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从赫哲族社会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如何变迁、变迁的原因及在变迁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赫哲族社会文化的未来前景做客观的展望。在论述上首先介绍了赫哲族的基本概况,其中分析了赫哲族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进而探讨了地理环境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赫哲族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便于赫哲族与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直接接触、交往与融合,从而使赫哲族文化上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加深;另一方面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地广人稀使赫哲族有着广阔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到处是天然的渔场和猎场,野兽成群。富饶的物质资源使赫哲族不用培植农物就可以直接从自然界汲取食粮,在传统文化上凸显其“天人合一”之特点。
     由于赫哲族是典型的渔猎民族,因此其文化上打下了深刻的渔猎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赫哲族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必然发生了变革,私有化、商品化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社会制度也渐趋瓦解,随之赫哲族的物质生产、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民族文学、民间技艺等方面也随之相应地发生改变,这种变迁的过程是逐渐而复杂的。它是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及其行为准则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包括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尤其是步入近代由于内外因素的促使,“贡貂皮、赏乌林”政策的实施,民族的融合,沙俄对其家园的不断侵扰以及清王朝对其征调和编旗使赫哲族原居地不断地改变。这一切外来文化都逐渐地与赫哲族传统文化渗透、碰撞、接触、吸收和整合,被赫哲族所认可并最终成为变迁后赫哲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赫哲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是某一方面的变迁,而是在传统社会文化其中包含的个别因素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改变,而不断地作用于赫哲族社会文化中的各个环节,从而逐渐引起无论是在物质、制度还是精神文化方面整体的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包括一切社会文化的改变,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包括曲折。由于在伪满时期日伪对赫哲族实行的殖民统治使其民族面临着灭绝,赫哲族的文化也处于着濒危之状态。直到赫哲族解放,党和人民对其在生产、生活的扶持下,社会文化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新世纪的舞台上赫哲族社会文化同样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一部分赫哲族传统文化已经处于衰落的境地,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赫哲族的社会文化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只有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迎接新的历史挑战。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socity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analyze them how to chang、the rease and the tortuos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vicissitude.And thus on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ezhe to do an objective outlook.First ,introduce the basic profiles of Hezhe, which analyze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Hezhe.And then, discus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lay a influence on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vicissitude.Hezhe located in the Sanjiang Plain which provides an advantageous for Hezhe with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to direct contacts、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us causes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 receive external national the influence deepen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ch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vast territory with a sparse population enable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to have the broad survival development space, everywhere is the natural hunting ground, the wild animal in groups.The bountiful physical resources cause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not to need to cultivate agriculture and can derive the food directly from the nature,the character of“the beauty to unite”is highlighted in Hezhe national minor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Because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is the typical hunting and fishing nationality, so whether it is in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re laid on a deep imprint of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so that, the hunting and fishing are the entirety of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lives.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receives from the various aspects unceasing influence.More importantly as a result of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production tool's improvement, technical level enhancement, while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ductive relations have had the transformation inevitably, the privatization, the commercialized production. In this case the original social system also tended to be disintegrates,which decided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s society physical production, life custom, spiritual belief, national literature, folk technique also correspondingly change along with it, this process of vicissitude was gradual but complex.
     Into the modern times, because inside and outside factor urge, the external culture unceasingly with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ision, the contact, the absorp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is approved enventully by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nationality and identity, and after the changs become a part of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socialculture.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society culture's vicissitude is not one hand vicissitude, but in traditional society culture contains the individual factor receives from various aspects change, and affects unceasingly in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society culture each link, thus causes chang material、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But in the vicissitude is not problem-free, because in the Japanese and Puppet time Hezhe person is facing extinction, Hezhe national minority's culture also suffers being in imminent danger the condition.until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is liberated,under the supporting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heir socirty life had the very big improvement,and social culture ha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With the world integration's tendency,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society culture receives similarly in the new century's stage from various aspects impact, facing the Hezh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s decline,only th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Hez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seek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vicissitude, meet the new historical challenge.
引文
①[英]Malinowski﹒B﹒K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①《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01页。
    ①佟永功、关嘉禄:《简论清代东北边疆民族政策》,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②蒋秀松、朱在宪:《东北民族史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④王奎喜、吴文衔:《近代东北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页。
    ①宁梦辰:《东北地方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②王益章、黄任远:《赫哲族风俗画》,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0—11页。
    ③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52页。
    ④郭克兴:《黑龙江乡土录》,《部族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⑤[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东京:东亚新书社,1942年,第23页。
    ①[日]鸟居龙藏著,汤尔和译:《东北亚洲搜访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43页。
    ②[俄]格·瓦·麦利霍夫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研究所第三室译:《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53页。
    ③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台北:唐山出版社,1972年,第19页。
    ④周昆田:《中国边疆民族简史》,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第40页。
    ⑤孙运来、杨淑君:《苏联西伯利亚民族介绍(二)》,载《北方民族》1991年第1期,长春: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第137—138页。
    ⑥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史料摘抄:清实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3页。
    ①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②[俄]格·瓦·麦利霍夫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研究所第三室译:《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35页。
    ③傅朗云:《东北民族史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5页。
    ④[日]岛田好:《关于戈尔德人的族名》,载《书香》杂志第6期,第15卷第10号,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3年,第102页。
    ⑤方德修:《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68、70页。
    ⑥[日]白鸟库吉:《塞外民族史研究》(下),东京:岩波书店株式会社,1986年,第282页。
    ①那乃族的这种区分,即分为上游的剃发那乃和下游的不剃发那乃两支,在阿穆尔河沿岸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不剃发的一支称为恩嘎特库(“未剪的”),剃发的一支称为果尔得赫(“剪了的”)。由此产生了“那特基”和“果尔特”的名称——作者注。
    ②张博泉、苏金源等:《东北历代疆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6页。
    ①侯育成:《西伯利亚民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87年,第137页。
    ②刘忠波:《赫哲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③[日]村松一弥:《中国の少数民族その历史と文化および现况》,东京:每日新闻社,1974年,第55页。
    ④[日]山本幡男:《北东の诸民族》,东京:中央公论社,1932年,第61页。
    ⑤周昆田:《中国边疆民族简史》,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第40页。
    ①柳成栋:《依兰旧志五种》,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73页。
    ③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大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④[美]查尔斯·沃维尔著,斯斌译:《西伯利亚之行·阿穆尔河的土著居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90页。
    ⑤[日]藤山一雄、杉树勇造:《满洲风土记》,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7年,第158页。
    ⑥[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86页。
    ⑦郑士纯修、朱衣点撰:《桦川县志》(卷五),197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第66页。
    ⑧[俄]Э﹒В﹒沙弗里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俄罗斯远东部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①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②谢汝钦:《按属考察记》,载《近代史资料》第6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
    ③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4—155页。
    ④《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3页。
    ⑤[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86页。
    ⑥[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0页。
    ①[俄]Э﹒М﹒莫柴也夫著,沈玉昌等译:《中国的东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6页。
    ②张嘉宾:《中国赫哲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④数字来源于都永浩、姜洪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⑤[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2页。
    ⑥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⑦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2页。
    ①韩明安:《黑龙江古代文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②都永浩、姜洪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③张嘉宾:《依兰赫哲族三姓考》,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1期,第62—63页。
    ④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⑤根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刊印,1934年,第60页编制此表。
    
