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黑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原住民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从“政治抗争”到“文化诉求”的阶段。随着原住民知识分子对族群/部落/文化生存现状、未来命运更清晰、深入的思考,“文化诉求”成了更根本的心声,落实到文学上,则在众多的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当中,“回归原乡”成为日渐提及的主题并成为某些台湾原住民知识分子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于自身生活处境、族人关系、部落命运、传统文化的思索。“原乡”作品是对主流/强势文化的一种挑战,蕴藉了台湾原住民知识分子同族群、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及自身的文化省思,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原住民族山海世界。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的小说《黑色的翅膀》可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夏曼·蓝波安本身是一个坚定的回归原乡知识分子,被誉为“唯一通过‘身体仪式’的人”,他的作品里蓄满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思索,《黑色的翅膀》是夏曼·蓝波安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台湾原住民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四个达悟少年在成长历程中欲望与精神的搏斗,打造了一个文字的“原乡”,显示其宏大的创作意愿。在夏曼·蓝波安个人的写作生涯中,《黑色的翅膀》处于一个转折的据点,既延续其一贯的传统与现代、寻找与回归的写作主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划上句号。而文本内外流露的伤痛与迷惘——对自身游走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之间写作的“边缘位置”的抗拒与逃避——为其往后作品的转变与深化提供可供思考和参照的立足点。
     而对于整个原住民文学而言,《黑色的翅膀》显示出夏曼·蓝波安构筑情感与文化原乡的执着与理想情怀,其“原乡”书写的尝试代表了对主流/强势文化的一种挑战,显示了作家对族群命运、族群文化更深层的思索与关怀。
     探究这部小说的得失成败之处,不仅可视为夏曼本身创作的一个反思点,更是对整个台湾原住民族“原乡”文学创作与意义的一种辩证性观照。
     论文绪论部分对台湾原住民文学做一番爬梳,将夏曼·蓝波安的创作放到原住民文学整体的框架下进行观照,并在其文学创作脉络中对比出《黑色的翅膀》的特殊位置以及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和第二章着眼于文本解析,分别从精神/欲望、梦想/现实两方面进行探讨。
     小说中除了成长故事主线之外,文本还存在另一隐形结构。第一章对组成隐形结构的三个部分进行解读,体认出其间所贯穿的“黑色翅膀”所代表的飞鱼/达悟文化的传承,从而引出后面的讨论。
     第二章主要围绕四个达悟少年成长中梦想与现实的纠缠,以自我对他者的凝视对“白色胴体”的隐喻层面进行分析,进而论述文本中“黑/白”对立的生成机制以及作者如何对之进行逆写。作者以成长后梦想的实现使得童年与原乡形成同构关系,为“寻找与回归”主题过早划上句号。
     第三章探讨作者文本内外的焦虑感,分析其如何对文本进行解构。认为其自我写作位置的模糊是造成《黑色的翅膀》“原乡想象”不可能的重要因素,而当夏曼·蓝波安反思其写作时的“自我困境”以后,其关注“边缘人”的视角使他的创作有了新的生命与深度。其后辩证地思考“原乡书写”的意义:虽然“原乡”不再存在,“原乡”的写作也充满了种种裂隙,但作家不屈的斗争终令我们敬佩。
     结语部分总结全篇论文的主旨。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 aborigines was initially in 1980s and has come through the transition from "political opposition" to "cultural root". As the aboriginal intellectuals' clearer and deeper though about the present living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the ethnic group/tribal/culture, "cultural appeal" becomes the more essential voice, in terms of literature, "homecoming" has turned to the thriving topic and the living and subsistence style which is some aboriginal intellectuals'self-conscious choice. It the reflection of living space, chansmen relationship, ethnic group fat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omeland works is a challenge to the main current/strong culture, containing deep feeling and reflection between the aboriginal intellectuals and the ethnic group,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vide us a fresh and vivid aboriginal land and sea world. The Black Wings, a novel of Tao writer Syman Rapongan, is one of the homeland representative works.
