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On Basic Legal Issues of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 副题名:以法治逻辑与规范进路为中心
  • 英文副题名:Focusing on Legal Logic and Legislation Development
  • 作者:陈风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民商法学
  • 学位年度:2012
  • 导师:冯果
  • 学科代码:030105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12-11-01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险与农业科技、农业金融一道,构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运用农业保险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也是WTO允许其成员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之一。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模式是失败的,采取政策性的经营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普遍做法。但我国的农业保险尚处于“需求不足、供给有限”的尴尬阶段,专门立法尚付阙如,制度建设长期缺位,亟待反思与重构。本文尝试从法治逻辑与规范进路的视角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法律问题,以期为相关立法建策献言。除去引言与结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沿着“保险—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逻辑线索,旨在厘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涵,提炼其特异之处,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类型化解释。在此基础上,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界定为“政府或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特定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给予补偿的政策性金融活动”。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福利功效以及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惟有采取政策性经营模式才能成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存在具有正当性,市场失灵理论、“绿箱”政策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能够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自足性的理论解释。
     第二部分遵循“主体——内容——客体”的法学分析路径来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制度构造。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政府、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其中,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社、相互制保险公司、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等,政府应根据国情合理选择农业保险的经营组织形式。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政府的职权和职责以及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在明确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配套扶持、建立巨灾基金等方面的作用,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应强调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最大诚信义务,保障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农业风险保障权。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农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权力)和义务的指向对象,主要表现为各种法律行为,包括政府经济行为、农业保险经营组织行为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行为。其中,财政补贴、建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和提供再保险是三种最为常见的政府经济行为。
     第三部分站在比较法的角度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过程,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构要建立新的逻辑起点,创新制度变迁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实现从“政策主治”到“法律主治”的转变,将“政策法律化”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建构的路径取向。通过比较美国、日本、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等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本部分还提炼出了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理性共识,指出健全的法律是确保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前提、强有力的政府扶持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应当勇于移植带有普适性的经验规则,加快立法进程。同时,由于我国与外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不能照搬国外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而必须立足于实践理性,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第四部分建构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制度,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共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的正当性。与此同时,金融监管的利益理论、法律理论和权衡理论能够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监管提供正当性的逻辑基础。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应当树立包容性的监管理念、社会化的监管理念与治理型的监管理念,并将安全、效率与公平设定为监管目标。在监管机构的选择方面,我国应当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业性的监管机构,并从资质监管、条款与费率监管、结构与行为监管、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监管等方面重塑农业风险管理局的监管权内容。
     第五部分从具体制度设计的角度审视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希冀为立法提供可资参酌的经验共识。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首先应当解决基础性命题,准确定位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其中,立法宗旨宜确定为:维护农业基本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和促进农业保险的规范、健康发展;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优化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国家扶持原则、总体报偿原则以及自愿、强制与诱导相结合原则。立法视野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三项具体制度,即法律监管制度、组织运营制度和国家扶持制度。其中,组织运营制度应重点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选择、保障范围的确定、保险合同的优化与创新等问题,国家扶持制度则应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巨灾风险基金、农业再保险等问题上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market economy together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world-widely to us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which is also permitted by WTO as one of the Green Box Policies. It has been approved pragmatically a failure to operat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a commercial way and currentl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a policy-oriented way globally.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reflection, restructuring, and specialized legislatio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awkward stage of "lack in needs and limit in supply". 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basic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comes up with som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Besides introduc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framed with five parts as follows:
     Following the approach of'insurance-agricultural insurance-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first part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refines its features, and interprets it through categorization.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a kind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activity whose compensation is provided in the means of insurance benefit, financial subsidies or tax allowance by governments 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remedy for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certain accidents, natural disasters or other risk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planting or livestock breeding. Because its nature of quasi public good, welfare effects, and weak insurabilit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an only succeed with the model of policy oriented management. Meanwhil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an be sufficiently self-explained by the theories of market failure, Green Box Policies, and externality.
