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晋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众多根据地之一,西靠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东扼同蒲铁路北段,直接威胁日军南下交通线的畅通,是晋察冀根据地与晋冀鲁豫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联系的唯一通道;北达祖国边疆绥远百灵庙和乌兰花一带,可以时时威胁平绥线,这对打破日伪进攻大西北有决定意义;南接汾离公路与阎锡山统治区相隔。本文就以该区抗战时期农村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边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农业生产状况(经济分区、农具、农产品种类、耕作制度)、农村土地问题、借贷关系、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等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共政权力量介入下的晋绥边区农村经济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贫雇农取代地主、富农成为占有土地最多的阶级;租佃期限较以前大大延长,租额、租率标准下降;私人借贷比重下降,新式金融力量—银行为代表的政府贷款比重增加;通过互助变工运动,农村由个体家庭生产逐渐转向集体性生产;阶级结构由地主、富农与贫雇农占多数转化为以中农为主。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从论题提出及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点等方面对论题的可行性进行说明。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边区成立的自然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第二章,主要对边区农业经济分区、农具、农产品种类及分布情况、耕作制度进行说明。
     第三章,主要研究边区农村的土地问题。在土地分配方面,土地在近代私有化趋势下,地主、富农成为占有土地最多的阶级,抗战爆发后,中共晋绥边区政府一方面对现有土地占有关系进行调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利用减租交租政策转移。虽然减租条例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租佃关系稳定,不允许地主随意收回土地,但在政策范围内政府亦允许地主收回土地用于出卖、出典、转租。第二、利用回赎土地转移地权。典押地都属于高利贷形式,边区政府成立以来严禁高利贷,因此大力鼓励回赎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开荒运动为增加贫雇农土地。在租佃关系方面,战前农佃分布以自耕农为主;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并存,尤以实物地租为主;大多数租约都是书面约,租佃年限一般都较短,租额、租率水平都较高,边区政府成后延长了租佃期限;受战争影响更多依赖于实物地租;取消了书面约中的剥削条款;降低了租额与租率。
     第四章,研究边区借贷关系。边区借贷的原因是广大贫苦群众深受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农业生产资料缺乏;边区金融紊乱,农业发展缺乏必要资金。探讨了战前边区借贷种类、来源、期限、利率问题,接着又对抗战后边区减息政策和回赎不动产政策进行梳理,着重介绍了以西北农民银行为中心的借贷运动,其中农贷对象以中贫农为主;发放贷款做到不违农时;在资金上面实行政府投资与民间游资相结合;农贷发放主要放在生产方面。农贷的发放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而且促进了边区阶级结构的变化,地主、富农比例下降,中贫农,尤其是中农比例迅速增加。
     第五章、论述了边区金融情况,西北农民银行在兴县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银行的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并利用“四项动员”扩大了银行的基金,使银行成为制度健全、组织相对严密的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开展了发行货币、管理外汇、办理汇兑、办理储蓄、兼理金库等职能,尤其是发行边区本位货币—西北农钞,为晋绥根据地建立独立自足的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银行利用发行的西北农币与银洋、法币、伪钞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边区基本实现了农币的单一本位币制度,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这一方面改变了边区各种货币同时存在的混乱局面,使西北农币为边区唯一的货币计量单位;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日伪以法币、白洋、伪钞等非本位币扰乱边区金融,套用边区物资,有利于边区平衡进出口贸易。此外,银行还通过管理外汇增加了银行外汇实力,通过银行牌价调控进出口货物,有效地促进了边区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边区互助变工运动。这是边区政府利用旧有互助形式,组织群众进行集体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其组织背景是边区劳动力被日军大肆杀戮和抓捕;阎锡山、新军与八路军大量征兵;人口主动迁移和被迫逃跑下大量减少,同时受战争影响耕畜也大量减少,荒地数量却大量增加。为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进行生产,“组织起来”集体劳动是发展生产的必然选择。抗战时期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1942年)互助变工组织的探索时期。其中前两年只是含糊地提出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在实践中并没有进行具体调研与组织管理,1942年边区政府才开始真正重视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但在兴办互助组织时完全抛开民间原有形式,采取一套程序,强迫命令方式,因此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第二阶段(1943年)变工组织初步发展时期。以兴县温家寨为个案对这一年边区互助运动进行研究,发现劳动互助一般是在相互间存在亲戚朋友或主佃依存关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条件相差不多的家庭,或生产条件差别明显而互相有所求的家庭。互助变工组能解决各阶层的不同困难,吸引更多人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变工组的规模要适当。变工互助方式要由简单而复杂,范围由小而大,时间由短而长。互助干部要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做事公道。第三阶段(19441945年)互助劳动组织普遍发展时期。其中1944年各地互助组比例较往年有明显增加,但在地区分布上还存在很大不平衡性,在发展成效上也很不乐观。1945年针对这一问题,边区政府提出在农业上要巩固扩大变工组织,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到各种各样的变工互助组织之内。在副业上要吸收余资余力,用顶钱股顶工股顶身股及按股分红的方法组织各种变工合作小组。在妇女纺织上要发动全家男女老小都参加变工互助小组。在工矿业上要用公营、民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组织互助合作组织。部队机关公营企业也要注意吸收民间力量发展互助合作组织,采用“民主评定,按质分级分组的制度,贯彻‘公私两利’、‘公私分明’、‘军民两利’、‘战斗与生产结合’的方针”来完成各种生产任务,从而使变工互助在质量上也大大改观。在互助种类上,1944年以前主要是利用旧有变工形式组织,1944年以后在各地在变工互助组的基础上,又组织成立纺织、开荒、运输等多种类型的变工合作社,迈出了互助合作组织近代化发展的第一步。在变工原则上主要坚持自愿原则,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劳武结合原则。此外,还规范了变工互助组织的记工、折工、还工办法,总结了互助变工组织的意义及偏差。
     本文创新点在于:(1)研究范式的创新。中共经济建设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排斥、融合乃至转换的互动过程。民间社会、广大并非完全被动的角色,民间传统运行方式、传统心态及其行为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共产党的政策,塑造着中共各项经济政策本身。因此突破过去研究中的上层视角,重视中共经济建设与乡村社会的双重互动,对中共乡村建设的全貌考察是大有裨益的。(2)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往对于晋绥边区经济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对某个问题的单独研究,而本文将对晋绥边区农村地权和租佃关系;新式金融建设与乡村借贷关系;互助合作运动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全面反映战争背景下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3)研究资料的创新。本文充分运用山西档案馆有关晋绥根据地的大量原始资料对边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扩大了根据地经济研究的资料范围,尤其是当时边区政府所作的许多调查报告,提供了许多有关农民应对政府措施的真实反映。
As one of the many base are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during the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Jin-Sui Base Area (JSBA), lying to the east of the Yellow River, facing the Shan-Gan-Ning Border Area (SGNBA) with the River in-between, provided an important defence for the SGNBA;in the east,the JSBA,guardi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ong-Pu Railroad, directly menaced the artery by which the Japanese forces moved down to the south, was the only passage from the Jin-Cha-Ji Base Area (JCLBA)to Jin-Ji-Lu-Yu Base Area (JJLYBA) and SGNBA;in the north, the JSBA, extending to Bailing Temple and Wulanhua along the frontier of the country, presented a constant threat to the Ping-Sui Railrod, which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feat the attacks to the Northwest by the Japanese forces and the Puppet Troops; in the south, the JSBA, separated by the Jie-Fen Road, faced the reg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Yan Xishan.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a focus on the rural economics in the JSB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cluding mainly its natural environments, social environmen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 (the divisions of economics, farm implements,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farming system), rural land problems, lending and borrowing relationship, agrarian finance,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ect.
     Our studies reveal, owing to the interposition of the C.C.P.government, a whole series of changes took place in JSBA's rural economics, such as 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 were no longer the classes who possessed much of the land, they had been replaced by the poor peasants and the farm laborers; tenancy became much longer than before, rental and rent rate decreased; the ratio of private money-lending and borrowing decreased; the new form of finance—the ratio of the government loan represented by the banks increased; family production has been turned into collective production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class structure had been changed from the dominance of the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poor peasants, and farm laborers to that of the poor-middle peasants.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of which the introduction is devoted to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argument,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origina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etc.