     Syman Rapongan is a decisive homecoming aboriginal intellectual and was accredited as "the only one succeeds the'body rite'", his writings are full of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nd culture reflection. The Black Wings, the first river novel of Syman Rapongan as well as the first of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created a literal "homeland" via the fight between the desire and the spiri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histories of four Tao juveniles, showing his grand creation will. Among the writing life of Syman Rapongan, this work is on the turning point, not only continuing the pro-works traditions and modern, seeking and turning-back topics and trying to draw a perfect end. The pain and maz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text-the resistance and elusion to the writing margin between the traditions and modern- provides a stand for reflect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change and depth for the subsequent writing.
     As for the whole aboriginal literature, The Black Wings shows persistence and ideal mind to build an affective and cultural homeland, the attempt of homeland writing repents the challenge to the main current/strong culture, displaying the writer's deeper thinking and concern about the ethnic group fate and cult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gain and loss of this novel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Syman Rapongan's writing, but also a dialectic witnessing to the whole aboriginal homeland literature writing and meaning.
     The introduction part sorts out the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has a whole-look to Syman Rapongan's creation under the frame of aboriginal literature, finds the Black Wings's special position in his writing life and pointing out the meaning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give emphasis on the text analysis. Apart from the growing-up story, there is another cover line.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three chapters forming the covert line, seizing the lineage of flying-fish/Tao culture which reflected by the black wing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entangling between dreams and realism during the growing-up of four Tao children, analyzes the white body on the metaphor level through the ego's gazing to the other, then discusses the reason of Black/White binary opposition and how the writer subvert it. Syman merges the childhood and homeland via the dream's achievement after growing up, putting an early end to the "seeking/turning-back" issue.
     The third part, analyzing the writer's anxiety within and out of the text and how the anxiety de-construct the "homeland". The vagueness of self-writing position is important factor which makes The Black Wings's homeland fancy impossible. After Syman's reflection of self-dilemma, his "margin"-to the main culture and the ethnic groups-perspective adds a new life and depth into his creation. Then the thesis ponders over the meaning of homeland writing in a dialectic way. Although the homeland doesn't indeed exist, the homeland writing has many cracks, the writer's unyielding fighting wins our higher praise.
     The closing part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引文
1台湾原住民属南岛语系民族,共有十四个族群。大陆将之定义为“高山族”,台湾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住民“正名运动”始,一般沿用“原住民”术语,论文亦依循此惯例。
    2见孙大川:《台湾原住民的困境与展望》,载于《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3狭义的台湾原住民文学专指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广义的则包括汉族作家以原住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
    4浦忠成:《原住民文学发展的几回转折——由日据时期迄现在的观察》,载于《思考原住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版,页133
    5关晓荣:《从施努来到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序,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6
    6关晓荣:《从施努来到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序,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6
    7利格拉乐·阿妈<出发与再生>,转引自杨翠《认同与记忆——以阿妈的创作初探原住民女性书写》,收录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下》,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290
    8孙大川:《原住民文学的困境——黄昏或黎明》收录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72-73
    9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孙大川:《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世纪》(序),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5
    11孙大川:《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世纪》(序),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11
    12孙大川:《原住民文化历史与心灵世界的摹写一试论原住民文学的可能》,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40
    13孙大川:《捍卫第一自然: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原始生命力》,详见台湾文学部落格网站:http://140.119.61/blog/forum-detail.php?id=796
    14夏曼·蓝波安:《关于冷海与情深》(自序),载于《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1997年版,页12-13
