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实现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建筑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生态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学科和诸多因素,需要多学科的配合,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因此发展生态建筑,需要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构筑一个系统的实施体系。本文着重考察了中外生态建筑研究进展、生态建筑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对生态建筑的发展历史分阶段进行了梳理,在深入剖析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难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有所启迪,对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生态建筑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chitectural industry helps greatly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logical, society,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can be viewed as a practical way and idealistic choice for architectural industry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develop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It involves multi-disciplines and a range of factors. It also requires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ion and synthetically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ystematical setup for practice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ion, institution and operation.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explore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and the way to deal with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n the base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tudy China and abroad, and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for a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will directly affect China to realize her goa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引文
[1] 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建筑和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13.
    [2] 陈复,郝吉明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0.12.
    [3]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4] 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J].新建筑.1997.1:15.
    [5] 秦红岭.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生态建筑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65-68(97).
    [6] 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J].建筑.2002.12.:39-41.
    [7] 陈喆.当代生态建筑特性评析[J].《新建筑》2002(4):47.
    [8]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2002.
    [9] 邓波,王彦丽.建筑空间本质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67-70(90).
    [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1]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
    [12] 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13] 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建筑和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2.
    [14]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中国院士书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15]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6] 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J].建筑.2002.12:39-41.
    [17]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1997.
    [18]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19] 吴良镛.关于未来建筑学的几点思考(上)[J].建筑学报.1997.2:16-22.
    [20] 顾孟潮.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J].建筑师.1989.33:31-38.
    [21] 余谋昌.建筑的生态设计[A].顾孟潮,张在元.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2]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1997.
    [23]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4]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5] 数据来源:“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http://www.cin.gov.cn/meeting/default.htm. 2005-03-28
    [2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http://www.cin.gov.cn/meeting/default.htm.2005-02-23
    [27] 韩英,唐永忠,刘永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36-38.
    [28] 数据来源.:(中国智能建筑服务网)http://www.chnibs.com/2004-05-20.18:09:40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1]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2]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3]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http://www.dayoo.com/gb/node/2001-07/04/node-8.htm.(大洋网)
    [34] 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建筑[J].建筑学报.1998.11:54-56.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勘察设计司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文件汇编(1992-199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7:4.
    [36] 《建筑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http://www.chinacon.com.cn/zhengcefagui/iianzhu 112.htm (中国建设网)
    [37] 陈海忠.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6:40-41.
    [38]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9] (英)E.F.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40] (奥)刘煜.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3:58—60.
    [41] 张凯等.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42] 李宛华.世界生态建筑演义[J]www.people.tom.cn人民网《绿色家园》2004年第五期.
    [43]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2002.
    [4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http://www.cin.gov.cn/meeting/default.htm.2005-02-23.
    [45] 弗·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6]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47] 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74-77.
    [48]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中国院士书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49]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中国院士书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50]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51] (英)E.F.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52] 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50.
    [53] (英)E.F.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54]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1] 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5.
    [2]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3]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4] 弗·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刘大椿等.科学技术哲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
    [7] I.L_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倪文彦校,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 吴清仁、吴善淦.生态建材与环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11.
    [9] 杨志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10] 陈复、郝吉明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0.12.
    [11]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12]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2002.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16]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中国院士书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17]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1997.
    [18]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19]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0] (英)E.F.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21] 张凯等.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2]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3]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勘察设计司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文件汇编(1992-199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7
    [1] 李道增.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R]中国建筑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会议指导文集..
    [2] 徐宗平.香格里拉“生态建筑”模式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1
    [3] 陈茜.西方生态建筑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1
    [4] 尼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1
    [5] 汪维.生态建筑新技术发展迎来装饰装修材料发展的新机遇[C].2003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大会演讲论文集.2003.
    [6] 李道增.国际建筑界关于“生态建筑”的实践[J].世界建筑.2001.4.
    [7] 李大夏.“可持续发展”的纪念碑[J]新建筑.2003.2.
    [8] 余正荣.走向生态“人文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8.
    [9] 陈易.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
    [10] 于光远.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2).
    [11] 邓波.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哲学.2004.2.
    [12] 赵建军.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1).
    [13] 黄志斌,江泓.绿色设计及其自然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8).
    [14] 范冬萍,颜泽贤.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3).
    [15] 王兵.论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的四项原则[J].学术论坛.2003.6.
    [16] 何丛芊.建筑设计的生态意识[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31(3).
    [17] 荆其敏.生态建筑观[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18] 李玉堂.建筑学的第三次革命:走向生态建筑体系[J].新建筑.2000.3.
    [19] 罗玲玲.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3).
    [20] 邓波,罗丽.技术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J].科学技术哲学.2004.5:10-14(20).
    [21] 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2).
    [22] 潘雄伟.生态建筑的实践与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14(1):.
    [23] 韩英、唐永忠、刘永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
    [24] 《建筑地球环境与影响》(社)日本建筑学会,建筑地球环境特别研究委员会.1992.6
    [25] 《建筑环境·省一讲习会》日本(财)住宅.建筑省一机构.
    [26] 日本《公共建筑》NO.157期.
    [27] 王少南.发展中的国外生态建筑、健康建筑[J].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INFORMATION.1999.8.
    [28] 李道增、王朝晖.迈向可持续建筑[J].建筑学报.2000.12.
    [29] 宋晔皓.欧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概述[J].世界建筑.1998.1.
    [30] 余谋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
    [31] 叶耀先.21世纪建筑与住宅的方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32] 祁斌.日本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J].世界建筑.1999.2.
    [33] 陈易.生态文化与未来建筑[J].现代城市研究.200 1.1..
    [34] 刘志鸿.当代西方绿色建筑学理论初探[J].新建筑.2000.3.
    [35] 胡京.走向人道主义的生态建筑学时代[J].华中建筑.1998.16(1).
    [36] 慕春暖,谢复春.论建筑的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6(3).
    [37] 宋海林,胡绍学.关于生态建筑的几点认识(一)[J].建筑学报.1999.3.
    [38] 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建筑和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
    [39] 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J].新建筑.1997.1.
    [40] 秦红岭.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生态建筑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
    [41] 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J].建筑.2002.12.
    [42] 陈喆.当代生态建筑特性评析[J].《新建筑》2002.4.
    [43] 邓波,王彦丽.建筑空间本质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
    [44] 吴良镛.关于未来建筑学的几点思考(上)[J].建筑学报.1997.2.
    [45] 顾孟潮.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J]建筑师.1989.33.
    [46] 余谋昌.建筑的生态设计[A].顾孟潮,张在元.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7] 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建筑[J].建筑学报.1998.11.
    [48] 陈海忠.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6.
    [49] (奥)刘煜.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3.
    [50] 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
    [51] 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
    [52] 袁镔.对发展中国生态住宅的研究与探讨.(中国智能建筑服务网)http://www.chnibs.com/2004-05-20.
    [53] 李宛华.世界生态建筑演义[J]www.people.com.cn人民网《绿色家园》2004年第五期.
    [54] 《建筑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http://www.chinaeon.com.cn/zhengcefagui/jianzhu 112.htm(中国建设网).
    [55]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http://www.dayoo.com/gb/node/2001-07/04/node-8.htm.(大洋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