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废名的姿态近乎遗世独立。他没有像众多作家那样选择与历史主潮共舞,而是以坚定的反进化论立场和反现代性叙事,铺展开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人文主义思考。这种站在主流旁侧,不与时代为伍的边缘性姿态,使废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排斥和贬抑的地位,生前身后都忍受着“光荣的寂寞”。然而废名的意义或许正在这种边缘性的姿态中,当他以一个被历史推入边缘的新文学作家的独特视角,孤独而执著地关注着时变与永恒时,他为世人留下的“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也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正是以废名所持守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为基点,审视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废名坚持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现代科技工商对生命与人性产生的异化力量相抗衡,并在此现代人文主义文化倾向的引导下,建立其魅力独具的艺术时空。本文力图通过对废名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解读,发掘隐于废名晦涩文本与多变文体背后的内在根基。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首先确认废名另类的文学书写所彰显的特异的人文姿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废名小说以独特的人文主义视角,展开对乡村中国的文学想象,勾画出独具人文色彩的诗意田园和乡村大地上“月逐坟圆”的永恒生死。在废名的文学视界里,田园上诗意的栖居和生死间超然的坦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在现代性的喧嚣中它们当被永久留存。于是,当同时代的作家随历史进步的激流挞伐现实时,他却“对现实闭上眼睛”,以纯情写田园,以慈悲悟生死,在“纯”与“慈”的目光中,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独特的反现代性主题。这一文学主题的思想根基来源于废名独特的宇宙观——废名反对线性进化的时间观,倾向于佛教既永恒又循环的时间观,在此立场上,他对20世纪无与匹敌的进化论思想提出坚决质疑和批判,指斥进化论不具有普遍的科学真理性,称其在社会道德领域乃是一个无端的妄想,并提出了反对唯科学主义的主张。在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废名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学思想和儒家伦理的强烈认同,构建了价值独立的边缘视域,在与主流文学的对峙性关系中,完成了他另类的文学书写。
     由于废名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根植于其佛学信仰和儒学思想之中,本论第二章主要对废名的佛学思想予以解读。作为一位笃信佛学的现代文学作家,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废名创作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本章通过对《阿赖耶识论》的全面解析,具体梳理了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确认废名所信并非如某些评论家所断言的是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第三章主要探讨废名的儒学思想。1922年至1937年,废名作为京城里的新文学作家,其思想与创作表现为会通儒佛,以佛学为主色调;1937年至1946年,废名避战乱于黄梅,成为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乡村知识分子,佛教的生命价值观已无法满足其对人间现实的思索,自幼濡染的儒学思想以根深蒂固的民间力量影响并重塑了废名的思想和人格,以良知为中心的道德主体成为废名这一时期和此后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和生命进向。在废名的儒学思想中,对儒学宗教意蕴的开掘是其用力甚重的一笔。作为一个拥有着浓厚宗教情绪的学者,废名在儒佛对比中发现儒学乃是入世的宗教,它在对天命的敬畏中构建宗教性的超越之境,在现世伦理中完成由凡入圣的生命实践,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实现会通幽冥古今的至高境界。以宗教情怀解读儒学,废名的理解或有偏颇,却无疑深化了对儒学的认识空间。
     第四章主要阐释废名的美学思想。与其游走于儒佛之间的思想理路相一致,废名的美学思想也是在佛教美学与儒家美学之间游弋。30年代是废名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的高峰,悟得“人生如梦”的废名,在理论和创作上全面诠释了其佛教美学观。废名“梦”的美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受波德莱尔、莎士比亚影响对“梦”之幻美的迷恋,其二是受李商隐诗歌启发对“梦”之自觉的刻画,其三是在大乘佛教之唯识学思想引领下,步入“人生如梦”的佛法的境界,将美学思想与人生哲学合而为一,彼此贯通。废名“梦”的美学观从西方文学的影响出发向中国传统文学回归,最终在大乘佛法唯识学的证悟中获得圆满。但是,由于佛法的证悟理则并不为科学的逻辑思维所认同,废名的“梦”的美学最终演化成为世俗世界难以解析、艺术世界魅力独具、佛法世界境界独立的“人生如梦”的美学观。废名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借一枝“梦中彩笔”',取“幻中之幻”,造“明镜”“空花”,通过绘虚幻现实之幻象,画如梦人生之空灵,完成了他以“空”为核心的美学镜像建构。40年代,废名的美学思想随着其儒学转向而折入儒家美学。此时,避战乱于黄梅的废名,倾心俯就于乡村中国的历史真实与现实痛苦,抛却虚空,脚踏实地,对生生不息、传承于乡土民间的生命形式——乡风民俗进行深入考察,他从道德的规约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心灵的教化功能和文化的认同功能等方面对传统民俗进行人文解读,从而对儒家美学思想之“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做出了现实的应答。
     本文通过对废名思想的系统考察发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之现代人文视域下,作为一个曾经被逐出文学史视野的客观存在,废名以独特的生命履历和人文姿态呼应着时代大潮的变幻,其独特的思想历程伴随着另类的文学文本,在现代文学的历史时空中散发出特异的迷人的魅力,废名的意义由此彰显。
In the moderni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20~(th)century, Fei Ming has an almost unique standing.Unlike most writers who identified with the mainstream of the history,he shows his humanist reflection on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20~(th)century with anti-evolutionist position and anti-modernist narration. His choice made him the excluded and the restricted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lived and died in"glorious loneliness".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Fei Ming may lie in his stance of non- mainstream.As he eyed the changes and eternities obstinat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o- literature writer,the " history forgotten by many historians" he left for the world obtained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adopts Fei Ming's modern humanist view as a basis to survey how,in the moderni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Fei Ming insisted on countering the alienating forces of rationalism,scientificism,moder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Guided by the modern humanist cultural inclination,Fei also established his unique realm of art.