    ①徐曦:《东三省纪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75页。
    ②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6页。
    ③《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桦川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5页。
    ①富锦县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富锦县志上古—1945年》第一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②[日]水野清一、驹井和爱、三上次男:《北满风土杂记》,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39年,第275页。
    ③李兴盛、辛欣等:《黑水郭氏系录(外十四种)》(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41页。
    ④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⑤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⑥黑龙江省民委课题组:《关于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调研报告》,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第44页。
    ①富锦县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富锦县志上古—1945年》第一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②[日]水野清一、驹井和爱、三上次男:《北满风土杂记》,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39年,第275页。
    ③李兴盛、辛欣等:《黑水郭氏系录(外十四种)》(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41页。
    ④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⑤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⑥黑龙江省民委课题组:《关于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调研报告》,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第44页。
    ①俞剑华:《中华民族史》,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年,第89页。
    ②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1页。
    ③程妮娜:《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
    ②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③同上,第42页。
    ④[俄]格·瓦·麦利霍夫著,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1页。
    ⑤陈芳芝:《东北史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5页。
    ②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③同上,第42页。
    ④[俄]格·瓦·麦利霍夫著,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1页。
    ⑤陈芳芝:《东北史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5页。
    ①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②毛振发:《论清代边防及晚清边防危机》,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第37页。?
    ③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441页。?
    ④[日]田口稔:《地人莊记》,长春:满洲时代社,1945年,第39页。?
    ⑤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①陶忠信:《黑龙江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7页。
    ②[日]河村清:《满洲国各县事情》,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39年,第112页。
    ③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台北:唐山出版社,1973年,第55页。
    ④庄杉、靳乐山:《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载《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第37页。
    ⑤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0页。
    ⑥[美]哥里哥利(J.S.Gregry)、雪夫(D.W.Shave):《苏联地理》,上海:开明书店,1950年,第103—104页。
    
    ①何学娟、徐万邦:《赫哲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②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4页。
    ③[英]拉文斯坦著,崔丕译:《俄国人在黑龙江续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68页。
    ④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编:《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经济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①旧]卫藤利夫:《盖平力、‘桦太、》,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2页。
    ②旧l宇长运:《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D第十四号),长春:兴亚印刷局有限股份公司,1937年,第121页。
    ③尹绍亭:《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5页。
    ⑤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余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49页。
    ②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①江帆:《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②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3—114页。
    ③[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著,王士燮、沈曼丽译:《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1页。
    ②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③吕品:《赫哲美术探寻录》,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④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①[美]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②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
    ③张瑾燕:《东北地区经济须走生态文明之路》,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27页。
    ①唐戈:《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略论》,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6期,第98页。
    ②于学斌、孙雪坤:《东北风情旧影—赫哲族渔猎生活》,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编写絮语。
    ①[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0页。
    ②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5—206页。
    ③[日]水谷国一:《满洲主要鲑鳟族鱼类の生态ずる调查研究(第1报)》,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1945年,第39—40页。
    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第5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①[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0页。?
    ②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5—206页。?
    ③[日]水谷国一:《满洲主要鲑鳟族鱼类の生态ずる调查研究(第1报)》,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1945年,第39—40页。?
    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第5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①[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5年,第87页。
    ③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284页。
    ④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92页。
    ②[美]埃弗里特·N·罗吉斯、拉伯尔·J·伯惠格著,王晓霞等译:《乡村社会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4页。
    ③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第80页。
    ①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饶河县志》(卷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③徐曦:《东三省纪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297页。
    ④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⑤[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2页。
    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①都永浩、姜洪波:《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②冯璋、于宗仁:《龙江天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50页。
    ③何润:《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
    ④“fekceku”系满语即一种汁液能药死鱼的树,毒鱼药树——作者注。
    ⑤张公瑾:《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①黑龙江省民委经济处:《关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第9页。
    ②舒驰:《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变迁研究—以赫哲族和布朗族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第100页。
    ③潘守永:《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民族关系—东北、内蒙古地区研究报告》,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47页。
    ④[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载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35年,第110页。
    ⑤[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秋叶隆:《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34页。
    ⑥[日]满洲日报社:《满洲风土记》,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158页。
    ⑦[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7年,第86页。
    ①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14页。
    ②饶河县志编纂委员会:《饶河县志》,卷三,社会人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③佟冬、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四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730页。
    ④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394—395页。
    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刊印,1934年,第87页。
    ②[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满洲经济调查会,1935年,第110页。
    ③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①刘晓春:《鄂伦春人文经济》,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②[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著,王士燮、沈曼丽译:《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③哈普都·隽明:《赫哲族人物传》,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④[美]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刘钦审校:《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3页。
    ⑤吴兆骞著,麻守中校点:《秋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②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③汪玢玲、张志立:《中国民俗文化大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4页。
    ④吕品、赵国春:《五花草文丛——赫哲族美术探寻录》,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①高发元、李旭:《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聆听乌苏里船歌——赫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黑龙江风物志》(中国风物志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③萨英额:《吉林外记》(卷8“查山”),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④李澍田主编、陈见微选编:《东北民俗资料荟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586页。
    ⑤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社,1934年,第65页。
    ①刘达成、蔡家骐、李光照编译:《当代原始部落漫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②时墨庄、马洁、余善书:《赫哲族食用野生植物及其成分分析》,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第3期,第95页。
    ①《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198页。
    ②侯育成:《西伯利亚民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87年,第145页。
    ③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发展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④李兴盛、辛欣等:《黑水郭氏系录(外十四种)》(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11页。
    ⑤吴兆骞撰,麻守中校点:《秋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页。
    ⑥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①[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5页。
    ②汪玢玲、张志立:《中国民俗文化大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4页。
    ③高士奇:《扈从冬巡日录·附录》,载《长白山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27页。
    ④[日]秋叶隆:《满洲民族志·8》(东方文库第八编),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8年,第39—40页。
    ⑤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284页。
    ⑥王士媛、马名超:《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97—98页。
    
