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驱动力量,是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本文拟从中华民族精神纵向和递进的发展过程,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发生、发展和演变轨迹,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同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介绍、评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进规律及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民族精神概说》从总体上简要介绍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概念、民族精神的性质等,从而在理论上科学把握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实质,为后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古代民族精神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起始和基础。本章探讨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民族精神的内在特征。提出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指出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第三章《近代民族精神》重点分析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特征。近代民族精神表现出两方面的主题,一是以救亡图存为主体的爱国主义运动,一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革新运动。近代民族精神表现出与古代民族精神的背离与承接,与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矛盾现象。近代民族精神是由古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转换的过渡期,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现代民族精神》现代民族精神是在古代民族精神和近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在承接中华民族古代民族精神和近代民族精神的同时,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焕发出崭新的内涵和特征。现代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第五章《当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是现代民族精神的直接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当代民族精神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以革命精神为主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其革命性、集体性和奉献性的特点。
     第六章《新时代民族精神》新时代民族精神是对当代民族精神的扬弃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改革精神、开放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新时代民族精神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即理想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和谐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第七章《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及当代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论述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进程;中华民族精神与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第八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分析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现实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结束语展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和作用。一是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对待古代民族精神及国外民族精神,吸收和弘扬古代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精神的精华;二是要从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中汲取革命精神的有益元素,把革命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重塑和提升新时代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piritual actuation strength of Chinese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which is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foundation of realizing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worldwide. The paper draws up from the longitudinal and the progressiv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nquir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path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develop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time value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new century new stage.
     Full text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ory remarks, Main text and Concluding remark.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part mainly shows the basis of selected topic, evaluates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this topic, expounds its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and shows the main research technique of the paper.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8 chapters, separately elaborating the development-evolution law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Concluding remark forecasts the great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historic course of building an overall well-to-do society and structuring harmonious society of socialism. Firstly, we should treat the Chinese tradition national spirit dialectically by the manner of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bsorbing and developing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 national spirit; Secondly, we should derive the beneficial element from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unifying organically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and the modernity; Thirdly, We should remoul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new times unceasingly in the new practice, turning it to be an inexhaustible driv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hapter 1, Prevu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 gives a whole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cept, the natu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etc. which builds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writing.
     Chapter 2,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spirit, which is the start and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summing up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This chapt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basic qualities of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points out that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apter 3,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wo themes are shown in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Firstly, it is a national survival as the main patriotic movement; Secondly, it is to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move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 Neoteric national devi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the same time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and Western cultural are in the paradox of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is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to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Chapter 4, Modern National Spirit Modern national spirit are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Neoteric national spiri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successor, pioneer and innovator of National Spirit all the time. In the meanwhile, while carrying on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the modern tim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practice, has made the Chinese nation full of vim and vigor. The modern national spirit is integration and originality of National Spirit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Chapter 5, Contemporary National Spirit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direct product of the Modern national spirit, which is the condens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building. Contemporary National Spirit is centered on socialism, take revolution spirit as leading factor in the spirit of the revolution led by the principle of collective national spirit and takes collectivism as principle, demonst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dedication and collective.
     Chapter 6, New Era of National Spirit New era of national spir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irit of contemporary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New era with a strong national spirit of the times, which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Spirit of reform, spirit of opening up, spirit of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spirit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new era of national spirit. New era of national spirit embodie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ideal characteristic,main body characteristic, concordance characteristic and social nature characteristic.
     Chapter 7,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Chapter expounds the role and values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ety brings abou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ecifically addres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well-off society in,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hapter 8,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 is very indispensable to promot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paths to promot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引文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559-560页。
    ① 《人民日报》2003年4月29日
    ② 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民族》,2003(4)。
    ③ 荣长海、姜晓梅.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道德文明》,2003(4)。
    ④ 冯秀军.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⑤ 苏海涛.“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精神,《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
    ① 蒙培元.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92(3)。
    ② 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8月26日。
    ③ 卢少华.民族精神的科学界定及其意义,《学术研究》,1991(5).