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Fei Ming's latent foundation behind his texts of obscurity and style of levity by explicating Fei Ming's modern humanist idea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unique humanist position of Fei Ming's alternative literary narration.In the moderni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literature,Fei Ming's novels developed the imagination for the rural China,depicted the humanist-flavored pastoral countryside as well as the death and life going on eternally there from a unique humanist view.In Fei Ming's view,the pastoral existence and ease toward life and death are of the most eternal value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shall be preserved and valued in the ado of modernity.Hence,as most of the modern writers are criticising the reality,he"closed his eyes to reality" and depicts the pastures with pure feelings.He understands death and life with mercifulness.Viewing reality with mercy and pureness, he constructed the special anti-modernism themes in China.This theme derives from Fei Ming's unique view of the universe.He embraced the cyclical and eternal view of time advocated by Buddhism,and opposed the linear view.From this assumption he criticized and challenged the evolutionary ideas dominant at the time.He pointed out that evolution theory is not a universal truth,and it's only a groundless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realm of social morality.Dur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Fei Ming's strong identification wi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endowed him with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He accomplished his alternative literary narration in conflicting with the mainstream.
     As Fei Ming's modernist humanism is rooted in his belief i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the second chapter aims at interpreting Fei Ming's ideas of Buddhism.As a modern writer deeply believing in Buddhism,Fei Ming's Buddhism writing"The theory of a^laya"has always been ignored by scholars.This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m of Fei Ming's Buddhism-based work not comprehensive.This thesis aims at grasping the essentials of Fei Ming's belief of Buddhism,through analyzing his "The theory of a^laya".His grasp is the school of kong and you of the Mahayana and Vijnapti-ma^trata^,his family belief that is not in Zen but in Buddhism are the foundation of Fei Ming's ideas of Buddhism,which became clear in his debates with scientificism and neo-Vijnapti-ma^trata^.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Fei Ming's Confucianism ideas.From 1922 to 1937, Fei Ming became a neo-literature writer in Beijing whose idea and works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though Buddhism inclination was relatively more prominent.From 1937 to 1946,Fei Ming took refuge from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countryside,and became a rural intellectual living at the lowest social stratum.The life values of Buddhism were no longer sufficient in aiding people reflect on reality The 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Fei Ming received from childhood and his experience with the folks reshaped Fei Ming's ideas and character.A moral entity centering on conscience became Fei Ming's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n his ideas of Confucianism, the exploration of religious meaning from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is also emphasized.Fei Ming discovered that Confucianism is equivalent to a worldly version of Buddhism,and it constructs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via worship of fatality.It accomplishes the practice of transcendence in worldly settings,and in the pursuit of unity between human and destiny.Adopting religion to understand Confucianism might not be orthodox,but Fei Ming's understanding undoubtedly adds dimension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fourth chapter is devoted to Fei Ming's esthetic ideas.In line with his posi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Fei Ming's esthetic ideas also wandered some where between these two fields,and finally settled in Confucianism.As the 1930s is the time when Fei Ming's writing and esthetic ideas peaked,and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that life is like a dream.His esthetic ideas manifested themselves in his theory and writings.This chapter focuses on Fei Ming's 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It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First is the fascination with the illusionary beauty of dream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Shakespeare.The second stage is when he got inspired by Li Shangyin's poems and started consciously portray dreams.In the third stage,he was guided by Vijnapti-ma^trata^,and integrated esthetic ideas with life philosophy to, achieve the Buddhism understanding of"Life is like a dream".