    ①《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9页。
    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72页。
    ③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4页。
    ④[俄]P.K.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99页。
    ⑤王纪、王纯信:《萨满绘画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①张茂华等:《中华传统文化粹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40页。
    ②苏布公温塔:鹿腿皮做的靴子——作者注。
    ③刘万庆、吴雅芝:《中国少数民族风物传说选》,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1页。
    ④尤金良:《赫哲族拾珍》,佳木斯: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行,1989年,第54页。
    ⑤何润:《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①[日]秋叶隆:《满洲民族志·8》,东方文库第八编,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8年,第40页。
    ②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0页。
    ③季敏:《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服饰艺术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④[俄]格·瓦·麦利霍夫著,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满洲人在东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05页。
    ⑤安柯钦夫、刘保元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第156页。
    ①[美]查尔斯·佛维尔著,斯斌译:《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1865——185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20页。
    ②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79页。
    ③[日]白鸟库吉:《塞外民族史研究》(下),东京:岩波书店株式会社,1986年,第282页。
    ①《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②华梅:《服饰民俗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③张荣东:《街津口赫哲人民族服饰的特色与变迁》,载《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第55页。
    ①[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9页。
    ②《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③[日]水谷国一:《满洲主要鲑鳟族鱼类の生态する调查研究》(第1报),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1940年,第38—39页。
    ④李欣:《行游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10页。
    ①[俄]安·契科坷夫著,刁绍华、姜长斌译:《萨哈林旅行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3页。
    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黑龙江特产风味指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页。
    ③安柯钦夫、刘保元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第161页。
    ④[俄]П.Э.翁特尔别格著,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滨海省1856——1898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61页。
    ⑤侯育成:《西伯利亚民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87年,第146页。
    
    ①博巴:《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②丁继松:《北疆散记》,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③刘忠波:《赫哲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④张淑媛等主编、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编:《黑土金沙録》,上海:上海书店,第138页。
    ⑤詹以勤、邢瑞华:《中国民族事典》(第二卷),济南:明天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①吴文孝主编、同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同江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97页。
    ②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江赫哲》(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内部发行,1991年,第14页。
    ③张缙彦著,李兴盛校点:《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④雪犁:《中华民俗源流集成·饮食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
    ⑤[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2页。
    ①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调研室:《黑龙江省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92—93页。
    ②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54页。
    ③美国自然博物馆藏底片41614.J.Forsyth,A History of the People of Sibe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213引自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北京:中华书局,图片11。
    ④[日]河村清:《满洲国各县事情(D第十四号)》,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39年。103页。
    ⑤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⑥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7页。
    ①陈伯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②关捷:《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③尤金良:《赫哲族拾珍》,佳木斯: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行,1989年,第75页。
    ④张嘉宾:《中国赫哲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⑤王佩环、赵德贵:《清代三姓城的勃兴及其经济特点》,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第199—200页。
    ①[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89页。
    ②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③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④张嘉宾:《中国赫哲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⑤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65—66页。
    ①于学斌:《赫哲族居住文化研究》,载《满语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0页。
    ②[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87页。
    ③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76页。
    ④《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人文百科全书大系·民族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②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第140页。
    ③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④[俄]P﹒K﹒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99页。
    ⑤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丛佩远、赵鸣歧:《曹廷杰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117页。
    ⑥同江县政协文史办:《赫哲族文史资料专辑》(第2辑),内部发行,1986年,第35页。
    ①[日]间宫林藏著,黑龙江日报(朝鲜文报)编辑部、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东鞑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7页。
    ②傅恒等著、殷伟等校:《皇清职贡图》(卷3),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6页。
    ③黑龙江省编写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42页。
    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豫录小记》(卷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3页。
    ⑤吴文孝主编、同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同江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98页。
    ⑥长顺等修,李桂林纂:《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风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7—28页。
    ⑦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59—60页。
    ①程妮娜:《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②[日]秋叶隆:《满洲民族志8》(东方文库第八编),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8年,第39页。
    ③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江赫哲》(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内部发行,1991年,第16页。
    ④王禹浪:《东北古族古国文化研究》(下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6页。
    ⑤[苏]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著,莫润先、田大畏译:《滨海遥远的过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页。
    ①张博泉、苏金源等:《东北历代疆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6页。
    ②王永强、史卫民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③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一)》,内部发行,1958年,第34页。
    ④[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载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35年,第114页。
    ⑤[日]水野清一、驹井和爱、三上次男:《北满风土杂记》,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39年,第277页。
    
    ①杨锡春:《满族风俗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4—105页。
    ②叶春生:《区域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③[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34年,第88页。
    ④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富锦县街津口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二)》,内部发行,1958年,第105页。
    
    ①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发展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8—99页。
    ③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④[俄]P﹒K﹒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324页。
    ⑤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0页。
    ①吴守贵:《鄂温克族社会历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②[英]拉文斯坦著,崔丕译:《俄国人在黑龙江续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70页。
    ③张淑媛、王竞主编、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编:《黑土金沙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126、133页。
    ④[英]拉文斯坦著,曹丕、徐志超译:《俄国人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7页。
    ⑤吴文孝主编、同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同江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98页。
    
    ①巴尔苏科夫编著,黑龙江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一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12页。
    ②吴连贵讲,黄任远采录:《黑龙江民间文学》(第5集),哈尔滨:黑龙江省民研会编辑出版,1982年,第252页。
    ③《赫哲民间歌手吴连贵唱〈民族迁徙歌〉伊玛堪片段》,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同江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发行,1986年,第118页。
    ④《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①职慧勇、彭谦、周泓:《少数民族史话》(上),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①董鸿扬:《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②陈麟书:《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99页。
    ③贾蕙宣:《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27页。
    ①《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307—308页。
    ②安柯钦夫、刘保元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第80页。
    ③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3页。
    ④胡起望、项美珍:《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风情》,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1—42页。
    ⑤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4页。
    ①[奥地利]佛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宗教》,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33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等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74页。
    ③陈麟书:《宗教学原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④[美]查尔斯·佛维尔著,斯斌译:《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1865——185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4年,第288—289页。
    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②[日]大山彦一:《萨满教と满洲族の家族制度》,新京:建国大学研究院,1941年,第1页。
    ③方德修:《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72—73页。
    ④[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6页。
    ⑤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74页。
    ①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②[美]威廉·W·哈维兰著,翟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③[俄]E﹒B﹒冈索维奇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阿穆尔边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6页。
    ④覃光广、李民胜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88年,第20页。
    ①吕品、赵国春:《五花草文丛—赫哲族美术探索录》,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②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③[苏]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著,莫润先、田大畏译:《滨海遥远的过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83页。
    ④《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93—194页。
    ⑤[日]满洲日报社编:《满洲风土记》,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37年,第158页。
    
