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政策的起源与演变(1941—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抗日战争为中国收复台湾提供了契机战时。中国各界强烈要求收复台湾。美国出于打败共同敌人的目的,与中国结成了政治军事同盟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积极支持中国收复台湾。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也希望中国取代过去日本在远东的地位。因此,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极力把中国当作一个大国来看待,从而最终确定台湾战后归属中国。由于台湾是盟国进攻日本占领地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美国海军曾经考虑过一旦美军从海上攻入台湾后,在台湾建立军管政府的计划。这项计划与中国试图收复台湾的准备不同,美国计划排除中国,单独在台湾建立军管政府。由于军事行动计划的变更和日本的迅速投降,这项计划没有得到实施。战后,美国积极支持中国接收台湾,并且事实上也承认中国在台湾的主权。
     由于国民党政府治理台湾不力,美国对台湾的新政府很快就产生不满。台湾“二二八”起义发生时,在台湾的美国领事馆官员曾考虑由美国主导“托管”台湾,但这一建议并未得到美国决策层的认可。事件发生后,美国试图利用这一事件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改革,同时在有关台湾的地位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逐渐就意识到国民党将最终失去中国。为了“防守”台湾,美国一方面进行分离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活动,试图寻找比蒋介石更强有力的领导人;另一方面,美国也考虑台湾“独立”和台湾“托管”的可行性。“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的调子便因此而出台,以为其从事分裂台湾的活动提供法律的依据。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美国此时并不想采取直接采取军事行动来支持这些活动,因此,各种分裂活动的方案都归于失败,在中国共产党在大陆获得全面胜利之时,美国为了从中国内战中脱身,曾于1949年底最终决定“放弃”台湾,放弃考虑一时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但是,随着着朝鲜局势的紧张,美国又重新回到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老路上。
引文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GPO)
    1941, Vols.4 and 5, GPO, 1956;
    1942, China, GPO,1956,Vol. 1,GPO, 1960;
    1943, VOL3, GPO, 1968;
    1944, Vol,5, GPO ,1968;
    1945, Vol.7, GPO, 1969;
    1946, Vol.9, GPO, 1972;
    1947, Vols.6, and 7,GPO ,1972;
    1948, Vols.7 and 8, GPO, 1973;
    1949, Vol.7, GPO ,1975; Vol.8 GPO, 1978;Vol.9 GPO, 1974.
    Confidental Documents of US State Department,Formosa:Internal Affairs,1945-1949,Microfilm,3reels.
    Ballante,Joseph W: Fomorsa: a problem for United Stat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52.
    Cohen, Warren I: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New York, 1971.
    Kerr, George: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Home Rule Movement(1895-1945),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onolulu,1974.
    Kerr,George: Formosa Betrayed, London, Eyre and Spottishiwoode, 1966
    Finkelstein,David M: Washingtons Taiwan Dilemma: from Abandonment to Salvation,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Kimball,Warren F: Churchill and Roosevelt, Vol. 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ubeck,Antony: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reation of Comunist China, Regnery, Chicago, 1963
    Tsou,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Stueck, William: The Wedemeyer Mission,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4.
    E.B波特著、蒋恺、施家鼐、伍文雄译:《尼米兹》,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陈汉光:《台湾抗日小史》,台湾守圣藏书室,1948年。
    陈鸣钟、陈兴唐编,《台湾光复和光复后五年省情》,南京出版社,1989年。
    迪安·艾奇逊著、上海《国际问题资料》伍协力合译:《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时代(1946--1953)》,三联出版社,1984年。
    费正清著、张里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编:《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
    郝伯特·菲斯著、林海、曾学白译:《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黄嘉漠:《美国与台湾》(1784—1895),台湾中央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7年。
    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4年。
    赖泽函主编:《台湾光复初期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
    李宗仁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合著:《台湾历史概要》,三联出版社,1956年。
    孟默闻编:《美蒋勾结史料》,新潮书店,1951年。
    卿汝楫:《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陈仪生平及被害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舍伍德著、福建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出版社,1980年。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汪熙:《中美关系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王晓波:《走出台湾历史的阴影》,(台北,1993年)。
    谢伟思著、王益、王照明译:《美国对华政策(1940--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杨克煌:《台湾人民解放斗争小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65年。
    袁明、哈里.哈丁编《美国的政策与看法。1949—1950年分裂中苏的楔子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郑留芳:《美国对台湾的侵略》,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台湾研究文集》,时事出版社,1988年。
    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印:《中国现代史专题报告》(三),台北,1973年。
    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二),重庆出版社,1985年。
    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一),重庆出版社,1985年。
    
    
    资中筠、何迪主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0年。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重庆出版社,1993年。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陈小冲:《“七七事变”与台湾人》,《台湾研究》1996年第2期。
    程维书:《杨宣诚将军对台湾澎湖主权回归的贡献》,《殷都学刊》1998年第3期。
    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5期。
    郭学旺:《开罗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台湾研究》1997年第2期。
    李世安:《1945年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林浣芬:《历史上的台湾共产党》《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陆茂清:《1949年美国图谋分离台湾经过》,《文史精华》2000年第2期。
    骆威:《国民政府台湾调查委员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4期。
    沈志华:《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1期。
    时殷弘:《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近现代国际关系·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88年第3辑。
    苏格:《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形成》,《外交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王建朗:《台湾法律地位的扭曲——英国有关政策的演变及与美国的分歧(1949—1951)》,《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王善中:《50年代初美国对我国台湾问题的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第6期。
    徐鲁航:《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关于收复台湾的立场与主张》,《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许世铨:《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台湾研究》1997年第3期。
    袁盈:《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7期。
    杨彪:《美国对台湾战略决策的转折(1949-19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姚礼明:《1949年以前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周文顺:《近代中国卫国战争对台湾社会之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朱庆葆,曹大臣:《抗战胜利后影响台湾建省诸因素分析》,《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左双文:《国民政府与台湾光复》,《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