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玉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吴越地区考古出土的春秋战国玉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吴越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吴越玉器的谱系和源流以及各种文化因素的交流和互动等,并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用玉制度、观念以及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基本解决了出土玉器的吴越贵族墓葬的国属问题,总结了吴越玉器的部分特征,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问题,从而填补了吴越玉器研究的空白。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玉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列国到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都流行使用高等级玉器。相对于其它诸侯国玉器而言,吴越玉器的研究存在缺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空的玉器进行立题研究。本文从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等角度出发,并重点结合层位学、类型学等方法,对吴越出土玉器进行分析。
     第二章为玉器的发现与时空分析。首先,本文界定了吴越玉器的概念,然后对江、浙、沪三省市出土玉器的26处墓葬、遗址资料进行了重点收集和整理。除了墓葬形制、棺椁、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组合、布局等埋藏信息外,还对墓葬所在的区位、墓葬之间的位置、是否属于同一墓葬群等加以观察。另外,还收集了楚地及其它地区东周墓葬、秦汉墓葬所出吴越玉器资料。
     第三章为出土玉器的文化属性分析。首先对吴越疆域进行辨析,其次对吴越贵族墓葬加以甄别,最后讨论26处出土玉器的墓葬、遗址的国属。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玉器的埋藏状态特别是玉器及其与共存青铜器、陶瓷器的布局关系。这些研究不仅是了解玉器与其它随葬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从随葬品组合的角度对墓葬的国属进行认定。在对吴墓、越墓进行区分后,我们对吴墓、越墓出土的玉器进行分类,同时对典型玉器及其组合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吴墓、越墓出土玉器的部分特征。
     第四章为出土玉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在对这些玉器进行编年的基础上,本文从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探讨了吴越玉器的源流、谱系。首先讨论了吴越玉器与史前玉器特别是良渚玉器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了吴越玉器与楚玉、中原玉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方面总结出吴玉、越玉的特征。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吴玉、越玉之间的文化特征不是很明显,与早期的良渚玉和同时期的中原、楚玉存在一定的联系。
     第五章为吴越玉器的相关研究。首先是通过对吴越文献的分析,探讨文献记载的先秦玉礼和考古出土的吴越玉器之间的关系,回答先秦玉礼在吴越玉器中是否有所体现等问题。其次是通过吴越玉器与中原玉器的比较,探讨吴越地区的用玉观念和用玉制度、是否出现礼制的僭越等问题。最后是对吴越玉器的发展演变等进行分析,探讨吴越玉器的发展动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技术交流等,从而了解吴越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无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还是长江流域的吴越地区,玉器的生产、交流较为开放,玉器的形制和品种较为丰富。在孔子等思想家、政治家所强化的“内圣外王”过程中,作为身份等级象征的玉器内化为道德准则,起到了维护秩序、加强统治的作用。而远在中原东南部的吴越玉器,也程度不同地浸润了中原玉器礼器化、符号化、政治化等特点,成为了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尽管在形制、纹饰以及工艺上的地域特征不是很明显,也很难对吴玉、越玉进行严格的区分,但是,经历了商周时期的没落和停滞,吴越地区再次出现了高等级玉器,凸显其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吴越玉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周时期的用玉制度、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吴越国家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吴越楚等国之间的交流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吴越文化研究的空白。另外,本文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结论、构建新说,采取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相结合、文物考古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吴越玉器的过程中尝试创新玉器研究的方法,这些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This dissertation collects and collates jade articles of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excavated from Wu-Yue Area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decorations and craftwork of those jade articles from Wu and Yue. It also research the pedigre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de articles from Wu and Yue and the exchanges of culture factors, and also probe into the jades use system, notion, function of Wu and Yue in the period of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Bas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resolv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jades excavated from lord graves in Wu and Yue, concludes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in the basis of resolving some problems, thereby, filling in the empty gaps of research of jades in Wu and Yue.
     Main cont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prolegomenon. This part states reas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title, current research state of this academic area and also introduces my own research approaches.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ade articles show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High-grade jades are popular in that days from central nations around Yellow River to Wu, Yue and Chu states around Yangtze River. Researches about Wu-Yue Jade is not so complete compared to jades of other kingdom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pen a topic, focusing on jades of that period of time and area. This paper takes its views from the points of archaeology, cultural relics study, documentation study and use stratigraphy, typology approaches to analyze Wu-Yue jade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scovery of jade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To begin with, this article defines Wu-Yue Jades. Then I collects and collates information from 26 graves, archaeological sites situated in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provinces. Apart from information of grave structure, coffin kinds, combination, layout and number of funeral objects, I consider the place of zone bits, space between graves to define whether they belongs to the same series of grav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combines files of Wu-Yue Jades from Chu state and other area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on cultural characters of jade articles. First of all, I differentiate the territory of Wu-Yue area and then discriminate lord graves of Wu-Yue. Finally, I discuss the identity of national origin of those 26 grave and relic sites and indicated jades'state of bury, especially the layout connection of jades and coexisted bronzes and potteries. We can recognize state identit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de articles and other funeral objects through these researches. After distinguishing Wu graves and Yue graves, I start to take a good study about typical jades and jade combinations and reached a conclusion about the feature of Wu-Yue jades.
