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从影响因素角度,它涉及到制度、技术、观念等诸多方面。从保护开展角度,它表现为称号申报、规划编制、规划落实、后续管理、学术研究等诸多环节。其中,调查研究工作既是保护开展的环节之一,渗入其他诸多环节,其成果的科学与否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调查研究的成果是确定被调查研究区域是否符合条件被授予历史文化街区称号的依据,是历史文化街区称号授予后保护措施制定的依据,也是保护措施实施若干时间后检验保护方向和力度的依据。所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而言,调查研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保护的成效。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未形成一套健全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对于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也少有评价,更缺乏学术支持。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坚实基础和首要步骤的调查研究工作亟待完善。作者通过留学日本一年时间的研究学习发现,日本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在调查研究阶段有具体落实形式,即“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它是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开展的首要步骤和必要前提。“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以其独立完善的运行流程,系统、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设定,客观先进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确保了针对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个调查研究成果的权威性、科学性,从而为后续的保护措施制定和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完善的体系,给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以重要启示。
     本文在比较研究我国和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调查研究工作的制度建设、实践操作、成果表现等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的现状为立足点,结合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尝试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中建立完善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该体系通过资金保障机制,程序机制,以及调查研究内容导向机制三方面共同作用,确保调查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呈现。在调查研究工作的政策引导,资金扶助,人员构成与职权所属,调查研究内容设定和对应内容的方法使用及成果表达等方面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通过中日比较,本文特别强调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调查研究工作的权威性。为保证权威性,借鉴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运作流程和我国各项保护工作流程,架构程序机制对调查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外,进一步借鉴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中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模式,建立调查研究成果的审批制度;通过中日比较,本文还特别强调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其在后续保护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为保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在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双重作用下架构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内容框架,明晰各项内容的设立目的。一方面参考中日实例,引入客观、先进的调查研究方法,并规范化调查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is a complicated and arduous work. As from impact factors, it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system, technique, concept and so on. As from the carrying out of protection activities, it contains a lot of processes such as declaration for the title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making of protection plan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planning, the following-up management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etc. Among them, the work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is one important process, which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other processes.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is one of the key impact factors on whether the prot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is successful or not. It is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investigated district matches to be declared as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r not. Further more, It is the basis for drawing up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fter the declaration. In the end,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the examination for the direc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rotection after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carried out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o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quality of the investigation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result.
     Currently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not form a set of sound investigation working system. There is no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no academic support either. As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initial step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otection, the investigation work must be speedily improved.
     Through a study in Japan for one year, the author realized that "The investigation for preservation measur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s one specific method in preserving "the preservation district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which is among the Japanese historical districts preservation system. As the first step and precondi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system in Japan, the independent and perfect operational process, settings of systemic, overall, thorough contents, and exercises of objective and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investigation for preservation measur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ensures the authority and scientificaln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from different districts. Thus it provides a powerful guarantee to the following-up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specific and perfect system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Japanese historical districts has provided a good inspiration for a sound system of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 the actuality of investigation work system constructions, practical operations, performance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etc,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underlying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otection, and combined the standpoint of system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bout historical-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build up a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work system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ree aspects: funds guarantee mechanism, procedure mechanism, and investigation contents-leading mechanism, this system insures to make the investigation effectively and scientificly. For the policy leading, the funds assistance, the personnel constitution and their authorities, the content setting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 expressions and so on, this system has the specific and exercisable measures.
     By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thesis 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authority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n order to assure this authority, through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operational processes of "The investigation for preservation measur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in Japan and various protective workflows in China, the procedure mechanism is structured to supervise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es. Draw lessons from the running mode of the feasibility study for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our country,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is established further.
     By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thesis also 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the maneuverability of the result within the follow-up protective work. In order to assure the scientificity and maneuverability, the overall, thorough contents frame for investigation is built and the investigation purpose of each content is clarifie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theori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Further more, some objective and advanced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expression method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are normalized.