     Chapter1is a retrospect to the founding of the JSBA, and the then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Chapter2is discussion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ivisions, farm implements, agricultural produce and the distributions, farming system, etc.
     Chapter3takes a focus on the land problems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e JSBA. So far as the land allotment is concerned, under the influence from privatization of land in the modern age, the landlords and the rich peasants formed the class with the possession of much of the land. 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government of the JSBA, on the one hand, tried to re-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possession by means of, first of all, transferring the land ownership through decreasing and paying the rent. Although the rent decreasing regulations were mainly for maintaining the tenancy relationship, landlords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the land at will, they could did it if they wanted to sell, pawn, or re-rent their land.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do it by means of transferring the land ownership by way of redeeming the pawned land. Usury had been forbidde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SBA government; land pawning was a sort of usury. So it was encourag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deem land.
     On the other side, increases peasants land by reclaiming wasteland. In tenancy relationship, before the war, food rent, money rent and labor rent coexist and food rent is the main part. During that period, most of the leases are written with short tenancy period and high rent and rental rates. The border government not only extended the tenancy period, but also canceled terms of exploitation in written lease. The border government also reduced rent and rental rates.
     Chapter four takes a focus on loan relationships in border areas. The reasons why loan exists in the border areas are the exploitation of land rent and usury, lack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terials and capital and disorders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This chapter not only discusses the species, source, duration, interest rate of the loans in border area before the war, but also gives a review about cutting interest rates policy and putting real estate policy after the war. I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roduce the lending movement centered by Northwest Farmers Bank. They made agricultural loans mainly to poor peasants and made loans in the right season. They also combined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private capital and made agricultural loans issued mainly on production. Loans issued not only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but also promoted the changes in class structure which decreased the ratio of landlord and increased the ration of poor and middle peasants especially middle peasants.
     Chapter five takes a focus on financial situation. The Northwest Farmers Bank was established on Xing County Farmers Bank and further improved the banking institutions, personnel structure, and made use of the "four mobilization" to expand the bank fund and make the bank become a well organ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with a sound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west Farmers Bank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functions of issuing currency, managing foreign exchange, handling remittance and savings, and managing treasury, etc. The Northwest Farmers Bank issued the border's standard currency-Northwest Agricultural Bill, which create good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independent economic system for Jin-Sui base area. The bank made us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al Bill struggling with silver dollar, kuomingtang currency, and bogus currency. The border government made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al Bill as the only standard bill and built the self dependent financial system. Tha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changing the chaos aroused by various currencies, preventing the financial confusion made by Japanese puppet and avoiding losing materials. It also did good to balance the import and export.
     The bank increased its foreign exchange force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then promoted the balan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he bank also regulate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rough the bank rate, thereby stabilized prices and improve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ople.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ovement of mutual-aid working in the border area. This is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that the border area government make use of the old mutual aid form and organize people to undertake collective labor.
     At that time, because of the Japanese army's wantonly killing and capture and massive conscription by YanXishan, the eighth route army and new army, active migration and forced fleeing, labor in the border decreased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draught animals are greatly reduced by the war. So, in face of increasing wasteland, for developing production, it is inevitable choice to concentrate limited human and materials, and do the work together.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mainly has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1940--1942) is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At the first two years, the government only vaguely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didn't do the detaile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practice. In1942, the border government really start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ai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putting aside of original form, taking a set of procedures and taking the command mode, the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did not get good effect. The second period (1943) is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Taking Wenjia village as an example, by studying the mutual aid movement in this village, we find that mutual aid generally existed between friends and relatives or dependency relations, such as those families that have the similar production materials or those families that have mutual needs. Mutual aid working group can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different classes, attract more people to take part in production. Work group size should be appropriate. The cooperation mode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simple, small to complex, big. The leaders of th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just, wholehearted devotion to public duty and make himself as an example. The third period (19441945) is widely developed period. In1944, the organiz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ing to the former years, but the distributions were imbalance and their effects are not optimistic. In1945,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organization in agriculture. On avocation, we should absorb residual capital force and organized cooperation groups by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Using money stock, labor-sharing stock, and sharing bonus, etc. In the women's textile, we should appeal everyone to join the group.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e may organize the cooperation by public, private, and cooperation. For accomplishing different kinds of producing tasks, government and public enterprise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absorb civilian force to develop mutu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dopt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evaluation and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mutual benefits to public and personal","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mutual benefits to military and civilian". Before1944, they mainly made use of the old mutual aid form. After1944, on the basis of mutual aid group, the government also set up textil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types of work cooperative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also regulated the ways of recording work and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deviation.of mutual aid working organization.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ree points:1)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atic. The relation between CPC'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grassroots society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mutually exclusive, integration and transition. Civil society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didn't just play completely passive role. Traditional mode of operation, the traditional mentalit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i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restricts the policies of the CPC and shape each economic policy. So breaking through the past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upper sid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of CPC'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rural social have been of great benefit to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CPC's rural construction.2) Rich research contents. Unlike traditional Jin-sui border region economy researches that only focus on an issue, to fully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under the war background, my paper 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hich involves the relation between Jin-Sui border rural land ownership and tena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financi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lending, and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movement.3)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aterials. This paper fully used the large amount of original materials of Shanxi Archives about Jin-Sui base area to do a systematic research abo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area, and enlarged the materials border about the economic research of the base area. My research materials include many investigation reports which provide many farmers' real reflection to the government measures.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2页。
    ②(美)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北京:档案出版社,第536页。
    ①廖兆骏编著:《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3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②《解放日报》1942年2月20日,第3版。
    ③《解放日报》1942年4月20、21日,第3版。
    ④《新华日报》1944年1月11日,第5版。
    ⑤魏宏运:《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1页。
    ⑥漆侠:《历史研究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⑦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甘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⑧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①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②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财政厅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广东省档案馆编:《东江革命根据地财政税收史料选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⑤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太岳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
    ⑥江苏省财政厅编:《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⑦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⑧陕西省档案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辑),1987年(第23辑),1988年(第48辑),1990年(第9辑),1991年(1014辑)。
