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诗话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话,是以自由、随意的姿态阐述诗学理论,杂录诗事见闻,传授诗歌作法的论诗专著。隋唐五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是属于先宋诗话发展阶段,是侧重于“论诗及事”的诗话。本文以“隋唐五代诗话”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它的内容、特征与价值。具体的论述过程如下:
     “绪论”从诗话的性质、内容、体例来界定诗话,并阐述诗话的研究现状,诗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隋唐五代诗话》的辑录与整理”是介绍《隋唐五代诗话》这本先宋断代辑录体诗话的材料搜集及整理过程。《隋唐五代诗话》含诗话材料1217条,其时间范围为公元581年至960年,源自84部作品。其辑录过程为:全录隋唐五代时期诗话作品中的材料;辑录散落于隋唐五代著述中符合辑录标准的诗话材料;用宋后编撰的隋唐五代诗话作品予以补充。《隋唐五代诗话》的体例编排借鉴《唐诗纪事》及前人编纂的唐五代诗话作品,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编纂出较为完整、系统的隋唐五代诗话作品。
     第二章“隋唐五代诗话分类研究”是对“隋唐五代诗话”加以分类,并简述每个诗话类别的内容和价值。隋唐五代诗话可分为“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类诗话。“论诗及事”类包括记述有关诗歌创作、传播事件的“本事类”诗话,诠释诗中名物与用事的“诠释类”诗话,对诗歌或诗事进行考证与辨讹的“考辨类”诗话。此类诗话主要帮助读者解读诗歌内容及体会诗人情志。“论诗及辞”类包括介绍诗歌创作方法的“作法类”诗话,品第、评论诗人及诗作的“品评类”诗话,阐述诗学理论的“理论类”诗话。此类诗话具有品评诗歌优劣得失及指导后世诗歌创作的理论价值。
     第三章“隋唐五代诗话与诗歌创作”是通过论析“隋唐五代诗话”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隋唐五代诗话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创作过程。诗人创作欲望源自外在环境对于心灵的扰动,并激发诗人心中的情感。当诗人产生将心中情感表达出的意愿,情感便转化为含情之志,这种想要抒发情感的意愿也就是诗人创作的动机。情感有许多种,但最易使诗人产生创作欲望的是悲情。因为悲情是最为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更能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但并非所有拥有强烈动机的诗人,都能产生佳作,因为心中之“志”要变为“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能完整、贴切地用文字表达心中情志,诗人必须具备相当的才能及较好的作诗方法,而为了让自己作品能够更加突出,诗人还必须具备个性,拥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第四章“隋唐五代诗话与诗歌传播”是通过论析“隋唐五代诗话”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传播情况。隋唐五代诗话揭示了隋唐五代时期影响诗歌传播的因素,诗歌传播的方式,诗歌传播的影响三个问题。影响诗歌传播的因素有传播者、诗作本身与受传者。隋唐五代时期诗歌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题壁诗”传播。隋唐五代诗话展示了题诗的地点、特点与价值。隋唐五代诗歌传播的影响体现在提高诗人的诗名,帮助诗人实现愿望,助人获得赞赏,让人遭灾或免祸等。
     第五章“隋唐五代诗话与诗歌接受”是通过论析“隋唐五代诗话”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接受情况。隋唐五代诗话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隋唐五代诗歌的三种接受方式。“解读”的诗歌接受方式包含“本事批评”与“诗谶”批评两类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前者是为了了解诗人真实的创作意图以及理解诗歌原本的涵义,后者则是根据解读者的联想,及诗歌内容和事件中的一些暗合而作出的故意“曲解”与“误读”,目的在于证明某些诗歌创作是为了应证后来所发生的事件。“品评”的诗歌接受方式指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对诗人、诗作进行“点悟式”的品评,以彰显诗人的创作特色或品第诗人、诗作的优劣高下。“论诗”的诗歌接受方式,它是对于诗人创作情况或者诗歌创作风气的全面性的理论总结。
     第六章“隋唐五代诗话中特殊诗人群体研究”是个案研究,分别讨论了君主诗话、女性诗话与诗僧诗话。隋唐五代君主诗话展现了君主作诗的特点,作诗的动机及朝臣对君主作诗的态度。隋唐五代女性诗话按女性身份可分为宫闱诗话、闺秀名媛诗话、青楼诗话与女仙鬼诗话。这些诗话展示了女性诗歌创作的特点及时人对女性诗歌创作的态度。隋唐五代诗僧诗话内容丰富。除了包含诗僧与文士交流,诗僧对权势的依附,诗僧发展脉络及对僧诗品评等内容外,还含有诗僧逸闻趣事的描述,诗僧诗学理论的阐释以及展现诗僧智慧及阐释僧诗禅理等内容,另诗僧诗话中还有不少诗谶的内容。通过这些诗话,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唐五代诗僧的诗歌创作情况,而且还能了解他们交游的情况及生存的境遇。
Abstract:Poetry talks are the poetic monographs that expound poetic theories, miscellaneous poems observations and impart how to write poems in a free and casual attitude.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ppear before that of Song dynasty in Chinese poetry talks'history, and they belong to poetry talks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narrow sense with the special emphasis on "talking poetry with facts". This paper takes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ims at reveal their contents, features and value. The specific discussion processes are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firstly defines poetry talks from their features, contents and the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expounds the current researc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the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innovation.
