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规范化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私募基金或类似私募基金之运作存在许多问题,潜在可能发生的危机不容忽视,解决私募基金相关问题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其规范化,本文之研究目的在于能够建立一套私募基金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以作为将来立法之参考。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研究动机、目的、方法、范围以及整体论文研究架构。
     第二章私募基金概论,系在进入私募基金规范化具体课题讨论前,先就私募基金基本概念提出说明,包括私募基金的基本认识、与公募基金的比较分析、私募基金的缘起与发展、私募基金的制度价值、及私募基金的风险分析等,希望透过本章的说明对于私募基金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第三章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与存在的问题,本文采历史的研究方法,要有效合理规范我国目前盛行的私募基金,势必要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发现形成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轨迹,从而得以依规范的研究方法决定私募基金的应然规范方式。因此本章即分就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讨论。
     第四章私募基金规范化基本理论,按私募基金的规范化课题包罗万象,在就各个课题研究之前,应就私募基金规范化的客观环境先为叙明。本文认为应就私募基金规范化的必要性进行剖析以了解其急迫性与重要性,也要评估规范私募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另外与私募基金相关之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在将来规范化时是否能与私募基金顺利衔接也是本章关切的重点,最后并提出私募基金规范化的策略作为本文立论的中心思想。
     第五章私募基金界定标准的规范化,私募基金规范化的首要课题就是如何界定私募基金,本文藉由美国、台湾地区立法例的介绍,并参考我国过去相类似的规范定义提出规范的建议。
     第六章私募基金组织形式的规范化,本文将依序介绍国际上私募基金通常采取之组织形式,有契约制、公司制、及有限合伙制,并对该等制度进行比较,最后并提出建议。
     第七章私募基金运作的规范化,本章分就私募基金份额转让之限制,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范围与方法,及私募基金投资风险及利益的分配依序说明。私募基金发行后,基金份额若可自由转让而不加以限制,则私募基金实质上将变成公募基金,但完全禁止又令投资人裹足不前,因此应就基金份额转让明文规范,此外私募基金投资方式通常较公募基金灵活而有弹性,是否应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亦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最后讨论私募基金投资风险与利益的分配。
     第八章私募基金行政监管的规范化,基于私募基金的特性及与公募基金的差异,私募基金的监管本应自成一格,而非全盘参照公募基金的监管方式,因此本章分节就私募基金行政监管原则、行政监管主体、及具体监管内容进行研究与说明,以作为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范化之参考。
     第九章结论,即就本文提出综合性的总结,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应从速考虑私募基金规范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对私募基金规范化的各个具体课题提出建议。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running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or quasi-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n China,and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these funds cannot be ignored.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is to regulate and standardize the fund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formulat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for future legislative purpose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provid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paper,the objectives,methods,scope of study,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is "Overview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Before embarking on substantive discussions about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this chapter first offers an overview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such funds,includi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 fund,comparisons with publicly offered funds,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systematic value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and risk analysis. It is hoped that this chapter will enable readers to ac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Chapter Three is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Issues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n China".This paper adopts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In order to regulate currently highly popular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n a reasonable manne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uncover the reasons for the creation of such funds,analyze the path of their development,and thereby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method of study.This chapter therefore offers explanations and undertakes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reasons for creation,and existing problems regarding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n China.
