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协调应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并呈现常态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既包括传统的自然灾害和生产性事故,又包括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故、还包括涉及信仰危机、合法性危机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得不到有效应对将急剧改变公共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秩序,导致社会运作机制中断和瘫痪,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非常关键。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共事件类型和千差万别的成因,完全靠政府一方的力量往往已不现实,它涉及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等多个主体协调治理的领域。本文选取了其中的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协调应对作为研究的主题。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存在赋予了第三部门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团革命”的到来,我国第三部门的力量也迅速壮大,第三部门以其区别市场与政府的运作机理成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织力量。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日益显现的与政府的合作互补功能,都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要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与第三部门展开合作,协调应对。但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协调应对还存在诸多困境,有来自政府的思维惯性困境,有来自第三部门自身的内生性困境,还有来自政府与第三部门协作应对无序的困境。其中既有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现有“双重管理体制”的体制性弊端,也有第三部门自律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我国公民社会基础薄弱,志愿文化欠缺,民众的危机应对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所致。通过对美国、日本在政府与第三部门协调应对方面的经验考察与借鉴,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政府、第三部门、社会三重维度出发,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机制,即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第三部门参与激励机制,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利益表达沟通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互为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社会有序、稳定、协调发展。
As our country has been entering the spe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ublic emergencies occur frequently, pres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Sudden public emergencies include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food safety incidents, relating the belief crisis,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of social group incidents. If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can not be manipulated effectively, it will change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resource allocation order, leading to the interruption and paralysis of 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 so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is the crucial problem. In the face of such a complex types of public events and numerous causes, it is not realistic to completely rely on the government's power because it involves in many department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ordin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existence of government failures market failure gives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third depart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Association Revolution ",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China is also growing rapidl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to deal with public emergencies in the distin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special role of the third department in social governance, so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emerging of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ells people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is, the government must cooperate and coordinate with the third department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public emergencies.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hinking inertia dilemma from the government, endogenous dilemma from the third department itself, and an out-of-order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The causes include systematic malpractice of our origi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and nowadays "du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lack of self-regulation of third departments, deletion and lag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weak foundation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the lack of volunteer culture, caused by public crisis response is not high, etc.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refer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the author thinks our country should embark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the third department, and society, constru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to get coordinated response to public emergencies. That is to buil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third department on the basis of mutual trust,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department, interes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decision-mak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mutu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social well-order, stabilit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引文
① 杜正艾:《当代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刍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新浪网2003年12月27日有详细阐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工业经济初级发展阶段至快速发展阶段之间为事故高发期,进入工业经济成熟阶段后事故呈下降趋势。对32个国家的人均G D P与10万人死亡率的研究显示,当人均G D P从较低水平向1万美元增长时,10万人死亡率基本呈现逐级增长的趋势,一般由5增加到30左右;当人均G D P增长到1万美元后,10万人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一般由30降到10以下;当人均G D P增长到2.5万美元后,10万人死亡率基本在5以下。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7/15491446384s.shtml。
    ① [美]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①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①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① 邓国胜等著:《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②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08—217页。
    ③ 陆汉文、沈洋、何良、岳要鹏著:《非政府组织与灾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贺文发、李烨辉著:《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23页。
    ② 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付》,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朱力、韩勇、乔晓征等著:《中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② 贺文发、李烨辉著:《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5页。
    ① 贺文发、李烨辉著:《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5页。
    ② 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8-29页。
    ① 秦启文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48-60页。
    ② 中国新闻网,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公布的结果:间接损失不计其数,2008年9月4日,http://news.QQ.com。
    ① 维基百科:汶川大地震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5%9B%9B%E5%B7%9D%E5%A4%A7%E5%9C%B0%E9%9C%8 7.
    ② 孙耀武:《“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第1期。
    ① 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48-60页。
    ②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这个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①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② 转引自李文良:《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原载吴忠泽:《发达国家第三部门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③ 转引自李文良:《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原载吴忠泽:《发达国家第三部门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④ 文军、王世军著:《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45页。
    ①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① 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2-3页。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4164页。
    ③ 《布莱克尔政治学百科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① 谢庆奎著:《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① 熊德平著:《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1-86页。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250页。
    ③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 [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① 张钟汝、范明林著:《政府与第三部门台作机制建设》,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① 转引自张钟汝、范明林著:《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机制建设》,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① 塞缪尔.P.享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① Rosenthai Uriel.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
    ② 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③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④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⑤ 转引自张钟汝、范明林著:《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机制建设》,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
    ⑥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⑦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73页。
    ②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3—45页。
    ③ 萨拉蒙指出第三方是指:学院、大学、研究机构、商业银行、私人企业、医院及许多其他机构。
    ①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1页。
    ② 刘祖云,王昕:《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多样性》,《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③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页。
    ①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①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23页。
    ② 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视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③ 胡百精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6、207页。
    ① 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②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③ 中共中央财政部(2009年预算执法情况及今年预算草案报告》。
    ④ 中共中央财政部《2010年预算执法情况及今年预算草案报告》。
    ⑤ Pierre,J.& Peters.B.G.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 Stuttgart:Macmilian Press,2000,p.4-5.
