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效应:寿春古镇社会价值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价值观念作为观念的一种,指可能存在或实际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取向或心理动态和行为定势。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有关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构成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此为我国对价值观大传统的论述,那么老百姓小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呢?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本文选取寿春古镇作为田野点,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生活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归纳并阐释了“围城效应”,从而对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居民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从寿春镇的区位和历史沿革入手,对古镇人家进行描述,对古镇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为下文论述价值观念作了铺垫。第八章对产生寿春古镇价值观念的文化生境进行描述,指出价值观念是自然环境、文化积累、文化濡化的结果,并对当地价值观念进行评估。论文关于价值观念结构的分类,基本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设计,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涉及到一定的心理行为取向或心理动态和行为定势,则是价值观念的问题。第二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从当地居民职业选择、职业等级、自我认同、人口迁移的流出和流入的“推拉”等几个维度,描述了寿春古镇居民职业价值观念,指出古镇居民在职业选择中“有些人渴望出去,而出去的人渴望回到古镇”的围城效应,以及作为小镇居民面对下岗再就业这个时代问题,而表现出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第三章对古镇居民财产观念分为财产获取和财产的支配两个层次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尤其对“当面锣对面鼓”、“时苗留犊”、“挖松土”等人们熟知的典故进行详述,对当下居民财产的观念进行评估。第四章对当地居民的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观念,尤其对“穷身子富嘴”、“浮生偷得日日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进行解析,指出当前居民消费力上升,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但实际收入下降带来的困惑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第五章按照空间将居民分为城内和城外居民,城内居民按照不同民族分为回汉两个民族,然后对城内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居民、城内与城外居民的交往观念进行交互研究,揭示了传说背后的历史心性和外地人对当地人“欺生”的理解。第六章通过梳理寿春镇多元宗教文化,结合当地居民的信仰状况,剖析了贯穿居民生活的民俗宗教,尤其对当地三月十五日四顶山庙会的抱娃娃习俗和挖仙药等进行详述,对民俗中存在的所谓“迷信”进行合理性解释,试图寻找到当地居民生活和民俗宗教的内在逻辑。第七章是对居民幸福观念的论述,涉及到“福禄寿”观念、“光宗耀祖”观念和“知足常乐”观念、“尚节义”观念。文章最后是结论,借用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论述,对寿春古镇价值观念的围城效应进行理论提升。
     总体上讲,寿春镇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典型,其价值观念既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在时序上又有延续性,兼具传统与现代;空间上的相对性,东西方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当然,寿春镇价值观念既包含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又具有阻碍当地发展的因素。所以,客观认识价值观念,对有利于地区发展的价值观念要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阻碍社会发展和居民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念要勇于清除。
Values as one of the value may possible exist and actual existence between thesubject and object. It has forme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orientation or psychological dynamic behavior and stereotype. It is the motivation,objectives, needs and emotions will of the people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It's a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people's spirit. Values widely influence and control peoplelife. In October2006, the party's sixth plenary of sixteen session puts forward to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is the values of Great tra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then what are the people's little traditional values. Based on such understanding ofvalues, this paper selects Shouchun ancient town as the field points, combining emicand etic approaches, studying the values of local residents,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the meaning of the 'The Fortress Besieged Effect'. This stud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our residents' valu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narrated the location andhistory of Shouchun town. And discussed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it and the source ofFortress Besieged. In Chapter8, described the cultural habitat how to produceShouChun town values, and pointed out the resul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cultural accumulation, cultural Acculturation is produce values. The classification ofvalues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Because peoplehave the needs, the needs have the relationship to a certain attitude, the attitude wasinvolves the values of peopl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career values from localresidents career choice, career class level, identity of themselves and the 'push-pull'theory of ShouChun tow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interviews. This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sidents in career choice reflect' The Fortress BesiegedEffect'. As well as reflect the deep career values of the small town residents facelaid-off again obtain employment this age problem. The third chapter divided intoproperty access and control of the property of the two layers.Then, investigated theancient town citizens property values are n of long time, especially discussed"DangMianLuo DuiMianGu"," When ShiMiao left ShouChun town, he leave a calf inthe town ","dig SongTu" people well known values as the view details. The fourthchapter discussed on the survival of loc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hedonic consumption, especially for "poor body rich mouth","floating" tosteal day and idle "which refle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noting the current residents the rise in consumer power, the consumer desire is inspiredby the Social situation, but the actual income is declined and brought about confusionand conflict in values. Chapter5divided the city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outside the cityaccording to space, and divided into the Chinese and Hui peoples of different ethnicgroups. Study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national peoples, the city and the townresident's association concept on interactive, reveals the history truth behind the legendof the nature of mind and outsiders "strangers" misunderstandings. Chapter6analyzingthe ShouChun multiple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residents of folk religion throughoutlife, especially for local March fifteen fair in top mountain temple combined with thelocal resident's faith status, trying to find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inner relations ofthe folk religion. Chapter7is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the happiness of local residents,involves 'FuLuShou' concepts,' To bring glory on one's family and ancestors','A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advocate integrity' At last, the paper quoted Mr.Qian Zhongshu novel of fortress besieged to advance values and effects of values ofShouChun town.