     Chapter Four is "Basic Theori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There are innumerous issues relating to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and before studying these issues in detail,one should first describe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It is the view of the author that one must first consider the necessity of standardizing privately offered funds,and determine its urgency and importance,as well as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ing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on the financial market.This chapter also considers whether existing laws relevant to privately offered funds,such as the Company Act,Securities Act,Trust Act and Partnership Businesses Act,can be smoothly integrated with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n the future.Finally this chapter proposes a strategy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as the central focu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Five is "Standardizing Defini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The primary issue in standardizing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is the definition of such funds.Using legislative examples from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as well as examples of definitions previously used in China,this chapter offers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Chapter Six is "Standardizing Organ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This chapter will describe the types of organizations commonly adopted by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around the world,including funds by contract,by company,and by limited partnerships.The author also compares these different systems before offering 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Chapter Seven is "Standardizing Oper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limitations on transfer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 units,investment subjects of such funds,scope and manner of investment,investment risk of these fund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ains. If units of a privately offered fund can be freely transferred without restriction after the initial issue,then they would effectively become publicly offered funds;on the other hand,a total ban on transfer would deter investors.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expressly regulate transfer of fund units.Generally investments made by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also tend to be more flexible than publicly offered funds,and this chapter considers whether regulators should allow such complete flexibility. Finally this chapter also takes a look at investment risks and distribution of gains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Chapter Eight is "Standardiz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Give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and their differences with publicly offered funds,it is reasonable that their regulation would differ from that of publicly offered funds.Accordingly, this chapter studies and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governmental authorities, and focus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as basi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for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Chapter Nine is "Conclusion",being an overall conclusion to the issue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It is recommended that legislative organs in China should study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standardizing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as soon as possible,and this paper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for various substantive issues regarding standardization of privately offered funds.
引文
1 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引自www.prople.com.CN/GB/jinjin/35/159/20010706/505812.html
    2 何孝星:“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六大问题及规范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第35至第38页。
    3 王文宇着:《新金融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39页至第241页。
    4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10页。
    5 杨紫炬、徐杰:《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3版,第233页。
    6 韩志国、段强:《私募基金:稳定因素还是紊乱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第74页。
    9 Edited by Chong-Moon Lee,et al:The silicon Valley Edge.,A Hahi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硅古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译,2000,第1页。
    10 在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创业投资概念几乎涵盖了所有“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但在美国,经重组基金(Turnaround Fund)所作的企业并购与重组投资,通常并不计入创业投资之列,而是列为“非创业类私人股权投资”,但由于所谓的“非创业类私人股权投资”与“创业类私人股权投资的区分并无法律上的意义,它们都是以私人股权方式从事资本经营,都是以追求资本增值的目标而与投资证券有异,故有学者也将”私人股权投资“视为广义的创业投资,本文认两者投资方式不同,而一般业界亦将两者分别论述,本文从之。
    11 吴怡静:《私募股权基金:日韩经验》,天下杂志,2006年3月5日,第342期,第128页。
    12 引自2007年12月6日清科集团发布之研究报告,参www.zero2ipo.com.cn/2007/12/6/200712644/08.html