    ① 孙希曦:《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现代商业工业》2007年,第5期。
    ② 邓国胜:《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① 新浪网:新浪财经“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介”,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125/15342306441.shtml?from=www.qqywf.com.
    ① 北京,《新京报》,2011年4月12日。
    ① 江苏政府网站:“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方案”,http://www.jiangsu.gov.cn/xxgk/bmhsxwj/sxwj/201110A20111011_692379.html
    ② 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年,第12页。
    ③ 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该理论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认为政府具有两个本质属性,公利性和私利性。
    ④ 赵慧珠:《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① 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② 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③ 刘尚希:《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财政研究》2003年,第8期。
    ① 审计署二0 ○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汁情况公告(第4号)》,www..hysjj.gov.cn2009年02月16日。
    ① 康晓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① 王焕东:《基于我国第三部门的理论认识和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9期。
    ② 王冬芳著:《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1页、第45页。
    ③ 王冬芳著:《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1页、第45页。
    ① “反思北川干部自杀灾区干部心理健康引关注”,http://www.cnr.cn/gundong/200904/t20090422_505311368_1.html.
    ②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公共服务中的伙伴一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1页。
    ① 王名、《徐宇珊:“基金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1期。
    ① 转引自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②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原载: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第126-130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第59页。
    ④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原载: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第90—148页。
    ⑤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⑥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①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②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③ 转引自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勾勒中国人的结社的全景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④ 褚松燕著:《中外第三部门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① 南方周末记者冯禹丁、陈新焱,实习生祝杨、房姗姗:《“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会》,《南方周末》报,2011-07-07A1版。
    ①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69页。
    ② 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① 严振书:《中国社会组织问题发展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 若弘著:《第三部门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6-197页。
    ① 朱一心:《地下NGO震后见天日》,《亚洲周刊》,2008年5月23日。
    ② 徐夏:《中国民间组织在地震中成长》,《南都周刊汶川地震特刊(三)民间力量》,2008年5月30日。
    ③ 邓聿文:《雅安的民间救援》http://business.sohu.com/20130426/n374136166.shtml
    ④ 杜啸天、李青芸:《壹基金联合28家民间组织推动雅安地震救援》http://news.10jqka.com.cn/field/20130425/534282(?)82.shtml
    ①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② 陆汉文、沈洋、何良、岳要鹏著:《非政府组织与灾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① 苏德辉:硕士论文“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问题研究——以5.12完成大地震为例”,苏州大学,2009年,第10页。
    ② 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08一111页。
    ③ 文学国、范正青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2-83页。
    ① 文学国、范正青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
    ②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6页
    ③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6页。
    ①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 王名:《中国NG0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2007年00期。
    ① 邓明昱:《天堂之路在何方——四川大地震后自杀案例启示录》,《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年刊)。
    ② 转引自:严振书《中国社会组织问题发展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原出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DB/OL]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 cn/web/attachmentDownload. do? action=download&attID=127389&issuedeptid=&netid=2,2009-11-11.
    ① 本案例参考了:ⅰ:《江苏启东群体事件多人被控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潇湘晨报》2013年01月29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3-01/29/content_2682583.htm?_fin;ⅱ:《“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人民日报》2012年07月30日09版;ⅲ:维基百科:2012年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5%BB%BA%E8%8F%AF。
    ① 孙秀艳:《环保部处分88家环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人民日报》,2013.1.9。
    ② 孙秀艳:《环保部处分88家环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人民日报》,2013.1.9。
    ③ 《揭开河南宋基会“吸金”之谜》,河南《楚天金报》,2011年11月12日。
    ① 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实习生夏倩:《红粉“手雷”郭美美》,《南方周末》2011-07-07。
    ②百度百科:《微博炫富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5963871.htm?subLemmaId=6032522&fromenter=%B9%F9%C3%C0%C3%C0%CA%C2%BC% FE&redirected=alading.