     Generally speaking, ShouChun town as a typical town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period. The values not only common, but also particularity. And both have the concepts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astern and Western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the valuescontain Positive factor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and the negative factors toblock local development. So, we must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values,Inheriting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Positive values and clearing the negative values.
引文
1寿县地名办公室编:《寿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11页。
    1陆人:《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架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版。转引自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版第65页。
    1赵孟营总执笔:《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杜齐才著:《价值与价值观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103页。
    2戴茂堂,江畅著:《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王玉樑著:《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3页。转引自: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4王玉樑:《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载《东岳论丛》,2001年第4期。
    2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美)克莱德·克拉克洪等著:《行动理论中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界定和分类方面的探索》,载入: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Ⅰ: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76-697页。
    2(美)许烺光著;彭凯平,刘文静等译:《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韩秀兰:《深圳青年的价值观念透视——与瑞士青年比较研究》,载《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4(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1(美)宾克莱,马元德等译:《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2页。
    2潘维,廉思著:《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3(日)内山完造,渡边秀方、原惣兵卫著,尤炳圻、高明、吴藻溪译:《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日本人眼中的近代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日)中根千枝著,麻国庆,张辉黎译:《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1(日)千石保著:《日本的高中生》,海豚出版社2001年版。
    2(日)源了圆著,郭连友,漆红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3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版。
    1潘光旦著:《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1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闵学勤著:《城市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一项关于城市人行为与观念变迁的实证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潘维,廉思著:《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兰久富著:《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孙安忠:《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观重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黄涛,钟晓媚:《社会转型中的价值观念研究述评》,载《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寿县文史资料》,三辑,内部发行。
    3寿县地名办公室编:《安徽省寿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91年。
    4苏希圣编:《文史辑存》,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方敦寿编:《风俗风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孟堃著:《古寿春漫画》,黄山书社1989年版。
    7孟堃著:《寿州故事传说》,黄山书社1991年版。
    8唐兰:《寿县所出铜器考略》,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4年第4卷。
    9李景聃:《寿春楚墓调查报告》,载《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考释》,《古史考存》,太平书局1963年版。
    11李学勤:《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载《文物》,1980年第1期。
    12刘和惠:《寿县朱家集李三古堆大墓墓主的再认识》,载《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1卢茂村:《试析寿县楚王慕出土的生产工具》,载《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2杨得时:《寿春楚文化》,黄山书社2000年版。
    3尹谊:《寿县古城墙的加固与维修》,载《海河水利》,2000年第3期。
    4刘保琴:《浅谈寿县八公山度假村景观设计》,载《知识经济》,2009年第8期。
    1杨国枢:《中国国民性与现代生活的适应》载叶英坤,曾文星主编:《现代生活与心理卫生》,水牛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1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王淼洋,张华金主编:《当代西方思潮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3风笑天主编:《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3赵孟营总执笔:《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9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05冊,第1736页。
    1[清]李兆洛:《光绪凤台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3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县志》,内部资料,1962年版,第47-57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04页。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7页。
    2[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一册,第24页。
    3[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一册,第30页。
    4[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一册,第32页。
    5[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一册,第46页。
    6[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四册,第4384页。
    7余音著:《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四十一册,第12439页。
    1孟堃编:《寿县故事传说》,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68-169页。
    2[清][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二城池九,第64页。
    4赵元祥:《寿县城墙修筑历史研究》,北京大学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2004年。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1[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二城池九,第64-73页。
    1SPR:南京工业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学。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1刘安墓衣冠冢,俗称刘王墓,在县北三里,今在八公山风景区门口500米。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97页。
    3中共寿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寿县解放五十年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2000。
    1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1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33页。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5页。
    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页。
    1孟堃编:《寿州故事传说》,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91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2[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50页。
    4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三册,第662页。
    1[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49-51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1[清]张廷玉等纂:《明史》,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版,第4527页。