    ①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134页。
    ②[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9—40页。
    ③[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20页。
    ④王士媛等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06—207页。
    
    ①《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0集,哈尔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1981年,第174—175页。
    ②于学斌、孙雪坤:《东北风情旧影·赫哲族渔猎生活》,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87—189页。
    ③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第140页。
    ④[日]大山彦一:《萨满教と满洲族の家族制度》,新京:建国大学研究院,1941年,第26页。
    ⑤朱永贤、付淑梅:《赫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展》,载金星华:《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193页。
    
    ①[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1页。
    ②王锐:《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赫哲族)》,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第28—29页。
    ③[美]威廉·A·哈维兰著,翟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399—400页。
    ④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⑤郑士纯修,朱衣点撰:《桦川县志》卷五《殖民》,铅印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①安俊:《赫哲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②尹铁超、[俄]娜·维·库拉舍娃、王琦:《那乃语与赫哲语语音、词汇共时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③尹铁超:《鄂伦春语与因纽特语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④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21—2422页。
    
    ①[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
    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③聂鸿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②[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载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44年,第110页。
    ③何学娟:《濒危的赫哲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④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下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58页。
    ⑤姚中瑨:《乌苏春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8页。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②舒景祥:《中国赫哲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7页。
    ③原华荣等:《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分布的地域性研究》,载《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第15、22页。
    ④D·O·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①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7页。
    ②何学娟:《濒危的赫哲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
    ③汪玢玲、张志立:《中国民俗文化大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04页。
    ④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通讯》(第5期),内部发行,2000年,第136页。
    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38页。
    
    ①王希隆:《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贡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99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2集赫哲族伊玛堪论文专集),哈尔滨,1984年,第63页。
    ③徐昌翰:《从萨满文化视角看<伊玛堪>》,载《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8期,第24页。
    ①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303页。
    ②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③王希隆:《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贡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99页。
    ①《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①尤金良:《赫哲族拾珍》,佳木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8年,第295页。
    ①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②莫东寅:《满族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1页。
    ③《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①哈普都·隽明:《赫哲族人物传》,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②[日]布村一夫:《关于赫哲族的哈拉》,载日文《书香》杂志第6期,第15卷第10号,大连:大连图书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3年,第119页。
    ③舒景祥:《中国赫哲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④[美]拉铁摩尔:《果尔特族的社会构成》,载日文《书香》杂志第6期,第15卷第10号,大连:大连图书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3年,第16页。
    ⑤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富锦县街津口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二)》,内部发行,1958年,第12页。
    
    ①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9页。
    ②孙运来、杨淑君:《苏联西伯利亚民族介绍(二)》,载《北方民族》1991年第1期,长春: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第138页。
    ③[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自秋叶隆:《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④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7页。
    
    ①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②《饶河赫哲族》编委会、饶河县民族宗教事务所编:《饶河赫哲族》,内部发行,2006年,第6页。
    
    ①吕秀莲:《黑龙江地方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②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③佟永功、关嘉禄:《简论清代东北边疆民族政策》,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④曹锦清、张乐天:《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①《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7页。
    ②[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载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35年,第110页。
    ③饶河赫哲族编委会、饶河县民族宗教事务所编:《饶河赫哲族》,内部发行,2006年,第91页。
    ①[苏]波克洛夫斯基著,卢哲夫译:《世界原始社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②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355页。
    ③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饶河县志》(卷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4页。
    ④黑龙江省办公厅调研室:《黑龙江省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2页。
    ⑤[美]康拉德·P·科达克著,格勒、刘一民译:《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①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第211页。
    ②王肯等:《东北俗文化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47页。
    ③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韩明安:《黑龙江古代文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②白光润、段志英等:《中国边境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63页。
    ③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9页。
    ④严淑娴、刘宇:《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7—118页。
    ②李德滨、石力:《黑龙江移民概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③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④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0—151页。
    ⑤何俊芳:《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姻的典型调查》,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①[俄]A·N·瓦西里耶夫著、徐斌、许淑明等译:《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77页。
    ②[俄]伊凡·纳达罗夫著,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译:《〈北乌苏里江边区现状概要〉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页。
    ③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
    ④[日]宇长运:《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三江省饶河县事情》,长春:兴亚印刷局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第26页。
    ⑤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①[俄]伊凡·纳达罗夫著、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译:《〈北乌苏里江边区现状概要〉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页。
    ②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33页。
    ③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婚俗》,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④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77页。
    ⑤关捷、杨惠萍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0页。
    ①严淑娴、刘宇:《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3页。
    ②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
    ③白光润、段志英等:《中国边境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63页。
    ①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无耻篡改历史,妄图称霸世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77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等译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398页。
    ③孙进已:《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5页。
    
    ①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②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1931年)档案史料选编》,哈尔滨:黑龙江档案馆,1985年,第12页。
    ③[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④[美]查尔斯·佛维尔著,斯斌译:《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1865—185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8—289页。
    ⑤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①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第140页。
    
    ①[美]查尔斯·佛维尔著,斯斌译:《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1865—185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8—289页。
    ②张嘉宾:《赫哲人的丧葬习俗》,载《黑河学刊》,1989年第1期,第98页。
    ③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77页。
    ①满都尔图、周锡银:《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②[俄]A·M·佐洛塔廖夫:《乌耳奇人的氏族制度与宗教》,哈巴罗夫斯克:1939年,转引自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365页。
    ③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④[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4页。
    ⑤[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⑥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①关捷、杨惠萍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
    ②[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大间知笃三著,迁雄二、色音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0—41页。
    
    ①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发展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②[日]大山彦一:《萨满教と满洲族の家族制度》,长春:建国大学研究院,1941年,第25页。
    
