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是介于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历时期的经济现象,其内容应当涵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但在目前明清江南经济的学术领域内,学者们对于消费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不仅使得经济的学科体系有失完整,而且不利于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作出完整的评价,也不利于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解答。本文从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方法出发,对江南居民,特别是农民在衣食住行、娱乐信仰、教育卫生以及婚丧世俗礼仪等方面的消费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选取了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和1930年代三个时间点,对居民消费的各个方面作了量化的估计。本文认为,江南农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和结构,其性质可以定义为温饱有余的,在18世纪中期尤其如此。此外,本文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重新讨论了“奢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和社会上层的奢侈消费作了描述和分析,澄清了经济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结论认为,清代江南的奢侈消费是具有经济合理性的现象,它有利于社会生产、就业和商业的繁荣,但不足以引发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于当前江南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彭慕兰、黄宗智之间的学术争论,本文从消费的领域出发作出了一些回应。论文的结尾对于江南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也从消费的侧面出发,以经济学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Economic history, as an interdiscipline spanning history and economics, concerns itself with economic phenomena in wider historical context. Its subject matter ranges from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to consumption. However, as to the recent research of economic history in Ming-Qing Jiangnan, consumption is comparatively less studied, makin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less integrated. In addition, due to the absence of this aspect, comprehensive estimations of actual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as well as affirmative answers to relevant theoretic issues, are less convincing at present. This paper, based on modern economic conceptual categories and theories, examines generally and thoroughly inhabitants' daily, recreational, religious, educational, sanitary and ritu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Jiangnan, especially its rural places. In the addressed topics, three time points are selected: middle 18th century, middle 19th century and 1930s', each of which is combined with data-oriented analysis. Judging from the consumptive level and structures in rural Jiangnan, it argues that inhabitants there and then, particularly in 18~(th) century, went beyond merely warm and satiation. Furthermore,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it re-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luxury, and supported by a description about luxurious consumptions of urban and upper-class people, clarifies certain ambiguitie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luxurious consumptions in Jiangnan during Qing were reasonable economic phenomena that facilitated social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commercial prosperi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were insufficient to trigger any profound social revolution. As response to recent academic controversies, such as that between Pomeranz and Philip Huang, the paper provides its comments as well. In the last chapter, with a view to consumption, 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Jiangnan economic history are presented.
引文
1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第3页。
    2 李伯重:《历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的研究方法》,载其《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3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英文原著出版于2000年。围绕此书发生的学术讨论,文献数量颇大,最具影响的则是彭慕兰本人与黄宗智的争论。主要论文有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研究》,2002年第4期: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建云译,《历研究》,2003年第4期;黄宗智:《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中国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等等。
    4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和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第25页。
    5 冯贤亮对国内外学者对“江南”地域范围的不同界定有一详细的综述,可以参见。见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
    6 周振鹤:《释江南》,载其《随无涯之旅》,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24-334页。
    7 李伯重:《“江南地区”之界定》,载其《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48页。
    8 同上,第462页。
    9 同上,第456页。
    10 参见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学方法》,见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中译本序,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6—7页。
    11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版序言,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页。
    12 邹逸麟:《中国历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13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载《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100—103页。
    14 彭慕兰前揭书,第211—214页。
    15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第105—107页。
    16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嘉庆二十五年的分府人口见甲表88,第273-279页;乙表77,第401-413页。
    17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上卷,“官方人口记录”。
    18 曹树基:《中国人口(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表16-1,第691-692页。表中“江南七府州”指的是清代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及太仓直隶州,或者它们在民国以后对应的行政区域;“江南九府州”则在上述七府州的地域范围之外,加上江宁、镇江二府的数字。曹树基并没有给出1750年和1932年的数字。1810-1830年间,苏州府男丁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33%(第85页),以此回推得到苏州府1750年的人口数字;1776-1820年间,江苏布政司所辖府州年甲均人口增长率为0.41%(第89页),杭、嘉、湖三府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约为0.4%(第103-104页、107页),以0.4%的速度回推得到七府州1750年的人口数字;间期江宁府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46%(第77页),镇江府约为0.49%(第86页),分别以此速度回推得到1750年两府的人口数,与七府州数字加总得到几府州数字。1932年的数字通过取1910和1953两个年度数字的中值得到。1953年的数字中包含了上海的大量城市人口。按上海市1910年的人口,不含租界,为21.5万人,1932年的人口约为298.7万人,见《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大事记”。1953年上海人口已达620.4万。
    1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乙表77,第402、405页;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二章,第一表,第24-25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第二编第一章,第2-7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民国二十二年,第二编第一章,第2-3页。
    20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98-99页。
    21 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载《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245-247页。
    22 曹树基前揭书,第757页。
    23 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第249页。
    24 同上,第244页,第253—255页、第267页。
    25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作者书社,民国二十八年三月。第103页,表八;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6页。
    26 关于“早期工业化”,以李伯重的研究最为全面和具有开拓性,樊树志则从江南市镇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以市镇为中心的“早期工业化”。根据他们的定义,“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农业所占的地位”。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早期工业化”又可称为“原工业化”、“原始工业化”、“工 业化之前的工业化”,是“乡村的工业化”,它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也出现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江南。见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7 陈忠平:《明清江南农村区域性专业化生产考察》,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63-279页。
    28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载《清研究》,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2期。
    29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载《中国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第42页。
    30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导论”与“结语”部分。
    32 曾雄生:《从江东犁到铁搭:9世纪到19世纪江南的缩影》,载《中国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33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载《中国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34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第105—113页,第123—130页。
    35 参见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男耕女织”与“半边天”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三文并载《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269—344页。
    36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71-175、195页。
    37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国七十八年。第七章,第468-477页。参赵冈:《清中期以来粮食亩产量之变动》,载赵冈:《农业经济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174-206页。
    38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第474页。
    39 彭慕兰前揭书。
    40 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一节,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二章第六节、第五章第六节、第七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徐新吾:《江南七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第八章。
    41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载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6—258页。
    42 Yeh-chien Wang: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p451.
    43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测》,《中国研究》,1994年第4期,第43—45页。
    44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45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第349-350页、359页。
    46 同上,第350—351页。
    47 范金民前揭书,第67页。
    48 吴承明:《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载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272页。
    49 根据满铁的实地测量,一旧石约值米165.6市斤,则1800万市担大米可折算为约1080万旧石。
    50 徐畅:《民元至抗战前夕粮食进口问题简议》,《安徽学》,1995年第4期,第62页,表一,第63页,表二。
    51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第五编第一章,第38-39页,“近三年来江苏省洋米进口表”。
    52 同上,第38页。
    53 吴承明:《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第291页。
    54 《上海粮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米市场。
    55 黄仁宇:《中国大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97页。
    56 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第259页。
    57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第46页。
    58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9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一章第七节,第54-74页。
    60 冯贤亮前揭书,第497-500页。
    61 王稺登:《订正吴社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二四一册。
    62 赞孝通前揭书,第99—100页。
    6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3—134页。
    6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21页。
    65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36、439、441页。
    66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82-83页。
    67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年,第332页。
    68 这一收入水平的变化首先是实际收入的变化,即价格不变条件下货币化收入的增加(减少),其次是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此外,它一般还是一个较长时期内平均收入的变动,关于这后一点,经济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长期”到底有多长。
    69 用数学语言表达:在消费函数C-f(I)下,边际消费倾向MPC等于消费C对收入I的一阶导数dC/dI.
    70 以发现这一规律的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人们对它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提高(降低)而提高(降低)。
    7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前揭书,第49页。
    72 格里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73 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1902页,“恩格尔定律”条。
    74 参见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0页:A.马歇尔前揭书,第135页,注①。
    75 苏志平、徐淳厚:《消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05-106页。
    76 参见: http://www.hntj.gov.cn/bhtj/readnews.asp?NewsID=257&BigClassName%CD%B3%BC%C6%D6%AA%CA%B6&BigClassID=23&SmallClasslD=46&SpeciallD=0
    77 胡一雅:《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等级的消费》,载《中国研究》,1991年第4期,第80—96页。
    78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79 同上,第317页。
    80 这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一系列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刘佛丁、工玉茹:《关于中国近代国民收入研究的状况和展望》,《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张东刚:《近代中国国民消费需求总额估算》,《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甲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中国农》,2000年第4期: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口经济增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等。
    81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第91—98页。
    82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32—42页:《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第157—167页。
    83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第41页。
    84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第153页。
    85 王翔:《明清商品经济与江南市民生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3—99页。
    86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3页。
    87 彭慕兰前揭书,关于消费问题的讨论主要见第一章和第三章,第34—35、106—154页。
    88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18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于消费问题的批评见第165—167页。
    89 参见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关于棉布消费的估计见第314—315页:徐新吾前揭书,关于棉布消费量的讨论见第二章第三节.第192—200页。
    90 彭慕兰前揭文,关于消费问题的讨论见第25—33页。
    91 马学强:《清代江南物价与居民生活:对上海地区的考察》,《社会科学》,2003.11,第103—112页。江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2—110页。
    92 傅农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6—107页。
    93 傅农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94 就有关的研究成果枚举若干: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90—208页。宋传银:《论清前期“奢靡”之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第93—97页。张仁善:《论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生活的反礼法趋势》,《中国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7—123页。王春瑜:《明代商业文化初探》,《中国研究》,1992年第4期。汪维真、牛建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风尚取向的更移》,《学月刊》,1990年第5期,第30—36页、《再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变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卷第一期,1991年1月,第73—77页。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79—83页。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第166—173页。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第53—63页。李景屏:《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86—92页;《清前期奢靡之风述论》,《清研究》,1997年第2期.第106一IlO页。王卫平:《从尚武到尚文——吴地民风的嬗变研究之一》,《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明清时期苏州生活风尚的变迁——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二》,《历教学问题》,1993年第4期,第17—20页;《清代吴地赌风述论》,《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100—103页;《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吴地民风的嬗变研究之四》,《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第56—61页。巫仁恕:《妇殳与奢侈——一个明清妇女消费研究的初步检讨》,载《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学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6-400页。等等。
    95 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中国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第9—20页。
    96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
    97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99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0 马学强前揭文,第103-104页。
    101 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第48页。
    102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中文版序,第1页。
    103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04 吴承明的论文主要有:《中国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经济:历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评论与笔谈,不一一列举。李伯重关于经济理论与方法的论文集为《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
    105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第144页。
    106 吴承明:《经济:历观与方法论》,第3页。
    107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Introduction: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in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l, p5.