     The second part takes the path of "subject-content-object" to analyze the framing of legal relationship in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subject of this legal relationship consists of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ers.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cludes policy 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anie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operation,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control business. It is government's option to choose proper forms of insurance business according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 The content of the insurance legal relationship means the competence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rights and obligation of the insurance business. With government domination as the precond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inancial subsidy, tax allowance, policy support, establishing risk diversification mechanism,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and creating a sou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oreover,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diligence of the insurance busines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producers. Objects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refer to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 of the subjects, meaning various legal activities undertaken by different entities such as governments, insurance business, and producers. The most popular three legal activities of the governments lie in the financial subsidy, insurance reserves of extremely agricultural disasters, and reinsurance.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systematic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and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new logic starting point and innovative developing path. In addition to that,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hall take the path of'policy legislation'together with the changing of'law-dominant'to'policy-dominant'. By comparing the business model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the USA, Japan, EU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 this part also concludes the common findings:complete legal system creates the precondition when powerful government support is indispensable. Thus,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ransplant those universal rules in an accelerated legislation process for better institutional context. Nevertheless, China cannot simply copy the foreign model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nsidering its local context and economic level. It should rather explore its own developing path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ased on the wisdom of practice.
     The forth part sugg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publicity of the insurance, the feature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surance technology, and the asymmetry of trade information justify the governmental monitoring. Meanwhile, the interest theory, legal theory and balance theory of financial monitoring also provide sound logic basis for the monitoring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rehensiveness and socialization shall b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onitoring when we are targeting for securit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Bureau of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as a specialized supervising agency to monit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qualification, provisions and rate, structure an activities, moral risk, and adverse choice for the sake of restructuring the monitoring power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fifth part elaborates more on the legislation designing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or future legislative reference. The legislation should firstly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e.g. goals and principles. The goals are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lead the normative and healthy evolv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enhance the supervising of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tect the lawful interest of all partie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income redistribution. The principles should include:government support, overall recompens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olunteer, mandatory, and guiding. Three main mechanisms under legislation shall consist of the ru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the state support mechanism, and the legal supervision system. Moreover, the management rules should focus on the selection of business, the scope of the insurance,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 and etc. The state support mechanism is sup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financial subsidy, credit support, fund of extremely disasters, and agricultural reinsurance.
引文
① Meuwissen, M. P. M. Insurance as a Risk Management Tool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Ph D. Thesis, Wageningen University,2000.
    ② Smith, D. R., The Public/Private Risk Management Partn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gricultural Outlook Forum 2001, Washington D. C., February 22,2001.
    ③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④ Appel, D., R. B. Lord and S. Harrington,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Extens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Act of 1998, Section 535 Crop Insurance Study, Milliman and Robertson, July 23,1999.
    ⑤ Bardsley, P. A. Abey, and S. Davenport, The Economics of Insuring Crops Against Drought, Aust. J. Agr. Econ.28 (April 1984):1-14.
    ⑥ Goodwin, B. 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ultiple—Peril Crop Insurance, Am. J. Agr. Econ.75 (May 1993):425-434.
    ⑦ Ahsan, S. M., A. A. G Ali, and N. J. Kurian, 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m. J. Agr. Econ.64 (August 1982):520-529.
    ⑧ Miller, T. A. and A. S. Walter, Option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Programs that Cover Crop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Hazards. 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ERS No.654. March 1977.
    ① Porter, J. M. Drought in the United States:A Short History,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Staff Report No. AGES881020. December 1988.
    ② Gardner, B.L. and R.A. Kramer, Experience with Crop Insuranc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rop Insuranc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lssues and Experience, edited by P. Hazell, C. Pomerada, and A. Valdez,195-222.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③ Wright, B. D. and J. A. Hewitt, All—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Crop Insurance:Theory and Evidence, D. L. Hueth and W. H. Furton, eds,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①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
    ②袁宗蔚:《保险学》,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③吴荣清:《财产保险概要》,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5页。
    ①邹志洪、曹顺明:《论我国强制保险立法的完善》,载《保险研究》2007年第9期。
    ②有学者认为,“政策性”既包括为了制约或限制的政策性,也包括立足于引导、鼓励的政策性。交强险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是一种制约性保险,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则基本上属于引导、鼓励性的或者利益诱致性的保险。参见李茂生、李光荣:《中国“三农”保险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三支柱“三农”保险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③孟龙:《国际视野与中国保险问题》(第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④张荣芳:《社会保险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z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载《经济学家》1998年第8期。
    ②贾康等:《战略机遇期金融创新的重大挑战:中国政策性金融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5页。
    ③王曙光等:《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④参见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24页。
    ①朱崇实主编:《金融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209页。
    ②罗学东:《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案设想》,载《银行家》2005年第7期。
    ③张涛:《政策性银行要向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转型》,载《金融时报》2005年8月8日。
    ④王伟:《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⑤贾康等:《战略机遇期金融创新的重大挑战:中国政策性金融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⑥樊启荣:《保险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⑦庹国柱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7贝。
    ⑧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① Goodwin B. K., Smith V. H.,2003, An Export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and Other Government Programs: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Soil Eros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8:201-216.
