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史”作为一种新的著述体裁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19世纪西方文学史主流采用的是把文学创作活动及作品的资料与其他历史因素相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中国于20世纪初随着大学设置文学史课程开始编写文学史教材。而外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思想、文学观念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了中国人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对西方文化思想、教育体制和研究范式的接纳。20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的变化,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文学革命的提倡、国家权力对学术研究的制约与利用都有无法分割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文学理论的互动。本论文考察了中国(暂限大陆)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史,追溯其编写体制及指导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把外国文学史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著述形式,探究其中折射的我国文学界思想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具体作家、思潮、流派的评介的研究,探究其中反映的我国对外国文学思想的接受。
     大体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17年—1949年,我国第一本西方文学史是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原为周作人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此阶段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为数不多,普及性的外国文学史倒不少,主要的编写者有沈雁冰和郑振铎。这一时期的外国文学史编写,还不具备学术意义上的探究的努力,而是被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视为进行思想启蒙的工具。第二阶段是1949年—1976年。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由于国家的政治手段干涉太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编写不可避免地带上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从客观上说,作为我国建国后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史,它的起点较高,代表了当时外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第三阶段是1977年—2000年。这一阶段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文学史编写还不能摆脱建国以后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第二个阶段开始,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呈现多元化趋势。
Literary History as a new critical genre was formed at the end of 19 century in Europe, when the sociological criticism and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were the main currents. The first literary history textbooks were produc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olleges appeared in China and were the results of modern collegia! course. Being bound to the broadcasting of western thoughts and literary concepts,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xtbook reflected from a special point of view the recep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and academic paradigm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Chinese former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in China. The studying target and system of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have been changed with the indraught of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the Chines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the restraining and imposing from government. The thesis studied the history of the writing of Chinese (mainland)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textbook and i
    ts forming and evolvement. Regarding it as a special form of literary criticism , my thesis studies thoroughly Chinese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to find out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other emphasis of my thesis is to study the changing of some writers,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trends and literary circles, questing for the reflection of Chinese recep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As a whol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f 20cenntury can be divided into 3 periods.
    1.1917-1949. The first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i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Europe, which is written by Zhou Zuoren in 1917. It had been the teaching material when Zhou taught western literary history in Peking University. The literary history were popular during 1930s and 1940s in China, while there were few academic compositions in them. Other writers of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included most of the advocators of New Literary Revolution in China, among whom we could find Shen Yanbing and Zheng Zhenduo . The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just as the foreign literature works translated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used as a way to enlighten the popular.
    2.1949-1977. The magnum opus of this period i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Europe, edited by Yang Zhouhan, etc .Being imposed by governmental
    
    
    ideology too much, the political feature spoiled the value of the composition.
    3.1977-2000. this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ith 1985 as the boundary. The writing of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before 1985 still could not abandon the rigescent mode of thinking, while after 1985 the upsurge of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took on a polydirectional look.
引文
1.艾略特,T.S.(1989)《艾略特诗学论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德]奥尔巴赫(2002)《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周建新、高艳婷译,大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美]拜尔,昂利(编)(1992)《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论文选》,[法]朗松著,徐继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英]贝尔塞,凯(1999)《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北京图书馆(编)(1987)《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外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6.[俄]别尔嘉耶夫(2002)《历史的意义》,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7.勃兰兑斯(1997)《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全六册),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8.[瑞士]布克哈特,雅各布(199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9.[英]卜立德(2001)《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陈广宏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布鲁姆,哈罗德(1973)《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陈德鸿、张南峰(编)(2000)《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12.陈福康(1994)《郑振铎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3.陈平原、陈国球(1993)《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陈平原 (1999)《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
    15.陈启能、倪为国(2003)《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
    16.陈思和(1986)《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17.陈思和(1987),《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18.陈思和(1992)《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陈思和(1999)《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程光炜(2000)《周作人评说80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1.戴燕(2002)《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2.[法]丹纳,傅雷译(1963) 《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3.[德]海涅,亨利希(2003)《论浪漫派》,薛华译,上海:社会人民出版社。
    24.[德]J.G赫尔德(1998)《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5.[荷]约翰·赫伊津哈(1997)《中世纪的衰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6.[美]怀特,海登(2003)《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27.贾植芳(编)(1990)《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
    28.金铁宽(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三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
    29.金元浦(1998)《接受反应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30.[美]科恩,拉尔夫(1993)《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李明滨、陈东(编)《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32.[英]F.R..利维斯(2002)《伟大的传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3.林秀清(编)(1987)《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34.刘禾(2002)《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5.茅盾(1985)《茅盾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36.[英]洛奇,戴维(1993)《二十世纪文学评论》,戈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7.[德]瑙曼等(1997)《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8.[德]尼采(1998)《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北京:商务印书馆。
    39.潘懋元 刘海峰(编)(199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0.钱理群(1991)《周作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1.舒新城(编) (1981)《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全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2.舒芜(1993)《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3.孙郁(1997)《鲁迅与周作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4.孙中田、查国华(编)(1981)《茅盾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5.[英]汤因比等(2002)《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洁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6.陶东风(1994)《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47.托托西,斯蒂文(1997)《文学研究的合法化》,马瑞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48.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1980)《外国文学评论》第1辑、第2辑,外国文学出版社。
    49.王德威(1998)《想像中国的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0.王宏志(1999)《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51.王宏志(编)(2000)《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2.王晓明(1997)《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3.王瑶(编)(1996)《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4.[美]雷纳·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1984) 《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5.[美]韦勒克,雷纳(1997-2002)《近代文学批评史》,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6.[美]韦勒克,雷纳(1987)《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57.魏崇新、王同坤(2000)《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北京:西苑出版社。
    58.《文艺理论译丛》(1983—1985),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59.谢天振(1999)《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0.谢天振(2000)《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1.谢天振(2003)《翻译研究新视野》,青岛出版社。
    62.谢大振、查明建(待出)《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63.徐立钱(2002)《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史编写——以<文学大纲>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张京嫒(1993)《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5.张菊香、张铁荣(2000)《周作人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6.张汝伦(2001)《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7.郑振铎(1998)《郑振铎全集》,第10—18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68.中国版本图书馆(1986)《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
    69.中国版本图书馆(1989)《1980—1986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重庆出版社。
    70.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院(编)(1979—1988)《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1.钟叔河(编)(1998)《周作人文类编⑧·希腊之余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72.钟叔河(编)(1995)《周作人文选》,广州:广州出版社。
    7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
    74.周小仪(2002)《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5.邹振环(1996)《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76.邹振环(2000)《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
    
