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意义,界定了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概念,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并指出了创新及不足之处。
     正文部分分十章论述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全面兴起的政治环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为废约运动提供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及平台;苏俄发表对华宣言提升了国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的信心,而五四时期的国民大会运动及国民强烈的废约诉求,为废约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全面兴起阶段的废约运动对南北政局的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引发的废约诉求,既是南北尝试统一的契机,同时,又是南北争端的纠结点。内政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政府废约外交的成效。
     第三章主要阐述废约运动对北京政府内政的影响。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交涉,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较量的重要借口,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后来奉系主导的北京政府,既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试图加快废约的步伐,同时,又因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而力不从心。地方势力如冯玉祥、孙传芳等人的废约态度和主张反映了其政见的变化,对政局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废约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共产党以废约反帝为打倒军阀和北京政府的号召,以民众运动为废约反帝的重要途径,突出国民党在废约运动中的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在革命低潮时期,共产党坚持废约反帝并反对国民党,虽然废约运动及革命遭受挫折,但仍然为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精神食粮,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章主要分析中苏废约外交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一方面,苏俄的对华政策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废约策略如影随形,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和消息的双重作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中苏废约交涉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又针因国共两党与苏俄的关系,中国掀起一股关于“赤化”和反“赤化”的大讨论和政治斗争。
     第六章主要论述废约运动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势力发展的相互促动。国民党以废约反帝为国民革命和北伐的重要旗帜,得到了大多数民心的支持,基本上取得了国家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尽管南京政府受到共产党的反对,但通过调整废约外交为修约外交,南京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承认,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了其政治地位。
     第七章主要介绍政府决策机制外的团体组织的废约情况及其对政治的影响。政府成立的正式组织,为政府的废约政策出谋划策,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作用。各种非政府团体组织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外争国权,内争民主,对国民革命的发展和废约运动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主要阐述知识阶层对废约运动及政局的关注。知识阶层在废约运动中不仅提出或“先内后外”或“先外后内”的,或激烈或温和的废约主张,而且关注南北政府和国共两党在政局中的地位变化,对列强态度的影响也予以评判,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的渴求。
     第九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与国民会议运动及各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广大民众将废约纳入国民会议的议案,共同推动了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要求政治民主的风潮。由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其主要内涵也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推动了废约运动的深入,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废约运动中经济文化领域的斗争与民国政治的关系。抵货运动、国货运动、商会的斗争,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等,既是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还具有极大的政治斗争意义。
     结语部分主要论述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相互影响。废约与否,成为民众评判政治势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得道”与“失道”的筹码。同时,也是其时判断民众和思想界政见的重要标准。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started in 1919, it created important impact to the Republican's politics. This text has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that i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in this field, puts forward my ow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explains the innovation and shortage in this text, and elaborat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national movement, nationalism,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provide a strong platform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for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unequal treaties. Decla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o China, enhance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in political democracy. National Assembly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strong denunciation of the national aspirations provided the broad mass for the mov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ise phase of the movement's political comprehensive denunciation o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demands of abolition the unequal treaties caused by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It's a good opportunities to attempt a unified both of North and South. Meanwhile, the dispute was entangled points north and south. Internal affairs division,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ed the Beijing government spent about diplomacy eff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on the movement's influence to Beijing government's internal affairs. Sino-Japanese negotiations on the issue of Shandong has become a major political force battle an excuse, it's the first direct instructions from the fuse of the interior war. Beijing Manchurian government was led both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trying to speed the pace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werless. Local forces, such as Feng Yuxiang, Sun Chuan-fang, who's spent about the attitudes and view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ir political views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lso had a corresponding impact.
     Chapter IV discusses the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de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mmunist Party to overthrow the warlords denuncia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Beijing government. CCP called the public about anti imperialist as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highlighting the KMT campaign about the role of the movement,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revolution. During low tide in the Revolutionary, CCP insisted about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gainst the Kuomintang, although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suffered some setbacks, but still provided for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 for thought. CCP pointed out the revolution forward, and achieved the final victory.
     Chapter V analyzes the Soviet denunci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s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Russia's policy was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Marxism-Leninism in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s polici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 imperialist strategy go hand in hand de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s revolution and had a positive message. Different classes and strata of the representations made about the Soviet Union spent a mixed reac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needl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China set off a wave of great debate and political struggle of "Communist takeover" and against the "Communist takeover".
     Chapter VI discusses interactions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MT,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forces. KMT spent about anti imperialist revolution and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flag, support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basically became the country's central legitimacy. Despite got oppositio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some by adjusting the diplomacy of abolishing the unequal treaties, the Nanjing Government received the recognition of foreign powers, and got stability of its political status.
     Chapter VII, mainly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n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of denunci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olitics. Government to set up a formal organization, to help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advisory role. Various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lso organized a strong collaborative, external struggles for national rights. They strived for democra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
     Chapter VIII, mainly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level's attitudes to the movement of abolishing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 Council's concern. Knowledge stratum advocated "first in the outer", or "first post outside ", or intense, or mild denunciation of ideas. Their attentions were changed to North-South Council, government and the KMT's position, it had big impact on the powers to be judge, reflect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on the national unity of desire.
     Chapter IX, mainly analysis the National Assembly spent about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sports events and the tragedy cau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riotic movement. CCP, KM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bout the movement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s motion, jointly promoted the launching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Movement, set off a wav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requires. Caused by the tragic events Patriotic Movement, whose main content is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to the depth,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Chapter X, mainly analysis the struggle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in the area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Boycott Movement, Cargo Movement, the struggle Chamber of Commerce, non-Christian movement, the educational rights movement and so on, were both important parts of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se movements affec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lso great political struggle significances.
     Conclusion part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nationalism, the movement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Republic of China's politics. Denunciation or not, it'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nlightenment" and "unjust" chips of people to judge political forces. And also, it's important criteria to judge populace and the knowledge stratum's political attitude.
引文
①柯伟林、魏力译:《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的对外关系》,《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第44期。
    ②平:《内乱与外患》,《市声周刊》,第4卷第2期,1926年1月3日。
    ①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23-124页。
    ①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09页。
    ①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1103页。
    ①参见李斌、陈光明:《北洋政府修约外交背景论析》,《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①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七卷,三联书店,1981年,第82—83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2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393页。
    ②陈独秀:《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98页;《新青年》3卷2号,1917年4月1日。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21页。
    ④《政府公报》,1917年8月14日。
    ⑤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1年影印,第627页。
    ①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民国丛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1年影印,第627页。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559页;独秀:《向导》第78期。
    ③《致梁士诒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45页。
    ④(美)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等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5页。
    ⑤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年)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388页。
    ①《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第190页。
    ②《宪法研究会之梁公饯别会》,《晨报》,1918年12月21日。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4页。
    ④《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01页;《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⑤《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内对外两种彻底的觉悟》,《每周评论》第23号,1919年5月26日。
    ⑥《每周评论》第二十一号,1919年5月11日。
    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①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版影印,第284页。
