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已经超过2.1亿人口。随着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增强,但是其生存权、经济权、就业权、财产权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均因失地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影响。在受损害的各权利中,就业问题是最基本、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就业是谋生的手段,是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果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无疑会成为奢望。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界对平等就业权的研究还未达成普遍的共识。在整体上,平等就业权的正面研究是被“边缘化”的,无法形成丰富的理论沉淀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体系,平等就业权的界定一般被简单地解读为禁止就业歧视。然而一切禁止就业歧视制度的创设,首先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备的平等就业权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否则,平等就业权,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就会常常被忽视,平等就业权应有的基础地位就会被摧毁,其导致的问题就会累积到危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严重程度。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求为农民工就业权的现状改进尽自己微薄之力。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farmers are the largest clas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egin pouring into cities.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are being damaged more and more in the cities,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quickly arise. It must be noted that whether we can solve Three Rural Issues or not will affect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f we can solve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the right to work" well is a key to solve Three Rural Issue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Reveals the status quo of Equal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right now on the basis of dissertation of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pose a reasonable suggestion at last. This article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valu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im to find Legal remedies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analyz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by Legal Perspective, and propose a reasonable suggestions, Sough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each of legal us, to build a good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to elaborate the significanc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for the solution of many problems about migrant worker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 the basic content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n—depth by two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domestic law, and reveal the basic features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third part described the legal basi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protection have not only the practical necessity but also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ory,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social equity、social justice concept and a market economy establishing.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status of our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lack. Migrant workers, as a special group of large,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But,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are vulnerable to abuse, and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for migrant workers legal prote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this part analyses the factors of damage to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ing access discrimination, corporate discriminati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wage discrimination, human rights discrimination etc. And then investigate problems in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legislative level. The fifth part tries to find a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 to improve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And propose legal measures to improv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smooth labor rights aspects of the relief mechanism. The last part Try to come to a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article discussed,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key to solve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Protection of equal employment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equity and justice, a choice that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need . Only when we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to equal employment well,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major issues can be solved successfully.
引文
1.罗虎定:《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124页。
    2.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50-251页。
    3.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3页。
    4.韩冰:《农民工平等就业权问题探析》,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5.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351-353页。
    6.梁晓春:《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就业平等权及其法律规制——建议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27页。
    7.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8.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第82页。
    9.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6页。
    10.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1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12.《东南早报》,2006年3月28日第2版。
    13.郭圣乾、刘鑫宏:《“民工潮”到“民工荒”凸现农民工权益保障——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甘肃农业》2005年第4期,第18页。
    14.江容眉:《论城市农民工权益问题及法规保障》,《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第14页。
    15.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16.郑楠:《浅析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http://www.szlaborlaw.org/news/News_ View.asp?NewsID=741,2010年3月13日。
    17.罗华荣:《当前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第88-89页。
    18.兰建勇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第86页。
    19.高俊学:《谈农民工合法权益之保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90页。
    20.于定勇:《论农民工合法权益之法律保护》,《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23页。
    21.安徽省法学会农民工维权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失权原因及维权若干建议》,《法学杂志》2005年第1期,第93页。
    22.章旭莉:《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障碍因素与解决路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3页。
    23.王小琪:《对政府促进就业的几点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89页。
    24.郭婕:《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5.毕霞、魏丛东:《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第103页。
    26.郭富锁:《农民工问题的法律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00—103页。
    27.饶惠霞:《试论农民工的劳动就业与权益保障》,《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第78页。
    28.孙正娟:《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05页。
    29.宫晓冰:《中国法律援助立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30.关凤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2页。
    31.胡雅妮、郭威:《浅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3页。