     Next Chapter is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those excavated jad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urce and root of Wu-Yue jades from aspects of pattern making, decorations and craftwork on the basis of a chronological order. I explore features of Wu-Yue jades by comparison of them with prehistoric jade ornament, especially Liangzhu jades; Wu-Yue jades and Chu jades and Central Plains jades.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Wu-Yue jades is not very typical and it has a certain connection to the early Liangzhue jades and contemporary Central Plains jades.
     The fifth chapter is some investigations about Wu-Yue jades. Firstly, I gener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cavated Wu-Yue jades and those documented etiquette and custom of pre-Qin Days by referring to documentation. This research gives an answer to whether those custom is shown in Wu-Yue jades. Secondly, I discuss the attitude toward jade usage and regulation by comparing Wu-Yue jades to Main Plains jades.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evolvement of Wu-Yue jades and probes the motivation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end represented in this process. These researches show the status which Wu-Yue jades enjoy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ade development.
     In a word, the period of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j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ade articles. No matter it is in Main Plains area of Yellow River basin, or in Wu and Yue area of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manufacture and exchange of jades is relatively exoteric, the structure and breeds of jade is comparatively abundant. In the process of avocation of "inside saint, outside king" notion which is reinforced by thinkers such as Confucius and statesmen, jade turns into a moral in the internalization as a symbol of status, performs a role in preserving rule and reinforcing domination. Jades of Wu and Yue, which are far awa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entral Plain, also soak the characteristic such as ceremony, signify, politicization of jades from the Central Plain, become a symbol of identity, status and authority.
     Although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structure, decoration and craftwork are not very obvious, and there is not a strict distinct between jades of Wu and Yue, but height class graves appear in the area of Wu and Yue, therefore have a high pl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ades. Research of jades of Wu and Yu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such as jade used system in East Zhou, culture pattern as unity of pluralistic,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Wu and Yue society and exchange of Wu, Chu and Yu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fill in the gaps of the research about Wu and Yue culture. Moreover, base on archaeologic data, this dissertation put forward problem, set up assumption, amend conclusion, construct new cognition,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 such as combining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combining typology and culture factors analysis, combining archaeology and ordinary social sciences, create the research method about jade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jades in Wu and Yue, these are innov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引文
①对于神玉和王玉的讨论比较多,本文没有一一列举。
    ②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1-23。
    ①参考1989年-2009年度《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
    ①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92-212。
    ②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①邓淑苹:《百年来古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考古与历史文化——纪念高去寻先生八十五华诞论文集》(上),台湾正中书店,1989年,233-276。
    ②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二十本(下册),1948年;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455-467。
    ③邓淑苹:《百年来古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考古与历史文化——纪念高去寻先生八十五华诞论文集》(上),台湾正中书店,1989年,233-276。
    ①杨建芳:《区系类型原理与中国古玉研究——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谈起》,《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517—524。
    ②高蒙河:《玉器研究中的考古学方法【摘要】》,《第五届中国玉文化玉学江阴研讨会(资料集)》,2005年9月,11-12。
    ③郭大顺:《从史前玉文化看中国的史前史》,《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35-43。
    ①吴大澂:《古玉图考》,《古玉考释鉴赏丛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32。
    ②古方:《古方讲古玉》,金城出版社,2010年,230。
    ③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二十本(下册),1948年,75。
    ①杨伯达:《杨伯达论玉——八秩文选》,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10。
    ②杨建芳:《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51。
    ①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
    ②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169-172。
    ①2010年前后大规模进行的苏州木渎都城遗址及其墓地的一些玉器新材料,如都城北部的獾墩、华山墓地等,另有木渎盆地的鸡笼山D1M1等春秋墓葬也出土了一些玉器,尚未见大量正式发表,本文暂未引用到研究中来。详见2011年中国文物报3月18日。
    ②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1-13;姚德勤、龚金元:《吴国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对于出土玉器墓葬的分析,主要是参考已发表的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年鉴》,下同。
    ①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2期,4-21;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138-139;苏州博物馆钱公麟等:《真山东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②陈瑞近、陆雪梅:《苏州真山D9M1玉器分析与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5期,6-10。
    ①钱公麟等:《苏州真山墓地的发现和启示》,《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年增刊,56-64;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文物出版社,2002年,154;苏州博物馆:《苏州真山四号墩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1年7期,8-15。
    ②张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1期,4-22;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170;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鸿山越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鸿山越墓出土玉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139;南京博物馆等:《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1期,28-34;孔令远:《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5期,19-30:吴公勤:《江苏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9期,13-24。
