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杨伯峻叔侄《论语》注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杨树达和杨伯峻叔侄都对《论语》进行了注疏,并各自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对《论语》的注释过程中,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吸取了杨树达《论语疏证》中许多方法和观点。本文主要从体例、注疏特点、观点和引书四个方面对《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进行比较和研究。
     本论文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构成论文的主体有五个版块。
     第一,主要叙述杨树达和杨伯峻的生平及学术成就,并阐述《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的成书过程。
     第二,主要涉及对《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两书的体例,并对其体例进行比较。
     第三,主要分别研究论述了《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两书的注疏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
     第四,将两书中的具体注释内容进行比较,包括《论语译注》完全引用杨树达之观点、两书中注释相同之处和两书中注释不同之处三个部分。
     第五,对两书中的引书做出研究,通过同一篇章中所引相同书目、两书共同引用书目和《论语译注》较《论语疏证》多引书目三个表格来对他们各自所引书目进行比较研究。
     最后是结论、余论以及参考文献。余论中主要论述了杨树达和杨伯峻二人对《论语》的注疏在《论语》研究中的地位。
Yang shuda and his nephew Yang bojun both annotated The Analects, and ea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n the annotation process of The Analects, Yang Bojun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 draws on many of the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Yang Shuda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In this paper, I will compare and research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 from the Commentaries characteristics, views and four cit.
     The First-up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it Discusses the topics of reason, research status, ideas and innov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life and scholarship of the Yang Shuda and Yang Bojun,and the writing process.of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
     The second chapter ismainly involvedin the style of the two books of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 and compares of their style.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and discusses the the Commentar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books of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and compares of their fe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compares of their views, Including "The Annotation of The Analects" full reference the view of Yang Shuda and The same view of the two books and The different view of the two books
     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s their cits by three tables of the same chapter in the same bibliographic,of two books of common reference bibliography and of The "Analects Annotation" rather th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u Zheng," Multi-lead bibliographic.
     Finally,it is the the remaining contention and References.In the remaining contention,I will dicuss their plac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Analects.
引文
① 杨伯峻:《我的治学大要》,《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7月版,第204页。
    ① 杨伯峻:《我的治学大要》,《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7月版,第202页。
    ② 俞筱尧:《古文献学家杨伯峻的学术道路》,《文献》,1993年第4期。
    ① 杨伯峻:《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64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7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0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4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16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页。
    ① 马瑞霞:《杨树达<论语疏证>研究》,2010年5月硕学位论文。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5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4-95页。
    ① 参考(马瑞霞:《杨树达<论语疏证>研究》,2010年5月硕学位论文。)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⑥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1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17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6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1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4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6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5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0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0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13页。
    ⑤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⑥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页。
    ⑤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页。
    ⑥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页。
    ⑤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⑥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页。
    ⑦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⑧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3页。
    ①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2页。
    ⑤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4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页。
    ④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页。
    ⑥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④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页。
    ⑥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⑦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4页。
    ⑧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5页。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0页。
    ① 程俊英:《程树德教授及其<论语集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
    ② 杨树达:《论语疏证.陈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2]杨伯峻:《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
    [3]杨伯峻:《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5]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6]杨伯峻:《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
    [7]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
    [9]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年。
    [1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
    [11]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陈倩倩:《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
    [3]何林英:《朱熹和刘宝楠<论语>解释之比较》,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屈玉丽:《<论语>朱熹注与刘宝楠注的比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马瑞霞:《杨树达<论语疏证>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2]俞筱尧:《古文献学家杨伯峻的学术道路》,《文献》,1993年第4期。
    [3]样荣祥:《杨树达学术成就述略》,《荆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4]攀荣:《杨伯峻<论语译注>断句拾遗》,《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8月第3期。
    [5]孙海林、孙琦:《杨树达生平及著作述略》,《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4 期。
    [6]张扬:《从<论语译注>看古文今译》,《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
    [7]范忠程、范群:《杨树达与国学》,《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刘精盛和吴青峰:《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三则商榷》,《学术界》,2007年2月。
    [9]马楠:《杨树达<论语疏证>与注疏新方法》,《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07年第为4期。
    [10]何林英:《<论语集注>与<论语正义>解释方法之比较》,《社科纵横》,2008年第2期。
    [11]丁桃源:《<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特点》,《现代语文》,200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