    108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第146页。
    109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研究》,第3页。
    110 Rawski和Li前揭文,pp7-10.
    111 注意这里的成本和收益不仅局限于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部分,还包括精神、名声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我向慈善事业捐款,是因为我对从捐款中得到的助人的快乐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荣誉的评价,要高于我捐出的款项。因此经济理性并不排斥利人行为,关键是这种行为不“损己”。同时,对人的行为原则的归纳,并不要求所有人都值得这种原则。一个18世纪的苏州农民,不会懂得什么叫成本收益,这并不妨碍他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生活决策。
    112 均见冯小红:《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中国农》,2004年第2期,引文见第81页。
    113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见胡适:《读书与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12页。
    114 胡适:《文字不可轻作——致罗尔纲》,同上书,第304页。
    115 吴承明:《经济:历观与方法论》,第14页。
    116 同上,第18页。
    117 同上,第19页。
    118 彭信威:《中国货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八章“清代的货币”;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稿》,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7。
    119 诸联:《明斋小识》,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83年,第十四册。卷十二,“洋钱”:“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银,二十年后,银少而钱多。”杨树本:《濮院琐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1,据浙江省图书馆藏传抄本影印,卷六“习尚”记:“市间交易,四十年前(乾隆初年)一色用银,后有银钱参半者。……近(乾隆末)则一律用钱矣。”
    120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39—1140册,子部杂家类,据浙江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五年刻咸丰二年增修本影印。杂述卷六,“洋钱”。
    121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近十余年来(嘉庆中)又各以洋钱为尚,零星买卖用钱,而银更不能多得矣。”
    122 夏辛铭:《濮院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1,据民国十六年刻本影印,卷六,四时俗尚。
    123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洋钱”。
    124 杨端六前揭书,第275—276、290—291页。
    125 彭信威前揭书,第820、833—834页。
    126 杨端六前揭书,第192页。
    127 彭信威前揭书,第八章,“清代制钱市价表(一)”,第823页;“清代制钱市价表(二)”,第831页:“清代制钱市价表(三)”,第843页。
    128 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丛话一,旧闻,“银价”。
    129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食货》,复刊第一卷第七期,1971年,第24—28页。文中所引休宁旅客在江南地区兑换铜钱的记录有:“严州以三两一钱一分换钱三千零九十文”、“富阳以一两零四分换钱一千一百三十八文”、“杭州以三十三两八钱九分换钱三十三千一百四十文”,平均兑换率为一两兑钱982文强。而该帐所记各地兑换率平均为一两白银换钱976文。第27—28页。
    130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银钱贵贱”。
    131 同上。
    132 夏辛铭:《濮院志》,卷六,四时俗尚。
    133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洋钱”,并参杨端六前揭书,第274—278页。
    134 梁方仲:《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迂表》,载《梁方仲经济论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3、215页。梁氏表格中的数据依据的是吴承洛的推算。见吴承洛:《中国度量衡》,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35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稣省常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满铁:《常熟县》”),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三十四编,昭和十四年十一月。第一编第八章,“度量衡”,第65页,第二十三表,“主要品目别单位斤数表”。
    136 民国《青浦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6,据民国二十三年刻本影印。卷二,疆域下,风俗。
    137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满铁:《松江县》”),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四十八编,昭和十五年十二月。“度量衡”。
    138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十二章,第二表,第473页。
    139 周郁滨:《珠里小志》(嘉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据嘉庆二十年刻本影印。卷三,风俗。
    140 Yeh-chien Wang: "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 1638-1935" in T.G.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35-68.
    141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第253页。
    142 吴承明:《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第277—278页。
    1 E.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六章,第76页。
    2 满铁:《松江县》,第213—214页。
    3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上海特别市嘉定区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满铁:《嘉定区》”),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三十三编,昭和十四年十一月,第137页。
    4 费孝通前揭书,第117—118页。
    5 《上海农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三编,第一章。
    6 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卷二。
    7 翁广平:《平望镇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3,据光绪十三年吴江黄兆柽重刻本影印。卷十二,生业,引翁广平:《杵臼经》。
    8 汪曰桢:《南浔镇志》(同治),《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下,据同治二年刻本影印,卷廿一,农桑一,“上囤”引许旦复:《农事幼闻》。
    9 同上,“上囤”引郑元庆:《湖录》。
    10 沈赤然:《寒夜丛谈》,《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影印“新阳赵氏从刊”本。卷三,谈琐。
    11 翁广平:《平望志》,卷十二,生业。
    12 历文献中或称(?)麦、蘱麦。《辞海》:“裸大麦(Hordcum vulgate var.nuda),亦称‘裸麦’、‘米麦’、‘元麦’、‘穬麦’。人麦的一个变种。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成热后种子与稃壳分离,易脱落。种了供食用,或作饲料。我国西藏、青海等地常称为‘青稞’。”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2029页。
    13 钱以陶:《厂头镇志》(同治),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3,卷八,风俗。
    14 如外冈镇,“诸麦皆可代米,五六月间青黄不接,农家藉以备饔飧”,见钱肇然:《续外冈志》(雍正),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2册。卷四,物产。
    15 武嘏纯:《嘉定疁东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1948年云庐油印本影印。“物产”。
    16 满铁:《嘉定区》,第八章第一节,第104页:《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无锡县》”),第十三章第二节,第145页。
    17 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据乾隆十八年刻本影印。卷十七,物产。
    18 光绪《乌程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6,据光绪七年刻本影印。卷二十九,物产。
    19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一,农桑一,“种春花”引许旦复:《农事幼闻》。
    20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8),第八章,第219—221页。
    2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5页。
    22 武嘏纯:《嘉定疁东志》,“物产”。
    23 民国《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忠辑11、12,据民国二十二年苏州文新公司铅印本影印。卷五十,物产一。
    24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494页,第九表。
    25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6页。
    26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18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人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第167页。
    27 王应奎:《柳南随笔 续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卷四。
    28 强询:《求益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53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四年江苏书局刻求益斋全集本影印。卷四,“农家类序”。
    29 Yeh-chien Wang: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454, Footnotes(7).
    30 费孝通前揭书,第116页。《辞海》“蒲式耳”条:“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关系是1蒲式耳=36.37升”,第689页。
    3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0页,表六。《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民国二十八年七月油印本。第44页,表二十一。
    32 满铁:《无锡县》,附录第十二,“生产物消费表”,及第148页,“消费同等价表”。第十三章第二节关于这些数据的说明中,数字单位误为“担”,显然为不可能,见第144—145页。按:曹幸穗前揭书中对该项数据的处理颇多疑问,关于无锡三村的在家人数和等成男数,在数据的加总上均出现错误,在粮食消费量上,曹将小麦的消费盈折算,与大米消费量相加,继而从原始数据中扣除了种子14.6石。见曹幸穗前揭书,第212页,表6—20。但满铁关于稻米收成、购销、消费的这一系列数据,实指白米而言,从白米中扣出 种子,未免匪夷所思。故此处不采纳曹的方法。
    3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附录一,“‘等成年男了’之计算”,第137—140页。
    34 满铁:《无锡县》第148页,“消费同等价表”。该调查地居民多外出谋生,因此等成年男子数据根据在家实际消费人数折算,以全年在家居住者为1,外出家庭成员回家居住每月以0.09折算。此外,满铁的折算标准未考虑5岁以下儿童的消费,在实际的“消费同等价”折算中也未将这部分人口计算进去。另及:曹幸穗的等成男折算标准为:5岁以下,男0.4,女0.4,5—14岁男0.8,女0.7,15—55岁男1.0,女0.9.56岁以上男0.9,女0.8。其依据不明,标准明显偏离。见曹幸穗前揭书,第212页。
    35 费孝通前揭书,第117页。
    36 人口及其性别、年龄数据的来源: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二章第一节,尤其是第20页,表一,第22页,表二、表三;《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二章,尤其是第22页,表一,第24页,表二。
    37 相关人口数据来源于:满铁:《无锡县》,附录第一,“农家概况表”,附录第二,“家族人员及劳动关系表”,第十二,“生产物消费表”。同样的,等成年男子数据按在家消费人数折算。
    38 土地占有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四章第四节,特别是第100页,表六;《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三章甲,第7页:满铁:《无锡县》,附录第一,“农家溉况表”;费孝通前揭书,第33页、46页,人口和家庭数据见第36—37页、43页、126—127页。“每户等成年男了数”及“每等成年男子消费稻米数量”二栏中的数据为根据费孝通的折算标准调整过的数据。开弦弓村的每户等成年男子数为费孝通设计的典型家庭结构模式,非经过调查和折算的结果,274户为村中从事农业的农户的数目,每户人口平均数则为全村平均数,费孝通假定从事农业的家庭平均人口数与从事其他职业的家庭平均人口数相同(第127页),这一假定可能存在问题。
    39 即使考虑开弦弓村农户的家庭规模略大于全村各类家庭的平均规模,该处每一等成年男了平均经营的土地数量应该还是显著高于南浔等处,这一结论还是成立的。以上亩数均为旧亩制,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的考订,清制一尺等于0.96市尺,故一亩约等于0.92市亩,近代江南亩制紊乱,但满铁的实地调查结果与费孝通将开弦弓村土地折算为英亩数的比例均与上述数字接近。
    40 满铁:《嘉定区》,附录第五、第七、第十四:《无锡县》,附录第十二,各户小麦的收获量加总的数据与表中的加总数据均不合,姑以表中加总数为准。嘉定的价格调查,白粳米每担平均17.31元,白籼米每担平均15.42元,疑“担”应为“石”,故改采临近的太仓的价格数据:粳米每石17元。见《江苏省太仓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太仓县》”),第115—116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嘉定区》,第21—25页,“嘉定物价表”。
    41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2页。
    42 同上,第96页。
    43 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9页。
    44 《补农书校释》,第69页。
    45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33页。
    46 同上,第34页。
    47 包世臣:《安吴四种》,上海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六年白门倦游阁刊本,卷二六《齐民四术》,“庚辰杂著二”。
    48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第91—92页。
    49 《常熟邹氏隆志堂义庄规条》(道光、咸丰年间),见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
    50 《延陵义庄规条》(时间不详),见王国平、唐力行前揭书,第276页。
    51 洪亮吉:《卷施阁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67册,据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影印。文甲集卷一,《意言》二十篇之《生计篇》。
    52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80—81页。
    53 陈确:《寄祝二陶兄弟书》,《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文集卷一,第67页。
    54 王业键认为,1778年前后包括江南九府州,以及宁波、绍兴、扬州、通州、海门在内的地区,粮食年短缺量约在1100-1600万石之间。他的估计以各府州人口密度为依据,其中一个重要疏漏是以江宁、镇江、常州三府人口密度与杭、嘉、湖等地相当,因此估计这三个府的粮食短缺状况与浙北相当。实际上,由于杭、嘉、湖等地是重要的蚕桑产区,而宁波的沿海则是重要的植棉区,这些地方的粮食短缺状况肯定要大大超过宁、镇、常等府。后者完全可能尚有余粮供应苏州等地。因此,十八世纪中期,江南九府州的食粮供应,与民国年间类似,缺口不会太大,综合考虑酿酒等用途,应当不超过1000万石。见Yeh-chien Wang:"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p426-429.