    ①陈晶、陈丽华:《江苏江阴大松墩土墩墓》,《文物》,1983年11期,92-93。
    ①镇江博物馆:《江苏司徒粮山春秋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29-38。
    ②南京博物馆:《江苏东海庙墩遗址和墓葬》,《考古》,1986年12期,1073-1078。
    ③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考古》,1984年2期,135-137。
    ①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2期,189-232。
    ②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3期,105-115;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116-120。
    ①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999年,130。
    ②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189。
    ③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201。
    ④浙江省文管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10-26。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1期,4-1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印山越王陵》,文物出版社,2002年;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文物出版社,2001年,173。
    ①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19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文物》,2007年1期,4-21。
    ①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18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东阳前山越国贵族墓》,《文物》,2008年7期,4-22。
    ①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19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南方文物》,2008年3期,50-60。
    ②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凤凰山战国木椁墓》,《文物》,2002年2期,31-37。
    ①杜正贤:《杭州石塘战国一号墓发掘简报》,《杭州考古》,1994年1、2期,72-80;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古玉》,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②洪丽娅:《杭州半山战国墓出土玉石器材质研究》,《东方博物》,2007年3期,62-76。
    ③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19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51-95。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长兴县便山土墩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128-169。
    ②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县垄坝村发现一座战国楚墓》,《考古》,2001年7期,92。
    ③毛兆廷:《浙江省江山县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6期,22-24。
    ④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1984年,102-103;上海市文管会:《上海青 浦县重固战国墓》,《考古》,1988年8期,688-693。
    ①唐先华:《耒阳发现春秋越墓》,《江汉考古》,1993年4期,92。
    ②湖南省博物馆:《资兴旧市春秋墓》,《湖南考古学辑刊》第一集,1982年,56-62。
    ③傅聚良:《湖南地区的商周玉器》,《湖南考古学辑刊》第四集,1994年,170-176。
    ④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仑春秋墓》,《考古学报》,2003年4期,511-544。
    ⑤杨建芳:《商周越式玉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古玉分域研究之二》,《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161-174。
    ⑥刘诗中等,《东周时期江西地区吴文化初探》,《南方文物》,198年2期,27-33;刘延常等:《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东南文化》,2010年5期,51-56;丁兰:《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与民族文化融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76-79;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年4期,8-23。
    ②石荣传:《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与东周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5期,71-77。
    ③董楚平:《汉代的吴越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38-42。
    ①刘延常等:《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东南文化》,2010年5期,51-56;林忠干:《从考古发现看吴越文化在闽地的传播影响》,《东南文化》,1990年3期,98-103。
    ①李龙章:《湖南两广青铜时代越墓研究》,《考古学报》,1995年3期,275-312。
    ②方壮猷:《初论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江汉考古》,1980年1期,59-62;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9期,7-17;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丌北古剑等器物》,《文物》,2000年8期,84-88;湖南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湖南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③戴遵德:《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文物》,1972年4期,69-71;晋华:《山西榆社出土一件吴王(月古)发剑》,《文物》,1990年2期,77-79;崔墨林:《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文物》,1976年11期,71;胡新立:《山东邹县发现一件吴王夫差剑》,《文物》,1993年8期,72-73;马道阔:《安徽庐江发现吴王光剑》,《文物》,1986年2期,64;刘平生:《安徽南陵县发现吴王光剑》,《文物》,1982年5期,59;陈千万:《湖北谷城县出土“攻(?)王(?)此(?)”剑》,《考古》,2000年4期,95-96;襄阳首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文物》,1976年11期,65-71。
    ④劳伯敏:《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东方博物》,2006年4期,76-83。
    ⑤肖梦龙:《试论吴越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15-27;也可以参考钟少异:《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三联书店,1998年。
    ①肖梦龙:《论吴楚文化的交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84-89。
    ①莫慧旋:《略论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四川文物》,2007年3期,53-55。
    ②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发现西周墓》,《考古》,1976年4期,274;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乌山西周二号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66-69。
    ③江苏省文管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期,58-62。
    ④镇江博物馆等:《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5期,1-10。
    ⑤安徽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4期,59-90;殷涤非:《安徽屯溪周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90年3期,210-213。
    ⑥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1期,985-989。
    ⑦丹徒考古队:《丹徒青龙山春秋大墓及附葬墓发掘报告》,《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32-139。
    ⑧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出土东周铜器》,《考古》,1981年5期,409-410。
    ⑨江苏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增刊,13-50。
    ⑩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24-37。
    11 大夫墩考古队:《丹阳市河阳大夫墩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2号,43-52。
    12 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粮山春秋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29-38。
    13 丹徒考古队:《丹徒青龙山春秋大墓及附葬墓发掘报告》,《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45-156。
    14 江苏省文管会:《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及附葬坑出土的小器物补充材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45-46。
    15 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5期,25-35。
    16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丹徒横山、华山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2000年9期,42-54。