     Chapter1,"compiling and arrangement of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introduces the material collecting and sorting process of the division of history into period compilation poetry talks. It contains1217articles of poetry talks materials from84works ranging from A.D.581to960. The compilation processes are:record all the materials in poetry talks works at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ompile the materials that coincide with the standard compilation scattering in the works; take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fter Song dynasty as complementary. The compiling and arranging system of poetry talks of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ake example by "Tang Chronicle" and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ompiled by predecessors. It is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poetry talks works of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hapter2,"th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n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classifies all the poetry talks and sketch the contents and values of each poetry talk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o talk poetry with facts" and "to talk poetry with words"."To talk poetry with facts" includes "skill class" poetry talks that records relevant poetry creation and event propagation,"interpretation class" poetry talks that interpreters the custom and citing allusion,"textual class" that textual criticize and identify the poetries and anecdotes. This kind of poetry talks mainly help readers interpret the content of poetry and experienc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et."To talk poetry with words" contains "practice class" poetry talks that introduces creation approach of poetries,"judge class" that judges and comments the poets and poems,"theory class" poetry talks that expounds poetic theory. They mainly have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judging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gains and loss of poetry talks and guiding the later poetic creation.
     Chapter3"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nd poetic creation" informs the poetry creation situation of this period by analyzing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reflects the creation motive of poet and the creation process and poems in that period. The creative desire of poet originates from the disturbance in min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emotion of the poet can be aroused. When the poet arise the will of expressing the emotion in the heart, the emotion then can be transformed to conveyed volunteer, this kind of expressing the will is the motive for creation.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emotions, and the easiest that causes the desire of poet to compose is sadness for sadness is the most true and profound emotion that can stimulate the creation desire of the poet. But not all the poet that has strong motivation can write excellent work for it's not easy to turn the heart will into volunteers.In order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 in heart in complete and appropriate words, the poets must possess the suitable talents and good poetry method to make his work more outstanding and the poets also must have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their own creation styles.
     Chapter4"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nd poetry spread" informs the poetry spread situation of this period by analyzing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It reveals three problems in poetry spread: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oetry, the means of poetry spread, and the affects of poetry sprea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etry spread are:the spreader, the poetry itself and spread receiver. The means of poetic spread have varieties ways and the most outstanding is the spread of "the wall poetry".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shows the location, feature and value of the poems. The influence of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embodies in improving the poet's poem name, helping the poet realize his dreams, getting appreciation when helping others and let a person calamity or exemption from evil.
     Chapter5"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and poetry reception" inform the poetry reception situation of this period by analyzing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shows three reception ways. The reception ways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two different reading ways:"original story criticism" and "poetry prophecy". The former is to understand the real purpose of writing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try, while the later is based on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eaders'association, the poetry content and event, intentionally "twist" and "misreading" to demonstrate some poetry creation be card the events that happened later. The means of "Judge and comment" is taking "enlightened type" comments on poet, poems by summarized and terse language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s or judge and comment the quality of the poets, poems. The reception way of "opinions on poetry" is to make a thorough and theoretical summary on the creation situation and atmosphere.