    55 《补农书校释》,第121、123、128—129页。
    56 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7,据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刻本影印。卷二十,物产。
    57 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专辑19、20,据民国石印本影印。卷三十八,风俗一,生业。
    58 姜皋:《浦泖农咨》,《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子部农家类,据上海图书馆藏道光十四年刻本影印。
    59 满铁:《嘉定区》,第八章第一节,第104页。
    60 满铁:《松江县》,第213—214页。
    61 满铁:《无锡县》,附录第十二。按蚕豆一市石约合130市斤,见满铁:《松江县》,第194页。
    62 满铁:《嘉定区》,附录第五、第七。
    63 满铁:《松江县》,第214页。
    64 费孝通前揭书,第117页。
    65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4页,表三。
    66 满铁:《常熟县》,附录十二。
    67 费孝通前揭书,第117页。
    68 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儒林六都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民国抄本影印。上卷,土田,风俗。
    69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04页。
    70 《补农书校释》,第15—22页。
    71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8年,卷十,“盐菜”。
    72 《补农书校释》,第69页。
    73 彭慕兰:《大分流》,第一部分,第31页。
    74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04页。
    75 《<醇华馆饮食脞志>稿》,臧寿源标校整理,载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苏州志资料选辑》,1996年。“豆腐语”篇,第152页。
    76 《吴江文资料》十,工商料选辑,吴江震泽出版社,1990年。第7、26、52页。
    77 费孝通前揭书,第209页。
    78 张镜予等:《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79 杨大璋:《望仙桥乡志续稿》(民国),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2,建置志第二,邮递。
    80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494页,第九表。
    8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4页,表三。
    82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土产。
    83 满铁:《松江县》,附录第八,“家畜家禽表”:《无锡县》,附录第八,“家畜家禽表”;《常熟县》,附录第八,“家畜头数表”。
    84 冯紫岗:《兰溪农村调查》,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印行。第88页,表七五。
    85 满铁:《松江县》,附录第八;《无锡县》,附录第八。
    86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风俗一,生业。
    87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风俗。
    88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五编,第十四章,第348-355页;《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第十四章,第363-373页。所引数据为再县相关数据的加总,这些数据并非准确的调查数据,但可说明大略。
    89 《补农书校释》,第69页。按王家范在计算沈氏雇工生活消费细目时,将鲞、猪肠、鱼并列计算,郰认为每一荤日均同时供给这三种荤菜,窃以为不妥。
    90 姜皋:《浦泖农咨》。
    91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6页。
    92 费孝通前揭书,第118页。
    93 满铁:《松江县》,第214页:《嘉定区》,第137页。
    94 《吴江文资料》十,第47页。
    95 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物产。
    96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二,“白蚬登盘”。
    97 满铁:《松江县》,第214页。
    98 徐傅(道光)辑、王镛等(光绪)补辑《光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八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影印,卷一,风俗。
    99 周凤池(乾隆)纂、蔡自申(道光)续纂《金泽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国专辑2,据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卷一,风俗。
    100 满铁:《常熟县》,第112—113页,“现金收支平衡表”。
    10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4页,表三。
    102 陶煦:《租核》,转引自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6页。
    103 钱墀:《黄溪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道光十一年亦陶轩刻本影印。卷一,风俗。
    104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04页。
    105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十二,“岁猪”。
    106 《吴江文资抖》十,第47页。
    107 常辉:《兰舫笔记》,《丛书集成续编》子部,第90册。据民国三十年“吴中文献小丛书”本影印。
    108 《吴江文资料》十,第7、27、47—48页。
    109 朱保熙:《巴溪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影印。“工商统计表”。
    110 《吴江文资料》十,第8页。
    111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第十四章,第368页;第七编,第三章,第209-211页。
    112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三章第三节,表六,第70页:《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表二十一,第44页:人口数据参见《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表二,第24、25页。单位斤,为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
    113 满铁:《常熟县》,附录第一、第二、第十二、第十三,价格资料见第107—108页。第十九表;《太仓县》,附录第一、第三、第十,价格资料见第115—116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嘉定区》,附录第二、第四、第十四、第十五,价格资料见第21—25页,“嘉定物价表”;《松江县》,附录第一、第二、第十二、第十三,价格资料见第192—193页,“一般物价调查表”;《无锡县》,附录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五,价格资料见第149—150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等成年男子数按满铁的的标准折算,见上文。无锡的人口数为在家实际消费人数。
    114 同上,第107—108页,第十九表。
    115 满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
    116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494页,第九表,人口数字见第442页,第五表。
    117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04页。淳化镇调查农户家庭平均规模为5.77人。
    118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2、96-98页。
    119 袁枚:《随园食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1115册,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元年小仓山房刻本影印。卷一,须知单。
    120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四,物产。
    121 蔡容升纂(同治)、蔡蒙等续纂(民国):《双林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下,据民国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影印。卷十七,商业,“出口货之调查”。
    122 张甸国:《苏州榨油业的发展与变化》,见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料工作委员会编:《苏州工商经济料》第一辑,内部刊物,出版时间不明。第10页。
    123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三章,第139—141页。
    124 此数字通过加总原属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等府州的各县产量得到,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五编,第94-96页,为编纂者引用立法院统计处“统计月报”民国十九年的数字,实业部自己的调查数字问题较多,不予采用;《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第93-94页,为实业部调查的各县“常年产量”数字。
    125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测》,第44—45页。
    126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66页。
    127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三章第三节,表六,第70页。
    12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表二十一,第44页。
    129 吴承明:《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第272页。
    130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卷,第335—336页。
    131 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六章第二节,第727—730页。
    132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三章,第124页。
    133 嘉庆《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第840—841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影印。卷五,引目。按:两浙盐区的引斤数,据乾隆元年所定“增斤改引之法”,“杭嘉绍三所引盐,循照两淮旧额,每引加增盐五十斤,连包索共重三百三十五斤,至松江一所,……循照沿海温、台等处之例,改行票引九万余道,每引给盐四百斤。”见卷首,诏旨二。又诸联:《明斋小识》卷五“盐案”:“一引两包,一包二百斤,加包索二十七斤”,则松、温、台三所每引加包索为四百二十七斤。三府州行盐的来源,湖州府全由杭、嘉二所掣销,太仓州全由松所掣销,苏州府则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叫县由松所掣销,其余县由杭、嘉二所掣销。
    134 曹树基前揭书,第691—692页,曾仅列出了1776、1820两个时间点的人口数据,此处1800年人口数计算的是这两个数据的中值。
    135 江西广信府仅开化县分销两浙官盐4342引,其余七县仅部分分销衢州府常山县的官盐颓,总计不过1300引,因此未将广信府的人口数计入。官盐总产量包括正引和票引两部分,此外两浙每年还有余引十五万道,销无定额,如将之计入,则上述地区每年每人平均占有官盐数上升为约7.59斤。
    136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表二十一,第44页。
    137 满铁:《常熟县》,附录第十二,价格资料见第107—108页,第十九表;《太仓县》,附录第十,价格资料见第115—116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嘉定区》,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见第21—25页,“嘉定物价表”;《松江县》,附录第十二,价格资料见第192—193页,“一般物价调查表”;《无锡县》,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见第149—150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松江、无锡的盐价为调查时间点前一年的平均价格,方法同前文。
    138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十四,物产。
    139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17-118页。对于江南从闽广等地输入蔗糖的规模和特点的讨论则见第363-366页。
    140 袁枚:《随园食单》,卷四,点心单。
    141 《补农书校释》,第18页。
    142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六,“合酱”。
    143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04页。
    144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二,“名厨佳制”。
    145 满铁:《无锡县》,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见第149—150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
    146 松江华阳镇的调查数字:12家农户年内用于购买酱油的支出达11.83元,当地酱油的价格不明,即使以无锡价格的2倍计,这些农户年均购买的酱油数量也两倍于无锡,达到30斤。满铁:《松江县》,附录第十二。
    147 满铁:《常熟县》,附录第十二,价格资料见第107—108页,第十九表:《太仓县》,附录第十,价格资料见第115—116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嘉定区》,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见第21—25页,“嘉定物价表”;《松江县》,附录第十二,价格资料见第192—193页,“一般物价调查表”;《无锡县》,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见第149—150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糖价,常熟、太仓为黑砂糖,松江为白砂糖,嘉定为赤砂糖,无锡不明。松江、无锡盐的糖价为调查时间点前一年的平均价格,方法同前文。
    148 彭幕兰:《大分流》。第二部分,三,第113-115页。彭慕兰征引了卜凯1930年代的调查数据:中国人糖的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2磅,但他将这一数字与他自己的估计值之间的差距的产生解释为:1750年,岭南、东南和长江下游的人口约占全国的40%,1843(和1953)年,则仅占25%,仅此就使得全国糖消费的平均水平下降了37.5%,另据《辞海》:1磅=453.592克。1989年版,缩印本,附录,计量单位表,第2419页。
    149 彭慕兰实际上认为1750年后中国的糖产量基本上没有变化,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从十八世纪以来的下降,参上注。李伯重认为,台湾的糖产量,在康熙末年即已达到1亿斤的峰值,此后有下降,乾隆时期在8400-8800万斤间,嘉、道年间在7000-8000万斤间。见《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365页。
    150 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九月。第81页。
    151 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物产。
    152 《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影印本,1985年,第12册。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六百七十六卷,苏州府部,苏州府风俗考,引《震泽编》。
    153 王维德:《林屋民风》(康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部,第239册,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二年王氏凤梧楼刻本影印。卷七,民风。
    154 乾隆《吴江县志》,卷五,物产。
    155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土产。
    156 《儒林六都志》,上卷,风俗。
    157 费孝通前揭书,第207页。
    158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二,“奇寒”。
    159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土产。
    160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
    161 参见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诸卷:顾禄:《清嘉录》,《丛书集成续编》,部,第51册,影印啸园丛书本,诸卷: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
    162 《吴江文资料》十,第26页。
    163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十四,物产。
    164 《<醇华馆饮食脞志>稿》,第189页。
    165 朱保熙:《巴溪志》,“工商统计表”。
    166 《吴江文资料》十,第8页。
    167 费孝通前揭书,第208—210页。
    1 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31-132页。
    2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4,据光绪七年刻本影印。卷三十,风俗,引乾隆初黄印:《识小录》。
    3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风俗。
    4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66年。第九章,第249页。
    5 江南土布业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和状况,可参看徐新吾前揭书,各有关章节;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四章第七节。
    6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三,风俗。
    7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3页。
    8 张郁文:《木渎小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年苏州华兴印书局铅印本影印。卷五,物产。
    9 沈藻采:《元和唯亭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二十三年元和沈三益堂铅印本影印。卷三,风俗。
    10 彭方周:《吴郡甫里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乾隆三十年刻本影印。卷五,风俗。
    11 《双林镇志》,卷十七,商业,“进口货之调查”。
    12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引黄印《识小录》。
    13 陈元模:《淞南志》(康熙),《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嘉庆十八年活字本影印。卷一,风俗,引余起霞论。
    14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引黄印《识小录》。
    15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府县志辑8,据民国十九年铅印本影印。卷五,风十志,风俗。
    1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488页。
    17 沈从文前揭书,第488页。
    18 同上,第484—487页,图版二二八至二三一。
    19 叶梦珠:《阅世编》,《丛书集成续编》部地理类杂志之属,第50册,影印“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卷八,内装。
    20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8页。
    21 胡人凤:《法华乡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影印。卷二,风俗。