    14 韩世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问题初探”,《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第70页。
    15 参考本文第五章第一节的说明。
    16 17C.F.R § §203.502(b) 1999。
    17 陈儒:《对冲基金与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3页。
    19 宋永辉、尤丽屏:“中国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4期,第50页。
    21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62页、第163页。
    22 2007年11月29日证监会公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依该试点办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亦以信托法理建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为单一客户或特定多个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但目前仅先开放前者一对一的特定资产管理业务,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但未开放后者一对多的集合理财服务,因此,以目前而论,上述特定资产管理业务尚未以基金型态运作,故未于本文说明之。
    34 王连洲、董华春:《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392页、第401页。
    35 成思危:“基金法,留有余地”,中国证券报,2003年10月31日。
    36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是1956年正式成立,原名国家技术委员会,经过二次撤销与恢复,在1978年正式定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科学技术部一直延续至现在。
    27 发改委负责人就《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引自网络数据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85520。
    28 “在中国创投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投投资资金来源的影响分析”,风险投资通讯,2002年第12期,第11页。
    29 张东生、刘健钧:《论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转换》,中国风险投资,第一卷第一期,第43页。
    30 申曙光、周天芸:《政府直接干预风险投资的方式效应及局限性》,中国风险投资,第一卷第一期,第50页。
    31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32 引自网络数据http://newsl.jrj.com.cn/news/2006-07-10/000001545913.html。
    33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诱制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3月,第59页。
    41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202页。
    42 引自网络数据http://www.tisc.com.tw/cnphp/info/info_bl.html。
    43 “新世纪曙光照耀下的中国金融工程-访著名金融学者宋逢明教授”,《中国证券报》2001年1月9日。
    44 吴士君、张永强:”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产生与发展-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53页。
    45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59页。
    46 若以我国私募基金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本文这里所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见得便是学理上或外国私募基金所定义之私募基金管理人,但为说明方便,仍以「私募基金管理人」概称之。
    47 吴士君、张永强:”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产生与发展-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54页。
    48 寇斯最早提出这个学说,是在其”联邦通讯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一文中所提出,当时并未自称为”科斯定理”,而是学者史蒂格勒(Stigler)后来才为之命名。之后寇斯在1960年发表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本,对这个定理作了更完整的阐述。
    49 资料来源:整理自http://bbs.stock.163.com/jijin/10905,2.html。
    50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161页至第166页。
    51 引自网络数据http://finance.sina.com.cn/y/20010806191974,html,2003年5月15日访问。
    52 引自网络数据 http://www.homeway.com.cn/colligation/fund/detail.aspx?sl=3258id=54440,2003年5月26日访问。
    53 苏浩、李雪:”民间私募基金收益保底约定初探”,《时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66页。
    54 吴士君、张永强:”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产生与发展--个制度经济的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54页。
    55 吴士君、张永强:“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产生与发展-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55页。
    56 何孝星:“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六大问题及规范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第35、36页。
    57 朱晔,“私募基金法律调控探析”,“财贸研究”,2005年5月,第103页。
    58 引自网络数据http://economy.big5.enorth.com.cn/system/2003/04/08/000540474.shtml。
    59 欧璟:”私募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规范运作与发展策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第112页。
    60 何孝星:”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六大问题及规范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10期,第37页。
    63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6页、第37页。
    64 司春林、主曙红、田增瑞:《创业投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25页。
    65 张旭娟:《中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32页、第33页。
    66 官欣荣 李泫永:《公司法证券法诸改革与新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2月,第359页、第360页。
    57 松本崇:“商事信託の社會役割”《田中誠二先生追悼論文集-企業的社會の役割と商事法》,經濟法令研究會,1995年,第615頁。
    58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70 See George T.Bogert,TRUSTS 370(West Group,6th edition,1987)。
    71 See Edward C.Halbach,Jr.,Significant Trends in the Trust law of United Sates,32 and.J.Transant' I L.at 544-547(1999)。
    72 See Edward C.Halbach,Jr,Trust Investment in the Third Restatement,27 Real-Prop.,Prob.&Tr.J.at 407,458-462(1992)。
    73 Restatement(third) of Trusts § 227。
    74 Restatement(Third) of Trusts § 272(C)(2)(1992)。
    75 缄仲模:“论「立法从宽执法从严」之法理”,法律评论,第53卷第12期,第21、22页。
    76 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7页。
    77 王文字着:《新金融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233页、第234页。
    78 See Richard A,Posner,supra note 12,at27。
    79 美国之证券私募并非肇始于1933年的《证券法》,各州公司法及证券法(blue-skystatutes)于国会通过《证券法》时,即已存在各式各样证券发行规范。
    80 15U.S.C.§ 77d(b):"The provision of section 5 shall not apply to...(2) transactions by an issuer not involving any public offering."
