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原学(或鼋学),实即“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体系)”的一种提炼。这种本原思想体系,以裂前之道即庄子“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前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地下考古同地上文献、传说及民艺民俗等相互印证为研究方法,着力探讨文明前这种原学思想的生成、分布、流变规律以及对文明时代诸子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文化生成的意义。
     20世纪80年末,中央美院教授、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基于数十年的中外文化考察提出了本原文化概念并进行了开创性梳理,成果引起海外关注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无疑成为一代原学宗师和本原思想体系奠基人,而其言象作品本原思想也无疑成为原学研究的起点。然而饶有意味的是时人对其的评介即便不尽归诸误读也多囿于民艺研究或诸如始终如一地追求现实主义精神等习惯性释读上,而对其作品本原思想则鲜有关注。
     靳之林作品本原思想是一种由其著作和创作即言、象互为里表所构成的阴阳生生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在靳之林的研究和实践中分别形成了构成其本原思想体系的逻辑语言和视觉语言两大系统。宗师言象作品本原思想的生成有其家学、师友和民艺等方面的影响和长年艺术实践及学术探索等方面的渊源。靳之林《抓髻娃娃》中的保护繁衍意识、《生命之树》中的通天永生观和《绵绵瓜瓞》中的浑沌同体生生绵延意识以及《民间美术》中流变的阴阳生生观等书言作品思想有机地构成了宗师作品本原思想的逻辑语言系统。靳之林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上所沉潜的由初期、早期、中期、晚期至今的“技进于道”意识,题材上所突出的由肖像向人物、由风景向山水花鸟发展的物我为一思想,以及画面中所蕴含的阴阳生生思想及其表现等则生成了宗师象语作品思想的视觉语言系统。
     靳之林书言作品之“言”以立象尽意方式对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等史前造物中的阴阳生生思想进行着“象”化;而其象语作品之“象”则以属文载道方式对油画人物、山水和花鸟的物我思想进行着“言”化。宗师作品的这种言与象就在由彼此互化的独舞走向言象共舞中实现对生命的载道与尽意。靳之林书言作品本原思想之“思”以逻辑叙事语言的民间化、本原文化基因符码的视觉化,诗歌创作中本原思想的直陈化以及艺术实践中本原思想的通俗化等方式对阴阳生生观进行着相合化生的“诗”化;而其象语作品之“诗”则以象语作品视觉言语的混沌化、民族文化基因的符码化和观物取象的身体化等方式对技道、物我与生生不息等观念进行着“思”化。宗师言象作品的思与诗就在由彼此互化的独奏走向思诗合奏中实现对生命的道说即缘构生成。靳之林言象作品本原思想就在这种言象共舞和思诗合奏中最终实现了其本原思想的天地“交响”。
     民国至今的百余年来,民族化成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之后几代艺术家的梦想,然而这种民族化探索几度潮涨潮落和化否相争;并先后涌现出中西折中、互化、调和及合璧等传统民族化范式;当前随着对艺术救国、建国和兴国等社会责任的疏离,传统民化范式转入市场后呈现某种繁荣面貌却掩盖不了其日趋孱弱的精神危机,为此靳之林以本原文化基因内化于身又藉情感激发再观物取象外化的民族化范式的悄然形成,为中国当代油画民族化之舟走出“山穷水复”之境提供了新的探索和成长空间。
Chinese “Yuan” science (or names “turtle” science) is actually an abbreviation orrefining to “Chinese Original Philosophy System&Origi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isoriginal thoughts system mainly exert itself to research the original thoughts’s generation,distribution, rheological law, influence to thoughts of Confucian and other Ancient ChineseClassics and meaning to modern art’s creation,through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at makingunderground archaeology mutually corroborates ground document、legend、folk art&folkcustom on the basic of making the Dao not being divided before as object of study.
     In the late1980s, Jin Zhi-lin who is a professor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and a scholor of original culture have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philosophy&originalculture and first have hackled it on the basic of decades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investigation, his achievement of cultural research have caused attention overseas,and havebeen intranslated into many different foreign luangues, actually becomes a generation's masterof “Yuan” science,and a founder of Chinese original thoughts system. However ironically,people of the age reviewing Jin Zhi-lin’s works still more stop at folk art research orhabitually decipher it as consistent pursuiting a realism sprit like the reviewing even if notattributing it misreading,and few people notice his language&image works.
     The original thoughts of Jin Zhi-lin’s works is actually a kind of“Yin-Yang”&“Sheng-she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hich consists of writings and creationthat is language&image being outside and inside each other. And Jin Zhi-lin’sconsciousness come to form his both of the branch system of logic language and branchsystem of visual language that compose together the complete system of original thoughtsduring Jin Zhi-lin’s studying and creating. Jin Zhi-lin’s original thoughts has been come intobeing in the good luck of many aspects like family, teachers, friends, folk arts and folk custom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ome from years of art artistic practices and academicexploration. An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with the protesting and multiplying in his work named“Baby Bandaging hair”, the perpetual life consciousness with going to heaven and contactingwith God in his work named “the Tree of Life”, the lasting life consciousness with springingall life of the world in his work named “Melon lasting for ever” etc has become organicallythe logic language system of original thoughts of his.And in Jin Zhi-lin’s art creation fromfirst to today hiding the idea of “Technology coming into the ‘Dao’”, in subjects showing theidea of “Thing and I being one”, in the picture containing“Yin-Yang”&“Sheng-sheng”thoughts has formed the visual language system of originalthoughts of his.