    [1]关怀:《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2]魏定仁等:《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董保华:《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5]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7]李景森、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许崇德:《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程延圆:《劳动法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10]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动权》,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11]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和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2]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李龙:《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李培林:《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1]郑永流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赵履宽:《劳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4]陈民:《农民工维权百问》,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25]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3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7]郭为华、李富华:《打工者权益法律保护》,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2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外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版。
    [29]刘海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0]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2]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3]王全兴:《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4]王郁昭、邓鸿勋:《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6]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9]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 [美]道格拉斯·L·莱斯利:《劳动法摘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沈同仙:《劳动权探析》,《法学》1997年第8期。
    [2]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3]周长征:《WTO的“社会条款”之争与中国的劳动标准》,《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4]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
    [5]安徽省法学会农民工维权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失权原因及维权若干建议》,《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
    [6]梁慧星:《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下)》,《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7]关彬枫:《试论劳动法与劳动者的人权保障》,《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陈桂兰:《城市农民工的权益和政府责任》,《前沿》2004年第3期。
    [9]高俊学:《谈农民工合法权益之保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0]方江宁:《劳动权概念命题及其法律意义》,《劳动法学》2004年第4期。
    [11]于定勇:《论农民工合法权益之法律保护》,《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12]薛长礼:《劳动权涵义辨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6期。
    [13]马跃:《“民工荒”问题的法学思考》,《河北法学》2005年第4期。
    [14]张在平:《日本劳动法及其体系》,《劳动法学》1997年第2期。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6] T·哈克:《印度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域外传真》2004年第3期。
    [17]汪习根、辛坤:《论民工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的构建——当代中国发展权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之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18]江容眉:《论城市农民工权益问题及法规保障》,《宁德师专学报》2004第4期。
    [19]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0]冯彦君:《劳动权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21]方剑:《试论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及其法律援助机制》,《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22]关凤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3]白慧颖:《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
    [25]张蕾、徐其军:《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市场周刊》2005年第6期。
    [26]王兴运:《也谈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7]张谋贵:《城市农民工的阶级属性与权益保障》,《改革与开放》2003年第5期。
    [28]刘丽娟:《农民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12期。
    [29]张锋学、张小媚:《浅谈农民工问题与对策》,《科社纵横》2004年第10期。
    [30]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31]彭高建:《“社会条款”之争与中国劳工标准的提高》,《中国劳动》2004年第5期。
    [32]陈诗达:《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33]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最终救济性》,《法学家》2001年第3期。
    [34]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5]关柏春、张琪:《关于劳动权的几个问题》,《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6]李湘刚:《公民劳动权及其宪法救济》,《前沿》2005年第3期。
    [37]李剑文:《维护民工法定劳动权益初探》,《学术探索》2002年第5期。
    [38]李杨:《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9]王奋宇、赵延东:《流动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0]逄军:《城市农民工收入与就业矛盾及政策调整》,《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5期。
    [41]林锟:《如何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第2期。
    [42]许立干:《农民工请注意这些法律条文》,《打工瞭望》2005年第2期。
    [43]黄万丽:《农民工问题与对策》,《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4]彭凯等:《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2期。
    [45]坚德慧、李宏斌:《浅议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问题——<劳动法>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途径和完善措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6]付丽洁:《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7]李亚尼:《论公民的劳动权》,《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8]曾宪植:《农民工问题的认识误区和解决办法》,《中国乡镇企业》2003年第10期。
    [49]曾宪植:《我国农民工问题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0]贾书利、贾殿学:《略论“农民工”问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1]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6期。
    [52]刘茜:《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及法律保护》,《法治园地》2005年第5期。
    [53]赵华:《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攀登》2005年第1期。
    [54]王少杰:《权利保护、法律供给与“三农”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5]赵丹:《浅析农民工问题》,《甘肃农业》2004年第8期。
    [56]何斌、张杨:《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法律经济分析——兼论农民工权益保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57]傅晨:《农民工问题研究三题》,《南方经济》2004年第8期。
    [58]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
    [59]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法律与平等的一个视角》,《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
    [60]李强:《社会学“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社会学》2004年第10期。
    [61]周大鸣、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社会学》2004年第12期。
    [62]刘武俊:《农民工权益问题暴露法律的失灵》,《中国监察》2003年第20期。
    [63]张永久:《农民工权益探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64]周兢:《农民工的权益缺失及其保障问题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65]杨培景:《略论我国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
    [66]张勇敏:《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7]储艳华:《农民工诉讼困境的法律思考》,《河南农业》2005年第3期。
    [68]罗虎定:《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69]高刃锋:《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思考》,《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70]高俊才:《公平对待农民工的意义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3期。
    [71]汪发元、涂振凯:《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原因及对策》,《学术交流》2005年第4期。
    [72]顾协国:《中外农民工问题比较启示》,《城市管理》2004年第1期。
    [73]郭圣乾、刘鑫宏:《“民工潮”导“民工荒”凸显农民工权益保障——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甘肃农业》2005年第4期。
    [7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经济学家论坛:《解决大城市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2期。
    [75]欧广远:《法律如何助民工讨回欠薪》,《学习月刊》2004年第2期。
    [76]邓大才:《重构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学习月刊》2004年第2期。
    [77]邱明月:《工伤保险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多维空间》2004年第9期。
    [78]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社会学》2004年第8期。
    [79]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80]艾春歧:《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经济要参》2004年第44期。
    [81]费平:《农民工维权、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经济要参》2004年第44期。
    [82]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调研室调研组:《下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趋势展望及进一步促进就业的建议》,《经济要参》2004年第52期。
    [83]寇学军:《上海市民工对城市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社会学》2004年第11期。
    [84]崔传义、潘耀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建议》,《经济要参》2004年第7期。
    [85]侯志阳:《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的社会学观察》,《社会学》2004年第11期。
    [86]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青年研究》2000年第9期。
    [87]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88]朱力:《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