    81 刘连煜,“证券私募制度之法律问题研究”,证交资料,第419期1997年3月,第三页。
    84 这里的家族企业指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兄弟姊妹、配偶(包括离婚的)、直系亲属(包括收养的)及其配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企业。
    85 这里的一定资格指的是,该信托机构不是为了获得该私募基金证券而专门成立者,且受托人或经授权对信托进行管理之人,发起人或其它参与人都必须是“合格的购买者”。
    86 See Securities Act Release No.285,1 Fed.Sec.L.Rep.(CCH) 2741-44(Jan.24,1935)
    87 346 U.S.119(1953)
    88 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上)”,证交资料,2003年4月第492期,第37页、第38页。
    89 引自www.dcl.edu/faculty/dwyer/topic5/topic%2005%20%200utline.pdf(2002年12月1日)。
    90 任何未依1933年《证券法》第五条规定事先登记注册,擅自招募证券者,就如同汪洋中一叶扁舟,而SEC 就如同海上飓浪,随时准备袭击不明究理的发行人。倘发行人依照安全港规定行事,就如同置身风平浪静之港湾之内,无惧海上风浪.而Rule 506即SEC针对私募行为所颁布的安全港规定,但Rule 506系非排他之安全港(non-exclusive safe harbor),发行人如无法符合Rule 506规定时,仍得主张其它豁免条款的适用。引自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上)”,证交资料.2003年4月第492期,第42页、第59页。
    91 引自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上)”,证交资料,2003年4月第492期,第44页。
    92 17C.F.R.§ 230.501(e)(1)(1989)。
    93 17C.F.R.§ 230.501(a)(1) ~(8)(1989)。
    94 17C.F.R § 230.502(C)(1997) " Neither issuer nor any person acting on its behalf shall off or sell the securities by any form of general solicitation or general advertising."
    97 张旭娟:《中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60、61页。
    99 郭雳:《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31页。
    100 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第一刷,第253页至第260页。
    101 行平次雄,《证券投资信托契约的性格,,商事法务研究204号,昭和36年,第7页。
    102 汤欣,“中国大陆契约型投资基金当事人法律关系模式之选择”,《证券投资信托基金法规体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06页。
    103 王连洲、董华春:《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6页、第37页。
    104 赵振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新国书店,2005年3月第1版,第51页。
    105 李安方:“美国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5月,第23页。
    106 江平、曹冬岩:“论有限合伙”,中国法学,2000年4月,第93至第98页。
    107 王文字:《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1页。
    108 简资修:《经济推理与法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第1刷,第15页、第16页。
    109 See Robert W.Hamilton,Case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5~(th)(1994),P129。
    110 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490页。
    112 美国《证券法》第5条规定,任何利用州际沟通管道之证券公开招募均须事先向证管会登记.否则证管会得禁止或撤销该次未登记之公开招募,除此之外,认购证券之投资人,得向发行人要求解除募股或买卖契约及返还价金。
    113 17 C.F.R § 230.502(d)(1997).
    114 17 C.F.R § 230.502(d)(1)(1997)."Reasonable inquiry to determine if the purchaser is acquiring the securities for himself or for other persons."
    115 17 C.F.R § 230.502(d)(2)(1997)."Written disclosure to each purchaser prior to the sale that the securities have not been registered under the Act and,therefore,cannot be sold unless they are registered under the Act or unless and exemption from registration is available."
    116 17 C.F.R § 230.502(d)(3)(1997)."Placement of a legend on the certificate or other document that evidences the securities stating that the securities have not been registered under the Act and setting forth or referring to the restrictions on transferability and sale of the securities."
    117 17 C.F.R § 230.144(a)(1):"An affiliate of an issuer is a person that directly,or indirectly through one or more intermediaries,controls,or is controlled by,or is under common control with,such issuer.
    118 17 C.F.R § 230.144(a)(3)(ⅰ)(1999)."Securities acquir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e issuer,or from an affiliate of the issuer,in a transaction or chain of transactions not involving any public offering."
    119 17 C.F.R § 230.144(a)(3)(ⅱ)(1999)."Securities acquired from the issuer that are subject to the resale limitations of § 230.502(d) under Regulation e or § 230.701(c)."
    120 17 C.F.R § 230.144(a)(3)(ⅲ)(1999)."Securities acquired in a transaction or chain of transaction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 230.144A."