    ②王正廷:《近二十五年中国之外交》(续),《国闻周报》,第4卷第28期。
    ③《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①《外电》,《申报》,1918年2月15日,第3版。
    ②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8、169页。
    ③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5页。
    ②《东方杂志》,第21卷16号。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84页。
    ④《中国各群众团体和舆论界对于苏联对华宣言的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98-39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85页。
    ②《中国各群众团体和舆论界对于苏联对华宣言的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4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5-37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9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7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81页。
    ②(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③(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書社,1999年,第307页。
    ④《中国各群众团体和舆论界对十苏联对华宣言的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97-398页。
    ①林长民:《外交报敬告国民》,1919年5月2日,《晨报》。
    ②《北京国民外交协会为青岛问题定五七召开国民大会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82页。
    ①《北京国民大会协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四项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87页。
    ②《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16卷第6号。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468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1920年大事记,第六辑,中华书局,1978年,第70页。
    ③《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81页。
    ①《专电》,《申报》,1919年5月5日,第2版。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06页。
    ③《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16卷第8号,1919年8月。
    ④《字林报评不签字问题》,《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313页。
    ⑤《参与赴欧和会全权委员陆征祥等电告拒绝对德和约签字》,《东方杂志》,第16卷第8号。
    ①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第162页。
    ②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310页。
    ③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264页。
    ④《英文沪报论中国学生》,《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306页。
    ①《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94页。
    ②(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等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4、285页。
    ③松子:《民众运动与官僚外交》,《现代评论》,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④《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社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演词》(1920年4月2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518页:又见《时事新报》,1920年4月22日。
    ⑤独秀:《外交问题与学生运动》(1923年5月2日),《向导》,第23期。
    ⑥(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洋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1页。
    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宣言》(续),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日。
    ②《昨日学界纪念“五四”》,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5月5日。
    ③《上海学界纪念“五四”情形》,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14日。
    ④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266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②刘彦:《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十六辑·154),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30年版出版,第119页。
    ①《伍朝枢来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6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
    ①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1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
    ④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79页。
    ⑤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77页。
    ⑥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③《王正廷来函附件中国代表团所提各项主张的前言》,(1919年3月4日),(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86页。
    ①《王正廷来函附件中国代表团所提各项主张的前言》,(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90页。
    ②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1页。
    ③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97页。
    ①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01页。
    ①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158页。
    ②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69页。
    ③《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62页。
    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65页。
    ②《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69-270页。
    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62页。
    ②《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64页。
    ③《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2页。
    ④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78页。
    ⑤《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4页。
    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4页。
    ②《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5页。
    ③《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6页。
    ④《每周评论》,1919年5月4日,第20号。
    ⑤《全国和平期成会之东电》,《申报》,1919年10月2日。⑥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916-1920年)第二编第二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435页。
    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页。
    ②《时事日志》,《东方杂志》,1919年8月,第16卷第8号。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1920年大事记,第六辑,中华书局,1978年,第71页。
    ①《外交公报》,1921年第3期,第12页。
    ②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50页。
    ③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页,
    ④《驻瑞士公使电》(1921年7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84年,第33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6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6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61-362贝。
    ④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5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39页。
    ①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版影印,第366页。
    ②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0-151页。
    ①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页。
    ②《驻日本胡公使电》(1921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84年,第336页。
    ③《美京施顾王代表电》(1921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24页。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②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版影印,第427页。
    ③《驻英顾公使电》(1921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
    ④《驻德魏公使电》(1921年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38-339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4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88页。
    ②《外交公报》,1919年第7期,第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77-378页。
    ②《外交部致代表团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21页。
    ③《外交部致代表团电》(1921年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14页。
    ④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页,
    ①参见《孙文不承认会议决议》,《晨报》,1921年11月16日。
    ②《广东旧国会反对赎路之提案》,《晨报》,1922年3月2日。
    ③《赫·威·斯蒂德来函附件:永井致斯蒂德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57页。
    ④《太平洋会议与太平洋弱小民族》,《新青年》第9卷第5号;《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59页。
    ①《<向导>》发刊词——本报宣言(1922年9月1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83页。
    ②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版影印,第428页。
    ③《全国国民外交大会紧急会纪》,《申报》,1922年1月10日。
    ④《国民对于外交运动之一致》,《晨报》,1921年12月17日。
    ⑤《国民外交大会之会议谈》,《申报》,1922年1月15日。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74页。
    ①陈廷湘:《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参议院呼吁全国一致力争收回旅大通电》(1923年3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36页。
    ③《北京宪友俱乐部等团体呼吁收回旅大愿为后援电》(1923年3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32-633页。
    ④《参议院呼吁全国一致力争收回旅大通电》(1923年3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36贝。
    ⑤《中华国民收回旅大协进会传单宣言及通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4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1924年大事记,第十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47页。
    ①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年)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31页。
    ②《公言报》,1919年5月10日。
    ①《公言报》,1919年5月10日。
    ②《公言报》,1919年5月11日。
    ③《吴佩孚反对签字要电》,长沙《大公报》,1919年7月2日。
    ①《谭浩明吴佩孚等反对和约签字电》(1919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53页。
    ②《谭浩明吴佩孚等反对和约签字电》(1919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54页。
    ③《吴佩孚等反对补签和约并联络美国解决青岛问题通电》(1919年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08页。
    ④《巴黎和会关于胶澳交涉纪要》,《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56页。
    ⑤《公言报》,1919年5月13日。
    ⑥《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20、321页。
    ①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年)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43页。
    ②《总统辞职问题昨闻》,《紧要新闻》,《晨报》,1919年6月12日。
    ③《总统辞职问题昨闻》,《紧要新闻》,《晨报》,1919年6月12日。
    ①《政府公报》,1919年6月14日。
    ②《时事日志》,《东方杂志》,1919年8月,第16卷第8号。
    ③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75-676页。
    ①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83页。
    ①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86页。
    ②陈雁:《外交、外债和派系——从梁颜政争看1920年代初期北京政府的外交运作》,《一九二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97页。
    ③《颜惠庆日记》第2卷,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④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97页。
    ①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02页。
    ② C.M,rtin Wilbur, Military Separatism and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ist Regime. 1922-1937.cf.Ping-ti Ho and Tang Tsou ed.China in Crisis Vol 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p220.
    ③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04页。
    ④《中央局报告》(1924年5月14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01页。
    ①参见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1962年,第466-470页。
    ②参见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3-104页。
    ③《奉张向外团致意四点》,《大公报》,1926年12月13日。
    ④《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24卷第5号。
    ①《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向日议会宣布对华外交政策》,《东方杂志》,第24卷第4号。
    ①《杨宇霆之时局谈》,《大公报》,1927年1月16日。
    ②《奉方将发表建国方案》,《申报》,1927年3月3日,第5版(本馆要电二)。
    ③《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24卷第12号。
    ④《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
    ①《南北外交》,《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5卷第8期,1928年3月4日。
    ②《南北外交》,《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4卷第47期,1927年12月4日。
    ①《“废止二十一条”的中国国民外交》,《东方杂志》,第20卷第7号,1923年4月10日。
    ②《冯玉祥之沪案演讲词》,《大公报》,1925年6月14日。
    ③《冯玉祥之沪案演讲词》(续),《大公报》1925年6月21日。
    ①《冯玉祥通电全国》,《大公报》,1925年6月29日。
    ②《冯将军对英极力主战》,《大公报》,1925年6月30日:《冯玉祥主张废止不平等条约之通电》,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11日。
    ③简又文:《冯玉祥传》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①《危疑震撼中之段政府》,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与7日。
    ②《段祺瑞下野电暂缓发表:因冯玉祥有拥护到底之说话》,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17日。
    ③《冯玉祥宣告下野电》,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5日。
    ④《段祺瑞挽留冯玉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5日。
    ⑤《国民军以非常手段驱逐段祺瑞》,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11日。
    ⑥《国民一军驱段后之政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13日。
    ⑦《国民一军驱逐段后之政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14日。
    ⑧《公团联合会请逮捕段祺瑞——致鹿钟麟电》,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13日。
    ①《冯玉祥在俄谈话》,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1日。
    ②《国民军正式与本党合作》,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5日。
    ③《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宣誓就职之通电》,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26日。
    ④张静如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26-1927北伐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4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1928年大事记,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页。
    ②《孙蒋议和又盛传》,《大公报》,1926年10月24日。
    ③《孙传芳请废止比约电》,《大公报》,1926年10月25日。
    ①怀民:《鲁省之军政与外交》,《大公报》,1926年10月9日。
    ①《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91页。
    ②《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6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37页。
    ③《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00页。
    ④《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20-421。
    ⑤《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155页。
    ⑥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21页。