    ⑨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编印:《陕甘宁边区重要政策法令汇编》,1949年。
    ⑩甘肃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986年。
    ⒒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抗日战争时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⒓樊润德,路敦荣编:《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3年。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十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史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杜鲁公等编:《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合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上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⑥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南区合作社史料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杨世源:《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山西省财政厅税务局等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1938·21949·1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⑨魏宏运,左志远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
    ①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③李茂盛:《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④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⑤薛暮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⑥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⑦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①张国祥:《山西抗战史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朱玉湘主编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戎子和:《晋冀鲁豫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④赵秀山:《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⑤谢忠厚:《河北抗战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分行编:《冀南银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⑦河北省金融研究所编:《晋察冀边区银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
    ⑧魏宏运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纪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⑩刘泽民等编:《山西通史大事编年》,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⒒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⒓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太岳革命根据地纪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⒔温抗战,梁金保:《晋绥根据地大事记》,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4年。
    ①(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473页。
    ③(澳)古德曼著,田酉如译:《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④(美)爱泼斯坦著:《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⑤(日)内山雅生:《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①魏宏运:《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货币的统一》,《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②宋克仁:《晋察冀边区的金融货币斗争》,《山西革命根据地》,1987年第3期。
    ③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文史哲》,1981年第3期。
    ④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
    ⑤薛暮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货币斗争》,《财贸经济丛刊》,1980年第1期。
    ⑥田酉如:《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变革》,冯崇义,(澳)古德曼编:《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⑦陈家骥等:《皖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的历史考察》,《安徽史学》,1985年第4期。
    ⑧喻杰:《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工作》,《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第7期。
    ①黄存林:《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河北学刊》,1985年第5期。
    ②景占魁:《晋绥革命根据地农业浅探》,《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
    ③金丰、李树萱:《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是怎样解决财政问题的》,《经济问题》,1983年第8期。
    ④韩志宇:《晋绥边区工商业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⑤韩志宇《晋绥边区农业税政策初探》,《晋阳学刊》,1984年第1期。
    ⑥郝建贵:《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斗争史料》,《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⑦李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⑧张孟莘:《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物质保证》,《学术研究》,1985年第6期。
    ⑨戴向青:《土地政策的转变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求实》,1984年第Z1期。
    ⑩页川:《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绍兴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⒒何文孝、高长林、刘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减息》,《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⒓陈舜卿:《试论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减息》,《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⒔于滔:《抗日根据地组织货币流通基本经验初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84年第S1期。
    ①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合理负担”政策》,《文史哲》,1985年第5期。
    ②杨桂兰:《西北农币的发行与巩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③杨桂兰:《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政策》,《山西革命根据地》,1988年第3期。
    ④(澳)波林·基廷:《抗日战争时期合作运动的剖析》,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⑤(美)爱德华·弗里德曼,(美)马克·塞尔登:《抗日战争最广阔的基础—华北根据地动员民众支援抗日的成功经验》,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⑥(美)爱德华·弗里德曼,(美)马克·塞尔登:《抗日战争最广阔的基础—华北根据地动员民众支援抗日的成功经验》,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⑦(日)田中恭子的《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①刘萍:《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
    ②于松晶,薛微:《抗日根据地的物价管理》,《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③方明东:《革命根据地农村社区的社会变革》,《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④李金铮:《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合作社的借贷活动》,《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Z3期。
    ①郭晓平:《太行根据地的金融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李金铮: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温锐:《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方式—略论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的社会改革作用》,《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4期。
    ④王晋源:《科学技术在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⑤魏宏运:《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集市贸易》,《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
    ⑥郝建贵、郝品:《抗战时期的西北农民银行》,《文史月刊》,1999年第1期。
    ⑦闫庆生,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⑧乌亭玉:《北方抗日根据地农林牧副业的发展》,《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⑨王超航:《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⑩朱兴义,赫坚的《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转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⒒孙守源:《山东抗日根据地地方流通券探踪》(上),《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
    ⒓孙守源:《山东抗日根据地地方流通券探踪》(上),《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
    ①李小玲:《晋冀鲁豫根据地金融斗争史略》,《山西档案》,1994年第3期。
    ②花瑜:《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平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③申春生:《山东抗体根据地的对敌贸易斗争》,《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
    ④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两次货币斗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⑤刘宏:《晋察冀边区的棉纺织业》,《河北学刊》,1998年第1期。
    ⑥贾秉文:《晋察冀边区的金融事业》,《历史档案》,1995年第2期。
    ⑦赵熙盛:《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土地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⑧石雷:《回忆晋察冀边区银行》,《文史精华》,1994年第3期。
    ⑨张玮:《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与交租问题》,《中国农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⑩张玮:《抗战时期晋西北的地租、租率及其变动—以1942年张闻天调查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⒒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①黄正林:《地权、佃权、民众运动与减租运动—以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
    ②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③徐建国:《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党的文献》,2008年第5期。
    ④王晓蕊:《抗战时期晋西北地区中共减息政策的变迁》,《学理论》,2012年第11期。
    ⑤刘学礼:《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经验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5期。
    ⑥林淼:《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⑦王晓蕊:《晋西北根据地合作社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①周婷婷:《以乡村民众的视角探寻历史发展的多面性—以土改前山东根据地农民互助状况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②侯春华:《论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③王晓荣,李斌:《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④刘大可:《山东解放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东岳论丛》,1991年第3期。
    ⑤贺文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变工互助探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⑥李玲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农业劳动互助运动的历史考察》,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⑦张玮、李翠青:《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劳动互助政策及实践评价》,《古今农业》,2006年第3期。
    ⑧童振华:《晋西北变工互助研究(19431945)》,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⑨李丽芳:《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合作经济的发展》,《沧桑》,2011年第3期。
    ⑩刘庆礼:《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合作社述论》,《党史文苑》,2010年第4期。
    ⒒刘庆礼:《试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合作》,《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⒓张永刚,张丽:《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合作社商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⒔陈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陈珂:《陕甘宁边区述论》,《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高翠:《抗日根据地驱逐伪币的斗争述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③杨建芳:《西北农民银行探析》,《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第1期。
    ④光梅红:《西北农民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山西档案》,2008年第2期。
    ⑤光梅红:《抗战时期西农币信用危机及原因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
    ⑥赵颖:《晋西北根据地发行农币的原因》,《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7期。
    ⑦梁丽哲:《晋察冀边区对日伪货币的斗争》,《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3期。
    ⑧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利率政策考》,《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
    ⑨张玮:《中共减息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对策—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借贷关系为例》,《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⑩张玮:《抗战前后晋西北乡村私人借贷》,《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3期。
    ①武婵:《20世纪四十年代晋绥边区农贷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②李丽芳:《浅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农贷发放》,《党史博览》(理论)2011年第1期。
    ③刘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④张永红:《陕甘宁边区政府货币政策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⑤徐建国:《关于减租减息运动中的农民动员—亦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⑥杨建芳:《浅析西北农民银行的农贷》,《沧桑》,2011年第1期。
    ⑦王先明:《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变动的个案分析》,《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⑧岳谦厚,张文俊:《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农经济”—以1942年张闻天兴县14村调查为中心的研究》,《晋阳学刊》,2010年第6期。
    ①张文俊:《革命乡村阶级结构与土地关系之嬗变—以晋绥边区西坪村为例》,《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
    ②刘鹏:《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③牛建立:《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农业》,《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④达凤云,边质洁:《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初探》,《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⑤张照青:《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农业改良述论》,《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⑥张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的农业雇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⑦李常生:《晋西北根据地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探析—以纺织妇女为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⑧高洪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私营工商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2011年第21期。
    ①牛建立:《论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的商业建设》,《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郑立柱:《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科研及社会变迁》,《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
    ③刘波:《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贸易政策的演变》,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④赵立伟:《晋察冀边区集市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⑤闫庆生,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⑥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兰州学刊》,2010年第11期。