    
    1.埃文—佐哈尔(2000)《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庄柔玉译,收《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2.卞之琳等(1959)《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载《文学评论》1959年5月。
    3.陈焜(1979)《西方现代派和梦魇》,载《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29—36。
    4.陈思和(1987)《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兼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融汇》,收林秀清编《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107—121)。
    5.陈思和(1990)《关于周作人的传记》,作于1990年12月13日至19日,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收《周作人评说80年》,543—558。
    6.董丽敏(2002)《现代性的异响——重识郑振铎与<小说月报>的关系》,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期。
    7.冯至(1981)《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外国文学工作——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1届年会上的报告》,载《世界文学》1981年第1期,4—19。
    8.胡适(1922)《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收《胡适文存》二集卷二,91~213。
    9.贾植芳(1998)《中国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以茅盾为例》,载《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2期。
    10.朗松(1904a)《文学史方法》,载《方法、批评及文学史》,1—32。
    11.朗松(1904b)《文学史与社会学》,载《方法、批评及文学史》,38—63。
    12.孙遵斯(1964)《<欧洲文学史>上册》,载《文学评论》1964年第2期,82—85。
    13.朔贝尔(1976)《文学的历史性是文学史的难题》,收《作品、文学史与读者》,194—218。
    14.[英]泰纳(1864)《<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伍蠡甫校,收《西方文论选》(下)。
    15.王晓秋(1998)《戊戌变法与京师大学堂》,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75~85。
    16.文新生(1966)《周扬是利用文科教材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罪魁》,载《上海教育》1966年8期。
    17.谢天振(1998)《中国翻译文学史:实践与理论》,载《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2期。
    18.杨昌龙、韦建国(2002)《外国文学史三种主要教材的比较》,载《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
    19.杨周翰(1964)《<欧洲文学史>编写中的一些问题》,载《光明日报》1964年2月10日。
    20.杨周翰(1978)《关于提高外国文学史编写质量的几个问题》,载《外国文学研究集
    
    刊》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山版社,1980年8月,1—23。
    21.查明建(2001)《意识形态、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透视中国五十一七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载张南峰、庄柔玉(编)《中外文学》(多元系统研究专辑),2001年8月号,63—92。
    22.张隆溪(1982)《评<英国文学史纲>》,载《读书》1982年第9期,33—37。
    23.张南峰、庄柔玉(2001)《多元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外文学》2001年8月号(多元系统研究专辑),7—17。
    24.张新颖(2000)《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情形》,载《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1期,39~57。
    25.周凡英(1965)《也谈欧洲文学史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与杨周翰通知商榷》,载《新建设》1965年2月号,53—56。
    26.周立波(1979)《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周立波专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武汉师范咸宁分院发行。
    27.周立波(1961)《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的讲话》,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6—15。
    28.周扬(1961)《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的讲话》,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6—15。
    29.周扬(1962)《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收《周扬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30.周英雄(1993)《必读经典·主体性·比较文学》,收《文学史》(第一辑),24—40。
    1. Auerbach, Erich (1968)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trans by Willard R. Tras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1992) Translation, Rewring &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 NewYork: Routledge.
    3. Bernheimer, Charles (ed) (1995)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 Codde, Philippe (2003) Polysystem Theory Revisited: A New Comparative Introdution. Poetics Today 24.1:91-126.
    5. Even-Zohar, Itamar (1990a) Polysystem Studies, Poeetics Today 11.1:9-26.
    6. Even-Zohar, Itamar (1990b)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Polusystem.. Poeetics Today 11.1:45-51.
    7. Lefevere, Andre(1992)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 NewYork: Routledge.
    8. Venuti, Lawrence(ed.)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