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這篇博士學位論文中,我們主要討論了放馬灘簡乙種《日書》中有一些與式圖、鐘律等相關的簡文,認為它們組成了一篇自成系統的、可獨立於乙種《日書》之外的式占文獻。我們暫將這部古佚書命名為《鐘律式占》。《鐘律式占》全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圍繞式圖的一系列表單和說明;第二部分是各種卦辭和占辭;第三部分是對占卜方法的說明。這三大部分相對獨立,編排順序可以互換。《鐘律式占》比後世式占簡單,應該看作向漢代成熟式占發展的一種過渡類型。《鐘律式占》應該與《漢書·藝文志》所載陰陽五行家文獻《黃鐘》等四種與鐘律有關的古書存在聯繫。 正文共分為五章,即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分篇研究”、第三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第四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的性質”、第五章“總結”。 第一章“緒論”分四小節,對放馬灘簡及相關研究作了概述。 第一節“放馬灘簡概況”簡單介紹了放馬灘簡的發現以及初步整理的情況,並附帶討論了放馬灘簡的時代問題,認為整理者將竹簡定為戰國晚期的結論存在疑問,闡述了我們在論文中徑稱“放馬灘簡”而不稱“放馬灘秦簡”的理由。 第二節“竹簡著錄情況”羅列了目前所能見到的放馬灘簡的所有圖版,並分析了《天水放馬灘秦簡》一書圖版質量較差的三點原因。 第三節“相關研究概述”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放馬灘簡研究的情況,將竹簡研究以《天水放馬灘秦簡》的出版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二部分介紹關於“式”的研究,對式圖、式盤、式占、式法等概念作了明確的定義,並擇要介紹了相關問題研究的概況。 第四節“研究的目標和方法”提出論文的基本目標是對《鐘律式占》這部古佚書作盡可能的復原。在完成這一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擬再對與古佚書相關的問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節對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紹,並附帶介紹了論文用到的主要資料。 第二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分篇研究”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在這一章,我們首先對《鐘律式占》的結構作了推測,認為《鐘律式占》應分為三大部分,即“圖表及說明”、“卦辭和占辭”、“占卜之方法”。並且給出了這三部分編排的結構示意圖。在此基礎上,本章分三節對竹書作了分篇的釋文、校注和疏證。 第一節“圖表及說明”是《鐘律式占》的第一部分,由一幅圖(式圖)、五個表(干支表、時稱表、十二律表、納音五行表、星度表)以及一份說明組成。圖和表描述了式占所用圖像的基本形狀、式占用到的基本要素以及五類重要元素的搭配關係;說明則以簡要的語言對各類要素在式圖上的排佈作了描述。該節分七小節: 1.1 干支表:干支表列舉天干、地支及數字、五行的搭配均見於《淮南子》、《太玄》、《五行大義》等文獻,是常見的搭配形式。 1.2 式圖:我們根據殘文釋出《鐘律式占》式圖中的七星、三人等文字,並以此為線索,發現式圖周圍一圈文字與《大戴禮記·易本命》、《靈樞·九鍼論》等文獻有關,從而對式圖作了徹底的復原。 1.3 時稱表:通過對兩欄與時稱相關的簡文的整理,我們發現《鐘律式占》存在一套與周家臺秦簡類似的、與二十八宿相配的二十八時稱系統。 1.4 十二律表:我們對整理者命名為《律書》的篇章進行了整理,糾正了原釋文的一些錯誤,指出本篇的性質並非孤立的《律書》,而是屬於《鐘律式占》的一份鐘律表。《十二律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律法,第二部分是鐘律之小數,第三部分是鐘律之大數。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生律法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此外,在鐘律之小數部分,每一鐘律均配有一個地名,我們考證出這是一套與太陽運行相關的地名系統。 1.5 納音五行:本小節在晏昌貴先生整理的基礎上,對《納音五行》篇作了進一步整理,製作出了反映本篇數術原理的六十甲子納音表。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其它出土文獻,證明已知秦漢簡牘中的納音五行皆與放馬灘簡搭配方式一致,而與後世文獻不同。 1.6 星度:通過對殘字的辨識,我們最大程度地復原了星度表,給出了與已有研究成果不完全相同的編排方案。在此基礎上,還對二十八宿的距星及測定距度的時間進行了推算,指出星宿距度的測定年代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 1.7 式圖說明:我們認為抄寫於星度表下方的文字,是對以上圖表關係的說明。 根據以上七小節的內容,我們繪製出一個反映《鐘律式占》主要元素搭配關係的假想的式盤,並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圖表中絕大多數元素在天盤、地盤上的對應關係。 第二節“卦辭和占辭”是《鐘律式占》的第二部分,由四篇相對獨立的卦辭占辭組成。我們將這四篇簡文分別命名為《黃鐘(三十六禽占)》、《十二律占》、《十二律吉凶》和《參(三合卦占)》,並據此將該節分為四小節: 2.1 黃鐘(三十六禽占):在本小節,我們釋讀出一些難以辨識的禽獸,初步復原出一個三十六禽系統。通過與上博藏六朝銅式盤、《五行大義》等材料的比較,可知這個三十六禽系統與式占關係密切。通過與三十六旬、三十六雨等的比較,我們推測三十六禽有濃厚的曆法背景,可能源於一套和“二十四節氣”、“三十時”類似的“三十六時”系統。通過與《易緯·通卦驗》的比較,我們推測三十六禽與十六種病的對應,或許不是隨機分配的,而是來源於古人長期積累的醫學經驗。 2.2 十二律占:通過占卜內容、吉凶關係、押韻形式等線索,我們重新編排了《十二律占》的簡序,使簡文的邏輯更加合理。 2.3 十二律吉凶:通過綴合殘簡和重新編排簡序,我們恢復了《十二律吉凶》的原貌。通過與《十二律占》簡文的對比,可知2.2、2.3兩小節相關簡文的吉凶情況契合。這從側面證明我們的簡序調整是合理的。 2.4 參(三合卦占):通過鐘律與地支、五行之對應關係的線索,我們揭示出該篇簡文的本質是一種三合卦。另外,由簡254與簡294的編聯可知,該篇簡文每卦是寫在兩到三支簡上的,原來一簡一卦的整理方案存在重大疏漏。 在第二節的小結部分,我們討論了四篇簡文的邏輯關係,對簡序的編排作了補充說明。 第三節“占卜之方法”的結構安排與前兩節不同。由於簡文殘損較多,該節簡文難以完全復原,我們暫依內容將“占卜之方法”分為四小節,即“以鐘律數占卜”、“以日辰時數占卜”、“以餘數占卜”和“中數與中律”。 3.1 以鐘律數占卜:該小節四組簡文均與鐘律數占卜有關。在釋文校訂的基礎上,我們在疏證部分重點討論了如下幾個問題:a.《志怪故事》簡6上半簡文字可以全部釋出;b.簡333講的是在式盤模擬生律法;c.簡283、359、286講的是一套在取得數字與律數不合時的取律原則;d.應鐘律數更可能是42而非43;e.《鐘律式占》在進行生律計算時,若推得鐘律實際值為非整數,是先取整數,再以此整數繼續推算下一鐘律;f.據日辰時(星)求鐘律,最基本的方式是將三者對應之數相加,再乘以三,最後依前面討論的取律原則取對應之鐘律。 3.2 以日辰時數占卜:該小節五組簡文均與日辰時數的占卜有關。我們對簡文進行校訂,基本理解了文義。我們還發現,以日辰時數占卜的一些原則,與《周禮·春官·占夢》賈公彥《疏》所引一段論述八會術的文字密切相關。 3.3 以餘數占卜:這一部分簡文與本章第一節1.2《式圖》篇考訂出的式圖周圍一圈文字聯繫緊密。結合《式圖》篇對式圖周圍文字的考證,我們基本解決了簡文中以餘數占卜的相關問題。 3.4 中數與中律:通過重新編聯,我們復原出這一組簡文,指出其內容是闡述以數占卜和以律占卜兩套占卜方法的關係。 本節小結中,我們對“以鐘律數占卜”和“以日辰時數占卜”兩類簡文的關係作了補充分析,指出《鐘律式占》占卜方法的研究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最後,我們附帶談了《鐘律式占》中頻頻見到的“投”的涵義,認為“投”是“取數”一類的意思。 第三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一章,在上一章初步復原《鐘律式占》的基礎上,分析了這部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一方面,《鐘律式占》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在五音五行搭配、三合局等基本原理上存在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兩者存在系統性的矛盾,建除術語、時稱系統等完全不匹配。據此,我們得出《鐘律式占》為一部可獨立存在的古佚書的結論。《鐘律式占》、乙種《日書》其它內容以及《志怪故事》同冊編聯,其編排情況當與北大秦簡第四卷類似。 第四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的性質”,通過“與各種式盤、式圖材料存在相似”、“簡文中存在術語‘式’”、“占卜方法與後世式占文獻有類似處”三方面的線索,得出《鐘律式占》為式占文獻的結論。《鐘律式占》存在六壬式和太一式兩種式占的特徵,但不能套用“三式”的分類去分析《鐘律式占》的性質。“三式”最早見於《唐六典》,不能反映先秦兩漢式占的實際情況。《鐘律式占》應該與《漢書·藝文志》所見《黃鐘》等四種與鐘律相關的陰陽五行類文獻存在聯繫。 第五章“總結”,列舉了論文的主要觀點,並簡述了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幾點問題。 全文修訂竹簡釋文百餘處,調整竹書編聯數十處。 正文之後另有附文六篇,對與秦漢數術文獻相關的其它幾點問題作了討論。
Fangmatan Bamboo slips, inscribed with ancient Chinese charecters, were found at a village in Tianshui City, Northwest China's Gansu Province, in 1986. There are about 460 slips. In his book Tianshui Fangmatan Oin-slips, the author divides these bamboo slips into three part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cond part, Rishu (Type B).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Comments on Each part of the Lost Ancient Book about Shizhan in Fangmatan Bamboo Slips; Chapter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Lost Book and other Parts in Fangmatan Bamboo Slips; Chapter 4, The Characters of this Lost Ancient Book; and Chapter 5,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Fangmatan Bamboo Slips. In this chapter, the discovering, publicizing and previous studes on these slips are introduced.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consist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atation holds that some texts in Rishu (Type B) of Fangmatan Bamboo Slips are related to Shizhan, a kind of divination using the cosmic-board. These texts form a systemic, independent book, which can be seperated from Rishu (Type B). It is named Zhonglu Shizhan (A Cosmic-board Divination Book on Twelve-tones).