     Jin Zhi-lin’s writings language try to make the Yin-Yang&Sheng-sheng thoughts inprehistoric artifact of the Baby Bandaging hair、the Tree of Life and the Melon lasting for everturn into“image”through a way of setting up “image”to show fully the meanings;and JinZhi-lin’s image language try to make the “Thing and I being one” thoughts in the landscape,bird&flower and occasional figure of oil painting turn into writings through a way of writinga “language”to embody DAO.And the language&image works of the “Yuan” science masterhave realized the embodying DAO and showing fully the meanings in the course of frommutual interacting and interfusing solo dance to danceing with each other. Jin Zhi-lin’swritings “thought”make the the Yin-Yang&Sheng-sheng thoughts turn into a “poem”ofintercourse and creation through the ways of making logic language’s to be folk, makinggenetic to be code visualization, making in his poem to be direct speech,and making hisartistic practices to popularize; and Jin Zhi-lin’s image “poem”make the ideas of theTechnology&Dao, Thing&I and Life’s endlessness turn into thought through the ways ofmaking the visiual language to be chaos,making the cultural gene to be code,and makingwatching for images tending to body. The “thought” and “poem” of Jin Zhi-lin’s language&image works have realized the DAO’s speech that is ereignis generation in the course offrom mutual solo to thought&poem’s ensemble each other. The original thoughts of JinZhi-lin’s language&image works actually realized a kind of symphony coming from heavenand earth in the course of language&image’s danceing with each other and thought&poem’s ensemble.
     In about more than100year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oday, oil paintingnationalization have become several generations dream after Xu Bei-hong,Liu hai-su and LinFeng-mian,However this nationalization explore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times of the ebband flow, arguments of support and opposition;and successively emerge traditional nationalization paradigm such as compromising,mutually changing,reconciling andcombination,etc;at present with alienat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aving thenation,constructing nation,and revitalizing country, traditional nationalization paradigmappears a some prosperity after entering market,but it has not covered the spiritual crisisdeclining litle by litle. For this, Jin Zhi-lin’s nationalization paradigm that makes the originalcultural gene into the body and by stimulating emotion to watch for images and takes theimage of to create quietly comes into being, have provided a new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 of space for the boat of China morden oil painting nationalization to walk out ofthe “poor water complex”’s environment.
引文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
    [3][宋]苏轼:《题西林壁》
    [4][唐]李商隐:《锦瑟》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靳之林:《绵绵瓜瓞——民间艺术与中国本原哲学》[J],美术研究,1988(04)
    [2]《庄子·天下》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4]乔晓光:《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06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州传播出版社,2004:33-74
    [2]范迪安:靳之林油画大展前言[EB/OL],雅昌艺术网靳之林官方网站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8
    [3]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佚名):靳之林的简历[EB/OL],人民网www.people.com.cn/...100/2005231.html,2003-8-7
    [6]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佚名):中央美术学院·人物·历代名师——靳之林[EB/OL],中央美术学院教育网,2008-03-07
    [1]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3
    [3]李海剑:《中国油画50家·靳之林》[M],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P00
    [4]闻立鹏:《探索第三艺术造型体系的人》[N],中国美术报,1985(17)
    [5](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1]靳之林现象编委会:《靳之林现象》[M],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388-389
    [1]靳之林现象编委会:靳之林现象[M],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380
    [1]《美术家》编辑部:《美术家·靳之林》[J],北京: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社,2006(12)
    [2]李海剑:《中国油画50家·靳之林》[M],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76;167-214
    [2]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6-7;33-42;68-73
    [3]周鼎:《靳之林艺术作品的本原思想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09
    [1]靳之林现象编委会:《靳之林现象》[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009-011
    [2]靳之林现象编委会:《靳之林现象》[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396
    [3]邢仪:《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271
    [4](佚名):邢仪《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内容简介[EB/OL],京东商城book.360buy.com/10297070.html,2013-1-29
    [1]邢仪:《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7;8-14;202-207
    [2]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论文摘要》,中央美术学院,2010
    [3]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论文摘要》,中央美术学院,2010
    [4]唐寅:《靳之林的本原哲学思想与油画艺术实践》[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10-05-24
    [5]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论文摘要》,中央美术学院:101-106
    [7]唐寅:靳之林的本原哲学思想与油画艺术实践[EB/OL],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5-24
    [8]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论文摘要》,中央美术学院,2010
    [1]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102
    [1]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39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2]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EB/OL],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GB/41064/5165106.html,2006-12-13
    [1][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M],张祥龙、林丹、朱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59-60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
    [3]靳之林:关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J],美术观察,1997(02):14-15
    [4]邹中华:《追寻民间艺术的源头——记勒之林教授》[N],人民日报文化版,1995-8-7:1
    [5]倪梁康主编:《面对事实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349
    [6]倪梁康主编:《面对事实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349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925
    [8]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EB/OL],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GB/41064/5165106.html,2006-12-13
    [1]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
    [2]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
    [3]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EB/OL],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GB/41064/5165106.html,2006-12-13
    [4]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
    [5]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39
    [6]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
    [7]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
    [8]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5
    [9]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0
    [10]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1
    [11]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3
    [1]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9
    [2]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6
    [3]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6
    [4]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5
    [5]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0
    [6]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2
    [7]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4
    [8]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39
    [9]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
    [10]张道一:《从“本元文化”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设计艺术2009:5
    [1]张道一:《从“本元文化”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设计艺术2009:5
    [2]张道一:《从“本元文化”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设计艺术2009:5
    [3]韩超:《艺术精神的反拨与升华——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42
    [4]韩超:《试论张道一有关工艺美术的“本元文化”观》[A],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11:123、124
    [5]张道一:《从“本元文化”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设计艺术2009:5
    [6]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
    [7]范琦:《试论我国工艺文化中的“本元文化”》[J],史学月刊1994(05):2
    [8]潘鲁生:《张道一研究》[A],李砚祖:《道一先生的工艺文化思想》,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92
    [1]李海剑:《中国油画50家·靳之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
    [2]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著名油画家靳之林》[N],北京铁道报2008-6-28,P5
    [3]岳洁琼:《靳之林的历史撷英(之一)——家乡记忆》[EB/OL],博宝艺术家网2011-02-16
    [4]岳洁琼:《靳之林的历史撷英(之一)——家乡记忆》[EB/OL],博宝艺术家网2011-02-16
    [5]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6
    [6]岳洁琼:《靳之林的历史撷英(之一)——家乡记忆》[EB/OL],博宝艺术家网2011-02-16
    [1]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3-17
    [2]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3
    [3](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4]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3-17
    [5]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3-17
    [6](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7](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8]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9]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25
    [1]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3-17
    [2]靳之林:《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6
    [3]岳洁琼:《靳之林的历史撷英(之一)——家乡记忆》[EB/OL],博宝艺术家网2011-02-16
    [1](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2](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3]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4](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5](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6]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7]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8]李晶:《81岁靳之林:要重视文化生态环境》[N],西安日报,西京评论·文化生活,2008-6-13:10
    [1]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2]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3]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4]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5]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6]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7]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1]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2]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佚名)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4]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
    [5][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
    [6]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1]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www.artron.net,2011-06-04
    [2]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www.artron.net,2011-06-04