    17 泰山土墩墓考古队:《丹阳市泰山溢洪河一、二号土墩墓》,《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2号,63-71。
    18 镇江博物馆:《江苏溧水、丹阳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8期,690-693。
    19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浙江德清县独仓山及南王山土墩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0期,46-57。
    20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金坛连山土墩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161-194。
    21 镇江博物馆:《镇江大港馒儿墩西周墓及春秋墓发掘简报》,《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73-185。
    22 镇江博物馆:《丹徒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年4-5期,52-59。
    ①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县石家墩西周墓》,《考古》,1984年8期,706-708。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南岗山土墩墓》,《考古学报》,1993年2期,207-237。
    ③杨鸠霞:《安徽省繁昌县平铺土墩墓》,《考古》,1990年2期,169-170。
    ④陈元甫:《浙江东阳发现大型春秋越国土墩墓》,《中国文物报》,2003年7月25日。
    ⑤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吴楚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⑥莫慧旋:《略论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四川文物》,2007年3期,53-55。
    ⑦杜佳佳等:《土墩墓研究的几个问题》,《南方文物》,2010年4期,120-132。
    ⑧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①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②可参见钟少异:《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三联书店,1998年。
    ①原始青瓷和青瓷是有区别的,从理化测试看鸿山越墓出土的部分瓷器达到青瓷的程度,有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青瓷,而非原始青瓷。参看曹锦炎:《越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和启迪——读鸿山越墓发掘报告》,《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30日第4版。朱建明认为瓷器的标准为:只要具备用瓷土、高岭土作坯料、施高温釉、高温烧结三大要素就可以称作为瓷器,战国时期德清先进的龙窑已可烧制高等级的“官窑”瓷器,亭子桥、冯家山窑址与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标本经理化测试,其烧成温度已经接近1300℃,胎体致密,釉面玻化程度高,可与东汉青瓷相媲美。参见朱建明:《浙北东苕溪流域的古代越国瓷业——兼谈早期越国都邑及青瓷的起源》,《南方文物》,2009年2期,80-87。
    ②肖梦龙:《吴国王陵区初探》,《东南文化》,1990年4期,95-99。
    ③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①周生春:《先秦吴、越国王墓址试探》,《2002绍兴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279-289。
    ②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2期,4-21。
    ③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④陈瑞近:《吴地东周贵族墓地探析》,《东南文化》,2007年6期,14-18。
    ①叶文宪:《论吴墓与吴器——兼论吴文化的兼收并包和多元杂糅性》,《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93-100。
    ②莫慧旋:《略论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四川文物》,2007年3期,53-55。
    ③张敏:《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意义》,《东南文化》,1988年增刊,52-58。
    ①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②陈瑞近:《吴地东周贵族墓地探析》,《东南文化》,2007年6期,14-18。
    ③苏州博物馆:《苏州真山四号墩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1年7期,8-15。
    ①吴公勤:《江苏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9期,13-24。
    ②南京博物馆:《江苏东海庙墩遗址和墓葬》,《考古》,1986年12期,1073-1078。
    ③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2期,189-232。
    ④本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后者,也就是吴墓,详见后面的分析。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116-120。
    ②徐伯鸿:《程桥三号春秋墓出土盘匜簠铭文释证》,《东南文化》,1991年1期,153-159。
    ③曹锦炎:《程桥新出青铜器考释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1年1期,147-152。
    ④杨权喜:《绍兴306号墓文化性质的分析——兼述楚文化对吴越地区的影响》,《东南文化》,1992年6期,40-45。
    ⑤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1期,27-29。
    ⑥浙江省文管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10-26。
    ⑦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牟永抗:《绍兴306号越墓刍议》,钟遐:《绍兴306号墓小考》,均见《文物》,1984年1期,27-29,30-35,36-37;林华东:《绍兴306号“越墓”辩》,《考古与文物》,1985年4期,72-83;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①程亦胜:《早期越国都邑初探》,《东南文化》,2006年1期,31-39。
    ①杨楠:《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1期,23-72。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安吉笔架山春秋战国墓葬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1期,48-56;王心喜:《长江下游原始文明新源头——浙江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考古学研讨》,《文博》,2006年4期,72-77。
    ②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①有学者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的悬铃和印山大墓出土的玉镇很相似,应该是仿玉镇的青瓷,不应该称之为悬铃。参看刘侃等:《从绍兴博物馆新征集青铜镇看陶瓷半球形器的用途》,《东南文化》,2010年5期,66-70。
    ②陈浩:《越国货币形态的考察》,《南方文物》,1992年3期,72-77;唐俊杰:《玉璧——越国原始货币的考古学观察》,《杭州考古》,1997年12月,76-81。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黄岩小人尖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200-20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11期,25-36。
    ①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1期,103-118;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5期,298-301;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41-60。
    ②杨楠:《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1期,23-72。
    ①贾娥:《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综述》,《中国玉器全集春秋战国》,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22-26。
    ①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455-467。
    ①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文物出版社、三木出版社,1990年,1-4。
    ①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7。
    ②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92-212。
    ③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①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真山D9M1、绍兴坡塘306号墓,因数量众多,无法准确还原。
    ②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61。
    ①俞伟超:《楚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1-15。
    ②栾丰实、方辉、靳桂云主编:《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85。
    ①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60-69。
    ①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1-13。
    ②王海明、孙国平编:《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83-100。
    ③浙江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出土商代铜器》,《文物》,1986年2期,37-39。
    ④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衢州西山西周土墩墓》,《考古》,1984年7期,591-593。
    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岩小人尖西周时期土墩墓》,《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200-205。
    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11期,25-36。
    ①陈荣军、沈岳明:《东阳发现西周春秋土墩墓》,《文物天地》,2006年3期,81-82。
    ②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3期,122。
    ③镇江博物馆:《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Z1,52-59。