     This independent book can be devided into three sub-parts. The first is a series of graphics and captions around the Shitu (a cosmic-board image). The second is a variety of Guaci and Zhanci (divinatory verses and augurs). The third includes a group of explanations on the divination procedures. These three sub-parts are also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and thus their sequences can be switched.
     Zhonglii-Shizhan is simpler than the Shizhan methods in later dynasties. Thus it can be seen as a transitional type from the earlier Shizhan to the maturer ones in Han Dynasty (202 BC-220 AD). This book is probably related to four other ancient books in which zhonglu is introduced, especially the book Huangzhong(黄鐘), listed in Hanshu Yiwenzhi (漢书藝文志)as a great work by ancient theoretists on yinyang wuxing(陰陽五行).
引文
①何雙全,《天水秦簡》,见其所著《简牘》(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第31-32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灘秦简》(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8月)。
    ①何雙全,《天水秦简》,见其所著《簡牘》(蔺州:敦煌文葵出版社,2004年2月),第33-34页。
    ②這给我们的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難。在復原竹書峙,我们奥法判断竹简的殘失部分是否见於發表的照片中。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灘秦简》(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8月)“後记”該简在書中有编號、有释文,但没有圖版。孫占宇《放马灘秦简日吉“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爲該简補充了红外缘照片。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灘秦简》(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第121页。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灘秦簡》(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8月),第123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灘秦简》(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8月),第127页。
    ②冯先思,《讀放马灘秦简<日書>笔记二则》,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www.gwz.mdan.edu.cn),2010年1月16日。
    ③曹方向,《秦简<志怪故事>6號简芻議》,簡帛纲(www.bsm.org.cn),2009年11月7日;程少軒,《讀放马灘简小札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mdan.edu.cn),20110年1月4日。
    ④何雙全,《天水放马潍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第2期,第23-31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馬摊戰圖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第10-11页。
    ①李學勤,《放马灘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第43-47页。
    ②由於竹简形制相同,整理者在分篇時還将應属於《鐘律式占》的竹简错编入《志怪故事》,参曹方向《秦简(志怪故事)6號简芻議》,簡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1月7日;程少軒,《讀放马灘簡小札四則》,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1月4日。
    ③孫占宇,《放焉灘秦简日書整理與研究》(蘭州:西北师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张德芳研究员),第183页。
    ④詳细讨論请参看本文第三章第三節“對竹简编聯情况的推测”
    ⑤《文物》2009年第1期封二,简11。
    ①張存良、吴荭,《水泉子漢簡初識》,《文物》2009年第1期,第88-91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潍秦简》(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8月),第128页。
    ①同上注,第118页。
    ②郭若愚,《秦“半雨”和“雨甾”钱的时代和特徵》,载其所编《先秦鑄幣文字考释和辨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6月),第68-69页。蒋若是,《秦漢鑄幣研究》(北京:中华書局,1997年4月),第6页。
    ③蒋若是,《秦漢鑄幣研究》(北京:中華害局,1997年4月),第6页。
    ①陈徫,《關於秦简牘综合整理與研究的幾点思考》,《简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页。
    ②這一点與“楚簡”的命名類似。關於“楚簡”命名的讨論,可詳参冯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爲具有齊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後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8月,聯繁導师:裘錫圭教授),第1-6页。“楚简”的命名還涉及文字形艘和用字習惯等问题,而封於秦漢简讀,特别是秦漢之際的简牘,則更難以利用字艘和用字等進行断代。
    ①該書外包装上印有十余支简的放大彩版,亦可参看。
    ②吉林大學的学者们在承檐“中華字库·漢简的搜集與整理”项目的遇程中,发现西林昭一先生编寫的這套《简牘名跡選》中,所收張家山漢简存在部分複製品。属此,我们封放马灘简的圖版進行了仔细核封,验明所收6支简皆属原件,可以放心使用。
    ①柯秋白,《<天水放马灘秦简>札记》,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6月28日。
    ②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書“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0-79页。
    ①镜宗颐,《論天水秦简中之“中鳴”、“後鳴”與古代以音律配合时刻制度》,《简牍學研究》第2辑(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3页。
    ②曾憲通,《秦漢時制芻議》,《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第106-113页。
    ③方建军,《先秦文字所反映的十二律名稱》,《中央音樂學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78-79页:
    ④谷榤,《从放马灘秦简<律吉>再論<吕氏春秋>生律次序》,《音樂研究》2005年第3期,第29-34页。
    ⑤戴念祖,《试析秦简<律书>中的樂律與占卜》,《中国音柴學》2001年第2期,第5-10页:
    ⑥施谢捷,《简帛文字考释札記》,《简帛研究》第3辑(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68-181页。
    ①楊宗兵,《“天水秦简”釋文校订》,《中国文字學合第四届年合論文集》(西安,2007年8月),第618-624页。
    ②隆平,《散见漢日書零简辑證》(南京:南京師範大学硕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师:刘立志副教授,2009年3月)。
    ③孫占宇,《天水放马潍秦簡整理與研究状況述评》,《中因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12期,第12-16页。
    ④李静,《秦簡牘研究論著目錄·四、甘肃天水放马摊M1簡牍》,《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10-111页。
    ⑤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書整理與研究》(蘭州:西北啥飯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第2页。
    ⑥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害整理與研究》(蔺州: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
    ②晏昌贵,《天水放焉灘秦簡<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
    ③黄儒宣,《日害圖像研究》(台北:臺湾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10年1月,指導教师:周鳳五教授)。
    ④孫占宇,《放马灘秦简日书“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0-79页。
    ①刘国勝,《“中国簡帛學国際論墟2010”召開》,简帛網(www.bsm.org.cn),2010年12月14日。因属未能参加這次會議,所以除了见到佃别作者赠送的論文外,我们尚未讀到會議論文集,也難以知晚根攘红外錄照片取得的新成果,只能藉助劉国勝先生的會議报道瞭解此次會議的部分内容。這襄引到的竹简篇名,皆據刘國勝先生文。
    ②這些論文中,有雨篇是與蒋文先生合寫的。在這兩篇論文中,蒋文先生属《星度》篇的编聯和《三十六禽占》篇一些文字的考释提供了重要意见。
    ③與聞,《孫占宇獲得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资助》,简帛網(www.hsm.org.cn),2010年7月6日。
    ①黄儒宣先生《日吉圖像研究》(台北:壹湾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月,指導教師:周鳳五教授)第27-106页封相關材料搜集甚詳,可参看:
    ②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华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07页。
    ①马克,《马王堆帛書<刑德>试探》,《华學》第1辑(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85页。本文原署名“M.卡林诺斯基(Marc Kalinowski)"
    ②卡普蘭,《TLV镜的起源》(S. M. Kaplan, "On the Origin of the TLV Mirror",收入Revue Des Arts Asiatiqucs,Ⅱ.1,1937)。魯惟一,《天人合一》(chael Loewe, Ways to Paradise)第三章第五節、第六節。因未能找到兩種文獻的英文原本,此據李零《中国方衍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第81页转引。不過也有學者(如前面提到的黄儒宣先生)認為,式圖與博局镜圖案一倂被歸入“TLV纹”是不妥的,它们是兩類不同的圖式。
    ③李零,《中国方街正考》(北京:中華吉局,2006年5月),第69-140页。
    ①李零,《北大漢簡中的數衍書》,《文物》2()11年第6期,第80页: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隊编,《随州孔家坡漢墓简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144页。
    ①《文物》2011年第6期,封三,圖4。
    ②陳夢家,《考古學报》1965年第2期,第103-149页;收入其所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书局,1980年12月),第260-271页。
    ①嚴敦傑,《跋六壬式盤》(《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7期,第20-22页);《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盔和占盤》(《考古》1978年第5期,第334-337页);《式盤综述》(《考古學报》1985年第4期,第445-464页)。相關的研究還有王振鐸,《司南、指南针與羅盤(上)》(《中国考古學报》第3册,1948年);李约瑟,《中國科學技衍史》(第4卷第1册,第261-269页);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年第5期,第338-343页);夏德安《漢代天文式盤》(The Han Cosmic Board[Shih式])(Early China第4期,1978-1979年,第1-10页);鲁惟一《天人合一》(Ways to Paradise)第3章第5-6節;山田慶兒《九宫八風说與少師派的立場》(《東方學报》52册,1980年);库偷《再論幾点有關“式”的问题》(China第6期,1980-1981年);夏德安《漢代天文式盤:答库偷》(Early China第6期,1980-1981年);羅福颐《漢拭盤小考》(《古文字研究》第11辑);連劭名《式盤中的四阴與八卦》(《文物》1987年第9期);李学勤《再論帛書十二神》(《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上引論著,李零先生在《中国方衍考》中均有摘要和点评。此外,遗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式盤研究,如到金沂《從“圆”到“浑”——漢初二十八宿圆盤的啟事》(《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3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李勇《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盤研究》(南京大学天文系天體力学與天艘测量專業硕士论文,1990年1月);李學勤《<九宫八風>及九宫式盤》(《古文献叢論》,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235页);成家徹郎《中圖古代的占星衍和古星盔》(《文博》1989年第6期)等。因相关研究成果十分豐富,這襄就不一一引述了:
    ①黄儒宣,《日書圖像研究》(台北:台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月,指導教師:周鳳五教授),第64-77页。
    ②洛泉軒,《東漢铜六壬拭盤考》,“盛世收藏”纲站,2008年4月2日,http://bbs.sssc.cn/viewthread.php?tid=307318。
    ③湖北省莉州市周梁玉播遗址博物馆编,《阏沮秦漢墓简牘》(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8月),第104-117页。
    ④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蔺、邢文编,《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49页:
    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莉门市博物馆、襄荆高速公路考古队,《莉门左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附彩页。
    ①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文洲阁《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5册,第150-151页:
    ②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影印商務印书馆1937年铅印本(上海:上海吉店,1983年12月)。
    ③成瓘,《简園日札》(北京:商务印書馆,1958年5月)。
    ④俞正燮撰,于石、马君驊、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合肥:黄山書社,2005年9月)。
    ⑤陈居洲,《式占》(香港:中华書局,1997年11月)。
    ①戴念祖,《雹和磁的歷史》(畏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②盧央,《中国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衍出版社,2008年3月)。
    ③這些研究成果包括:陈松長,《帛书<陰阳五行>與秦简〈日书>》(《簡帛研究》第2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马王堆漢墓帛吉<式法>释文摘要》(《文物》2000年第7期,第85-94页);到柴賢,《马王堆帛书〈式法·天一>補释》(《简帛研究2001(上册)》,广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刘玉堂、刘金華,《马王堆帛書〈式法>“从”、“式圖”篇講疏》(《江漢论壇》2002年第4期,26-30页);陳松畏,《帛吉〈陰阳五行>甲篇的文字释讀與相關問题》(《简帛語言文字研究》第1輯,2002年11月,第258-271页);晏昌贵,《讀马王堆帛言〈式法>》(《人文论叢》2003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葛志毅,《重論除阳五行之學的形成》(《中华文化論壇》2003年1期);饒宗颐,《马王堆〈陰阳五行>之〈天一圖>——漢初天一家遗说考》(《镜宗颐二十世纪学術文集》卷三,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95-107页);陈松畏,《马王堆帛書〈式法>研究》;刘樂賢,《马王堆帛吉〈式法·祭>復原》(《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1期,《船山學刊》雜志社,2004年7月);裘錫圭,《讀〈马王堆帛吉《式法》释文摘要>小记》;池田知久,《關于〈式法>的發言概要》;陈松畏,《马王堆帛书〈式法>初論》;汪涛,《马王堆帛書〈式法>中的“二十八宿”與“式圖”》;刘樂賢,《马王堆帛吉〈式法·天一>補释》;到国忠,《帛吉〈式法>“从”篇初論》;李若晖,《马王堆帛書〈式法·刑日>式圖初探》(以上皆出《新出简帛國際學術研讨會文集》,艾蘭、邢文主编,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①李零,《中國方衍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②李零,《從占卜方法的数字化看陰阳五行說的起源》(《中国方衍绩考》第62页);《跋石板村“式圖”镜》(《文物天地》1992年第1期,收入《入山與出塞》);《讀幾種出土發现的選擇類古書》(收入《中國方術绩考》246页)。
    ③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濟南:齊魯吉社,2003年7月)。
    ④李零,《中国方衍正考》(北京:中华書局,2006年5月),第31-32页。原文用“式法”一词,我们改稱“式占”。
    ①詳参第二章第三節1.7《式国说明》注释一一:竹吉整理過程中還會遇到比這雨佃字形更模糊的情况,但圖版状况太差,無法给出圖示,因此暫選這兩個例子。
    ①程少轩、蒋文,《放马灘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
    ①吕亚虎,《<天水放马灘秦簡>缺、误字订補幾则》,简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31日;該文與作者另幾篇论文合马《<天水放马灘秦簡>識小》一文,刊於《簡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43-50页。
    ②同上。
    ①扬雄撰,司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害局,1998年),第201-202页。此段文字上引吕亚虎先生文中已經提到。
    ①引文文本據刘国忠《<五行大羲>校文》,收入其所著《<五行大羲>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附錄五,第163-164页,引用峙標点略有调整。
    ②允祿等编撰,《協纪辨方书》,文淵閣《四库全吉》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一,第161页。
    ③何寧,《淮南子集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77頁。
    ④允祿等编撰,《協纪辨方书》,文洲閣《四库全吉》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一,第152页。
    ①何寧,《淮南子集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69页。
    ②允禄等編撰,《協纪辨方害》,文洲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一,第153页:
    ①允祿等编撰,《協纪辨方書》,文淵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一,第154页。
    ②萬民英,《三命通會》,文渊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0册,卷二,第110-111页。
    ③何寧,《淮南子集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77頁。
    ①程少軒,《放马灘簡式圖補释》,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3月30日;修改後收入《中国文字》新36期(壹北:藝文印書馆,2011年1月),第131-140页:
    ①吕亚虎,《<天水放马灘秦简>缺、误字订補幾则》,简帛纲(www.bsm.org.cn),2009年10月31日,该文與作者另幾篇文章合爲《(天水放马灘秦简>娥小》一文,收入《简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43-50页。
    ②晏昌贵,《天水放马潍秦简<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
    ①王聘珍,《大戴禮记解詁》(北京:中華害局,1983年3月),第256-257页。
    ①郭霭春,《黄帝内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学技街出版社,1989年4月),卷七十八,第513-520页。
    ②《孫子算經》,郭書春、到钝校点,《算經十言》第2册(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5页。
    ①需要说明的是,由於圖版模糊不清,且有残损,我们無法判断圖像中部是否存在文字。不排除圖像中部存在文字“九州”的可能性。不過圖像正中閣的十字線是清楚的,十字線所在簡並無“九州”字樣,因此我们暫採用無“九州”的方案。
    ②嚴敦榤,《式盤综述》,《考古學报》1985年第4期,第445-464页。李學勤,《<九宫八風>及九宫式盤》,《王玉哲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收入其所著《古文献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35-243页。
    ③程少軒、蒋文,《放马灘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
    ①本文引陈剑先生意见,除特别說明者,皆见其《放马灘简釋文校讀笔记》(手稿)。
    ②趙岩,《放马潍秦简日書劄记二则》,簡帛網(www.bsm.org.cn),209年10月10日。
    ①此承裘錫圭先生提示。
    ②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播遗址博物馆编,《關沮秦漢墓簡讀》(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8月),缘圖一(簡156-181),第107页:
    ①周家台秦简整理者已经指出這是“日兔(才)入”的省寫或漏抄,见《關沮秦漢墓简牘》(北京:中華吉局,2001年8月),第109页。
    ②都树聲、張德芳,《懸泉漢简研究》(蘭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第71页(圖版)、第69页(釋文)。
    ①向宗鲁,《说苑校正》(北京:中華吉局,1987年7月),第189页。
    ②校讀據到樂賢,《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365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244页。
    ④刘樂賢,《睡虎地秦简<日書>释讀札记》,《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14-121页,收入其所著《戰国秦漢简帛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第97页:
    ⑤程少軒、蒋文,《放马潍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
    ①蘇建洲,《試論<放马灘秦简>的“莫食”時稱》,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5月11日;收入《中国文字》新36期(台北:藝文印書馆,2011年1月),第27-32页。
    ②《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华書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影印),卷一四,第734页。
    ③李昉,《太平御览》,商務印書馆四部装刊三編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第17册,卷七百八十七,页四。
    ①刘樂賢,《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162-163页。同檬属於“禹须臾”篇的還有简135正、簡134正2,文字较此五支簡稍简略:
    ②陈松畏,《馬王堆帛吉葵衍》(上海:上海吉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30-137页。《出行占》原被蹄入《隸屬陰阳五行》,後被整理者分出。
    ①陈松畏,《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30-137页。
    ②《日月風雨雪氣占》又補《星占書》,帛书圖版載傅舉有、陳松畏编《马王堆漢墓文物》(畏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5月),第140-141页,帛書第76-77行。該篇文字抄於焉王堆帛害《刑德》甲乙雨本。所引释文據到樂賢《马王堆天文書考释》(广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81页:
    ③刘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199-200页。
    ④湖北省莉州市周梁玉橋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漢墓简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118百。
    ⑤到樂賢,《睡虎地秦简<日書>释讀札記》,《华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14-121页,收入其所著《戟国秦漢简帛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第95-99页。