    ② Duncan J., Myers R. J.,2000, Crop Insurance Under Catastrophic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2:842-855.
    ③[美]埃瑞克·班克斯:《巨灾保险》,杜墨、任建畅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④ Miranda M. J., Glauber J. W.,1997, A Systemic Risk, Reinsurance, and the Failure of Crop Insurance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9:206-215.
    ⑤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美]蓝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55页。
    ②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52, pp.11.
    ③冯文丽:《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④冯文丽、林宝清:《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短缺的经济分析》,载《福建论坛》2003年第6期。
    ②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③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④张辉:《美国的农业保险》,载《中国保险》2005年第12期;庹国柱:《美国的农作物保险法》,载《中国保险报》2011年7月18日。
    ①钱振伟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基于对云南省实践的调查》,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②鹿生伟:《美国农作物保险体制的发展及运行机制考察报告》,载《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0期。
    ①参见韩志红等:《经济法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页。
    ②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参见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411页。
    ①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经济法权利的特征在于:(1)主体的群体性;(2)客体的社会性;(3)内容上包括社会经济秩序权和社会财产的所有权;(4)在比对特征上具有不对称性;(5)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权。参见韩志红等:《经济法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1页。
    ③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④谢瑞智:《宪法新论》,台北文笙书局1999年版,第271页。
    ①龙文军等:《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②丁爱华:《国内外农业再保险中政府行为的比较》,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①杨琦、郭树华:《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90-91页。
    ②李茂生、李光荣:《中国“三农”保险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三支柱“三农”保险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③娄明远:《浅析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农业保险——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为例》,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刘布春、梅旭荣主编:《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②蒋丽君:《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休:实践经验及发展趋势》,载《浙江经济》2007年第14期。
    ③《保险法》第92条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④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机制研究:经验借鉴框架设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140页。
    ①[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泫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钟陈:《论提高法律移植的效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27页。
    ③何勤华:《法律移植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④杨东霞:《中国近代保险立法移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①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孟春主编:《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③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④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对农业共济组合的各方面,包括成员资格、加入、选举权、退出;组合的设立程序、章程;管理机构的产生、领导成员的民主选举及其职责、权限;组合的解散和清算等均作了详尽、具休、严格的规定。这奠定了互助共济保险这种组织制度成功的基础。
    ⑤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57页。
    ①黄英君:《法国农业保险制胜的法宝》,载《农家参谋》2007年第6期。
    ②参见龙文军:《法国农业保险制度及经验》,载《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
    ③谢家智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④参见金永丽:《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简析》,载《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
    ①郭树华等:《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②参见李筱箐:《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11期。
    ③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204页。
    ④孟眷主编:《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①[美]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种概念和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中的应用》,汪辉敏译,载吴敬琏主编:《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3辑、2003年第4辑。
    ②陈蓉:《“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③詹吴:《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④[美]安德烈·施莱弗:《理解监管》,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16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12页。
    ①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和保险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②冯果教授在论及包容性监管理念的制度诉求时,提出要打破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核准主义—统天下的局面,有条件地引入准则主义;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具体标准;对民间金融进行法制化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这些建议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的变革颇富启示意义。参见冯果、李安安:《包容性监管理念的提出及其正当性分析——以农村金融监管为视角》,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6期。
    ③参见黄韬:《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中的“权力版图”——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视角》,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6期。
    ④参见樊启荣:《保险契约告知义务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臧彦:《保险契约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6期。
    ②这些条款包括减赔条款、共保条款、无损失保费优惠条款、免责或减免条款、连续性合同条款等。参见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128页。
    ①谢家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般项目(批准号:03BJW106)课题研究报告,2006年8月。
    ②黄英君:《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破解中国农业保险困局》,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77页。
    ①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②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123页。
    ①姜岩、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①孟春主编:《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①苏童:《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1][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刘京生:《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5]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0]李军、段志煌主编:《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农业保险交流与考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1]龙文军:《谁来拯救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2]庹国柱、李军主编:《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应寅锋、赵岩青编著:《国外的农村金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4]宋英杰编著:《中国农业保险概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5]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6]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胡必亮、刘强、李晖:《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8]孟春主编:《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19]