    ④南波:《江苏省东海县焦庄古遗址》,《文物》,1975年8期,45-56。
    ⑤以下出土玉器将按编号出现在文后的附录,以便核对。
    ①周玮:《良渚文化玉琮名和形的探讨》,《东南文化》,2001年11期,60-64。
    ①周南泉:《中山国的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95-97。
    ①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76-88。
    ①廖泱修:《古玉扉棱之演变——一种断代的标尺》,《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3。
    ②王永波、张春玲主编:《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齐鲁书社,2004年,474。
    ③廖泱修:《古玉扉棱之演变——一种断代的标尺》,《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3。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等:《淄博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
    ②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18-27: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③雷广臻:《玉块、玉璧仿生原型探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132-134。
    ①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191。
    ①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67。
    ①吴棠海:《春秋玉器概论》,《中华文物五千年集刊·玉器篇四》,127-166。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②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④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10期,1-27。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18-27。
    ⑥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92-212。
    ①周南泉:《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3期,8-22。
    ②阚绪杭:《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研究》第5辑,36-42。
    ③杨晶:《苏皖平原地区的史前玉璜研究》,《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52-66。
    ④杨建芳:《长江流域玉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9。
    ⑤芮国耀:《玉璜初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16-121。
    ⑥杨晶:《苏皖平原地区的史前玉璜研究》,《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52-66。
    ⑦芮国耀:《玉璜初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16-121。
    ⑧周南泉:《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3期,8-22。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②杨建芳:《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51。
    ①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90。
    ②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4期,3-8。
    ③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965年10期,501-50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上》,文物出版社,2001年,446。
    ④张明华:《玉龙的功能》,(台湾)《历史文物》,2000年1期,43-52。
    ⑤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85。
    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①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85。
    ②廖泱修:《古玉扉棱之演变——一种断代的标尺》,《玉文化论从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131。
    ①邹后羲、方刚:《重庆地区出土战国玉器初论》,《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35-140。
    ①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191。
    ①郭立新:《东周玉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8年3期,48-57。
    ②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139。
    ③王永梅、朱志荣:《东周玉器的审美特征》,《湖北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9-12。
    ①刘云辉:《陕西出土东周玉器》,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2-26。
    ①郭立新:《东周玉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8年3期,48-57。
    ②李学勤:《良诸文化玉器与餐餐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5期,42-48。
    ③常素霞:《试论玉器中的蟠璃纹》,《文物春秋》,1992年2期,61-68。
    ①刘云辉:《陕西出土东周玉器》,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2-26。
    ①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120-128。
    ②许燕敏:《先秦玉器的装饰特征》,《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9月,594-597。
    ③黄宣佩:《良渚文化晚期玉器的异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8-21。
    ①杨建芳:《楚式玉器的特点》,《玉文化论丛1》,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06-122。
    ②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92-212。
    ③刘云辉:《陕西出土东周玉器》,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2-26。
    ④石荣传:《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与东周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5期,71-77。
    ⑤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92-212。
    ①杨建芳:《商周越式玉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古玉分域研究之二》,《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161-174。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鸿山越墓出土玉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4。
    ②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291。
    ①根据郭立新和王永梅的研究所做的整理,参看郭立新:《东周玉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8年3期,48-57;王永梅、朱志荣:《东周玉器的审美特征》,《湖北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9-12。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1期,14。
    ②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2期,18。
    ③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12-13。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卷六)》第一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121。
    ②郭沫若:《卜辞通纂》,东京文求堂,1933年,89。
    ③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2期,1-23。
    ①《白虎通义·文质篇》认为:“尚书辑五瑞……何谓五瑞?谓圭、璧、琮、璜、璋也。”
    ②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2。
    ①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40-64。
    ②北京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4-3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1-16;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年1期,24-47;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59-72。
    ①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51-60;邹衡主编:《天马—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983-99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5。
    ②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379。
    ③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82。
    ④邓淑苹:《由考古实例探讨玉璧的形上意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62-73。
    ⑤高有德:《试论中国古玉器研究的几个方法论的问题》,《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卷(1987年),127-133。
    ①贾娥:《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玉器三个问题的探讨》,《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66-85。
    ①邹厚本等:《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6年,188-194。
    ①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58。