     Fei Ming's esthetic ideas of beauty star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gradually return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and finally consummate in the inspiration of Vijnapti-ma^trata^.Yet,inspirations from Buddhism reflection and debates are not accepted by scientific logics.Fei Ming's esthetics of dream finally developed into something of unique charms that is beyo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ular world.Fei Ming's writing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dopted the illusions to construct the mirrored reflections.By depicting the illusions of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emptiness of dream-like life,he completed his aesthetic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emptiness".
     In the 1940s,following Fei Ming's Confusianist conversion,his aesthetic ideas turned to Confucianist aesthetics.During this period,while seeking protection from war in Huangmei,Fei Ming recognised the historical reality and the suffering of Chinese village and dilligently devoted into the research of folk customs,which were energetic life styles passed down in Chinese villages.He made humanism interpretations of folk customs from different aspects,such as the regulating function of morality,aesthetic functions of arts,civilizing functions of souls and identifying functions of culture so that he offered realistic response to the Confucianist aesthetic idea ---- "observ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folk customs",and "learning lessons from the gains and losses".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on Fei Ming's ideas,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modern humanism field of vision in 20~(th)century China and as an actual existence who had been expelled from literary history for a time,Fei Ming echoed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with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humanism stand.Fei Ming's unique developing course of thought produced unconventional literary texts which exhibited attractive charm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demonstrated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the existence of Fei Ming.
引文
[1]周作人:《<枣>和<桥>的序》,《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2]李健吾:《<画梦录>-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3]吴小如:《废名的文章》,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1946年10月。
    [4]同上。
    [1]吴小如:《呼唤废名全集问世》,《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28日.
    [2]止庵:《莫须有先生传》,《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陈建军:《<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漫漶的“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2]蒋成:《废名诗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
    [3]冯健男:《人静山空见一灯--废名诗探》,《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4]痘弦:《禅趣诗人废名》,《中国新诗研究》,台湾洪范书店1982年版。
    [5]高恒文:《现代的与古典的--论废名的诗》,《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6]孙玉石:《以新诗文本解说进入大学课堂--重建现代解诗学思想杂记之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施蛰存:《一人一书》,《宇宙风》第32期,1937年1月1日.
    [1]李健吾:《<画梦录>.-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2]朱光潜:《<桥>》,《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7年7月。
    [3]格非:《废名的意义》,《塞壬的歌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丽华:《废名小说的“文字禅”--<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8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李健吾:《<画梦录>-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5页。
    [2]沈启无:《后记》,《文学集刊》1944年1月第2辑.
    [3]逢增玉:《废名小说隐含的反现代主题及其叙事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丁帆:《论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抒写》,《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陈国恩:《<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朱光潜:《编辑后记》,《文学杂志》1 9 3 7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
    [2]李健吾:《<边城>--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3]同上。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6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6页。
    [6]周作人:《周作人书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7]《刘半农日记(1 9 3 6年1月6日)》,《新文学史料》1 9 9 1年第1期。
    [8]朱光潜:《编辑后记》,《文学杂志》1 9 3 7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
    [1]乐黛云:《难忘废名先生》,《万象》2003年第1期.