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胡学好:《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黄少安主编:《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余蔚平:《政府、市场与增加农民收入》,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23]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温世扬主编:《保险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7]江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28]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29]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詹吴:《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1]杨芳:《可保利益效力研究——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反思与重构》,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2]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跃华:《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34]邓国取:《中国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永龙:《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汤烫主编:《草根金融的“炼狱”与“天堂”——全国地方金融第十次论坛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37]张晓出、赵江涛、钱良举主编:《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8]顾海良、颜鹏飞:《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三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孙颖十:《中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论文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40]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2]何勤华:《法律移植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5]朱俊生、李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保险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6]仇坤:《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服务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7]何广文、李树生等编著:《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8]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冯文丽:《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50]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51]陈璐、宗国富、任碧云编著:《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2]张乐柱:《需求向导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3]孙积禄:《保险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4]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谢家智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种明钊:《国家干预法治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7]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机制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58]王俊凤、潘湘波、郭翔宇:《农村法制建设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59]冯登艳、张安忠、马卫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0]孟龙:《国际视野与中国保险问题》(第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61]徐忠、张雪春、沈明高、程恩江:《中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构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62]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徐忠:《中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构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64]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杨东霞:《中国近代保险立法移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6]庹国柱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7]刘布春、梅旭荣主编:《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8]贾康等:《战略机遇期金融创新的重火挑战:中国政策性金融向何处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9]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70]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和保险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71]李茂生:《中国”三农”保险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三支柱”三农”保险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陈蓉:《“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3]郭树华等:《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4]朱崇实主编:《金融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5]谢智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许崇苗:《保险法原理及疑难案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7][美]埃瑞克·班克斯:《巨灾保险》,杜墨、任建畅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78]钱振伟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基于对云南省实践的调查》,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9]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80]樊启荣:《保险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1]黄英君:《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破解中国农业保险困局》,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82]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窒课题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8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2011年版。
    [84]冯果主编:《经济法——制度·学说·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5]杨琦、郭树华:《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86]韩志红等:《经济法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7]姜岩、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88]金涛:《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9]谢宪主编:《保险法评论》(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0]熊进光:《现代金融服务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1]黄韬:《“金融抑制”与中国金融法治的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2]董彪:《保险法判例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3]熊伟:《财政法基本问题》,北京火学出版社2012年版。
    [94]罗培新:《随笔心情:在法律与金融之间》,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5]杨玉梅:《经济法总论的人类学解读》,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6]曹茂君:《西方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7]张永华:《民法的自然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8]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邢鹂:《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2]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出东大学2006年博十学位论文。
    [3]施红:《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化风险配置的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博十学位论文。
    [4]王俊凤:《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5]贺妹勃:《中国农业保险监管法律制度探讨》,湖南火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娄明远:《浅析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农业保险——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为例》,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朱崇明:《加拿火农业保险考察及对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建议》,载《农村经济管理》1994年第2期。
    [8]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和发展思路》,载《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期。
    [9]鹿生伟:《美国农作物保险体制的发展及运行机制考察报告》,载《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0期。
    [10]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载《经济学家》1998年第8期。
    [11]张忠军:《论金融法的安全观》,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12]龙文军、张显峰:《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