    ④ 吴元梁.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方法论思考,《浙江学刊》,1995(5)。
    ⑤ 余品华.论世纪之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天津社会科学》,2000(1)。
    ①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12)。
    ② 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66页。
    ③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74页。
    ④ 郑群.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汉荣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⑤ 萧君和.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90页。
    ① 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民族研究>,2003(4)。
    ②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5)。
    ③ 刘纲纪.略论中华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1)。
    ④ 臧宏.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核心,《哲学研究》,1991(11)。
    ① 李宗桂.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构建,《哲学研究》,1994(10)。
    ② 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泰山出版社 1998年版。
    ① 类延旭.论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社科纵横》,2004(5)。
    ② 萧君和.乍魂论一第1卷·中华民族精神,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③ 包心鉴.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道路——兼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及现实价值,《山东社会科学》,1990(1)。
    ④ 于成河.弘扬中华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山东社会科学》1990(1)。
    ⑤ 石元强.史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演变及未来趋向,《山东社会科学》1990(5)。
    ① 夏伟东.论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高等教育》,2003 (10)。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② 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4月1日。
    ③ 江泽民. 《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萧君和.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作用——兼论中华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A]. 林卓才、王卫国. 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C],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李锦全.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A],林卓才、王卫国. 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C].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163页。
    ③ 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④ 同上。
    ⑤ [美]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⑥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沈益洪.《罗素谈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版,第353页。
    ① 臧宏.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A]. 林卓才、王卫国. 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C]。
    ② 徐友渔.“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漫议三题,《浙江学刊》,1995(6)。
    ③ 谢晖.从法理社会看中华民族精神重构,《文史哲》,1996(6)。
    ① 参见张友谊、商志晓的《中华民族精神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② 参见张友谊、商志晓的《中华民族精神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① 《斯大林选集》第1卷,第105-106页。
    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36-437页。
    ① 《哲学》,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476-477页。
    ②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③ 梁自洁.《中国精神》,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④ 梁自洁.《中国精神》,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9-10页。
    ① 梁自洁.《中国精神》,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① 高增杰.《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7页。
    ② 高增杰.《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7页。
    ③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版,第116页。
    ① 孔令慧,王文芳.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② 吴潜涛.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求是,2003(19)。
    ③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08页。
    ④ 《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页。
    ①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月3日第1版。
    ① 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② 本章的研究吸收和借鉴了张友谊、萧君和等学者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① 参见张友谊、商志晓的《中华民族精神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6页。
    ① 班固《汉书·地理志》
    ① 《礼记·中庸》
    ② 方立天.中华文明的三大传统,《光明日报》,2004-01-13
    ③ 《老子·二十五章》
    ① 《老子·六十七章》
    ② 《老子·六十六章》
    ③ 《庄子·养生主》
    ④ 《庄子·养生主》
    ⑤ 《庄子·齐物论》
    ⑥ 《庄子·在宥》
    ① 《商君书·一言》
    ② 《韩非子·饰邪》
    ③ 《韩非子·饰邪》
    ① 《商君书·更法》
    ② 《管子·正》
    ③ 《管子·修权》
    ④ 《商君书·修权》
    ⑤ 《韩非子·五囊》
    ① 参见张友谊、商志晓的《中华民族精神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2页。
    ① 《周易·乾·象传》
    ② 《论语·子路》
    ③ 《孟子·告子》
    ④ 《论语·卫灵公》
    ⑤ 《论语·子罕》
    ⑥ 《易经》
    ① 《尚书·五子之歌》
    ②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③ 《孟子·离类上》
    ④ 《尚书·皋陶模》
    ⑤ 《尚书·泰誓》
    ⑥ 《左传·桓公六年》
    ⑦ 《尚书·皋陶漠》
    ⑧ 《尚书·洪范》
    ⑨ 《孟子·尽心下》
    ⑩ 《尚朽正义·高宗彤日疏》
    ① 《中庸》
    ② 《论语·先进篇》
    ③ 《周易·决卦》
    ④ 《周易·益卦·彖传》
    ⑤ 《礼记·乐记》
    ⑥ 《国语·郑语》
    ⑦ 同上
    ⑧ 《黄帝内经》
    ⑨ 《中庸》
    ① 《尚书·尧典》
    ② 同上
    ③ 《老子》第五十一章
    ④ 《庄子·德充符》
    ⑤ 《庄子·天下》
    ⑥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⑦ 《孟子·滕文公》上
    ⑧ 《韩非子·五囊》
    ① 《礼记·中庸》
    ② 《论语·宪问》
    ③ 《荀子·哀公》
    ④ 《尚书·尧典》
    ⑤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⑥ 周敦颐:《通书·文辞》
    ⑦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⑧ 《论语·季氏》
    ⑨ 《孟子·梁惠王》上
    ⑩ 《荀子·非十二子》
    ① 《韩非子·扬权》
    ② 转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在1995年春节茶活会上的讲话。
    ③ 《国语·郑语》
    ④ 《中庸》
    ⑤ 《论语·述而》
    ① 《孟子·梁惠正》上
    ② 《老子》第五章
    ③ 《老子》第五十五章
    ④ 《庄子·齐物论》
    ⑤ 《庄子·天下》
    ⑥ 《正蒙·乾称》
    ⑦ 《论语·学而》
    ⑧ 《礼记·中庸》
    ⑨ 《尚书·尧典》
    ⑩ 《孟子·公孙丑》下
    11 《荀子·富国》
    12 《论语·八佾》
    13 本章的研究吸收和借鉴了张友谊、王克干等学者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①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83页。
    ① 《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② 《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③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① 王蹈.《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中》。
    ② 郑应观.《盛世危言·自强论》。
    ③ 《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页。
    ④ 《变法通议》,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8页。