    ⑦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民革命中心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以后,即北伐开始以后,曾认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如1926年9月,毛洋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论述了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一切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
    ⑧蔡和森:《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向导》,第23期,1923年5月2日。
    ⑨《假革命党与反革命党》,《向导》,第74期。
    ①独秀:《怎么打倒军阀》,《向导》,第21期。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301-303页。
    ③《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之态度与国民政府的外交问题》,《向导》第180期。
    ④《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8页。
    ⑤《国民革命与反帝国主义运动》,《向导》第80期。
    ⑥《农民政权与土地革命》,《向导》第195期。
    ⑦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31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21页。
    ④独秀:《北京政变与中国人民》,《向导》第89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598页。
    ⑤《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599页。
    ⑥独秀:《孙段合作与国民党之运命》,《向导》第94期。
    ①《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为郭松林倒戈告全国民众》,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9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50页。
    ③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24页。
    ①《中国共产党与废除不平等条约》,1943年2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共党史参考资料》(5),第79页。
    ②《关十“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46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02贝。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88页。
    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⑦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2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75页。
    ⑤独秀:《告上海纳税华人会》(1923年6月20日),《向导》第30期。
    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61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68页。
    ②《河南全省总工会成立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6日。
    ③周恩来:《政治报告——在省港罢工工人代表第六次大会》(1925年7月31日),《工人之路》特号第37期。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55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77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18页。
    ③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前锋》创刊号,1923年7月1日。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57页。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321页。
    ③实庵:《青年们应该怎样做》(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1期。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00页。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②只眼:《国民党是什么》(1922年9月20日),《向导》第2期。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
    ④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34页。
    ① 《鲍罗廷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会议上的报告》,《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从书》(3),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99-100页。
    ②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41页。
    ③包忠僧:《回忆大革命时代》,《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3页。
    ④《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45-46页。
    ⑤蔡和森:《国民运动与太上国民运动》,《向导》第16期。
    ⑥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22期,1923年4月25日。
    ⑦独秀:《国民党与中国革命》,《向导》第80期。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46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15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25页。
    ④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26页。
    ⑤雪艇:《抗英运动的影响》,《现代评论》第4卷第99期。
    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429-430页。
    ①《“五卅”二周月纪念告上海工人学生兵士商人》,《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1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1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
    ⑤《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十、十一月份)》(1926年12月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71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③李育民:《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1926年,第217-225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②《在“八七”会议上的报告》,《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③《中央通告第二号——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总结与精神》,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89页。
    ④《中央通告第二十号——反帝国主义与争取群众策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468页。
    ⑤《中央通告第三十七号——中央对国际二月八日训令的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57页。
    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1927年8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2页。
    ②《中国共产党为汉宁妥协告民众书》,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73页。
    ③《国民党死灭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年10月24日),《瞿秋白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④《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文件》(1927年11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66页。
    ⑤《中央通告第六十一号——目前政治情形和我们的责任》,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51页。
    ①《中央通告第五十四号——国民党军阀打下平津后的形势和深入反帝运动复兴城市工作问题》,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56页。
    ②《中央通告第三十四号——反军阀战争中的工作方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8页。
    ③《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431页。
    ④《民众的革命战争反对所谓北伐!》,《瞿秋白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
    ①《中央通告第四十五号——“五三”惨案后反帝斗争工作》,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4页。
    ②《中共中央为国民党军阀攻下京津告全国工农兵及劳苦民众》,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③《中央通告第三十四号——反军阀战争中的工作方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8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②《中央通告第十六号——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内容与意义》,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438页。
    ③《对国内T作指示的电稿》(1928年7月9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④《中央通告第三十号——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党的主要路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①《中央通告第六十一号——目前政治情形和我们的责任》,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57页。
    ②《中央通告第七十八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策略路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1-72页。
    ③《中央关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01-302页。
    ④《中央关于加强苏区反帝工作的决议——对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的补充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08页。
    ⑤《中央通告第五十四号——国民党军阀打下平津后的形势和深入反帝运动复兴城市工作问题》,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57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72贝。
    ②《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③《中央通告第四十三号——学生运动与全国学生总会》,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46页。
    ④《接受国际1929年10月26日指示信的决议——关十论国民党改组派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⑤《中央通告第八十四号——为争自由运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1页。
    ⑥《接受国际1929年10月26日指示信的决议——关十论国民党改组派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8-9页。
    ①《中央通告第七十八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策略路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1-72页。
    ②《中央关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01-302页。
    ③《中央关于加强苏区反帝工作的决议——对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的补充决议》,中央档案馆 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08页。
    ①《中央通告第 号(四中全会后第一号)——目前政治形势及党的中心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69-70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19页。
    ②参见陈廷湘:《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②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①瞿秋白:《饿乡纪程》,《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429页。
    ②《实行民治的政治》,《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
    ③《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集),长沙文化书社印发。
    ④《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贝。
    ⑤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⑥(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⑦《新青年》,第1卷第8号,1920年9月1日。
    ①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3—224页。
    ②《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页。
    ③毛洋东:《发起文化书社》,长沙《大公报》,1920年7月31日。
    ④荫柏:《对于发起俄罗斯研究的感言》,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27日。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7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①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9页。
    ③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18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3页。
    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72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73-174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8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3页。
    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③《中国共产党与废除不平等条约》,《解放日报》,1943年2月4日社论。
    ④包惠僧:《回忆大革命时代》,《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3页。
    ⑤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3-64页。
    ①罗亦农:《在冲共旅莫支部第二次大会上的报告》,《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2-443页。
    ③(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37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③《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我们的中心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④《中央通告第三十三号——军阀战争的形势与我们党的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13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③《中央致四军前委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④《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宣言》,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① (美)本杰明·1·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洋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②《中央通告第四十一号——中东路事件与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联》,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29页。
    ③《中央通告第四十三号——学生运动与全国学生总会》,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46页。
    ④《中央通告第七十八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策略路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1-72页。
    ⑤《中央关于加强苏区反帝工作的决议——对十<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的补充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08页。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3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体会议文件》,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04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③《中央通告第七十八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策略路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1-72页。
    ④《中央通告第 号(四中全会后第一号)——目前政治形势及党的中心任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69-70页。
    ①《中央关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②《致陈友仁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37页。
    ③陈志奇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2),台北出版社,1996年,第954页。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2,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1997年,第31页。
    ①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6页。
    ②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5页。
    ③《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汇编》(2),第954页。
    ④《国务院查禁全国各界联合会等欢迎苏俄对华友好宣言公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609页。
    ⑤谢晓钟:《国防与外交》,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十五辑·150),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67年版出版,第213页。
    ①《王正廷的第三次通电——复各省的最后通电》,《东方杂志》,第21卷第9号。
    ②曾友豪编:《中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影印,第41-42页。
    ③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④独秀:《中俄会议之成败》(1924年3月26日),《向导》第58期。
    ⑤独秀:《评中俄协定》(1924年3月26日),《向导》第59期。
    ⑥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3-224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75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③《吴佩孚的第四电》,《东方杂志》,第21卷第9号。
    ④《北京大学教授因回复中俄国交事件中断所发宣言》,《东方杂志》第21卷,第9号。
    ①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民国从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影印,第607页。
    ②《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九团体主张无条件承认宣言》,《东方杂志》,第21卷第9号。
    ③《童德乾拟中国外交政策刍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第5辑,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④《沪二十一团体再电请废中日商约》,《晨报》,1926年9月4日。
    ⑤《虽忍受重大牺牲而废约主张必须贯彻》,《京报》,1928年9月21日。