    ①刘樂賢,《睡虎地秦简<日害>释讀札记》,《华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14-121页,收入其所著《戰国秦漢简帛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第98页。
    ①班固,《漢書》(北京:中华吉局,1962年6月),卷二十七,第1510页。
    ②可参看于豪亮,《秦简<日書>記时記月諸问题》,收入其所著《于豪亮學街文存》(北京:中华書局,1985),第157-162页;李解民,《秦漢时期的一日十六時制》,《简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80-88页;郝树聲、张德芳,《懸泉漢简研究》(蘭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第68-105页等。
    ①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遗址博物馆编,《關沮秦漢墓简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页107-119。
    ①也可以是與它们意羲相同的时稱,如“夜未中”可以换成“夜幾半”、“未中”、“夜未半”等,“毚旦”可以换成“幾旦”等。
    ①孫占宇,《放马灘秦简日害整理與研究》(蘭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學位论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
    ①简文未公饰時,戴念祖先生已在《試析秦简<律畜>中的樂律與占卜》(《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2期,第5-10页)一文中疑放马潍简應鐘律数爲42。
    ②晏昌贵,《天水放马灘秦簡<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
    ③孫占宇,《放马潍秦简日言整理與研究》(简州:西北师范大學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第99页。
    ④程少轩、蒋文,《放马灘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
    ①方建军,《從樂器、音階、音律和音樂功能看秦音樂文化之耩成》,《中國音樂學》1996年第2期,第24-30页。
    ②谷榤,《從放马灘秦簡<律書>再論<吕氏春秋>生律次序》,《音樂研究》2005年第3期,第29-34页。
    ①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害社,2002年1月),卷六,第597-601页。
    ①《淮南子·天文》:“凡十二律,黄鐘马宫,太蔟爲商,姑洗扁角,林鐘爲徵,南吕马羽。
    ②在遇到小数時,监不是按照簡單的四拾五入原则取整数的。關於生律計算方法的詳细讨論,请参看本章第三節“以鐘律数占卜”疏證。
    ③何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45-246页。
    ④此承裘錫圭先生提示。
    ⑤谷榤,《從放马灘秦簡<律書>再論<吕氏春秋>生律次序》,《音樂研究》2005年第3期,第29-34页。
    ①转引自刘国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96页。
    ②刘国忠,《<五行大義>研究》(藩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97页。
    ①陈應峙《中国古代文献記载中的“律學”》,《中国音樂學》1987年第2期;《律学四题》,《中国音樂》1992年第2期;《近二十年律學新說》,《音樂研究》1999年第1期;《<管子>、<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及其它》,《黄種》2000年第3期。羅科昀《也談<吕氏春秋>中的“上生”與“下生”》,《交響》2000年第3期。
    ②李成渝,《<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異同》,《黄鐘》1999年第4期。上引谷傈先生文亦是马商榷“先益後损”說而寫。
    ③方建军,《秦简律書生律法再探》,《黄鐘》2010年第4期,第133-137页;谷榤,《<放焉潍简>與<周種注疏)、<禮记正羲>中的“蕤贫重上”兼论十二律大陰陽说的早期形式》,《中国音樂》2010年第3期,第7-13页。
    ①程少軒,《試谈放马灘简的一组地名》,《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44期(2010年3月),第31-37页。
    ①晏昌贵,《放马灘秦简乙種<日書>有阔五音的简文》,简帛纲(www.bsm.org.cn),2009年9月22日。
    ②同上注。
    ①晏昌贵,《<放马灘秦簡乙種日書>有關五音的簡文》,簡帛網(www.bsm.org.cn),2009年9月22日。本篇引晏先生觀点均出於此,不再一一出注。
    ①趙岩,《放馬摊秦簡日書劄记二则》,簡帛纲(www.bsm.org.cn),2009年10月10日。
    ②王辉,《<天水放马摊秦简>校讀記》,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7月30日;又见《<天水放马灘秦简>標题小議》,《陕西歷史博物馆馆刊》第1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4页。
    ①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华書局,2004年6月),卷七十八,第1373页。
    ②何寧,《淮南子集释》(北京:中革吉局,1998年10月),卷三,第186页。
    ③同上,卷五,第439页。
    ④同上,卷二十,第1394页。
    ⑤《禮記》(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华書局,1982],下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卷五八,第1664页。
    ⑥班固,《漢書》(北京:中革書局,1962年6月),卷二十一,第956页。
    ①陈炫瑋,《孔家坡漢简日書研究》(新竹:台彎清华大學硕士学位論文,2008年10月,指導教师:張永堂教授、刘增贵教授),第105-111页。晏昌贵,《孔家坡漢簡<日書·歲>篇五行配音及相關問题》,《简帛》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15-426页:
    ①轉引自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96页。
    ②允祿等编撰,《協纪辨方吉》,文渊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一,第160页:
    ③镜宗颐,《秦簡中的五行说與纳音說》,《古文字研究》第14辑(北京:中华書局,1986年6月),第261-280页。
    ①陳松畏编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馆藏简讀》(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第24-25页。
    ②劉樂賢,《睡虎地秦简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162-163页。同檬属於“禹须臾”篇的還有简135正、简134正2,文字较此五支简稍简略。
    ①陳松畏,《马王堆帛书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30-137頁。《出行占》原被歸入《隸屬陰陽五行》,後被整理者分出。
    ①“金”属整理者所補,见陈松畏编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馆藏简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馆,2001年)第24-25页。
    ①陳松長编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馆藏簡讀》(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第25页。
    ②刘樂賢,《睡虎地秦簡單日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162页。“甲乙丙丁戊己莫食行”等字系據文羲擬補。
    ③孫占宇,《放马潍秦簡日吉整理與研究》(蘭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第54-63页;又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吉“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0-79页。
    ①程少軒、蒋文,《放马灘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本節所引程少轩、蒋文觀点皆出此文。
    ②晏昌貴,《天水放马灘秦简<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本節所引晏昌貴先生觀点皆出此文。
    ③柯秋白,《<天水放马灘秦簡>札记》,简帛網(www.bsm.org.cn),2010年6月28日。本節所引柯秋白先生觀点均出於此。
    ①劉青,《放焉灘秦简<日书>乙種集释》(武漢:武漢大学硕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指導教师:劉国勝副教授),第42页。
    ②孫占宇,《放马潍秦簡日書整理與研究》(蔺州: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第61页。
    ①孫占宇,《放马灘秦简日書“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1页。
    ②同上注,第71页。
    ①孫占宇,《放马潍秦简日書整理與研究》(蔺州:西北师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等教師:張德芳研究员),第62页;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吉“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0-79页。
    ②同上注,第168-178页;第70-79页:
    ③黄儒宣,《日書圖像研究》(台北:台彎大學博士學位论文,2010年1月,指導教师:周鳳五教授),第27-106页。
    ④王建民、到金沂,《西漢汝陰侯墓出土圆盤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9-68页。
    ①王念孫,《讀害雜志》,影印高郵王氏家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798-799页。
    ②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濟南:齊鲁書社,2003年7月),第241页。
    ③孫占宇,《放马潍秦簡日書“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3页。
    ①汝除侯墓出土圆盤星度據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年第5期,第338-343页。《開元占經》引古度據文渊閣《四库全吉》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六十至六十三,第602-623页。
    ①宋會群、苗雪蘭,《論二十八宿古距度在先秦時期的應用及其意義》,《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2期;郭盛熾,《歷代二十八宿距星考》,《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總第11期,1990年。
    ①潘鼐:《中國恒星觀测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2009年3月修订版,本文據2009年修订版引用),第34-41页。
    ②王建民、到金沂,《西漢汝陰侯墓出土圆盤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9-68页。
    ③潘鼐:《中国恒星祝测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2009年3月修订版,本文據2009年修订版引用),第33页。
    ①程少軒、蒋文,《放马灘简<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
    ①晏昌贵,《天水放马潍秦简<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簡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
    ①同上注。
    ②同上注。
    ①孫占宇,《放马灘秦简日吉“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年第4期,第72页。
    ②柯秋白,《<天水放馬灘秦简>札记》,簡帛纲(www.bsm.org.cn),2010年6月28日。
    ①孫占宇,《放马潍秦简日書整理與研究》(蘭州:西北师范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师:張德芳研究员),第160-166页。
    ②程少軒、蒋文,《略谈放马潍簡所见三十六禽(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iidan.edu.cn),2009年11月11日。本篇所引程少轩、蒋文意见皆出此文,不再一一出注。
    ③孫占宇先生封勤物名的释讀與我们有所不同。
    ①宋華强,《放马灘秦简<日言>識小錄》,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2月14日。本篇所引宋华强先生意见皆出此文,不再一一出注。
    ①方勇,《讀放马潍秦简小札(三)》,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17日。
    ②到樂賢,《睡虎地秦简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第270页。