    121 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下)”,证交资料第493期,2003年5月,第17页。
    122 黄正一:“证券私募及私募证券转让制度之研究-以美国证券法为中心比较我国新制”,世新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6月,第68页。
    123 17 C.F.R §230.144(d)(1)(1999)。
    124 See J.WILLIAM HICKS,EXEMPTE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 10.08[4][a](1992).
    125 17 C.F.R § 230.144(d)(3)(1999).
    126 17 C.F.R § 230.144(e)(1)(1999)。
    127 17 C.F.R § 230.144(e)(2)(1999)。
    128 17 C.F.R § 230.144(f)(1999)。
    129 17 C.F.R § 230.144(k)(1999)。
    130 17 C.F.R § 230.144A(a)(1)(1992).
    131 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下)”,证交资料第493期,2003年5月,第33页。
    132 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下)”,证交资料,第493期,2003年5月,第36页、第37页。
    134 《证券投资信托基金管理办法》第52条:私募基金之应募人及购买人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不得再行卖出:一、向证券投资信托事业申请买回。二、转让予符合本法第十一条第一项具相同资格。三、基于法律规定所生效力之移转.四、其它经本会核准.前项有关私募受益凭证转让之限制,应于受益凭证以明显文字注记,并于交付应募人或购买人之相关书面文件中载明。
    135 张旭娟:《中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80页。
    136 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下)”,证交资料第493期,2003年5月,第24页。
    137 See Martha Jane Snyder,Securities Regulation:Rule 144-From Lawyers to Mathematicians,40Tenn.L.Rev 399(1973)
    139 程信和、蒲夫生:“关于私募基金立法的几点建议”,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第38页。
    140 陈儡:《对冲基金与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98至第100页。
    141 http://www.bis.org/pub1/bcbs68.htm
    142 在一份美国联储会向国会听证会所提出的书面中,针对“Private Pools of Cavital”称“The term vrivate pools of captital was untended broadly to describe pooled investment vehicles that are privately organized,administered by a professional,manager,and not general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Thus,the definitions includes hedge funds,private equity funds,and venture capital funds."即私人集合资金广泛包括具有私募、专业经理人管理、公众不易参与等特征的投资工具,此定义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等,参Govenor Kevin Warsh,“Hedge fund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引自www.federal.gov/newsevents/testimony/warsh20070711a.htm
    143 "Agreement Among PWG and U.S.Agency Pricipals on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Regavding Private Pools of Caputa.I" 引自 www.ustreas.gov/press/releases/hp272.htm
    144 以上有关激励报酬约定方式的说明,引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Hedge_fund
    145 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达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241页。
    146 程倌和、蒲夫生:“国际私募基金立法的几点建议”,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第39页。
    150 纪琼骁:《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第136页。
    151 丁邦开、周仲飞:《金融监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1页、第22页。
    152 锺向春:“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81页。
    153 参见《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合作备忘录》第15条。
    154 参见《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合作备忘录》第18条。
    155 详见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
    156 锺向春:《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85页。
    157 诚信和、蒲夫生:“关于私募基金立法的几点建议”,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第38页。
    158 郝磊:《论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监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论文,2002年3月,第44页;
    尚欣鑫:《国际资本市场私募基金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法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第45页;
    吴文生:《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问题探讨》,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2年3月,第51页;
    岳俊勇:《中国私募基金研究》,厦门大学金融学硕士论文,2002年4月,第44、45页;朱晔:《私募基金法律调控探析》,财贸研究,2005年5月,第106页。