     Chapter6"Reasearch on special poets group at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try talks" is the case study and it discusses monarch poetry talks, female poetry talks and monk poetry talks respectively. Monarch poetry talk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motivation of the monarch rhyming and the attitude of court on monarch rhyming. Female poetry talks can be divided into GongWei, female beauties, brothel and female immortality ghost by identity. They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female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attitude of people in time on female poetry creation. Monk poetry talks is rich in content.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monk and scribes, the attachment to power of monk,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monk and the judge and comment of monk, it still contains a description of anecdotes, the explanation of poetic theory and the embody of the wisdom and Zen Buddhism,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contents about poetry prophecy. Though there poetry talks, not only can we understand the poetry creation situation at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but also learn their friends-making experience and the plight of survival
引文
①张伯伟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3页)“诗话论”一章论辩诗话与小说关系时,例举宋人目录著作中的“诗话”归属,发现“作为文学批评著作的‘诗话’往往被归入‘小说类’(也有一些目录学家将之归入‘文史类’)。”
    ②[明]胡道:《归田诗话序》,瞿佑:《归田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34页。
    ③[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④[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⑤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⑥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⑦钱仲联:《宋代诗话鸟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⑧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0页。
    ⑨[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⑩[宋]黄徽:《口溪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5页。
    11[明]瞿佑:《归田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34页。
    ①[清]薛雪:《一瓢诗话》,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77页。
    ②[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98页。
    ③[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页。
    ④[宋]黄徹:《口溪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5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9页。
    ③李建中、吴中胜:《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第110页。
    ④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0页。
    ⑤梁冬丽:《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创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第25卷第2期,第33页。
    ①[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②[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7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④张麟年在《一虱室诗话》中提出“诗话”实为以话解诗,此条转引自刘德重、张寅彭的《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8页)
    ①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页。
    ②[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③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4页。
    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3页。
    ②[清]薛雪:《一瓢诗话》,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77页。
    ①[清]王士禛:《渔洋诗话》,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4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一书中如此描述《六一诗话》创作过程:“欧阳修退休以后,比较空闲了,便把以往自己亲历或耳闻的有关诗或诗人的逸闻佚事,也包括自己关于写诗、论诗的一些看法,用笔记的形式一条一条记录下来,‘集’在一起,以供‘闲谈’时所用。”可见是将《六一诗话》的内容归于欧阳修一人之言,或为其“亲历”、“耳闻”,或为其对于诗的“看法”。但既然将诗话阐释为“闲谈”的产物,其创作过程必然是有人参‘与交谈的。因此诗话内容不可能尽是一人之言,而应为众人智慧交流的结晶。
    ③[宋]许颇:《彦周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8页。
    ④[清钟延英:《全宋诗话》,转引自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19页。
    ①[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②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4页。
    ③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30-632页。
    ④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34页。
    ①钱仲联:《宋代诗话鸟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从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②张葆全:《诗话和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③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④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⑤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228页。
    ①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9页。
    ③王仲镛在《唐诗纪事校笺》的前言中(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0页)提出历来认为作者有疑问的《全唐诗话》,据考察,是由《唐诗纪事》中产生出的一个节本。
    ④郭绍虞在《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2页)中论析《玉壶诗话》出自文莹的《玉壶清话》。“后人以诗话之体既已流行,遂摘其中论诗之语以成此书。”
    ⑤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⑦刘德重、张寅彭在《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中曾论及诗话的体例特点:“闲谈”的话,自然可以是很随意地,漫谈式的,这又决定了记录这些‘话’的形式,也可以是一条一条的,随笔式的,‘诗话体’(即用以谈诗的笔记体)就是这样诞生的。
    ①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李清良:《蔡镇楚:东方诗话学的开创者》,《阴山学刊》1996年第2期,第38页。
    ②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蔡镇楚、龙宿莽:《比较诗话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李清良:《蔡镇楚:东方诗话学的开创者》,《阴山学刊》1996年第2期,第42页。
    ①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2页。
    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③[清]姜曾:《三家诗话序》,[清]尚镕:《三家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9页。
    ①[清]杭世骏:《榕城诗话》,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清]钟骏声:《养自然斋诗话》,转引自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清]秦大士:《龙性堂诗话序》,叶矫然:《龙性堂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页。
    ④[清]曾燠:《静志居诗话序》,朱彝尊著、姚祖恩编、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⑤[清]郭麐:《灵芬馆诗话》,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页。
    ①[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②[清]方世举:《兰从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9页。
    ③[清]沈涛:《匏庐诗话》,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从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④[清]马星翼:《东泉诗话》,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从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①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页。
    ①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29页。
    ③此处唐人包括了五代时期,后面所提唐人诗话也是延用此意,代表唐五代诗话。
    ①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从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页。
    ②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④张伯伟在《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的前言中比较诗话与诗格,称“从写作缘起看,一般来说,诗格是为了适应初学者或应举者的需要而写,诗话则往往是以资文人圈中的同僚议论;从内容来看,诗格主要讲述作诗的规则、范式,而诗话则是‘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既有‘论诗而及事’者,也有‘论诗而及辞’者;从形式来看,尽管诗格和诗话都是随笔体,但由于内容的决定,诗话的体裁显得更轻松随便些;最后,从产生时间来看,诗格最早出现于初唐,而第一部诗话却产生于北宋欧阳修之手,晚于诗格约四百多年”。由此比较,可见诗格与诗话之间存在的差异。除了张伯伟,蔡镇楚等诗话研究者们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诗格、诗话不能混为一谈。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33页。
    ③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3页。
    ④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1页。
    ⑤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709页。
    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4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③蔡镇楚在《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中谈到:“如果以欧公《诗话》与孟棨《本事诗》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诗话之体所留下的《本事诗》的印记:第一,论其性质,都是有关诗的闲谈随笔。第二,论其体制,都是由一条一条内容互不相干的论诗条目连缀而成。第三,论其采录对象,都是以当朝诗人诗作为主,《本事诗》多录唐人之作,《诗话》多述宋初之诗。第四,论其写作动机,都在于缀拾诗人及其诗歌故实,以为谈资。”