    15夏曼·蓝波安:《孤舟夜航的骄傲》(自序),《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会性,1992年版,页2
    16张瑞芬:《笔与桨的方向——夏日读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联合文学》9月,页159-163
    17此处信息依据笔者与夏曼·蓝波安的邮件交流
    1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92
    19董恕明:《浪漫的返乡人——夏曼·蓝波安》,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下》,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117-211
    20陈敬介:《冷海中燃烧的生命——试读(冷海情深)》,载载于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下》,台北:INK印刻,2003年版,页237-256
    21林青蓝:《兰屿,是人类的岛屿Pongso No Tao——访夏曼·蓝波安》,《人本教育札记》2000年12月,页23-27
    22张瑞芬:《笔与桨的方向——夏日读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联合文学》2001年9月,页159-163
    23陈建忠:《部落文化重建与文学生产——以夏曼·蓝波安为例谈原住民文学发展》,《联合文学》2003年7月,页193-208
    24杜伟瑛:《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鱼鞋的雅美人>与夏曼·蓝波安》,《淡水牛津台湾文学研究集刊》2004年12月,页101-119
    25纪俊龙《生活的文学——夏曼·蓝波安文学创作中的生活展现》,《弘光人文社会学报》2005年3月,页1-21
    26孙大川:《专辑:夏曼·蓝波安——只有海浪最爱我:孙大川对谈夏曼·蓝波安》,<印刻文学生活志>2005年3月,页32-45
    27吴旻旻:《“海/岸”观点:论台湾海洋散文的发展性特质》,《海洋文化学刊》2005年12月,页117-145
    28孙大川:《海底独夫:海洋文学作家夏曼·蓝波安》,《台湾原YOUNG》2006年1月,页21-31
    29陈孜涵:《夏曼·蓝波安海洋书写中的恶灵信仰观》,《中国现代文学》2006年6月,页39-58
    30林正盛:《写给达悟人的那片海洋——我所认识的夏曼·蓝波安》,《联合文学》2006年9月,页88-91
    31黄心雅:《“现代性”与台湾原住民文学:以夏曼·蓝波安与利格拉乐·阿(?)品为例》,《联合文学》2006年10月,页81-122
    32宋泽莱:《夏曼·蓝波安小说(海浪的记忆)中的奇异修辞及其族群指导》,《台湾学研究》2007年9月,页16-33
    33熊瑞英:《鱼的孩子,海的情人——来自兰屿的海洋作家夏曼·蓝波安》,《小作家月刊》2007年7月,页9-14
    34张瑞芬:《丰饶之海——评夏曼·蓝波安<航海家的脸>》,《文讯》2007年10月,页108-109
    35《黑色的翅膀》题辞,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
    36爱德华·摩根·佛斯特:《小说面面观:现代小说写作的艺术》(李文彬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版,页21
    37爱德华·摩根·佛斯特:《小说面面观:现代小说写作的艺术》(李文彬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版,页22
    38达悟神话中男性始祖生于石中,女性始祖生于竹中
    39夏曼·蓝波安:《飞鱼神话故事》,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页122
    40依照夏曼·蓝波安《飞鱼神话故事》整理,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
    41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版,页45
    42夏曼·蓝波安:《飞鱼神话故事》,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页119
    4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页5
    44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8
    45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7
    4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2
    47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7
    4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4
    49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6
    50夏曼·蓝波安:《“黑色”的新版自序》,《黑色的翅膀》,台北:联经出版社,见网络资源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l 84142m.asp
    5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6
    5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0
    5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6
    54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未出版
    55夏曼·蓝波安:《关于冷海与情深》(自序),《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1-12
    5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4
    57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35
    5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37
    59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39
    60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58
    6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89
    6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48
    6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44
    64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48
    65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52
    6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59
    67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80
    6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81
    69克里斯蒂安·麦茨:《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8
    70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46
    7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56
    7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57
    7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64
    74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94
    75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03
    76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像》,台北:新视界文库,2002年版,页147-149
    77 1987年台湾原住民举行“公义之旅——打破吴凤神话故事”,抗议《吴凤的故事》对台湾原住民的贬低与污蔑;1988年台湾教育部将《吴凤的故事》从小学教科忆中删除;1989年2月,嘉义县“吴凤乡”也正式改名为“阿里山乡”,树立于此的吴凤铜像也被推倒
    78拓拔斯·塔玛匹玛:《马难明白了》,载于《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页99
    79夏曼·蓝波安:《我的童年》,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页152-153
    80夏曼·蓝波安:《我的童年》,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页153
    81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页27-30
    82拓拔斯·塔玛匹玛:《拓拔斯·塔玛匹玛》,载于《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页39-40
    83雅美(Yami),是对兰屿岛上住民的通称,源于鸟居龙藏的称呼,国民政府一直沿用到现在。不过,很多兰屿人希望将雅美族正名为达悟(Tao)族,亦即“人”的意思。夏曼·蓝波安在他早期作品里将自己的民族称为雅美,后来的作品则已多称为达悟