    [3]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www.artron.net,2011-06-04
    [4]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03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民间美术〉引言》[EB/OL],博宝艺术家网artist.artxun.com,2011-02-1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2]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闻一多全集·伏羲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礼记·礼器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7]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8]周鼎:《靳之林谈话录》(音频资料),2010-1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佚名):《体系》[EB/OL],百科百科,baike.baidu.com/view/390091.htm,2011-1-27
    [5](佚名):《体系》[EB/OL],百科百科,baike.baidu.com/view/390091.htm,2011-1-27
    [1]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0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3
    [3][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55-56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
    [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8
    [6]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070
    [7]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070
    [8]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070
    [9]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10]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1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3
    [2]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8
    [3]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韦伯新世界辞典》,人民出版社2006:069
    [4][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46
    [5]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07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3
    [8][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4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2][美]贝蒂·艾德华:《在黑暗中绘画》[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10
    [3][美]贝蒂·艾德华:《在黑暗中绘画》[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10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286522.htm,2013-3-17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2]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3-164
    [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152
    [4]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7-121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6]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6
    [1]乔晓光:《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27
    [2][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366
    [1]王宁宇、党荣华:《渭北拴马石艺术考察记》[J],美术研究,1985(3):38.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2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4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5
    [5]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67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0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6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75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59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6-157
    [5]中国民间美术研究[A],滕凤谦:《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7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3]江丰:《延安剪纸[M],靳之林:《延安地区民间剪纸简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93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4](佚名):《抓髻娃娃》[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02.htm,2012-8-16)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67
    [6]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8
    [7]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69
    [8]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67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47
    [4]江丰:《延安剪纸》[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93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考古》196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两周金文辞系图录,中国社科,1989:48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1989:48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周彝铭之传统思想考,中国社科1989:48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1989:48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7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7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4
    [6]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
    [1]乔晓光:《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27
    [2]乔晓光:《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27
    [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内容提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1]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8
    [2]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74
    [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98
    [1]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5
    [2]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3-146
    [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146
    [4]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7-194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1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28、P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1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2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社科,1989:32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闻一多:说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闻一多:匡斋尺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P65-6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65-6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47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中国社科,1989:46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1989:46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周彝铭之传统思想研究,中国社科,1989:48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1989:48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8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9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闻一多:伏羲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1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28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28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18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8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2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2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1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25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1
    [1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8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3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张锡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2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4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44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4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7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7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1](佚名):《生命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50.htm,2012-12-14
    [2](佚名):《生命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50.htm,2012-12-14
    [3]《圣经·旧约·创世纪2:9》
    [4]《圣经·旧约·创世纪3:4》
    [5]《圣经·旧约·创世纪3:22》
    [6]《圣经·新约·启示录22:2下》
    [7]《圣经·新约·启示录2:7》
    [8]《圣经·新约·启示录22:19》
    [9]《圣经·旧约·创世纪3:24》
    [1](佚名):神树·额济纳神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77120.htm,2012-12-13
    [2](佚名):摇钱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74385.htm,2012-12-10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1]《圣经·旧约·创世纪1:11》
    [2]《圣经·旧约·创世纪1:12》
    [3]《圣经·旧约·创世纪2:8》
    [4]《圣经·旧约·创世纪2:9》
    [5]《圣经·旧约·创世纪1:27》
    [6]《圣经·旧约·创世纪1:27》
    [7]《圣经·新约·启示录22:2下》
    [8][《圣经·旧约·创世纪3:5》
    [9]《圣经·旧约·创世纪3:6》
    [10]《圣经·旧约·创世纪3:22》
    [11]《圣经·旧约·创世纪3:22》
    [12](佚名):《神树·额济纳神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77120.htm,2012-12-13
    [13](佚名):《摇钱树》[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74385.htm,2012-12-10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14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
    [8]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10
    [9]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0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0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3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
    [6]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4]靳之林:《生命之树》[M],马、恩:马恩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前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人民出版社,1954:171,中国社科,1994:3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
    [8]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9]靳之林:《生命之树》[M],[英]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78,北京:中国社科,1994:6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4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4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
    [2]靳之林:《生命之树》[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卷,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社科,1994:9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9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4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0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5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7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9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4]靳之林:《生命之树》[M],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3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5]靳之林:《生命之树》[M],[英]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7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4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45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6]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7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7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9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王志俊:姜寨二期类型发现的意义,中原文物,1986特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6]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5
    [7]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5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5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2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2-123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3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1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3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
    [6]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8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6