引文
1 张平.从“名城”到“历史保护地段”.城市规划,1992.06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03
    3 参考:百度百科和索有搜索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1023989.htm,http://www.soouo.com/baike/2222.htm
    4 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佗(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体家。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是《历史》和《编年史》,从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一直写到96年国密善逝世。
    5 参考:曹康.以探针的方式解读日本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08.02
    22 出处: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01
    23 1999年7月2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30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4 2001年12月27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
    25 1998年6月12日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1998年11月27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1999年3月1日起施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6 《中华任命共和圉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
    27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张松著P6
    28 出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3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10月1日施行。
    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10月1日施行。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3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10月1日施行。
    34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3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10月1日施行。
    36 杭州河坊大井巷历史街区位于西湖风景区吴山景区东侧,毗邻吴山广场,起源于南宋时期。历史上,河坊街两侧商店林立,并有一批著名的百年老店,如胡庆余堂药店、方回春堂药店、万隆火腿点……,是一处商业型和生活型相结合的地段。建国后,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中心北移而逐渐衰落,除少数老字号商店保留外,大部分小型商业店面关闭,原有建筑大部分转变为普通民宅,地段的功能结构随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以居住功能为主。1999年4月,杭州市确定河坊街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决定由杭州市政府及上城区政府主导,对该区域施行保护性开发,对《河坊街大井巷传统建筑街巷群保护区城市设计》方案招投标。2000年4月8日,街区居民逐步搬迁,文物严格保护,古建筑修旧如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保护后的河坊街大井巷历史街区被定位为商贸旅游为主导的历史街区。原住居民大量迁移,原有功能结构发生突变,不再是生活型历史地段。保护后的清河坊大井巷历史街区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
    42 参考:《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蒂姆-希斯 塔内尔-厄奇 著.张玫英 董卫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52 戎安.调查研究科学方法(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课程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53 参考:《经济与文化》(《Economics and Culture》).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悉尼麦克里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熊正益 云南省文物局http://www.ccrnews.com.cn/
    54 《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其中,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三条。
    59 特别指定建造物,就是经过所有者同意后,被抽出按照修理基准进行修理的传统建造物。有关符合传统建造物的条件问题,在本章3.3.2的相关内容中进行详细论述。
    60 出处:日本文化厅编《歴史的集落·町並みの保存》第一法规,P33
    70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作者译。
    71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
    72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
    73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
    74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
    75 出处:日本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宫胁研究组主页。http://msemi.web.fc2.com/
    87 #12
    88 出处: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0(関東地方の町並み 3).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作者译。
    91 藤川 昌樹.桜川市真壁町の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調查.筑波大学環境報告書,2006(09).作者译。
    92 藤川 昌樹.桜川市真壁町の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調查.筑波大学環境報告書,2006(09).作者译。
    93 出处: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0(関東地方の町並み3).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作者译。
    94 出处: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0(関東地方の町並み3).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作者译。
    95 出处: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0(関東地方の町並み3).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作者译。
    96 为了知道从前的城市、建造物的形态以及构造,而成为线索的那些残留物。在考古学领域,常指住宅遗迹、仓库遗迹、稻田遗迹等等。--出处:Yahoo.co.jp日语辞典。
    97 本章中将已有研究文献、文字史料、绘图史料、照片史料、遗构史料、地图资料等等统称为文献史料。
    100 出处:真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书中依据《茨城県勧業報》绘制,作者译。
    101 M代表明治。点“.”后表示月份。
    102 这里的真壁与现状所提真壁不同。可以理解为“大字真壁”。大小字为日本在明治时代开始使用的区划单位,其上层的区划为市町村,下层的区划为小字。日本明治时代开始实施市町村合并时,将许多原本的村级行政区合并为新制的市町村行政区,便出现了许多村合并后,组成一个辖区更大的村,而原本的村名,就改成为大字。例如:○○村与其他村合并共同组成新的△△村时,新的地址变成为“△△村大字○○”。而原本在旧有的村级行政区下的更小的行政区单位,便成为小字。现在已有许多地方不使用大小字。现状调查研究的真壁则是经过多次的城市化扩张后形成的,既包含明治时期的真壁区域,也包含周边其他的桜井等区域。
    103 出处:真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书中依据《茨城県勧業報》绘制,作者译。
    134 藤川昌树 著 旷薇 译.《当前日本的历史城市保护--以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08Vol.23.No.2
    135 #12
    136 “真壁造”就是木结构建筑中,建筑物的柱子不做隐藏,在柱子之间建造墙壁的建造形式。
    137 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38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
