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诞新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从诗学观念、主题、艺术性以及与中西诗歌的关系四方面综合研究了朱英诞新诗,旨在描述朱英诞新诗的创作情况,阐释其基本特征,评价其性质和地位。绪论介绍了朱英诞生平和诗歌创作情况,分析了多年来朱英诞新诗研究的得失,对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采用的主要方法做了说明。
     第一章归纳朱英诞的诗学观念。朱英诞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诗学思考,形成了一套关于新诗的完整见解。新诗是什么,新诗何以成立?这一根本问题统摄了朱英诞关于新诗的所有思考。朱英诞认为,新诗只有具足“普遍”、“永久”两个品德,才能确凿不移地成立起来,才能是“新”的而且是“诗”的。他在极高的层面上设想了新诗的内在规定性,为此,他深入到新诗体验与表达的具体问题中去,意识到这二者是保证新诗自身得以实现的具体途径。朱英诞所讲的“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思维,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既有非人为的偶然性,又有后天修为的必然性,强调感觉的作用,又不偏废知性,以综合的认知能力重新体认自我和世界。朱英诞强调表达的重要性,他赋予“修辞立其诚”新的内涵,集中思考了新诗修辞、文体和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新的表达形态问题。他主张诗人应该透彻理解现代白话的性质,认认真真地遣词造句,以散文写诗,写出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诗,争取体验与表达的完全对称。这些见解极有针对性,继承和深化了胡适、废名等人对新诗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探讨朱英诞新诗的主题。朱英诞新诗主题是多元的,但是主要可以归纳出日常生活、田园和梦幻三类,三者支撑起朱英诞新诗的意义世界。日常生活是人时刻置身其中的绵长而琐碎的现实场所,在诗性精神的启示下,朱英诞认识到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试图建构出日常与诗歌相依、互激的理想状态,使诗歌建立在生活的深厚土壤里,同时用诗性精神照亮生活现实。田园代表了一种行将失去的生活方式,一种值得缅怀的精神家园,为此,朱英诞塑造出了意义丰富的“田园空间”,这一“空间”既包括草木鱼虫、庭院街巷这些切身物事,又包括宇宙星辰这些远方之物;既是个人读书散步、灌园种蔬的日常场所,又是诗人想象出来的精神乌托邦。朱英诞还将诗的触须探入更为玄远的心灵梦幻世界,其具体主题有恋母、思乡和海天之思几种,形态有冲荡型和静穆型两种。朱英诞打开了潜意识的领域,形成了诗与梦的同构格局。朱英诞的诗意世界真实、唯美,而且高度个人化,与时代现实形成隐秘的对应关系,流露出较强的批判色彩。从日常到梦幻,朱英诞遨游在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里。
     第三章着眼于朱英诞新诗的艺术。将目光投射到朱英诞新诗意象、语言与结构上,思考这三者在形成诗歌本体时各自所具有的内涵、形态和蕴含的技艺成分。朱英诞建构了丰富的意象群,包括日常、自然和心灵梦幻意象等。朱英诞注重与古典诗歌意象互文,看重事物不同侧面的形象特征,创造出带有自我体验印记的新意象。意象排列高密度化,注重意象间的勾连、呼应。突破了古典诗歌意象意境化的传统,在整体效果上追求亦真亦幻的艺术美感。新诗与现代汉语之间是相互纠缠、相互促动的辩证关系。朱英诞正是在对新诗与现代白话相互倚重、相互提升的历史处境的体认中介入新诗语言探索的,他看重体验的价值,通过建构内视点的语言、意象化的语言和张力化的句法来实现理想的“诗的文字”。探索中又孳生出另一种可能:诗歌语言的自我指涉。这样,塑造出了灵活柔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也提升了现代汉语的质地。诗的结构是诗思展开的线索,是诗歌表达形成的范型,朱英诞有清醒的结构意识,朱英诞新诗结构有小诗、廊庑式和云烟式几种。朱英诞借助对结构艺术,将自由德性最大限度地带入了新诗内部。朱英诞以自己的探索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
     第四章在比较的视域里发掘朱英诞新诗与中西诗歌的关系。现代诗人诗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诗歌的影响,从诗人自身方面来看,也是一种自主地拿来。朱英诞领悟了法国象征主义心物感应的精义,获得了感知世界的方法。象征主义的暗示法启发他将意象提升为一种居于主体地位的表达方式。在“纯诗”观念的启发下,朱英诞萌生了带有本体意味的“真诗”意识,触动了新诗本体。T·S·艾略特精深、完美的诗学、诗艺吸引了朱英诞。他帮助朱英诞突破了象征主义“纯诗”的限制,培养出感情、知性和感觉协同运作的感受力。在这种更为健全的思维能力的策动下,朱英诞找到了重新体验世界和自我的途径,获得了包容各种经验的能力。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脉资源,唐宋诗歌的代表李贺、杨万里对朱英诞影响至深。李贺的“苦吟”激发朱英诞在体验方式上向内转,臻于奇幻幽冥的诗境,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曲折多变,完善了新诗自由诗的形态。杨万里以“理趣”为内核的“幽默”诗风帮助朱英诞调整了写作理路,诗风倾向于深细平易。朱英诞诗艺的形成与变化,离不开中西诗歌传统的滋养。
     结语总结了各部分的主要观点,反思了朱英诞新诗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对朱英诞新诗成就做了总体评价。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explores Zhu Yingdan's new poetry in four parts:poetics, theme, artistr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his paper is aimed at describing the creation condition of Zhu Yingdan's new poetry, explains his new poetry'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its property and statu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Zhu Yingdan's lifetime and the creation condition of his new poetry, analyses the gain and the loss of the research on his new poetry for years, and explains the key problems and the main methods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concludes Zhu Yingdan's poetics. He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views on new poetry with his own creation experience and poetic thoughts. What is new poetry? Why new poetry is established?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dominated all thoughts of Zhu Yingdan's new poetry. Zhu Yingdan thought that only when the new poetry has two characters—the"universal" and the"permanent", then it will establish definitely and will be "new" and be "poetry". Zhu Yingdan envisaged the inherent regulations of new poetry in a high level. He studied into the specific questions of new poetry's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which he realized are the specific ways to ensure that the new poetry realize its own value. The "experience" which Zhu Yingdan said is a kind of unique aesthetic thought. It has a special structure and property, it not only has contingency, but also has inevitability. It stressed the role of feeling, and did not neglect intellectuality. And it recognized oneself and the world by the cognitive ability. Zhu Yingdan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expression, gave a new connotation of "express inner thoughts by language", and thought the rhetoric, style and new expression form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He advocated that the poets should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modern vernacular, use words and make sentences conscientiously, and write poetry by prose which in order to write free poetry in true meaning and achieve a consistence on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These views are very targeted. They inherited and deepened the thoughts of Hu Shi、Fei Ming and others on new poetry's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me of Zhu Yingdan's poetry. The theme of Zhu Yingdan's poetry is multiple, we can conclude it into three kinds:the daily life, the pastoral and the dream, which prop up the world of meaning of his poetry. Daily life is the reality location in which people put himself all the time.