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汉语口语事实“本相”及当下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的考察,结合对已有研究及其范型的反思,在回归汉语口语、汉语口语课程本体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构想。试图通过多维探究,走出原有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从本体之维出发,经功能之维、历史之维、域外之维,最后回归本体之维,由此探明口语课程的功能、发展轨迹,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在新的知识观、课程观视域内,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维度模型,为口语课程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重建提供新的材料与新的思路,同时也力图在汉语口语课程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有所探究。
     通过不同维度的探究,本研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汉语口语课程缺位与异化的深层根由。
     从语文科本体外来看,口语课程之所以缺位或异化,主要是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字本位”的传统文化。“字本位”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英取向的书面语文化,它与以口语为表征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对,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运行规范。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一直是在书面语的范围内展开的,是一种“字本位”的语文教育。二是现代知识观。以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为特征的科学知识,是能够用文字表征的,可以量化的,能够被重复检验的,是真正的知识,这是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立场。口语知识是不符合科学知识规范的,不属于知识范畴。不仅如此,口语还不能对科学知识进行表征。三是传统的教育目的观。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关注的是非日常生活,忽视了学习者的当下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就言语载体而言,日常生活是口语表征的,非日常生活则是书面语表征的,忽视学习者日常生活的教育,当然不会给口语课程以存在空间。这里是一个残缺的生活世界。最后是陈旧体制的原因。中国社会长期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实行的是“书语取仕”,一张试卷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乃至终身命运。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书面语课程的“霸权式”存在,加重了口语课程的边缘性。
     从语文科本体内部考察,口语课程缺位与异化的原因有:第一,传统的语文观。传统的语文观将语文视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可以被“拿来”、被“运用”的工具,特别地,这是一种能够被置于主体视域之内进行科学分析的“物”(工具)。很明显,书面语正好符合这一“工具”特性。而与主体生命、生活具有一体同构性的口语,实在难以被“拿来”,更难以被置于主体视域内进行触摸、把玩。因此,人们自然也就将口语拒斥在“工具”范畴之外。第二,以教材代课程。语文教材长期以来的“文选型”,自然难有或少有口语课程存在的空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the present practice of spoken language course with introspection in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its paradigm. Based on a regression to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an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ourse, the principle problems and assumpt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developed. It attempts to throw off the shackles of the old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inking pattern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essential dimension, via functional dimension, historical dimension, and outer-domain dimension, and going back to the essential dimension. By this it is expected to discover the function of spoken language course and the track of its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dimensional model in a new knowledge view and course view using relat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o provide new material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rebuilding of spoken language course an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It is also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nto several dimensions this research resear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root cause for the vacancy and alienation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ourse. Looking from the external of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there might be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at account for the vacancy and alienation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ourse. First, the "word-standar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word-standard"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elite-orient written language culture, the opposite of the mass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represented by spoken language, and has different standard of value and pattern of oper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realm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it is actually a "word-standard" education. Second, the modern notions of knowledge. Science, as characterized by objectivity, universality and neutrality, can be expressed by words, be quantified, and be repeated. Therefore, it is assumed to be real knowledge. This is the basic standpoint of modern notions of knowledge. The knowledge of spoken languag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riteria of science and thus does not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knowledge. What's more, spoken language can not capture science. Third,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rns only the non-daily life overlooking the learners' present life, especially their everyday life. As far as the carrier of language is concerned, daily life is represented by spoken language and non-daily life is represented by written language. Overlooking the learner's daily-life education will surely result in leaving no room for spoken language course to exist. This is a fragmentary world of life. The last reason - the problem of regime. The elite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overwhelming in Chinese society. A test paper can determine not only the learners' effectiveness in learning but also their lifelong fates. The ever-intensified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further reinforced the supremacy of written language course and aggravated the inferiority of spoken language course.