    ①王建国:《华中抗日根据地田赋征收考述》,《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期。
    ②黄正林,文月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③魏宏运:《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商业贸易》,《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④刘云:《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初探》,《沧桑》,2010年第10期。
    ⑤杨肃娟:《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工商税收》,《党史文汇》,2011年第6期。
    ⑥李春峰:《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考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⑦李自典:《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与政府干预》,《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⑧。李丽芳:《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湘潮》(下半月),2011年第4期。
    ⑨庞琳,刘鹏:《略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政策与立法》,《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1期。
    ⑩孙建刚,史红霞:《试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贸易“统制”政策》,《前沿》,2011年第12期。
    ⒒张玮:《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民家庭生活实态—兼论“地主阶层”经济与生活水平之变化》,《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⒓作者这里使用“阶层”一词,一般情况下这与“阶级”一词是通用的,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两者的概念意义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是一个科学概念,意谓财富地位、身份相同之人士,社会阶层更包括政治、心理因素。”(张华葆:《社会阶层》,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1页。)其中对于阶级,学者普遍认为是“建立在认为社会存在着分裂和对立的集团,并且集团之间的对立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中。”而阶层“是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个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http://wenku.baidu.com/view/38e7552e0066f5335a812145.html),因此本人认为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地主阶层”更多的是特指“地主阶级”。
    ①张照青:《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物价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②倪立敏:《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物价问题探析》,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张秀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价斗争》,《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④郑彦林:《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价问题》,《传承》,2012年第4期。
    ⑤张照青,张帆:《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物价变动》,《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①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①(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1页。
    ②晋绥边区主要处于山西和绥远两省,此外还包括陕西神府,1941年5月,中共中央“为使晋绥党政机关有一个安全的后方,在兴县黄河对岸,将陕甘宁边区神木、府谷二县各一部化为神府县,归晋绥边区管辖。”(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2—163页。)直到1948年12月,神木、府谷等县政府重新划归陕甘宁边区管辖。
    ③绥远最早建制是始于“自民国元年,外蒙附俄,政府防其内犯”,而在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热别行政区,宁夏则设护军使驻镇其间。”到1928年时,正式成立宁夏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四个行省,本文所涉及绥远则专指绥远省。
    ④晋绥边区本包括三个地区,分别为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根据地,但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阎锡山退守晋西南,为维护统一战线,中共与阎锡山方面于1940年4月达成协议,以汾离公路以南为阎锡山的“吃粮区”,因此本文没有将边区晋西南部分列入研究范围。
    ⑤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6、16页;张国祥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①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山西省经济资料.地理地质矿产部分》第1分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页: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②张维邦:《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5页。
    ③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④张维邦:《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⑤赵济、高起江:《晋西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⑥廖兆骏编:《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4页。
    ⑦廖兆骏编:《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2页。
    ①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②廖兆骏编:《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页;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地理志》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93、195页。
    ④廖兆骏:《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绥远志略》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194页。
    ⑤廖兆骏:《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绥远志略》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26页。
    ①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3—-44页
    ②中共山西省省委调查研究室编:《山西省经济资料·地理地质矿产部分》第1分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页。
    ③张维邦:《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④中共山西省省委调查研究室编:《山西省经济资料·地理地质矿产部分》第1分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7页。
    ①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9、12、13、16页。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20页。
    ②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全名Ferdiand Paul Wilhelm Diebrand Frieherr Von Richthofen,185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等地从事科学研究,1860年奉普鲁士国王命令赴东亚考察,18621868在美国进行地质学研究。18681872年,在加州银行和上海西商会的援助下,曾先后7次到中国考察,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中国黄土风成说理论,历任波恩、莱比锡、柏林大学教授,1905年病逝于柏林。他的中文名字习惯译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简称李希霍芬,但也有其他翻译,如(美)马克.塞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翻译为巴隆.冯.李德芬,本文按照习惯译法取李希霍芬,在此特作说明。
    ③转引自(美)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①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土地志》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3页;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地理志》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2—243、259页。
    ②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③牛儒仁主编:《偏关县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②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近代的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0页。
    ③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④王振华:《阎锡山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457页。
    ①杜任之:《关于山西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几段回忆》,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5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②“牺盟会”,全称“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9月初,由“山西省自强救国同志会”中宋劭文、荣子和、刘玉衡、张隽轩等左派进步青年倡议建立,阎锡山任会长,梁化之任总干事,刘岱峰为秘书,并在9月18日纪念“九一八”五周年大会上,向民众正式宣布成立。但由于阎锡山素来反共,再加上日本抗议、国民党干涉,以及阎锡山周围反共分子的反对,阎锡山遂在报纸上公开宣称:“所有宣言及工作纲领等,均未正式决定,外间所传宣言及工作纲领,仅一二发起人之个人以及那,未经会议通过”,致使牺盟会工作陷于停顿。
    ③王振华:《阎锡山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468页。
    ①《关于全国对日抗战及红军参战问题的意见》,《周恩来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
    ③毛磊,范小方主编:《国共两党谈判通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0页。
    ④黄修荣编:《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8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②若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日报》,1942年4月13日,第2版,第331号。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66页。
    ⑥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0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1页。
    ③段云:《忆西北经济总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49辑,1987年,第49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①《晋西北三年来的生产总结》,《解放日报》,1943年1月20日,第2版。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104—105,259,263264页。
    ①中共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之四—商业贸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4—1。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1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1页。
    ④晋西北党委:《晋西北区党委经济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Ⅳ商业贸易》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4—1。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③渠绍淼等编:《山西省外贸志》(上册·初稿),山西省地方志编委办,1984年,第380页。
    ④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214页。
    ⑤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中外经济统计汇报》,1941年第1期。
    ⑥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①山西省妇女联合会编:《晋绥妇女战斗历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②董纯才等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③费雪:《绥远教育概况》,《西北通讯》,1948年第3期。
    ④雒春普:《晋省禁烟》,侯伍杰主编:《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83页。
    ⑤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52253页。
    ①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附录》第50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9页。
    ②刘存善等编著:《阎锡山的经济谋略与诀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③山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6页。
    ④雒春普:《阎锡山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5页。
    ⑤张全盛,魏卞梅:《日本侵晋纪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6页。
    ①1931年11月27日,日本政府签署国际禁烟条例,日军在其占领区内,遂不得不在表面上完全遵从这一协定,但实际上在当地积极提倡鸦片种植,秘密进行贩卖毒品的勾当。
    ②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③所谓大青山“后山”地区,是大青山以北地区,包括武川、固阳等县。
    ④(日)江口圭一,王玉平、唐克俊译:《抗战时期的鸦片战争》,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9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⑤张佐华:《蒙古旅游散记》,《新亚西亚》,1925年第4期。
    ①牺盟会与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③刘国语:《左权传》,北京:当代出版社,2005年,第381页。
    ①张国祥:《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2—93页。
    ③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①“抗敌决死队“,全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7年8月1日正式成立,是薄一波提议,经阎锡山同意而组建的,初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虽然其中也有不少阎锡山军队中的旧军官,但新军的各级主要将领都由中共与进步青年担任,实际上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支新型革命队伍,是建立山西新军的开始。
    ②梁正主编:《战动总会简史》,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③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山西革命回忆录》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①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64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页。
    ①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山西革命回忆录》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2页。
    ②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9卷·第97—108辑,内部图书,第819页。
    ①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18页。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9页。
    ②张维邦等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974页。
    ②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2页。
    ③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上,绥远省政府,1933年,第6页;霍世荣:《武川农业考略》,中国政协商会议内蒙古武川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川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第161页。
    ④冯合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第245页。
    ①徐松荣:《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99页。
    ②胡泽学:《三晋农耕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166,169—170,172页。
    ①徐松荣:《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99页。
    ②徐松荣:《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99页。
    ①徐松荣:《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00,231237页。
    ②张维邦等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325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页;中共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I—农林牧畜》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A22—7—10—1。
    ①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上,绥远省政府,1933年,第17页。
    ②廖兆骏编著:《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绥远志略》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12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9页。
    ①山药,这里特指土豆,也就是马铃薯,是当地一种俗称。
    ①廖兆骏:《绥远志略》,《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第122—-123页。
    ②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早地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02页。
    ③绥远通志馆编:《绥远通志稿·第3册·卷192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100页。
    ④刘巽浩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①山西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194页。
    ②山西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194页;徐松荣:《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03页。