    ①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34。
    ①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216。
    ②杨伯达:《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
    ③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111-112。
    ①卢兆荫:《玉德、玉符、汉玉风格》,《文物》,1996年4期,47-54。
    ②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113。
    ③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年,213。
    ④张敏:《宁镇地区青铜文化谱系与族属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构的探索》,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宋建:《长江下游的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1期,2003年12月;曹峻:《长江三角洲先秦社会文化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总结报告,2009年。
    ①曹峻:《长江三角洲先秦社会文化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总结报告,2009年。
    ②赵玉泉等:《对春秋时期吴国城址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4期,45-49。
    ①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217。
    ②徐其忠:《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中的玉钺》,《考古》,1995年7期,614-622。
    ③卢兆荫:《中华玉文化多元一体架构刍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8-21。
    ④洪丽娅:《杭州半山战国墓出土玉石器材质研究》,《东方博物》,2007年3期,62-76。
    ①吴文祥:《“限制理论”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华夏考古》2010年2期,143-151。
    ②张光直、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刘莉教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1、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1-13。
    2、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2期,4-21。
    3、钱公麟等:《苏州真山墓地的发现和启示》,《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年增刊,56-64。
    4、苏州博物馆:《苏州真山四号墩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1年7期,8-15。
    5、张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1期,4-22。
    6、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鸿山越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7、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鸿山越墓出土玉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8、南京博物馆等:《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1期,28-34。
    9、孔令远:《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5期,19-30。
    10、吴公勤:《江苏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9期,13-24。
    11、陈晶、陈丽华:《江苏江阴大松墩土墩墓》,《文物》,1983年11期,92-93。
    12、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粮山春秋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29-38。
    13、南京博物馆:《江苏东海庙墩遗址和墓葬》,《考古》,1986年12期,1073-1078。
    14、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考古》,1984年2期,135-137。
    15、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2期,189-232。
    16、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3期,105-115。
    17、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116-120。
    18、浙江省文管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10-26。
    1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1期,4-16。
    2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印山越王陵》,文物出版社,2002年。
    2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文物》,2007年1期,4-21。
    2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东阳前山越国贵族墓》,《文物》,2008年7期,4-22。
    2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南方文物》,2008年3期,50-60。
    24、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凤凰山战国木椁墓》,《文物》,2002年2期,31-37。
    25、杜正贤:《杭州石塘战国一号墓发掘简报》,《杭州考古》,1994年1、2期。
    26、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古玉》,文物出版社,2003年。
    2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51-95。
    2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长兴县便山土墩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128-169。
    29、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县垄坝村发现一座战国楚墓》,《考古》,2001年7期,92。
    30、毛兆廷:《浙江省江山县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6期,22-24。
    31、上海市文管会:《上海青浦县重固战国墓》,《考古》,1988年8期,688-693。
    32、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发现西周墓》,《考古》,1976年4期,274。
    33、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乌山西周二号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66-69。
    34、江苏省文管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期,58-62。
    35、镇江博物馆等:《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5期,1-10。
    36、安徽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4期,59-90。
    37、殷涤非:《安徽屯溪周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90年3期,210-213。
    38、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1,985-989。
    39、丹徒考古队:《丹徒青龙山春秋大墓及附葬墓发掘报告》,《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40、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出土东周铜器》,《考古》,1981年5期,409-410。
    41、江苏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增刊,13-50。
    42、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2期,24-37。
    43、大夫墩考古队:《丹阳市河阳大夫墩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94增刊2号。
    44、江苏省文管会:《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及附葬坑出土的小器物补充材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45-46。
    45、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5期,24-35。
    46、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丹徒横山、华山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2000年9期,42-54。
    47、泰山土墩墓考古队:《丹阳市泰山溢洪河一、二号土墩墓》,《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2号。
    48、镇江博物馆:《江苏溧水、丹阳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8期,690-693。
    4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浙江德清县独仓山及南王山土墩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0期,46-57。
    50、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金坛连山土墩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161-194。
    51、镇江博物馆:《镇江大港馒儿墩西周墓及春秋墓发掘简报》,《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52、镇江博物馆:《丹徒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年4-5期,52-59。
    53、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县石家墩西周墓》,《考古》,1984年8期,706-708。
    54、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南岗山土墩墓》,《考古学报》,1993年2期,207-237。
    55、杨鸠霞:《安徽省繁昌县平铺土墩墓》,《考古》,1990年2期,169-170。
    56、陈元甫:《浙江东阳发现大型春秋越国土墩墓》,《中国文物报》,2003年7月25日。