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poetic spirit, Zhu Yingdan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daily life, he tried to construct the ideal state that the daily life and poetry depend on each other for existence and motivate each other. He made poetry built on deep soil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used the poetic spirit to illuminate the reality of life. Pastoral represents a way of life which is losing and a spiritual home worth recalling. Therefore, Zhu Yingdan created the meaning of "spiritual space", the "space" not only include the close things such as plants, animals, courtyards and streets, but also include the distant things such as cosmos; It is a daily place where a person read, walk, shrub garden or water vegetable, and a utopia that poet imagine. Zhu Yingdan also made poetry tentacles into more profound dream world. The theme include mother love, homesickness and the missing of sky and sea. Zhu Yingdan opened the field of subconscious, and formed a pattern of poetry and dream. Zhu Yingdan's poetic world is true, aesthetic and highly personalized. It is corresponding with reality of the times, and showing strong criticism. From daily life to dream, Zhu Ying traveled in a three-dimensional poetry worl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art of Zhu Yingdan's new poetry. We put our eyes onto the image, language and structure of his new poetry, ponder over the connotation, the form and the skill of poetry. Zhu Yingdan constructed many images, including daily life, nature and dream. Zhu Yingdan paid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s of things in different aspects, created new images with his own experience. Images were arranged in a high density and were on the hook. He broke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chased the beauty of art in the overall effect. Between new poetry and modern Chinese, 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hich is entangled and stimulative. Zhu Yingdan was involved in language exploration of new poetry in the situation that new poetry and modern Chinese suppor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He valued experience, realized the ideal of "poetry's writing" by constructing inner viewpoint language, imagery language and tension sentence structure. In his exploration, it produced another possibility: the self referential of poetry language. In this way, it created a soft, flexible and expressive poetry language, and also enhanced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Chinese.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was the clue of poetry and the paradigm of poetry expression. Zhu Yingdan had a consciousness of poetry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Zhu Yingdan's poetry has three different types, they are the small poem type, the veranda gallery type and the clouds type. Zhu Yingdan borrow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 brought freedom into the inner of poetry maximizely. Zhu Yingdan enriched the artistic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with his explo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Yingdan's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western poetry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s poetry. From the view of the poet's self, it is a kind of independent borrowing. Zhu Yingdan comprehended the essential ideas of symbolism that i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pirits and objects". And he also got the way of re-perceiving the world. The suggestion of symbolism inspired him to elevate image to an expression which i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The "pure poetry" activated his consciousness of "true poetry" that with ontological meaning. T· S· Eliot's deep and perfect poetic attracted Zhu Yingdan. He helped Zhu Yingdan broke the restrictions of symbolism of "pure poetry", cultivate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sensory experience operating coordinately. In this instigate of thinking ability, Zhu Yingdan found the way of re-perceiving the world and himself, and gained the ability to contain various experie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nother resource, the represents of Tang and Song poet as Li He and Yang Wanli mad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Zhu Yingdan. Li He's bitter poem inspired Zhu Yingdan turned to inward in experience, made his poetry into a fantasy artistic conception, made the way of expression more complicated, and improved the form of poetry. Yang Wanli's "humor" style that regared the "interest" as the core of poetry helped Zhu Yingdan adjusted his writing way. His poetry style tended to deep fine plain.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Zhu Yingdan's poetry, cannot do without the nourishment of Chinese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section, reflects some shortcomings of Zhu Yingdan's new poetry, and makes an overall appraisal of his new poetry's achievement.