    [2]罗成琰《废名的<桥>与禅》(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和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见第260页),均认为废名的佛教信仰属于禅宗。
    [1]丁文秀:《现代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孔范今:《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2]董桥:《让政治经济好好过个周末》,《乡愁的理念》,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姚琪:《最近的两大工程》,载《文学》5卷6期,1935年7月。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4]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157页·
    [5]刘皓明:《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与阿赖耶识》,《新诗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陈独秀:《法兰西近代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2]杜维运:《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94页。
    [3]胡适:《胡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页。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5页。。
    [5]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史》,《民铎杂志》,3卷5号,民国十一年十二月一日。
    [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4页。
    [7]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胡适:《胡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页.
    [2]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的讨论余兴》,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3]董增刚:《试析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主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4]王拭:《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7页。
    [5]王拭:《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页。
    [1]《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1]《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2]《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3]唐弢:《琐忆》,《人民文学》1961年9月号。
    [1]胡适:《从思想史上看中国问题》,《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2]杜亚泉:《精神救国论》,《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3]蔡元培:《我之欧战观》,《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0-721页。
    [5]周鼎:《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同上。
    [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
    [6]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7]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废名:《奠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345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沈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沈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沈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4]同上。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3][英]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 张岱云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0-761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同上。
    [5]沈从文:《现代中国文学的小感想》,《文艺月刊》第一卷五号,1930年12月15日.
    [6]李健吾:《(画廊集)--李广田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萧乾:《给自己的信》,《水星》第1卷第4期。
    [2]《<果园城记>序》,《师陀全集》第1卷(下),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3]沈从文:《<夫妇>篇后记》,《小说月报》,第20卷11号,1929年11月10日。
    [4]《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5]同上.
    [6]《<凤子>题记》,《沈从文全集》卷7,太原:北岳文艺出版杜2002年版,第79页。
    [7]《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1]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3]沈从文: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1]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页。
    [2]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177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4]废名:《说梦》,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页。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页。
    [4]废名:《黄梅初级中学同学录序三篇》,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5]汪曾祺:《文与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6]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38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98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399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页。
    [3]灌婴:《桥》,《新月》,1932年2月1日第4卷第5期.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同上。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4]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1]乐黛云:《难忘废名先生》,《万象》2003年第1期。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6]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223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3]同上。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3]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4]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1]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页。
    [3]董衡巽选编:《海明威谈创作》,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5页。
    [4]《<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辑。
    [1]转引自《文学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1]孔范今:《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2]李健吾:《<画梦录>-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1]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33页。
    [2]周作人:《<谈新诗>序》,废名:《谈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同上。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342页。
    [2]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3]《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4]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5]《俞平伯致胡适(1946年7月31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
    [7]张中行:《废名》,《负喧琐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8]废名:《<佛教有宗说因果>书后》,《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1]废名:《<佛教有宗说因果>书后》,《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2]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社会的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3]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57-59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6]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6]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7]同上。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4]同上。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1页。
    [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6]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冯思纯先生给笔者的信也证实了这一点。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6]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7]同上。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3]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1]杨厚均:《废名创作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冯思纯:《为人父.止于慈--纪念父亲废名诞辰100周年》,《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4期。
    [1]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序》,《佛学研究十八篇》下册附录一,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1]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2]钱理群在《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中称废名“南下归乡,隐居山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5页),杨联芬在《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一文中也称废名“有隐居乡间的实际行为,与古代隐逸士大夫最为相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同上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3]柳志英:《儿子眼中的梁漱溟》,《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3期。
    [4]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6]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1]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2]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6-88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26-28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5]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48-49页。
    [6]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21页
    [7]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79-80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23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4]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4-5页
    [5]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21页
    [6]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66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60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52-53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10页.
    [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49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4]废名:《一个中国人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46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6]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6-7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5]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4-85页。
    [1]郭齐勇:《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1998年第3期。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4-85页。
    [2]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33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36页。
    [4]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39-41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66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76-77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0页。
    [5]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6]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39-41页。
    [7]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39-41页。
    [8]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
    [2]刘述先:《论孔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第7页。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4]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5]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欢喜的话》手稿,第40-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欢喜的话》手稿,第41页.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6-88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27-28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40页。
    [2]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79-80页.
