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本色说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戏曲“本色”说在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色”源自诗文理论而盛行于戏曲批评,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成为曲论家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戏曲本色的追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集中体现。其理论涵盖面相当广泛,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明代戏曲“本色”说的核心内容即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明代戏曲“本色”说的纵向演进,经历了一个由诸多曲论家参与讨论、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发轫于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对戏曲内在体制规范的探求研讨;中经明中叶李开先“以金、元为准”之本色说、何良俊“宁声叶而辞不工”之本色说、徐渭“本色犹言正身”之本色说、王世贞“虽本才情、务谐俚俗”之本色说的阐发与深化;至晚明沈璟“按腔自然成绝唱”与汤显祖“意趣神色”之发挥后,由王骥德集其大成,构建出“可解”、“可演”、“可传”的完整戏曲“本色”说体系。
     明代戏曲“本色”说的横向拓展,经历了诸多层次不一、大小有别的论争辩驳,其要者有关于戏曲语言文质关系的“名剧之争”,与关于戏曲形制的“意法之争”。明代戏曲“本色”说的两次论争,均体现出明代戏曲理论趋于综合的理论倾向。在两次论争之后,明代戏曲“本色”说基本成为一个具有多重审美内涵的稳定而客观的美学范畴,其语言上文俗相济、形制上意法双美,兼具舞台与案头之双重审美属性。
     明代戏曲“本色”说的基本精神在于对戏曲文学本性的确认上勾连“名教”与“人情”,采用“风化论”与“情本论”的二元叙述方式;并表现出模糊性、论争性和综合性等显著特征。高度系统化的明代戏曲“本色”说几乎涵盖了古典戏曲理论中所有富含哲学意味和美学意义的命题,并对清代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of innate character of opera is a crucial and complicated category because of its substantial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distinct national style. It originated from the theory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and prevailed in opera criticism. During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1436-1644), it came into being a theoretical issue to which opera theorists commonly paid close attention. In summary, it involves multiple fields of opera substance and form, and owns wide theoretical content, therefore, generally speaking, seeking opera innate character is a gradual course that aesthetic idea of ancient tradition infiltrates into the realm of opera. What's more, its kernel justly lies in reconstruction about conception of distinguish types of classical Chinese opera.
    From vertically scanning, opera theory of innate characte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discussed,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proceed. Firstly, it began with Zhu quan's , which mainly discusses inner principles of opera innate character in the early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435); secondly, it was instantly elucidated and deepened by the different theory of innate character of Li Kaixian, He Liangjun, Xu Wei, Wang Shizhen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1436-1572); Finally, in the late of the Ming dynasty( 1573-1644) it was elaborated by Shen Jing and Tang Xianzu, and Wang Jide constructed it as an integrated system which could be understood, performed and prevailed.
    Horizontally, theory of innate character went through numerous controversies, briefly there were "famous opera controversy" on relation between opera linguistic resplendence and plainness, and "Yi and Fa controversy" on relation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of opera. For opera theor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se appeared a theoretical inclination to gradually synthesize. After that, theory of innate character basically became a stable, objective aesthetic category.
    The basic spirit of opera innate character of the Ming dynasty should be obvious, on the one hand, it links up "confusianism "and "sentiment" while confirming opera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dopts "theory of decency" and "theory of feeling self-department" as its dualistic narrative method. Apart from these, indistinct, arguable, synthetic properties are also some focus that the thesis expounds. Moreover, the theory that was extremely systemized also concludes all the subjects with meaning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n the domain of classical opera theory, and deeply influential in producing and criticizing of the Qing dynasty.