    ①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②[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5页。
    ③[晋]陆机:《文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2页。
    ④[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0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413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7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8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①“李建枢”条辑自《诗话总龟》卷二十“咏物门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著其引自“《抒情集》”。
    ②“刘禹锡”条辑自《诗话总龟》卷四十三“送别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页),著其引自“卢壤《抒情》”。
    ①“权审”条辑自《诗话总龟》卷十“雅什门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不著所引书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此条,著其引自“《抒清集》”。
    ②“于濆”条辑自《诗话总龟》卷一“讽谕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著其引自“卢环《抒情》”。
    ①“杜牧”条辑自《诗话总龟》卷二十五“感事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著其引自“《唐贤抒情》”。
    ②“李进周”条辑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六十三“谶应(中华书局1961版,1184-1185页)”,著其“出《抒情诗》”。
    ③“罗隐”条辑自《太平广记》卷二五二“诙谐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58页),著其“出《抒情诗》”。
    ①“李翱女”条辑自《太平广记》卷一八一“贡举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47页),著其“出《抒隋诗》”。
    ②“李蔚”条辑自《太平广记》卷二00“文章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00页),著其“出《抒情诗》”。
    ①“李曜”条辑自《太平广记》卷二五二“诙谐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55页),著其“出《抒情诗》”。
    ②“张睽妻”条辑自《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妇人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33页),著其“出《抒隋诗》”。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从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4页。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29页。
    ③[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④[宋]许顗:《彦周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8页。
    ⑤[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①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23页。
    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4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18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7页。
    ②王梦鸥:《唐人小说研究三集·本事诗校补考释》,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23页。
    ③龚方琴:《<本事诗>成书年代新考》,《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2010年6月,第301页。
    ①安倩:《<伊势物语>与<本事诗>》,《文学界》2011年第3期,第39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0页。
    ③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④龚方琴:《<本事诗>成书年代新考》,《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2010年6月,第314页。
    ⑤[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页。
    ⑥[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5页。
    ①[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5页。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1页。
    ③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U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2页。
    ④殷学明:《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本事”流变考》,《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41页。
    ⑤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①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①王梦鸥:《唐人小说研究三集·本事诗校补考释》,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23页。
    ①黄旭建在《孟棨<本事诗>的诗歌本事批评研究》中称“诗歌本事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传统方式”。杨春忠在《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本事”流变考》中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正是孟棨的《本事诗》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批评方式与形态类型”。
    ①曲琨:《范摅<云溪友议>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②范摅:《云溪友议序》,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③曲琨:《范摅<云溪友议>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④[清]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5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8页。
    ①“江都事”中范摅云:“萧相国立殊勋,方明昴宿;杜元凯因醉吐,始见她形。则李公食李十龙宫,其不谬矣。”(《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②“赞皇勋”中范摅云:“或问赞皇公之秉钧衡也,毁誉如之何?削祸乱之陪,辟孤寒之路;好奇而不奢,好学而不倦;勋业素高,瑕疵乃顾。是以结怨豪门,取尤(?)彦。后之文场困辱者,若周人之思乡焉,皆U:‘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页。
    ②曲琨:《范摅<云溪友议>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1页。
    ①沈炳巽的《续唐诗话》一百卷。据蒋寅先生所考,《续唐诗话》现有乾隆间归安沈氏清稿本,张宗祥铁如意馆钞本,台湾鼎文书局1977年版历代诗史长编影印本。据所获资料来看,《续唐诗话》与《唐诗纪事》、《全唐诗话》、《全唐诗话续编》相同,均以人为目。先介绍此人生平,然后录其诗话。每条诗话材料都在起始处标明来源,如岑参15条诗话材料分别取自《彦周诗话》、《东坡题跋》、《升庵诗话》、《老学庵笔记》、《野客从书》、《丹铅录》、《瀛奎律髓》、《容斋随笔》、《艺圃撷余》等著述。张宗祥在《续全唐诗话》提要中谈及“宋尤延之《全唐诗话》最为简陋,沈氏此作不独可补尤氏之疏,且另立一例,使论诗及其他无所归宿之事一一均有依附,实善法也。”内容详尽,体例完善的《续唐诗话》也为唐代诗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无法见其原本,因此不能做出具体分析。
    ②[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页。
    ③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5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页。
    ②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1页。
    ③[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8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1页。
    ②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1页。
    ④[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序》,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页。
    ⑤[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5页。
    ⑥[明]胡震亨:《唐音癸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23页。
    ⑦E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页。
    ①[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序》,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页。
    ①王辉斌:《蔡邕与东汉诗序体考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67页。
    ①[清]许瑶光重辑、吴仰贤总纂:《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二》,清光绪刻本,第86页。
    ②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4页。
    ③[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15页。
    ①[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15页。
    ②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4页。
    ③[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69页。
    ④《全唐诗话》节选自《唐诗纪事》。因此《唐诗纪事》的材料来源也为《全唐诗话》的材料来源。《唐诗纪事》材料来源虽广,但其辑录时己有一定标准,因此《全唐诗话》材料更具局限性。
    ①工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5页。
    ③[清]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5页。
    ④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9页。
    ⑤[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⑥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4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17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十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③萧华荣:《魏晋南北朝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页。
    ①笔记类是史部杂史类和子部杂录小说类的综合。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8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96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①[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②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③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从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④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5页。
    ①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②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④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6-87页。