    [8]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前苏联]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人民出版社,1954:17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1]靳之林:《生命之树》[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卷,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1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
    [6]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
    [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0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3
    [3][春秋](佚名)《诗经·大雅·绵》
    [4](佚名):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99.htm,2012-8-16
    [5]景生魁:《陇西李氏羌族——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札记之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0
    [1]卢进峰:《“瓜瓞绵绵”误用辨析》[N],语文建设,2011(07):00
    [2]刘燕歌:《唐诗中的诞子礼俗描写》[J],寻根,2009(5):39
    [3](佚名)《绵绵瓜瓞怎能断蔓:从平阳木版年画透视我省民间文化遗存》[N],山西日报,2003–05-08:B04
    [4](佚名):《趣话打油诗》[N],光明日报,2011-3-24,B12
    [5]刘燕歌:《唐诗中的诞子礼俗描写》,寻根,2009(5):39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1]刘燕歌:《唐诗中的诞子礼俗描写》[J],寻根,2009(5):39
    [2]刘燕歌:《唐诗中的诞子礼俗描写》[J],寻根,2009(5):39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引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4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4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2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周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66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170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周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周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太平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说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春秋繁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6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129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6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5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内容简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内容简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1]靳之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恩格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5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老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战国]《庄子·杂篇·天下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先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说卦传第11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5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周易·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周易·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元包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战国]管子:《管子·轻重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4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闻一多:《伏羲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史记·天官书·索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史记·天官书·索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2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三五历纪》,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淮南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三国]徐整:三五历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三国]徐整:三五历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春秋]礼记·郊特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1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春秋]礼记·郊特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1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春秋]《礼记·射仪》,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8-49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楚辞·惜诵》汉王逸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先秦]《山海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
    [1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
    [1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
    [1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5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16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170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170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0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商周]易传·系辞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战国]《列子·冲虚经天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战国]《庄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庄子:天地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汉]刘安《淮南子·诠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1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1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1](佚名):五洲传播出版社转让人文中国书系18种韩文版权[EB/OL],中国新闻网,2007-08-30,news.163.com/07/0830/16/3N5JG5TA000120GU.html,2011-8-4
    [2]李孟苏:《中国图书输出存在不平衡问题》[EB/OL],三联生活周刊,book.sina.com.cn/news/c/2009-10-29/154426,2011-5-3,2009-10-29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杨先让:民间美术概论序,1989,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4]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杨先让:民间美术概论序,1989,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1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2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66,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3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3-43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
    [5]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
    [6]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9
    [7]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4
    [8]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8-19
    [9]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4
    [10]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9
    [1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1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2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
    [4]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5
    [5]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5
    [6]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4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5
    [8]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
    [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4
    [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店1996:1188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34-35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社出版,2002:30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社出版,2002:2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3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7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22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31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4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6-87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3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21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53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7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引言》(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引言》(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6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目录》(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1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4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5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9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22-24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25-32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2-32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33-80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34-35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1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7-97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1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2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1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1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2
    [8]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3
    [9]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2
    [10]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4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3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2-83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2-102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3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4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11-112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3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4-107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11-112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12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8-9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03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3
    [3][西周]《周礼·夏官·方相氏》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3-134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4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4-135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33-134
    [8]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4:114-139
    [1]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N],北京铁道报,2008-6-28:5
    [2]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3]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4]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5]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西晋]谢赫:《古画品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7]周鼎:《靳之林己丑年荷月画语录》(谈话资料及手札),2009
    [1]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2]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上篇)[N],北京铁道报,2008-6-28:5
    [3]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4]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上篇)[N],北京铁道报,2008-6-28
    [5]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6]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7]靳之林:《生活的足迹》[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8]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9]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10]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1]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1:15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54
    [2]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N],北京铁道报,2008-6-28