    ⑥曾友豪:《中俄协定给与中国之利害》,《东方杂志》,第21卷第20号。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337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校的声明》,《东方杂志》,第21卷第9号。
    ③曾友豪:《中俄协定给与中国之利害》,《东方杂志》,第21卷第20号。
    ④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348页。
    ①陈独秀:《致胡适》,《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48页。
    ②《中国反共产党青年同志社宣布中国共产党员之罪状书》,《大公报》,1925年1月12日。
    ③转引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①天马:《徐谦之改良司法论》,《大公报》,1926年9月19日。
    ②天生:《呜呼中国之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国闻周报》第1卷第6期。
    ③前溪:《注意国内与国际之变化》,《大公报》,1926年9月5日,第一版,评论。
    ④政之:《比法日三国修订商约问题》,《大公报》,1926年9月7日。
    ⑤记者:《时局杂感》,《大公报》,1926年9月13日。
    ①《反对不反对》,《大公报》,1927年3月8日。
    ②记者:《赤与反革命》,《大公报》,1926年9月17日。
    ③前溪:《赤化与白化》,《大公报》,1926年9月23日。
    ①《中国对外舆论之一斑:销灭赤化在修改不平等条约》,《大公报》,1926年10月3日。
    ②《联俄与反共》,《大公报》,1927年7月8日。
    ③陶孟和:《中国与英俄》,《现代评论》第5卷第125期,1927年4月30日。
    ① (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洋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②《从宁汉妥协到蒋介石下野》,《国闻周报》,第4卷第32期,1927年8月28日。
    ①独秀:《蒋介石反动与中国革命》,《向导》,第198期。
    ②实:《预防赤化的国民党右派》(1925年12月10日),《向导》,第138期。
    ③实:《向赤或反赤之路标》(1926年5月8日),《向导》第152期。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319-320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②记者:《评论国民运动之一句公平话》,《国闻周报》,第2卷第27期。
    ③《反帝国主义与废除不平等条约之运动》,《东方杂志》,第21卷第16号(评论之评论)。
    ①《两年前的今天》,《大公报》,1927年5月30日。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04-605页。
    ①《就大总统职对外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60页。
    ②《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69-70页。
    ①《鲍罗廷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会议上的报告》,《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从书》(3),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99-100页。
    ②伍豪:《最近二月广州政府政象之概肌》,《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1、202页。
    ③巨缘:《帝国主义与反革命压迫下的孙中山政府》,《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8页。
    ④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45页。
    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89页,
    ①《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纪念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15页。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69页。
    ③《中国国民党接受总理遗嘱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26日。
    ④《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于时局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28页。
    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告诸将士文》,《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5页。
    ①《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17-118页。
    ②《北上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20页。
    ③《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胡汉民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告世界各国人民书》,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28页。
    ④《国民党目前政策之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5日。
    ⑤言论:《中国的乱源》,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2日。
    ①代论:《救中国的第一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6日。
    ②《蒋总司令告海外侨胞书》,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
    ③《国民党目前政策之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5日。
    ④《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63页。
    ①《国民党目前政策之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5日。
    ②《国民党目前政策之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5日。
    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告诸将士文》,《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6页。
    ④《政府委员等电复北京沪案后援会》,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8日。
    ⑤《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62页。
    ①《北伐之重大意义》,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30日。
    ②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26-1927北伐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③仁舆:《可注意的国际对华压迫》,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5日。
    ④陈德徵:《惟中国国民党能救中国》,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0月10日。
    ⑤素:《弭外患要先清内奸》,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3日。
    ⑥《中华民国各团体联合会宣布段祺瑞十大罪状》,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28日。
    ①《中国国民党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1页。
    ②《中国国民党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2页。
    ③《国民政府对时局重要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9日。
    ④《北伐的意义》,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2日。
    ⑤《为段政府惨杀爱国学生工人市民事宜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69-170页。
    ⑥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26—1927北伐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①《北伐底意义及其需要》,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8日。
    ②《我们应该拥护那一个政府》,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19日。
    ③《蒋总司令敬告全国民众》(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21日。
    ④《国民革命军总四令蒋介石就职》,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12日。
    ①《我们应该拥护那一个政府》,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19日。
    ②《蒋总四令重申出师意义》,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8月26日。
    ③《国民对于北伐的责任》,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18日。
    ①《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75页
    ②征:《国民政府之外交》,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8月5日。
    ③《反帝国主义罢工罢学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17日。
    ①《廿六日广东国民会议大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日。
    ②《蒋总司令最近之出师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2日。
    ③《蒋总司令发表对外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4日。
    ④《中国国民党对时局宣言》,1926年9月11日,第181页。
    ⑤张源鹏:《外压与革命》,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4日。
    ⑥仁舆:《可注意的国际对华压迫》,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5日。
    ①《蒋总司令与汉口西报记者之重要谈话》,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0日。
    ②《蒋总司令告海外侨胞书》,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
    ①《孙中山坚持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南北双方调和基础的谈话》,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97页。
    ②《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十时局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28页。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21-322页。
    ④《中国国民党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0页。
    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3页。
    ② 《英帝国主义者最近对华政策之报告》,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4日。
    ③《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胡汉民关于外交方针的演讲》,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31页。
    ④《国民政府对外重要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26日。
    ①《国民政府对外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5月2日。
    ②《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1926年7月4日),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49页。
    ③《粤外部抗议关会重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26日。
    ④《国民政府正式通告各国》,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8日。
    ⑤《武汉国民政府对英国及其他各国之声明书》,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84页。
    ⑥《国民政府不承认伪政府订各约》,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4日。
    ①《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在中英解决省港罢工问题会谈席上的开幕词》,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
    ②《国民政府抗议关会重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8月5日。
    ③《陈友仁驳复葡萄牙总领事以领袖领事名义抗议征收暂行内地税的照会》,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61页。
    ④《陈友仁在国民党中央二届三中全会上的外交报告》,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88页。
    ①《各国将正式承认国民政府》,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8日。
    ②《武汉国民政府对外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74页。
    ①《昨日亚洲酒店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大宴会》,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4日。
    ②《国民会议促成会开成立大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18日。
    ③《北京天安门前之反英讨吴国民大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8日。
    ④《反英讨吴大会致国军将领电:团结反帝主义势力,一致打倒吴佩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5日。
    ⑤《上海各团体誓为北京市民后盾》,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7日。
    ⑥《各方协议驱段——有仍拥黎来过渡说》,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6日。
    ⑦《驱段废约运动之继起》,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11日。
    ①《湖南民众热烈欢迎国民政府代表之补述》,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24日。
    ②《湖南劳工会援助北伐之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8日。
    ③商:《武汉各界欢迎革命军领袖》,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6日。
    ④芬芷:《福建爱国军突起讨逆》,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0月20日。
    ⑤《建筑工会拥护革命政府通电》,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29日。
    ①章炳荣:《反帝国主义运动中所启示我们的》,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3日。
    ②何勇仁:《沪案与南北外交不同之点》,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11日。
    ③《各界讨段示威运动大会详情》,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3日。
    ④《国民党对时局之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日。
    ⑤《全省学联会重要议决案》,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日。
    ⑥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06-207页。
    ①外交承认分为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在国际法上,对一国政府的承认,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的惟一性与合法性的承认,以表明承认该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具有代表其国家的正式资格,并愿与其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国家,但不一定同时承认该国的某一政府;而如果承认了某国的政府,则同时承认了该国家。参见金正昆:《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②H. O. Capman: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6-1927), London:Constable & Co. Ltd,1928.P42.
    ①Owen and Elinor Lattimore:The Meking of Modern Chin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45,P132.
    ②《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81页。
    ③《全国一致迫袁世凯退位和袁的败亡》,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912-1916年)第二编第一卷下,中华书局,1987年,第855页。
    ④《孙中山呼吁列强承认南方政府的对外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3页。
    ⑤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9页。
    ⑥《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1页。
    ⑦《孙中山致苏俄政府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6页。
    ① 《孙中山致苏俄外交代表加拉罕的信》,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5页。
    ②《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及外交部长对外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2-283页。
    ③《孙中山要求否认曹锟为总统致北京外交团电》,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3页。
    ①《蒋总司令革命进行计划》,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1月30日。
    ②《列强欲藉承认以分裂我国之阴谋》,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0日。
    ③《国民政府之外交政策》,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7日。
    ④《美记者对于国民政府建都武昌之观察》,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
    ⑤《外报论调倾向承认国民政府——惟不肯废约》,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6日。
    ①《陈外部长报告国民政府最近之外交》,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2月26日。
    ②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559页。
    ③《中央特别会议》(1926年12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83页。
    ④陈友仁:《对三中执全会外交报告》,高承元编:《广州武汉时期革命外交文献》,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51页。
    ①《外报论调倾向承认国民政府——惟不肯废约》,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6日。
    ②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638页。
    ③王正廷:《近二十五年中国之外交》(续),《国闻周报》第4卷第28期。
    ④《蒋总司令对外之严正态度》,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4月1日。
    ⑤《蒋介石在沪对外报记者之谈话》,《大公报》,1927年4月11日。
    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第410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发表的对外宣言》,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13页。
    ②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外交部公告》,第1卷第1号,第73页。
    ③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外交部公告》,第1卷第1号,第74页。
    ④《南京国民政府对外宣言》,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14页。
    ⑤Kenneth Boukne and D.Cameron Watt eds,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Ⅱ, Asia 1912-1939,Volume 34,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PP.14-15.
    ⑥ Kenneth Boukne and D.Cameron Watt eds,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Ⅱ, Asia 1912-1939,Volume 34,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PP.15-16.
