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族性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全球化突飞猛进的三十年,也是北美新移民文学由隐没到浮现、跨越的三十年。从早期的苏炜、查建英、周励、曹桂林,到中期的严歌苓、张翎、卢新华、陈河、少君、陈谦、再到新生代的郁秀、等,他们创作的主题,表述的心态、叙事的技巧、语言的风格、文化身份上来说,都有着新质的呈现。就他们小说创作的主体和客体而言,这一个关联的质,表现为族性叙事的不断探索和挖掘,并以这一深具族性特征的创作实践,不断地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提出疑惑和解答。通过对其代表性文本的细读,整体把握全球化语境下,新移民作家在不同时期的越界书写特征的同时,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上揭示新移民生命移置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北美新移民文学以华语书写的方式登上中国文学的舞台与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他们移民跨越的生存状态使身份带有离散性;另一方面与异文化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又迫使他们思考自身的文化身份。身份的矛盾性作用于叙事,因此,他们的叙事是离散的叙事,也是是文化身份的叙事,是一代人经验镜像的叙事,带有民族寓言性、文学性、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多重构想。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小说叙事,自发生以来,就以一种多元的叙事姿态,展现着新移民在异国他乡中的原乡回望的憧憬,人生遭遇的坎坷,内心的复杂与困顿,为了生存却不得不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一生存的印记,有如作者本人自己的人生传记,深深的烙在了文本里边。到了中期,张翎、严歌苓等笔下充满了对母国的历史想象,其中不无反省,表现出社会历史多样性与复杂性及其超越性的重重思索,族性特征伴着身份认同而使文本呈现愈加复杂而矛盾。新世纪以来,新生代作家郁秀、王蕤等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世界性视野的追寻,似乎她们的目光,越出了种族与国界,试图在超越族群的意义上对人性进行反思,就文本呈现而言,是全球化过程深化的体现,实际上同样是“文化中国”与族性的叙事,只不过他们的族性叙事则是变得相对隐蔽罢了。
     整体来看,北美新移民文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追寻族性叙事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单纯的文化游离到微妙的文化适应、反思与交融,再到追求世界性视野的过程。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ee decades, globalization, advances in threedecades, North America's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by hidden to emerge across thethree decades. From the early Su Wei Zha Jianying, Reed, Cao Guilin to the midTreats, Zhang Ling, Lu Xinhua, Chen River, Shao Jun, Chen Qian, and then thenew generation of Yu Xiu, Wang Rui, whether from they have created the theme,the mentality of expression and narrative skills, language style, cultural identity,has a new quality of the presentatio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their novels,one associ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and mining of the family narrative, and creative practice of this great family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doubts and answers. Through itsrepresentation of the text read, grasp the overal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newimmigrant wri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ross-border writing features at the sametime, reveal the lives of new immigr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identity of the relocated process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North American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boarded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stage with its uniquecultural identity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manner of Chinese writing. The one hand,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ir immigration across identity with discrete; the other hand,the contact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collision and fusion, but also to force them tothink about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Contradictions role of identity in narrative,their narrative is a discrete narrative, but also the narrative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mirrored the narrative of a generation of experience with multiple idea of nationalallegory, literary, metaphorical and symbolic.
     Narrative in the new literature of immigration in North America, since thesince the onset of a pluralistic narrative stance, demonstrating a longing look backto the hometown of new immigrants in a foreign country, suffered the ups anddowns of life, the complexity and hardship of the heart, in order tosurvival buthave indomitable fighting spirit, the survival of the imprint, the like of my own lifebiography, deeply branded in the text inside. To mid-Ling, Treats pen full of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of the mother country, which does not reflect on anddemonstrate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its transcendentheavy thinking,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mpanied by the identity leaving textrender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works of young writers Yu Xiu, showing a world vision quest, it seems that theireyes beyond racial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trying to reflect on human nature inthe sense beyond the group. the text rendering is a manifestation of deepening the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 fact, the same "cultural China" and the family narrative,but their family narrative is relatively concealed nothing.
     Overall, North American immigrant literatur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oexplore and pursue the narrative of the family has gone through from a pure culturefree to subtle cultural adaptation, reflection, with its traditions, to the pursuit of aworld vision process.