    139 孟塞尔颜色系统是由美国教育家、色彩学家、美术家孟塞尔创立的色彩表示法。他的表示法是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色相称为Hue,简写为H,明度叫作Value,简写为v,纯度为Chroma,简称为C。色相环是以红(R)、黄(Y)、绿(G)、蓝(B)、紫(P)心理五原色为基础,再加上它们的中间色相:橙(YR)、黄绿(GY)、蓝绿(DG)、蓝紫(PB)、红紫(RP)成为10色相,排列顺序为顺时针。再把每一个色相详细分为10等分,以各色相中央第5号为各色相代表,色相总数为一百。如:5R为红,5YB为橙,5Y为黄等。每种摹本色取2.5,5,7.5,10等4个色相,共计40个色相,
    140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1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2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3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因打印误差,存在一定的色差。
    144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5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6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
    148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49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0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1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2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3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4 出处:http://www.weblio.jp/img/dict/fkkck/fcmweb/daijiten/dimg/40.gif
    155 日语为:“通土間”。所谓“土問”就是日式传统建筑物内部不铺地板,而直接露出地面的房间。有时候也铺上三合土、石头等等。通土间就是建筑内部为了各房间之间的交通联系而设置的作为通道的土间。
    156 出处:《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2(中部地方の町並み7)》中收录日本楢川村木曾平泽“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57 #12
    159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0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1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2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3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详。其中,1仲町路,2公民馆前路,3阵屋前路,4上下宿路,5见目路,6新宿上横町路,7新宿路,8樱井路。
    164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5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6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7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69 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70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71方形,横断面为波形的瓦。
    176出处:日本茨城县真壁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调查研究报告书。作者译
    177藤川昌树.当前日本的历史城市保护--以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08.2
    183出处:杭州市规划局主页:http://www.hzplanning.gov.cn/
    184出处:李笑白.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开封市历史街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7
    185百度统计数据网页:《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2001》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17/32/602d820318805f27c2b8db6e9815c14b_0.html
    186 赵力.历史街区与现代旅游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2006
    187 阮仪三 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 2001.10
    188 Picasa网络相册,照片托管者:marisa,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OQS4mjqyj1wiwbXwyfrzOg
    189 普宁寺千手观音网站,http://www.cdpns.cn/bencandy.php?fid=14&id=152
    190 昵图网,http://www.nipic.com/show/1/62/acc9792d9ab291d9.html
    191 panoramio网络相册,http://www.panoramio.com/photo/2973822
    192 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刘琼.导师:杜春兰。
    193 《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日]西村幸夫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94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吴晓勤等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 学生:周军 指导老师:魏清泉.《历史街区保护和复兴的地理学研究--以广州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11 戎安.调查研究科学方法(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课程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
    214 作者认为此处的保护区应涵盖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部分。
    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9月第一版,表4.3.1
    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年9月第一版,表4.3.3
    222 刘琼.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3 赵勇 张捷 卢松 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建筑学报,2008.03
    224 赵万民.解读旧城-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旧城有机更新”课程教学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01.01
    225 “地名学是研究地理名称的辅助学科。”地名学的基本内容是通过研究地名的起源、发展与变化,反映地名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曾世英,杜祥明)。
    233 参考:谈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http://www.cqgs12315.cn/Mag/ShowMagz.asp?idno=596
    236 葛良文.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框架及作用.安徽科技,2007.02
    237 葛良文.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框架及作用.安徽科技,2007.02
    238 引自百度百科“一般系统论”,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40.htm 作中,调查研究目的不明晰或是调查研究成果表现方式不明晰的内容项。
    241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 蒂姆.希思 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42 段义孚是一位当代华裔地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55055.html
    243 朱小雷.“风水说”的现代人居评价学批判[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244 葛坚等在Residential Lifestyle Considering Personal Preferences,Residential Emphasis and Satisfaction一文中使用“community”即“社区性”作为满居住意度调查研究的第五项。
    245 表5.1中的“未明晰”指前文所述“涉及但未明晰内容项”,“少”指前文所述“较少涉及内容项”。
    253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10
    254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10
    255 出处: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10.