    By examining the internal of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the following reasons can be found which result in the vacancy and alienation of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ourse. First, the traditional opinions of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The traditional opinions of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consider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a character system that exists independently of human. Therefore it is a tool that can be borrowed and utilized, especially an object (or tool) that can be put into the subject view for scientific analysis.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引文
1.[澳]阿伦·皮斯著,贾宗谊、卢爱君译,身体语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德]M·石里克著,李步楼译,普通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付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往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5.[德]迦达默尔、杜特著,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迦达默尔与杜特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7.[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8.[法]阿布·布托,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9.[法]阿尔贝·雅尔卡著,姜海佳译,睡莲的方程式——科学的乐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法]亨利·柏格森著,姜志辉译,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法]米哈伊尔苏波特尼克著,史忠义译,言语行为哲学——语言的精神衬托与日常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法]雅克·德里达著,汪堂家译,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13.[法]雅克·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5.[加拿大]埃里克·麦克卢汉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梅]西奥尔·罗斯扎克著,苗华键、陈体仁译,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
    17.[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著,迦达默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8.[美]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美]大卫·宁等著,常昌富、顾宝桐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美]郝大维、安乐哲著,施忠连译,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美]贾可·辛提卡著,方旭东译,维特根斯坦[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24.[美]莱斯利·A·豪著,陈志刚译,哈贝马斯[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5.[美]罗伯特·B·塔利丝著,彭国华译,杜威[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6.[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刘珩等译,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27.[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著,张祥龙、林丹、朱刚译,海德格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8.[美]乔尔·斯普林格著,贾晨阳译,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0.[美]桑德拉·黑贝尔斯、理查德·威沃尔著,李业昆译,有效沟通(第5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1.[美]史迪芬·平克著,洪兰译,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美]维克多·维拉德—梅欧著,杨富斌译,胡塞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3.[美]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周国强、罗汉等译,人生发展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34.[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等译,本能的缪斯——激活潜能的艺术灵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5.[日]铃木大拙,[美]弗洛姆,禅与心理分析[J],孟祥森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36.[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37.[意]巴蒂斯塔·莫迪恩著,李树琴、段素革译,哲学人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 2005年。
    38.[意]翁贝尔托·埃科著,王天清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39.[英]爱德华·B·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马戎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英]凯·贝尔赛等著,黄伟等译,重解伟大的传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2.[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著,肖文明、吴新利等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A·卡米洛夫—史密斯著,缪小春译,超越模块——认知科学的发展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D.H.梅勒编,彭程等译,交流方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45.Dwight Bolinger著,方立、李谷城等译,语言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
    46.J·H·佛拉威尔、P·H·米勒等著,邓锡平、刘民译,认知发展(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卡尔·R·罗杰斯著,杨广学等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8.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9.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安思国,媒介交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3.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
    5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56.丛立新、章燕主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英语[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7.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2版。
    58.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族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59.方明著,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60.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61.冯胜利著,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2.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63.郜元宝著,在失败中自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郜元宝著,在语言的地图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65.葛红兵著,人为与人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66.龚鹏程讲演,文化符号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7.桂诗春编著,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8.桂诗春著,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69.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编,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C],语文出版社,1996年。
    70.哈佛燕京学社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71.海然热著,语言人·为文字而文字[M],北京:三联书店。
    72.海热然著,张祖建译,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73.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4.韩养民、韩小晶著,中国风俗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5.何丹、方柯著,汉语文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76.何俊芳著,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贺照田著,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版。
    79.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0.黄凤祝、袁志英、维克多·伯尔编,袁志英、李毅、黄凤祝等译,伯尔文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81.黄景湖编著,汉语方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82.季羡林著,汉语与外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
    83.贾启艾编著,人际沟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84.江蓝生著,古代白话说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
    85.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6.蒋绍愚著,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蒋原伦著,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8.金生铉主编,教育:思想与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89.靖国平著,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90.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91.谭汝为主编,民族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92.康家珑著,交际语用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9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94.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 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李岷主编,普通话口语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96.李如龙著,汉语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97.李文阁著,生活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8.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99.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0.林崇德主编、申继亮副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1.林焘著,普通话和北京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102.林雨堂著,怎样说话与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103.刘伯奎著,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4.刘电芝、田良臣主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5.刘焕辉著,言语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106.刘焕辉主编,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7.刘黎明著,轴心时代[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8.刘淼著,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9.刘顺著,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0.刘兴策主编,新编普通话简明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1.刘艳春著,语言交际[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12.鲁启华著,谚语新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113.吕必松著,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