    ①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从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页。
    ③在刘德重等人之前,徐英也曾在《诗话学发凡》中提出将诗话内容分为三派:“今言诗话,析派有三:述学最先,评体为次,铨列本事,又其末焉。总兹三派,皆源于经。《大序》所述,首重‘诗学’,而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则评论尚矣。《小序》所陈,兼及故实,则后世言本事者所从出也。”这三派内容有优劣之分:所谓“述学”也就是传递儒家传统诗教,其为最优;其次则是诗歌评论;末端则如“诗小序”讲述诗歌故实,也就是诠释诗歌本事。
    ①郭绍虞:《照隅室杂著·诗话从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②本文将与诗歌品鉴相关的诗话材料列入品评类诗话,因此“本事类诗话”只包涵与诗歌创作、传播相关事件的诗话材料。
    ③[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①[宋]尤袤:《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6页。
    ②E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385页。
    ③[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页。
    ①[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页。
    ②[宋]郑文宝:《江南余载》,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南唐近事》亦载此事,云“陈乔、张俄重阳日登高于北山湖亭,不奏声乐。因吟杜工部《九日宴蓝田崔氏庄》诗,其末句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员外郎赵宣父时亦在集,感慨流涕者数四。举座异之,未几,赵卒。”疑“赵宣父”为“赵宣辅”之误。
    ①[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8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7页。
    ①[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0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1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0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③[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3页。
    ①徐爱华:《中国古代诗论用事研究》,南昌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38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四库从刊本。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③[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8页。
    ①[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63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4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040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6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6页。
    ②李匡义:《资暇集》,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①[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09页。
    ②[汉1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6页。
    ③“论辞”见于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页):“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
    ①[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8页。
    ③梁萧统、刘孝标等共同编纂有《诗苑英华》,初唐释慧净编集有《续诗苑英华》。今两书皆佚,无法知其取于何种《英华集》。
    ④[元]马临端:《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45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11页。
    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4页。
    ③[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②[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1页。
    ③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新建设编辑部编:《文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页。
    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5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4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858页。
    ①[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40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③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新建设编辑部编:《文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86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页。
    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9页。
    ③吴淑玲:《诗板、诗筒、诗屏和诗碑》,《文史知识》2008年07期,第107页。
    ④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台北学海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转引自杨雅筑《<四库全书总目>诗话界义与作品分类析论》。但此书在2009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版本中,没有此段内容,并将讲说理论归入论评类诗话。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83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595页。
    ②[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①孙丽:《论文学创作发生论的物感说》,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7页。
    ③[晋]陆机:《文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0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②[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④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页。
    ②洪树华:《20世纪“诗缘情”阐释之述评》,《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4月,第139页。
    ③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①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33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82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③朱东润在《<诗>心论发凡》(《诗三百篇探故》,版本出版社,第123-124页)曾谈及何为“诗心”:“异民族之诗,或构思于域外,言天人神祗之交通,或游心于史实,言英雄美人之故迹;吾民族之诗则不然,自文王诸篇,言周室之起原者以外,莫不切十人事。至若幻想错综,张皇幽眇者,楚民族之作品固有之,而中原民族之作品绝无此物,盖吾民族方致力于稼穑,俶载南献,无比余裕,为斯不急之务也。农业社会之民族,其生活之渊源,多仰给于天时,水旱冰蝗,无一不为此种社会之锯害,其文学上之表现,固常有此种危害之阴影。且也务农事则出产增加,出产增加则人口繁殖,人口繁殖,则人生之争攘夺乃日出而不已,此亦农业社会必然之危害,而不断反映于此社会之文学者也。以斯二者,故吾国文学,为此先天的悲哀所乘,诗人之情感,较之一般社会尤为敏锐,纵其人不妨有优游自在之地位,而处于此悲哀的空气中亦复不能自持。诗三百五篇之中,忧怨之诗特多于欢愉之诗者此也,斯则所谓诗心也。”可知“诗心”为诗人创作之心,也就是诗人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朱东润认为中华民族的诗心特点为“忧怨”之心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①[唐]段成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1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9-90页。
    ②[宋]郑文宝:《江南余载》,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③吴在庆:《唐代文学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44页。
    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L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8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49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5-96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78页。
    ③[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9页。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0-161页。
    ①[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9页。
    ②[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③[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①[唐]李翱:《卓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8页。
    ①[五干]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页。
    ②[吴越]范坰、林禹撰:《吴越备史》,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从书集成新编·——五》,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年版,第14页。
    ③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5-76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
    ②[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序》,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096页。
    ③[五代]E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9页。
    ①[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0-121页。
    ②[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55-1756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78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203页。
    ②[祠马令:《南唐书》,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44页。
    ②[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08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08页。
    ①[晋]陆机:《文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③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6页。
    ④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①[宋]马令:《南唐书》,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②[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页。
    ③[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④[唐]冯贽:《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05页。