    ⑤ 《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社1984年版,第107页。
    ⑥ 《敬告青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社1984年版,第75页。
    ①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4页。
    ②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③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79页。
    ④ 姚莹.《康鞧记行》自序。
    ⑤ 王蹈.《弢园文录外编·火器略说后跋》
    ⑥ 《京师强学会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5页。
    ⑦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⑧ 《南学会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⑨ 《戊戌政变记》附录三,《饮冰室合集》专辑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8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①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科丛刊》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3页。
    ② 《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32页。
    ① 《张文襄公全集》卷137,北平民族精神斋民国十七年(1928)本,电牍16第4页。
    ② 引自(苏)C·A托卡列夫.《外国民族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页。
    ①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5页。
    ② 王栻.《严复集》第3册,第560页。
    ③ 《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页。
    ①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① 《科学之修养》,《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2页。
    ②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3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1页。
    ④ 严璩.《侯官严先先年谱》,《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48页。
    ⑤ 《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页。
    ⑥ 《学堂日记梁批》,《翼教丛编》卷5,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昌重刻本,第5-11页。
    ① 《二十世纪之中国》,《辛亥革命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0、69页。
    ② 《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924页。
    ③ 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8页。
    ①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辨书》,《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318页。
    ① 本章的研究吸收和借鉴了龚书铎、俞祖华、赵慧峰、李平、钱广荣、赵洪恩等学者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①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zhuanti/hjsl/node_7001351.htm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页。
    ② 陈宇.《长征精神万岁》,黄河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2页。
    ① 鲁迅.《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页。
    ②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③ 笔者认为革命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没有革命性,社会主义就是一个空壳的社会主义,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革命”的异化,就否定革命性的积极意义。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2页。
    ① 人民日报,1977年2月7日第1版。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页。
    ③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④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② 程印学.试论民族精神及其培育,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③ 杨根乔.论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中国青年报,2003-5-25。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 夏增民.《商君书的“尚公”思想与整体主义政治观》,第六届秦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② 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
    ① 夏增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对“物我关系”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②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8页。
    ①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138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人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368页。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② 《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记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① 求是杂志,1998第9期,第18页。
    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① 《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6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0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⑥ 《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第249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② 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人民日报,1990—05—04。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
    ① 《江泽民论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出版社1999年年版,第26页。
    ② 《孟子》
    ③ 《礼记》
    ① 《论语·尧曰》
    ② 《论语·季氏》
    ③ 《论语·学而》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② 转引自《“小康”的起源与现代意义》,常州日报 2006-12-1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①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④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7页。
    ②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484939,htm.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① 《人民日报》2006年9月26日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0
    [2] 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4] 邓小平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 江泽民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6]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M].学习出版社,2003
    [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 彭年.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9] 郑晓江.中华民族精神之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张友谊 商志晓.中华民族精神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1] 吴宏亮.理念与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 龚学增.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3] 俞祖华 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4] 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5] 马戎 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 伍雄武.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7] 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A].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18] 林卓才 林佐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A].香港:香港汉荣书局.1992