    ③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④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①[美]康拉德·P·科达克著,格勒、刘一民译:《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②牧童:《赫哲族教育》(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③魏觉钟:《南荒民族》,上海:上海大华印刷所,1930年,第16页。
    ④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21页。
    
    ①陶凤珍:《少数民族奇俗荟萃》,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②[美]克拉克·威勒斯著,钱岗南、傅志强译:《人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5页。
    ①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②关捷、杨惠萍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28页。
    
    ①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丛佩远、赵鸣歧:《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1页。
    ②尤金良:《赫哲族拾珍》,佳木斯: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9年,第98—99页。
    ③刘晓春:《鄂伦春人文经济》,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
    ④尤金良:《赫哲心声》,哈尔滨: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1987年,158页。
    ⑤[英]A﹒R拉德克利夫著,潘蛟、王贤海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①陶凤珍:《少数民族奇俗荟萃》,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②宋全:《少数民族民间禁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1—72页。
    ③关捷、杨惠萍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7页。
    
    ①[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9页。
    ①张淑媛、王竞主编、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编:《黑土金沙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147—148页。
    ②佟永功、关嘉禄:《简论清代东北边疆民族政策—从贡貂赏乌林制度说起》,载《民族史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③[苏]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著,莫润先、田大畏译:《滨海遥远的过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83页。
    ④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2页。
    ①裘石、沙勇福:《“赏貂与赏赐乌林制度”非贸易辩》,载《北方文物》1995年第2期,第89页。
    ①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②[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32页。
    ③佟永功、关嘉禄:《简论清代东北边疆民族政策—从贡貂赏乌林制度说起》,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④杨顺清:《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⑤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年—1931年)档案史料选编》,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第513页。
    ①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②[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32页。
    ③佟永功、关嘉禄:《简论清代东北边疆民族政策—从贡貂赏乌林制度说起》,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④杨顺清:《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⑤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年—1931年)档案史料选编》,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第513页。
    ①[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载秋叶隆、大间知笃三:《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45页。
    ③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一)》,内部发行,1958年,第83页。
    ④富锦县志编写委员会:《富锦县志》(第一卷),内部发行,1981年,第169页。
    
    ①舒景祥:《中国赫哲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95页。
    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66页。
    ③来自于笔者的田野调查。
    ④林树山、姚凤:《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
    ①[日]守天利远《满洲地志》中卷,1941年,新京:建国大学研究院刊,第446—450页。
    ②黄震:《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进步—近代赫哲族社会变迁的启示》,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第130页。
    ③何润:《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04页。
    ④孙进已:《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3页。
    ⑤[日]大间知笃三:《满洲民族杂记》,满洲文艺春秋社,1944年,第152—153页。
    ⑥数字来源于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一)》,内部发行,1958年,第84页。
    ①何学娟:《濒危的赫哲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5—156页。
    ②[日]]宇长运:《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D第十四号)》,新京:满洲国政府大同学院,1936年,第122页。
    ③[日]竹内虎治:《穿鱼皮衣的人们―三江省富锦近郊赫哲族采访记抄》,载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35年,第110页。
    ④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中国少数民族简况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征求意见稿),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74年,第31、44页。
    
    ①江帆:《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②《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4—161页。
    ②冯璋、于宗仁:《龙江天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50页。
    ③傅朗云:《东北民族史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6页。
    ④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3—344页。
    ①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3页。
    ②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资料之一)》,内部发行,1958年,第6页。
    ③郑士纯修,朱衣点撰:《桦川县志》卷五《殖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④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2—143页。
    ⑤《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7页。
    
    ①胡起望:《跨境民族初探》,载于马启成、白振声:《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
    ②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③对于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所设的噶珊数,各种文献图籍所载的数目不尽一致。例如,《康熙皇舆全览图》所载为71个,《乾隆内府舆》(即《十三排图》)所载为82个,《吉林通志》所载为75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所载为102个,《黑龙江省志·民族志·赫哲篇》所载255个。本文中的数字是根据所搜集到的中外文献资料所作的初步统计数字。
    ④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族的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第42页。
    ⑤安炳武编译:《远东苏联》(前线丛书之三),温州:战地图书出版社印行,出版年不详,第10页。
    ⑥[俄]E﹒B﹒冈索维奇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阿穆尔边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10页。
    ①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年,第117页。
    ②李兴盛著,张杰点校:《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汇编,1983年,第268页。
    ③吕秀莲:《黑龙江地方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1页。
    ⑤刘忠波:《赫哲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①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420页。
    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赫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7页。
    ③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426页。
    
    ①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第129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461页。
    ③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
    社,1984年,第462页。
    ①丛佩远、赵鸣歧:《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页。
    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赫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462页。
    ③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桦川县志》,1927年,铅印本,第456页。
    ④施正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529页。
    ⑤徐宗亮著,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佳木斯政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八辑,1988年,第192—193页。
    ⑦随缺地也叫职田,这种地只限其在职期间使用,以部分地亩收益补助薪饷——作者注。
    
    ①柳成栋:《依兰旧志五种》,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44—45页。
    ②赵正明:《试论清代赫哲族的社会分化与进步》,载《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第57页。
    ③[日]岛之夫:《满洲国视察记(终)》,大阪:井下书籍印刷所,1941年,第75页。
    ④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第
    
    ①刘信君:《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1页。
    ②[俄]伊凡·纳达罗夫、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俄文组译:《〈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8页。
    ③穿官指贡貂人——作者注。
    ④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63页。
    ⑤[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沈阳: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第10页。
    ⑥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⑦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丛佩远、赵鸣歧编:《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第36页。
    ⑧[苏]弗克阿尔谢尼耶著,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在乌苏里的莽林—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72页。
    