    57、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吴楚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58、王海明、孙国平编:《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59、浙江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出土商代铜器》,《文物》,1986年2期,37-39。
    60、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衢州西山西周土墩墓》,《考古》,1984年7期,591-593。
    6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岩小人尖西周时期土墩墓》,《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200-205。
    6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11期,25-36。
    63、陈荣军、沈岳明:《东阳发现西周春秋土墩墓》,《文物天地》,2006年3期,81-82。
    64、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3期,122。
    65、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5期,298-301。
    66、南波:《江苏省东海县焦庄古遗址》,《文物》,1975年8期,45-56。
    6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安吉笔架山春秋战国墓葬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1期,48-56。
    68、唐先华:《耒阳发现春秋越墓》,《江汉考古》,1993年4期,92。
    69、湖南省博物馆:《资兴旧市春秋墓》,《湖南考古学辑刊》第一集,1982年。
    70、傅聚良:《湖南地区的商周玉器》,《湖南考古学辑刊》第四集,1994年,170-176。
    71、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仑春秋墓》,《考古学报》,2003年4期,511-544。
    72、湖南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湖南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73、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59-72。
    74、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75、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41-60。
    76、方壮猷:《初论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江汉考古》,1980年1期,59-62。
    77、陈千万:《湖北谷城县出土“攻(?)王(?)此(?)”剑》,《考古》,2000年4期,95-96。
    78、襄阳首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文物》,1976年11期,65-71。
    7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上》,文物出版社,2001年。
    80、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8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82、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9期,7-17。
    83、崔墨林:《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文物》,1976年11期,71。
    8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85、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4期,3-8。
    86、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年4期,8-23。
    87、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965年10期,501-504。
    88、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年1期,24-47。
    8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9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18-27。
    92、马道阔:《安徽庐江发现吴王光剑》,《文物》,1986年2期,64。
    93、刘平生:《安徽南陵县发现吴王光剑》,《文物》,1982年5期,59。
    94、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丌北古剑等器物》,《文物》,2000年8期,84-88。
    9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
    96、晋华:《山西榆社出土一件吴王(月古)发剑》,《文物》,1990年2期,77-79。
    97、戴遵德:《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文物》,1972年4期,69-71。
    98、北京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4-34。
    99、邹衡主编:《天马—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0、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1-16。
    10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10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0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104、《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1期,103-118。
    105、胡新立:《山东邹县发现一件吴王夫差剑》,《文物》,1993年8期,72-73。
    10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107、淄博市博物馆等:《淄博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
    10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
    109、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10期,1-27。
    1、邹厚本等:《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6年。
    2、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169-172。
    3、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455-467。
    4、俞伟超:《楚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1-15。
    5、栾丰实、方辉、靳桂云主编:《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6、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60-69。
    7、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2期,1-23。
    8、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9、吴文祥:《“限制理论”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华夏考古》2010年2期,143-151。
    10、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51-60。
    12、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董楚平:《汉代的吴越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38-42。
    14、林忠干:《从考古发现看吴越文化在闽地的传播影响》《东南文化》,1990年3期,98-103。
    15、李龙章:《湖南两广青铜时代越墓研究》,《考古学报》,1995年3期,275-312。
    16、劳伯敏:《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东方博物》,2006年4期,76-83。
    17、肖梦龙:《试论吴越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15-27。
    18、肖梦龙:《吴国王陵区初探》,《东南文化》,1990年4期,95-99。
    19、肖梦龙:《论吴楚文化的交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84-89。
    20、莫慧旋:《略论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四川文物》,2007年3期,53-55。
    21、张敏:《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文物》,2010年1期,61-72。
    22、张敏:《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意义》,《东南文化》,1988年增刊,52-58。
    23、张敏:《宁镇地区青铜文化谱系与族属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
    24、曹锦炎:《越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和启迪——读鸿山越墓发掘报告》,《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30日第4版。
    25、曹锦炎:《程桥新出青铜器考释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1年1期,147-152。
    26、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1期,27-29。
    27、徐伯鸿:《程桥三号春秋墓出土盘匜簠铭文释证》,《东南文化》,1991年1期,153-159。
    28、杨权喜:《绍兴306号墓文化性质的分析——兼述楚文化对吴越地区的影响》,《东南文化》,1992年6期,40-45。
    29、牟永抗:《绍兴306号越墓刍议》,《文物》,1984年1期,30-35。
    30、钟遐:《绍兴306号墓小考》,《文物》,1984年1期,36-37。
    31、林华东:《绍兴306号“越墓”辩》,《考古与文物》,1985年4期,72-83。
    32、陈元甫:《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1期,49-55。
    33、陈元甫等:《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东方博物》第三十四辑,2010年4月,6-19。
    34、陈瑞近:《吴地东周贵族墓地探析》,《东南文化》,2007年6期,14-18。
    35、朱建明:《浙北东苕溪流域的古代越国瓷业——兼谈早期越国都邑及青瓷的起源》,《南方文物》,2009年2期,80-87。
    36、周生春:《先秦吴、越国王墓址试探》,《2002绍兴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279-289。
    37、叶文宪:《论吴墓与吴器——兼论吴文化的兼收并包和多元杂糅性》,《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93-100。