    [13]龙文军:《法国农业保险制度及经验》,载《世界农业》2003年第5期。
    [14]冯文丽、林保清:《我国农业保险短缺的经济分析》,载《福建论坛》2003年第6期。
    [15]朱立志、方静:《德国绿箱政策及相关农业补贴》,载《世界农业》2004年第1期。
    [16]庹国柱、朱俊生:《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上、下),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6期。
    [17]陈之楚:《论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8]张晓云:《外国政府农业保险补贴的方式及其经验教训》,载《财政研究》2004年第9期。
    [19]吴祥佑:《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及对策》,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0]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载《财经界》2005年第3期。
    [21]费友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22]顾海英、张跃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23]刘京生:《落实“反哺”政策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8期。
    [24]杜彦坤:《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国际借鉴与构建设计》,载《调研世界》2005年第9期。
    [25]黎已铭:《农业保险性质与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载《保险研究》2005年第11期。
    [26]张辉:《美国的农业保险》,载《中国保险》2005年第12期。
    [27]杜建坤:《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构建模式》,载《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
    [28]杜彦坤:《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载《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29]白璐:《将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纳入农业保护体系》,载《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30]刘从军等:《日本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实现条件》,载《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31]林人慧:《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主导地位探析》,载《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32]龙文军:《试论我国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深层障碍》,载《南方农村》2006年第4期。
    [33]王文举、王莹:《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载《财贸研究》2006年第4期。
    [34]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农业政策性保险“淮安模式”探讨》,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
    [35]王鹏:《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探讨》,载《中国保险》2006年第7期。
    [36]李强、李军:《宁波政策性农业保险地方性立法的探讨》,载《宁波经济》2006年第9期。
    [37]马有祥、赵兵:《意大利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特点》,载《世界农业》2006年第11期。
    [38]Milton Boyd、Jeffrey Pai:《加拿大农业保险的经历和经验》,载《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39]金永丽:《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简析》,载《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
    [40]谢家智、周振:《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应解决的相关重大问题及政策建议》,载《保险研究》2007年第3期。
    [41]高鸿钧:《法律移植: 隐喻、范式与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向》,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2]庹国柱、朱俊生:《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政策》,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43]张跃华、施红:《补贴、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深入探讨》,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4]龙文军等:《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45]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46]孙炜琳、王瑞波、薛桂霞:《日本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47]蒋丽君:《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实践经验及发展趋势》,载《浙江经济》2007年第14期。
    [48]张艳花:《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践及启示》,载《中国保险》2007年第15期。
    [49]何文强:《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监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50]漆多俊:《经济法再分配功能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51]冯果:《宪法秩序下经济法法权结构探究》,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2]何文强:《美国农业保险监管的法制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反欺诈、滥用和浪费为中心》,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3]李筱箐:《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11期。
    [54]邓国取:《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困境、出路与“二元”农业保险制度模式》,载2008年《社科农经研究大会论文集》。
    [55]李健等:《从美国标准再保险协议看我国农业再保险》,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6]冯果、辛易龙:《论我国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时代调和》,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7]张红梅、韩露露:《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58]张凯慧:《浅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完善》,载《社会与法》2010年第3期。
    [59]杜辉、陈池波:《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理性反思》,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60]郭祥、萨如拉:《欠发达地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困境及对策探讨》,载《华北金融》2010年第5期。
    [61]李传峰:《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财税政策的思考》,载《中国保险》2010年第5期。
    [62]张世花、吴春宝:《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民的博弈分析》,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63]王德宝、庹国柱:《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以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例》,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64]贾万军、马长征:《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载《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9期。
    [65]周县华:《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和税前扣除》,载《财政研究》2011年第6期。
    [66]冯果:《金融法的“三足定理”与中国金融法制的变革》,载《法学》2011年第9期。
    [67]邢会强:《政策增长与法律空洞化——以经济法为例的观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3期。
    [68]冯果、袁康:《从法律赋能到金融公平——收入分配调整与市场深化下金融法的新进路》,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
    [69]温世扬、姚赛:《我国农业保险及其法律规制》,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70]冯果、李安安:《包容性监管理念的提出及其正当性分析——以农村金融监管为中心》,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6期。
    [71]冯果、李安安:《民生金融法的语境、范畴与制度》,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8期。(三)其他
    [72]闫海:《失灵及其克服——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创新》,载杨紫煊主编:《经济法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330页。
    [73]冯果、李安安:《收入分配改革视域下的金融公平》,载张守文主编:《经济法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108页。
    [74]徐向勇:《农业保险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载《中国保险报》2011年1月28日。
    [1]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52.
    [2]Watson, Legal Transplants:An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Law,2nd ed., Edinburgh:Scottish Academic Press,1983.
    [3]Hazel], P. B. R. Pomareda, C, Valdes, A. 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ssues and Experienc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4]P. K. Ray, Agricultural Insurance: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gamon Press,1986.
    [5]Alan I. Widss, Insurance:Materials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Regulatory Acts, West publishing Co.,1989.
