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与语用的角度看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问题,通过对外国学生在HSK(初、中等)模拟考试听力部分涉及反问句题目作答情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反问句的掌握不好。通过对比较接近HSK(初、中等)真实考试的模拟试卷听力部分的分析,发现HSK(初、中等)考试听力部分反问句出现频率偏高,偏难,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中对外国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只要求掌握有限数量的,有明显标记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部分外国学生的调查,讨论反问句的理解机制,提出教学策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部分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对比调查,以及对部分对外汉语教师的调查,以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中人物对话部分以及当代电影剧本对白为研究语料,系统地讨论了汉语口语中反问句的语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目前较通用的几本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反问句的讲解和练习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Rhetorical Ques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listening part in HSK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model Test that foreign students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learning. It has also been found out that Rhetorical Question is high in frequency and difficulty in HSK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Test. However, Rhetorical Question requested in the Chinese Syllabus for Overseas Student is only the kind in limited number and with obvious mark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Rhetorical Question in Cognitive and Pragmatics with investigati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and using of Rhetorical Question as well as texts books for teaching Rhetorical Question.
引文
1.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 月,仿真试卷(三)
    2.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 月
    3. 李禄兴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 月
    4. 从我们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班 43 名中国学生的调查来看(调查问卷见附录
    4),每个人对语音特征的判断实际上非常主观,对同一个反问句,不同的中国学生圈出了不同的自己语感上的重音词语。如: 你到底有完没有? 有的学生把重音标注在了“到底”上,有的学生把重音标注在了“有”上。 还说这些干嘛?既然发生了,也没办法,这叫好事多磨。 有的学生把重音标注在了“还”上,也有学生把重音标注在了“这些”上。 对于教学来说,要求外国留学生去绝对把握在连以汉语为母语者中都有相对争议的语音特征是相当困难的。
    5. 由于该连续体内部是非离散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我们在这里的划分只是基于讨论方便在一个大致范围上进行的切分。
    1.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 1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 1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殷树林:反问句的性质特征和定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月
    5.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 许皓光: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辽宁大学学报》,1985(3)
    7. 刘瑛: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8. 刘钦荣、金昌吉: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是反问句吗,《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9. 刘钦荣、黄芬香:“难道”问句辨析,《河南电大》,1999(2)
    10. 苏英霞:“难道”句都是反问句吗,《语文研究》,2000(1)
    11. 陈瑶:现代汉语反问性“还不是 X”小句研究,《汉江大学学报》,1998(1)
    12. 陈瑶:现代汉语还不是 X 反断句研究——兼论反问句具体类型的研究方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年 6 月(3)
    13. 季瑾:特指问形式反问句的模式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
    14. 刘瑛:正反问反问句的句法条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15. 晏宗杰: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汉语学习》,2004(5)
    16. 常玉钟: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汉语学习》,1992(5)
    17. 刘松江:反问句新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8. 刘松江:反问句的交际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19. 于天昱:典型有标记反问句研究——兼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教学,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0.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的反诘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8 月(4)
    21. 董付兰:谈反问句及其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增刊
    22. 赵雷:谈反问句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23. 肖治野:从“怎么”反问句看反问句教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 年 3 月(2)
    24. 陈妹金:汉语假性疑问句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25. 殷树林:“不就 VP”反问句的句意类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3 月(2)
    26.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5 月(3)
    27. 殷树林:也谈“还不是 X”反问句,《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3)
    28. 殷树林:“你以为(当)X?”问句及相关句类,《汉语学习》,2007 年 6 月(3)
    29. 殷树林:确指类反问假设复句的结构和意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 6 月(3)
    30. 李秉日、宋永桂(韩):略述“能”字反问句的修辞功能,《修辞学习》2003(5)
    31. 倪兰: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修辞学习》,2003(6)
    32.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3. 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1999(1)
    34. 景圣琪:试论反问句的逻辑结构及逻辑意义,《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35. 吴世红:论周指性反问句及其在篇章中的运用,《外语学刊》,2003(3)
    36. 朱俊雄:反问句的否定指向,《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7. 何自然主编,冉永平、莫爱屏、王寅编著:《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 Cognitive Pragmatics-Cogni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8. [英]弗里杰·N·利奇:《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9.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1. 王寅编著:《认知语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2. 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2)
    43. 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儿童问句系统的理解与发生的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4.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5.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6.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7. 冉永平编著:《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8.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4)
    49. 齐沪扬、丁婵婵:反洁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汉语学习》,2006 年 10月,第 5 期
    50. 刘月华、潘文娱、故炜:《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1.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2. 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6)
    53. Ronald W.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