    22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23 诸世器:《菉溪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影印。卷四。
    24 刘因之:《谰言琐记》,《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影印“金陵丛书”本。“姑苏盐城风俗之异”条。
    25 武嘏纯:《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1,据吕舜祥稿本点校。卷六,风俗。
    26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风俗。
    27 费孝通前揭书,第115页。
    28 满铁:《嘉定区》,第138页。
    29 徐新吾前揭书,第194-195页。
    30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4d页。
    31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
    32 徐新开前揭书,第195、199页。
    3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4页。
    34 洪兰祥:《上海特别市真如区调查统汁报告》(民国十八年),《上海乡镇旧志丛书》4,商业,第86-87页。
    35 《双林镇志》,卷十七,商业,进口货之调查。
    36 朱保熙:《巴溪忠》,“工商统计表”。
    37 《吴江文资料》十,工商料选辑,第25页。
    38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附录,“中国工商业行会简表”,苏州成衣公所建于乾障四十五年,估衣业云章公所光绪五年重修。
    39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4-75页。
    40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41 满铁:《嘉定区》,附录十四。
    42 徐新吾前揭书,第194-195页。
    43 彭方周:《吴郡甫里志》,卷五,风俗;徐傅、王镛:《光福志》,卷四,土产。
    44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
    45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卜六章,(P)121页。
    46 汪价:《三侬赘人广自序》,见张潮编:《虞初新志》,卷二十,《四部禁毁书丛刊》子部38册。
    47 沈赤然:《寒夜丛谈》,卷三,谈琐。
    48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内装。
    49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引同治间编纂者“原按”。
    50 程岱葊:《西吴蚕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第978册,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清本影印。卷上,叶市,引沈炳震:《饷蚕乐府》。
    51 周郁滨:《珠里小志》,卷兰,风俗。
    52 《双林镇志》,卷十七,商业,进口货之调查。
    53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75-76页。
    54 费孝通前揭书,第128页。
    55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第27页。
    56 张镜予等:《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第30页。
    57 洪亮吉:《卷施阁集》,文甲集卷一,《意言》二十篇之《生计篇》。
    58 徐新吾前揭书,第194页。
    59 同上,第209、210页。
    60 同上,第210页。
    61 同上,第196页。
    62 同上,第194页。
    63 同上,第196—200页。
    64 同上,第218—219页,表2-26。
    65 彭慕兰前揭书,附录F,“棉花和丝产量估计”,第307—317页。
    66 黄宗智:《发展还足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第166页。
    67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第27-28页。按:如果江南棉布60%用于本地消费,则江南居民消费的用于织布的棉花当为人均6.72磅,加上之前扣除的1.3磅棉絮,总的棉花消费量当为8.0磅。6.6磅这个数字无法得到验证,彭慕兰大概忘记了用于棉农棉被的棉花已经扣出,在这里又从11.2磅棉花里扣出这一项,减去40%的输出量以后,再加上“一些丝”。得到了6.6磅这个数字。
    68 宗智知:《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第166页。
    69 彭慕兰前揭书,附录F,第316-317页。
    70 彭幕兰前揭文,第29页。
    71 同上,第28页。
    72 黄宗智:《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载《中国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第19页。
    73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稿》,转引自徐新吾前揭书,第219页。
    74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第九章,第239-255页。人均消费棉花数字为根据文中表九-三、九-四折算.,折算方法为:上年度全国棉花产量+棉花净进口量+棉纱净进口量折合棉花量+棉布净进口量折合棉花量/人口。
    75 方行前揭文,第92-93页。
    76 同上,第93页、第97页。
    77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丁业化》,第39页。
    78 徐新吾前揭书,引言见各表附注,第213、218-219、227-228页。
    79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第166页。
    80 徐新吾前揭书,第187-192页。
    81 同上,徐的估计见第197-199页,表2-21及其附注;上海郊区调查资料见第194-196页。
    82 彭慕兰前揭文,第29页。
    83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第166页。
    84 徐新吾前揭书,第218页,表2-26。
    85 彭慕兰前揭书,第316-317页。
    86 关于这项估计的细节,见彭幕兰前揭书,附录F,第308-313页,尤其应注意表F.1。
    87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04页。
    88 陈忠平前揭文,第268-269页。
    89 中华棉业统计会:《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第10-11页。
    90 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中国棉纺织业联合会编:《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三十五年。“民国二十六年棉产统计”表。
    91 棉丝混合府州的非粮田,被认为仅四分之一用于棉花种植。各府州的棉花产量最初的计算结果为6亿磅,为保守起见,被修正为5亿磅。见彭慕兰前揭书,第310页。
    92 彭慕兰前揭书,第314-316页。
    93 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研究》,2003年第3期。第218-222页。
    94 曹树基前揭书,第704、707页。
    95 光绪《靖江县志》,卷五,食货志,土产。转引自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96 徐新吾前揭书,第194-199页,表见第197页。卧具一栏,包含品类的数苴均以全家合用计,农物与杂项包含品类的数量则以每成人需用计。家庭规模设定为三成人二小孩的典型家庭,二小作一成人计。对徐表的主要调整包括:单衫裤需用量,徐表为2套,按调查材料改为3套:棉袄裤和棉背心的使用年限,徐表作10年,是使用罩衫裤条件下的使用年限,表中既朱考虑罩衫裤,即按调查材料的描述改为5年;被里的耗布量,调查材料称“要二匹到三匹布”,徐表以105尺计,则每条尚不足二匹,酌增为135尺:褥单的使用年限当同于被里,徐表作10年,改为8年;枕头使用年限,徐表作8年,按调查材料改为6年;棉鞋、作裙二项,徐表均未列入,按调查材料中的描述予以补充,其中作裙用料为廿五尺,妇女围身裙用料十尺,因儿童不使用,故每条以耗布15尺计;作裙用布品种不明,姑假设为合标准土布较少的单扣稀。袜子徐表作每成人一双,按调查材料改为男女平均每人二双,每双耗布3尺。
    97 徐新吾前揭书,第199-200页。
    9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2-73页。
    99 樊树志前揭书,第380页。
    100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卷三十一,人口家庭,第一章,第一节。
    101 满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
    102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第248页。
    103 同上,按赵冈虽然在正文中认为“非织布的用纱量大约占棉纱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但实际计算中(表九-三)却是按照机制棉纱产量的百分之十来计算的,但民国年间机纺纱的比重一般已经达到棉纱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即使存在误差,应该也不至于太人。
    104 曹树基前揭书,第691-692页。
    105 《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三十五年。经过“修正”后的数据大致为华纱联原来数据的1.17倍,而其“全国棉产统计”中关于度量衡的说明,以1市斤合0.837779旧斤计,与通常认为市制斤与旧制斤的折算率相当。《江南土布》列举这两套数据时,将华纱联原始数据的计量单位误为市担,则1946年所作折算就真的成为大规模的数据“修正”了。见徐新吾前揭书,第188-189页。
    106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第242-243页。克劳斯的原文未见,但赵冈的估计显然是在克劳斯的成果上作进一步调整得到的。经过调整的各年度数据比原始数据约高出15%-50%不等。
    107 《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江苏省的数据见第58-61页,浙江省的数据见第116-119页。其中,江苏省民国十七年以前无松江、青浦、金山的统计数字,根据历年产量与丰歉状况,试估十六、十七两年松江的皮棉产量为每年20000担,青浦为每年25000担、金山每年约15000担。民国十八年上海特别市与上海县从行政上已经分离,这一年上海县的棉田面积比前大为减少,但仍无上海市的统计数字,试估当年上海市皮棉产量为30000担。为与清代政区保持一致,数字中包括了江北的江浦、靖江等县,其中江浦的数据不全,估计十六、十七两年年均产量为6000担。此外,这几年的统计未包括旧属江宁、镇江、常州等府的一些次要棉产区,1937年这些地方皮棉产量共计约15000市担,见《中国棉产统计》,民周三十五年,“民国二十六年棉产统计”之江苏省部分,据此估计民国十六至十九年间这些地方总计,年平均产量为12000旧担。度量衡按1斤=1.33磅折算。
    10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56页,表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41页,表十九。
    109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第十六章,物价及生活费,(P)85、(P)94、(P)117页。
    110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5页,表四。
    111 1930年代初杭州、无锡的厂布价格大体上在0.10元/尺的水平上,见《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P)85、(P)117页,但机织布的幅阔比土布大得多,土布幅阔为1.2尺,机织布幅阔为一码,合2.57尺。见《江南土布》,第208-210页。
    112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18页。
    113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
    114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牢》,见其《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326页。
    115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1页,表2-5:第35页,表2-8。
    116 民国年间棉花种植的品种确实有所改变,主要是美棉的引种,建云即以此来论证民国年间华北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建云前揭文,第222页)。江南也有美棉的种植,但从各方面资料看来,美棉在江南的引种是相当失败的,亩产盈并不比“中棉”高多少,有些场合下甚至还更低些。即使在华北,情形恐怕也并不像建云认为的那样乐观,如河北省,有数据的民国十一、十二、十九、二十这四年中,中、洋棉合计的亩产量均高于洋棉的亩产量。(中华棉业统计会:《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第8-11页。)
    117 侯杨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中国研究》,1997年第1期。第160页。
    118 范金民前揭书,第10-13页。
    119 顾传金:《七宝镇小志》(咸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影印。卷一,风俗,物产。
    120 徐新吾前揭书,第144-147页。
    121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四章,第146-147页。
    122 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第82-83页。
    123 棉田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第58-61页,各县均为民国16-20年平均数,但松江、青浦、金山为民国18-20年平均数,上海为上海市、上海县合计数,其中民国十八年上海市的数字估为150千亩。耕地数字来源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二章第一表,第24-25页。为卜凯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统计月报民国二十一年一、二月合刊公布的数字整理的结果。“其他”项为江南其他县份植棉的面积之和,其中江苏部分为1937年的数据,见《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三十五年)。
    124 实业部1933年的调查,嘉定、宝山、南汇、上海四地的耕地总面积分别为64.7、34.1、122.2、24.7万宙,宝山和上海的数字又未免过低,其中上海的数字甚至还没有棉田数字高,显然不合理,也不见得更可靠。
    125 童世高:《钱门塘乡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忠专辑4,据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卷一,土产。
    126 胡人凤:《法华乡志》,卷八,遗事。
    127 載鞍钢前揭书,第151-153页。
    128 光绪《余姚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据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影印,卷六,物产;民国《萧山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1,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影印,卷一,疆域门,物产;光绪《平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0,据光绪十二年刻本影印。卷八,物产。
    129 《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第62页。
    130 道光《昆新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5,据道光六年刻本影印,卷八,物产;诸世器:《菉溪志》,卷一,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三物产中,已不载棉花;1937年昆山全县的皮棉产额仅822市担,可谓微不足道,见《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三十五年。
    131 张丽用于论证太仓等地鸦片战争之后“棉产旺土布滞”的材抖时间都相当的晚,只能说明20世纪初期,特别是一战期间江南的棉产确有大的增长。戴鞍钢关于20世纪之前的材料也并不坚实,而且也可以找到证明相反趋势的材料。如戴著引1863年出口原棉价格陡涨,松江“改禾种花者比比焉”的材料(第146-147页):而《江南土布》引1880年《申报》的评论则称:上海东乡的棉产,“迩年收数日薄,售日贱,以致生计渐蹙,户口萧条。”(徐新吾前揭书,第147页)这种短期价格和产量的波动,恐怕很难用于说明棉花产量的长期变动过程。
    132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见《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260页。
    133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30页。
    134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39-40页。
    135 《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第62页。
    136 同上,第116-117页。
    137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一编第三章,第20(甲)页。
    138 1750年江南八府一州的人口为2228.6万人,见第一章。1776年宁波、绍兴两府的人口总数为612.6万人,见曹树基前揭书,第692页,乾隆41至嘉庆25年间,二府人口增长率约为0.53%,见第89、103-110页。以此速度回推,1750年宁波、绍兴的人口约为533.9万人。
    139 曾树基前揭书,第691-692页。
    1 满铁:《嘉定区》,第136页。
    2 满铁:《松江县》,第211—212页。
    3 张镜予等:《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第41页。
    4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5—77页。
    5 言心哲前揭书,第133页,第八表。冯紫岗前揭书,第85页。
    6 徐建青:《清代前期的砖瓦石灰业》,《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第67页。
    7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211-214页。
    8 叶承庆:《乡志类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三年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刻本影印。“风俗习尚”引《震泽编》、《具区志》。
    9 同治《安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9,据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卷七,风俗。
    10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居处”。
    11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第87页。
    12 毛奇龄:《杭州治火议》,转引自李伯重上文,第87页。
    13 张镜予等:《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第41页。
    14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一,地宇。
    15 陈树德、孙岱纂:《安亭志》(嘉庆),《上海乡镇旧志丛书》2,据嘉庆十三年刻本点校。卷三,风俗土产。
    16 参费孝通前揭书,第113页;满铁:《松江县》,第212页。
    17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79—80页,表十一、表十二:《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46页,表二十三。
    18 费孝通前揭书,第113页。
    19 满铁:《松江县》,第227页。
    20 王鸿飞:《双浜小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朱完稿本影印。卷一,市镇。
    21 费孝通前揭书,第113页。
    22 王鸿飞:《双浜小志》,卷一,市镇;费孝通前揭书,第35页。
    23 满铁:《松江县》,第212—213页。
    24 张镜予等:《社会调果——沈家行实况》,第41页。
    25 同上,第42页。
    26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7页,表十七;《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52页,表二十九。
    27 转引自彭慕兰前揭书,第135—136页。
    28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
    29 满铁:《嘉定区》,第136页;《松江县》,第212页。
    30 转引自彭慕兰前揭书,第136页。
    31 王家范前揭文,第35页。
    32 方行前揭文,第92页。所引料见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6—647页,“乾隆间苏州农村卖屋文契”、“乾隆间苏州农村房屋租退契约”。