    ⑦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外交部公告》第1卷第4号,第115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外交部公告》第1卷第4号,第99页。
    ①唐启华:《北京政府末期“修约外交”决策机制诌议》(1925-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②《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1913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页。
    ③《顺天时报》,1926年11月7日。
    ④《条约研究会第一次开成立会会议录》,《外交部档案》1926年11月9日,缩影05000-143/pp.281-282。
    ①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916-1920年)第二编第二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389页。
    ②《总统在外交委员会之演说》,《晨报》,1918年12月20日。
    ③《国内专电》,《申报》,1925年6月16日,第4版。
    ④印少云:《国民外交运动与民国外交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19页。
    ⑤《国内专电》,《申报》,1925年6月22日,第5版。
    ⑥《颜惠庆日记》第2卷,档案出版社,1996年,第251页。
    ①《关税与外交》,《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5卷第5期,1928年2月12日。
    ②参见唐启华:《北京政府末期“修约外交”决策机制刍议》(1925-1928),《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①本表根据石源华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一书整理而成。
    ①九峰:《汪大燮与外交委员会》,《国内要闻》,《申报》,1925年8月30日,第6版。
    ②此节主要参照广州和上海《民国日报》及石源华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一书整理而成。
    ③《粤政府国民外交后援会成立》,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0月20日。
    ④《国民外交后援会为废比约告民众》,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18日。
    ①《取消期满不平等条约运动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议情形》,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3日。
    ②《取消期满不平等条约委员会招待中外记者详情(续)》,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25日。
    ③《国民政府组织条约委员会》,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22日。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第4页。
    ②唐启华:《北京政府末期“修约外交”决策机制诌议》(1925-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③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912-1916年)第二编第一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71页。 ①《工党宣讲会志盛》,《民立报》,1912年7月20日。
    ②钟衡藏:《论工党进行之手续》,《天铎报》,1912年1月26日。
    ③《工党之进行》,《天铎报》,1912年3月10日。
    ④《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国内政局》,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912-1916年)第二编第一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72页。
    ⑤《每周评论》第23号,1919年5月26日。
    ⑥燕树棠:《中国的外交》,《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
    ⑦何应钦:《一年国民革命运动之进展(续)》,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7日。
    ⑧李健民:《五川惨案后的反英运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第26页。
    ①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4期,1928年1月28日。
    ②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4期,1928年1月28日。
    ③梁鋆立:《革命外交的航线》,《现代评论》,第7卷第182期,1928年6月2日。
    ④梁鋆立:《革命外交的航线》,《现代评论》,第7卷第182期,1928年6月2日。
    ⑤《修改不平等条约大运动》,《大公报》,1925年4月18日。
    ①参见印少云:《国民外交运动与民国外交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16页。
    ②《国民外交协会成立会纪事》,《晨报》,1919年2月17日。
    ③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年)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390页。
    ④《国民外交协会之来往电》,《晨报》,1919年3月25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2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7页。
    ③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30页。
    ④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 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32页。
    ①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35页。
    ②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36页。
    ①俞诚之录,叶遐庵述:《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第130页。
    ①《北京民众反日示威运动之激昂》,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6日。
    ②《北京总工会成立大会纪》,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21日。
    ③《外委南下声中:国人注意自主协进会成立分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9日。
    ④《悲壮激昂之五卅纪念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5月31日。
    ⑤《北京天安门前之反英讨吴国民大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8日。
    ⑥《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宣言》(续),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日。
    ⑦《全省学联会重要议决案》,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日。
    ①《广东全省学生联合会拥护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4日。
    ②《外委南下声中:国人注意自主协进会成立分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4月9日。
    ③《国民对外问题讨论会宣言》,《大公报》,1927年3月14日。
    ①参见(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②《广东东莞第二区农民协会通电》,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2月4日。
    ③参见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2004年博士论文,第47页。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⑤楚枪:《团体的生命和威力》,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1月28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4页。
    ③《京师警察厅查复北京各界联合会所及主脑人物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5-50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6-457页。
    ①《上海市民对外协会等团体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1923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47页。
    ②《上海市民对外协会等团体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1923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48页。
    ③《中华民国各团体联合会宣布段祺瑞十大罪状》,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28日。
    ①(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999年,第369-370页。
    ①本章所指的知识分子,主要是自由主义知识分了,不包括在政府部门任公务员职务和国共两党内的知识分了。
    ②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1页。
    ①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8卷1号,1920年9月1日。
    ②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③梁明致:《中国政局之趋势——致现代评论记者》,《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1926年4月17日。
    ④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421页。
    ⑤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⑥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11页。
    ①《中比关系》,《大公报》,1926年11月7日。
    ②《比约善后如何?》,《大公报》,1926年11月8日。
    ③《解决内争为第一义》,《大公报》,1927年2月7日。
    ④《小别六日》,《大公报》,1927年1月29日。
    ⑤《不平等待遇与不平等条约》,《大公报》,1927年5月12日。
    ①《不平等待遇与不平等条约》,《大公报》,1927年5月12日。
    ②雪艇:《抗英运动的影响》,《现代评论》,第4卷第99期,1926年10月30日。
    ③《道着一半》,《大公报》,1928年3月1日。
    ①《申论粤港关系与中国大局》,《大公报》,1928年3月5日。
    ②冬心:《国际潮流事实上趋向承认南北分立》,《大公报》,1926年12月13日。
    ③皓:《时局发展与外论》,《现代评论》,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①浩徐:《政局大变动和外国承认问题》,《现代评论》,第5卷第107期,1926年12月25日。
    ②冬心:《国际潮流事实L趋向承认南北分立》:《大公报》,1926年12月13日。
    ③《从外交看到内政》,《大公报》,1926年11月17日。
    ④文:《广东政府与英国》,《现代评论》,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⑤《英使赴汉后之国际暗流》,《大公报》,1926年12月16日。
    ①《变化中之时局》,《大公报》,1926年12月17日。
    ②《列强欲藉承认以分裂我国之阴谋》,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0日。
    ③皓:《美日对我的态度》,《现代评论》,第5卷第112期,1927年1月29日。
    ④松:《美国对华态度的矛盾》,《现代评论》,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⑤浩徐:《政局大变动和外国承认问题》,《现代评论》,第5卷第107期,1926年12月25日。
    ①《内外大势之注意点》,《大公报》,1926年12月16日。
    ②召亭:《又一个关税会议?》,《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1日。
    ③召亭:《又一个关税会议?》,《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1日。
    ①召:《英日和南北的关税忙》,《现代评论》,第7卷第167期,1928年2月18日。
    ②召亭:《又一个关税会议?》,《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1日。
    ③召:《英日和南北的关税忙》,《现代评论》,第7卷第167期,1928年2月18日。
    ④《宁案中美换文中之数点》,《大公报》,1928年4月7日。
    ①纯:《日本的政党与对华政策》,《现代评论》,第8卷第192期,1928年8月11日。
    ②彭学沛:《为关税自主问题告芳泽代表》,《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期,1927年8月13日。
    ③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④梁鋆立:《中美签订关税新约的意义》,《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⑤梁鋆立:《中美签订关税新约的意义》,《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①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一),《现代评论》,第8卷第195期,1928年9月1日。
    ②梁云松:《国府的承认问题》,《现代评论》,第8卷第201期,1928年10月13日。
    ③梁云松:《国府的承认问题》,《现代评论》,第8卷第201期,1928年10月13日。
    ①光:《政府竟敢不顾民意吗?》,《现代评论》第2卷第28期,1925年6月20日。
    ②燕树棠:《修约问题》,《现代评论》,第4卷第100期,1926年11月6日。
    ③召:《中日间修约的公文》,《现代评论》,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①燕树棠:《法统与革命》,《现代评论》,第1卷第1期,1924年12月13日。
    ②纯:《二五附加税》,《现代评论》,第5卷第111期,1927年1月22日。
    ③文:《二五附加税保管委员会》,《现代评论》,第5卷第119期,1927年3月19日。
    ④纯:《好人政府与对外内阁》,《现代评论》,第4卷第97期,1926年10月16日。
    ⑤松:《中日商约修改照会》,《现代评论》,第4卷第98期,1926年10月30日。
    ①纯:《对外内阁的外交》,《现代评论》,第4卷第100期,1926年11月6日。
    ②纯:《北京内阁总辞职》,《现代评论》,第4卷第104期,1926年12月4日。
    ③文:《顾内阁居然复活》,《现代评论》,第5卷第111期,1927年1月22日。
    ④文:《顾内阁山穷水尽》,《现代评论》,第5卷第118期,1927年3月11日。
    ①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胡适作品集》9,第二集第三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90页。
    ②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胡适作品集》9,第二集第三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94页。
    ③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胡适作品集》9,第二集第三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第139页。
    ④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51页。
    ①纯:《内乱外交的新局面》,《现代评论》,第4卷第101期,1926年11月13日。
    ②松子:《论中比宣告废约事》,《现代评论》,第4卷第101期,1926年11月13日。
    ③云松:《英国出兵和上海问题》,《现代评论》,第5卷第119期,1927年3月19日。
    ④松子:《国民革命与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4期,1928年1月28日。
    ⑤无文:《反革命与列宁》,《现代评论》,第5卷第129期,1927年5月28日。
    ⑥无文:《反革命与列宁》,《现代评论》,第5卷第129期,1927年5月28日。
    ①唐有壬:《裁厘加税问题》,《现代评论》,第6卷第138期,1927年7月30日。
    ②《宁案之中美协定》,《大公报》,1928年4月3日。
    ③松子:《国民革命论》(二),《现代评论》,第6卷第139期,1927年8月6日。
    ④华声:《党治与民治》,《现代评论》,第6卷第134期,1927年7月2日。
    ⑤实:《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乐观的局面》,《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①《承认政府与使馆南迁》,《大公报》,1928年6月19日。
    ②松子:《中比商约改订运动》,《现代评论》,第4卷第90期,1926年8月28日。
    ③松:《修约运动》,《现代评论》,第4卷第97期,1926年10月16日。
    ①周鲤生:《租借地问题》,《现代评论》,第5卷第111期,1927年1月22日。
    ②文:《修约问题》,《现代评论》,第5卷第113期,1927年2月5日。
    ③召:《美国众院通过单独对华修约案》,《现代评论》,第5卷第117期,1927年3月5日。
    ④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70期,1928年3月10日。
    ⑤梁鋆立:《革命外交的航线》,《现代评论》,第7卷第182期,1928年6月2日。⑥
    ①梁鋆立:《中美签订关税新约的意义》,《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②一鸣:《外交的礼统》,《现代评论》,第7卷第173期,1928年3月31日。
    ①文:《外交空气的今昔》,《现代评论》,第6卷第149期,1927年10月15日。
    ②钱端升:《收回上海租界的迫切》,《现代评论》,第5卷第122期,1927年4月9日。
    ③松子:《撤消领事裁判权的第一步》,《现代评论》,第5卷第124期,1927年4月23日。
    ④松子:《撤消领事裁判权的第一步》,《现代评论》,第5卷第124期,1927年4月23日。
    ⑤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8期,1928年2月25日。
    ①云:《外部废约宣言与中日商约》,《现代评论》,第8卷第188期,1928年7月1日。
    ②松子:《国民政府与易纨士的关税提案》,《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日。
    ③实:《关税自主与总税务司》,《现代评论》,第8卷第193期,1928年8月18日。
    ④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8期,1928年2月25日。
    ⑤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68期,1928年2月25日。
    ①召:《大餐与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70期,1928年3月10日。
    ②华:《中央对内对外的仪节》,《现代评论》,第7卷第172期,1928年3月24日。
    ③梁鋆立:《北京克复后的外交问题》,《现代评论》,第8卷第184期,1928年6月16日。
    ④周鲠生:《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现代评论》,1927年第三周年纪念增刊。
    ⑤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一),《现代评论》,第8卷第195期,1928年9月1日。
