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运用西方叙事学相关原理,并结合中国叙事理论,分析了先秦两汉史传作品的叙事特征,探讨了先秦两汉史传作品中历史性与文学性得以生成的深层原因及其表现形态。通过分析史传叙事的写作目的、写作原则,论证了史传叙事是对历史实在的重新建构,在对历史事件重组的过程中对实录原则的恪守保证了史传叙事的真实品性。并通过对《左传》《史记》《汉书》等代表性作品中叙述人、叙述角度、叙述时间、叙述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展示了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的深层结构与规范法则,并初步探讨了史传叙事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问题,进而探索了史传叙事中文学性的生成机制。本论文除了对先秦两汉史传作品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外,也从历时性的角度,对史传作品叙事从先秦至两汉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分析了《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史传叙事走向成熟的过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剖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叙事之巅的《史记》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指出《史记》正是先秦两汉史传叙事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分水岭。从《史记》向《汉书》的发展,标志着史学开始走向成熟与独立,而从《史记》向《越绝书》《吴越春秋》的发展,则显示了史传叙事向小说叙事的流变。
Using the related principles of Narratolgy along with Chinese theory on narrative,thepresent paper analyzes and presents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worksbetween pre-Qin and Han Dynasty.It also discusses the deep reasons for its historical andliterary nature.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aim and principle of the historical works,thepaper argues that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reconstructs history, and the principle ofrecording the facts in history guarantees the truth in historical works.By studyingnarrator,narraive viewpoint,narrative tim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classical workssuch as ZuoZhuan,ShiJi, HanShu,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ep structure of historicalworks,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do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onhow the literary nature of the historical works is produced.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from Pre-Qin to Han Danysty. To thematurity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ChunQiu,ZuoZhuan, ShiJi and HanShu have made animportant contribution.Especially, Shiji is a milestone.From Shiji to Hanshu,the historicalnarrative begins to be mature and independent; from Shiji to Yuejueshu andWuyuechunqiu,fiction narrative begins to appear.
引文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 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夏朝开始已有史官,这大概是确定无疑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页.:最迟至殷时必已有史官,则吾侪从现存金文甲文诸遗迹中可以证明)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夏朝开始已有史官,这大概是确定无疑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页.:最迟至殷时必已有史官,则吾侪从现存金文甲文诸遗迹中可以证明
    3 参考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 参考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 参考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引文出自该书第172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97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4页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63页
    2 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1页
    3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99页
    4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3—194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97页
    3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页:“金文作为历史记载是有意识的。”
    1 (旧题)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18页
    2 例句转自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 陈予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56页:《诗经·大雅·文王》篇
    2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尚书·酒诰》篇
    3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尚书·召诰》篇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2 详细分析请参见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1 (清)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5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1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35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20页
    1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8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78页
    3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2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
    1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7页、
    2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1 转引自(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叔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2 转引自(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3 转引自(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1 引自(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2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6页
    3 柯林武德语,转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2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3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4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1 彼特·盖伊:《历史中的文体》,转自(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2 《史记·高祖本纪》有两处,一其出生传说,一其斩白蛇传说。参见刊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1 自司马辽:《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85页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38页
    1 本段“文直事核”的解释参考易宁、易平《史记实录新探》一文,发表于《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中;引文亦出自该文。
    1 转引自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5页
    2 “实录”的解释参考易宁易平《史记实录新探》一文
    1 张三夕:《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1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8—169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05—3106页
    1 韩寿琦:《史记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7页
    2 《黄氏日抄》卷47,转自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672页
    1 (法)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3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4 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9页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3 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 转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1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第77页,第74—75页,分别转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3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第77页,第74—75页,分别转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1 (法)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 (法)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6页
    4 (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 刘勰著,詹锳义语:《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9页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7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页
    1 《唐会要》卷63《史馆上·修史官》条和《旧唐书·刘子玄传》,转自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8页
    1 参见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
    3 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1 转引自(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5—16页
    1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0页
    1 转引自(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1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在出土的马王堆汉暮帛书中,《五星占》中帝系纪年的排列顺序就是秦始皇—陈胜—汉高祖。”
    2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3 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4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55—662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49—2850页
    1 转引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2 瞿林东:《中国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1页
    1 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2 参见《史记·日者、龟策列传》篇
    1 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72—675页
    1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页
    1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页
    1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5页
    2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0页
    3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9页
    4 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4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35页
    1 《论语·述(?)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1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54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3页
    3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77页:“吕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7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6页
    2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6页
    3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6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9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1页
    2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5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27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32—2533页
    1 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30-131页
    2 钱仲书:《管锥编·四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 钱仲书:《管锥编·心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10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28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0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4—335页
    1 谭君强:《叙事理论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2 华荣(?)·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热奈特:《辞格之三》,瑟依出版社,1972年,第75页;转引自谭君强:《叙事理论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2 (美)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Mieke Bal,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9, p.22.转引自引自谭君强:《叙事理论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4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页
    5 谭君强:《叙事理论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1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2 例子参考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书
    1 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8—153页
    2 (美)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63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50页
    3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50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60—2561页
    1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2 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4页
    1 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页
    1 潘万小:《左传叙事模式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卅),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75页
    2 杨伯峻:《脊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16—217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第662—663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50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7—438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48页
    3 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1 李景星:《四史评议,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2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3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1 谭君强:《叙事理论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74页
    1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00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96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58页
    3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78页
    4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80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1—412页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90—3991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84—885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62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04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83页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56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78页
    2 《小说家的技巧》,中译文刊《世界文学》1979年1期,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1 参考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2—143页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27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1—132页