    33 洪焕椿前揭书,第647页,“乾隆闻苏州农村房屋租退契约”。
    34 Yeh-chien Wang:“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hgzi Delta,1638-1935”,p35-68.
    35 洪焕椿前揭书,第271、274页,“乾隆间苏州农村市镇房屋租契约”。
    36 仲沈洙纂、仲枢、仲周霈续纂:《盛湖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影印。卷下,建置,松陵书院碑记。
    37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1页。
    38 Yeh-chien Wang:“Secular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1638-1935”,Table 1.1
    39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田价。以低乡田价嘉庆二十年左右为二十千计,当时银钱比价约一 两兑钱一千四百上下,则低乡田合银约14.3两。高乡田价的涨幅似略低。
    40 同上,附录二,“房租及燃料费估计方法”,第145—146页。
    4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附录二,“房租及燃料费估计方法”,第145—146页;《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19页。
    42 按吴兴每户农家年平均消费大米11.8石,合现金102.53元,即可知当时当地米价约为8.7元/石。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8页表五,第70页表六。
    43 参曹树基前揭书,表16—1,第691—692页。1930年代江南的总人口已大体上恢复到十八世纪中期的水平,但其中包括了上海的数百万城市人口,就苏州等原来人口稠密的地区而言,1930年代的人口密度仍远低于十八世纪中期。
    44 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之调查》,何学尼译,载李文海主编前揭书,第249页。
    45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一,地宇。
    46 《儒林六都志》,上卷,风俗。
    47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风俗,生业。
    48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四,物产。
    49 费孝通前揭书,第114页。
    50 同上,第210—215页。
    5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2页。
    52 王鸿飞:《双浜小志》,卷一,市镇。
    53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四,物产。
    54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一,地宇。
    55 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0年。卷十二,舟楫。
    56 民国《青浦县续志》,卷五,山川下,船舶。
    57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一,“堈身路”。
    58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驿站。
    59 诸世器:《菉溪志》(乾隆),卷四。
    60 叶承庆:《乡志类稿》,建置,交通。
    61 杨大璋:《望仙桥乡志续稿》,建置志第二,“邮递”。
    62 费孝通前揭书,第114、125页。
    63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第27页。
    64 顾传金:《七宝镇小志》,卷四,文集,“奉宪严禁脚夫霸横扰民碑”(康熙二十二年)。
    65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1页,“苏州府为轿夫遵照旧章给价雇用以杜差扰碑”(道光元年)。
    66 陈应康:《月浦里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卷四,礼俗志,风俗,引“同治十一年七月三十日宝山县知县曾示谕”。
    67 诸世器:《菉溪志》,卷一。
    68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四,物产: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
    69 光绪《平湖县志》,卷二,地理下,风俗,引乾隆四十五年《平湖县志》。
    70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补农书校释》,第136页。
    7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2页。
    72 《补农书校释》,第135、119页。
    73 彭慕兰前揭书,第216页。
    74 《补农书校释》,第136页;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
    75 《补农书校释》,第120页,“校者按”。
    76 《补农书校释》,第135页。
    77 《农书校释》,第135页。
    78 《补农书校释》,第136页。
    79 方豪:《光绪元年自休城至金陵乡试账》,《食货》,复刊卷二第五期,1972年,第62页。
    80 满铁:《常熟县》,第107—108页;《松江县》,第192—193页。
    81 《补农书校释》,第88页。
    82 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六。
    83 陶煦:《租核》,转引自方行前揭文,第97页。
    84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物价”。
    85 姚廷遴:《历年记》,“上海料从编”标点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62年。第119页。
    86 诸联:《明斋小识》,卷七;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二,“大水”,杂述卷八,“己酉水灾”。
    87 方行前揭文,第97页。
    8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附录二,“房租及燃料费估计方法”,第143页。
    89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第十六章,物价及生活费,(P)119页。
    90 满铁:《常熟县》,第107-108页。
    91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器用”。
    92 参见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物产;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3页;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三章第六节,第126—142页。
    93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器用”。
    94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第27页。
    95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料集》,下册,第五篇,引《字林沪报》光绪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文,“吴市箫声”。第750-751页。
    96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41页。
    97 王茂亭:《影响棉籽出油率的因素浅析》,《新疆农机化》,2004年第3期,第46页。
    98 费孝通前揭书,第125页。
    99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2页,表十四;《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49页,表二十六。
    100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第十六章,物价及生活费,(P)88页,价格单位当为旧制斤。
    101 满铁:《常熟县》,附录第十二;《太仓县》,附录第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价格资料:《太仓县》,第115—116页;《松江县》,第192—193页。其中嘉定的表格将火柴列入“其他”项,因而无法析出数字。煤油的价格数据,仅太仓、松江两地有明确的价格单位,太仓为罐,每罐5加仑,按1加仑=3.785升,煤油的比重约0.8折算;松江为斤。常熟、嘉定借用太仓的价格,无锡则借用松江的价格。
    1 民国《南汇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据民国十八年刻本影印。卷十八,风俗志一,风俗。
    2 费孝通前揭书,第118-119页。
    3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行春。
    4 朱保熙:《巴溪志》,“社会”。
    5 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顾禄:《清嘉录》等文献的记载。
    6 《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
    7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过节”。
    8 张郁文:《木渎小志》,卷五,风俗。
    9 顾禄:《清嘉录》,卷三,“过节”。
    10 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二上,风俗一;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祭祀”。
    11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十二,“过年祀神”。
    12 费孝通前揭书,第96页。
    13 同上,卷十二,“二十四日夜送灶”。
    14 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顾禄:《清嘉录》各卷。
    15 时宝臣:《双凤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9,据道光六年活字本《娄水艺文汇抄》本影印。卷一,风俗,流习。
    16 程锦熙:《黄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一年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影印。卷二,风俗。
    17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乾隆《元和县志》,卷十,风俗:张郁文:《木渎小志》,卷五,风俗。
    18 诸联:《明斋小识》,卷九,备秋纪游。
    19 较近的研究成果,如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和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社,2001年;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林》,2003年第1期;《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角度的考察》,《学月刊》,2005年第1期;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和奢侈风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0 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第51页。
    21 王健认为不在官方祀典以内的神灵不可一概列为“淫祀”,有些神灵的崇奉虽然未得到官方认可,但也不遭禁止,在一定的条件下且可能被吸收到祀典之中,可称为“私祀”,是处在祀典神灵与“淫祀”之间,地位模糊的群体,可各一说。见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
    22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信仰”。
    23 同上。
    24 同上。
    25 章腾龙、陈勰:《贞丰拟乘》,《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影印。卷上, “风俗”。
    26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杭州进香船”。
    27 《儒林六都志》,上卷,风俗。
    28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三,天竺香火。
    29 朱象贤:《闻见偶录》,《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据‘《昭代丛书》本影印。“毁禁邪神”。
    30 陶煦:《周庄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影印。卷六,杂记。
    31 诸联:《明斋小识》,卷一,五圣庙。
    32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五,鬼神。
    33 陶熙:《周庄镇志》,卷六,杂记。
    34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杭州进香船”。
    35 章腾龙、陈勰:《贞丰拟乘》,卷上,风俗。
    36 茅盾:《香市》,《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11册,散文一集。第168-169页。
    37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一,“顾氏妖兴”。
    38 陶煦:《周庄镇志》,卷六,杂记。
    39 陈应康:《月浦里志》,卷四,礼俗志,风俗。
    40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一,“谄事鬼神”。
    41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和奢侈风尚》,第109页。
    42 王稺登:《订正吴社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1册,据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明刻本影印。“会”。
    43 王稺登:《订正吴社编》,序言。
    44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29页。
    45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二十一,笑柄,“出会”。
    46 沈藻采:《元和唯亭志》,卷三,风俗。
    47 光绪《南汇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5,据光绪五年刎本影印。卷二十,风俗志,风俗。
    48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二十一,笑柄,“出会”。
    49 王稺登:《订正吴社编》,“走会”。
    50 叶承庆:《乡志类稿》,岁时。
    51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岁时。
    52 沈廷瑞:《东畲杂记》,上海图书馆藏沈梓光绪十三年刊本。
    53 章腾龙、陈勰:《贞丰拟乘》,卷上,风俗。
    54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55 潘履祥:《罗店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光绪十五年铅印本影印。卷一,风俗。
    56 赵诒翼:《信义志稿》(宣统),《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抄本影印。卷二十,风俗物产。
    57 《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
    58 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风俗志,风俗。
    59 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风俗志,风俗。
    60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三,风俗,引清初董汉策《普劝同里修德禳灾说》。
    61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九,风俗二,节序。
    62 诸联:《明斋小识》,卷十,朝觐。
    63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廿三,风俗,引清初董汉策《普劝同里修德禳灾说》。
    64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娱乐。
    65 赵世瑜前揭书,第259-263页。
    66 “吴江县第七区民情调查表”,吴江市档案馆,案卷号0204-3-313,第61页。
    67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
    68 诸联:《明斋小识》,卷十一,茶馆。
    69 施若霖:《璜泾志稿》(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9,据民国二十九年活字本影印。卷一,风俗志,“流习”。
    70 民国《海宁州忠稿》,卷四十,杂志,风俗。
    71 《吴江文资料》十,工商料选辑,第4、50页。
    72 《嘉定疁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实业·商”。
    73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四章。
    74 潘履祥:《罗店镇志》,卷一,风俗。
    75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娱乐。
    76 《吴江文资料》十,第4页。
    77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四十,杂志,风俗。
    78 《吴江文资料》十,第4、50-51页。
    79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3页。
    80 诸联:《明斋小识》,卷十一,茶馆。
    81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3页。
    82 王卫平:《清代吴地赌风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100-103、23页。
    83 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风俗志,风俗。
    84 周郁滨:《珠里小志》,卷三,风俗。
    85 童世高:《钱门塘乡志》,卷一,风俗。
    86 叶承庆:《乡志类稿》,风俗·习尚,引道光初年刘鸿翱《禁桑月樗蒲文》。
    87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娱乐”。