    ③洪典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吉局,1983年3月),卷八,第184页。
    ①萧统编,李善注,《文選》,影印清胡克家刻本(北京:中华書局,1977年11月),卷二十六,第375页。
    ②《吉法》1990年第4期,第21-39页。後文引用這些圖版峙,径裤‘《書法》圈版”,不再一一出注。
    ③本節摹本均委託蒋文先生裂作。
    ④晏昌贵,《天水放马潍秦簡<日书>乙種分篇释文(稿)》,《簡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本篇所引晏昌贵先生觀點皆出此文,不再一一出注。
    ①劉樂賢,《十二禽、三十六禽新考》,收入其所著《简帛数術文献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322-331页。
    ①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劉嬌執筆),《天水放马灘秦簡<日書·盗篇>研讀》,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24日。
    ②劉柴賢,《十二禽、三十六禽新考》,收入其所著《簡帛數術文献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322-331页;
    ①同上,第327页。
    ②同上,第322-331页。
    ③同上,第331页:
    ④胡文辉,《放马灘<日書>小考》,收入其所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35-141页。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58-160页。
    ①银雀山漢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铱雀山漢墓竹简[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10年1月),第86-98页(圃版),第211-222页(释文注释)。
    ②同上注,第211页。
    ①關於周祭制度,可詳参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国社舍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
    ②原文“斗運”作“升運”,升斗形近易訛,学者早已指出原文“升”系属“斗”之误。
    ③李忠林,《出土擇吉文獻<日書>的科技史價值——以天水放马灘乙種<日書>焉例》,《甘肃省第二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讨會论文集》(甘肃蔺州,2011年8月),第664页。
    ④這種一年10佃月的暦法是由陈久金先生提出的,其说见陳久金、楊怡《中国古代的天文舆唇法》(北京:商務印書馆,1998年11月)第87页。
    ①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20-245页。由於該段文字異文很多,情况比较複雜,我们引用时封標点和文字作了少量改動。與之相關的異文材料中選有分野、療人草藥等项,可詳参《緯書集成》注释。
    ①这種五色组合的燮换,也见於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它们所據原理是一致的。
    ②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49页。
    ①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吉社,2002年1月),卷五,第541页。
    ②房玄龄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卷十六,第474页。
    ③宋华强,《放马灘秦简<日書>識小錄》,簡帛纲(www.bsm.org.cn),2010年2月14日。本節所引宋華强先生觀点皆出此文。
    ①林澐,《讀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第83-85页。
    ②晏昌贵,《天水放马潍秦简(日书>乙種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本節所引晏昌贵先生觀点,如出此文,則不再一一出注。
    ③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简所见方術宗教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71-172页。
    ④朱漢民、陈松畏主编,《獄麓吉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46、48页。
    ①方勇,《讀放马灘秦简小札(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17日。
    ②同上注。
    ③陳徫,《望山楚简所见的卜筮與祷祠——與包山楚簡相封照》,《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第73-75页:
    ①方勇,《讀放马灘秦简小札(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月15日。
    ②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论箋校正》(北京:中华吉局,1985年9月),卷六,第306页。
    ③晏昌贵,《楚卜筮简所见神靈雜考(五則)》,《简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29-238页。
    ④此承蔡徫先生面告。
    ①《周禮》(收入《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書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卷一〇,第702页。
    ②此二字隸定承陈剑先生面告。
    ①李家浩,《包山卜筮简218-219號研究》,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畏沙三國吴簡暨百年来简帛發现與研究國際学衍研讨會論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83-204页。宋华強,《新蔡简雨佃神靈名簡說》,简帛纲(www.bsm.org.cn),2006年7月1日。
    ②陳律,《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65页。
    ③袁金平,《封<新蔡简雨佃神靈名简说>的一点補充》,简帛網(www.bsm.org.cn),2006年7月12日。
    ①孫占宇,《放马灘秦簡日害整理與研究》(蔺州:西北师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師:張德芳研究员),第84页。
    ②程少軒,《試说放马灘簡所见三合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28日。
    ①楊錫全,《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3日。
    ②宋华强,《放马灘秦简<日書>識小绿》,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2月14日。本篇所引宋华强先生觀点皆出此文。
    ③马建華编,《河西简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①司马遷,《史記》(北京:中華书局,1982年11月),卷十,第414页。
    ②此承蔡律先生面告。
    ①到青,《放马灘秦简<日書)乙種集释》(武漢:武漢大学硕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指導教師:劉國勝副教授),第71页。
    ①到赤江,《六壬粹言》(坊間私印本):
    ①《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华吉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影印),卷三〇,第843页。
    ②《論語》(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影印),卷一七,第2526页:
    ①允祿等编撰,《協纪辨方書》,文渊閣《四库全吉》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册,卷六,第333页。
    ①揚雄著,張震澤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89页。
    ②《宋本武经七書·昊子》(收入《绩古逸業言·子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静嘉堂藏本影印,卷上,第435页。
    ①张春龍,《沅陵虎溪山漢简選》,中国文化遗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書局,2010年1月),第46-48页及圖版伍。
    ②何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革書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19页。
    ①戴念祖,《试析秦简<律書>中的樂律與占卜》,《中国音樂學》2001年第2期,第5-10页。
    ①李玫,《東西方樂律學研究及發展歷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53-54页。
    ①《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影印),卷二五,第808页。
    ①盧央,《中国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3月),第299-301页。
    ②转引自陳徫《放马灘秦简日書<占病祟除>與投掷式選择》(《文物》2011年第5期,第85-88页)。
    ①此承蔡徫先生见告。
    ②刘青,《放马灘秦简<日書>乙種集释》(武漢:武漢大學硕士學位论文,2010年6月,指導教師:劉国勝副教授),第66页。
    ①宋華强,《放马灘秦简<日書>識小據》,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2月14日。
    ①胡文辉,《放马灘<日書>小考》,收入其所著《中国早期方衍與文獻叢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35-141页。
    ②晏昌贵,《放马灘秦简乙種<日書>有關五音的简文》,简帛網(www.bsm.org.cn),2009年9月22日。
    ①吕亚虎,《<天水放马灘秦简>識小一則》,简帛網(www.hsm.org.cn),2009年11月3日。
    ①饒宗颐,《秦简中的五行说與纳音说》,《古文字研究》第14辑(北京:中华書局,1986年6月),第261-280页。
    ①《北京大学新獲秦簡牘概述》,《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北京:北京大學出土文献研究所内部刊物,2010年10月)。
    ①《北京大学新獲秦简牘概述》,《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簡报》第3期(北京: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内部刊物,2010年10月)。
    ①萧吉,《五行大羲》卷五,刘国忠,《(五行大羲>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附錄五,第295页。
    ①《黄帝龍首經》,《绩修四库全書衍数類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7册,卷上,第263页。
    ②嚴敦傈,《跋六壬式盤》,《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7期,第20-22页。
    ①萧吉,《五行大義》卷五,刘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附錄五,第295页。
    ②《黄帝龍首經》,《續修四库全書術数類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7册,卷上,第265页。
    ①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文洲閣《四库全害》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5册,第150-151页。
    ①班固,《漢書》(北京:中华書局,1962年6月),卷三十,第1767-1769页。
    ②可参Michael Loewe,"The Term K'an-yu堪與and the Choice of the Moment",Early China,第9-10期(1983年一1985年),第204-217页。
    ①陈侃理,《北大漢简數衍類<六博)、<莉决>等篇略述》,《文物》2011年第6期,第87页。
    ①《隸屬陰阳五行》、《式法》第十二條僅残剩一“爱”字,似與《出行占》有異。暫據《出行占》原文窝出,其羲待考。
    ①施谢捷,《简帛文字考釋札记(再續)》,《文教资料》2001年第4期,第123-127页;劉樂賢,《马王堆帛書<式法·天一>補释》,《簡帛研究2001(上册)》(桂林:广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又载艾蘭、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收入其所著《简帛數術文献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30-143页。
    ①残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影印商務印書馆1937年铅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12月),卷十七,第403页。
    ②司马遷,《史記》(北京:中华書局,1982年11月),卷一百二十七,第3222页。
    ③饒宗颐,《马王堆<陰阳五行>之<天一圖>——漢初天一家遗说考》,收入其所著《饒宗颐二十世纪學術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卷三,第95-107页。