    [19] 单纯 张谷运.百年回声[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20] 杜汉生.中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21] 宋志明 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 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3] 胡孝红.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4] 彭继红.公共精神生活管理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 曾启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6]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西柏坡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 丁少锋.民族先进精神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8] 郑师渠.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 张磊 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0] 姜廷玉.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永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 萧君和.华魂论——第一卷·中华民族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2] 萧君和.华魂论——第二卷·中华民族凝聚力[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3] 萧君和.华魂论——第三卷·中华民族大一统[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4] 王晓义.中华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5] 萧君和.中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6] 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37] 马新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8] 张荣臣.长征精神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9] 方立.中华民族的脊梁[M].北京:晨光出版社.2004
    [40] 胡春木.弘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41] 王育济.中华民族精神读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2] 罗大文.爱国主义研究纵横[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43] 袁德成.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4]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5] 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6] 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7]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48] 王克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9]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0]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51] 李宗桂.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2] 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53] 浦卫忠.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4] 娄礼生.改华中的民族精神[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55] 梁自洁.中国精神[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56] 王希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J].世界民族,2003(4)
    [57] 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J].民族研究,2003(4)
    [58] 焦润明.中华古代民族精神及其在近代的弘扬与发展[J].安徽史学,1997(4)
    [59] 张英伟.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2004(3)
    [60] 罗大文.传统爱国观与现代爱国观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1995(3)
    [61] 徐文学.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问题[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4)
    [62] 陈玉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6)
    [63] 赵峰.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6)
    [64] 史少博.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J].理论学刊,2003(5)
    [65] 吕本修.时代挑战与当代民族精神的重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66] 原方.中国共产党对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J].理论探讨,2005(4)
    [67] 陈媚林.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
    [68] 张铁勇.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3(11)
    [69] 欧阳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重构中的经验之思与形上之思[J].山西师大学报,2005(5)
    [70] 陈悦.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71] 吴冬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途径探析[J].学术交流,2003(9)
    [72] 王丽梅.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3)
    [73] 王仕民.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
    [74] 肖浩.江泽民关于民族精神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J].攀登,2002(2)
    [75] 陈晓明.论民族精神的传统性、时代性与开放性[J].学海,2003(6)
    [76] 张忠良.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人文基础与时代特质[J].2003(2)
    [77] 吴述裕.试论培育和建构现代民族精神[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
    [78] 汪青松.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桂海论丛,2004(1)
    [79] 丁少锋.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80] 郭建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当代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06(5)
    [81] 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4)
    [82] 曾杰.论毛泽东思维方式及在现时代的重大价值[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1999(3)
    [83] 王欢.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互动发展[J].学术研究,2006(12)
    [84] 熊光清.试论我国新集体主义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85] 孙洪义.试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内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1)
    [86] 杜汉生.忧患意识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87] 刘强.人民性——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J].探索,2004(3)
    [88] 赖恩明.论传统的集体主义及其扬弃[J].兰州学刊,2004(6)
    [89] 曾龙霞.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4(3)
    [90] 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4(1)
    [91] 张静.简论中华民族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探索,2005(4)
    [92] 曾丽雅.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发展述论[J].求实,2006(7)
    [93] 朱西周.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5)
    [94] 朱西周.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J].中北大学学报,2005(2)
    [95] Bellah, Robert N.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nt in American Life (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
    [96] John A Garraty, The American Nation, New York, 1983
    [97] S. B. Balachandrer,"singapore 1997",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98] Jhon Ardagh: Germany and Germans. London 1991
    [99]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100]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01] 中国文明网http://www.godpp.gov.cn/
    [102] 中华民族精神网http://www.zhmz.net/
    [103] 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104] 光明网http://www.gmw.com.cn/
    [105] 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