    38、程亦胜:《早期越国都邑初探》,《东南文化》,2006年1期,31-39。
    39、王心喜:《长江下游原始文明新源头——浙江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考古学研讨》,《文博》,2006年4期,72-77。
    40、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构的探索》,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41、宋建:《长江下游的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1期,2003年12月。
    42、曹峻:《长江三角洲先秦社会文化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总结报告,2009年。
    43、赵玉泉等:《对春秋时期吴国城址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4期,45-49。
    44、钱公麟等:《真山东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
    45、刘侃等:《从绍兴博物馆新征集青铜镇看陶瓷半球形器的用途》,《东南文化》,2010年5期,66-70。
    46、刘诗中等,《东周时期江西地区吴文化初探》,《南方文物》,198年2期,27-33。
    47、刘延常等:《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东南文化》,2010年5期,51-56。
    48、丁兰:《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与民族文化融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76-79。
    49、钟少异:《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三联书店,1998年。
    51、杜佳佳等:《土墩墓研究的几个问题》,《南方文物》,2010年4期,120-132。
    52、杨楠:《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1期,23-72。
    53、陈浩:《越国货币形态的考察》,《南方文物》,1992年3期,72-77。
    1、杨建芳:《长江流域玉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杨建芳:《区系类型原理与中国古玉研究——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谈起》,《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517-524。
    3、杨建芳:《春秋玉器及其分期——中国古玉断代研究之四》,《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7年18卷。
    4、杨建芳:《战国早期玉器——中国古玉断代研究之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8年19卷。
    5、杨建芳:《楚式玉器的特点》,《玉文化论丛1》,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106-122。
    6、杨建芳:《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51。
    7、杨建芳:《商周越式玉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古玉分域研究之二》,《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161-174。
    8、杨建芳:《吴县严山窖藏玉器研究》,《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92-212。
    9、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
    10、杨伯达:《杨伯达论玉——八秩文选》,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1、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贾娥:《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综述》,《中国玉器全集春秋战国》,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13、贾娥:《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玉器三个问题的探讨》,《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66-85。
    14、吴棠海:《春秋玉器概论》,《中华文物五千年集刊·玉器篇四》,127-166。
    15、尤仁德:《两周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文物》,1982年7期,70-75。
    16、郭立新:《东周玉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8年3期,48-57。
    17、邓淑苹:《百年来古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考古与历史文化——纪念高去寻先生八十五华诞论文集》(上),台湾正中书店,1989年。
    18、邓淑苹:《由考古实例探讨玉璧的形上意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62-73。
    19、卢兆荫:《玉德、玉符、汉玉风格》,《文物》,1996年4期,47-54。
    20、卢兆荫:《中华玉文化多元一体架构刍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8-21。
    21、李学勤:《良诸文化玉器与餐餐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5期,42-48。
    22、常素霞:《试论玉器中的蟠璃纹》,《文物春秋》,1992年2期,61-68。
    23、黄宣佩:《良渚文化晚期玉器的异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8-21。
    24、高有德:《试论中国古玉器研究的几个方法论的问题》,《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卷(1987年)。
    25、吴大澂:《古玉图考》,《古玉考释鉴赏丛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6、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二十本(下册),1948年。
    27、傅熹年:《古玉精英》第二版,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
    28、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年。
    29、高蒙河:《玉器研究中的考古学方法【摘要】》,《第五届中国玉文化玉学江阴研讨会(资料集)》,2005年9月,11-12。
    30、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文物出版社、三木出版社,1990年。
    31、周南泉:《中山国的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95-97。
    32、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76-88。
    33、周南泉:《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3期,8-22。
    34、廖泱修:《古玉扉棱之演变——一种断代的标尺》,《玉文化论丛3》,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131。
    35、王永波、张春玲主编:《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齐鲁书社,2004年。
    36、杨晶:《苏皖平原地区的史前玉璜研究》,《玉文化论丛2》,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9年,52-66。
    37、芮国耀:《玉璜初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116-121。
    38、张明华:《玉龙的功能》,(台湾)《历史文物》,2000年1期。
    39、古方:《古方讲古玉》,金城出版社,2010年。
    40、郭大顺:《从史前玉文化看中国的史前史》,《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41、唐俊杰:《玉璧——越国原始货币的考古学观察》,《杭州考古》,1997年12月。
    42、雷广臻:《玉块、玉璧仿生原型探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132-134。
    43、徐其忠:《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中的玉钺》,《考古》,1995年7期,614-622。
    44、王永梅、朱志荣:《东周玉器的审美特征》,《湖北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9-12。
    45、许燕敏:《先秦玉器的装饰特征》,《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9月,594-597。
    46、刘云辉:《陕西出土东周玉器》,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2006年。
    47、刘云辉:《春秋秦国玉器》,《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86-97。
    48、姚德勤、龚金元:《吴国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49、肖梦龙:《春秋时期吴国王室玉器研究》,《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98-104。
    50、洪丽娅:《杭州半山战国墓出土玉石器材质研究》,《东方博物》,2007年3期,62-76。
    51、陈瑞近、陆雪梅:《苏州真山D9M1玉器分析与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5期,6-10。
    52、钱公麟:《关于吴县严山春秋玉器窖藏性质的再认识》,《东南文化》,1999年2期,13-17。
    53、吕曼:《从真山出土玉器谈吴国的琢玉工艺》,《东南文化》,2000年5期,11-13。
    54、张志新:《严山玉器窖藏与越国灭吴战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89-91。
    55、石荣传:《桐柏月河一号墓玉器与东周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5期,71-77。
    56、邹后羲、方刚:《重庆地区出土战国玉器初论》,《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35-140。
    1、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
    3、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4、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年。
    5、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1、《周礼》。
    2、《仪礼》。
    3、《礼记》。
    4、《春秋》。
    5、《左传》。
    6、《越绝书》。
    7、《吴越春秋》。
    8、《史记》。
    9、《史记·吴太伯世家》。
    10、《战国策》。
    11、《国语》。
    12、《荀子》。
    13、《诗经》。
    14、《尚书·顾命》。
    15、《论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