    ④趙益,《古典衍数文獻述论稿》(北京:中华書局,2005年9月),第21页。
    ⑤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收入于石、马君驊、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合肥:黄山吉社,2005年9月),第485-489页。
    ①李学勤,《<九宫八風>及九宫式盤》,《王玉哲先生八十毒辰纪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收入其所著《古文献装論》(上海:上海遼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35-243页:
    ①趙益,《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北京:中华言局,2005年9月),第21页。
    ①何寧,《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吉局,1998年10月),卷三,第212-213页。
    ②国取自陈松畏《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臺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第52页。
    ①圖取自陳松畏《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论稿》(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第53页。
    ②马克,《马王堆帛書<刑德>試探》,《華學》第1輯(庚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82-110页。
    ①萧吉,《五行大羲》卷二,刘國忠《<五行大羲>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附錄五,第185页。
    ②萧吉,《五行大羲》卷五,刘國忠《<五行大羲>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附錄五,第295页。
    ③范嘩撰、李賢等注,《後漢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月),卷八十二,第2704页。
    ④简序據冯先思,《讀放马灘秦簡<日吉>筆记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1月16日。
    ①連雲港市博物馆、中國社會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東海縣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124页。
    ①陈炫璋,《孔家坡漢简日書研究》(新竹:台湾清华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指導教师:張永堂教授、刘增贵教授),第78页。
    ②趙益,《古典術数文獻述论稿》(北京:中华吉局,2005年9月),第21-22页。
    ③嚴敦榤,《式盤综述》,《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第445-464页。
    ①此字固版模糊。整理者原釋“數”。鄭刚先生曾據原照片将此字改释属“吉”(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第93页引述),说明此字至少輪廓與“吉”相似。我们将之與孔家坡漢简合勘,可以確定這佃字當释属“盞”。
    ②此字孔家坡漢简作“道”,颇疑适襄也是“道”字。由於圖版模糊,難以遽断,暫从整理者释讀。
    ③“(?)”字原释“刺”,李學勤先生在《睡虎地秦简中的<艮山圖>》(《文物天地》1991年第4期)一文中改释讀属“夹”。
    ④“字”讀爲“子”,指地支。以“子”指稱地支亦见於孔家坡漢简“死失圖”。
    ⑤陈松畏编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第26页。
    ①刘樂賢:《印台漢簡<日言>初探》,《文物》2009年第10期。
    ①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暦表》,齊鲁書社,1987年6月,第235页。
    ②天牢星赤经在张宿、翼宿之间,其時最適合夏季觀测。《史記·天官書》云“蒼帝行德,天門爲之開;赤帝行德,天牢属之空;黄帝行德,天矢属之起;白帝行德,晕昴為之圖;黑帝行德,天關爲之動。”“天牢”與主夏的“赤帝”封應。
    ③此承到樂賢先生和董珊先生提示。
    ①王建民、到金沂,《西漢汝際侯墓出土圆盤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9-68页。
    ①潘鼐:《中国恒星觀测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2009年3月修订版,本文據2009年修订版引用),第34-41页。
    ①潘鼐:《中国恒星觀测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2009年3月修订版,本文據2009年修订版引用),第41页。
    ①施谢捷,《天水放马灘秦簡<日书>甲種释文》(未刊稿本,2003年)。
    ②周波,《放马灘秦簡<日吉>甲種释文》(未刊稿本,2009年)。
    ③晏昌贵,《天水放马滩秦簡<日書>乙種分篇释文(稿)》,《簡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7-41页:
    ①湖北省莉州市周梁玉播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漢墓简讀》(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8月)。
    ②到信芳,《周家壹秦简暦譜校正》,《文物》2002年第10期;程鹏萬,《周家壹秦墓所出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暦譜简的重新编聯》,《史學集刊》2006年第3期;夏德安,《周家台的数街简》,《简帛》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到国勝,《關於周家台秦簡69-130號的简序编排问题》,《简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③整理者原题《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暦日》,我们在文中统一按其自题稱之属《三十六年日》。
    ①整理者已经指出“馴”讀属“訓”。本文径将言名寫作“周訓”
    ②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韩巍執筆),《北京大學新獲“西漢竹害”概述》,文章原载《北京大學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後收入《国際漢學研究通訊》第1期(北京:中华書局,201 年4月),第111-115页。简稱《概述》。文章承刘洪涛先生、名和敏光先生惠赐,谨致谢忱!
    ③王慶環:《北京大学收藏珍貴西漢竹吉》,《光明日报》2009年11月6日第2版。简稱《报導》。
    ④《国際漢學研究通訊》编辑委员會编,《国際漢學研究通訊》第1期(北京:中华書局,2010年4月),彩圖页。
    ⑤阎步克,《北大竹害<周馴>简介》,《文物》2011年第6期,第71-74页。简稱《简介》。
    ⑥阁步克,《“维歲冬享駕之日”與“(?)之明日”小考——北大竹書<周训>札记之一》,《中国文化》第33期,第30-34页。簡稱《小考》。
    ①程少軒,《讀北大簡<周训>首简小札》,《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45期,2010年6月,31-34页,又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2010年7月26日;《也谈(周训>的“維歲成冬享驾之日”和“(?)之明日”》,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6月4日;程少軒,《关於“维歲冬享駕之日”的補记》,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2011年6月7日。
    ②此例承吴立旻先生提示。
    ③原載《書法叢刊》1998年第3期,收入西林昭一、陳松畏主编,《新中國出土书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166页。此例承陳劍先生见告。
    ④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因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①王慶環:《北京大學收藏珍贵西漢竹书》,《光明日报》2009年11月6日第2版。
    ①彭浩:《<昔者君老>与“世子法”》,美國和簏山学院“儒家的復興”學術會議论文,刊《文物》2004年第5期,又载简帛纲,2005年11月2日。
    ①以上诸说多可参看诸祖耿,《戰國策集注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7页。
    《時經》,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华害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
    《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书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
    《禮记》,收入《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害局,1982,下册,清嘉度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
    《论捂》,收入《十三经注疏》,北京:中苹書局,1982,上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学刊本影印。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司馬遷,《史记》,北京:中華書局点校本,1982。
    班固,《漢书》,北京:中华害局点校本,1962。
    范嘩撰、李賢等注,《後漢害》,北京:中华書局,1983。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苹书局点校本,1974。
    黎翔凰,《管子校注》,梁連華整理,北京:中华書局,2004。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
    向宗鲁,《靓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苹书局,1998。
    揚雄著,张震洋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揚雄撰,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书局,1998。
    王符著,汪繼培笺,彭鐸校正,《潛夫论笺校正》,北京:中華书局,1985。
    郭霭春,《黄帝内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学技術出版社,1989。
    郭书春、刘钝校点,《算經十书》,瀋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宋本武經七書》,收入《續古逸叢書·子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據東京岩崎氏静嘉堂藏本影印。
    洪興祖著,白化文等点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萧统编,李善注,《文選》,北京:中华書局據清嘉慶十四年(1809)胡克家刻本影印,1977。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黄帝能首经》,收入《續修四库全書術數類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7冊,掳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二年(1807)孫星衍刻黄帝五書本影印。
    蕭吉,《五行大羲》,刘國忠《(五行大羲)研究》,瀋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附缘五。
    瞿曇悉连,《開元占經》,文渊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11冊。
    張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文渊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95冊。
    李昉,《太平御覽》,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编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
    允禄等编撰,《協纪辨方書》,文淵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11冊。
    萬民英,《三命通會》,文渊閣《四库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0 冊。
    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高郵王氏家刻本影印,2000。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影印商磅印書館1937年铅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3。
    俞正燮撰,于石、马君骅、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合肥:黄山書社,2005。
    成瓘,《篛園口札》,北京:商務印书館,1958。
    刘赤江,《六壬粹言》,訪問私印本。
    安徽省文物工作陈、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1978《阜阳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报》,《文物》1978.9:12-31。