    [3]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1]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中华书局,2004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中、英文版)[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
    [3]周鼎:《靳之林画语录》(作者与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4]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5]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中华书局,2004
    [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
    [7]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8]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
    [9]邹中华:《追寻民间艺术的源头——记勒之林教授》[N],人民日报文化版,1995-8-7
    [1](佚名):《〈靳之林1976年〈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备注·出版记录〉》[EB/OL],中国艺术市场网http://www.ggact.com,2005
    [2]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7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张翔龙:《海德格尔传》[M],[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区别》,P24-2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56
    [5](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1]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P17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1][意]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43
    [2]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3]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4]靳之林:《生活的足迹》[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5]靳之林:《生活的足迹》[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1]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2]靳之林:《生活的足迹》[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3]佚名:《名家介绍·靳之林简介》[OL],中国版画网:http://www.zg-bh.com,2007
    [4]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
    [5]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
    [6]靳之林:《生活的足迹》[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7]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晋]谢赫:《古画品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9]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靳之林:《生活的足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24
    [10]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
    [1]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2]周鼎:《靳之林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12
    [1]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2]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3]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4]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靳之林:《生活的足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34
    [1]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2](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靳之林:《大自然·黄土地——靳之林油画山水与花鸟画写生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3](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4](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5](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6](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1]伊沙:《现代诗经》[M],卞之林:《断章》,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32
    [1][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西周]佚名:《周易》[M],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张翔龙:《海德格尔传》[M],[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区别》,P24-2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56
    [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94
    [5]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4]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5][西周](佚名):《周易》[M],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佚名):《系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西汉](佚名):《易纬》[M],林忠军译注,(佚名):《乾凿度》,济南:齐鲁书社,2003
    [7][战国]庄周:《庄子》[M],陈鼓应译注,庄周:《天下篇》,北京:中华书局,1983
    [8][西周](佚名):《周易》[M],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佚名):《系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春秋]李耳:《老子》[M],陈鼓应译注,李耳:《第四十二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春秋]李耳:《老子》[M],陈鼓应译注,李耳:《第四十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春秋]李耳:《老子》[M],陈鼓应译注,李耳:《第二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5
    [13]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14]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春秋]李耳:《老子》[M],陈鼓应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3]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5]周鼎:《靳之林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6]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1]周鼎:《靳之林画语录》(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2]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3](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1]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2]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3]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4]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5]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6]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1-12
    [7][春秋]李耳:《老子》
    [1]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2]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李海剑:《中国油画50家·靳之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唐]魏征:《贞观政要·论政体》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1]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2]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3]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4]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5
    [1]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2]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3]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http://www.artron.net,2008-6-30
    [4]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佚名):《易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66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1996:262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1996:254
    [1]鲁迅:《鲁迅全集》[M],鲁迅:《呐喊·故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凯:《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的核心问题》[J],[德]海德格尔:《林中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1996:1195-1196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195-1196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201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20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201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192
    [7]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靳之林:生命之树[M],[战国]《管子·水地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
    [1]靳之林:《靳之林油画山水与花鸟画写生展》前言[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2]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3]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1](佚名):《书画·靳之林画集·专题》[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2]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3]lbb21108:《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EB/OL],博克网:http://www.bokee.com,2006-8
    [1]靳之林:《〈中国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讲座》[EB/OL],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http://www.krwh.com,2007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62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263
    [1]靳之林:《大自然·黄土地——靳之林油画山水与花鸟画写生展》[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2003.08
    [1]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6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3-147)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上海三联书,1996:928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929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931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932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1]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7
    [2]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物》,上海三联书,1996:1173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174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180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1183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6][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45
    [2]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7
    [1]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
    [2]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Merleau-Ponty,Phenomenolgy of Perception,p185,商务印书馆,2005:229
    [3]乔晓光:《走进民间生活深处——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4-27
    [4]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中国艺术报,2003-8-4
    [5]周鼎:《靳之林画语录》(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49
    [1][美]约翰逊:《海德格尔》[M],张祥龙、林丹、朱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24
    [1]周鼎:《靳之林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2]周鼎:《靳之林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3]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EB/OL],《美术观注》:http://blog.sina.com.cn,2008
    [4]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Merleau-Ponty,Phenomenolgy of Perception,p185,商务印书馆,2005:229
    [5]周鼎:《靳之林画语录》(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6]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Merleau-Ponty,Phenomenolgy of Perception,p185,商务印书馆,2005:229
    [1]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作者与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2]周鼎:《靳之林戊子年冬月画语录》(作者与靳之林的访谈影音资料及手札),2008
    [1](佚名):书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91.htm,2012-8-18
    [2][商周](佚名):《周易·系辞上》
    [3][汉]许慎:《说文解字》
    [4][汉]许慎:《说文解字》
    [5][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392-393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A].中国书画全书[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上海三联书店1996:407-408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德]荷尔德林:《面包和酒》,上海三联书店1996:407-408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店1996:1204
    [5]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经典与书写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经典与书写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经典与书写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经典与书写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佚名):言[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38.htm,2012-8-30
    [2](佚名):言[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38.htm,2012-8-30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店1996:1189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7]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1,外语学刊,2007(05):17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2]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0,外语学刊,2007(05):17
    [3]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1,外语学刊,2007(05):17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语言》,上海三联书店1996:1003