引文
①王德威:《想象的中国方法》,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6页。
    ②陈思和主编:《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③周立文:《从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说起》,《光明日报》2011年11月7日,《严歌苓获诺贝尔文学奖?》,《扬州日报》2011年9月26日。
    ①陆卓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的民族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②[俄国]果戈理:《文学的战斗传统》,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2页。
    ③[苏联]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第73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73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49-550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31页。
    ①生安锋:《后殖民主义“流散诗学”与知识分子》,饶芃子主编:《思想文综》(第9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②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③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1页。
    ①[英]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周宪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①佚名:《留学生文学座谈会纪要》,《小说界》1989年第1期。
    ②朱崇科:《“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①黄万华:《从美华文学看东西方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②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施建伟:《从“边缘走向主流”——海外华人文学的现状和将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④陈贤茂等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第四卷),台湾:鹭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页。
    ⑤如2008年暨南大学专门召开了“北美新移民文学国际研讨会”,自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增加了“新移民文学”专题,等等。
    ①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7页。
    ②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8页。
    ③阿英:《反美华工禁约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有关“反华工禁约文学”史料,参见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7-37页。
    ⑤麦礼谦等整理:《埃仑诗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①刘俊:《“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一般指1949以前去台,特别是明郑时期去台的人群。
    ①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②严力:《纽约不是天堂》,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所有作品均见附录(北美新移民作家简介)和参考文献(第四类:作品类),下同。
    ③戴舫:《牛皮303》,《小说界》1988年第5期。
    ④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陈瑞林:《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①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20页。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页。
    ②[英]斯蒂夫·劳顿:《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③钱超英:《“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3页。
    ①张颐武:《在边缘处探索——第三世界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150-151页。
    ②[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23页。
    ③苏炜的“远行人”系列由《杨·弗兰克》《柏华利山庄之夜》《汤姆·朗和他的贝雷帽》《荷里活第8号汽车旅馆》《老夫当年勇》《绿衣人》《背影》《墓园》八篇小说组合而成,于1988年3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结集《远行人》出版。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出版的第一部大陆留学生文学作品集。
    ④苏炜:《远行人》,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⑤苏炜:《远行人》,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①苏炜:《远行人·后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83页。
    ②郏宗培、刘绪源主编:《丛林中的冰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38页。
    ③郏宗培、刘绪源主编:《丛林中的冰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06页。
    ④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的生存处境——査建英的小说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
    ①李兆忠:《雌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②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414页。
    ③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334页。
    ④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⑤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50页。
    ⑥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54页。
    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②陈河:《布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33页。
    ①陈河:《布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②陈河:《布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39页。
    ③[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2页。
    ④钱超英:《“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北京:《文艺报》2005年12月8日。
    ①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②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③王德威:《短评<扶桑>》,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④语出陆卓宁:《雅人深致上善若水——“张翎世界”的价值理路》,《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
    ①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323页。
    ③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④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⑤张翎:《金山·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①张翎:《金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②张翎:《金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③张翎:《金山·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④陈河:《沙拉越战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240页。
    ①陈河:《沙拉越战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②陈福民:《向无名者敞开的历史书写——关于张翎的<金山>及其海外华文文学写作》,《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③熙怡:《美国为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华人领袖称值得骄》,《广州日报》,2011年10月9日。
    ④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①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华文文学》2005年第6期。
    ②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大抵由两方所构成,一方面是先天遗传递衍;另一方面则是后天习惯,主要因社会环境刺激反应而形成。其中“自私自利”为民族性的十大特征之一。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275页。
    ①张翎:《望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②黄万华:《故土和本土之间的叙事空间——美华小说的历史和现状》,《南方文坛》2000年第4期。
    ③苏炜:《迷谷·资料》,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苏炜:《米调》,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98-99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③陈谦:《特雷莎的流氓犯》,《收获》2008年第2期,第5页。
    ④陈谦:《特雷莎的流氓犯》,《收获》2008年第2期,第19页。
    ⑤陈谦:《特雷莎的流氓犯》,《收获》2008年第2期,第20页。
    ①陈谦:《另一种文革的故事——<特蕾莎的流氓犯>创作谈》,见陈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288d0100eh60.html
    ②鲁迅:《娜拉走后该怎么办》,《鲁迅全集》(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63页。
    ③苏炜:《三个女人的戏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2期。
    ①陈谦:《望断南飞雁》,《人民文学》2009年第12期,第49页。
    ②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08页。
    ③陈瑞林:《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④邵燕君:《危机与突围——2009年小说述评》,《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⑤陈谦:《下楼》,《上海文学》2011年第4期,第7页。
    ⑥陈谦:《下楼》,《上海文学》2011年第4期,第12页。
    ①金理:《罪的自觉、生命的具体性与机能化的文学》,《小说评论》2008年第4期。
    ①王德威:《原乡想象,浪子文学——李永平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刘登翰:《华文文学跨域的建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①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②严歌苓:《〈少女小渔〉台湾版后记》,《洞房少女小渔》,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9-340页。