    84夏曼·蓝波安:《孤舟夜航的骄傲》(自序),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页1
    85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65
    8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34
    87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65
    8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92
    89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92
    90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66
    91张锦忠:《<离散>在台马华文学的原乡想像》,《中山人文学报》22期,2006,页93-94
    92陈芳明:《孤星照大海》(推荐序一),《黑色的翅膀》,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年版,见网络资源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84142m.asp
    9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58
    94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82
    95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60-161
    9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71-72
    97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82
    98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84
    99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页11
    100李乔:《小说入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5年版,页60
    10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68
    10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29
    10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29
    104夏曼·蓝波安:《“黑色”的新版自序》,《黑色的翅膀》,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年版,见网络资源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84142m.asp
    105孙大川:《探访原住民的心灵世界》,载于《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页180-181
    106夏曼·蓝波安:《不愿被保送》,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页165页
    107夏曼·蓝波安:《无怨……也无悔》,载于《八代湾的神话》,台中: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12页
    108夏曼·蓝波安:《无怨……也无悔》,载于《冷海情深》,台中: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13
    109夏曼·蓝波安:《无怨……也无悔》,载于《冷海情深》,台中: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16
    110夏曼·蓝波安:《海洋的朝圣者》,载于《冷海情深》,台中: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18页
    11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283-284
    112夏曼·蓝波安:《“黑色”的新版自序》,载于《黑色的翅膀》,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年版,见网络资源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84142m.asp
    113克里斯蒂安·麦茨:《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4夏曼·蓝波安:《游牧的身体》(自序),载于《航海家的脸》,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7年版
    115夏曼·蓝波安:《无怨……也无悔》,载于《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09
    116夏曼·蓝波安:《“黑色”的新版自序》,载于《黑色的翅膀》,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年版。见网络资源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84142m.asp
    117孙大川:《复活“的山”》,载于《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版,页55
    118孙大川:《原住民文化历史与心灵世界的摹写》,载于《夹缝中的族群建构》,2000年版,页133
    119此次依据笔者与夏曼·蓝波安的邮件交流
    [1]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284页
    [2]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73页
    [3]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M].台中: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220页
    [4]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M].台北:印刻出版,2002年,226页
    [5]孙大川.久久酒一次[M].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年,202页
    [6]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254页
    [7]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与政治[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210页
    [8]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72页
    [9]吕慧珍.书写部落记忆:九零年代台湾原住民小说研究[M].台北:骆驼出版社,2003年,311页
    [10]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M].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1145页
    [11]王甫昌.当代社会的族群想像[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95页
    [12]拓拔斯·塔玛匹玛.最后的猎人[M].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200页
    [13]爱德华·摩根·佛斯特.小说面面观:现代小说写作的艺术(李文彬译).台北:志文出版社,279页
    [14]浦忠成.思考原住民[M].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311页
    [1]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C].台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302页
    [2]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下[C].台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310页
    [1]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奉君山.为什么原住民文学?——1984迄今原住民文学对台湾民族国家建构的回应与展望[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10年
    [3]余友良.空间、文化、情感——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中的原乡书写[D].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2009年
    [1]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张瑞芬.笔与桨的方向——夏日读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J].联合文学,2001年7月:159-163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209/storyb5-3.htm
    [3]张瑞芬.丰饶之海——评夏曼·蓝波安《航海家的脸》[J].文讯.2007年10月:108-109http://rfchang.idv.fcu.edu.tw/documents/comment/2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