    [6]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7]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8]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9]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10][春秋]《老子·第四十一章》
    [11][战国]《庄子·知北游》
    [1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13][战国]《庄子·外物》
    [14][西汉]扬雄:《法言·问神》
    [15][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语言》,上海三联书店1996:1012
    [3]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09
    [4]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5]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1,外语学刊,2007(05):17
    [6]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7]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1][春秋](佚名):《周易·系辞上》
    [2][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3][战国]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年》
    [4][春秋]《周易·系辞上》
    [5][春秋]孔子:《尚书》,《尧典》
    [1][战国]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2][汉]许慎:《说文解字》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6
    [4][两晋]《古画品录·袁蒨》
    [5][南北朝]姚最:《续画品》
    [6](佚名):《象》,[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7456.htm,2012-9-2
    [7][春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8][先秦]《山海经·南山经》
    [1][战国]管仲:《管子·七法第六》
    [2][清]郑板桥:《郑板桥集》
    [3][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4]肖占朋:《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M],司空图:《与极浦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57
    [5][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1][春秋]李耳:《老子·四十一章》
    [2]《十三经注疏》,《系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6
    [3]《十三经注疏》,《系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6
    [4][商周](佚名):《系辞下》
    [5]肖占朋:《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M],司空图:《与极浦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57
    [6]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2
    [1][古希腊]柏拉图:《对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7
    [2][古希腊]柏拉图:《对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2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讲诗》[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8,P2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讲诗》[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8,P47
    [5][意]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43
    [6]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8
    [7]]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6
    [1]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4、160、170
    [2]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4
    [3]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6
    [4][英]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82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6]刘熙:《释名》
    [7](佚名):象制[EB/OL],汉典www.zdic.net/...8ZdicB1ZdicA1239424.htm,2012-4-16
    [8][唐]彦悰:《后画录·唐骠骑尉张孝师》
    [9][五代]荆浩:《笔法记》
    [10]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
    [1]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
    [2]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
    [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1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
    [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0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0
    [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0
    [8]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0
    [9]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P11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1
    [10]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01
    [1][汉]许慎:《说文解字》
    [2]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3](佚名):《语》[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89.htm,2012-8-31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294
    [6]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7]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1]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1]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2]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1,外语学刊,2007(05):17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9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67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2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4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4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2
    [1]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2]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3]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27
    [4]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9-72
    [5]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89
    [6]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0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4
    [8]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9
    [9]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8-69
    [10]靳之林:《生命之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9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5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4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1]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12-13
    [2]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3]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1]靳之林:《革命历史画——〈南泥湾〉创作始末》[J],《收藏家》2009(05):95-96
    [2]周鼎:《靳之林河南美术馆谈艺录——〈南泥湾〉》(音频文件),2012
    [3][唐]李商隐:《锦瑟》
    [1](佚名):《靳之林》[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49.htm,2013-2-27
    [2]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12-13
    [3]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靳之林:《生活的足迹》,199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4
    [4]周鼎:《靳之林在河南美术馆谈话录》(音频资料),2011
    [5]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B7
    [6]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靳之林:《生活的足迹》,199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4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靳之林:《生活的足迹》,199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24
    [2]靳之林:《靳之林油画大展前言及说明》[EB/OL],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人民网2011-5-17
    [1]靳之林:《白玉兰四条屏》[EB/OL],雅昌拍卖信息网,2008
    [2]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靳之林:《生活的足迹》,199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4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4][汉]许慎:《说文解字》
    [5][先秦](佚名):《系辞·上》
    [1][宋]释惠洪:《天厨禁脔》
    [2][战国]管仲:《管子·下篇·心术》
    [1][战国]管仲:《管子·下篇·心术》
    [2][宋]释惠洪:《天厨禁脔》
    [31]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75:207,外语学刊,2007(05):17
    [4]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Heidegger1993:410,外语学刊,2007(05):17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语言》,上海三联书店1996:1003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筑·居·思”编者注》,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1189
    [1][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2](佚名):《思想》[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871.htm2011-12-19
    [3][前蜀]魏承班:《诉衷情》
    [4](传)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M]
    [5](佚名):《思想》,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871.htm2011-12-19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葛兆光:《引言:遥远的古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
    [7]劳思光:《劳思光学术论著新编(三):思想方法五讲新编(修订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劳思光:《劳思光思想方法五讲大纲》,e书联盟z.book118.com/...hu/xueshu05/勞思光思想方法五?v?V要.htm-,2012-3-20
    [8](佚名):《思想》[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871.htm,2011-12-19
    [9](佚名):《思想》[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871.htm,2011-12-19
    [10](佚名):《思想》[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871.htm,2011-12-19
    [1][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思想史》[M],《西方思想史·中文版序》,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人民出版社,1964:1
    [3][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思想史·中文版序》[M],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
    [4][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思想史》[M],《西方思想史·导论》,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佚名)《我思故我在》[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7323.htm,2011-8-4
    [1](佚名)《我思故我在》,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7323.htm,2011-8-4
    [2](佚名)《我思故我在》,《Discours de la Methode》,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7323.htm,2011-8-4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28
    [4]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德]海德格尔:《尼采》第2卷,Pfullingen:Neske,p129,1961,首都师范大学,2003:28
    [5]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尼采》第2卷,Pfullingen:Neske,p61,1961,首都师范大学,2003:30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原源》,上海三联书,1996:368
    [7]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Frank/M:Klostermann,p29,1991,首都师范大学,2003:30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2007,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4
    [2]周鼎:靳之林在河南美术馆谈话录,(音频文件),2011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尼采》第2卷,Pfullingen:Neske,p129,1961,首都师范大学,2003:28
    [4]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尼采》第2卷,Pfullingen:Neske,p61,1961,首都师范大学,2003:30
    [5]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Frank/M:Klostermann,p29,1991,首都师范大学,2003:30
    [6]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11-12
    [7]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Ueber denHumanisumus)Frank/M:Klostermann,p54,1991,首都师范大学,2003:12
    [8]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Gesamtausgabe:Aus des Erfahrung des Denkens)Frank/M:Klostermann,p80,1991,首师大,2003:12
    [9]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13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编者引论》,P09,上海三联书,1996
    [11]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59
    [1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德文版,P63,孙周兴:《编者引论》,P10,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1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编者引论》,P08,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编者引论》,P10,上海三联书,1996
    [2]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哲学——这是什么?》,Pfullingen:Neske,p20-23,1963,首都师范大学,2003:13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P15,孙周兴:《编者引论》,P08,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原源》,上海三联书,1996:368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5,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7]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8]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5,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9]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首都师范大学,2003:59