    ③方山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编:《方山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④刘巽浩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⑤方山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编:《方山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②刘景泉,邵云瑞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第110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年》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15页。
    ④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资料》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57年,第1314页。
    ①吴文晖:《中国入地问题及其对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98页。
    ②吴文晖:《中国入地问题及其对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99101页。
    ③王防:《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①严中平、汪敬虞、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种,北京:科学出版社,第267页。
    ②毕仁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1935年。
    ①世昌:《整理绥远土地刍议》,《边事研究》,第5卷第3期,1937年。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③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⑤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①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资料》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57年,第14页。
    ②刘景泉,邵云瑞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第110页。
    ①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资料》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57年,第14—16页。
    ②山西新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山西新军决死队第二纵队文献资料》,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①《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1940年10月公布),《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2版。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①《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1940年10月公布),《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2版。
    ②析分:《一定要保障佃权》,《抗战日报》,1943年2月18日,第4版。
    ③《行政公署关于防止夺地的说明》,《行政导报》,1943年第1期。
    ①(本报讯)《贯彻减租交租法令严禁非法夺地》,《抗战日报》,1943年1月7日,第1版。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97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4页。
    ②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Ⅵ财政》(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8—1。
    ③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绥米朱葭吴清及晋西北经济考察报告·第二部分·晋西北概况》,转引自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④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Ⅵ财政》(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8—1。
    ⑤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Ⅲ公粮》(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 案号:A22—7—7—1。
    ①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Ⅲ公粮》(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7—1。
    ②张国祥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8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3页。
    ①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Ⅲ公粮》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7—1。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4页。
    ③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09110页;《临县的减租工作》1941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3—25—1。
    ①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②黄照:《减租减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引自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2页。
    ①韦文:《晋西北的土地问题》,《解放日报》1942年4月20日,第3版。
    ①韦文:《晋西北的土地问题》(续),《解放日报》,1942年4月21日,第3版。
    ②(社论)《认真领导春耕运动,增加农业生产》,《抗战日报》,1941年3月19日,第1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5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3页。
    ⑤《晋西北民国三十年春耕工作方案》,《抗战日报》1941年3月19日,第2版。
    ⑥(特讯)《行署提倡开荒改善民生颁布奖励垦荒办法》,《抗战日报》,1941年3月29日,第1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1142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4页。
    ③《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的指示》,《抗战日报》1945年2月9日,第1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2页。
    ③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①《兴县横城、神府贺家川群众创办开荒合作社》,《抗战日报》,1944年5月16日,第2版。
    ②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1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96页。
    ①(兴县讯)《本年农业生产兴县成绩颇好》,《抗战日报》,1941年10月30日,第2版。
    ②(兴县讯)《本年农业生产兴县成绩颇好》,《抗战日报》,1941年10月30日,第2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6页。
    ④垧,又称公顷,1垧=1公顷=10大亩=15小亩,在东北地区较为流行,在西北地区1垧=3亩或5亩。晋绥边区统计数据依据1垧=3亩。(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1页)
    ①《兴县今年的春耕运动》,《抗战日报》,1944年8月31日,第4版。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5页。
    ②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42页。
    ①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3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章第1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第130页。
    ③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土地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0页。
    ①武新宇:《一年来民政工作中几个重要工作的总结》,《行政导报》,第2卷第1期,1941年。
    ②《神池土地关系情况调查》,转引自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828页。
    ①陈伯达:《近代中国地租概说》,沈阳:东北书店,1949年,第23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7页。
    ②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③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4页。
    ①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7页。
    ③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④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①《二地委关于五寨南关减租工作总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 27—1—13—2。
    ②《二地委关于五寨南关减租工作总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7—1—13—2。
    ③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④《赵家川口调查资料·土地问题》(二)1942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141—1—130—1。
    ①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7页。
    ①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南京:正中书局,1946年,第49、51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②析分:《一定要保障佃权》,《抗战日报》1943年2月18日,第4版。
    ③(本报讯)《贯彻减租交租法令,严禁非法夺地》,《抗战日报》,1943年1月7日,第1版。
    ④析分:《减租交租工作在河曲》,《抗战日报》,1943年3月9日,第4版。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页。
    ⑦(宁武讯)《宁武开展减租运动农民集会讨论减租》,《抗战日报》,1943年11月23日,第1版。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9—34页、4959;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民国25年第3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章第26—49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①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民国25年第3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章第54、63、72页。
    ①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李炳炎:《中国经济大辞典》,南京出版社,1990年,第60—61页;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农业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①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4155页。
    ②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7页。
    ③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社,1936年,第9495页,128129页。
    ①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年刊》,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1935年,调查统计章第39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②《地租问题杂记》(藏于山西档案馆),转引自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③薄一波:《论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94页。
    ④王生甫,任惠媛:《牺盟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6页。
    ①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7页。
    ②梁金保:《抗战初期“动委会”简述》,山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西革命回忆录》第3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③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9,152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①“二五减租”最早是孙中山于1924年北伐前夕提出的。(金得群:《“二五减租”发轫初探》,《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6期。)
    ②原文称“原为四六分者,现以地主五点五,伴种户四点五分之”,按照二五减租的原则计算,原文有误,应该是地主四点五,伴种户五点五。
    ③《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二版。
    ④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南京:正中书局,1946年,第8283页。
    ⑤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社,1936年,第102103页。
    ①中共晋西区党委:《土地问题材料汇集I—晋西北的阶级》(1941年12月),转引自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第]62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0页。
    ①正副产物标准“耕地所产谷物为正产物,所收杂草为副产物,耕地每年收获一次者谷物为正产物,地边附种菜蔬瓜豆为副产物,耕地每年收获二次者谷物为正产物,附种菜蔬瓜豆为副产物,第一季专种蔬菜亦为正产物论,耕地播种两种以上谷物者,均以正产物论,地边附种均以副产物论。耕地附着果木产物之处理依其约定。(《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二版。)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9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页。
    ④《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2版;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⑤《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二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1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26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①韦文:《晋西北的土地问题》续,《解放日报》1942年4月21日,第3版。
    ②《行政公署关于防止夺地的说明》,《行政导报》,1943年第1期。
    ③胡健:《减租交租工作在河曲》,《抗战日报》,1943年3月9日,第4版。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①《二地委关于五寨南关减租工作总结》,山西省档案馆,全宗号27,目录号1,案卷号13,件号2。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7138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5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③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1页。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苏北新华书店,1949年,第30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4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③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④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⑤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48页。
    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②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种,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40页。
    ③(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1页。
    ①《各省农民借贷调查》,《农情报告》,1934年第4期。
    ②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①内蒙古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内蒙古金融志》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①罗涵先:《什么是高利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山西经济之鸟瞰》第2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1页。
    ②董化南主编:《内蒙古金融志》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①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金融志》上,山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84年,第135136页。
    ②《农情河南报告》,1934年第11期。
    ③内蒙古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金融志》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7页。
    ①《农情报告》,1934年第4期。
    ①李向前:《抗日战争与中国西北农村社会的变动—兼谈张闻天的“新式资本主义”观点》,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②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61、62页。
    ③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
    ④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①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②《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1940年10月公布),《抗战日报》,1940年10月23日,第二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16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16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15—16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0页。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苏北新华书,第773页。
    ③梁正主编:《战动总会简史》,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353357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7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页。
    ③《晋绥行署关于发放1944年度农贷的指示》,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1—19。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③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⑤本报讯:《行署政务会议决定放青贷二百六十万,贷给生产积极的贫苦农民》,《抗战日报》,1943年5月13日,第1版,第344号。
    ①穆欣:《三百万人民高涨着劳动热潮—晋西北生产运动续报》,《新华日报》,1943年8月11日,第2版。