    北京大学山土文献研究所2010北京大学新獲秦筒讀概述》,《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簡報》第3期,北京:北京大學出土文献研究所内部刊物,2010。。
    曹方向2009《秦簡<志怪故事》6號簡努議》,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1月7日。
    常玉芝1987《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1987。
    陈劍2011《放馬潍簡釋文校讀筆記》(手稿)。
    陈久金、杨怡1998《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暦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陈居淵1997《式占》,香港:中华害局,1997。
    陈侃理2011《北大漢簡数術類<六博)、<荊決》等篇略述》,《文物》2011.6:期,86-87。
    陈萝家1965《漢筒年唇表叙》,《考古學報》1965.2:103-149:收入其所著《漢筒缀述》(北京:中华書局,1980),页260-271。
    陈松長1996a《帛书<陰陽五行》與秦簡(日書)》,《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山版社,1996。1996b《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001a《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 2001b《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论稿》,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2002《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的文字釋讀與相关问题》,《簡帛语言文字研究》第1辑,成都:巴蜀書社,2002,页258-271。2004a《馬王堆帛書(式法》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1期,畏沙:《船山學刊》雜志社,2004。2004b《馬王堆帛書<式法)初論》,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筒帛國隙学術研封舍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陈徫1996《包山楚筒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1997《望山楚筒所兑的卜筮與禱祠——與包山楚筒相對照》,《江漢考古》1997.2:73-75。2002《睡虎地口書(艮山》試讀》,《中國出土资料研究》第六唬,2002,页145-149。2009《關於秦筒牘综合整理與研究的幾点思考》,《筒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1-10。2011《放馬灘秦簡日書<占病祟除》與投掷式選擇》,《文物》2011.5期:85-88。
    隙炫埠2008《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新竹:台湾清华大學硕士學位论文,2008,指導教师:张永堂教授、刘增贵教授。
    陈应時1987《中國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學”》,《中國音樂学》1987.2。1992《律学四题》,《中国音樂》1992.2。1999《近二十年律学新说》,《音樂研究》1999.1。2000《(管子)、(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及其它》,《黄鐘》2000.3。
    成家徹郎1989《中国古代的占星衍和古星盤》,《文博》1989.6。
    程鹏萬 1989《周家臺秦墓所出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曆譜簡的重新编聯》,《史学集刊》2006.3。
    程少轩2009《試说放馬灘簡所见三合卦》,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28口。2010a《讀放馬灘簡小札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1月4日。2010b《放马灘簡“刚柔之日”小考》,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2月5日。2010c《放馬灘簡式圖補释》,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3月30口。2010d《試談放馬灘簡的一組地名》,《古代文明研究通訊》44(2010):31-37。
    程少轩、蒋文2009a《放马灘簡(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6日。2009b《略談放馬灘簡所见三十六禽(稿)》,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11日。
    池田知久2004《阴于<式法)的發言概要》,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筒帛國隙學衍研封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戴念祖2001 《試析秦簡(律害》中的樂律與占卜》,《中國音樂學》2001.2:5-10。2002《電和磁的歷史》,畏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方建军1990《先秦文字所反映的十二律名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4:78-79。1996《從樂器、音陪、音律和音樂功能看秦音樂文化之構成》,《中國音樂學》1996.2:24-30。2010《秦筒律書生律法再探》,《黄鐘》2010.4:133-137。
    方勇2009a《讀<天水放马潍秦簡)小劄(一)》,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17日。2009b《讀放馬潍秦筒小札(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15口。2009c《讀放马灘秦筒小札(三)》,復旦大學出上文献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17口。
    馮腾君2004《输郭店筒<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缁衣)爲具有齊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极告,2004,聯繫導師:裘锡圭教授。
    馮先思2010《讀放马潍秦簡<日書》筆記二则》,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1月16口。
    傅舉有、隙松畏1992《马王堆漢墓文物》,畏沙:湖南出版社,1992。復旦大學出上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劉嬌執筆)2009《天水放马灘秦簡(日書·盗篇)研讀》,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24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害局,2009。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匾文化馆1989《甘肅天水放馬潍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2:1-11。
    葛志毅2003《重論陰陽五行之学的形成》,《中华文化論壇》2003.1。
    谷僳2005《從放馬灘秦簡<律書》再論<吕氏春秋)生律次序》,《音樂研究》2005.3:29-34。2010《(放馬潍簡)舆<周禮注疏)、<禮記正羲)中的“甤賓重上”兼论十二律大陰陽说的早期形式》,《中國音樂》2010.3:7-13。
    顧颉剛、刘起舒2005《尚書校解釋論論》,北京:中华書局,2005。
    顧颉剛2010《中國疆域沿革史》,《顧颉剛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
    郭若愚2001《秦“半兩”和“雨甾”錢的時代和特微》,载其所编《先秦鑄幣文字考释和辨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页68-69。
    郭盛熾1990《屋代二十八宿距星考》,《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年刊》總第11期,1990。
    郭永秉2009《印臺漢筒口害释字補說(兩條)》,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2月23日(署名“大丙”)。
    郝樹聲、張德芳2009《懸泉漢筒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何雙全1989《天水放馬灘秦筒综述》,《文物》1989.2:23-31。2004《天水秦筒》,见其所著《簡牘》(蘭州:敦煌文葵出版社,2004),页31-32。
    胡文辉2000《放馬潍<日害)小考》,收入氏著《中国早期方衍與文献叢考》(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页135-141。湖北省前州市周梁玉橘遗址博物館2001《关沮秦漢墓筒牘》,北京:中华書局,200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馆2003《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1:36-5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襄荆高速公路考古队2006《荊門左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陈2006《随州孔家坡漢墓筒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黄儒宣2010《日書圖像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博士學位输文,2010。
    蒋若是1997《秦漢錢幣研究》,北京:中华書局,1997。前州地匾博物館1995《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1995.1:37-43。
    柯秋白2010《(天水放馬灘秦簡》札记》,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6月28口。
    李成渝 1999《<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異同》,《黄鐘》1999.4。
    李忠林2011《出土擇吉文献<日害)的科技史價值——以天水放馬潍乙種(日害)為例》,《甘肅省第二届筒牘学國隙学衍研封會输文集》(甘肅蘭州,2011),页663-678。
    李家浩2002《睡虎地秦筒<日害)“楚除”的性質及其他》,收入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学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页374。2005《包山卜筮筒218-219號研究》,畏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畏沙三國吳簡筒暨百年来筒帛發现與研究國隙学術研討會渝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183-204。
    李解民1996《秦漢時期的一口十六時制》,《簡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页80-88。
    李静2009《秦筒牘研究谕著目錄·四、甘肅天水放馬潍M1簡牘》,《筒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110-111。
    李零1992《跋石板村“式圖”镜》,《文物天地》1992.1。2006a《中國方衍正考》,北京:中华害局,2006。2006b《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华害局,2006。2011《北大漢簡中的數術害》,《文物》2011.6:80-83。
    李玫2007《東西方樂律学研究及發展歷程》,北京:中央音樂学院出版社,2007。
    李若暉2004《马王堆帛害(式法·刑日)式圖初探》,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簡帛國隙學術研封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李學勤1990《再输帛害十二神》,《湖南考古辑刊》第4輯,1987。1990 《放馬灘筒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4:43-47,收入其所著《筒帛佚籍与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991《睡虎地秦筒中的<艮山圖)》,《文物天地》1991.4;本文以《(日書)中的<艮山圖)》為题,收入其所著《簡帛佚籍与學衍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页145-149。1994《(九宫八風)及九宫式盤》,《王玉哲先生八十寿辰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收入其所著《古文献叢论》(上海:上海速束出版社,1996年11月),页235-243。
    李勇1990《恒星分野和分野式盤研究》,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力学與天體测量專業硕士論文,1990。
    李约瑟1975《中國科學技衍史》第四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連劭名1987《式盤中的四門與八卦》,《文物》1987.9。