引文
《明史》 [清]张廷玉等 中华书局 1974
    《罪惟录》 [明]查继佐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明史讲义》 孟森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中华书局 1982
    《明清史概论》 魏千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 许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明代哲学史》 张学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日]冈田武彦著 吴光、钱明、屠承先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 左东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
    《古本戏曲丛刊二集》 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1955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古本戏曲丛刊四集》 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8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 宁希元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
    《元曲选》 [明]臧懋循 中华书局 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 中华书局 1980
    《全元戏曲》 王季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盛明杂剧》 [明]沈泰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杂剧三集》 [清]邹式金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 中华书局 1958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中国戏曲研究院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中国历代曲论释评》 程炳达、王卫民 民族出版社 2000
    《新校录鬼簿正续编》 浦汉明 巴蜀书社 1996
    《王骥德曲律》 [明]王骥德著 陈多、叶长海注释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曲品校注》 [明]吕天成著 吴书荫校注 中华书局 1990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王国维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吴梅戏曲论文集》 吴梅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
    《吴梅全集》 吴梅著 王卫民编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王利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 秦学人、侯作卿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蔡毅 齐鲁书社 1989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 吴毓华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
    《琵琶记研究资料汇编》 侯百朋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 毛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徐扶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中国近世戏曲史》 [日]青木正儿著 王古鲁译 商务印书馆 1936
    《中国戏剧史》 徐慕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周贻白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李修生、赵义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戏曲文学史》 许金榜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宋前戏剧形成史》 李占鹏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0
    《明清传奇史》 郭英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明杂剧史》 徐子方 中华书局 2003
    《元明散曲小史》 梁乙真 商务印书馆 1998
    《中国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散曲概论》 任讷 《散曲丛刊》本 中华书局 1931
    《曲论初探》 赵景深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戏剧理论史稿》 余秋雨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曲论探胜》 齐森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中国戏剧学史稿》 叶长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论中国戏剧批评》 夏写时 齐鲁书社 1988
    
    
    《中国古典剧论概要》 蔡钟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中国戏曲通论》 张庚、郭汉城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中国戏剧学通论》 赵山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中国古代曲学史》 李昌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曲学与戏剧学》 叶长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戏曲本质论》 吕效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优语集》 任二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王季思教授古典文学论文选》 王季思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明清曲谈》 赵景深 中华书局 1959
    《读曲随笔》 赵景深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汉上宦文存》 钱南扬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戏文概论》 钱南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明刊本西厢记研究》 蒋星煜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
    《五大名剧论》 董每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戏曲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
    《五大名剧评述》 孙逊 蓝凡 徐扶明 王永健 胡雪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朱权研究》 姚品文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3
    《凌濛初研究》 徐定宝 黄山书社 1999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 朱万曙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 胡世厚、邓绍基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赵景深、张增元 中华书局 1987
    《晚明曲家年谱》 徐朔方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汤显祖评传》 徐朔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关汉卿评传》 李占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诗学》 亚里士多德著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北京出版社 1999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 作家出版社 1954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 袁震宇、刘明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理论史》 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 北京出版社 1987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历代文论选·宋金元文论选》 陶秋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中国历代文论选·明代文论选》 蔡景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集》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齐鲁书社 1987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范畴论》 汪涌豪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明代文学研究》 邓绍基、史铁良 北京出版社 2001
    《明代诗学》 陈文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晚明诗歌研究》 李圣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 何宗美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文心雕龙义证》 [南朝梁]刘勰著 詹鍈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 蒋述卓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沧浪诗话校释》 [宋]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历代诗话》 [清]何文焕 中华书局 1981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 中华书局 1983
    《列朝诗集小传》 [清]钱谦益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文章辨体序说》 [明]吴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文体明辨序说》 [明]徐师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明诗纪事》 陈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文心雕龙札记》 黄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词话丛编》 唐圭璋主编 中华书局 1986
    《明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静志居诗话》 [清]朱彝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随园诗话》 [清]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教坊记》 [唐]崔令钦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羯鼓录》 [唐]南卓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后山集》 [宋]陈师道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宋]盂元老等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紫山大全集》 [元]胡祗遹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南村辍耕录》 [明]陶宗仪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四友斋丛说》 [明]何良俊 中华书局 1959
    《李中麓闲居集》 [明]李开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徐渭集》 [明]徐渭 中华书局 1983
    《王阳明全集》 [明]王守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 中华书局1975
    《汤显祖全集》 [明]汤显祖著 徐朔方笺校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客座赘语》 [明]顾起元 中华书局1987
    《菽园杂记》 [明]陆容 中华书局1985
    《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中华书局 1959
    《陶庵梦忆》[明]张岱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书影》 [清]周亮工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闲情偶寄》 [清]李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