引文
① 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
    ① 陈均:《朱英诞琐记》,《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② 参见陈子善为眉睫《新文学史料探微》所作序。眉睫:《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 眉睫:《今人谁识朱英诞》,《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④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① 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吴晓东:《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导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吴晓东:《中国新诗总系》第3卷导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张桃洲:《古典与现代之辨:新诗的第三条道路:以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②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 陈萃芬:《朱英诞的生平与创作(1913-1983)》,《诗评人》,总第9期。
    ① 彭金山、刘振华:《“美丽的沉默”与时代的错位:论现代诗人朱英诞的诗歌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② 废名:《<小园集)序》,朱英诞:《冬叶冬花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356页。
    ④ 陈茜:《浑圆与清浅:废名与朱英诞新诗比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① 马雪洁:《废名与朱英诞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歌艺术比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② 向明:《重见淹没的辉煌:发现朱英诞和他的<冬叶冬花集>》,《诗评人》总第9期。
    ③ 蔡庆生:《妙在不名言》,《诗评人》总第9期。
    ④ 徐守忠:《朱英诞先生的诗》,《诗评人》总第9期。
    ① 彭金山、刘振华:《“美丽的沉默”与时代的错位:论现代诗人朱英诞的诗歌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9年第2期。
    ② 陈茜:《浑圆与清浅:废名与朱英诞新诗比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③ 罗燕玲:《论朱英诞诗歌的意象艺术》,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④ 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⑤ 陈茜:《浑圆与清浅:废名与朱英诞新诗比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⑥ 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诗人的镜像自我》,《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① 杨希、王远舟:《“幻觉”与“完全”:试论废名、朱英诞的诗歌观念》,《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2期。
    ② 倪贝贝、王泽龙:《朱英诞、废名新诗理论比较研究》,《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5期。
    ① 倪贝贝:《朱英诞新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② 倪贝贝:《朱英诞新诗理论初探》,《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① 废名的新诗讲义由来有自,先后有多个版本。废名1936-1937年写好前十二章,1946年回北平后又写成四章。诗人黄雨保存修订的讲稿题名为《谈新诗》,曾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大出版社不同程度地修订出版过,内容上各个稍有出入。2008年北京大学版依存朱英诞修订的版本,由学者陈均编订,收录了朱英诞1940-1941年在北大讲授新诗时的讲义二十篇及相关序跋文章,题名为《新诗讲稿》。以下论述引文均依照《新诗讲稿》。
    ② 周作人:《(谈新诗)序》,《周作人批评文集》,杨扬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324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⑤ 朱光潜:《文学杂志·编后记》,1937年第1卷第2期。
    ① 原话为:“新诗要别于旧诗而能成立,一定要这个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要是散文的。”参见废名、朱英诞:《新诗问答》,《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 张桃洲:《重解废名的新诗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81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235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⑧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① 朱英诞手稿:《自然与诗:病中答客问》,写作日期不详。
    ② 罗小凤:《诗言“感觉”:20世纪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③ 第四章有详细论述。
    ④ 朱英诞手稿:《疾苦的药石》,写作日期不详。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② 朱英诞:《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诚斋评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订,台北:台湾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113页。
    ③ 朱英诞:《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诚斋评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订,台北:台湾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77页。
    ④ 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277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② 语出王士桢《诗友诗传续录》卷二十九,《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原话为:“问:肖亭先生论诗,修辞为要,辞佳而意自在其中,未达其旨。答:以意为主,以辞辅之,不可先辞后意。”朱英诞评论道:“倘以为‘辞章’家可以君临一切,自然是不成的;如果指许郑之学,则确乎自有见解。渔阳好像占了脚步,实则传统腐论耳。”参见朱英诞手稿《纪念蹇萧然先生:<花下集>代序》注,写于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这里朱英诞反用王士祯之意,强调修辞的重要性。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④ 朱英诞手稿:《<采绿集>后序》,写作日期不详。
    ⑤ 姜飞:《“修辞立其诚”新解》,《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⑥ 参见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第四、五章,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⑦ 朱英诞手稿:《双美及两伤(代序)》,朱英诞自注写作日期“壬辰立冬前一日”。
    ⑧ 朱英诞手稿:《双美及两伤(代序)》,朱英诞自注写作日期“壬辰立冬前一日”。
    ① 朱英诞手稿:《(仙藻集>新序》,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⑥ 这一说法来源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说:“现代汉语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孤立语的性质,即没有道地的词形屈折,没有从一个共同词构成几个新词的词语派生,没有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不同词类的语法差别”,词语搭配形式多变,语法较为松散,多靠意合等。参见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聂鸿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5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⑧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⑨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⑩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② 废名在《谈新诗》中论及“情生文文生情”、“文情相生”,把“情生文”看成旧诗词的陋习的表现,朱英诞一定程度上受废名的影响,但是更辩证一些。所谓“文生情”就是,文章的格套、行文的文势、语言表达的习惯等因素对文章内容、情节和情感的生成、促迫作用。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⑤ 朱英诞手稿:《(花下集>后序》,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⑥ 朱英诞手稿:《从玉溪生说起》,一九八一年四月九日。
    ⑦ 朱英诞手稿:《“遂迷不复得路”:(夜窗集)代序》,写作日期不详。
    ① 朱英诞手稿:《题自己的试卷》,写作日期不详。
    ② 朱英诞手稿:《重新想到谢朓的诗》,一九七三年三月二十日。
    ③ 朱英诞手稿:《序》,一九七三年九月四日。
    ④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33页。
    ⑤ 朱英诞手稿:《我所理解的“自由”》,一九七三年二月三十日。
    ⑥ 朱英诞手稿:《<新绿集)后序》,写作日期不详。
    ⑦ 朱英诞手稿:《我们怎么办:代序》,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⑧ 朱英诞手稿:《(刍狗集)序》,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
    ⑨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1919年10月。
    ⑩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1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2 废名的“格式”是一个意义复杂的称谓,他有时称其为“调子”。