    114.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者絮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5.马钦忠著,语言的诗性智慧[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116.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7.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8.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9.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0.欧阳友权主编,口才学(第三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1.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崴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
    122.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3.齐奥尔格·西美尔著,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24.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著,说八股[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25.钱冠连著,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二版)[M]I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6.钱冠连著,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127.钱冠连著,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28.钱冠连著,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29.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30.尚明著,中国古代人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1.申小龙著,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2.申小龙著,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3.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5.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6.苏培成著,关注社会语文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37.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8.唐作藩著,普通话史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139.陶东风主编,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40.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刘峰校,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1.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2.王初明著,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43.王德春、陈瑞瑞著,语体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4.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5.王培光著,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6.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7.王晓东著,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8.王啸著,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9.王志凯、王荣生编著,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0.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151.韦政通著,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2.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3.伍铁平著,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54.谢雄龙著,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导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5.辛自强著,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156.刑福义著,语言运用漫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157.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8.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著,当代社会语言学[MI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59.徐克谦著,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60.许茨著,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161.杨东平著,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162.杨国荣著,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3.杨永林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4.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9。
    165.叶秀山著,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66.叶奕乾著,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7.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8.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69.尹文刚著,大脑潜能——脑开发的原理与操作[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
    170.尹艳秋著,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1.游汝杰、邹嘉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2.詹栋梁著,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3.张斌著,理解与表达[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17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175.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6.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7.张建伟、孙燕青著,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8.张良田著,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9.张隆化著,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0.张世英著,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2.张晓虹著,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83.张中行著,文言和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4.赵金铭主编,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5.赵蓉晖著,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6.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87.郑国民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8.郑新蓉著,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89.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0.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1.钟启泉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2.钟启泉主编,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93.钟叔和编,知堂序跋[M],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94.钟文佳著,汉语口语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5.周浩波著,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6.朱竞主编,汉语的危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97.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曹华清、刘电芝,语文学习策略探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6)。
    2.陈爱君,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校本课程开发探讨[J],社科纵横,2004,(2)。
    3.陈独秀,编者附记[J],新青年,3卷2号。
    4.陈红莲、张立平,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
    5.陈欢,语言哲学现代意义评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
    6.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7.杜晓利,走向儿童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8.郭秀艳,试析内隐学习的意识—无意识兼容性[J],心理科学,2003,(6)。
    9.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4)。
    10.郭颖雯,汉语口语体口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量化[J],汉语学习,2002,(12)。
    11.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2001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皮连生。
    12.韩艳梅,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J],教育评论,2002,(2)。
    13.胡建军,中高级口语课程的文化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3,(4)。
    14.胡培安,语言素质与口语教学[J],云都学坛(哲社版),1998,(4)。
    15.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4卷4号。