    ⑥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①松:《英日对废约的态度》,《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②松子:《北京下了以后》(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86期,1928年6月30日。
    ③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④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一),《现代坪论》,第8卷第195期,1928年9月1日。
    ⑤一松:《修约的外交方针》,《现代评论》,第8卷第205期,1928年11月11日。
    ①召:《仇教排外与民众运动》,《现代评论》,第5卷第112期,1927年1月29日。
    ②燕树棠:《国民外交与群众运动》,《现代评论》,第3卷第78期,1926年6月5日。
    ③松子:《革命的外交》,《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期,1927年8月13日。
    ①燕树棠:《国民外交与群众运动》,《现代评论》,第3卷第78期,1926年6月5日。
    ②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9期,1925年9月5日。
    ③周鲠生:《共管呢,解放呢?》,《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
    ①松子:《民众运动与官僚外交》,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②召:《列强拒绝修约》,《现代评论》,第2卷第40期,1925年9月12日。
    ③纯:《美人主张抛弃在华特权》,《现代评论》,第4卷第98期,1926年10月31日。
    ④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第7卷第162期,1928年1月14日。
    ⑤松子:《革命的外交》,《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期,1927年8月13日。
    ⑥松子:《革命的外交》,《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期,1927年8月13日。
    ⑦松子:《今后的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78期,1928年5月5日。
    ①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②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③松子:《革命的外交》,《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期,1927年8月13日。
    ④松子:《宁案的外交》,《现代评论》,第7卷第175期,1928年4月14日。
    ①松子:《国民革命与外交》,第7卷第162期,1928年1月14日。
    ②松:《英日对废约的态度》,《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③梁鋆立:《中美签订关税新约的意义》,《现代评论》,第8卷第191期,1928年8月3日。
    ④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一),《现代评论》,第8卷第195期,1928年9月1日。
    ⑤松子:《对外关系的新纪元》(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97期,1928年9月15日。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9年6月,第16卷第6号,1919年6月15日。
    ②《孙传芳、陈陶遗对惨案通电》,《益世报》,1926年3月26日。
    ③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9期,1925年9月5日。
    ④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7期,1925年8月22日。
    ⑤任鸿雋、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现代评论》,第2卷第39期,1925年9月5日。
    ⑥《姚公鹤对于北方惨案之意见》,《本埠新闻》,《申报》,1926年3月21日,第13版。
    ①《徐志摩记》,《晨报》,1926年3月31日。
    ②刘云樵,《所望于知识阶级和舆论界者》,《顺天时报》,1926年3月22、23日。
    ③李佳白:《学生与政府》,《舆论报》,1926年3月31日、4月1日。
    ④陈文澥:《惨案平议》,《晨报》,1926年4月5日日(时评)。
    ⑤壬:《扰乱的教育界》,第3卷第54期,1925年12月19日。
    ⑥王世杰:《学校政治》,《现代评论》,第4卷第81期,1926年6月26日。
    ①公展:《对于北京惨案之杂感》,上海《商报》,1926年3月21日。
    ①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54页。
    ②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6-17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77-178页。
    ②述之:《段祺瑞执政与不平等条约》,《向导》,第94期。
    ③《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305页。
    ④《赵世炎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1、285页。
    ⑤《中央局报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349页。
    ①《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第211页。
    ②陈独秀:《我们如何继续反帝国主义的争斗》,《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第77页。
    ③《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1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二册(192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⑤瞿秋白:《帝国主义之‘五卅’屠杀与中国的国民革命》,《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9页。
    ⑥瞿秋白:《“五卅”周年大示威中之上海问题》,《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5页。
    ⑦《我们如何继续反帝国主义的争斗》,《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第76-77页。
    ①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27页。
    ②《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177页。
    ③《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第301-302页。
    ④《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151页。
    ⑤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第128期。
    ⑥陈独秀:《国民会议及其预备会议》,《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606页。
    ①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第128期。
    ②独秀:《北京政变与学生》(1923年7月11日),《向导》第31、32期。
    ③《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153、154、149页。
    ④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49页。
    ⑤陈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第128期。
    ⑥超麟:《国民会议之怒潮》,《向导》,第95期。
    ①《在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文粹》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16-1118页。
    ②《北上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23页。
    ①《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大会之盛况》(续),《大公报》,1925年1月7日。
    ②《国民党之重要通告》,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3月24日。
    ③昨日府中之重要会议》,《大公报》,1925年6月22日。
    ④《中国国民党关于国民会议预备会议之宣言》,《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第147页。
    ①《青年工作团促成国民会议之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日。
    ②代论,《救中国的第一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6日。
    ③代论,《救中国的第一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6日。
    ④《国民政府驱段宣言——誓当领袖民众,为国家除残贼》,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3月31日。
    ①《国民政府驱段宣言——誓当领袖民众,为国家除残贼》,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3月31日。
    ②《蒋总司令就职后之表示》,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19日。
    ③《国民政府之政治主张》,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8日。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⑤《蒋总司令告海外侨胞书》,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
    ①《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大会之盛况》,《大公报》,1925年1月7日。
    ②《全国国民会议促成总会成立》,《大公报》,1925年3月2日。
    ①罗敬:《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之经过与结果》,《向导》,第113期。
    ②《全国学生总会又一通告》,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19日。
    ③《国民会议促成会开成立大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18日。
    ①《国民会议促成会开成立大会》,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18日。
    ②《廿六日广东国民会议大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日。
    ③《廿六日广东国民会议大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日。
    ④《廿六日广东国民会议大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日。
    ①《国民会议问题》,《大公报》,1928年6月23日。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53页。
    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页。
    ④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页。
    ⑤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0-141页。
    ⑥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9页。
    ②摘自费正清(美)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69页。
    ③《中国国民党之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5日。
    ④《沙面英兵枪杀巡行民众之大惨剧》,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7日。
    ⑤《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告世界各国人民》,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11日。
    ①《北上代表团之行程任务》,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4日。
    ②《外交代表团北上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8日。
    ③《外交代表团已抵南京》,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8日。
    ④《“五卅”纪念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25日。
    ⑤《沙基惨案周年纪念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19日。
    ①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第187页。
    ②光:《政府竟敢不顾民意吗?》,《现代评论》,第2卷第28期,1925年6月20日。
    ③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第192页。
    ④文:《愿国人毋忘五卅惨案》,《现代评论》,第3卷第76期,1926年5月22日。
    ⑤《悲壮激昂之五卅纪念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5月31日。
    ⑥松子:《民众运动与官僚外交》,《现代评论》,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⑦何应钦:《一年国民革命运动之进展》(续),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7日。
    ⑧松子:《民众运动与官僚外交》,《现代评论》,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①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第189页。
    ②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从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版影印,第191页。
    ③《国民新报》,1926年3月25、26 日。
    ④《粤各界纪念五卅》,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7日。
    ⑤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78页。
    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983年,第73页。
    ⑦召:《司法外交两部与沪廨协定》,《现代评论》,第4卷第90期,1926年8月28日。
    ①松子:《民众运动与官僚外交》,《现代评论》,第4卷第94期,1926年9月25日。
    ②唐有壬:《五卅运动的成绩》,《现代评论》,第4卷第90期,1926年8月28日。
    ③《中央特别会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81页。
    ④唐有壬:《五卅运动的成绩》,《现代评论》,第4卷第90期,1926年8月28日。
    ⑤瞿秋白:《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新青年》月刊第3号,1926年3月25日。
    ①《北京国民外交代表团等百余团体为大沽事件递外交部公函》,《京报》,1926年3月18日。
    ②《天津市民抗议大沽事件七十余团体联合通电》,《国民新报》,1926年3月18日。
    ③《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反对八国通牒通告》,《国民新报》,1926年3月18日。
    ④《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告民众书》,《国民新报》,1926年3月19日。
    ⑤《向导》周报,第147期,1926年3月27日。
    ①《国民政府驱段宣言——誓当领袖民众,为国家除残贼》,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3月31日。
    ②《政治周报》第8期,1926年4月19日。
    ③《全国学生总会致各处电文二则》,《京报》,1926年3月27日。
    ④《北京民国大学学生会通电》,《京报》,1926年3月21日。
    ⑤《国会非常会通电宣布段祺瑞十大罪恶》,《世界日报》,1926年3月26日。
    ⑥《国家主义青年团北京部对惨案宣言》,《国魂周刊》,第10期,1926年3月25日。
    ⑦《学术界郑振铎、丰了恺、徐悲鸿等对惨案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3月27日。
    ①《湖南人民追悼北京死难烈士大会通电、致国民政府电》,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20日。
    ②《粤各界纪念三一八》,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3月29日。
    ③周鲠生:《万县案的法律性质》,《现代评论》,第4卷第95期,1926年10月2日。
    ④燕树棠:《不平等条约与内河航权》,《现代评论》,第4卷第96期,1926年10月9日。
    ①冷观:《取消不哦ing等条约与内河航权》,《大公报》,1926年10月5日。
    ②《暗无天日之万县惨案》,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24日。
    ③《中国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宣言》,上海《商报》,1926年3月25日。
    ④天马:《广东取消罢工与与加税》,《大公报》,1926年9月31日。
    ⑤《国内战争中的对外问题》,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0月8日。
    ①《“废止二十一条”的中国国民外交》,《东方杂志》,第20卷第7号,1923年4月10日。
    ②大为:《九七纪念,上海大会未开成》,《大公报》,1926年9月10日。
    ③《昨日之九七纪念市民大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8日。
    ④《粤各界纪念九七国耻》,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5日。
    ①参见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3-71页。
    ②端:《对日交涉与对日贸易》,《现代评论》,第8卷第190期,1928年7月28日。
    ①《国货促进会会议提倡国货》,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28日。
    ②唐有壬:《排货的意义与与利益》,《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1925年7月4日。
    ③刘光一:《经济抵抗的意义范围及手段》,《现代评论》,第2卷第34期,1925年8月1日。
    ④文:《英人对华手段》,《现代评论》,第4卷第104期,1926年12月4日。
    ⑤《京报》,1925年6月20日。
    ①《广州排货新议决案》,《大公报》,1926年10月6日。
    ②《商界议决实行对英经济绝交》,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7 Fl。
    ③《湖南组织扩大对英经济绝交会——领导三十余万工友一致进行》,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1日。
    ④卧:《中日谈判停顿》,《现代评论》,第8卷第205期,1928年11月11日。
    ⑤《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第100-101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328-329页。