    ① 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③ 朱英诞多次引述南朝陆厥《与沈约书》中词句,表达自己重视修辞的意见,见手稿《从玉溪生说起》等文。
    ④ 诗文的调、格等。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① 朱英诞手稿:《(深巷集)题记》附记,一九七二年五月九日。
    ② 《毛诗序》,《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④ 这方面的观点参见程继龙:《炎炎红烛照死水:对闻一多新诗实践的几点思考》,《星星诗歌理论》中旬刊,2013年4月。
    ⑤ 孙玉石:《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 以上三则出自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9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④ 朱英诞手稿:《远水》题解后记,写作日期不详。
    ① 诗的主题,本质上属于经验(情感、感觉、知性等),是诗性体验的结果,诗性体验所能体验到的经验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研究中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一一罗列出来,本章就选取几个大的,有统摄意义的经验的类型,概括出来,试图阐释它们的内涵、形态和产生机制等,以期由点带面地描绘出朱英诞新诗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图景。
    ①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32页。
    ② 朱英诞手稿:《飞鸟》附记,写作日期不详。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5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
    ③ 朱英诞手稿:《我赞成日常生活的诗》,写作日期不详。
    ④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⑤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0页。
    ① 朱英诞手稿:《(延命集)后序》,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① 朱英诞手稿:《<水边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① 朱英诞手稿:《<春草集)后序》,写作日期不详。
    ① 朱英诞在《诗抄》一文中提出这一概念,参见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陈均进一步界定了这一概念,认为“废名圈”成员主要为程鹤西、沈启无、朱英诞、黄雨及一批接受废名、朱英诞影响的诗人。其中大多数诗人特别是林庚、沈宝基、黄雨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见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
    ② 钟嵘:《诗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③ 朱光潜:《陶渊明》,《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④ 参见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第三章“从陶渊明到王绩”的相关论述。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②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③ 朱英诞手稿:《长夏读陶集偶作》后记,《风满楼诗·丙稿》,写作日期约为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
    ① 朱英诞手稿:《诗人画像(八首)》附记,《逆水船·卷三》,一九四四年六月。
    ② 出自朱英诞旧诗手稿《风满楼诗》,写作日期不详。
    ③ 朱英诞:《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诚斋评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订,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23页。
    ④ 出自朱英诞手稿残稿,题目、写作日期不详。
    ①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5页。
    ② “汉典”为汉语辞书网站,比较流行,可以看出“田园”一词在当下的意义流变情况。
    ③ 刘蔚:《田园诗义界新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④ 陆机:《文赋》,《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① 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现代文学的文化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 朱英诞手稿:《李商隐笔下的武则天》,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八日。
    ① 朱英诞手稿:《花下集》序,一九八零年四月十五日。
    ② 参见朱英诞手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战后,一个混乱时代,大家惟有时付之沉默,仿佛躲避到中世纪黑暗的清静寺院里去了”,这是朱英诞对时代的简要概括,参见《槿花集》序,署名“石龙”,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廿二日。
    ③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页。
    ④ 朱英诞手稿:《深巷集》序,一九五九年七月十二日。
    ① 朱英诞手稿:《自然与诗:病中答客问》,写作日期不详。
    ②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③ 朱英诞手稿:题目、写作日期不详。
    ④ 朱英诞手稿:《鲜藻集》后序,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九日。
    ①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32页。
    ② 朱英诞手稿:《飞鸟》附记,写作日期不详。
    ③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5页。
    ④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
    ⑤ 朱英诞手稿:《“不干涉主义”与诗(代序)》,写作日期不详。
    ① 朱英诞手稿:题目不明,一九七五年三月十四日。
    ① 朱英诞手稿:《代序》,一九八○年一月廿五日
    ② 朱英诞:《冬叶冬花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317页。
    ① 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① 朱英诞手稿:《李商隐笔下的武则天》,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八日。
    ② 朱英诞手稿:《小园集》序,一九三六年。
    ③ 朱英诞手稿:《支园小记》,一九七三年八月。
    ④ 朱英诞手稿:《夜雪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① 意为大胆、自由地进行抒写。对此,朱英诞的论述较为分散,参见朱英诞手稿:《刍狗集》序,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断虹集》后序,写作日期不详,等等。
    ② 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5-9页。
    ① 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页。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刘福堂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程小平、王希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8页。
    ③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程小平、王希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0页。
    ④ 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⑤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曹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① 朱英诞手稿:《自然与诗:病中答客问》,写作日期不详。
    ② 朱英诞手稿:《诗人画像(八首)》附记,诗集《逆水船》,一九四四年六月。
    ① 伊沃纳·杜布莱西斯:《超现实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3页。
    ① 朱英诞手稿:《槿花集》序,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廿二日。
    ② 朱英诞手稿:《孤立主义:我对诗的态度》,一九七一年十月十八日。
    ① 从语义角度分析,意象是词、词组或句子陈述出来的意义单位。逻辑意义决定这一单位能否成立,诗性意义决定其能否成为意象,参见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②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1919年10月。
    ③ 梁宗岱:《象征主义》,《文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
    ④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4卷第1期,1933年11月。
    ①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② 克林斯·布鲁克斯认为诗歌结构是指“一种统一性原则,似乎可以平衡和协调诗的内涵、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③ 朱英诞:《梅花依旧: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订,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工资,2011年版,第233页。
    ① 朱英诞手稿:《(伐木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② 朱英诞手稿:《我赞成日常生活的诗》,写作日期不详。
    ① 朱英诞手稿:《知春亭谈艺:代序》,一九七五年。
    ② 朱英诞手稿:《谈真诗》,一九七二年六月八日。
    ① 转引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② 朱英诞手稿:《诗人画像》附记,诗集《逆水船》卷三,写作日期不详。
    ③ 唐湜:《论意象》,《新意度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0页。