    8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4页。
    89 同上,第133-134页。
    90 费孝通前揭书,第120页。
    91 《乌青镇志》,卷十九,风俗。
    92 茅盾:《香市》,《茅盾全集》11,第169页。
    93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娱乐”。
    94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一,风俗。
    95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538、539页。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第253页。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4页;《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50页。满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其中卜凯的数据仅为“佞佛”的费用,调查项目不全可知,其原始数据为“有此项开支农户平均数”,表中数据为根据这一原始数据以及“有此项开支农家占农户总数百分比”的数据重新计算后的结果。上海杨树浦的祭祀费数据原文名目为“祈祷”,满铁嘉定的祭祀费一栏为“年纸费”,因此可能也不完全。
    96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538、539页。同样的,原始数据为“有此项开支农户平均数”,经过了重新计算。
    97 《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
    98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筵席价”。
    1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清研究》,2004年第1期。第1-14页。
    2 周郁滨:《珠里小志》,卷三,风俗。
    3 朱保熙:《巴溪志》,“社会”。
    4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8页。
    5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25-26页。
    6 叶承庆:《乡志类稿》,“学校”。
    7 满铁:《太仓县》,第137-138页;《松江县》,第225页;《嘉定区》,第139页。
    8 金惟鳌:《盘龙镇志》,“风俗”。
    9 王应奎:《柳南随笔 续笔》,续笔卷三,“太湖渔户”。
    10 费孝通前揭书,第50-51页。
    11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一,风俗。
    12 金惟鳌:《盘龙镇志》,“风俗”。
    13 《嘉定疁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风俗”。
    14 诸世器:《菉溪志》,卷四。
    15 民国《青浦县续志》,卷二,疆域下,风俗。
    16 “常熟邹氏隆志堂义庄规条”、“延陵义庄规条”。见王国平、唐力行前揭书,第232、277页。
    17 诸联:《明斋小识》,卷十一,“考试盘费”。
    18 顾传金:《七宝镇小志》,卷一,风俗。
    19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538、539页。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第253页。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4页;《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50页。满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其中卜凯的原始数据为“有该项开支农户平均数”,表中数据为根据这一原始数据以及“有此项开支农家占农户总数百分比”的数据重新计算后的结果。
    20 张哲嘉:《明清江南的医学集团——“吴中医派”与“新安医学”》,见熊月之、熊秉真主编前揭书,第256-267页。
    21 华润龄:《吴门医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85页。
    22 华润龄前揭书,第74页。
    23 陈邦贤:《中国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1937年版,第185-199、222-226页。
    24 钱以陶:《厂头镇志》,卷八,风俗。
    25 陈尚隆、陈树谷《陈墓镇志》,卷三,风俗。
    26 赵诒翼:《信义志稿》,卷二十,风俗。
    27 时宝臣:《双凤里志》,卷一,风俗,流习。
    28 潘履祥:《罗店镇志》,卷一,风俗。
    29 时宝臣:《双凤里志》,卷一,风俗,流习。
    30 满铁:《松江县》,第227页。但在附录第十二关于选择调查农户现金生活费开支的记录中,却并未包括这些开支在内,这些费用发生在调查前一年的十二月,应当是处于生活费调查时期内的。此外,在该地调查的12户农户中,该年支出医药费最高的不过27元。
    31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538页。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第253页。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84页;《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50页。满铁:《常熟县》,附录第十二;《太仓县》,附录第十;《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其中满铁在松江、 无锡的数据包括“医药”、“卫生”两个部分,具体项目的分野不明,“卫生”项目下可能包括一些日常家用的消费如肥皂、扫帚以至理发等等,其中松江“卫生”一项占的比重较大。其他调查下均为“医药”开支。
    32 陈恒力前揭书,第69页。
    3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9-130页。
    34 《嘉定疁东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本,卷六,风俗,“娱乐”。
    35 袁枚:《随园食单》,卷一,须知单,“作料须知”。
    36 陶煦:《周庄镇志》,卷一,物产。
    37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第二十六,“齐民四术”卷第二,农二,庚辰杂著二。
    38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十。
    39 金文榜:《榷酤说》、乾隆五年苏州巡抚张渠:《为请严米烧之禁以裕民食事奏折》,均转引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04页。
    40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
    41 陆耀:《烟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117册,子部普录类,据道光十三年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影印。生产第一。
    42 陈琮:《烟草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117册,子部谱录类,据嘉庆刻本影印。卷二,闺中。
    43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第二十六,“齐民四术”卷第二,农二,庚辰杂著二。
    44 陈琮:《烟草谱》,卷二,嗜烟。
    45 姜皋:《浦泖农咨》。
    46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十八,风俗志一,风俗。
    47 诸联:《明斋小识》,卷五,黄烟。
    48 陈琮:《烟草谱》,卷一,“土产”、“兰花烟”、“小桃”、“土切烟”等条。
    49 康熙《杭州府志》,卷六,物产。转引自范金民前揭书,第18页。
    50 夏辛铭:《濮院志》,卷十四,农工商,商业;卷十五,物产。
    51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63页。
    52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饮食类,第6355页。
    53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十八,风俗志一,风俗;陆耀:《烟谱》,好尚第四。
    54 陆耀:《烟谱》,器具第三,好尚第四。
    55 樊如霞、王榕平:《从茶叶消费群体的嬗变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6 陈忠平前揭文,第265页。
    57 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历档案》,1997年第1期。第95-101页。
    58 同上,第100页。
    59 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第253页。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31页,表二十八。满铁:《常熟县》,附录第十二;《太仓县》,附录第十;《嘉定区》,附录第十四;《松江县》,附录第十二;《无锡县》,附录第十四。嘉定的数据列为酒、烟草、其他三项,姑以“其他”项代入茶叶项。
    60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0页。
    61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P)94-95、(P)120-121页。
    62 满铁:《常熟县》,第107-108页;《太仓县》,第115-116页;《嘉定县》,第23-25页。
    6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30页。
    64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104-105页。
    65 范金民前揭书,第67页。
    66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第二十六,“齐民四术”卷第二,农二,庚辰杂著二。
    67 转引自范金民前揭书,第95页。
    68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第二十六,“齐民四术”卷第二,农二,庚辰杂著二。
    69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251页。
    70 吴承明:《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吴承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71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农的经营状况(1840-1917)》,《中国农》,2003年第1期。第74页。
    1 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9页。
    2 同上,第80-81页。
    3 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第59页。
    4 同上,第59-60页。
    5 C.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6 同上,第一章。第7-33页。所谓“积极的欲望”,按照贝里的解释,即实现之后就成为一种“享乐”的欲望,与之对应的是“消极的欲望”,其目的在于“解除痛苦”,如患病就医,哪怕住上豪华病房,也不能说是“享乐”。
    7 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4-85页。
    8 桑巴特前揭书,第80页。
    9 陈国栋:《经济发展,奢侈风气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以明代为中心的例证》,转引自钞晓鸿:《明清人的“奢摩”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研究》,2002年第4期,第98页。
    10 王卫平:《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第56页。
    11 巫仁恕前揭文,第388页。
    12 《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第2卷,第1547页。
    13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第96页。
    14 同上,第110、116、109页。
    15 徐达源:《黎里志》(嘉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2,据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刻本影印。卷四,风俗,引嘉靖《吴江县志》。
    16 民国 《青浦县续志》,卷二,疆域下,风俗。
    17 费孝通前揭书,第120-121页。
    18 贝里前揭书,第11页。
    19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首,“吴俗箴言”引乾隆二十四年陈宏谋“风俗条约”。
    20 陆陇其:《风俗策》,见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2年。卷六十八,礼政十五,正俗上。
    21 顾传金:《七宝镇小志》,卷一,风俗。
    22 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附录,“汤文正公抚吴告谕”。
    2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1、6页。
    24 同上,导言,第1页。
    25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340页。
    26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250页,表41。
    27 陆陇其:《风俗策》
    28 参见张仁善:《论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生活的反礼法趋势》,《中国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9页。
    29 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附录,“汤文正公抚吴告谕”。
    30 乾隆《元和县志》,卷十,风俗。
    31 巫仁恕前揭文,第395-398页。
    32 凡勃伦前揭书,第48、62页。
    33 桑巴特前揭书,第三、第四章。
    34 凡勃伦前揭书,第141-142页。
    35 见巫仁恕前揭文。
    36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首,引张大纯《吴中风俗论》。
    37 刘金冠:《苏州船菜源山塘》,载苏州山塘历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领导小组主编:《七里山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38 袁枚:《随园食单》,卷二,戒单。“戒耳餐”,“戒暴殄”。
    39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三版,第二册,第四十一回,第497-498页。
    40 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附录,“汤文正公抚吴告谕”。
    41 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附录,“陈文恭公风俗条约”。
    42 沈赤然:《寒夜丛谈》,卷三,谈琐。
    43 袁枚:《随园食单》,卷一,戒单,“戒落套”,“戒目食”。
    44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载熊月之、熊秉真主编前揭书,第279页。
    45 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风俗志,风俗。
    46 民国《青浦县续志》,卷二,疆域下,风俗。
    47 凡勃伦前揭书,第131页。
    48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引乾隆间黄印《识小录》。
    49 同上。
    50 储学洙:《南汇二区旧五团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影印。卷十三,风俗。
    51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内装。
    52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53 《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引同治间蔡容升按语。
    54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55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内装。
    56 陈元模:《淞南志》,卷一,风俗,引余起霞论。
    57 沈赤然:《寒夜从谈》,卷三,谈琐。
    58 姚裕廉、范炳垣:《重辑张堰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5,据松韵堂印本点校,卷一,志区域,风俗。
    59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内装。
    60 董含:《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卷十,“三吴风俗十六则”。
    61 杨树本:《濮院琐志》,卷六,习尚。
    62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引同治间蔡容升按语。
    63 参楼庆两:《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十二讲,“院落住宅”,第199-203页。
    64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吴阊饯江会馆碑记”,第20页:“剃头业江镇公所买屋文契碑”,第294页;“苏州木商捐资重建大兴会馆碑”,第123页。
    65 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
    66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点校本,2001年。卷三,地部一。
    67 余舜德:《江南民居家具在台湾——感官、记忆与过去的建构》,载熊月之、熊秉真主编前揭书。第298页。
    68 濮安国:《明清家具》,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69 同上,第32页。
    70 常辉:《兰舫笔记》。
    71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转引自彭慕兰前揭书,第140、148-149页。
    72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艺能,“铜匠”。
    73 袁枚:《随园食单》,卷一,须知单,“器具须知”。
    74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杭州进香船”。