    ③ 记者谭萍“河南红会称去年受郭美美事件等影响受捐下滑5000万,,《大河报》2012年2月15日:2011年全年,全省红十字系统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价值3866.46万元,其中,资金2039.33万元,物资1827.13万元。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为9093.19万元,其中,资金7239.53万元,物资1853.66万元,较前年整体减少5226.73万元。
    ④ 《江苏红十字会下半年接受个人捐款不到2万》,《现代快报》,2011年12月17日。
    ① 中国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全国慈善信息披露现状抽样调查》,2010年12月。
    ②“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http://baike.baidu.com/view/2269564.htm。
    ⑧《中国红十字会救助四川雅安地震呼吁书》,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13-04-2016:40,http://www.redcross.org.cn/hhzh/zh/newscenter/jdxw/201304/t20130420_22531.html
    ① 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 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③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54页。转引自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④ 郭太生主编:《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① 此案例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i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关于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的报告及建议”,http://www.cuhk.edu.hk/centre/ccss/earthquake/report/reportl.doc.ii维基百科:“汶川大地震”,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5%9B%9B%E5%B7%9D%E5%A4%A7%E5%9C%B0%E9%9C%87.
    ① 苏德辉:硕士论文《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问题研究——以5.12完成大地震为例》,苏州大学,2009年,第27页,http://www.doc88.com/p-147660747485.html。
    ② 陶传进:《抗震救灾中NGO的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通讯》2008年第1期。
    ③ 林闽钢战建华:《灾害救助中的NG0参与及其管理——以汶川大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
    ④ 苏德辉:硕士论文“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问题研究——以5.12完成大地震为例”,2009年,第15页,http://www.doc88.com/p-147660747485.html。
    ①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 俞可平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56-157页。
    ②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6页。
    ①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6页。
    ② 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15页。
    ③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① 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语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② 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③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① 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年5月30日。
    ① 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① 《SARS之后回头看——民间公益组织之苦》,千龙网http://beijing.qianlong.com/3925/2003-6-27/118@921133.htm.
    ②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③ 俞可平等著:《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④ 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① 转引自:王冬芳《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① 《中国3.27%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落后日本等20年》,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25/2680505.shtml另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几次调查结果显示:1996年是0.2%,2001年是1.4%,2003年是1.98%。
    ② 文学国、范正青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③ 此表根据维基百科“SARS事件”中的相关资料编制http://zh.wikipedia.org/wiki/SARS%E4%BA%8B%E4%BB%B6.
    《非典时期的“抢盐战》,http://www.wzljl.cn/content/2011-03/17/content_61426.htm.
    ①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②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理论阐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①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44-345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495.htm
    ① 哈贝马斯:《公域的结构性变化》,载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② 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① 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① 王敏波主编:《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① 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 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① 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② 褚松燕著:《中外第三部门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① 苗兴壮著:《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8-69页。
    ② 苗兴壮著:《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1-72页。
    ③ 王敬波主编:《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③ 苗兴壮著:《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① 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05贝。
    ② 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① 此表参照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页的组织架构图改编。
    ② 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38页。
    ① 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② 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③ 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④ 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9页。
    ⑤ 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⑥ 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5页。
    ⑦ 1995年成为日本的“志愿者发展元年”。
    ① 郭太生主编:《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① 麻宝斌、王郅强等著:《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54页。
    ① 麻宝斌、王郅强等著:《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84页。
    ② 康晓光、冯可著:《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③ 康晓光、冯可著:《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495.htm.
    ② 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① 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
    1. Beck, U.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2. C.F.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1972.
    3. Coser, L.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Free Press,1956.
    4. Douglas, M.Risk accep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cience. London:Routledge Press,2003.
    5. Dynes, R.Social structure and disaster.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
    6. Giddens, A. 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Routledge Press,2000.
    7. Irving L.Janis,Crucial Decisions:Leadership inPolicymaking and Crisis Managemen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9.