    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国社會科学院筒帛研究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1997《尹湾漢墓筒牘》,北京:中華害局,1997。
    林澐1992《讀包山楚筒札耙七则》,《江漢考古》1992.4:83-85。
    刘浮2009《讀放马灘簡小札》,簡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月24口。
    刘国勝2009《關於周家台秦簡69-130號的簡序编排問题》,《簡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10《“中国簡帛學国隙论壇2010”召开》, 簡帛網 (www.bsm.org.cn),2010年12月14日。
    刘国忠1999《<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2004《帛书<式法>“徙”篇初論》,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讨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刘金沂1984《從“圓”到“渾”——漢初二十八宿圆盤的启示》,《中國天文学史文集》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刘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2001《马王堆帛書<式法·天一>補釋》,《簡帛研究2001(上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學出版社,2001;又載艾蘭、邢文编,《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收入其所著《簡帛數術文献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页130-143。2003a《十二禽、三十六禽新考》,收入其所著《簡帛数術文献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页322-331。2003b《睡虎地秦簡<日書>释讀札记》,《华学》第6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页114-121;收入其所著《戰國秦漢簡帛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页95-99。2004《馬王堆天文書考释》,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008《懸泉漢簡中的建除占“失”残文》,《文物》2008.12。2009《印臺漢簡<日書>初探》,《文物》2009.10。
    刘青2010《放马灘秦簡《日書》乙種集释》,武漢:武漢大學硕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师:刘國勝副教授,2010。
    刘信芳2002《周家臺秦簡曆譜校正》,《文物》2002.10。
    刘玉堂、刘金华2002《马王堆帛書<式法>“徙”、“式圖”篇講疏》,《江漢論壇》 2002.4:26-30。
    盧央2008《中國古代星占学》,北京:中國科学技衍出版社,2008。
    睦平2009《散見漢口害零筒輯證》,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硕士學位論文,指尊教师:刘立志副教授,2009。
    吕亞虎2009a《讀(天水放馬潍秦筒)小劄》,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24口。2009b《(天水放馬潍秦簡)残筒缀合二則》,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27日。2009c《讀(天水放馬潍秦筒》札記二则》,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27日。2009d《(放簡)筒序重排二则》,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28日。2009e《<天水放马灘秦簡)缺、误字訂補幾则》,簡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31日。2009f《(天水放马潍秦筒》識小一則》,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1月3日。2010《<天水放马潍秦簡》撇小》,《簡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43-50。
    羅福颐1985《漢拭盤小考》,《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
    羅科昀2000《也談(吕氏春秋)中的“上生”與“下生”》,《交響》2000.3。
    洛泉轩2008《束漢銅六壬拭盤考》,“盛世收藏”绷站(bbs.sssc.cn),2008年4月2日。
    馬建華编2003《河西簡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馬克1995《馬王堆帛害<刑德)試探》,《苹学》第1辑(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页82-110。
    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2000《馬王堆漢墓帛害<式法》释文摘要》,《文物》2000.7:85-94。
    潘鼐1989《中國恒星觀测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2009年3月修訂版,本文所據扇2009年修订版。
    裘锡圭2004《讀(馬王堆帛書《式法》释文摘要>小靛》,艾簡、邢文主编,《新出簡帛國際学術研封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饒宗颐1986秦筒中的五行說與纳音说》,《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害局,1986),页261-280。1998《输天水秦筒中之“中鳴”、“後鸣”與古代以音律配合时刻制度》,《簡讀学研究》第2辑,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页1-3。2009《马王堆<陰陽五行)之<天一圖>——漢初天一家遗说考》,收入其所著《饒宗颐二十世紀学衍文集》卷三,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95-107。
    任攀2009《讀<天水放馬潍秦筒)劄記记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0月18日。
    森和2008《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系》,簡帛網(www.bsm.org.cn),2008年8月22口。
    山田慶兄1980《九宫八風说與少師派的立場》,《束方學报》第52冊198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7《山西碑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施謝捷1998《筒帛文字考释札记》,《筒帛研究》第3輯(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页168-181。2001《筒帛文字考释札記(再續)》,《文教资料》2001.4:123-127。2003《天水放馬灘秦筒<日書)甲種释文》,未刊稿本,2003。
    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编1990《睡虎地秦墓竹筒》,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宋苹弛2006《新蔡簡雨個神靈名簡說》,筒帛網(www.bsm.org.cn),2006年7月1口。2010a《放馬灘秦簡<日書)識小錄》,簡帛網(www.bsm.org.cn),2010年2月14口。
    宋會群、苗雪蘭1995《输二十八宿古距度在先秦時期的应用及其意羲》,《自然科學史研究》1995.2。
    蘇建洲2010《試论<放馬灘秦簡)的“莫食”時稱》,復旦大学出上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5月11口。
    孫占宇2008《放马灘秦簡日書整理舆研究》,蘭州:西北北师范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8。2009《天水放馬灘秦簡整理舆研究状況述袢》,《中国史研究勤悲》2009.12:12-16。2011《放马潍秦筒日書“星度”篇初探》,《考古》2011.4:70-79。
    陶磊2003《<淮南子·天文>研究》,济南:齊魯書社,2003。 2004《马王堆帛害(式法>中的“二十八宿”與“式圖”》,艾蘭、邢文主编,《新出筒帛國隙學衍研讨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王辉2010《<天水放馬灘秦簡>校讀记》,筒帛網(www.bsm.org.cn),2010年7月30日;又见《(天水放马潍秦筒)標题小議》,《陕西歷史博物館馆刊》第17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页1-4。
    王建民、刘金沂1989《西漢汝险侯墓出土圆盤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输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页59-68。
    王明欽2004《王家臺秦墓竹筒概述》,艾蘭、邢文编,《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页26-49。
    王振鐸1948《司南、指南针與羅盤(上)》,《中国考古學報》第3 冊,1948。
    夏德安2007《周家臺的数術筒》,《簡帛》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400-406。
    嚴敦僳1958《跋六壬式盤》,《文物参考资料》1958.7:20-22。1978《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盤和占盤》,《考古》1978.5:334-337。1985《式盤综述》,《考古學報》1985.4:445-464。
    晏昌貴2003《讀馬王堆帛書<式法>》,《人文输叢》2003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2006《楚卜筮簡所兑神靈雜考(五則)》,《簡帛》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229-238。2007《孔家坡漢筒<日書·威>篇五行配音及相关问题》,《筒帛》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415-426。2008晏昌贵:《封<口書>“艮山”圖的一個筒單解讀》,筒帛網 (www.bsm.org.cn),2008年3月25口。2009a《放马潍秦簡乙種(日書>有阴五音的簡文》,筒帛網(www.bsm.org.cn),2009年9月22口。2009b晏昌貴《孔家坡漢簡<日書)天牢篇箋證》,《簡帛》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293-310。2010a《天水放马灘秦簡<日書)乙種分篇釋文(稿)》,《簡帛》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7-41。2010b《巫鬼與淫祀——楚簡所兑方衍宗教考》,武漢大学出版社,2010。
    楊錫全2009《出上文献“是=”句浅析》,復旦大学出上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09年11月3口。
    楊宗兵2007《“天水秦簡”释文校訂》,《中國文字学舍第四届年會论文集》(西安,2007),页618-624。
    殷滁非1978 《西漢汝陰候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5:338-343。
    银雀山漢墓竹筒整理小組2010《银雀山漢墓竹筒〔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于豪亮1985《秦簡(日書)记時記問題》,收入其所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页157-162。
    袁金平2006《封<新蔡筒雨佃神簸名簡说)的一点補充》,簡帛網(www.bsm.org.cn),2006年7月12口。
    曾憲通1992《秦漢時制芻議》,《中山人学学報》1992.4:106-113。
    張春龍 2010《沅陵虎溪山漢簡選》,《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害局,2010),页46-48。
    张存良、吴荭2009《水泉子漢筒初識》,《文物》2009.1:88-91。
    张培瑜1987《中國先秦史暦表》,济南:齐鲁书社,1987。
    趟岩2009《放馬潍秦筒日害劄記二则》,簡帛網(www.bsm.org.cn),2009年10月10日。
    趟益2005《古典樹數文献述论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
    鄭忠华2009《印薹墓地出土大批西漢簡牘》,荊州博物馆编著《荊州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页204-208。
    周波2009《放馬灘秦簡(日書>甲種释文》,未刊稿,2009。2010《秦漢筒<日書)校讀札记》,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2010年3月17日。
    朱漢民、陈松畏2010《嶽麓害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子居2009《讀<略談放马潍筒所兑三十六禽)零識》,筒帛研究網(www.jianbo.org),2009年11月13日.
    Harper, Donald(夏德安)1978 "The Han Cosmic Board[Shih式]" Early China 4:1-10.
    Loewe, Michael(鲁惟一)1983 "The Term K'an-yu堪舆and the Choice of the Moment." Early China 9-10:204-2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