    ①[法]加思著,江载华译:《早期中俄关系史(1689—1730)》,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2—133页。
    ②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③毛振发:《论清代边防及晚清边防危机》,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第43页。
    ④陈芳芝:《东北史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5页。
    ⑤[美]弗·阿·戈尔德著,陈铭康、严四光译:《俄国在太平洋的扩张(1641—1850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7页。
    ⑥[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著,杨诗浩、严四光译:《俄国向东方的扩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0页。
    ①[俄]根·伊·涅维尔科伊著,郝建恒、高文风译:《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1849—185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51页。
    ②吕秀莲:《黑龙江地方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③马汝珩、成崇德:《清代边疆开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
    ④[俄]A·N·瓦西里耶夫著,徐斌、许淑明等译:《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57页。
    ⑤[俄]巴尔苏科夫编著,黑龙江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60页。
    ⑥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
    ⑦[俄]瓦西里·帕尔申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编译组译:《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85页。
    ①刘民声、孟宪章:《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1页。
    ②[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5页。
    ③王魁喜、常城等:《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①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写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②据载:“葛依克勒·全亮,出身于首居三姓葛卢舒之葛姓。生于一八四〇年( ),死于一九一九年。前系赫哲族,祖居乌苏里江口之德新部落。始祖尼亚胡图,三世祖索索库于一六二一年(天命六年),率部迁来三姓。全亮幼年,家境较贫苦,无力攻读,十六岁学瓦工。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十八岁,因边境形势突变而被征入伍。不久即调往(开赴)新疆伊犁,平当地之叛乱以及反击沙俄侵略。……立下了战功。”引自:《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
    ③[俄]巴尔苏科夫著,黑龙江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84页。
    ④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江赫哲》(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内部发行,1991年,第97页。
    ⑤王魁喜、常城等:《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⑥[俄]科罗斯托维茨著,李金秋译:《俄国在远东》,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9页。
    
    ①[苏]П﹒И﹒卡巴诺夫著,姜延祚译:《黑龙江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6页。
    ②[俄]科罗斯托维茨著,李金秋译:《俄国在远东》,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52页。
    ③[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44年,第86页。
    ④郭克兴纂,高晓燕校点:《黑龙江乡土录·部族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4页。
    ⑤杨宾:《柳边纪略》卷3,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⑥[苏]П﹒И﹒卡巴诺夫著,姜延祚译:《黑龙江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9页。
    
    ①王绵厚:《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中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5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2页。
    ④[苏]П﹒И﹒卡巴诺夫著,姜延祚译:《黑龙江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页。
    ⑤杨旸、袁闾琨等:《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驻马店: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296页。
    ⑥赫哲人的一别称,多见于日文资料中——作者注。
    
    ①[日]鸟居龙藏著,陈念本译:《满蒙古迹考》(亚洲民族考古丛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2—113页。
    ②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1页。
    ③长顺修:《吉林通志》(卷5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④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⑤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①[日]宇长运:《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三江省饶河县事情》,新京:满洲国政府大同学院,1936年,第26页。
    ②[日]阿纳特著,李雅森译:《满蒙探秘四十年》,东京:近泽书房株式会社,1944年,第127页。
    ③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3—184页。
    ④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62页。
    ⑤[日]河村清:《满洲国各县事情》,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39年,第109页。
    ⑥魏声和:《吉林地志》,载李兴盛、辛欣等:《黑水郭氏系录(外十四种)》(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38—1939页。
    ①[苏]谢·弗·巴赫鲁申著,郝建恒、高文风译:《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32页。
    ②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3页。
    ③魏声和:《鸡林旧闻录》,载于李兴盛、辛欣等:《黑水郭氏系录(外十四种)》(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68页。
    ④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⑤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 1903—1931年)档案史料选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页。
    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东北近百年史讲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①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②《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③孙进已:《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6页。
    ④[日]鸟居龙藏著,汤尔和译:《东北亚洲搜访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43页。
    ⑤祁寯藻:《富克锦舆地略》,载黑龙江省富锦市志办公室:《富锦县志》,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年,第768页。
    
    ①《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②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1981年,第64页。
    ③中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宣传部:《黑土情怀·敖其湾赫哲风情专刊》,内部发行,2009年,第71页。
    ④刘忠波:《赫哲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⑤[毛里求斯]吴辅麟著、卢丽平译:《殖民主义的恶果》,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第35页。
    ⑥《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①饶河县志编纂委员会:《饶河县志》(卷二·人口),内部发行,1992年,第119—120页。
    ②孙邦:《伪满社会》(伪满史料丛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7页。
    ③本报讯:《中宣政治两部就力行烟禁以摧毁敌人的毒化政策告国人书》,载《新华日报》,1936年6月3日。
    ④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江赫哲》(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内部发行,1991年,第91页。
    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2集《赫哲族伊玛堪论文专集》),内部发行,1984年,第154页。
    ①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②何学娟、徐万邦:《赫哲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③李晓林、陈鼎波:《两条大界江和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东北边境纪事之黑龙江篇》,载《中国民族》,2004年第12期,第27页。
    ④杨顺清:《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
    ⑤中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宣传部:《黑土情怀·敖其万赫哲风情专刊》,内部发行,2009年,序言。
    ①张志权:《赫哲族民歌、歌曲集》,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张敏杰、李伟国:《“乌日贡”大会于赫哲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第103页。
    
    ①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2—193页。
    ②《可爱的祖国边疆》编写组:《可爱的祖国边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③辛培林、王敬荣:《黑龙江疆域历史与现状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5页。
    ①同上。
    ②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322—323页。
    ③中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宣传部:《黑土情怀·敖其湾赫哲风情专刊》,内部发行,2009年,序言。
    ④本报讯:《敖其山水乘祥瑞赫哲鼓励迎宾朋郊区敖其赫哲族旅游区开园传承赫哲文化的赫哲新村同时落成》,载《生活报·三江版》第2版,2010年9月10。
    ①叶春生:《区域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②王锐:《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赫哲族)》,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①李晓林、陈鼎波:《两条大界江和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东北边境纪事之黑龙江篇》,载《中国民族》,2004年第12期,第25页。
    ②晓寒著:《在天鹅的故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7—178页。
    ③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三)》,内部发行,1958年,第16—17页。
    ④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⑤周逢民:《中俄博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①安炳武编译:《远东苏联》(前线丛书之三),温州:战地图书出版社印行,出版年不详,第53页。
    ②新华社:《鱼皮文化助力经济发展》,载《黑龙江科技报》,2010年10月9日,第1版。
    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会编:《赫哲族研究通讯》(第5期),内部发行,2000年,第109—110页。
    ④马頨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⑤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33页。
    