    1 参考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1—95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7—98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96—197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10—1711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0—32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0—224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67—2896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3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02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03—204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1—224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94页
    1 罗纲撰:《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2 数字参考傅修延:《先秦叙事学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3 分别为僖公四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僖公二十七年、僖公二十八年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12—415页
    1 参考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2 参考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27页
    2 参见第154页列表。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03—305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51—654页
    1 详细分析请参考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673页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23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70—2871页
    3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673页
    1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679页
    2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986年,第255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73页
    2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259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77—2878页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15页
    2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95页
    2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页
    3 (清)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49—50页
    4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28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28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页
    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 傅修延著:《先秦叙事学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1 (唐) 刘知几撰,(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页
    2 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3 转引自郭丹:《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4 傅修延:《先秦叙事学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2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1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4—205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3 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2 (唐) 刘知几撰,(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6—47页
    1 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0页
    1 (唐) 刘知几撰,(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7页
    1 参考朱靖华,顾建华等编著:《史记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1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
    1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页
    1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页
    1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270页
    2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第267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第2466页
    1 郭丹著:《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1 钱仲书:《管锥编》(一),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16—318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77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63—1565页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笫2933页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00页
    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96—2197页
    3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10页
    1 转引自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2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05—1606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73页
    1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1 赵晔撰,薛耀天译注:《吴越春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37页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2 见于《韩诗外传》卷十
    3 见于《韩诗外传》卷十
    4 见于《战国策·魏策·唐睢不辱使命》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诸樊死于伐楚之战中
    1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2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3 转引自赵晔撰,薛耀天译注:《吴越春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8
    2.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7
    3.(旧题)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
    4.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
    5.(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三十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熊宪光著译.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汉)司马迁撰,三家注.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1.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后汉)赵晔撰;薛耀天译注.吴越春秋译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13.(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5.傅隶朴著.春秋三传比义(上中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11
    16.沈玉成、刘宁著.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7.顾颉刚讲授,刘起于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8
    18.赵伯雄著.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9.冯李骅注.左绣.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20.郭丹撰.左传漫谈.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21.郭丹著.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2.郭丹著.左传国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3.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4.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5.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6.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
    27.潘万木.《左传》叙事模式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武汉
    28.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全四册).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29.韩兆琦选注.史记选注集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0.吴忠匡编著.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1.张大可著.史记论赞辑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2.张大可著.史记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33.郭双成著.史记人物传记论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4.韩兆琦等著.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5.陆永品点校整理.史记评议·史记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6.崔适著.史记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杨海峥撰.汉唐《史记》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
    38.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39.杨燕起著.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0.刘乃和著.司马迁和史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1.历史研究编辑部.司马迁与《史记》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42.韩兆琦等著.史记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
    43.张新科著.史记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4.朱靖华,顾建华等编著.史记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8
    45.张强.司马迁与宗教神话.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6.(韩)朴宰雨撰.《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47.徐朔方著.史汉论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48.李孔怀、沈重译注.汉书纪传选译.上海:海古籍出版社,1994
    49.李威熊.《汉书》导读.台北:文学哲出版社,1977年
    50.郑鹤声撰.汉班孟坚先生固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51.陈其泰,赵永泰撰.班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2.凌稚隆辑.《汉书》评林.光绪甲申重刊本
    53.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4.(汉)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5.张舜徽撰.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6.张舜微著.史学三书平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李景星著.四史评议.长沙:岳麓书社,1986
    58.顾炎武,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版
    60.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
    61.顾颉刚撰.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62.钱穆撰.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
    63.吕思勉撰.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篇出版社,1983
    64.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
    65.(清)梁启超著.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6.(清)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篇出版社,1998
    67.(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 中华书局,1985
    68.(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9.张三夕著.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70.苏渊雷编著.读史举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71.瞿林东著.中国史学散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2.何根海,汪高鑫编著.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73.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
    74.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75.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6.皮锡瑞撰.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
    77.皮锡瑞撰.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78.蒋伯潜.十三经概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9.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
    80.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版)
    81.刘松来.两汉经学与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82.(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渊.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3.(南朝梁)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5.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86.钱仲书.管锥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
    87.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8.王锦贵著.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9.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90.谭帆著.古代小说评点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91.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2.(宋)陈骥撰.文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4.朱东润.八代传叙文学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5.陶东风著.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96.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7.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8.杨义.杨义文存(一)——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9.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00.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01.陈新著.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2.陈新著.西方历史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3.王成军著.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104.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5.王泰来竺编译.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106.赵毅衡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7.傅修延著.先秦叙事学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08.罗纲撰.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9.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0.谭君强著.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1.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12.(美)王靖宇著.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3.(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4.(英)马克·柯里著.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5.(美)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16.(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7.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18.(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19.(法)保尔·利科著.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二).王文融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20.(美)海登·怀特著.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历史再现.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121.(美)詹姆斯·费伦著.作为修辞产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2.(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3.(英) 戴维·洛奇著.小说的艺术.王峻岩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124.(美)海登·怀特著.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25.(美)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6.(法)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