    ②新华社晋西北廿二日电:《鼓励农业和纺织业,晋绥行署大量放款》,《解放日报》,1945年2月23日,第1版。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
    ②步勇:《怎样使用春耕贷粮贷款》,《抗战日报》,1942年4月9日,第3版。
    ③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7页。
    ⑦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⑧本报晋西北讯:《在日寇疯狂“扫荡”中—晋西北的战斗雄姿》,《解放日报》,1942年2月28日,第3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8页。
    ①步勇:《怎样使用春耕贷粮贷款》,《抗战日报》,1942年4月9日,第3版。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0页。
    ③《二地委关于开荒生产的材料》1945年,全宗号:27,目录号:1,案卷号:14,件号:2。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4页。
    ⑤《晋绥行署关于发放四四年农贷的决定》,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05—01—018。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
    ⑦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0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2页。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2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②《西北农民银行农业借贷申请书》,《抗战日报》,1943年1月19日,第4版。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④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⑤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3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页。
    ③本报讯:《行署政务会议决定放青贷二百六十万,贷给生产积极的贫苦农民》,《抗战日报》,1943年5月13日,第一版,第344号。
    ④《晋绥行署关于发放四四年农贷的决定》,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1—18。
    ⑤步勇:《怎样使用春耕贷粮贷款》,《抗战日报》1942年4月9日,第3版,第178号。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⑦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⑧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1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2页。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6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③本报特讯:《抓紧领导推动全区春耕,行署发出春耕指示》《抗战日报》,1942年3月26日,第三版,第172号。
    ④李金铮:《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合作社的借贷活动》,《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Z3期。
    ⑤李金铮:《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合作社的借贷活动》,《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Z3期。
    ⑥《晋绥行署关于发放四四年农贷的决定》,山西档案馆,档案号:A90—05—01—018。
    ⑦《晋西大众报》1943年2月21日,转引自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①张国祥:《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8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②若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日报》,1942年4月13日,第2版。
    ③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2页。
    ⑤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⑥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1页。
    ③穆之弟:《晋西北零缀》,《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4日,第2版。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②本报讯:《天池店骡马大会成功推动了游击区生产贸易》,《抗战日报》,1945年1月31日,第2版。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4页。
    ⑤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通志.金融志》(第30卷),第136页。
    ②《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建设处贷款暂行办法》,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0—1。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
    ②《陕甘宁边区和华北解放区工人运动概况》,《新华日报》,1944年7月2日,第1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④《晋绥行署关于纺织纺车水利等一律不收利息的命令》1943.11.19,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05—10—4。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9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236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8页。
    ⑤本报三专区讯:《三专署拨款九万元提倡奖励精纺土经,纺妇精纺技术普遍提高》,《抗战日报》,1943年8月14日,第1版。
    ⑥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⑦神府讯:《神府纺织实验区,纺织业蓬勃发展》,《抗战日报》,1943年3月20日,第2版。
    ①神府讯:《神府纺织实验区,纺织业蓬勃发展》,《抗战日报》,1943年3月20日,第2版。
    ②临县讯:《临县临南农贷工作全部完成》,《抗战日报》,1943年5月15日,第2版。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9页。
    ④三专区讯:《三专区放农业纺织业贷款共达一百二十万元》,《抗战日报》,1943年3月6日,第2版。
    ⑤《战斗中成长的晋绥边区》,《解放日报》,1944年7月17日,第4版。
    ⑥静乐讯:《贸易支局贷款廿六万元,助静乐某村重建工矿业》,《抗战日报》,1944年9月9日,第2版。
    ⑦静乐讯:《贸易支局贷款廿六万元,助静乐某村重建工矿业》,《抗战日报》,1944年9月9日,第2版。
    ⑧静乐讯:《贸易支局贷款廿六万元,助静乐某村重建工矿业》,《抗战日报》,1944年9月9日,第2版。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①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页。
    ①光梅红:《西北农民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山西档案》,2008年第2期。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56辑,内部资料,1988年,第104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④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②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页。
    ③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④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1928·11—1949·5)上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326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资料,1987年,第37页。
    ③原书是“担”,通过山西文史资料中同一作者王尊光的《阎锡山对山西金融的控制与垄断》校对,应该为“石”。
    ④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69页。
    ⑤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⑥光梅红:《西北农民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山西档案》,2008年第2期。
    ①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16页。
    ⑤伪盟疆联合自治政府,1939年9月1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7年11月,由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伪晋北自治政府共同组织成立的伪盟疆联合委员会。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52辑,内部资料,1987年,第164页。
    ③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通志·金融志》第30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0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52辑,内部资料,第16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2页。
    ④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84页。
    ③岢岚区讯:《西北农民银行岢岚区分行成立》,《抗战日报》,1941年6月1日,第3版。
    ④临县区讯:《西北农民银行临县区成立两分行,设离东临南等五兑换所》,《抗战日报》,1941年5月23日,第4版。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9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①《三分区贸易系统干部登记表》,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9—2。
    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07页。
    ③“四项动员”是1940年2月晋绥边区一次行政会议时决定的,包括:献金、献粮、扩兵、军鞋,这里主要指的是献金的部分。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页。
    ③《第一次贸易分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1943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1—10—1。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⑥《第一次贸易分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1—10—1。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1页。
    ①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①《晋西北金融贸易资料》,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②《晋西北管理对外贸易办法》,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2。
    ①《第一次贸易分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1—10—1
    ②《晋绥边区管理对外贸易汇兑办法》,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22—16。
    ③《晋绥边区管理对外贸易、汇兑办法施行细则》,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22—15。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15页。
    ②《西北农民银行启示》,《新西北报》,1940年5月13日,转引自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7页。
    ②《第一次贸易分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1943年1月),太原:山西档案馆,档案号:A96—1—10—1。
    ③《行政导报》第三卷、第四、五期合刊,转引自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7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3页。
    ⑤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3页。
    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7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3页。
    ①《山西日报》,1936年2月6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18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2页。
    ③特讯:《行署颁布条例惩治扰乱金融》,《抗战日报》,1941年4月23日,第1版。
    ④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⑤“意图贩运”是指准备贩运或贩运未遂。
    ①《禁绝银洋之法令要点》(1941.11.1),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3。
    ②《晋西北修正扰乱金融惩治暂行条例》(1941.11.1),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2。
    ①《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禁止白洋、伪币的指示信》,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4。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27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4页。
    ①特讯:《行署布告军民严禁行使贩运银洋》,《抗战日报》,1941年12月3日,第3版。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③《晋西北金融贸易材料》(1942.09),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8—189页。
    ⑤《行政公署关于彻底禁绝行使银洋的指示》,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8。
    ①本报讯:《行署颁布布告禁绝银洋行使,粉碎敌寇吸收我银洋阴谋》,《抗战日报》,1943年9月21日,第2版。
    ②《关于禁止银洋使用事先做好准备的通令》,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6。
    ③《西北农民银行八分行关于不再使用白洋,不再作白洋与农币比价的通知》,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25—7
    ④《西北农民银行八分行关于白洋兑换本币给以奖励的通知》,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25—3。
    ⑤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②社论:《保护法币、抵制伪钞,推行本币》,《抗战日报》,1941年3月15日,第1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2页。
    ④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124页。
    ⑤杨世源:《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页。
    ③刘彦伟:《冀南银行研究》,河北大学2005级历史学硕士论文。
    ④刘欣、景占魁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①《晋西北金融贸易材料》,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④《晋西北修正扰乱金融惩治暂行条例》(1941.11.1),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2。
    ①《晋西北管理对外贸易办法》,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2。
    ②《关于法币可能发生变化的指示信》,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1—11—12。
    ①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
    ②本报讯:《防止敌寇盗取物资,行署定期禁用法币》,《抗战日报》,1942年12月3日,第2版。
    ③《关于非法周转使用法币之查缉与惩治办法》(1942.12.15),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1。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02页。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03页。
    ④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⑥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9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2页
    ⑤《晋西大众报》1940年12月7日讯,转引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⑥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⑦《晋西北修正扰乱金融惩治暂行条例》(1941.11.1),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2。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页
    ⑤《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禁止白洋、伪币的指示信》(1942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12—4。
    ①《第一次贸易分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1943年1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1—10—1
    ②清太讯:《伪钞一日数跌,价值不如手纸》,《抗战日报》,1945年5月24日,第1版。
    ③《晋绥边区、银行贸易分局:关于暂停兑换伪钞的通知》(1945年5月4日),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6—3—25—14。
    ④永名等(离石讯):《伪钞狂跌,本币流行敌占城市》,《抗战日报》,1945年5月27日,第1版。
    ⑤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②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④《晋西北管理对外汇兑办法》(1941.11.1实施),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⑤《晋西北管理对外汇兑办法》(1941.11.1实施),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23页。
    ⑦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页。
    ②《晋西北管理对外汇兑办法》(1941.11.1实施),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页。
    ④魏宏运、左志远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126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5页。
    ②《晋西北金融材料》(1942年9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3。
    ③《金融贸易报告》(1942年10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5—9—1。
    ④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4—115页。
    ②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③杨世源主编:《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①刘欣、景占魁:《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5页。
    ③本书编委会编:《抗战档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④彭玉龙:《谢罪与翻案:德国和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罪行反省的差别及根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⑤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兴县: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6年,第27页。