    [3]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87-88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废名:《废名诗集》,台北: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44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赘语》,《语丝》1925年2月16日第14期。
    [5]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4页。
    [6]废名:《废名诗集》,台北: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8页。
    [1]《<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1]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吴小如:《桥》,《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第1卷第3期
    [1]废名:《说梦》,《语丝》1927年5月28日第133期。
    [2]灌婴:《桥》,《新月》1932年11月1日第4卷第5期。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4]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2]转引自:刘皓明《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与阿赖耶识》,《新诗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5]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6页。
    [4]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5]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6]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7]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1]刘皓明:《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与阿赖耶识》,《新诗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1]废名:《阿赖耶识论.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3]同上.
    [1]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2]同上。
    [1]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2]同上。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223页。
    [4]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6]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7]同上.
    [8]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4]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1]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1]《大藏经》第31册,第6页。
    [2]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4]同上。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1]废名:《阿妹》,《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1]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2]刘皓明:《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与阿赖耶识》,《新诗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4]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5]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李泽厚:《孔门仁学》,李孝弟主编:《儒家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9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2]同上。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1]孔范今:《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2]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1]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2]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4]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2]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3]《谈谈风俗画》,《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4]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5]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2]废名;《五祖寺》,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3]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2号。
    [1]李健吾:《<画梦录>-何其含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2]转引自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110页。
    [3]恩格斯:《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史讲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3-524页。
    [1]废名:《三竿两竿》.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2]李振声:《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书屋》,2001年第7、8合刊。
    [3]周作人:《近代散文钞.序》,沈启无编:(《近代散文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废名:《中国文章》,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2]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3]废名:《<泪与笑>序》,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4]废名:《谈用典故》,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
    [5]废名:《<小园集>序》,《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6]李振声:《作为新文学思想资源的章太炎》,《书屋》,2001年第7、8合刊。
    [7]刘皓明:《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与阿赖耶识》,《新诗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周作人:《桥》,《书房一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2]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3]同上。
    [1]唐弢:《晦庵书话》,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7页。
    [2]转引自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2]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3]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2]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3]同上。
    [4]叶兆言:《郴江幸自绕郴山》.《作家》,2003年第2期.
    [5]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2]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4]止庵:《废名文集·序》,《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5]废名:《<泪与笑>序》,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1]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痖弦:《禅趣诗人废名》,《中国新诗研究》,台北:洪范书店1981年版。
    [3]王志健:《现代中国诗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4]张松建:《“新传统的奠基石”--吴兴华、新诗、另类现代性》,《新诗评论》2007年3月总第五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4-5页。
    [2]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1]废名:《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第79-80页。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序》,《土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废名:《竹林的故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废名:《阿赖耶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废名:《废名诗集》,台北:新视图出版公司2007年版;
    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止庵编:《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林呐 徐柏荣 郑法清主编:《废名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陈建军 冯思纯 编订:《废名讲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手稿:
    黄梅县政协教文卫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废名先生》,2003年版;
    陈建军:《废名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研读》,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郭济访:《梦的真与美--废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陈振国:《冯文炳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孔范今:《孔范今自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孔范今主编:《中国现代新人文文学书系》,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孔范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济南:明天出版社1990年版;
    黄万华:《中国与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赵家壁:《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台北: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德威:《中国现代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钱理群:《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杨联芬:《晚晴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义:《京派海派研究》(图志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国恩:《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汪耀进编:《意象批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逢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论中国现代写意小说与小说中的写意性》,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杜道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祁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书良:《六朝烟水》,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裕锴:《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文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方立夭:《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佛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池田大作、木口胜义、志村荣一:《佛法与宇宙》,卞立强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勒维尔马蒂厄·里卡尔:《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傅永聚、韩钟文主编:《20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方克立 主编:《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刘明武:《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重新认识道器并重的中华元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刘述先:《刘述先自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段德智译,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0年版;
    [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英]汤因比、厄本:《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耀垠:《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及其回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汤一介主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陈序经:《东西文化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方克立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兴勇:《论死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阔中的生存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