    164 王连洲、董华春:《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意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79页。
    166 钟向春:“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26页。
    167 黎明德;“我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32页。此外,持相同意见者,参考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305至307页;何孝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74页;王俊勇:“中国私募基金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学士论文,2002年4月,第47页。黄欣:“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与规范化发展问题”,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9月,第41、42页。吕德忠:“中国私募基金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2月,第33页。
    1.丁邦开、周仲飞:《金融监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王文宇:《新金融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王连洲、董华春:《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第1刷。
    7.司春林、主曙红、田增瑞:《创业投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8.何孝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9.李惠:《走近私募基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河本一郎、大武泰郎:《证券交易法概论》,侯水平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
    11.林毅夫等:《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3月。
    12.徐杰主编:《經濟法概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版。
    13.徐杰主编:《經濟法論叢》,第一卷至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至2005年。
    14.夏斌、陈道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5.韩志国、段强:《私募基金:稳定因素还是紊乱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6.杨紫炬、徐杰:《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3版,。
    17.陈儒:《对冲基金与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
    18.刘宏飞:《风险投资操作技巧及政策法规》,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实务丛书(中 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9.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钊、吴聪:《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双叶书廊有限公司,1991年8月。
    20.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2.官欣荣、李泫永:《公司法证券法诸改革与新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2月。
    23.郭雳:《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4.汤欣等:《证券投资信托基金法规体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5.赵振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新国书店,2005年3月第1版。
    26.简资修:《经济推理与法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第一刷。
    27.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篇及委员会编印:《洗钱防制法规汇编(金融与征信丛书:34)》,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1998年。
    1.王俊勇:“中国私募基金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学士论文,2002年4月。
    2.江红:“证券市场中私募基金的规范和发展”,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3.吕德忠:“中国私募基金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2月。
    4.何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0月。
    5.李东:“私募基金及其法律规制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7月。
    6.李朝晖:“中国私募基金发展前景及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2007年4月。
    7.宋毅:“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8.姜威:“证券私募主体博奕行为的法律介入--主体资格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9.姜飞,“引进对冲基金的可行进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论文,2004年5月。
    10.马晓峰:“中国私募基金状况及政策监管的探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11月。
    11.庄谦信:“大陆外商创业投资企业之法律环境”,国立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7月。
    12.黄正一:“证券私募及私募证券转让制度之研究-以美国证券法为中心比较我国新制”,世新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6月。
    13.张旭娟:“证券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5年4月。
    14.纪琼骁:“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15.锺向春:“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6.郝磊:“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监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论文,2002年3月。