    ①[宋]马令:《南唐书》,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6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①[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清]动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9页。
    ②[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9页。
    ③汪宁漪、童李君:《论作家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87页。
    ④[魏]曹不:《典论·论文》,[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0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6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①王中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903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5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页。
    ④[宋]阮阅编、剧本淳校点:《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⑤[宋]阮阅编、剧本淳校点:《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⑥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978页。
    ⑦“窦巩工为绝句,尝从军,有别家诗云:‘白笑儒生着战袍,书斋璧上挂弓刀。如今便是征人妇,好织回文寄窦韬。’又《悼妓东东》一篇云:‘芳菲美艳不禁风,未到春残已坠红。惟有侧轮车上铎,耳边长似东叫东。’”此条见《诗话总龟》卷之四十五《伤悼门》引“卢环《抒隋》”。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十一载此条,沣其引自《抒情集》,内容稍简。
    ⑧[五代]王定保:《唐摭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⑨[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⑩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11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32页。
    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5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088页。
    ②[宋]龙明子:《葆光录》,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从书集成新编·八十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91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1805页。
    ②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③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新建设编辑部编:《文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页。
    ②[唐]冯贽:《云仙杂记》,工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①毛峰:《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8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页。
    ③[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4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56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74页。
    ③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8页。
    ④[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页。
    ⑤《全唐诗》卷3载李隆基《傀儡吟》,卷202哉梁锽《咏木老人》(一作傀儡吟,一作咏窟磊子人),两诗内容完全相同。吴企明曾在《唐音质疑录》中考辨此诗作者: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提到“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目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由于这段话语言太简,让人误认为此诗出自唐玄宗,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亦持此看法。《傀儡吟》为李白所作,独见于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五中所引《明皇杂录》一条,这种说法为何出现,不可得知。吴企明借用旧题尤袤的《全唐诗话》及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的材料对以上两种看法提出反驳,认为唐玄宗当时自蜀地回京后,是借咏梁锽诗以遣愁。
    ①[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6页。
    ②王士镇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07页。
    ②[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②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两人名作“王涣之”,一为东晋王羲之之子,一为北宋元丰二年进士,唐五代时期并未记载有“王涣之”一人。材料中所录诗句“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载于《全唐诗》卷253,题作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因此疑为材料中误将F之涣写作王涣之。
    ③[唐]薛用弱:《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 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
    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8页。
    ②[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8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1-362页。
    ②陶涛:《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0页。
    ③陶涛:《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1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63页。
    ⑤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4页。
    ①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中国唐代学会等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3辑》,广西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②[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①[宋]马令:《南唐书》,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8页。
    ③[宋]马令:《南膺书》,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6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53页。
    ②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7页。
    ③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④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唐]魏征 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1页。
    ②李德辉:《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讨》,《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2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919页。
    ④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33-1034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页。
    ③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8页。
    ④王士镇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347-348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5-1736。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81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79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2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7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9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②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1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55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10页。
    ②[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③[唐]李绰:《尚书故实》,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①[宋]马令:《南唐书》,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2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73页。
    ①[唐]李绰:《尚书故实》,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6页。
    ③[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61-1762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732页。
    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页。
    ①此条见《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出《抒情诗》”。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之四《称赏门》中载此条为“裴庆余,咸通末佐李北门为淮南幕。尝同游船,舟师误以船篙水溅侍女衣,公变色。庆余请为诗日:‘满额鹅黄金缕衣,翠翘浮动玉钗垂。从教水溅罗裙湿,知道巫山行雨归。’公喜,令歌者传之。”其中涉及的人物与诗词内容均有差异。《诗话总龟》称其引自“《古今诗话》”,并作补充“《唐贤抒情》谓李蔚守淮南日,布衣孙处士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载此条人物为“裴虔余”,诗文与《诗话总龟》所录相同。《全唐诗》卷597收录裴虔(一作乾)余《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诗。
    ①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②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③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45页。
    ②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③[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9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819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10页。
    ③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①本文第一章对孟启《本事诗》加以考论时,曾论析《本事诗》一书的创作目的是帮助读诗之人体味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志,进而理解诗作。
    ①[唐]王维撰,[清]赵殿臣笺注:《f右承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页。
    ②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①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50页。
    ②[宋]工谠撰,间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78页。