    ①谢忠厚等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3·大屠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②岳谦厚等著:《日本占领期间山西社会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9,141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1页。
    ①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经济》,延安:抗战书店,1940年,第102页。
    ②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2453页。
    ③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Ⅲ公粮》(1941年12月),太原:山西省档案馆,全宗号A22,目录号:7,案卷号:7,件号:1。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5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5页。
    ⑦若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续),《解放日报》,1942年4月13日,第2版。
    ①若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日报》,1942年4月12日,第2版。
    ②(社论)《认真领导春耕运动,增加农业生产》,《抗战日报》,1941年3月19日,第1版。
    ①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9页。
    ②(社论)《发展劳动互助》,《抗战日报》,1943年4月8日,第1版。
    ③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②晋西北行署:《劳动互助材料》,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88—6—8—3;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辞海试行本·第3分册·经济》,北京: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年,第166页。
    ②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7页。
    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3页。
    ②中共晋西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春耕工作的指示》,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3—1。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3页。
    ④中共晋西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春耕工作的指示》,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2—7—3—1。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3页。
    ②(社论)《发展劳动互助》,《抗战日报》1943年4月8日,第1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5页。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5页。
    ⑤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4页。
    ①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苏北新华书店,1949年,第28页。
    ②(社论)《发展劳动互助》,《抗战日报》,1943年4月8日,第1版。
    ③(社论)《抓紧领导春耕》,《抗战日报》,1942年3月23日,第1版。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8—169页。
    ①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温家寨的劳动互助》(续),《抗战日报》,1944年3月11日,第4版。
    ①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温家寨的劳动互助》(续),《抗战日报》,1944年3月11日,第4版。
    ①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温家寨的劳动互助》(续),《抗战日报》,1944年3月11日,第4版。
    ②毛泽东:《组织起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28页。
    ③《武新宇副主任在晋绥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报告》(1944年1月7日),《抗战日报》,1944年1月15日,第4版。
    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
    ①(社论)《必须及时纠正劳动互助运动中的缺点》(续),《抗战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4版。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页。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页。
    ④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02页。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一年来变工互助工作总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19—1。
    ②《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的指示》,《抗战日报》,1945年2月9日,第1版。
    ③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①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兴县: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6年版,第65页。
    ②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一年来变工互助工作总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19—1。
    ①《晋绥边区关于变工互助的几个问题》,冀南书店,1946年,第23页。
    ①《晋绥边区关于变工互助的几个问题》,冀南书店,1946年,第45页。
    ②晋绥边区生产委员会编:《变工互助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晋绥边区生产委员会印,1946年,第1页。
    ③《晋绥边区关于变工互助的几个问题》,冀南书店,1946年,第2页。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区变工互助工作的总结材料》1945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19—2。
    ②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两书店,1957年,第600页。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一年来变工互助工作总结》,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案卷号5,目录号19,件号1。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7页。
    ①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78页。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9781页。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 A90—5—6—1。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8页。
    ③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81—582页。
    ①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8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6页。
    ②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档案馆,档案号A90,案卷号5,目录号6,件号1。
    ③(战国)荀况著,天津《荀子选注》三结合注释组:《荀子选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35页。
    ①撒种法”是用手撒种,因手指缝大小宽密不同,撒的籽种稠稀不匀,入土深浅不一,出苗不齐,谷子扎一条根,而且特别费种籽。“排种法”即将粪与种籽掺好,即按一定距离撒入地内,然后再耕,这种种法,也能多打粮食。“按种法”即磨过磨平再用镢掏种,种法细致,生三条谷根,根能扎的深扎的稳,不怕风吹耐旱,出苗快,又均匀,粪力集中,能多打粮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102页。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2742页。
    ②(社论)《必须及时纠正劳动互助运动中的缺点》,《抗战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1版。
    ③《二地委关于开荒生产的材料》1945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7—1—14—2。
    ④《二地委关于开荒生产的材料》1945年,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27—1—14—2。
    ①(社论)《必须及时纠正劳动互助运动中的缺点》,《抗战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1版。
    ②(社论)《必须及时纠正劳动互助运动中的缺点》,《抗战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1版。
    ①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的劳动互助》,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A90—5—6—1。
    ②宁武县党史资料征集、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宁武县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资料,1982年。
    ①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①《武新宇副主任在晋绥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报告》(1944年1月7日),《抗战日报》,1944年1月15日,第4版。
    ①林枫:《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学习敌后吴满有运动的模范劳动英雄张初元同志》)(1944年1月15日),《抗战日报》,1944年1月22日,第1版。
    ②《开展生产运动中的重要问题》(社论),《抗战日报》,1944年3月7日,第1版。
    ①史敬堂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619—625页。
    ①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1990年,第125页。
    A96—1—10—1《第一次贸易局长银行分行经理联席会议决议案提纲》1943年1月
    A96—1—10—2《晋西北贸易总局银行总行关于贸易金融工作的指示》1943年8月16日
    A96—1—11—1《晋绥行署关于银洋及其它非本位货币不能和身携带和行使的令》1944年12月5日
    A96—1—11—7《关于下发贸易金融材料的通知<附贸易金融材料>》1944年8月29日
    A96—1—11—9《关于赤金、黄金使用问题的指示信》
    A96—1—11—12《关于法币可能发生变化的指示信》1944年3月25日
    A96—1—12—2《关于组织生产、银洋换本币的通知》1945年4月30日
    A96—1—12—3《关于管理赤金出口的通知》1945年5月1日
    A96—1—12—7《关于禁止购进非必需品,提防日寇盗窃我区有用外汇的通知》5月20日
    A96—1—12—19《关于农币拥挤及补救办法的指示信》8月28日
    A96—1—14—19《晋绥边区管理对外汇兑办法》1944年10月20日
    A96—1—16—19《晋绥边区行署关于贷款管理和手续的通知》1947年2月27日
    A96—3—1—1《晋绥二专区各级贸易机构编制表》1942年12月27日
    A96—3—9—2《三分区贸易系统干部登记表》1945年6月
    A96—3—22—5《晋绥第八专署关于发放农贷的令》1944年2月11日
    A96—3—22—6《晋绥第八专署关于召开金融贸易会议的通知》1944年4月11日
    A96—3—22—12《晋绥第八贸易分局:关于发放青贷款中贷给物资及维护金融的指示信》1944年7月17日
    A96—3—22—15《晋绥边区管理对外贸易、汇兑办法施行细则》1944年10月20日
    A96—3—22—16《晋绥边区管理对外贸易汇兑的办法》1944年12月10日
    A96—3—25—1《晋绥八分区专员公署关于发放农贷巩固金融的指示信》1944年2月13日
    A96—3—25—2《晋绥八分区专员公署关于彻底禁止银洋周转使用的命令》1944年2月15日
    A96—3—25—3《西北农民银行八分行关于白洋兑换农币给予奖励的通知》1944年1月14日
    A96—3—25—6《西北农民银行八分行关于重新规定货币价格的通知》1943年8月15日
    A96—3—25—7《西北农民银行八分行关于不在使用白洋,不再作白洋与农币比价的通知》1944年3月12日
    A96—3—32—8《汾、文、离、交联贸局公粮变款花的花价统计表》1945年6月10日
    A88—3—25—1《临县的减租工作》
    A88—5—10—4《晋绥行署关于纺织纺车水利等一律不收利息的命令》1943.11.19
    A88—5—9—1《金融贸易报告》(1942年10月)
    A88—5—9—2《晋西北管理对外贸易办法》
    A88—5—9—3《晋西北金融贸易资料》1942年9月
    A88—5—12—1《关于非法周转使用法币之查缉与惩治办法》1942年12月15日
    A88—5—12—2《晋西北修正扰乱金融惩治暂行条例》1941年11月1日
    A88—5—12—3《禁绝银洋之法令要点》1941年11月1日
    A88—5—12—4《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禁止白洋、伪币的指示信》1942年
    A88—5—12—6《关于禁止银洋使用事先做好准备的通令》
    A88—5—12—8《行政公署关于彻底禁绝行使银洋的指示》,1942年11月
    A88—5—10—1《山西第二游击区行署建设处贷款暂行办法》1941年4月28日
    A88—5—11—1《杨邦舟、杨兴汉:关于货物、货币变迁调查表》1941年
    A90—5—1—19《晋绥行署关于发放1944年度农贷的指示》1944年
    A90—5—1—18《晋绥行署关于发放四四年农贷的决定》1943年11月20日
    A90—5—6—1《晋西北行署劳动互助材料》1944年
    A27—1—13—2《二地委关于五寨南关减租工作总结》
    A27—1—14—2《二地委关于开荒生产的材料》1945年
    A22—7—4—1《中共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之四—商业贸易》
    A22—7—-3—1《中共晋西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春耕工作的指示》
    A22—7—8—1《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yI财政》1941年12月
    A22—7—10—1《中共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I—农林牧畜》1941年12月
    A22—7—7—1《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区党委经济建设材料汇集Ⅲ—公粮》1941年12月
    A141—1—102—-2《黑峪口借贷关系》1942年8月
    《毛泽东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文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恩来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6年第3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三·土地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工业编、总论编、农业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编:《山西省经济资料》第1分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
    杨世源:《西北农民银行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3、4卷,北京:中华 书局,1962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山西省档案馆等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财政部税务总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长篇.1927-1949·晋绥革命根据地部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1928·11—1949·5》上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5年。
    樊润德,路敦荣编:《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3年。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1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著:《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中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吕梁党史资料》第8辑,内部资料,1984年。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2、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金德群,孟超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六册补编,1945—194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谢忠厚等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3·大屠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资料》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57年。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修办公室:《呼和浩特史料》第7集,内部资料,1986年。
    中国政协商会议内蒙古武川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川文史资料》第5辑,内部资料,198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64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79年。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5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资料,198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49辑,内部资料,198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56辑,内部资料,1988年。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山西革命回忆录》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山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西革命回忆录》第3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9卷·第97—108辑》,内部图书,1999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第2编·山西经济之鸟瞰》,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7年。
    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金融志》上册·初稿,山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84年。
    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外贸志》上册·初稿,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牛儒仁主编:《偏关县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
    方山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编:《方山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2卷·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7卷·土地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8卷·农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29卷·财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通志·第30卷·金融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50卷·附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绥远通志馆编:《绥远通志稿·第3册·卷19——2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内蒙古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内蒙古金融志》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上,绥远省政府,1933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