    1余秋雨和夫人马兰回乡扫墓时,写下《八公山下》,文中谈到水泥厂污染问题,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余的关注。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2寿县地名办公室编:《寿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8页。
    1余音著:《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5页。
    1[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十二杂志,第542-543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2页。
    2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41页。
    1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45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93页。
    2[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15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孙立平:《大学生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小了》载钱理群、刘铁芳编:《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1(美)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等译:《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2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124页。
    3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125页。
    1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127页。
    1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2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4页。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1冯玉祥著:《我的抗战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3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686页。
    1蔡禾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7页。
    2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郭福亮:《从寿县清真寺碑刻看回族传统经济伦理》载《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36-437。
    2[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4《月华》1931年第三卷,第16期,第19页。
    5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页。
    6《寿县文史资料》、《寿县志》、《寿州旅游》、寿县政府网、百度百科等知名网站。
    1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21页。
    3[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二城池九,第56页。
    4[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1寿县地名办公室编:《安徽省寿县地名录》,1991年版,第7页。
    1[清][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十一灾祥八,第497页。
    2克斯汀·海斯翠普著,贾士蘅译:《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制作》,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01页。
    3王明珂著:《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2页。
    1[清][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十一灾祥八,第497页。
    2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92页。
    2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64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65页。
    2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67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67页。
    1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麻缠,寿县方言,好的意思,常用来修饰“好、坏、糟以及快、慢等形容词”。
    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1[清][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十一风俗二十一,第510页。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28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3《寿春方氏宗谱》,第123页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1李鸿斌著:《庙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2[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33页。
    3关传友:《皖西地区庙会的文化考察》,载《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清)李师沆,石成之修:《凤台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1许宪隆:《家族构成与近现代穆斯林家族研究的若干问题》,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255页。
    3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孙凤著:《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谷安霞:《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第220页。
    3邓媛,郭一娜:《中国人的幸福观》,国际先驱导报,2011-03-15。
    1麻国庆著:《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94页。
    1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二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61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页。
    4[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8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8页。
    1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52页。
    3[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261页。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十八册,第5589页。
    6[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2戴茂堂,江畅著:《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1页。
    1(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556页。
    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557页。
    3[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3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553页。
    1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2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唐前编著:《美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1994年版,第239-240页。
    1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85页。
    2戴茂堂,江畅著:《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3[清]席芑、张肇扬纂修:《乾隆寿州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卷十一灾祥八,第497页。
    1[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2[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76页。
    2张正明著:《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3详情,参看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和高有德《楚文化在寿地的影响与发展》一文,收录在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三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71-274页。
    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寿县文史资料(第三辑)》,皖非出,1990年版,第272页。
    3王敦琴:《张謇文化性格中传统文化之烙印》,载《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1摩罗著:《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2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页。
    5[明]栗永祿纂修:《嘉靖寿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28页。
    1[清]曾道唯修,葛荫南纂:《光绪寿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4鲁迅等著:《北人与南人(上)》,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5W.Ogburn,On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Selected Paper,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4.