    ④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① 朱英诞:《冬叶冬花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 戴望舒:《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新诗》第1卷第2期,1936年11月。
    ① 参见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30页。
    ① 朱英诞手稿:《TS.Eliot诗论拾零》,写作日期不详。
    ① 波特莱尔:《维克多·雨果》,《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② 波特莱尔:《维克多·雨果》,《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① 朱英诞手稿:《“獭祭鱼”:一种诗法》,写作日期不详。
    ②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①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③ 干天全:《论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④ 朱英诞手稿:《(春草集)后序:纪念写诗四十年》,写作日期不详。
    ① 向明:《重见埋没的辉煌:发现朱英诞和他的(冬叶冬花集)》,《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① T·S·艾略特:《诗的社会功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43页。
    ②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1919年10月。
    ③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新诗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1期。
    ② 戴望舒:《诗论零札》,《现代》,1932年第2期。
    ③ 朱英诞手稿:《最初的五年((仙藻集)后序):纪念写诗四十年》,1973年5月4日。
    ④ 废名、朱英诞:《梅花依旧》,《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0页。
    ⑤ 指在废名诗艺、诗学影响下形成的,以林庚、朱英诞、黄雨等诗人为主要成员的三四十年代北平现代诗人交往、创作的诗歌圈。参见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总第六辑)。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328页。
    ⑧ 朱英诞讲废名的《妆台》一诗时有较集中的论述,原话为“其理智乃情感之化身”、“但试问这点高高的感情若没有感觉之母,难道是从天空中落下的?”参见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⑨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⑩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11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12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13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① 钱玄同在《(尝试集)序》中说:“中国古人造字的时候,语言和文字必须完全一致。因为文字本来是语言的记号,嘴里说这个声音,手下写的就是表这个声音的记号。”文中多谈《尝试集》文字的运用特点。钱对文字的认识,还缺少诗学价值,具有语音中心主义的意味。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语言和文字并用,也谈到文字的诗句内部用字的和谐问题。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中说:“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文字是“form”。闻一多《诗的格律》谈节奏、格律问题时注意到“字”的问题,把文字和“绘画美”联系了起来,并特别指出中国文字是象形的,不能忽略视觉一层。梁宗岱在《谈诗》、《象征主义》等文章中很关注文字问题,考虑到“文字本身音义间密切的关系”和作者的感觉幻想之间的关联。最著名的是废名在《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等文中提出的新诗应该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的观点,废名流露出强烈的字本位精神,文字取代语言,成为废名诗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② 废名:《以往的诗文学与新诗》,《文学集刊》,1943年第1期。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9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⑤ 陈爱中:《内视点与想象: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语言诗学》,《齐鲁学刊》,2010年第2期。
    ① 吴晓东:《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导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0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③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 参见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① “严密化”的说法来自王力,参见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48页。
    ① 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② 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 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 雅各布森出于对现代语言学的深刻认识和对现代诗学的敏锐感受,较早提出了语言的“自我指涉性”问题,参见罗曼·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① 参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异域特色和结构主义》,《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7页。
    ② 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①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0页。
    ②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 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1页。
    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异域特色和结构主义》,《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① 罗曼·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② 朱英诞手稿:《花下集》跋,写作年代不详。
    ① 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李双志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② 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 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① 郑敏:《诗的内在结构》,《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② 郑敏:《诗的内在结构》,《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③ 陈超:《谈现代诗的结构意识》,《诗刊上半月刊》,2004年第13、15期。
    ① 戴望舒:《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新诗》第1卷第2期,1936年11月。
    ② 以上三则出自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③ 参见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⑥ 参见朱英诞手稿:《<深巷集>题记》附记,一九七二年五月九日。
    ⑦ 参见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⑧ 一种特殊的诗性思维,参阅第一章第二节的相关论述。
    ① 周作人:《晨报副刊·觉悟》,1922年6月21-22日。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⑤ 朱英诞对这一经验多有记述。参看朱英诞手稿:《<浅水集>序》,一九四九年冬
    ⑥ 例如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句“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① 詹姆逊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在当代文化上的表现形态就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把思维、存在的经验和文化的产品都空间化了,因而更加变幻不定,而稍前的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时间化。这里援引这一观点,并非是说朱英诞的思想是后现代化的,而是说诗人的探索,是比较超前的,在诗歌结构这一点上,有空间化的特征。长远一点看,时间的空间化,在中国诗歌中也是早有其源头的。参见詹明信(即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等编,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章节。
    ② 郑敏:《诗的内在结构》,《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① 吴晓东对此诗做过分析,参见:《邻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页。
    ① 参看第四章第二节的相关论述。
    ①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 朱英诞手稿:《(秋梦录)后序》,一九七三年八月六日。
    ① 波特莱尔:《维克多·雨果》,《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② 波特莱尔:《论泰奥菲尔·戈蒂耶》,《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③ 波特莱尔:《维克多·雨果》,《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④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31-133页。