    262 公共服务包含了街道行政、中小学、社区医院等居民服务业态。
    263 赵渺希 白爱军 程军.城市历史街区产业功能拓展的规划学思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65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4.01
    266 文中5.3.2.1中的“概况-史料”,主要是指地区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以及论证。属于史学研究范畴。而“地段整体-历史渊源”是基于“史料”中已经梳理、论证过的史料信息,来挖掘其中值得保护的历史信息。二者有所区别。故在内容框架中分开列出。
    267 翻译自维基百科词条sense of place.http://en.wikipedia.org/wiki/Sense_of_place
    268 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69 参考文献: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记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民间文化论坛,2005.04
    270 本文对于民俗的分类采用的是民俗学界公认的分类方式。http://baike.baidu.com/view/246974.htm
    271 王紫雯(浙江大学).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问题研究--谈城市的水涝灾害与文化沙尘暴危机.出处:http://www.xici.net/b135614/d7254116.html
    272 图片出处:http://dujia.kuxun.cn/tupian/chenghuangge.html?page=12&No=5#pos
    273 出处:《汉书-晁错传》
    274 风水学说源远久远,在晋代兴起,唐宋最盛兴,明清集其大成。风水名师代代有人,逐形成“形势派”和“理气派” 两大宗派。
    275 皖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村落选址是形势派风水理论广泛应用下所促成的。在众多的皖南古村落中,至今仍能形象地说明风水理论和程朱理学对村落选址布局、环境建设所起的作用,当数呈坎古村落。呈坎古村落的风水现象是形势派与理气派的综合与互融,既有山川形胜的组合,又有村落朝向布局的组合。图片出处:http://www.univs.cn/newweb/channels/bbs/2007-05-12/752222.html
    276 太平南路于1966年改名为人民路。图片出处:http://bbs.yangmi.org/viewthread.php?tid=102403
    278 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79 出处: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80 出处: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书中参考:广州地理研究所主编.深圳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广州:广东科学出版社,1986
    281 出处: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书中参考:广州地理研究所主编.深圳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广州:广东科学出版社,1986
    282 出处: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83 出处:王鲁民 乔迅翔 著.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84 学生:黄凌江 指导教师:赵冰 教授.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形成模式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285 段进 季松 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86 余道明.我国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浅析.安徽建筑,2005.03
    287 余道明.我国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浅析.安徽建筑,2005.03
    288 出处:季松.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规划师,2008.04
    292 出处:段进 季松 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93 出处:段进 季松 王海宁著.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94 参考文献:作者 浦敏 指导教师 肖莉.实例剖析西安近50年城市住区肌理及演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05
    作者 姚冬辉 指导教师 徐雷.均质和非均质--不同城市属性下空间肌理初探.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3.01
    张东辉 陈敏.城市肌理织补策略于一元片街区保护的应用.山西建筑,2008.05
    295 辛华泉.立体构成.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296 阮仪三 蔡晓丰 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南浔镇东大街“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整治探析.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297 阮仪三 蔡晓丰 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南浔镇东大街“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整治探析.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298 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7.02
    299 场镇即集镇,历史上在巴蜀地区习惯将集和镇通称为场镇。场镇的最初形式起源于北宋中叶。北宋中叶里坊制解体,城市出现了按行设肆的行业街市,城市周围和边远州县农村也出现定期交换商品的集市贸易,谓之“草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巴渝两江交通便捷之地和主要驿道通达之所的草市得到很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农村市场和货物集散之地,其中规模较大或处交通枢纽之地的草市提升为镇。至元代,场镇发展空前兴旺。明清之际,巴渝地区战乱不断,场镇也随之衰败。至雍正年间,随着迁入的外省乡民垦荒经商,商业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场镇又得以发展。清朝末年,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开展,使重庆逐步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有力的促进和繁荣了西南内陆的商品经济,带动了周边场镇的迅速发展。抗战时,逐步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的、由州、县、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的雏形,场镇间的分工合作口趋紧密,解放后至今,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使场镇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场镇格局由此成熟完善。
    300 张东辉 陈敏.城市肌理织补策略于一元片街区保护的应用.山西建筑,2008.05