    1、嘉靖《寿州志》
    2、乾隆《寿州志》
    3、光绪《寿州志》
    4、光绪《凤台县志》
    1、(奥)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法)列维—施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4、(美)威廉·A,哈维兰著William A, Haviland;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美)鲁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译: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0、(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许烺光著;彭凯平,刘文静等译,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美)许烺光著,王芃、徐隆德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版。
    13、(美)宾克莱,马元德等译: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7、(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梅格惠特曼,汉密尔顿著,吴振阳等译:价值观的力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20、(美国)亚瑟·亨·史密斯著,陈新峰译:中国人的德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阿罗著,丁建峰译: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2、(美)热罗姆·班德主编,周云帆译:价值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汪涌译:现实的社会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26、(日)千石保著:日本的高中生[M],海豚出版社2001年版。
    27、(日)作用启一,著,宋金文,边静译:价值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日)上野千鹤子著,吴咏梅译: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9、(日)内山完造,渡边秀方,原惣兵卫著,尤炳圻,高明,吴藻溪译: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0、(日)中根千枝著,麻国庆、张辉黎译: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31、(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历史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赵丙祥著: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5、王铭铭著: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7、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8、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兰久富著: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李德顺著: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3、王玉樑著: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4、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谢立中著: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郑杭生,李强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8、赖功欧著:人文价值取向的现代转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楚渔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0、鲁迅著: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1、袁洪亮著: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赵德兴等著:社会转型期西北少数民族居民价值观的嬗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3、乐锋著: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4、吴来苏,安云风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6、孙嘉明著: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7、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8、陈柏峰,郭俊霞著: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9、闵学勤著:城市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一项关于城市人行为与观念变迁的实证比较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潘维,廉思著: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教军章著: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3、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4、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上、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叶光辉,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杨国枢,陆洛编: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M]1992年版。
    68、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69、杨中芳著: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论文集[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杨中芳著: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1、杨中芳主编: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一个人际交往的观点[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72、张亚松等主编:东方人性格地图[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73、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74、文崇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观念与行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5、翟学伟著: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杨美惠著: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8、张宏杰著:中国人的性格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柏杨著:中国人史纲(第五版)[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柏杨著:丑陋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柏杨著:我们要活得有尊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柏杨著:酱缸震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邹千江著:冲突与转化: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版。
    84、金元浦著: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出版社2003年版。
    86、张德昭著: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梁孝著: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8、欧阳康佳主编:文化反思与价值建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9、刘济良著: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周星,于惠芳主编:民间社会的组织主体与价值表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余祖光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92、冯建国著: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寿县文史资料[Z],三辑,内部发行。
    94、寿县地名办公室编:安徽省寿县地名录[Z],内部资料1991年版。
    95、苏希圣编:文史辑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6、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寿县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
    97、方敦寿编:风俗风情[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8、孟堃:古寿春漫画[M],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99、孟堃:寿州故事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
    1、杨蕾:社会转型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现代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孙安忠: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观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景店文: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与价值观体系的建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7
    4、钱亚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嬗变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2
    5、孙民: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转型[D],华侨大学2006
    6、郑升旭、吴金文:市场经济提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气[J],学术研究,1994(4)。
    7、李连科:对价值观念变革的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8、王玉梁: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变革[J],学术界,1994(1)。
    9、胡皓:人类价值观念体系的构成及其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2(4)。
    10、汪信硕: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原理,2003(3)。
    11、马惠萍: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选择[J],哲学原理,2003(9)。
    12、栾改云: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J],江西社会科学,1994(4)。
    13、赵兴良:价值观念变革的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1994(10)。
    14、杨桂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价值观念[J],理论与现代化,1994(5)。
    15、李德顺:当前价值观的走向,新华文摘,2004(1)。
    16、李德顺等:全球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人文精神(笔谈)[J],哲学原理,2003(1)。
    17、李德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J],哲学原理,2004(9)。
    18、兰久富: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层意蕴[J],人文杂志,1996(2)。
    19、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J],社会学(人大复印),1995(5)。
    20、范鹏: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与现代价值观念重建[J],社科纵横,1995(6)。
    21、刘世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内容[J],道德与文明,1995(2)
    22、何中华:价值观念当代转换的哲学审视[J],人文杂志,1996(1)。
    23、董志凯: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变化[J],社会学研究,1995(4)。
    24、阎志刚: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社会问题[J],社会学(人大复印),1996(6)。
    25、罗玉达:论社会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建构[J],社会学(人大复印),1997(5)。
    26、石义斌:价值观念问题研究述要[J],桂海论丛,2000(12)。
    27、张青兰:社会结构变迁与人格的现代转型[J],人文杂志,2004(2)
    28、韩庆祥: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合理的价值观念[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l(1)。
    29、李钢:社会转型刍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0、魏素琳;中西传统价值观念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2001(5)。
    31、冯军: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同与多元化发展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1(9)。
    32、陈立春:中西方个体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J],兰州学刊,2003(2)。
    33、庄穆: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价值观念的社会作用[J],现代哲学,2001(3)。
    34、吴光章: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J],哲学原理,2004(2)。
    35、唐志龙: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J],哲学原理,2004(4)。
    36、江畅:论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J],人文杂志,2004(2)。
    37、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1、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93。
    2、Rokeach.M,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79。
    3、Magill.F.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Salem Press Inc,1995。
    4、Knapp.S.D,The Contemporary Thesaurus of Science Terms and Synonyms[M],TheOrgy Press,1993。
    5、D.I.Kertzer.Mkeller,Janet Dixon Keller:Cognition and tool Us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Rochg.Samuelsond,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in resource dilemma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7,(3)。
    7、Kuhlman.M,Marshello.F,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game motivation as moderators ofpreprogrammed strategy effects in prisoner's dilemma,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197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