    [10]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演讲与论文集》,Pfullingen:Neske,p40,1978,首都师范大学,2003:59
    [11]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4,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12]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2,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1]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4,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引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5][德]比梅尔:《海德格尔》[M],刘鑫、刘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6
    [6]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4,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7]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2,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8](佚名)《诗》[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9247.htm2012-1-8
    [1](佚名):《诗》[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9247.htm,2012-1-8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3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4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6]云中岳:毛主席一首词为何引发强烈震撼?[EB/OL],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16475683611875,2011-10-19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3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解析》,Frank/M:Klostermann,p43,1981,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4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原源》,上海三联书,1996:368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4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6
    [8][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1996:1189
    [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6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译注》,上海三联书,1996:294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6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解析》,Frank/M:Klostermann,p43,1981,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3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筑·居·思》,上海三联书,1996:1189
    [5]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解析》,Frank/M:Klostermann,p43,1981,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上海三联书,1996:450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4
    [8][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译注》,上海三联书,1996:294
    [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4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译注》,上海三联书,1996:294
    [1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区别》,P24-2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7
    [1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93-294
    [1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467
    [1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471
    [1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472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473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1996:477-478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8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79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80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80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泰然任之》,上海三联书,1996:1233
    [8][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上海三联书,1996:468
    [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德文版,P324,孙周兴:《编者引论》,P22,上海三联书,1996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1996:22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德文版,P267,孙周兴:《编者引论》,P23,上海三联书,1996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编者引论》,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3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德文版,P324,孙周兴:《编者引论》,P22,上海三联书,1996
    [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71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70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72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71
    [8][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75
    [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1996:259
    [10]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1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14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14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1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21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1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1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28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6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9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9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13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8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5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6-37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9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0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1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古今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2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3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3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4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5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6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太平御览·卷30·引〈谈薮〉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6
    [4]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40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37
    [6]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46
    [7]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46-147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67
    [6]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72
    [7](佚名)《基因》,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8563.htm2011-12-13
    [8](佚名)《基因》,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8563.htm2011-12-13
    [1](佚名)《基因》[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8563.htm,2011-12-13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5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8-40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47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55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6-59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6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8-40
    [7]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55
    [8]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0-65
    [9]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76
    [1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0
    [1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7
    [1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0-65
    [2]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76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1-76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1-76
    [5]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解析》,Frank/M:Klostermann,p43,1981,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6]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450
    [7]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注》,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94
    [8]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94
    [9]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46-147
    [10]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69
    [1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德文版,P324,孙周兴:《编者引论》,P22,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468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者引论》,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22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6
    [4]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4
    [5]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6]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
    [8]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0
    [9]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1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95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99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4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4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6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0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0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3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30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00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9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9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9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9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1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8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10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23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12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20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23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27
    [8]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28
    [9]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3
    [10]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6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5-133
    [8]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8
    [9]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9
    [10]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1
    [1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1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0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1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1
    [4]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65
    [5]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4-188
    [6]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4
    [7]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9
    [1]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9
    [2]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9