    301 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7.02
    302 该文的肌理演变评价,从道路网格,地块界限,建筑格局三方面着手进行。另外,由于建筑实体展现的空间序列在视觉触觉方面给予的较大的直观冲击,作者按建筑类型将该风貌区划分为四个街区进行分别得肌理评价。这四个街区分别为:街区A:花园住宅。街区B:里弄空间肌理。街区C:混合空间;街区D:“大体量”空间。
    304 参考文献:作者:郑晓山 指导教师:赵洪宇教授.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04.29
    305 出处:作者:郑晓山 指导教师:赵洪宇教授.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04.29
    306 作者 浦敏 指导教师 肖莉.实例剖析西安近50年城市住区肌理及演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05
    311 出处:邓奕 毛其智.从《乾隆京城全图》看北京城街区构成与尺度分析.城市规划,2003.10
    312 许懋彦 巫萍.新建大学建筑族群空间尺度的比较探讨.建筑师,2004.02
    313 作者:何哲 指导教师:刘克成.尺度的记忆--西安明城区保护中的尺度问题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06
    314 建筑层级的尺度调查研究和前述空间肌理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对二者的调查研究可结合起来进行。
    315 出处:作者:何哲 指导教师:刘克成.尺度的记忆--西安明城区保护中的尺度问题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06
    316 因为建筑单体在细部不会随建筑等级与类型的不同而在结构构造以及装饰方式上产生大变化,所以研究者并未单独列出细部尺度这一项。
    317 作者:郑晓山 指导教师:赵洪宇教授.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04.29
    318 马瑞亚.我国传统民居的南北差异.山西建筑,2008.09
    319 图片出处:http://photo.blog.sina.com.cn/blogpic1522416cc0100b831/522416cct5b49e030786c
    320 华颖洁.我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地理教育.2003.02
    321 图片出处:龚恺.徽州古建筑丛书-晓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1
    322 图片出处:龚恺.徽州古建筑从书-晓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1
    323 出处:王鲁民,翔乔迅.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324 阮仪三 蔡晓丰 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南浔镇东大街“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整治探析.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340 吴志强 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41 曾菊新.论新世纪适宜居住的城市观[J].经济地理,2001.3
    342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沈鸿.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343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课题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
    344 GE Jian,Hokao Kazunori.Research on residential lifestyles in Japanese citi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residential preference,residential choice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78,NO.3,165 178.2006
    345 居住偏好是居住生活方式主观性的一种表达。它由这样的一些主观因素,像生活哲学、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等所决定。居住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首选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对自然因素还是对城市因素的偏爱。对便利还是对舒适因素比较偏爱。对物质还是对精神因素比较偏爱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三个居住偏好模式:模式1是实用主义者偏好模式,它包括这样一类人:相对于自然,他们更喜欢城市环境;特别关注便利因素,他们愿意在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上花钱。他们对居住的关心主要着眼于他们自己的家庭。同时,他们对于社区活动的兴趣也是最低的。模式2是享受型-自然主义偏好模式,这类人喜欢居住的场所拥有充分的自然景观。相对工作他们更享受每天的生活。相对于住宅本身,他们更看重居住的环境。在三种模式中,他们对于便利性的兴趣是最低的。模式3是社区偏好模式,这类人对于便利性以及自然因素的喜好介于模式1和模式2之间,但是,他们考虑居住环境时,更关心社区活动以及人际关系。
    346 出处:GE Jian,Hokao Kazunori.Research on residential lifestyles in Japanese citi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residential preference,residential choice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78,NO.3,165 178.2006
    [1]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北:淑磬出版社,1993;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美)费尔登,朱可托 著,刘永孜 等译.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1;
    [4](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英)蒂姆-希思,(土)塔内尔-厄奇 著,张玫英 董卫 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5]阮仪三.护城纪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1;
    [6]孙继伟,徐洁.都市水乡朱家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9.1;
    [7]戎安.调查研究科学方法(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课程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8]张艳华.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上海城市建筑遗产(CBH)保护与再利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1:
    [9]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1;
    [10]吴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1:
    [11]龚恺.徽州古建筑丛书-晓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1;
