知多少》,《家庭中医药》2009年第5期
    沈力等 《川黄柏野生资源调查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年第8期
    萧伟等 《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中草药》2009年第11期
    黄秀荣 《历史时期的土家女性与性别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蒋燕等 《古代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用药特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肖发生 《清代贵州农村集市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金鑫等 《中药“道地”药材与地理环境》,《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李虎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卢华语、胡安徽 《唐宋时期渝鄂湘黔界邻地区药材生产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王克勤 《药材中的“白银”--茯苓》,《湖北日报》2010年11月3日第7版
    刘昌俊 《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左向阳 《地方长吏在唐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中的作用》,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文君 《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孙娟娟 《10种中药材道地产地的本草文献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胡安徽、卢华语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辑
    胡安徽 《从本草著作看黄连产地的分布变迁》,《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第17期
    (日)石户谷勉著、沐绍良译 《中国北部之药草》,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日)朝比奈泰彦 《正仓院药物》,(日本)植物文献刊行会1955年版
    (日)加藤繁著、吴杰译 《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日)加藤繁著、吴杰译 《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日)岩生成一 《日本の历史》,(日本)中央公社论1983年版
    (日)西嶋定生著、冯佐哲等译 《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美)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 《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 《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版
    (日)加藤繁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英)贝克著、阙维民译 《地理学与历史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