    75 乾隆《元和县志》,卷十,风俗。
    76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舟楫。
    77 刘金冠前揭文,第163页。
    78 参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56-58页。
    79 陆萼庭:《昆剧演出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09-211页。
    80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影印“涵芬楼秘笈”民国十二年印本。卷下,“郭园始创戏馆”。
    81 钱泳:《履园丛话》,从话七,“骄奢”。
    82 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
    83 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五章,引文见第160页。
    84 王书奴:《中国娼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民国二十三年生活书店版。第298-300页。并可参看清末狭邪小说,如韩端庆《海上花》中的描写。
    85 同上,第六章,第一、第二节。
    86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舟楫。
    87 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清代笔记小说》影印本,第四十五册。纪事。
    88 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纪事。
    89 巫仁恕前揭文,第396页。
    90 王国平、唐力行前揭书,第261、232页。
    91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06页。
    92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190、204页。
    93 同上,第第12页,第30-31页。
    94 同上,第150-151页。
    95 参铁源主编:《古代文房用具》,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第4-13页。
    96 黄省曾:《吴风录》,《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明隆庆刻、万历增修百陵学山本影印。
    97 对于明清时期江南刻书业和印刷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可参看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等著作中的相关部分。
    98 张爱芳、贾贵荣:《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吴晗《江浙藏书家略》,北京:中华仁书局,1981年。
    99 诸世器:《菉溪志》,卷四。
    100 贝里前揭书,第9页。
    101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导论,第38-44页。
    102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第285页。
    103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下,禁屠祈雨。
    104 捧花生:《画舫余谭》,《清代笔记小说》影印本,第四十六册。
    105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园圃,“花树店”。
    106 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纪事。
    107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园圃,“鬓边香”、“茉莉花篮”。
    108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68-171页,“银楼业捐资创建安怀公所碑”、“银楼业各铺户捐助安怀公所题名碑”。
    109 朱宏涌:《漫话苏州商市变迁与观前街的发展》,载苏州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料工作委员会编:《苏州工商经济料》(第一辑),第83页。
    110 濮安国前揭书,第45页。
    111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第275页。
    112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艺能,“装潢”。
    113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第281页。
    114 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六。
    115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艺能,“铜匠”。
    116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市廛,“自走洋人”;卷十一,工作,“影戏洋画”。
    117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第284页。
    118 “苏杭型城市”与“开封型城市”的区分,是傅农凌的创见,详见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第152-158页。
    119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见《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第137页。
    120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见《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412-413页。
    121 同上,第391-394页
    122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七,商业,“进口货之调查”。另:关于江南市镇奢侈风气的发展和典型分析,参见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六章,第三节。
    123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444页。
    124 个中生:《吴门事舫续录》,纪事。
    125 阿绮波德·立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王成东、刘皓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原书初版于1901年。第20节,“反对裹足之行”。
    1 满铁:《常熟县》,第106—107页,“农产物价格调查表”,第107—108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太仓县》,第115—116页,“一般物资价格调查表”;《松江县》,第187—188页,“农产物价格调查表”,第192—193页,“一般物价调查表”。以下不一一出注。
    2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6),第三编,第十六章,第三节,生活费。第一目,上海,第(p)91-99页;第二目,南京,第(p)99-104页;第五目,无锡,第(p)115-123页。以下不一一出注。
    3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8页,表五,第70页,表六。以下不一一出注。
    4 《旧上海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影印民国二十四年上海通社旧本,上册,第310页,“八十年前上海物价一斑”。原始材料来自于己于1850年九月十四日《华北捷报》第一卷第七期。以下凡1850年上海物价,未另外出注者,来源同此。
    5 杨端六前揭书,第188页。引各方面料。
    6 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六。
    7 诸联:《明斋小识》,卷五,盐价。
    8 金惟鳌:《盘龙镇志》,“杂志”。
    9 徐新吾:《江南土布》,第92页,引褚华:《木棉谱》。
    10 同上,引杨小压:《寒圩小志》,风俗。
    11 徐新吾:《江南土布》,第88页:汪永安:《紫隄村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上图藏传抄本影印。卷二,土产。
    12 乾隆:《沙头里志》,转引自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13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六,棉花价。
    14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第27页。
    15 曹幸穗前揭书,第六章;周中建:《二三十年代苏南农家收支状况研究》,《中国农》,1999年第4期;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
    16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35页,第38页,表十五,第40页,表十六:《无锡嘉兴蛋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33页,表十一,第35页,表十三。“总收入”中,农田产出项包括稻草等燃料的价值,“其他”项包括渔业收入、小贩收入、畜牧业收入、手工业收入、房租收入及其他杂类收入。生产费用中,“种籽肥料”一项包括原调查的桑秧、种籽、肥料、蚕种等项,“其他”项包括买桑叶、车水、修买农具、购买柴炭(缫丝用)、买丝(织绸用)及其他。调查者的“总收入”数据包括了自产桑叶、蚕茧、生丝等半成品,因此“户年均可支配收入”一栏为总收入减去这些自产原料的价值,再减去生产费用。
    17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第37-38页,表十五、十六。
    18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页。
    19 同上,第61-62页。
    20 同上,第46页。
    21 周中建前揭文,第87-89页。
    22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一文,引用了江南土地改革时期的若干档案料,充分证明了直至1950年,江南再地依然是一个自耕农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67-68页。
    23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第一、二节,第32-37页。
    24 《江南土布》中认为:江南农户一年中从事纺织的时间,人概在八个月左右。织成一匹布所需的时间,一般认为在一个劳动力的前提下约为六到七天,在农户全家协作的条件下,则多数农户大约二至三天即可成布一匹。这样,一年中一家农户所能织成的布,应当在八十至一百二十匹之间,方行将上限下调为一百匹,且运用下限作为估计的基础,属于保守方法。
    25 参见其《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269—344页;以及《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中结论部分关于“斯密型成长”的论述。
    26 以表9-2中的“自产消费品”价值数除以表9-3中的“年户均消费支出”,即可得到自产消费品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27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524页。东部三省五地中,包括江南的武进和属于广义江南的江宁太平门、淳化镇。这三地的经济结构都不属于核心区的商业化农业经济类型。
    28 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第51-52页。
    29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157-158页。
    30 费孝通前揭书,第207-210页。
    31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150-151页。
    32 诸联:《明斋小识》,卷十一,茶馆。
    33 胡人凤:《法华乡志》,卷八,遗事。
    34 参郑光祖:《醒世一斑录》,杂述卷二,大水;杂述卷八,己酉水灾:等条。
    35 费孝通前揭书,第120-121页、第112页。
    36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61页。
    37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第157-158、163页。
    38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1页。
    39 王卫平:《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吴地民风的嬗变研究之四》,第56页。
    40 巫仁恕前揭文,第388页。
    41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4页。
    42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第97页。
    43 彭慕兰:《大分流》,第一部分第一节和第二部分第三节的有关内容,以及答辩黄宗智的论文中有关消费的内容。
    44 同上,第34-35页。
    45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和综合观察》,第26页。
    46 以一磅等于1.3旧斤、一英制品脱等于0.57升计算。
    47 1978年数字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8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第434页,“农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恩格尔系数值见第433页,“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及其构成”。18世纪江南的消费数字计量单位已折为市斤和市尺,其中粮食的折算以每石米重160市斤计。
    48 陆陇其:《风俗策》,《皇朝经世文编》卷六十八,礼政十五,正俗上。
    49 C.贝里前揭书,第二至第四章。
    50 曼德维尔前揭书,第66页。
    51 同上,第19页。
    52 同上,第80-81页。
    53 萨伊:《政冶经济学概论》,第458、460页。
    54 陆楫:《蒹葭堂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五年陆郯刻本影印。卷六,杂著。原文首“论治”二字已残,根据《蒹葭堂杂著摘抄》补。
    55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苏俗奢靡”。
    56 冯尔康、常建华前揭书,第467页。
    57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第163—164页。
    58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第14页。
    59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第163—164页。
    60 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第80-81页。
    61 巫仁恕前揭文,第398页。
    62 王卫平:《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第60—61页。
    63 方行:《略论中中地主制经济》,《中国研究》,1998年第3期。
    64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和奢侈风尚》,第113-115页。
    65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结论,第668页。
    66 近年来持此论者最有代表性的,如程念祺:《论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市场问题》,《林》,1999年第4期,可以参看。
    67 可参看贝里前揭书中关于斯密观点的评述,第150-168页。
    68 桑巴特前揭书,第五章,第150-215页。
    69 同上,第189页。
    70 同上,第213页。
    71 同上,第214页。
    72 同上,第214-215页。
    73 同上,第215页。
    74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31-33、493页。
    75 桑巴特前揭书,附录,菲利普·西格曼:《<奢侈与资本主义>英译本导言》,第251页。
    76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77 黄仁宇:《资三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31-32页。
    78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1页。
    79 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9页。
    80 同上,第32、35页。
    81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5页。
    82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一章;《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导论。引文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第12页。对于黄宗智学说的简明评述,还可参看李伯重:《“过密型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研究》一文,见其《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一书。“过密化”与“内卷化”为同一个英文词involution的不同汉译,可简单定义为劳动边际报酬递减条件下的产出增长,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一书中倾向于使用“过密化”的译法,但在近年与彭慕兰的争论中,又似乎倾向于回到他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采用的“内卷化”的译法。“密集化”则指的是劳动边际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出增长,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的产出增长,才构成“发展”。
    83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第11、19页。
    84 彭慕兰:《大分流》,第85-100页。
    85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第19页。
    86 舒尔茨前揭书,引言见第24、64页。
    87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Eyre Methuen,1973. p299-316.
