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的初民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史前岩画作为原始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原始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艺术再现,它以图画的形式,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原始初民的思想与情感。在原始思维及原始宗教观念的作用下,初民作为自然之子、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一种原生性的、水乳交融的关系,他们并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客体和异己的力量,而是把自然当作生存的家园、生命的归宿。
     本文以岩画的起源、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作为研究基础,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诸层面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原始岩画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目的在于,重新探讨和审视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内涵,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期望可以从中找到能够医治现代社会各种精神病症的良方,由此寻觅一条拯救人类精神的返乡之路。
A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primitive arts, the pre-historical petroglyph can be seen as the artistic reproduction of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using the form of pictures, these petroglyph record soundlessly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human beings in their primitive ag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rimitive thoughts and religious beliefs, our ancestors held the idea that they are part of and in complete harmony with the nature. Thus, they didn’t consider the nature as an independent object or an alien force. Rather, the nature is their homeland and living place.
     On the basis of study on the origin, shaping feature and artistic style of the petroglyp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contained in primitive petroglyph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tural ecology, the social ecology, the spiritual ec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n modern arts.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re-discuss and explore human being’s spiritual connotation in primitive age and to reflec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study we can finally find an effective prescription to the social and mental problems in present era, which leads us to the returning road of salvation of human spirit.
引文
① 〔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三联书店 1974 年版,第 92 页。
     ①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1 页。
     ①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1 页。
     ① 弗朗索瓦·陈:《外国学者论中国画》,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7 页。
    ②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0 页。
     ① 李福顺:《中国岩画创作中的审美追求》,文艺研究 1991 年第 3 期。
     ①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第 29 页。
     ① 龚田夫、张亚莎:《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三期。
     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6 页。
     ①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5 页。
    ① 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三联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3 页。
    ②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4 页。
    ③ 郦道元:《水经注》,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① [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年, 第 233 页。
     ① [英]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年版, 第 3、4 页。
    ② 弗朗索瓦·陈:《外国学者论中国画》,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4 页。
     ①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6 页。
     ①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97 页。
     ①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第 1192、1193 页。
    ① 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1 页。
    ② 埃伦·H·约翰逊:《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5-49 页。
     ① 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518 页。
    1.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2.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出版 1988 年版。
    3.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9 年版。
    4.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
    5. 盖山林:《中国岩画》,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6 年版。
    6. 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 汪宁生:《云南沧源岩画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8. 邢莉、易华:《草原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9.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10. 陈兆复, 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1. 李祥石,朱存世:《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2. 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三联出版社 1992 年版。
    13. 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14. 陈弘法编译:《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5. 刘锡诚:《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
    16. 梁一儒等:《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7. 郑元者:《艺术之根》,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8. 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9. 苗启明:《原始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0. 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
    21.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22.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23. 宋兆麟:《巫觋》,学苑出版社 2002 年版。
    24. 刘锡诚:《象征》,学苑出版社 2002 年版。
    25. 西蒙斯:《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26. 荣格:《分析心理学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年版。
    27.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28. 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29. 高国蕃:《中国巫术史—巫术与绘画雕刻》,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年版。
    30. 弗雷泽:《金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31. 沃林格:《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32.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33.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 1992 年版。