    8. Mitorff, I. Crisis leadership:Planning for the unthinkable. Hoboken, NJ:John Wiley,2003.
    9. Olson, R.S. The politic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0. Strydom, P. Risk,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1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田禾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13.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14.褚松燕著:《中外第三部门管理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15.邓正来:《邓正来学说作品集.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7.房宁、负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8.龚咏梅著:《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9.龚咏梅著:《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0.官有坦、陈锦棠、陆宛平主编:《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郭太生主编:《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郭太生主编:《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3.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24.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贺文发、李烨辉著:《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26.[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8.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0-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9.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0.贾西津著:《第三次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2.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3.[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4.[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5.[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李亚平:《第三域的兴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陆汉文、沈洋、何良、岳要鹏著:《非政府组织与灾后重建》,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8.[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陈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39.[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40.麻宝斌、王郅强等著:《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苗兴壮著:《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版。
    44.若弘著:《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5.[美]史蒂文.芬克:《危机管理-为不可预见的危机做计划》,济南:中国石油出版社,1995年。
    46.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7.万鹏飞主编:《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8.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9.王绍光:《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0.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1.王冬芳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之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52.王敬波主编:《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
    53.王建芹著:《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54.文军、王世军著:《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55.文学国、范正青主编:《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56.吴锦良著:《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7.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58.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9.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60.姚国章著:《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叶海尔.德罗尔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62.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
    6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贝马斯精粹》,曹卫东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1版。
    65.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6.[英]约翰·格林伍德、戴维·威尔逊著:《英国行政管理》,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67.杨道波著:《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68.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9.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70.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柏学翥、唐灿明:《美国公共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组织整合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2.蔡放波:《政府与NGO的合作问题刍议——由汶川大地震中的非政府组织引发的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4第1期。
    4.陈晓春、刘青雅:《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陈曦、刘彤:《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6.陈广胜:《试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治理重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7.陈岩:《“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学理论》2011年18期。
    8.陈秀峰:《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程欣、许琳:《境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老年生活照料的经验与启示》,《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0.崔开云:《当下西方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研究述评》,《江淮论坛》2010年第6期。
    11.范明林、程金:《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的建立和演变——对华爱社和尚思社区中心的个案研究》,《社会》2005年第5期。
    12.房婷:《中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问题浅析》,《知识经济》2011年第19期。
    13.傅文:《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危机管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15.顾亮、刘善堂:《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困境及对策研究》,《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16.韩卫红、张真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分析》,《管理学家》2012年第2期。
    17.韩俊魁:《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障碍及其解决:以云南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8.蒋轶:《治理话语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双边博弈关系探析》,《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19.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0.金太军:《央地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行政改革内参》2012年第5期
    21.金太军:《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15日。
    22.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视域》,《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23.金太军、沈承诚:《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24.金太军、赵军锋:《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系统、类型与结构》,《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
    25.金太军、赵军锋:《突发事件中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26.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7.康宗基:《从统治到服务: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逻辑转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8.李宜强:《区域合作的基础:复合行政与法国经验》,《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29.李红梅、曹军、李曼伟:《我国政府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30.李听:《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1.李斌:《制衡、控制和参与——关于西方社会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述评》《理论界》2012年第2期。
    32.林艳:《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3期。
    33.刘菲菲:《NG0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困境分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34.刘晶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35.刘传铭:《国外社会救助领域组织间合作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5期。
    36.刘小燕、王洁:《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力量及其利用——基于西方国家借NGO对发展中国家渗透的考察》,《新闻大学》2009第1期。
    37.陆永娟:《中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法治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8.鲁先锋、张成林:《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的目标与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39.闽钢战建华:《灾害救助中的NG0参与及其管理——以汶川大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
    40.南开大学SARS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1.彭翔:《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的重要力量》,《南方论刊》2007第10期。
    42.任金秋、曹淑芹、郭昊乾等:《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我国促进就业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3.任金秋、刘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4.施滢:《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5.石雪莲、石雪梅、曹文华等:《非政府组织在现代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角色》,《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6.宋悦华、谢敬宇:《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析》,《实事求是》2010年第5期。
    47.宋敏、吴晓云:《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路径》,《广西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
    48.苏大林、周巍、申永丰等:《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9.苏德辉:硕士论文《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问题研究——以5.12完成大地震为例”》,苏州大学2009年。
    50.陶传进:《抗震救灾中NGO的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通讯》2008年第1期。
    51.田安丽:《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经验及启示》,《大观周刊》2011年第30期。
    52.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53.王名:《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公共管理评论》第六卷2007年00期。
    54.王梦婷:《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边合作网络》,《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55.王学武:《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博弈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6.汪莉:《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及制度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9第2期。
    57.魏滢:《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改进措施》,《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58.文晓霞:《从“非典”事件看政府的危机管理》,《求实》2003年第7期。
    59.向加吾:《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协作关系研究》,《社科纵横》2011年第7期。
    60.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61.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这个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2.徐盈、李宝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3.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64.徐夏:《中国民间组织在地震中成长》,《南都周刊汶川地震特刊(三)民间力量》2008年5月30日。
    65.严振书:《中国社会组织问题发展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6.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67.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新视野》2003年第6期。
    68.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语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69.虞维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
    70.俞琦:硕士论文《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机制问题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1.岳光成:《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下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与对策探讨》,《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72.张红梅:《协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长白学刊》2007年第6期。
    73.张尹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非政府组织作用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74.张贵群、张欣:《公共危机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治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4期。
    75.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76.张杰华:《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7.张超琳:《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分析》,《现代营销》2012年第9期。
    78.赵平安、高猛、双向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逻辑与现实》,《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79.赵语慧:硕士论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80.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袁德良、谢池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合作性关系的界定性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81.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袁德良《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一种界定性的框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82.郑涛:《转型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政府对策》,《城市与减灾》2006年第1期。
    83.郑安云、戴雅玲、苗丹民等:《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导刊》2008年第2期。
    84.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85.邹慧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行政论坛》2010年第5期。
    86.朱一心:《地下NGO震后见天日》,《亚洲周刊》2008年5月2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