    ②杨端六:《排货问题》,《现代评论》,第2卷第33期,1925年7月25日。
    ③《纪乐士来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25页。
    ④(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5页。
    ⑤王星拱:《谈经济绝交》,《现代评论》,第2卷第31期,1925年7月11日。
    ⑥(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4页。
    ⑦(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5页。
    ①《致赫·威·斯蒂德函》,(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62页。
    ②参见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③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版,第81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⑤壬:《上海工部局断绝华工厂电力》,《现代评论》,第2卷第32期,1925年7月18日。
    ⑥记者:《抵制外货以代保护关税问题》,上海《总商会月报》,第5卷第8号。
    ①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②[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3页。
    ①《上海国货商场开幕情形》,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7月20日。
    ②《国货维持会评议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8月17日。
    ③《国货救亡演讲大会纪》,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6日。
    ④《全国商联会对废约之表示》,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27日。
    ⑤《国货运动大会讲演词》,《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纪念刊》,1928年。
    ⑥“国货前途之我见”,《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纪念刊》,1928年。
    ①参见辛:《国货运动政府应有之任务》,《厦门市二十五年度国货展览会特刊》,第8-11页。
    ②《国货——美术照相卡纸盛行了!》,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5、6月,。
    ③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21日(广告)。
    ④蒋伟国:《近代中国国货团体初探》,《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⑤《国货维持会今晚宣讲》,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5日。
    ⑥《市民会组织国货旅行团》,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5日。
    ①《政府公报》,第157号;《刘揆一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49页。
    ②《工商政策》,1913年2月。
    ③《提倡国货》,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9日,
    ④“国货运动成败之关键”,《中华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
    ⑤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4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页。
    ②《反对关会重开》,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30日。
    ①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第380页。
    ①独秀:《商界反对外人干涉中国内政第二声》,《向导》,第56期。
    ②《工商管理力争关税自主,反对协定》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3月8日。
    ③池汉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第五次大会报告》,“议案”,第95-96页。。
    ④ 《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第五届纪事录》,“议事录”,第11页。
    ⑤《广州总商会请将关税主权收回》,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3日。
    ⑥《工商管理力争关税自主,反对协定》,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3月8日。
    ⑦《总商会反对关税仅加二五》,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6日。
    ⑧《力争关税自主声》,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6月24日。
    ⑨《京商联会代表要求三事》,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14日。
    ⑩《全国商联会对废约之表示》,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9月27日。
    ①《全国商联会努力废约运动》,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0月14日。
    ②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1页。
    ①《向导》,第81期;参见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66-70页。
    ②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1页。
    ③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1页。
    ④《民国十一年度学潮表》,《教育杂志》第15卷第1期,1922.
    ①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4-640页。
    ②《广州圣三一学生宣言》,《中国青年》,第2集第32期。
    ③参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了: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④仰仪:《收回教育权的一个建议》,《政治生活》,第6期。
    ⑤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⑥魏琴:《帝国主义与反基督教运动》,《向导周报》,第98期,1925年1月7日。
    ①TSO:《教会教育盛行的原因》,《前锋》第2期,1923年12月。
    ②《湘教会学生联合宣言》,《大公报》,1925年1月18日。
    ③张伟雄:《警告教会学校的学生》,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6日。
    ④《收回教育权运动近讯》,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7日。
    ⑤《学界收回教育权之进行》,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26日。
    ①《湘学生反对教会学校运动》,《大公报》,1926年12月16日。
    ②《反文化侵略扩大工作决议案》,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9日。
    ③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④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89-90页。
    ⑤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3-54页。
    ①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5页。
    ②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6页。
    ③独秀:《收回教育权》,《向导周报》第75期,1924年7月23日。
    ④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3页。
    ⑤《非基督教》第4期,1925年12月,第56-58页。
    ⑥《反基督教筹备会致各团体书》,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5日。
    ①《反教总同盟成立大会详情》,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18日。
    ②《反基督教总同盟告全国同胞》,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8日。
    ③参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了: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②独秀:《收回教育权》,《向导》,第74期。
    ③费正清(美)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71页。
    ④张兴:《反基督教与革命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14日。
    ⑤参见杨翠华:《非宗教教育与收回教育权运动》,张玉法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6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年,第255-257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16页。
    ②《周恩来收回汕头教育权》,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5日。
    ③《反基督教总同盟告全国同胞》,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8日。
    ④《黄埔军校反对文化侵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7月26日。
    ①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②《反基督教总同盟告全国同胞》,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8日。
    ③《茶陵空前未有之市民讨吴反基督教示威大运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17日。
    ④《反基督教宣传大纲》,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24日。
    ⑤《延平之非基运动》,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1月6日。
    ①《九江各学校反对文化侵略》,上海《民国日报》,1926年12月31日。
    ②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了: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4-435页。
    ①《收回教育权运动近讯》,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7日。
    ②《学界收回教育权之进行》,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26日。
    ①参见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57-58页。
    ②参见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64页。
    ③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第78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①《武汉派向右转》,《大公报》,1927年5月26日。
    ②参见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54页。
    ③《教育行政会主张收回教育权》,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5日。
    ④寒枫:《改订教育方针草案》,《大公报》,1926年12月27日。
    ①参见(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41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40页。
    ③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出版,第86-89页。
    ①参见李斌:《试析北洋政府修约外交的特点》,《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①罗志出:《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②《湖北青年联会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15日。
    ③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448页。
    ④《中日修约终难成功》,《晨报》,1927年3月1日。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192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4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192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94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③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632页。
    ①《胡适在英宣言》,《大公报》,1926年11月11日。
    ②李璜:《谈谈我们》,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10-11页。
    ③《通信(曾琦致郑伯奇)》,《醒狮》第7号,1924年11月22日。
    ④《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宣言及简章》、《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时局宣言》,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22-123页,第126-136页。转引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⑤《南北各各不安》,《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4卷第38期,1927年10月2日。
    ⑥《国府拟就对内外宣言》,《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5卷第23期,1928年6月17日。
    ①召亭:《又一个关税会议?》,《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1日。
    ②记者:《武汉讨共之重要发见》(一),《国闻周报》,第5卷第2期,1928年1月8日。
    ③记者:《武汉讨共之重要发见》(一),《国闻周报》,第5卷第2期,1928年1月8日。
    ①见李育民:《废约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2006年《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②《反帝国主义与废除不平等条约之运动》,《东方杂志》,第21卷第16号。
    ③张廷灏(演讲),高尔松(笔记):《不平等条约的研究》,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第140页。
    ④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 页。
    ①参见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②逢先知主编:《毛洋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③《湖北青年联会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15日。
    ④梁明致:《中国政局之趋势——致现代评论记者》,《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1926年4月17日。
    ⑤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①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召:《工会与海关》,《现代评论》,第4卷第82期,1926年7月3日。
    ③胡适:《惨痛的回忆与反省》,《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
    ④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每周评论》第25号,1919年6月8日。
    ⑤杨荫航:《解决时局谈》,《申报》,1922年2月24日。
    ①胡适:《这一周》,《努力周报》第29期,1922年11月19日。
    ②无用:《何谓救国》,《申报》,1922年2月26日,第15版(杂评二)。
    ③《“废止二十一条”的中国国民外交》,《东方杂志》,第20卷第7号,1923年4月10日。
    ④《陈外部长报告国民政府最近之外交》,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2月26日。
    ⑤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第559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3)、(4)、(5)、(6)、(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3、1983、1983、1989、1983、1983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年。
    4、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7、《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
    8、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1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0、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3、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三联书店,1979年。
    15、陈志奇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台北出版社,1996年。
    16、《中国国民党宣言‘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湾中华印刷厂,1976年。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9、《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1、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2、《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
    23、高承元编:《广州武汉时期革命外交文献》,神州国光社,1930年。
    2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外交部公告》。
    25、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纪念刊》1928年。
    27、《中华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
    28、《厦门市二十五年度国货展览会特刊》。
    29、《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第五次大会报告》。