    ③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0页。
    ①朱光潜著:《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范况:《中国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9页。
    ③范摅:《云溪友议序》,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2页。
    ①[宋]张唐英:《蜀梼杌》,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②[宋]陶毂:《清异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3页。
    ③[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1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99-2000页。
    ②范摅:《云溪友议序》,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5页。
    ③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6页。
    ①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1页。
    ②吴承学:《论谣谶与诗谶》,《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第103页。
    ③邹志勇:《宋代诗谶的思想渊源及诗学阐释背景》,《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第44页。
    ④万伟成:《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98页。
    ⑤[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4-1665页。
    ①[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1-22页。
    ②E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③[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84-1185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11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L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1页。
    ①[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3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0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78-2679页。
    ③方志红:《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59页。
    ④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10-311页。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②张红:《论诗话之“点悟式”批评》,《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页。
    ③[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2-213页。
    ④[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00-101页。
    ①[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2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63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1页。
    ②[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9页。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9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57页。
    ①[宋]张齐贤:《洛阳揩绅旧闻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02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3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7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
    ③《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对诗之社会作用的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④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45页。
    ①[唐]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85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376页。
    ①[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②[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94页。
    ③撰人不详:《五国故事》,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从书集成新编·一一五》,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3页。
    ①[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页。
    ②[宋]E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9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3页。
    ④王仲辇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3页。
    ②[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6页。
    ③[宋]郑文宝:《江表志》,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①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②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1999年1月第1版,第4页。
    ⑤[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5页。
    ①[宋]郑文宝:《江表志》,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②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页。
    ②[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20-621页。
    ①王仲铺:《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0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4-55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62-3763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96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页。
    ②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93页。
    ②[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18页。
    ③[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09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4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32-1633。
    ①[宋]马令:《南唐书》,工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7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7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30页。
    ②[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5页。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页。
    ④[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95-1496页。
    ①杨启高:《唐代诗学》,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41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7页。
    ③[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19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6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7页。
    ①谭正壁著:《中国女性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72页。
    ①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4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8页。
    ③E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0页。
    ④[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1-1872页。
    ①张天建:《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84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6页。
    ③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9页。
    ①张天建:《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85页。
    ②[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③[蜀]撰人阙:《玉溪编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79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043页。
    ①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②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
    ①[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5-96页。
    ②张天健:《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86页。
    ①张卫宏,刘小军:《论唐代女性爱情诗的时代特色及其成因》,《唐都学刊》2007年第1期,第35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55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②张天健:《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87页。
    ③[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76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50页。
    ①[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第292页。
    ②[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4页。
    ③[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①[唐]牛僧孺编:《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2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24页。
    ①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页。
    ②[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5-146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页。
    ②张锡坤等著:《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③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页。
    ④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6页。
    ⑤查明吴:《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内容提要》,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①张锡坤等著:《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版,第366页。