    ① 朱英诞:《苦吟诗人李贺(长吉评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工资,2011年版,第25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⑦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① 朱英诞说:“长吉的‘病骨’无疑是双重的,既是精神上的,也是肉体上的。”参见朱英诞:《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陈均、朱纹编订,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3页。在《蓝天:李贺赞》一诗中写道:“你的宁静高出了肉体/那蓝天,正当秋深的夜/拥抱着四海和桑田/而永恒的蓝天高于一切”。
    ②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③ 马拉美:《马拉美全集》,葛雷、梁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① 马拉美:《马拉美全集》,葛雷、梁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②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48页。
    ① 瓦莱里:《文艺杂谈》,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② 波特莱尔:《维克多·雨果》,《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③ 马拉美:《谈文学运动》,《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④ 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郭洋生译,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6页。
    ⑤ 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⑥ 孙玉石:《导言: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中国新诗总系》第2卷,孙玉石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波特莱尔:《论泰奥菲尔·戈蒂耶》,《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 陈本益:《西方纯诗论考论》,《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6期。
    ③ 瓦雷里:《纯诗》,《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④ 朱英诞手稿:《读贺方回诗后:(花下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⑤ 朱英诞:《诗之有用论》,《鲜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42-143页。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③ 朱英诞手稿:《(浅水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④ 朱英诞手稿:《(槿花集)代序》,一九八○年一月九日。
    ⑤ 朱英诞手稿:《(深巷集):纪念写诗四十年》,一九七二年五月九日。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① 朱英诞手稿:《(仙掌集>序》,写作日期不详。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③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④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第4卷第1期。
    ① 朱英诞:《谈象征诗:兼答吕浦凡君》,《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45页。
    ② 瓦雷里:《论文选·纯诗》,《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③ 瓦雷里:《论文选·纯诗》,《象征主义、意象派》,黄晋凯等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① 此手稿写于1944年,由此可见朱英诞所说的“十年间”是从1935年开始算起的,也即从他开始新诗写作初算起的。
    ② 朱英诞:《<逆水船>序》,《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50页。
    ③ 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1970-1950》第5卷,章安祺、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④ T·S·艾略特:《波德莱尔》,《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11页。
    ⑤ T·S·艾略特:《波德莱尔》,《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8页。
    ⑥ 热拉尔·热奈特:《诗的语言,语言的诗学》,《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26页。
    ① T·S·艾略特:《从爱伦·坡到瓦莱里》,《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 T·S·艾略特:《从爱伦·坡到瓦莱里》,《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③ 朱英诞手稿:《远水》自序,写作日期不详。
    ④ 朱英诞手稿:《刍狗集》序,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
    ① T·S·艾略特:《玄学派诗人》,《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9页。
    ② 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1970-1950》第5卷,章安祺、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页。
    ③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页。
    ④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页。
    ① 朱英诞:《谈象征诗:兼答吕浦凡君》,《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陈均、朱纹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44-145页。
    ② 朱英诞手稿:《T·S·Eliot诗论拾零》,摘录日期不详。
    ①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① 朱英诞在诗行后自注:“非洲有一条小河向西流,愈流去海愈远。李白的诗里也有双溪,向北流”,参见朱英诞手稿:《远水》题解,作者自注写作时间为一九四七年春。
    ② 在随笔中,“风”在朱英诞的理解中,就是风雅传统,就是文化传统。例如朱英诞说:“在中国古老的规范里,诗有个诨号,即是:‘风’,它本身就饱含着诗的情操而为人们所向往。从“风”的精神或本质来看,诗与格律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吧?”参见朱英诞手稿:《风》,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三日。
    ① 这里参考了袁可嘉的观点,参见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② 罗小凤:《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探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② 朱英诞手稿:《秋冬之际》(《磨蚁集》代序),写作日期不详。
    ③ 又名《长吉评传》,一九七八年六月。
    ④ 又名《诚斋评传》,一九八三年秋。
    ⑤ 朱英诞说:“年轻的时候,我读到过一本《李长吉评传》,王礼锡著,神州国光社出版……回想起来,令人怀念”,“我读长吉专集时却较晚,大约是一九四零年秋以后我已任教时事。”参见朱英诞手稿《苦吟诗人李贺》后记;又说“予三十八岁时偶在坊间得睹徐山民重刻本《诚斋诗集》,经目经心,竞未能及时买归,终于失之交臂!”参见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由此推算,朱英诞接触李贺、杨万里,都至少在三十年以上。
    ⑥ 朱英诞手稿:《“鬼才”下》,《苦吟诗人李贺》。
    ⑦ 朱英诞手稿:《苦吟与晦涩》,《苦吟诗人李贺》。
    ⑧ 朱英诞手稿:《“鬼才”下》,《苦吟诗人李贺》。
    ① 《苦吟诗人李贺》中引述此话凡三次。朱英诞从明人《唐音癸签》中转引元代陈绎曾《吟谱》中的话。此语意思不够明晰,在引述中朱英诞也没有做明确的界定。从字面看有两种意思:李贺作诗源出《离骚》和谢灵运,反万物又能获致万物的神髓;反万物,反倒能通过这种悖逆的、异常的方式获致万物的神髓。不管哪一种,语意都指向强调李贺诗意地把握事物的方式的反常与独特。
    ② 朱英诞手稿:《自题李长吉评传并序二首》,《苦吟诗人李贺》。
    ③ 语出张耒《岁暮福昌怀古·李贺宅》。
    ④ 朱英诞手稿:《怪丽的故乡:昌谷山居》,《苦吟诗人李贺》。
    ⑤ 朱英诞手稿:《“鬼才”下》,《苦吟诗人李贺》。
    ⑥ 朱英诞手稿:《“鬼才”下》,《苦吟诗人李贺》。朱英诞明显吸收了钱钟书的相关观点,他说:“盖此派(即朱英诞所谓“苦吟派”)之说,以为造化虽备众美,而不能全善全美,作者必加一番简择取舍之功……二则主润饰自然,功夺造化”,参见钱钟书:《谈艺录》第十五则,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53页。
    ⑦ 语出李维桢:《昌谷诗解序》。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⑥ 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① 朱英诞手稿:《“鬼才”上》,《舌吟诗人李贺》。
    ② 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③ 借用穆木天的说法,参见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1926年3月16日。
    ④ 参见王南:《“苦吟”诗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李定广:《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⑤ 语出贾岛《送无可上人》。
    ⑥ 张炎《词源》卷下。
    ⑦ 朱英诞手稿:《李贺评传后序》,《苦吟诗人李贺》,一九八三年六月三日。
    ⑧ 朱英诞手稿:《苦吟与晦涩》,《苦吟诗人李贺》。
    ⑨ 语出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记苏东坡语。
    ⑩ 参见钱钟书:《谈艺录》第七则,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0页。
    11 朱英诞引证二樵评语“有至理在焉”,并说“千载知音,名不虚传。”参见朱英诞手稿:《讽刺与同情》,《苦吟诗人李贺》。又借助杜牧评价李贺“长在理外”说:“没有任何人规定做诗一定要合乎逻辑,或富有理性。也许独独‘儒家’要诗人合于‘伦理’吧?实际上却行不通。”参见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① 朱英诞手稿:《“鬼才”上》,《苦吟诗人李贺》。