    ①王铁志:《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意义》,载《民族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第68页。
    [1]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刘忠波.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徐宗昌、黄任远.赫哲族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
    [4]何学娟.濒危的赫哲语[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5]关志贤.赫哲族伊玛堪[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研究所,1989.
    [6]哈浦都·隽明、黄任远.《赫哲人物传[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
    [7]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10]《赫乡之声》歌曲集编辑委员会.赫乡之声[M].内部发行,2006.
    [11]于学斌、孙雪坤.赫哲族渔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12]季敏.赫哲、达斡尔、鄂伦春服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13]?林树山、姚风.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14]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赫哲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5]刘民声、孟宪章、步平.17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料[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6]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7]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18]《饶河赫哲族》编委会.饶河赫哲族[M].饶河:饶河民族宗教事务局,2006.
    [19]《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M].牡丹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
    [20]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街津口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1]安俊.赫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2]乌·白吉.赫哲人婚礼[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
    [23]王尧.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8.
    [24]吕品.赫哲美术探寻录[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25]刘铁梁.中国各民族神话——鄂伦春、朝鲜、赫哲、鄂温克、达斡尔[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6.
    [26]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通讯[M].内部发行,2000.
    [27]《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中华民族故事大系: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8]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赫哲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9]王益章、黄任远﹒赫哲风俗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30]尹铁超、[俄]娜·维·库拉舍娃﹒那乃语与赫哲语语音词汇共时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1]张敏杰王益章﹒渔家绝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2]张志权﹒赫哲族民歌、歌曲集[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
    [33]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4]张嘉宾﹒黑龙江赫哲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
    [35]张嘉宾﹒赫哲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
    [3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赫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37]姚中缙﹒赫乡散记[M].天马出版社,2005.?
    [38]尤金良﹒赫哲心声[M].哈尔滨: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黑龙江诗社编辑出版,1988.?
    [39]尤金良﹒赫哲族拾珍[M].佳木斯: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90.?
    [40]刘忠波﹒民族知识丛书——赫哲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41]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2]韩福堂、波·少布等﹒赫哲族研究通讯[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研究所,2000﹒
    [43]俊然﹒安图的后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4]赵振刀﹒赫哲人的毕尔佳、基尔吉神[M].哈尔滨: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1980﹒
    [45]贾振东,付淑梅﹒赫哲族戏曲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46]依晓白、回增荣﹒赫哲雄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7]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8]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9]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1644—1840年[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50]孙春日﹒中国朝鲜族发展史[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2﹒
    [51]关捷﹒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52]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3]徐宗亮著,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 [M].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4]南文渊﹒东北民族研究[M].第一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55]颜其香﹒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M].(下册),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
    [56]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7]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58]方德修﹒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发行,1948﹒
    [59]王绵厚﹒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0]杨治经、黄任远﹒通古斯——满族语神话比较研究[M].台北:洪业事业文化有限公司(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出版社,1997﹒
    [61]杨学琛﹒清代民族史》(中国历代民族史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62]范玉梅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3]蒋秀松、朱在宪﹒东北民族史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64]叶春生﹒区域民族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4﹒
    [65]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32﹒
    [66]张海洋﹒民族研究文集·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7]薛虹、李澍田﹒中国东北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8]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9]王魁喜等﹒近代东北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0]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71]徐景学﹒俄国政府西伯利亚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2]吕秀莲﹒黑龙江地方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3]郑士纯修﹒桦川县志[M].朱衣点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74]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M].李兴盛、张杰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75]禹硕基、刘毅等﹒渤海国与东亚细亚[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76]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的关系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77]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载丛佩远,赵鸣歧编﹒曹廷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8]宝音朝克图著﹒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9]刘民声、孟宪章著﹒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0]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第一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81]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第七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82]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3]金颖﹒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4]范震威﹒松花江传·大江大河传记丛书[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85]潘守永﹒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民族关系—东北、内蒙古地区研究报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86]朱泓﹒东北、内蒙古地区古代人类的种族类型与DNA[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7]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8]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89]任达等著﹒满蒙问题[M].南京: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发行,1927﹒
    [90]张高、姜华昌等﹒渤海国管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1]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2]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93]王魁喜等﹒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94][英]琼斯﹒1931年以后的东北(第一辑)[M].胡维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
    [95] [日]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M].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日本问题研究室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96]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97][日]东亚研究所编﹒异民族统治中国史[M].韩润棠、张廷兰等译、孙毓棠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8][俄]史禄国著﹒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高丙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9]?[俄]伊凡·纳达罗夫著﹒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及其他[M].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俄文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00][俄]翁特尔别格著,黑龙江大学俄语研究室译﹒滨海省1856——1898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1][俄]巴尔苏科夫﹒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二卷)[M].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02][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03][苏]E·N·杰列维杨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M].林树山、姚凤译,林沄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04][苏]沙弗库诺夫﹒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M].宋玉彬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5][苏]格·瓦·麦利霍夫﹒满州人在东北[M].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6][苏]E·M莫柴也夫著﹒中国的东北[M].沈玉昌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07][苏]A·克鲁沙诺夫著﹒苏联远东史[M].成于众译,王德厚、侯玉成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108]?[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俄]N·A·洛帕金著﹒阿穆尔、松花江、乌苏里的果尔特人[M].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边疆区研究学会出版,1922﹒