    ②张锡坤等著:《禅与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版,第447页。
    ③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6页。
    ④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335页。
    ①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②[宋]范晞文:《对床夜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6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919页。
    ④田道英《齐己交游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3-117页)一文对齐己与郑谷、方干、曹松、陆龟蒙、罗隐、贯休、修睦、贯微等十九人之间的交往情况作出考论;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也对齐己与僧友及文士的交往情况作出考论。
    ①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89页。
    ①工七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②沈文凡、闫雪莹:《“一字诗”小史》,《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第108页。
    ③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5页。
    ①[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73页。
    ②平野显照:《唐代的文学与佛教》,华宇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页。
    ④[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0页。
    ①[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3-244页。
    ②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人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5页。
    ③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④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7页)中提出:齐己抑郁的原因并非想要挣脱世俗,而是对未得到高季兴重用的失望。
    ⑤[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90页。
    ⑥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
    ①工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6页。
    ③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949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②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904页。
    ③[宋]龙明了:《葆光录》,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从书集成新编·八十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91页。
    ①查明吴:《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②[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25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戒录》,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42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
    [唐]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四部丛刊本。
    (唐]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李翱撰:《卓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
    [宋]郑文宝撰:《江表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撰人不详:《五国故事》,丛书集成新编本。
    [宋]张唐英撰:《蜀椿杌》,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马令撰:《南唐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吴越)范坰、林禹撰:《吴越备史》,丛书集成新编本。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
    (清]许瑶光重辑、吴仰贤总纂:《光绪嘉兴府志》,清光绪刻本。
    [元]马临端撰:《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唐)李匡义撰:《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李绰撰:《尚书故实》,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丛书》,中华书局,1958年。
    (清]何焯撰:《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
    (唐]张鷟撰:《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
    [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
    [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冯贽撰:《云仙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南唐]尉迟偓撰:《中朝故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代)何光远撰:《鉴戒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
    (蜀]撰人阙:《玉溪编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郑文宝撰:《南唐近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张齐贤撰:《洛阳摺绅旧闻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钱易撰:《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
    [宋]郑文宝撰:《江南余载》,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龙明子撰:《葆光录》,丛书集成新编本。
    [唐)薛用弱撰:《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唐]牛僧孺编:《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
    [唐)段成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宋)陶榖撰:《清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王维撰,[清]赵殿臣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孟棨等著:《本事诗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宋]阮阅编:《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编:《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清]杭世骏撰:《榕城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
    萧华荣:《魏晋南北朝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丁福保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范况:《中国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
    杨启高:《唐代诗学》,正中书局,1935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1年。
    王梦鸥:《唐人小说研究三集》,艺文印书馆,1974年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
    张葆全:《诗话和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郭绍虞:《照隅室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锡坤等:《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平野显照:《唐代的文学与佛教》,华宇出版社,1993年。
    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店,1994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2000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
    谭正壁:《中国女性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
    蔡镇楚、龙宿莽:《比较诗话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毛峰:《传播学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
    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年。
    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2009年。
    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文史》,中华书局,1965年。
    钱仲联:《宋代诗话鸟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张天建:《唐代妇女诗人诗歌总体观照》,《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
    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中国唐代学会等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3辑,广西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红:《论诗话之“点悟式”批评》,《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吴承学:《论谣谶与诗谶》,《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李清良:《蔡镇楚:东方诗话学的开创者》,《阴山学刊》1996年第2期。
    田道英:《齐己交游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洪树华:《20世纪“诗缘情”阐释之述评》,《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李德辉:《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讨》,《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汪宁漪、童李君:《论作家个性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沈文凡、闫雪莹:《“一字诗”小史》,《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
    曲琨:《范摅<云溪友议>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徐爱华:《中国古代诗论用事研究》,南昌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陶涛:《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卫宏,刘小军:《论唐代女性爱情诗的时代特色及其成因》,《唐都学刊》2007年第1期。
    邹志勇:《宋代诗谶的思想渊源及诗学阐释背景》,《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方志红:《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万伟成:《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吴淑玲:《诗板、诗筒、诗屏和诗碑》,《文史知识》2008年07期。
    李建中、吴中胜:《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孙丽:《论文学创作发生论的物感说》,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辉斌:《蔡邕与东汉诗序体考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殷学明:《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本事”流变考》,《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梁冬丽:《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创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
    龚方琴:《<本事诗>成书年代新考》,《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2010年6月。
    安倩:《<伊势物语>与<本事诗>》,《文学界》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