    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编:《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年刊》,晋绥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社,1935年。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延安:抗战书店,1940年。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重庆:正中书局,1946年。
    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陈伯达:《近代中国地租概说》,沈阳:东北书店,1949年。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苏北新华书店,1949年。
    罗涵先:《什么是高利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编:《山西省经济资料.第1分册·地理地质矿产部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金融史编写组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货币信用与银行》,河南银行学校内部发行,1983年。
    山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薛暮桥:《薛暮桥经济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财政科学研究所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
    薛暮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1984年。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桑润生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
    魏宏运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纪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编:《战地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王生甫,任惠媛:《牺盟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廖兆骏编:《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
    张维邦:《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近代的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顾龙生编:《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徐松荣主编:《近代山西农业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薄一波:《论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魏宏运、左志远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
    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山西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学·北方本》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张全盛,魏卞梅编著:《日本侵晋纪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9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赵济、高起江主编:《晋西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乌廷玉:《中国租佃关系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山西省妇女联合会编:《晋绥妇女战斗历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北方不同类型旱地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
    刘巽浩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梁正主编:《战动总会简史》,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
    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南开大
    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
    刘存善等编著:《阎锡山的经济谋略与诀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
    张希坡:《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立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等编:《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
    黄修荣编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水工:《中国元帅贺龙》,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毛磊,范小方主编:《国共两党谈判通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牛荫冠纪念集编写组:《牛荫冠纪念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师文华主编:《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建生等:《山西近代经济史,1840194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
    刘录开,钟廷豪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大事编年》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魏宏运:《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振华:《阎锡山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张国祥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梁志祥,张国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1924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侯伍杰主编:《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史·第9卷,解放战争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世源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祁建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察绥地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李茂盛:《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雒春普:《阎锡山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刘景泉,邵云瑞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刘国语主编:《左权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本书编委会编:《抗战档案》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张国祥:《山西抗战史纲》,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2005年。
    岳谦厚,张玮:《黄土、革命与日军入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年。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项怀诚主编,冯田夫,李炜光著:《中国财政通史·革命根据地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胡泽学:《三晋农耕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岳谦厚等著:《日本占领期间山西社会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年。
    (美)韩丁著,韩惊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美)杰克·贝尔登著,邱应觉等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陈瑶华等译:《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美)哈里森·福尔曼著;陶岱译:《北行漫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冯崇义,(澳)古德曼编:《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一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日)内山雅生著,李恩民,邢丽荃译:《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陈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澳)古德曼著,田酉如译:《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 —197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解放日报》
    《抗战日报》
    《新华日报》
    《新中华报》
    《解放周刊》
    《农情报告》
    《中外经济统计汇报》
    《西北通讯》
    《行政导报》
    《新亚西亚》
    《中国农村》
    《边事研究》
    吴筹中、渠江川:《我党抗日战争时期的货币》,《财经研究》,1981年第4期。
    郝建贵:《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斗争史料》,《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金丰、李树萱:《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是怎样解决财政问题的》,《经济问题》,1983年第8期。
    景占魁:《晋绥革命根据地农业浅探》,《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
    韩志宇:《晋绥边区农业税政策初探》,《晋阳学刊》,1984年第1期。
    于滔:《抗日根据地组织货币流通基本经验初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84年第S1期。
    黄存林:《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河北学刊》,1985年第5期。
    张孟莘:《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物质保证》,《学术研究》,1985年第6期。
    韩志宇:《晋绥边区工商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杨桂兰:《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政策》,《山西革命根据地》,1988年第3期。
    杨桂兰:《西北农币的发行与巩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李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金得群:《“二五减租”发轫初探》,《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6期。
    李金铮:《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温锐:《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方式—略论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的社会改革作用》,《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4期。
    刘炳星:《回忆晋绥边区晋兴卷烟厂》,《山西档案》1993年第2期。
    张军:《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期。
    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两次货币斗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郭晓平:《太行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两次货币斗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黄正林:《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闫庆生,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李金铮:《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合作社的借贷活动》,《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Z3期。
    于松晶,薛微:《抗日根据地的物价管理》,《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郝建贵、郝品:《抗战时期的西北农民银行》,《文史月刊》,1999年第1期。
    朱兴义,赫坚的《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转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利率政策考》,《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
    闫庆生,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张秀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价斗争》,《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 第2期。
    王先明:《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变动的个案分析》,《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张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的农业雇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刘晓丽:《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晋阳学刊》,2005年第3期。
    黄正林,文月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张玮:《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民家庭生活实态—兼论“地主阶层”经济与生活水平之变化》,《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江旺龙:《华北抗日根据地银行在产业革命中的角色转换》,《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张玮、李翠青:《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劳动互助政策及实践评价》,《古今农业》,2006年第3期。
    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李自典:《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与政府干预》,《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王防:《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张玮:《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和交租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王文举:《我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期。
    光梅红:《西北农民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山西档案》,2008年第2期。
    张照青:《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物价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赵颖:《晋西北根据地发行农币的原因》,《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年第7期。
    胡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金融建设》,《世纪桥》,2008年第1期。
    张玮:《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与交租问题》,《中国农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张玮:《中共减息政策的困境与对策—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借贷关系为例》,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李娜娜:《战时晋西北根据地农民负担分析》,《沧桑》,2009年第3期。
    张照青,张帆:《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物价变动》,《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刘庆礼:《试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合作》,《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张文俊:《革命乡村阶级结构与土地关系之嬗变—以晋绥边区西坪村为例》,《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
    张玮:《抗战时期晋西北的地租、租率及其变动—以1942年张闻天调查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岳谦厚,张文俊:《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农经济”—以1942年张闻天兴县14村调查为中心的研究》,《晋阳学刊》,2010年第6期。
    黄正林:《地权、佃权、运动与减租运动—以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
    牛建立:《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农业》,《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杨肃娟:《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工商税收》,《党史文汇》,2011年第6期。
    李常生:《晋西北根据地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探析—以纺织妇女为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王晓蕊:《抗战时期晋西北地区中共减息政策的变迁》,《学理论》,2012年第11期。
    王晓荣,李斌:《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杨建芳:《西北农民银行探析》,《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第1期。
    张玮:《抗战前后晋西北乡村私人借贷》,《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3期。
    周婷婷:《以乡村的视角探寻历史发展的多面性—以土改前山东根据地农民互助状况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光梅红:《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村手工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常鹏军:《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的农民负担》,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赵颖:《从“西北农币”看抗日根据地政府与的关系》,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王晓蕊:《晋西北根据地合作社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侯春华:《论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贺文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变工互助探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李玲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农业劳动互助运动的历史考察》,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童振华:《晋西北变工互助研究(19431945)》,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武婵:《20世纪四十年代晋绥边区农贷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刘波:《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贸易政策的演变》,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赵立伟:《晋察冀边区集市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倪立敏:《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物价问题探析》,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