    [2][俄]0A·B·斯莫良克著﹒阿穆尔流域和萨哈林岛诸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明[M].莫斯科:俄罗斯《科学》出版社,1985﹒
    [3][俄]E·A·戈耶尔﹒那乃族传统的日常礼仪[M].莫斯科:莫斯科《思维》出版社,1991﹒
    [4][俄]3·A·堪达拉等著﹒那乃宽广的道路[M].哈巴罗夫斯克:出版社,1984﹒
    [5][俄]C·H·鄂宁喀著﹒那乃语一一俄语辞典[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80﹒
    [6][俄]H·H·格罗杰果娃著﹒格罗迭果夫博物馆札记[M].哈巴罗夫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出版社,2004﹒
    [7][俄]N·A·洛帕金著﹒阿穆尔、松花江、乌苏里的果尔特人[M].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边疆区研究学会出版,1922﹒
    [8][美]路康樂﹒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權力[M].Manchus and Han。Edward Rhoads,华盛顿:華盛頓大学出版社,2000﹒
    [9][日]民生部社会司礼教科﹒满洲宗教概要[M].长春:伪国务院民生部社会司,1938﹒
    [10][日]满洲事情案内所﹒满洲国の宗教[M].长春:伪满洲事情案内所,1939﹒
    [11][日]满洲国政府大同学院﹒满洲国地方事情·概说篇[M].长春:伪大同印书馆,1934﹒
    [12][日]满洲国政府大同学院﹒满洲国地方事情·第二卷[M].长春:伪大同印书馆,1934﹒
    [13][日]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刊行会﹒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奉天省营口县事情(下)[M].长春:伪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刊行会,1937﹒
    [14][日]岩井大慧﹒支那丛报解说(第一、四、五、六、七、十卷)[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42.
    [15][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资料汇报[M].第四卷第二号,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5.
    [16][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资料汇报第六卷第十号[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1.
    [17][日]满洲史学会﹒满洲史学(第一、四、三卷)[M].长春:伪满洲史学会,1937、1938、1939.
    [18][日]山本幡男﹒北东????の诸民族[M].东京:中央公论社,1942﹒
    [19][日]田口稔﹒满洲风土抄[M].长春:伪满洲事情案内所,1945﹒
    [20][日]树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M].沈阳:伪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
    [21][日]赤松智成、秋叶隆﹒满蒙の民族と宗教[M].长春:内外出版印刷株式会社,1942﹒
    [22][日]田口稔﹒地人莊记[M].长春:满洲时代社,1945﹒
    [23][日]水野清一、驹井和爱等﹒北满风土杂记[M].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39﹒
    [24][日]保井克已﹒满洲·民族·言语[M].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66
    [25][日]古山胜夫﹒松花江の农地改良的意义と同江及ひ?上部???ン河流域の水况[M].长春:满铁产业部,1938﹒
    [26][日]水谷国一﹒满洲主要鲑鳟族鱼类の生态に开する调查报告(第1报)[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1941﹒
    [27][日]鸟居龙藏﹒黑龙江と北桦太[M].长春:生活文化研究会,1944﹒
    [28][日]大间知笃三﹒满洲民族杂记[M].长春:满洲文艺春秋社,1945﹒
    [29][日]白鸟库吉﹒塞外民族史研究(下)[M].东京:岩波书店株式会社,1986﹒
    [30][日]竹内虎治﹒满苏国境乌苏里江流域调查报告书[M].长春:满洲经济调查会,1936﹒
    [31][日]东亚调查会﹒支那の民族问题[M].东京:东京日日新闻社,时间不详﹒
    [32][日]フ?ルシ?エワリスキイ著、姉川盘根译﹒?スリ地方の旅[M].长春:满铁调查部,时间不详
    [33][日]铃木善三郎﹒秘境をさく?る[M].满铁社员会报,1936﹒
    [34][日]矢野仁一﹒满洲の今昔[M].东京:目黑书店、日本出版配给株式会社,1942﹒
    [35][日]富永理﹒满洲国の民族问题[M].长春:满洲富山行发行,时间不详﹒
    [36][日]西村诚三郎﹒满洲物语[M].九州:明林堂书店,1943﹒
    [37][日]ンリ一·チ?エムス?著、指田文三郎、大江专一共译﹒满洲踏查行[M].东京:朝日新闻社株式会社发行,1942﹒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 [清]周沆﹒满洲编年纪要[G].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
    [3]孙学雷、刘家平﹒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G].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G].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老档[G].北京:中华书局,1990﹒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1﹒
    [8]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4﹒
    [9]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4﹒
    [10]《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G].第5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年—1931年)档案史料选编[G].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5﹒
    [1]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辽海丛书[Z].沈阳:辽沈书社,1985
    [2]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Z].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3]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西清﹒黑龙江外记[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徐宗亮﹒龙江述略[Z].成文出版社,1969﹒
    [7]徐宗亮等撰﹒黑龙江述略(外六种)[Z].李兴盛,张杰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杨宾等撰﹒龙江三纪[Z].周诚望等标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9]金梁﹒黑龙江通志纲要[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10]郭克兴﹒黑龙江乡土录[Z].高晓燕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编﹒黑水十三篇[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大事记[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3]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宗教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卫生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5]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6]田志和、马鸿超等﹒长春市志·少数民族·宗教志[Z].哈尔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龙江文史资料[Z].第五辑,协龙江县文史资料编委会出版,1990﹒
    [18]敏文昭﹒宁安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19]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饶河县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0]同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同江县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R].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一.内部发行,1958.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R].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二.内部发行,1958.
    [3]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调研报告[R].内部刊行,2000.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统计资料[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刘民声、孟宪章、步平.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R].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6]东郭上.东北古史资料丛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9.
    [7]吕大吉、何志武.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李兴盛.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G].张杰点校.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83.
    [9]方衍.清实录中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史料汇编[G].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92.
    [10]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荐闻.建国以来东北民族史之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3).
    [2]傅朗云.赫哲族“伊玛堪”史地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1).
    [3]赵阿平、孙娜.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考察那乃区的报告[J].满语研究,2002(2).
    [4]黄任远.赫哲族嫁令阔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3).
    [5]陈鹏.清代前期东北地区赫哲“新满洲”形成初探[J].史学集刊,2007(6).
    [6]赵阿平、郭孟秀、何学娟.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7]黄任远.“恩都力”与“卡穆依”——中国赫哲族与日本阿伊努族文化比较之二[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8]庄杉、靳乐山.东北赫哲族的生计与文化变迁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研究,2009(2).
    [9]马晓华.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10]廖勇、李晓容.赫哲族鱼皮文化及保护与发展[J].四川戏剧,2009(1).
    [11]张敏杰、尤文民.赫哲、那乃、阿伊努民族文物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8(3).
    [12]刘玉亮.赫哲族器物造型艺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5).
    [13]计伟楠.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调查报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
    [14]白晶。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15]田丽华、廖怀志.清代三姓地方各民族的形成分布及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年第1期。
    [1]刘春学.清代赫哲族屯田戍边及其社会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08.
    [3]唐世亮.从街津口赫哲族经济发展看我国民族经济政策过程[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张松.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有词的演变与文化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5]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7]姚世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滑雪活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8]陈鹏.清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管理研究(1636-1860)[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9]汤淑红.试论全球化的文化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郑光旭.中国北方萨满面具艺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1]朝鲁.论萨满教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0.
    [12]顾韵芬.金代女真族民族服饰文化和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13]韩聪.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4]易兰.中国崇虎习俗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湘潭大学,2002.
    [15]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16]哈丽亚.鄂温克族桦树皮用品工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7]娜日苏.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8]许芳.俄国的哥萨克[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19]王晓楠.满族萨满舞蹈的特点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0]朴东旭.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2.
    [21]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2]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3]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本人采录赫哲族第六届同江乌日贡大会录影带,同江,2006年8月。
    [2]本人采录赫哲族老人吴明新伊玛堪,敖其,2009年6月。
    [3]本人采录赫哲民间艺人刘升制作萨满服饰和鱼皮衣的录影资料,佳木斯,2006年10月。
    [4]本人摄影饶河小南山出土的赫哲族文物照片,佳木斯文物馆,2008年8月。
    [5]本人参与摄制赫哲族的传统住宅地窨子,街津口,2007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