    30、《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第五届纪事录》。
    31、《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1928年大事记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5年。
    33、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4、《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1920年大事记,第六辑,中华书局,1978年。
    36、《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1924年大事记第十辑),中华书局,1986年。
    38、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39、佚名:《关税特别会议事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十六辑·60),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68年出版。
    40、徐世昌:《欧战后之中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三辑·28),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67年版出版。
    41、刘世超:《湖南之海关贸易》,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1934年。
    42、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76年。
    43、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
    44、(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
    45、孙曜:《中华民国史料》,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
    46、《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
    47、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1993年。
    4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
    49、叶遐庵述,俞诚之笔录:《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9),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75年版出版。
    50、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
    51、《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
    52、《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集,长沙文化书社印发。
    5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54、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
    5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56、(美)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等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
    5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58、《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59、《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60、《孙中山文粹》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61、《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62、《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63、《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
    64、《赵世炎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65、《胡适作品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66、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2007年。
    1、广州《民国日报》
    2、上海《民国日报》
    3、《向导》
    4、《现代评论》
    5、天津《大公报》
    6、《东方杂志》
    7、《每周评论》
    8、《时事新报》
    9、《申报》
    10、《政府公报》
    11、《新青年》
    12、《公言报》
    13、长沙《大公报》
    14、《外交公报》
    15、《晨报》
    16、《工人之路》
    17、《前锋》创刊号
    18、《解放日报》
    19、《中国青年》
    20、《京报》
    21、《市声周刊》
    22、《民立报》
    23、《天铎报》
    24、《国民新报》
    25、《京报》
    26、《政治周报》
    27、《国魂周刊》
    28、《益世报》
    29、《顺天时报》
    30、上海《商报》
    31、上海《总商会月报》
    32、《舆论报》·
    33、《工人之路》
    34、《非基督教》
    35、《教育杂志》
    36、《政治生活》
    37、《前锋》
    38、《革命外交》
    1、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
    2、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3、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5、石源华主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刘彦:《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六辑·154),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30年版出版。
    7、谢晓钟:《国防与外交》,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十五辑·150),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据1967年版出版。
    8、蒋恭晟:《国耻史》,中华书局,1931年。
    9、华善学:《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汉口新知书店,1938年。
    10、吴君如:《帝国主义对华的三大侵略》,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
    11、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五辑·450),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12、刘彦:《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
    13、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一编.27,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1945年影印。
    14、曾友豪编:《中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影印。
    15、钱亦石:《中国外交史》,《民国丛书》第四编29,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47年影印。
    16、刘彦:《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太平洋书店,1930年。
    17、黄嘉谟:《中国对欧战的初步反应》,《中国近代史论集》(第23编·民初外交),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8、怀德:《中国外交关系略史》,王莪孙译,商务印书馆,1938年。
    19、洪钧培:《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2年。
    20、郝立舆:《领事裁判权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21、周鲠生:《革命的外交》,上海太平洋书店,1928年。
    22、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
    23、叶祖灏:《废除不平等条约》,独立出版社,1944年。
    24、孙晓楼、赵颐年:《领事裁判权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
    25、张廷灏(演讲),高尔松(笔记):《不平等条约的研究》,上海光华书局, 1926年。
    26、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2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28、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
    29、(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纬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
    32、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33、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7年。
    34、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81。
    36、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7、曹明道:《最近中国外交关系》,正中书局,1935年。
    38、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39、金正昆:《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徐文生:《中华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刘继增等:《武汉国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武汉出版社,1990年。
    43、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26—1927北伐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5、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46、李健民:《五卅惨案后的反英运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47、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4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9、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50、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1、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2、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丁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54、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55、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56、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7、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8、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4年。
    59、张静如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26-1927北伐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0、简又文:《冯玉祥传》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
    61、(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2、钱泰:《中国不平等条约之缘起及其废除之经过》,台湾国防研究院,1961年。
    63、王世杰、胡庆育:《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7年。
    64、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65、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66、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
    67、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69、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1、欧阳哲生、郝斌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3、戴一峰主编:《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74、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5、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6、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77、李育民:《废约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8、李育民:《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9、匡和平:《中国共产党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南开学报》,2001年第2期。
    80、习五一:《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兼评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81、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82、王建朗:《北京政府修约运动简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
    83、唐启华:《北京政府末期“修约外交”决策机制诌议(1925-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84、张玉法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6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年。
    85、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苏州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86、李斌:《试析北洋政府修约外交(19171928)》,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87、邓思敏:《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1921.6-1922.2)》,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8、印少云:《国民外交运动与民国外交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89、李斌、陈光明:《北洋政府修约外交背景论析》,《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90、郭剑林、王继庆:《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
    91、蒋伟国:《近代中国国货团体初探》,《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92、李斌:《试析北洋政府修约外交的特点》,《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93、孔祥宇:《现代评论派与1920年代的中国外交》,《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2期。
    94、陈廷湘:《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95、来新夏:《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民众运动》,《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96、杨恒源《重评二十年代初“收回教育权运动”》,《扬州大学学报》,
    1990年第1期。
    1、Peter Wesley-Smith,Unequal treaty,1898-1997,China,Great Britain,and Hongkong's New Territories, Oxford Univercity Press,1998.
    2、H. O. Capman,The Chinese Revolution(1926-1927), London:Constable & Co. Ltd.,1928.
    3、Owen and Elinor Lattimore, The Meking of Modern Chin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45.
    4、Kenneth Boukne and D.Cameron Watt eds,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Ⅱ, Asia 1912-1939,Volume 34,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PP.14-15.
    5、Kenneth Boukne and D.Cameron Watt eds,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Ⅱ, Asia 1912-1939, Volume 34,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PP.15-16.
    6、Robert T.Pollard,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1917-1931,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Published Fubruary,1933.
    7、C.Martin Wilbur, Military Separatism and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ist Regime,1922-1937.cf.Ping-ti Ho and Tang Tsou ed.China in Crisis Vol 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8、Rodney Gilbert, The Unequal Treaties:China And The Foreigner. London, Jonn Murray, Albemarles Street,W,1929.
    9、Wesley R·Fishel, The End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nia,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2.
    10、Thomas F.Millard, The End of Exterritoriality in Chnia, Shanghai, The A.B.C.Press,19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