    [12]龚恺.徽州古建筑丛书-棠樾.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1;
    [13]龚恺.徽州古建筑丛书-渔梁.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8;
    [14]王鲁民,乔迅翔.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15]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16]赵万民.解读旧城-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旧城有机更新”课程教学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01.01:
    [17]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1;
    [18]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课题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
    [19]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20]张松,王骏.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思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21]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22]王军.日本的文化财保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4]王鲁民,翔乔迅.营造的智慧--深圳大鹏半岛滨海传统村落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5]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01;
    [26]伍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2;
    [27]魏闽.复兴“义品村”--上海历史街区整体性保护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01;
    [28]段进 龚恺 张晓东 彭松.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6;
    [29]《中国建筑史》编写组.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建筑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1;
    [30]弗洛伊德-J-福勒 著,孙振东 龙藜 陈荟 译.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04;
    [31](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演讲与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
    [32](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著,李路珂,欧阳恬之 译.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33](日)浅見泰司著,高晓路,张文忠,李旭,马亚杰,管运涛,王茂军 译.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4](美)Roger Trancik 著,谢庆达 译.找寻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91年(2002年);
    [35]#12
    [36]日本建筑学会.まちづくり教科書.东京:丸善出版社,2004.3;
    [37]#12
    [38]#12
    [39]村上訒一 亀井仲雄 苅谷勇雅 江面嗣人.日本の町並み調查鞭告書集成1(北海道、東北地方の町並み1).东京:海路书院,2004;
    [40]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0(関東地方の町並 み3).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
    [41]苅谷勇雅 林良彦 下間久美子 西山和宏.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2(中部地方の町並 み7).东京:海路书院,2007.10.31;
    [42]苅谷勇雅.日本の町並み調查報告書集成25(近畿地方の町並み6).东京:海路书院,2008.7;
    [43]河合敦.日本伝統の町--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62.东京:東京書籍,2004.6;
    [1]#12
    [2]#12 合.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九州),2007.8;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小浦久子,宮岸幸正 等.京都都心地区景観基礎調查 その 1 都心地区の建物-敷地実態.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关东),2001.9;
    [11]川合康央,小浦久子 等.京都都心地区景観基礎調查 その 2 建物用途と町別建物実態.日本建筑学会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关东),2001.9;
    [12]#12
    [13]#12
    [14]#12
    [15]#12
    [16]Ge jian,HOKAO Kazunori.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thord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4.5(9);
    [17]苏东宾.日本的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度--以佐贺县肥前鹿岛为例.规划师,2005.03;
    [18]葛良文.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框架及作用.安徽科技,2007.02;
    [19]高春茂.日本的区域与城市规划体系.国外城市规划,1994.02;
    [20]李小敏.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公众参与架构下的社区设计.北京规划建设,2005.06;
    [21]吉田友彦 邓奕.日本:公众参与与社区营造.北京规划建设,2005.06:
    [22]王郁.日本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人文地理,2006.04;
    [23]顾蓓蓓.中日历史保护制度的比较.北京规划建设,2007.01;
    [24]袁昕.从土地所有制看中日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些不同.北京规划建设,1999.02;
    [25]赖世鹏,徐建刚.GIS在长汀县东大街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
    [26]龙翔.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立项.科技研究,2006.11;
    [27]葛良文.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框架及作用.安徽科技,2007.02;
    [28]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7.02;