    ③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④陈富瑞:《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蓬勃兴起的海外华文文学》,《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1期。
    ①黄万华:《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②佚名:《留学生文学座谈纪要》,《小说界》1989年第1期。
    ③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①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0页。
    ②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③[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268页。
    ④苏炜:《远行人·之四·荷里活第8号汽车旅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⑤[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62页。
    ⑥黄万华:《回报母语的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①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②[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刘象愚、罗纲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①[加]张裕和:《家庭体制、艺术形象与文化身份》,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19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
    ②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③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7-98页。
    ①钱超英:《“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6页。
    ①阎真:《曾在天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560页。
    ②郁秀:《太阳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①郁秀:《美国旅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01—224页。
    ②[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5页。
    ①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中山日报》2005年5月9日。
    ②袁劲梅:《忠臣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③袁劲梅:《忠臣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57-58页。
    ①刘复生:《普世主义的文学残梦——以袁劲梅的<罗坎村>、<老康的哲学>为例》,《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②袁劲梅:《忠臣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③袁劲梅:《忠臣逆子.自序》,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11-12页。
    ①张俊才等著:《现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建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②袁劲梅:《忠臣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③袁劲梅:《忠臣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229页。
    [1][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8][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11][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2][英]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周宪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饶芃子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饶芃子主编:《思想文综》(第9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19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7]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8]刘登翰:《华文文学跨域的建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9]刘俊:《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0]黄万华:《美国华文文学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陆卓宁主编:《和而不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岳川:《二十世纪哲性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9]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20]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22]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第四卷),台湾:鹭江出版社,1999年。
    [23]陈瑞林:《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
    [24]张颐武:《在边缘处探索——第三世界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25]钱超英:《“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6]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李亚萍:《故国回望--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主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周立文:《从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说起》,《光明日报》2011年11月7日
    [2]刘俊:《海外华文小说:当代小说的补充、丰富和启发》,《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3]陆卓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的民族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5]赵稀方:《离散:一代飞鸿的后殖民空间》,《华文文学》2005年12期。
    [6]佚名:《留学生文学座谈会纪要》,《小说界》1989年第1期。
    [7]潘凯雄:《热热闹闹背后的长长短短——关于“新移民文学”的再思考》,《当代文论》1993年第3期。
    [8]黄万华:《从美华文学看东西方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9]施建伟:《从“边缘走向主流”——海外华人文学的现状和将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10][美]陈瑞琳:《“离散”后的“超越”——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态》,《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
    [11]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的生存处境——査建英的小说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
    [12]李兆忠:《雌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13]钱超英:《“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文艺报》2005年12月8日。
    [14]郜元宝:《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中)--答客问》,《上海文学》2011年第11期。
    [15]陆卓宁:《雅人深致上善若水——“张翎世界”的价值理路》,《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
    [16]熙怡:《美国为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华人领袖称值得骄》,《广州日报》2011年10月9日。
    [17]佚名:《消费时代与反思文学》,《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
    [18]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华文文学》2005年第6期。
    [19]黄万华:《故土和本土之间的叙事空间——美华小说的历史和现状》,《南方文坛》2000年第4期。
    [20]赵稀方:《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评张翎的<邮购新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1期。
    [21]苏炜:《三个女人的戏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2期。
    [22]金理:《罪的自觉、生命的具体性与机能化的文学》,《小说评论》2008年第4期。
    [24]王德威:《原乡想象,浪子文学——李永平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3]王宁:《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26]陈富瑞:《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蓬勃兴起的海外华文文学——吕红女士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1期。
    [27]黄万华:《回报母语的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1]苏炜:《远行人》,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2]苏炜:《迷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3]苏炜:《米调》,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4]郏宗培、刘绪源主编:《丛林中的冰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
    [5]阎真:《曾在天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6]郁秀:《太阳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郁秀:《美国旅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8]融融、陈瑞林主编:《一代飞鸿——北美中国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述评》,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9]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10]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
    [11]张翎:《望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13]严歌苓:《严歌苓文集·人寰》,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14]陈谦:《特雷莎的流氓犯》,《收获》2008年第2期。
    [15]陈谦:《下楼》,《上海文学》2011年第4期。
    [16]陈谦:《望断南飞雁》,《人民文学》2009年第12期。
    [17]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8]严歌苓:《洞房少女小渔》,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19]陈河:《布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
    [20]陈河:《沙捞越战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21]袁劲梅:《忠诚逆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