    16.胡习之,孔子口语交际思想论略[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17.江明,比较:中外对母语教学地位、作用的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1,(9)。
    18.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学科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19.李海林,论人的语文生活[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0.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4(9)。
    21.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9)。
    22.李如龙,口语和口语的训练[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23.李如龙,语文教学与方言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24.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与汉语儿童语言[J],现代外语,1997,(4)。
    25.李宇明,我国的语言生活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26.李宇明,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J],语言文字应用,2002,(1)。27.李宇明,语言教学与儿童语言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1)。
    28.林薇瑄、朱珊玉等,口说传统与书写传统:编辑与思维模式的变迁,南华大学出版学研究所,http//www.nhu.edu.tw/publishi/reserches/course/cultural-study/cl.htm
    29.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30.刘电芝、田良臣,学习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31.刘淼等,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32.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33.刘晓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
    34.路文彬,凝视与倾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审美范式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35.倪文锦,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位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36.倪文锦,运用互补观点,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辨正关系[J],语文教学通讯,2005,(7)。
    37.潘树声,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J],载《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八号。
    38.潘为烈,近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若干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
    39.彭杜宏,初中生口语交际策略发展特点研究,2004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刘电芝。
    40.彭杜宏、刘电芝,中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培养内容及要求[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3)。
    41.彭谋,从听说教学到口语交际——口语教学的理论重建,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许书明。
    42.彭泽润,中国语文现代化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43.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44.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J],中学语文教学,2002,(1)。
    45.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新视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46.任武英,浅谈口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7.劭吉斌,口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48.石林平,应用语言学研究综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
    49.史有为,语言中的人和意义——语言的起点思考[J],语言研究,1999,(2)。
    50.谭春键,口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话语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1.田良臣,“贫血”的口语——试析汉语口语教学中文化资源的稀缺[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52.田良臣、刘电芝,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53.田良臣,艰难的言说——口语教学百年历史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54.田良臣、刘电芝,试论教师的倾听类型与技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5)。
    55.田良臣、刘电芝,试论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56.田小枫,对基础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3,(4)。57.王富仁,口头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8.王杰,近20年来我国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前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9.王蒙、孟华,关于汉字文化的对话[J],书屋,2005(6)。
    60.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4)。
    61.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J],语文学习,2004,(11)—(12)。
    62.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9)。
    63.王若江,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汉语学习,1999,(2)。
    64.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65.夏晴,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5,(6)。
    66.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67.肖贤彬,“生活方式论”语文观的认识价值[J],中山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0,(6)。
    68.肖贤彬,新时期语文生活的嬗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69.闫怡恂,语言焦虑与口语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70.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71.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
    72.叶谰,“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东教育,2004,(6)。
    7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74.叶谰,我与“新基础教育”——思想笔记式的十年研究回顾[J],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集。
    75.叶谰,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76.叶维静,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J],语文学习,2004,(11)。
    77.余建平、吴永波,口语教学浅论[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2)。
    78.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课程观(上、中、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12)。
    79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
    80.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81.赵启正,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N],文汇报,2006年3月14日5版。
    82.赵蓉晖,口语学与社会语言学[J],外语研究,2001,(3)。
    83.赵则玲、徐波,普通话口语教学的语感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84.郑国民,清末民初语言教学发展的矛盾及其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
    85.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86.钟启泉,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8)。
    87.钟启泉,理想的学校知识[J],中学语文教学,2001,(3)。
    88.钟启泉,我们的中小学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J],课程·教材·教法,2002,(4)。
    89.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 A·L·Kroeber & C·Kluckho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
    2. Bagley, W. C. An Essentialist's Platform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
    3. David Michael Levin: The Listening Self[M], Routledge, 1989.
    4. 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Olson, David R & Nancy Torrance. Literacy and Or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6. Olson, David. The World on Paper: The Conceptual and Cognitive Implications of Writing and Read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7. Ong, Walter.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M]. London: Methuen, 1982.
    8. Ong, Walter. "Literacy and Orality in Our Times" in Winifred B Horner [A]. (ED.): Composition and Literature: Bridging the Gap[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1983.
    9. Ong, Walter.The Presence of the Word: Some Prolegomena fo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istory[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7.
    10. Remembering Walter Ong. http://www.rememberingwalterong.com
    11 Review of Walter J. Ong's Orality and Literacy http://www.engl.niu.edu/wac/ong_rvw.html
    12. Sanderson, George & Frank Machdonald. Ong, Walter, J.Oralityand Literacy[M]. Routledge; reprented, 2002.
    13. Think of Ong's arguments about orality and literacy, http//g4a36.mail.com/cgi/ldapapp?/
    14. Thom, Richad. Hearing is beliving[J]. Resonance, 1997, 5: 2, 11-14.
    15. W·Ong,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nologizing of the Woord [M]. London: Methuen, 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