    [29]阮仪三 蔡晓丰 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南浔镇东大街“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整治探析.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30]王紫雯 林晨.传统居住区的景观特质与保存价值评价.城市规划,2001.05;
    [31]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杭州市北山路地区的前期调查与研究.建筑学报,1995.08;
    [32]邓奕 毛其智.从《乾隆京城全图》看北京城街区构成与尺度分析.城市规划,2003.10;
    [33]赵建波 许蓁 卜雪旸.天津解放北路历史街区的空间分析与虚拟修复.建筑学报,2005.07;
    [34]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5]梁乔.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建筑学报,2005.12;
    [36]蔡勇.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结构主义建筑观的启示.新建筑,1999.06;
    [37]赵秀敏 葛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城市规划,2004.01;
    [38]苗艳梅.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武汉市504户居民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1.01;
    [39]郭海燕 朱杰勇.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人居环境评价-以泰安市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07;
    [40]耿媛元.居住区居住满意度的评价及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99.04;
    [41]孟庆林 江亿.人居环境的科学评价.南方建筑,2001.03;
    [42]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城市问题,2008.03;
    [43]李雪铭 冀保程 杨俊 李瑶瑶.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城市问题,2008.01;
    [44]赵勇 张捷 卢松 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建筑学报,2008.03;
    [45]赵渺希 唐子来.城市历史街区产业功能拓展的本土特色与导向策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46]赵渺希 白爱军 程军.城市历史街区产业功能拓展的规划学思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1]周军,历史街区保护和复兴的地理学研究--以广州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4;
    [2]张乐益,基于信息传递的历史城市保护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林翔,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2:
    [4]赵力,历史街区与现代旅游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2006;
    [5]李笑白,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开封市历史街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7:
    [6]刘琼,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7]胡颖,论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华东师范大学,2006;
    [8]胡秀梅,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9]周宁,传统场镇的肌理分析与整合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10]浦敏,实例剖析西安近50年城市住区肌理及其演变[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1]关也彤,上海衡山路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特征分析与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12]金毅,湖南泪罗长乐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3]张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14]黄凌江,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形成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15]胡颖,论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屯溪老街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6]王岩,走过十字街的回望--天津老城厢地区更新改造问题研究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7]刘淼,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8]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19]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411位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0]何哲,尺度的记忆--西安明城区保护中的尺度问题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2004.12》文本;
    [2]《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2007.01》文本;
    [3]《杭州市中山中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沿街设计导则2008.03》文本;
    [4]魏斌,《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人口和业态专题研究报告》,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2007年9月;
    [5]#12
    [6]国家文物局网页:http://www.nach.gov.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网页:http://www.cin.gov.cn
    [8]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局网页:http://www.hzplanning.gov.cn;
    [9]浙江省文物局网页:http://www.zjww.gov.cn;
    [10]杭州市历史建筑专题网页:http://www.hzfc.gov.cn/lb/index.php;
    [11]百度知道网页:http://zhidao.baidu.com;
    [12]weblio辞书网页(日):http://www.weblio.jp;
    [13]维基百科(日本语)网页(日):http://ja.wikipedia.org;
    [14]yahoo(japan)辞书网页:http://dic.yahoo.co.jp;
    [15]家づくり情報--建筑用语集网页(日):http://iemaga.jp/glossary/glossary_index.pl;
    [16]建築情報网页(日):http://www.kentikulink.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