    34. 聂乾先:《云南岩画舞蹈初识》,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35. 苗启民、温益群:《原始社会的精神历史构架》,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6.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7. 申戈:《云南原始社会艺术初论—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8. 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39. 列维·布留尔:《宗教史》,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40. 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41. 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42.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43.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4. 刘尧汉:《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 1980 年版。
    45. 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46. N·C·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年版。
    47.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年版。
    48. 埃伦·H·约翰逊:《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年版。
    49. 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4 年版。
    50.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1.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52. 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53. 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年版。
    54.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55. 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56. 宗白华:《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57. 贡布里希:《秩序感》,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9 年版。
    58. 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 年版。
    59.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0. 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 盖山林:《贺兰山巫师岩画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92 年 03 期。
    2. 冯军胜:《从阴山岩画看“草原文化”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 年 01 期。
    3.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2004 年。
    4. 许成:《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保护及学术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0 年 06 期。
    5. 李仰松:《内蒙古与宁夏岩画生殖巫术析》,《宁夏社会科学》1992 年 02 期。
    6.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 年 01 期。
    7. 盖山林:《我国生殖崇拜岩画——原始生育信仰的历史画卷》,《美术史论》1990 年 01 期。
    8. 司冰琳:《原始乐舞的图腾性与氏族特色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 02 期。
    9. 胡景中:《中国北方岩画与巫术及其它》,《固原师专学报》1997 年 05 期。
    10. 吴予敏:《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化》,《文史哲》1998 年 04 期。
    11. 崔谷平:《巴康岩画与生殖崇拜》,《新美术》1998 年 02 期。
    12. 李秀梅:《北方岩画的探察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北方文物》2006 年 02 期。
    13. 张洪亮:《赤峰地区史前岩画表现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发展历程》,《赤峰学院学报》2005 年 02 期。
    14. 陈华:《从岩画看古代先民对植物等的崇拜》,《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03 期。
    15. 王良范:《从岩画看视觉图像的构成》,《贵州大学学报》2001 年 04 版。
    16. 史道祥:《从原始岩画看原始意识》,《殷都学刊》2005 年 02 期。
    17. 傅志毅:《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年04 期。
    18. 袁同凯:《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岩画及其原始信仰》,《西域研究》1996 年 02 期。
    19. 罗晓明、王良范:《贵州岩画的文化学释义》,《贵州文史丛刊》1996 年 02 期。
    20. 罗晓明、王良范:《贵州岩画中的符号》,《贵州大学学报》1996 年 03 期。
    21. 薛正昌:《贺兰山岩画历史内涵析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 03 期。
    22. 王毓红:《论贺兰山岩画式样结构的演变》,《宁夏社会科学》2001 年 03 期。
    23. 傅志毅:《论史前的岩画艺术》,《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 05 期。
    24. 殷晓蕾:《 论原始岩画艺术中的生命精神》,《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 年
    02 期。
    25. 班斓:《论中国岩画造型的象征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 年 04 期。
    26. 滕海键:《漫论岩画与原始巫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9 年 05 期。
    27. 胡潇:《论民间象征艺术的思维张力》,《求索》1994 年 05 期。
    28. 班澜:《中国南北方岩画的审美特征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 年 03 期。
    29. 汪洋:《 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原始精神》,《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 02 期。
    30. 聂涛:《 原始绘画起源探究》,《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 03 期。
    31. 任佩:《远古先民无言的史诗——云南沧源岩画》,《中国档案报》2001 年。
    32. 朱存世、李芳:《宁夏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图腾崇拜初探——兼论虎岩画的族属》,《北方文物》2003 年 02 期。
    33. 张存刚:《南北岩画艺术对比及对现代艺术的启示》,《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 年 01 期。
    34. 蒲佳:《论岩画艺术及其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 年 03 期。
    35. 覃彩銮:《壮族古代犬祭初探——广西左江崖壁画动物图像辨释》,《贵州民族研究》1989 年 03 期。
    36. 盖山林:《丰富多彩的内蒙古岩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 年 04 期。
    37. 薛正昌:《贺兰山岩画文化》,《宁夏社会科学》 2004 年 02 期。
    38. 谭子好:《试论原始观念对古傩的影响》,《吉首大学学报》1993 年 03 期。
    39. 班澜:《阴山岩画与原始生命意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 年 01 期。
    40. 寇元勋:《中国原始岩画的内容和形式》,《中国美术教育》2001 年 03 期。
    41. 冯军胜:《阴山岩画的意象性构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 年 05 期。
    42. 齐浩、张俏梅:《原始岩画艺术的符号与象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 03 期。
    43. 班澜:《阴山岩画造型特征比较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 年 05 期。
    44. 陈冬季、蔡宇知:《 西域岩画的文化意义──兼论原始艺术的起源》 ,《西域研究》 1999 年 03 期。
    45. 冯军胜:《阴山岩画与原始宗教自然观 》,《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 年 06 期。
    46. 乌兰察夫:《阴山岩画与原始思维》,《蒙古社会科学》1990 年 06 期。
    47. 户晓辉:《原始猎牧岩画与巫术思维》,《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 年 01 期。
    48. 盖山林:《从阴山岩画看我国古代北方游牧人的习俗》,《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 年 02 期。
    49. 盖山林:《巫—胡巫—阴山岩画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2 年 04 期。
    50. 邓启耀:《云南岩画的知性时空》,《民族艺术》2001 年 04 期。
    51. 刘立波:《眺望远古的微光》,《丝绸之路》1996 年 01 期。
    52. 冯军胜:《岩画与现代绘画艺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 年 04 期。
    53. 李智君:《岩画的环境学阐释》,《人文地理》1996 年 01 期。
    54. 王诗群:《浅析中国古人类的审美意识特征》,《美术大观》2006 年 05 期。
    55. 袁学文:《浅析沧源岩画包含的三大思想意识》,《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05 期。
    56. 吴平:《凝聚在崖石上的观念一云南古代岩画中的原始宗教意味》,《民族艺术研究》1995 年 05 期。
    57. 董国尧:《古代北方民族的自然崇拜与神灵崇拜》,《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 02 期。
    58. 户晓辉:《论弓箭与太阳在远古文化中的双重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 04 期。
    59. 邢莉:《蒙古民族的马崇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 年 04 期。
    60. 冯军胜:《中国岩画造型的面的表现艺术》,《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 年 03期。
    61. 班澜:《中国岩画造型的流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 年 02 期。
    62. 班澜:《中国岩画圆的造型意味及方式》,《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 年 05 期。
    63. 龚田夫、张亚莎:《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 03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