    17.尚欣鑫:“国际资本市场私募基金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法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
    18.吴文生:“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问题探讨”,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2年3月。
    19.岳俊勇:“中国私募基金研究”,厦门大学金融学硕士论文,2002年4月。
    20.黎明德:“我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1.黄欣:“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与规范化发展问题”,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9月。
    22.范鲁宁:“金融监管中的反洗钱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3.刘孟哲:“由美日立法例探讨我国之私募制度”,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年7月。
    24.邪新冰:“私募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25.岳清唐:“国外投资基金夜间管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
    26.陈明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北京物资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27.赵雪松:“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立法及监管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 硕士(JM)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8.蔡钟庆:“从比较法观点讨讨我国私募制度之法律布局,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月。
    29.鲍伦树:“我国私募基金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王珏:“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7期。
    2.王明明、史云庆:“管理层收购中的融资问题”,《商界》,2005年11月。
    3.王国实、王剑:“我国私募基金的定位与发展战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1月,第23卷。
    4.艾亚:“政协委员建言:加快私募基金合法化近程”,《国际融资》,2006年4月。
    5.江河:“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规范化建议”,《审计与理财》,2005年学术版。
    6.江平、曹冬岩:“论有限合伙”,《中国法学》,2000年4月。
    7.朱姝、张少峰:“论我国私募基金立法的现实性”,《暨南学报》,2004年第2期。
    8.何孝星:“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六大问题及规范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9.何孝星:“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六大问题及规范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10.涂征:“谈我国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对策”,《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1.吴韵仪、周皇君:“潘燊昌:抓住从中国影响世界的机会”,《天下杂志》,2006年3月15日。
    12.李力:“中国私募基金的监管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07年5月,第344期。
    13.李俊英:“我国公募与私募基金收益分配模式的制度比较”,《浙江金融》,2007年6月。
    14.李安方:“美国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5月号。
    15.李由、刘智:“私募基金一非正式金融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7月,第4期。
    16.译者周宜静:“美国《商业周刊》,贪吃鬼上门了 四大警讯透视私募基金危机”,《今周刊》,2006年10月。
    17.林佩蓉:“私募型证券投资信托基金制度介绍”,《证券暨期货月刊》,2005年3月,第23卷第3期。
    18.徐刚:“放松管制,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新财富》,2006年4月号。
    19.周晓刚:“美国证券发行注册豁免制度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4月。
    20.周皇君:“投资金童为何走「私」?”,《天下杂志》,2006年3月15日。
    21.苏秀玲:“IOSCO「对冲基金咨询报告」简介与我国监管对冲基金之建议”,《证券暨期货月刊》,2006年10月,第24卷。
    22.耿志民:“中国私募基金监管制度研究”,《上海金融》,2006年第3期。
    23.陈业宏、文杰:“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立法若干问题思考”,《河北法学》,2004年3月,第22卷第3期。
    24.陈怡贝:“私募基金潮来袭CEO都不想待在金鱼缸”,《远见》,2006年5月。
    25.陈思谕:“中华银百亿私募案凶多吉少?”,《财讯》,95年5月。
    26.黄佳:“关于私募与公募基金的共生性和户斥性分析”,《金融与投资》,2002年7月。
    27.陈成:“试论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商业研究》,2003年第24期。
    28.姜炳麟、廖雷、任嘉嵩:“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9.吴怡静:“私募股权基金:日韩经验”,《天下杂志》,2006年3月5日,第342期。
    30.吴士君、张永强:“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产生与发展-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31.吴坤明:“企业另类筹资管道:私募”,《管理杂志》,第351期,92年9月。
    32.吴晓灵:“科技创新需要何种金融创新”,《财经》,2006年7月。
    33.胡树植:“私募市场的风险分析和思考”,《特区经济》,2005年6月。
    34.罗嘉宜:“美国对冲基金管理现况”,《论著》,2005年12月。
    35.许纯琪:“我国私募基金的介绍与讨论,《万国法律》,2005年2月,第139卷。
    36.曹晓燕:“论私募基金监管立法”,《理论界》,2005年4月。
    37.宋永辉、尤丽屏:“中国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38.姚静:“私募基金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3年9月。