    88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十一章第三节;以及《“过密型增长”理论不适用于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研究》,见其《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第81-91页。关于清代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研究,见其:《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男耕女织”与“半边天”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三文并载《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第269—344页。
    89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535页。
    90 舒尔茨前揭书,第24页。
    91 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见S.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映》,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92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539页。
    93 同上,第539页。
    94 彭慕兰:《大分流》,第三部分。
    95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539-540页。
    96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第654-655页。
    97 参D.诺思、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D.诺思:《经济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98 参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及《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张逸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二部,“寻找对历的技术辩证”一篇,引文见后一著作,第353-354页。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忠辑,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4册),2005年(5-6册)。点校本。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9年。
    《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1983年。
    《清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
    雍正《昭文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9,据雍正九年刻本影印。
    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据乾隆十八年刻本影印。
    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专辑19、20,据民国石印本影印。
    乾隆《元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4,据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影印。
    道光《昆新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5,据道光六年刻本影印。
    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7,据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刻本影印。
    同治《湖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4,据同治十三年爱山书院刻本影印。
    同治《安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9,据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
    光绪《乌程县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6,据光绪七年刻本影印。
    光绪《南汇县忠》,《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5,据光绪五年刻本影印。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4,据光绪七年刻本影印。
    光绪《余姚县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据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光绪《平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0,据光绪十二年刻本影印。
    民国《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1-12,据民国二十二年苏州文新公司铅印本影印。
    民国《萧山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1,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影印。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7,据民国十二年刻本影印。
    民国《青浦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6,据民国二十三年刻本影印。
    民国《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1、12,据民国二十二年苏州文新公司铅印本影印。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8,据民国十九年铅印本影印。
    民国《海宁州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2,据民国十一年续修铅印本影印。
    民国《德清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8,据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影印。
    民国《南汇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5,据民国十八年刻本影印。
    蔡容升纂(同治)、蔡蒙等续纂(民国):《双林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下,据民国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影印。
    曹(火章)纂(明末)、曹邺增纂(清初):《庉村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甲戌丛编》本影印。
    陈尚隆纂(雍正)、陈树谷续纂(乾隆):《陈墓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抄本影印。
    陈树德、孙岱:《安亭志》(嘉庆),《上海乡镇旧志丛书》2,据嘉庆十三年刻本点校。
    陈应康:《月浦里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
    陈元模:《淞南志》(康熙),《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嘉庆十八年活字本影印。
    程锦熙:《黄埭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一年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影印。
    储学洙:《南汇二区旧五团乡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影印。
    颐传金:《七宝镇小志》(咸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影印。
    洪兰祥:《上海特别市真如区调查统计报告》(民国十八年),《上海乡镇旧志从书》4。
    胡人凤:《法华乡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影印。
    黄兆柽:《平望续志》(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3,据光绪十三年吴江黄兆柽刻本影印。
    金惟鳌:《盘尼镇志》(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据上海图书馆藏传抄本影印
    卢学溥:《乌青镇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3,据民国二十五年刻蓝印本影印。
    潘履祥:《罗店镇志》(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光绪十五年铅印本影印。
    彭方周:《吴郡甫里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乾隆三十年刻本影印。
    钱墀:《黄溪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道光十一年亦陶轩刻本影印。
    钱以陶:《厂头镇志》(同治),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3。
    钱肇然:《续外冈志》(雍正),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2。
    秦立:《淞南志》(康熙),《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年秦鉴刻本影印。
    沈藻采:《元和唯亭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二十三年元和沈三益堂铅印本影印
    时宝臣:《双凤里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9,据道光六年活字本《娄水艺文汇抄》本影印。
    施若霖:《璜泾志稿》(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9,据民国二十九年活字本影印。
    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儒林六都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民国抄本影印。
    陶煦:《周庄镇志》(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影印。
    童世高:《钱门塘乡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影印。
    王鸿飞:《双浜小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未完稿本影印。
    王维德:《林屋民风》(康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部,第239册,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二年王氏凤梧楼刻本影印。
    汪永安纂(康熙)、沈葵补纂(咸丰):《紫隄村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据上图藏传抄本影印。
    汪曰桢:《南浔镇志》(同治),《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下,据同治二年刻本影印。
    翁广平:《平望志》(道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3,据光绪十三年吴江黄兆柽重刻本影印。
    武嘏纯:《嘉定疁东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1948年云庐油印本影印。
    武嘏纯:《嘉定疁东志》(民国),《上海乡镇旧志丛书》1,据稿本点校。
    夏辛铭:《濮院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1,据民国十六年刻本与影印。
    萧鱼会、赵稷恩:《石冈广福合志》(嘉庆),《上海乡镇旧志丛书》1。
    徐达源:《黎里志》(嘉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2,据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刻本影印。
    徐傅辑(道光)、王镛等补辑(光绪):《光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八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影印。
    杨大璋:《望仙桥乡志续稿》(民国),点校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2。
    杨树本:《濮院琐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1,据浙江省图书馆藏传抄本影印。
    姚裕廉、范炳垣:《重辑张堰志》(民国),《上海乡镇旧志丛书》5。
    叶承庆:《乡志类稿》(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三年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刻本 影印。
    张人镜:《月浦志》(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4,据上海博物馆藏稿本影印。
    章腾龙、陈勰:《贞丰拟乘》(嘉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据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影印。
    张郁文:《木渎小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7,据民国十年苏州华兴印书局铅印本影印。
    赵诒翼:《信义志稿》(宣统),《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抄本影印。
    仲沈洙纂(顺治)、仲枢(康熙)仲周霈(乾隆)续纂:《盛湖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影印。
    仲廷机纂(同治)、仲虎腾续纂(光绪):《盛湖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1,据民国十四年乌程周庆云刻本影印。
    周凤池纂(乾隆)、蔡自申续纂(道光):《金泽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据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影印
    周郁滨:《珠里小志》(嘉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据嘉庆二十年刻本影印。
    朱保熙:《巴溪志》(民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影印。
    诸世器:《菉溪志》(乾隆),《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据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影印。
    《上海粮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上海农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影印本,1985年。
    《旧上海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影印民国二十四年上海通社旧本。
    《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吴江文资料》十,工商料选辑,吴江:吴江震泽出版社,1990年。
    包世臣:《安吴四种》,上海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六年白门倦游阁刊本。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三版。
    常辉:《兰舫笔记》,《丛书集成续编》子部,第90册,据民国三十年“吴中文献小丛书”,本影印。
    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陈琮:《烟草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117册,子部谱录类,据嘉庆刻本影印。
    程岱葊:《西吴蚕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第978册,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刻本影印。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董含:《三冈识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
    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清代笔记小说》影印本,第四十五册。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影印“涵芬楼秘笈”民国十二年印本。
    顾禄:《清嘉录》,《丛书集成续编》,部,第51册,影印啸园丛书本。
    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0年。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洪亮吉:《卷施阁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67册,据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影印。
    黄省曾:《吴风录》,《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明隆庆刻、万历增修百陵学山本影印。
    嘉庆《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第840—841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影 印。
    姜皋:《浦泖农咨》,《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子部农家类,据上海图书馆藏道光十四年刻本影印。
    刘因之:《谰言琐记》,《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影印“金陵丛书”本。
    陆楫:《蒹葭堂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陆陇其:《风俗策》,见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2年。卷六十八,礼政十五,正俗上。
    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陆耀:《烟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117册,子部谱录类,据道光十三年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影印。
    捧花生:《画舫余谭》,《清代笔记小说》影印本,第四十六册。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
    强询:《求益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53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二 十四年江苏书局刻求益斋全集本影印。
    沈赤然:《寒夜丛谈》,《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影印“新阳赵氏从刊”本。
    沈廷瑞:《东畲杂记》,上海图书馆藏沈梓光绪十三年刊本。
    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料工作委员会编:《苏州工商经济料》第一辑,内部刊物,出版时间不明。
    苏州山塘历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领导小组主编:《七里山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价:《三依赘人广自序》,见张潮编《虞初新志》,卷二十,《四部禁毁书丛刊》子部38册。
    王应奎:《柳南随笔 续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王稺登:《订正吴社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二四一册,据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明刻本影印。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点校本,2001年。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姚廷遴:《历年记》,“上海料从编”标点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62年。
    叶梦珠:《阅世编》,《丛书集成续编》部地理类杂志之属,第50册,影印“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98年。
    袁枚:《随园食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1115册,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元年小仓山房刻本影印。
    臧寿源标校整理:《<醇华馆饮食脞志>稿》,载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苏州志资料选辑》,1996年。
    郑光祖:《醒世一斑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39—1140册,子部杂家类,据浙江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五年刻咸丰二年增修本影印。
    诸联:《明斋小识》,《笔记小说人观》第十四册。
    朱象贤:《闻见偶录》,《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据‘《昭代丛书》本影印。
    “吴江县第七区民情调查表”,吴江市档案馆,案卷号0204-3-313。
    《中国统计年鉴》198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
    H.D.Lamson:《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之调查》,何学尼译,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中国七省十七县二八六六田场之研究》,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 十五年。
    冯紫岗:《兰溪农村调查》,国立浙江大学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印行。
    蒋杰、乔启明:《京郊农村社会调查》,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上海特别市嘉定区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二十三编,昭和十四年十一月。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常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三十四编,昭和十四年十一月。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太仓县窕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三十五编,昭和十五年一月。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四十八编,昭和十五年十二月。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五十编,昭和十六年二月。
    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中国棉纺织业联合会编:《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三十五年。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民国二十二年。
    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九月。
    张镜予等:《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华棉业统计会:《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年。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作者书社,民国二十八年三月。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无锡嘉兴蚕农经济与吴兴之比较》,民国二十八年七月油印本。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B.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C.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D.诺思、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历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D.诺思:《经济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E.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F.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F.市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G.曼昆:《经济学原理》,粱小民译,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Eyre Methuen, 1973.
    P.萨缨尔森、W.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年。
    S.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映》,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Introduction: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in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W.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Yeh-chien Wang: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Yeh-chien Wang: '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 1638-1935", in T.C.Rawski and Lillian M. Li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1992. p35-68.
    阿绮波德·立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王成东、刘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原书初版于1901年。
    曾树基:《中国人口(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
    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中国研究功态》,2001年第10期。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研究》,2002年第4期。
    陈邦贤:《中国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1937年版。
    陈忠平:《明清江南农村区域性专业化生产考察》,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程念棋:《论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市场问题》,《林》,1999年第4期。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载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樊如霞、王榕平:《从茶叶消费群体的嬗变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载《中国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和奢侈风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帐》,《食货》,复刊第一卷第七期,1971年。
    方豪:《光绪元年自休城至金陵乡试账》,《食货》,复刊卷二第五期,1972年。
    方豪:《乾隆二十二年汪朱氏丧事账》,《食货》,复刊卷三第一期,1973年。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国研究》,1998年第3期。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冯小红:《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中国农》,2004年第2期。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测》,《中国研究》,1994年第4期。
    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侯杨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中国研究》,1997年第1期。
    华润龄:《吴门医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黄仁宇:《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张逸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研究》,2002年第4期。
    黄宗智:《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中国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胡适:《读书与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胡一雅:《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等级的消费》,载《中国研究》,1991年第4期。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载《清研究》,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2期。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清研究》,2004年第1期。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载《中国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李景屏:《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李景屏:《清前期奢靡之风述论》,《清研究》,1997年第2期。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论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陆萼庭:《昆剧演出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马学强:《清代江南物价与居民生活:对上海地区的考察》,上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慕兰:《世界经济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建云译,《历研究》,2003年第4期。
    彭信威:《中国货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濮安国:《明清家具》,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研究》, 2003年第3期。
    宋传银:《论清前期“奢靡”之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
    苏志平、徐淳厚:《消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农的经营状况(1840-1917)》,《中国农》,2003年第1期。
    铁源主编:《古代文房用具》,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
    王春瑜:《明代商业文化初探》,《中国研究》,1992年第4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
    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林》,2003年第1期。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角度的考察》,《学月刊》,2005年第1期。
    王茂亭:《影响棉籽出油率的因素浅析》,《新疆农机化》,2004年第3期。
    王书奴:《中国娟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民国二十三年生活书店版。
    王卫平:《明清时期苏州生活风尚的变迁——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二》,《历教学问题》,1993年第4期。
    王卫平:《清代吴地赌风述论》,《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王卫平:《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吴地民风的嬗变研究之四》,《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
    汪维真、牛建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风尚取向的更移》,《学月刊》,1990年第5期。
    汪维真、牛建强:《再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变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卷第一期,1991年1月。
    王翔:《明清商品经济与江南市民生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吴承明:《中国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吴承明:《经济:历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吴承明:《吴承明集》,北京:中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吴晗:《江浙藏书家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巫仁恕:《妇女与奢侈——一个明清妇女消费研究的初步检讨》,载《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学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6-400页。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徐畅:《民元至抗战前夕粮食进口问题简议》,《安徽学》,1995年第4期。
    徐建青:《清代前期的砖瓦石灰业》,《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稿》,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7年。
    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曾雄生:《从江东犁到铁搭:9世纪到19世纪江南的缩影》,载《中国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张爱芳、贾贵荣:《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社,2004年。
    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中国农》,2000年第4期。
    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张仁善:《论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生活的反礼法趋势》,《中国研究》,1992年第2期。
    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历档案》,1997年第1期。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赞成康、王寅通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国七十八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业》,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66年。
    赵冈:《农业经济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周振鹤:《释江南》,载其《随无涯之旅》,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用中建:《二三卜年代苏南农家收支状况研究》,《中国农》,1999年第4期。
    邹逸麟:《中国历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