    ② 朱英诞手稿:《苦吟与晦涩》,《苦吟诗人李贺》。
    ③ 朱英诞手稿:《讽刺与同情》,《苦吟诗人李贺》。
    ④ 不难想见,朱英诞这一主张,与胡适、废名等人新诗意见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真诗”与“自由诗”的关
    系在朱英诞这里,也是辩证的。“自由诗”是新诗发展到三十年代之后的先锋形态,是一种普遍理想;而“真诗”是朱英诞对理想的自由诗的个性化命名,比较而言更偏重强调自由诗的内在品质。可参考第一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一节的相关论述。
    ⑤ 朱英诞手稿:《“鬼才”下》,《苦吟诗人李贺》。“苦吟”是一种天行健的精神,朱英诞又用浮士德精神来解释这种苦意做诗的精神。参见朱英诞手稿:《一幅减笔画》,《苦吟诗人李贺》。
    ⑥ 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⑦ 朱英诞手稿:《苦吟与晦涩》,《苦吟诗人李贺》。
    ⑧ 孙玉石:《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 自由诗是三十年代以后现代派诗人的共同理想,废名、南星、戴望舒等都是如此。
    ② 朱英诞手稿:《(延命集>后序:纪念写诗四十年》,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九日。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
    ④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⑤ 参见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⑥ 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⑦ 朱英诞手稿:《长吉“歌诗”的来源》,《苦吟诗人李贺》。
    ① 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②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③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
    ④ 朱英诞手稿:《苦吟与晦涩》,《苦吟诗人李贺》。
    ⑤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⑥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 参见废名《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一文。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①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②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③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④ 朱英诞手稿:《传统与创新》,《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活法”,不单是杨万里的独创,整个南宋诗坛很多人在讲。钱钟书说:“圆活也者,诗家靳响之公,而非一家一派之私言也”,参见钱钟书《谈艺录》三二则。
    ⑤ 朱英诞手稿:《“活法”与生新》,《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⑥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① 杨万里:《杨万里选集》引言,周汝昌编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2页。
    ② 当然,不排除朱英诞受过周汝昌观点的影响,朱英诞阅读杨万里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周汝昌选注《杨万里选集》及写那篇著名的引言,是在六十年代初,从朱所写评传的行文中也能明细那感受到。周汝昌选注:《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③ 朱英诞手稿:《诚斋何许人也》,《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④ 朱英诞手稿:《‘不薄今人’》,《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⑤ 朱英诞手稿:《诚斋的诗》,《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⑥ 朱英诞手稿:《序》,《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此手稿中朱英诞提供了他1960年在北京图书馆查阅杨万里诗文资料的清单,罗列了明清之际杨万里诗文集的多种版本。
    ⑦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⑧ 朱英诞手稿:《“诗近田野”》,《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⑨ 杨万里:《诚斋易传》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⑩ 杨万里:《诚斋集》卷9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杨万里:《诚斋集》卷6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英诞手稿:《小结》,《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① 程继龙:《诗歌,精神生存术:读朱英诞新诗》,《扬子江诗刊》,2014年第2期。
    ② 参见朱英诞手稿:《孤立主义:我对诗的态度》,一九七一年十月十七日。
    ① 朱英诞手稿:《笑与“不笑”》,《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② 朱英诞手稿:《“诗近田野”》,《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③ 朱英诞手稿:《“诗近田野”》,《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
    ④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朱英诞集》,待出,共10卷,包括新诗4卷、诗歌翻译及其他1卷、散文2卷、旧体诗2卷、学术1卷。
    朱英诞:《冬叶冬花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陈均编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英诞:《仙藻集·小园集:朱英诞诗集》,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朱英诞:《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朱英诞:《朱英诞诗文选:弥斋散文·无春斋诗》,朱纹、武冀平编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朱英诞:《无题之秋》,北平:开明书店经售,1935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戴望舒:《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宗白华:《艺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唐湜:《新意度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袁可嘉:《现代诗论·英美诗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郑敏:《中国诗歌的古代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批评文集》,杨扬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废名:《废名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废名:《废名讲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庚:《林庚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庚:《林庚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沈启无:《苦雨斋文丛·沈启无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学丛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桃洲:《现代汉诗的诗性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眉睫:《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吴晓东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吴晓东:《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洁宇:《荒原上山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诗歌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一川:《王一川文学批评讲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现代文学的文化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李贺:《李贺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杨万里:《杨万里选集》,周汝昌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杨万里:《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万里:《诚斋易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严羽:《沧浪诗话校译》,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吕思勉:《理学纲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施议对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竺可桢:《物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大明:《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J·刘若愚:《中国诗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等编,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刘福堂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程小平、王希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曹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李双志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