    [6]Binswanger P. Hans, and Hazell Peter, Risk Aversion,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and the Markets for Credit and Insurance in Rrual Areas, Carlos Pomareda, Alberto Valdel, 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7]Meuwissen, M. P. M. Insurance as a Risk Management Tool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ph. D. thesis, Wageningen University,2000.
    [1]Friedman, Milton & Leonard J. Savage, The Utility Analysis of Choices Involving Risk,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
    [2]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83, Harv. L. Rev., 1970.
    [3]Miller, T. A. and A. S. Walter, Option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Programs that Cover Crop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Hazards. 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ERS No.654. March 1977.
    [4]Leatham David J., Lonnie L. Jones, Laurence M. Crane, Economic Impact of Crop Insurance on the North Dakota State Economy,1977 WAEA Selected Paper Submission Sheet,1977.
    [5]Roumasset, J. A., The Case against Crop Insur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hilippine Review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1978.
    [6]Ahsan, S. M., A. A. G. Ali, and N. J. Kurian, 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m. J. Agr. Econ.64 (August 1982).
    [7]Bardsley P., A. Abey, and S. Davenport, The Economics of Insuring Crops Against Drought, Aust. J. Agr. Econ.28 (April 1984).
    [8]Zering, K. D, C. O. McCorkle, and C. V. Moore, The Utility of 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nce for Irrigated, Multiple-Crop Agriculture, West. J. Agr. Econ,1987.
    [9]Porter, J. M. Drought in the United States:A Short History,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Staff Report No. AGES881020. December 1988.
    [10]Wright, B. D., J. D. Hewitt, All 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Berkeley:Giannini Foundation,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1990.
    [11]Hazell, P. B. R. Haggblade, S. Rural-Urban. Growth Linkages in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
    [12]Jorge C. Abada, Planning and Practices of Crop Insurance: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Asia Planning and Practices, Report of APO Seminar,1991, APO, Tokyo.
    [13]Goodwin, B. 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ultiple—Peril Crop Insurance, Am. J. Agr. Econ.75 (May 1993).
    [14]Horowitz J K, Lichtenburg E,1993, 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Chemical Use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5.
    [15]Wright, B. D. and J. A. Hewitt, All—Risk Crop Insurance: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Crop Insurance:Theory and Evidence, D. L. Hueth and W. H. Furton, eds,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16]North, D.C.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
    [17]Dimitri Vittas, Akihiko Kawaura:Policy based Finance,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Japan,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WPS 1443, 1995.
    [18]Mishra, Pramod K, Agriculture Risk, Insurance and Income:A Study of the Impact and Design of India's Comprehensive Crop. Insurance Scheme, Avebury,256,1996.
    [19]Miranda, Mario, Joseph W. Glauher, Systemic Risk, Reinsurance, and the Failure of Crop Insurance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1997, Vol.79.
    [20]Appel, D., R. B. Lord and S. Harrington,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Extens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Act of 1998, Section 535 Crop Insurance Study, Milliman and Robertson, July 23,1999.
    [21]Richard E. Just, Linda Calvin and John Quiggin, Adverse Selection in Crop Insurance:Actuarial and Asymmetries Information Incent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
    [22]Babcock, B, Hart, C. A., Second Look at Subsidies and Supply, Iowa Agriculture Review,2000.
    [23]Duncan J, Myers R J,2000, Crop Insurance under Catastrophic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2.
    [24]Smith, D. R, The Public/Private Risk Management Partn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gricultural Outlook Forum 2001, Washington D. C., February 22,2001.
    [25]Joseph W. Glauber, Keith J. Collins, Crop Insurance, Disaster Assistance, and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Catastrophic Risk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2002.
    [26]Serra, T. B, K. Goodwin, and A. M. Featherstone, Modeling Changes in the U.S. Demand for Crop Insurance during the 1990s,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3.
    [27]Goodwin B K, Smith V H,2003, An Export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and other Government Programs: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Soil Eros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8]Goodwin, B., K Monte, L. Vandeveer,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creag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in th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29]Shri Nicolas Chatelain: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 Reinsur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Journal Insurance Institute of India, January-June,2004.
    [30]Joseph W. Glauber, Crop Insurance Reconsidered, Amer. J. Agr. Econ.86 (5),2004.
    [31]Ifzal Ali, Hyun Hwa Son,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24, No.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