    39.苏浩、李雪:”民间私募基金收益保底约定初探”,《时代法学》,2004年第4期。
    40.“在中国创投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投投资资金来源的影响分析”,《风险投资通讯》,2002年第12期。
    41.张东生、刘健钧:“论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转换”,《中国风险投资》,第1卷第1期。
    42.申曙光、周天芸:“政府直接干预风险投资的方式效应及局限性”,《中国风险投资》,第1卷第1期。
    43.郭明鉴:“解析私募基金热”,《今周刊》,2007年1月。
    44.刘建钧:“创业投资特别立法的基本思路”,《中国风险投资》,第1卷第4期。
    45.欧璟:”私募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规范运作与发展策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
    46.城仲模:“论『位法从宽执法从严』之法理”,《法律评论》,第53卷第12期。
    47.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上)”,《证交资料》,第492期,2003年4月。
    48.黄正一:“美国证券私募制度介绍(下)”,《证交资料》,第493期,2003年5月。
    49.孟娜、彭建刚:“制度创新-打造中国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7月,第24卷。
    50.郭土木:“不动产证券化私募制度相关问题之简介”,《全国律师》,2002年7月。
    51.程信和、蒲夫生:“关于私募基金立法的几点建议”,《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52.熊奇:“我国私募基金规范化发展问题探讨”,《北方经贸》,2004年第1期。
    53.昊士君、程大中:“试析私募基金的收益保底承诺”,《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12月号。
    54.刘连煜:“证券私募制度之法律问题研究”,《证交资料》,第419期1997年3月。
    55.刘连煜:私募有价证券之转售、内线交易与强制执行,《实用月刊》,2002年5月。
    56.刘连煜:“我国证券私募制度解析”,《实用月刊》,2002年3月。
    57.杨莹、郑敏蕙:“信托与私募基金:现代企业融资新方法”,《现代财经》,2005年第8期。
    58.张斌盛:“地下私募基金合法化问题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34卷第4期。
    59.陈业宏、文杰:“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立法若干问题思考”,《河北法学》,第22卷第3期,2004年3月。
    60.彭建、锺桂宏:“美国基金基本情况及运营与管理新动向”,《当代金融家》,2007年第20期。
    61.宋永辉、尤丽屏:“中国私募基金的道德风险分析”,《金融在线》,2006年,第4期。
    62.曹灶平、卢军、陈小鹏:“中国私募基金的出路及其监管”,《兰州学刊》,2003年第1期。
    63.黄鹏:“加入WTO与对冲基金的防范”,《财经理论与实践》,第2000年04期,2000年10月。
    64.黄德芬、卢素莲:“企业筹资新里程碑一私募有价证券之法令暨实务探讨”,《会计杂志》,第211期。
    65.杨益、华夫:“规范私募基金的法律体系探索”,《中南大学财金硕士学报》,第18卷,第5期。
    66.杨绍华:“私募股票成风股东权益拉警报”,《钱杂志》,2005年6月。
    67.赵亮:“私募基金合法化及其对公募基金的影响”,《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3期。
    68.腾宇:“关于我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的分析”,《中国物价》,2005年9月。
    69.邹艳珏:“私募基金立法探索”,《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70.孙铭:“私募基金-大鳄鱼如何浮出水面”,《联合证券》,2001年7月。
    71.廖大颖:“解析证券交易法之部分新修正一公开收购与私募制度”,《月旦法学》,第83期,2002年4月。
    72.谢科范、周黎、潘纪刚;“从委托-代理角度看私募基金”,《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3月。
    73.谭军华、张继传、刚嘎:“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SWOT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3月。
    74.刘传葵、高春涛:“契约型与公司型、公募与私募之基金治理结构比较-兼谈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改善”,《浙江金融》,2002年第10期。
    75.韩世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问题初探”,《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76.邝国权:“对冲基金再袭亚洲?”,《凤凰周刊》,2006年10月,第25期。
    1.21世纪财经报导
    2.上海证券报。
    3.中国证券报。
    4.中国经济时报。
    5.中国经营报
    6.北京现代商报。
    7.北京晨报
    8.市场报。
    9.证券时报。
    10.深圳商报。
    11.国际融资。
    12.经济参考报。
    13.第一财经日报。
    14.华西都市报。
    15.每日商报。
    16.经济观察报。
    17.法制早报。
    1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19.新京报。
    20.工商时报。
    1.George T.Bogert,TRUSTS 370(West Group,6th edition,1987)。
    2.Edward C.Halbach,Jr.,Significant Trends in the Trust law of United Sates,32 and.J.Transant' 1L.(1999)
    3.Edward C.Halbach,Jr,Trust Investment in the Third Restatement,27 Real-Prop.,Prob.&Tr.J.(1992)。
    4.Charles J.Johnson,Joseph McLaughlin,Supra note 18.
    5.J.William Hicks,Exempte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11.11(2)(a)(1992)。
    6.Robert W.Hamilton,Case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th(1994)。
    7.Martha Jane Snyder,Securities Regulation:Rule 144-prom Lawyers to Mathematicians,40 Tenn.L.Rev(1973)。
    1.松本崇:“商事信托の社會役割”《田中誠二先生追悼論文集—企業的社會の役割と商事法》,經濟法令研究會,1995年。
    2.行平次雄,“证券投资信托契约的性格”,《商事法务研究204号》,昭和3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