波特莱尔:《波特莱尔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法]马拉美:《马拉美诗全集》,葛雷、梁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法]瓦莱里:《文艺杂谈》,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法]瓦雷里:《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英]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郭洋生译,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法]伊沃纳·杜布莱西斯:《超现实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美]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美]艾略特:《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李赋宁、杨自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美]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1970-1950》第5卷,章安祺、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苏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卡希尔:《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瑞典]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美]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孟华:《文字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T·s·Eliot. Selected Essays. 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 24 Russell Square, P18.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叶琼琼:《论穆旦的诗歌语言》,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尚文祥:《废名新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马雪洁:《废名与朱英诞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歌艺术比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倪贝贝:《朱英诞新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罗燕玲:《论朱英诞诗歌的意象艺术》,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伍姣丽:《朱英诞旧体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郑敏:《诗的内在结构》,《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
    孙玉石:《新诗与传统关系断想》,《诗探索》,2000年第1辑。
    孙玉石:《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孙玉石:《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探求》,《中国文化研究》,1993 年第2期。
    孙玉石:《他的诗“更新,而且更是中国的了”:林庚诗学探寻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联系》,《北
    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泽龙:《废名的诗与禅》,《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阎福玲:《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中州学刊》,1995年第6期。
    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罗小凤:《“晚唐诗热”现象的诗学启示透析》,《南方文坛》,2011年3月。
    罗小凤:《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罗小凤:《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探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罗小凤:《诗言“感觉”:20世纪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张洁宇:《现代派诗人对传统诗学的重释》,《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4期。
    张洁宇:《“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张洁宇:《新诗的“有形”与“无形”:以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为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程光炜:《九十年代诗歌:叙事策略及其他》,《大家》,1997年第3期。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陈本益:《西方纯诗论考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张桃洲:《重解废名的新诗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曹万生:《论现代派的知性诗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张松建:《“新传统的奠基石”:吴兴华、新诗、另类现代性》,《新诗评论》,2007年第1辑。
    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其另类现代性:从朱英诞谈中国新诗中的“传统与现代”》,《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
    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设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陈爱中:《内视点与想象: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语言诗学》,《齐鲁学刊》,2010年第2期。
    陈超:《谈现代诗的结构意识》,《诗刊上半月刊》,2004年第13、15期。
    张桃洲:《古典与现代之辨:新诗的第三条道路:以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为中心》,《社会科学 研究》,2010年第1期。
    彭金山、刘振华:《“美丽的沉默”与时代的错位:论现代诗人朱英诞的诗歌艺术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陈茜:《浑圆与清浅:废名与朱英诞新诗比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诗人的镜像自我》,《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向明:《重见淹没的辉煌:发现朱英诞和他的<冬叶冬花集>》,《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蔡庆生:《妙在不名言》,《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徐守忠:《朱英诞先生的诗》,《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陈萃芬:《朱英诞的生平与创作(1913-1983)》,《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马雪洁:《沉默的冥想者:诗人朱英诞研究述评》,《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马正峰:《朱英诞研究综述》,《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
    倪贝贝、王泽龙:《朱英诞、废名新诗理论比较研究》,《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倪贝贝:《朱英诞新诗理论初探》,《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程继龙:《诗歌,精神生存术:读朱英诞新诗》,《扬子江诗刊》,2014年第2期。
    程继龙:《炎炎红烛照死水:对闻一多新诗实践的几点思考》,《星星诗歌理论》中旬刊,2013年4月。
    陈子善:《发掘文学史的“失踪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17日。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干天全:《论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1期。
    陈学祖:《含蓄蕴藉之美的发现:现代诗人的唐宋诗词观》,《江汉论坛》,2010年第8期。
    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文史哲》,2009年第6期。
    王南:《“苦吟”诗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李定广:《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刘蔚:《田园诗义界新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姜飞:《“修辞立其诚”新解》,《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竺可桢:《唐宋诗中的物候》,《文苑》,2010年第1期。
    《诗刊》,1986年第8期。
    《诗探索》,2000年第1辑。
    《新诗评论》,2007年第1辑、2007年第2辑。
    《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诗评人》,2008年总第9期。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
    《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1919年10月。
    《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1期。
    《文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
    《人文杂志》,1937年第1卷第2期。
    《文学集刊》第1辑(1943年)、第2辑(1944年)。
    《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晨报副刊》、《现代》、《星火》、《新诗》、《辅仁文苑》、《风雨谈》、《中国公论》、《艺文杂志》、
    《新民声半月刊》、《中国文艺》、《艺术与生活》、《北大文学》、《天地》、《华北日报副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