    [3]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9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德文版,P324,孙周兴:《编者引论》,P22,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00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468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者引论》,上海三联,1996:22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0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9]靳之林:《生命之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149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149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传·系辞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宋]张行《元包(数)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春秋]管子:《管子·轻重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说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庄子·杂篇·天下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易传·系辞上》,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卷一),[三国]徐整:《三五历纪》,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淮南子·精神训》,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礼记》,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吕氏春秋·圜道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吕氏春秋·大乐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106
    [9]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12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晋]崔豹:《古今注》,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宋]朱熹:《集传》,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毛传》,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白虎通·礼乐》,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释名》,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南宋]罗泌:《路史·后记·太昊伏羲氏》
    [4][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四》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9]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10]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8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6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26-127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128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129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12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4]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
    [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6]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61
    [7]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44
    [8]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64
    [1]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98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124
    [3]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6-146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29
    [2]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
    [3]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5
    [4]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8
    [5]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1
    [6]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6
    [7]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8
    [8]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8
    [9]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0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12
    [2]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67
    [3]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69
    [4]靳之林:2011年靳之林油画大展前言及说明[EB/OL],人民网2011-5-17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3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art.people.com.cn/GB/205643/206743/146631...2011-5-17
    [2]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93
    [3]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4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art.people.com.cn/GB/205643/206743/146631,2011-5-17
    [2]久画廊:《靳之林的绘画艺术(一):故乡之路》[M],北京久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1:21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4,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4]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海德格尔:《泰然任之》,Pfullingen:Neske,p22,1979,首都师范大学,2003:58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孙周兴:《编者引论》,上海三联,1996:22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德文版,P267,孙周兴:《编者引论》,P23,上海三联,1996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76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92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56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93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76
    [8][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76
    [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92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1996:294
    [11]张翔龙:《海德格尔传》[M],商务印书馆,2007:276
    [12]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13
    [1]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2007-9-15,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23
    [1]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2]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拍卖2009(05):00
    [3]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张仃:画家下乡,延安:解放日报,1943-3-23,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中国拍卖2009(05)
    [4]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5]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1]彭筠:《历史的重构——解读〈南泥湾〉》[J],中国拍卖2009(05)
    [1]靳之林:《玉米地》[EB/OL],M-Gallerywww.mgallery.com.cn/...zuopin/jinzhilin-40.htm,2012-6-15
    [1]靳之林:《2011年靳之林油画大展前言及说明》[EB/OL],人民网2011-5-17
    [1]中国大百科总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范迪安:《油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中国大百科总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范迪安:《油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3]中国大百科总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范迪安:《油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4]秦长安:《油画之发明与中国传统油画考》[J],新美术,1994(02):50
    [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
    [2]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
    [3]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
    [4]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5]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
    [6]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7]阮荣春:《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艺苑,1989(01):15
    [8]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2]尚辉:寻求东方文化品格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艺术展的历史叙述[EB/OL],雅昌艺术网news.artron.net/...n248018_4.html,2012-7-16
    [3]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4]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第一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45
    [5]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6]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刘晓路:《让先辈们名垂史册——《东京美术学校中国留学生名簿》》,美术家通讯,1996(03),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14
    [7]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李超:《艺术移民:西画东渐中国的第四途径》,美术家通讯,1995
    (04),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71
    [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
    [2]《上海美术志》编委会:《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第十九章美术理论》[EB/OL],http://www.shtong.gov.cn/...ndex.html,2012-7-21
    [3]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的美术先驱们》,比较艺术,1997,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55-256
    [4]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的美术先驱们》[J],新美术,1998(03):23
    [5]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的美术先驱们》[J],新美术,1998(03):27
    [6]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的美术先驱们》[J],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新美术,1998(03):28
    [7]邵大箴:《融入民族血液的中国油画一百年》[N],文汇报,2000-10-14:B012
    [8]王黎:《油画艺术——在中国寻找灵感四川政协报》[N],2000-7-18:B003
    [9]《上海美术志》编纂委员会:《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第十九章美术理论》,http://www.shtong.gov.cn/...ndex.html,2012-7-21
    [10]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91
    [1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朱应鹏:《美术家当前的责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91
    [1]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2]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3]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13
    [4]陈大年:《陈树人小传》[J],《良友》[J]民国16年10月(20):00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8
    [6]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7]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8]王黎:《油画艺术——在中国寻找灵感四川政协报[N],2000-7-18:B003
    [9]周鼎:《靳之林西安谈话录》(音频资料),2012
    [1]秦安建:《浅论20世纪早期油画“民族化”的概念及其意义》[J],作家2008(02):234
    [2]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3]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吴作人:《七七以来国统区的油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58
    [4]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吴作人:《七七以来国统区的油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58
    [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10-14)[EB/OL],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ent_1565129.htm,2010-11-28
    [6]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日]鹤田武良:《中国油画的滥觞》,冯慧芬译,艺苑,1997(03),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89
    [2]王朝闻:《准确描写小等于现实主义》[J],人民美术,1950
    [3]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9
    [4]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四[M],《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佚名):关于油画教学、技法和风格等问题全国油画教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讨论纪要[J].美术,1956(12):9
    [6](佚名):关于油画教学、技法和风格等问题全国油画教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讨论纪要[J].美术,1956(12):8
    [7]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14-32
    [8]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2-72
    [9]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73-81
    [1]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2:41-60
    [2]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14-32
    [1]林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失落与复兴》[J],美术观察1996(10):8
    [2]林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失落与复兴》[J],美术观察1996(10):8
    [3]林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失落与复兴》[J],美术观察1996(10):8
    [4]林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失落与复兴》[J],美术观察1996(10):9
    [1]邵大箴:《20世纪中国油画:从碰撞到融合》[N],中华读书报,2000-08-09:B016
    [2]邵大箴:《20世纪中国油画:从碰撞到融合》[N],中华读书报,2000-08-09:B016
    [3]邵大箴:《融入民族血液的中国油画一百年》[N],文汇报,2000-10-14:B012
    [4]邵大箴:《融入民族血液的中国油画一百年》[N],文汇报,2000-10-14:B012
    [5]邵大箴:《融入民族血液的中国油画一百年》[N],文汇报,2000-10-14:B012
    [1]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中国油画》2009(05):71
    [2]周婕:《对中国“民族性”油画的研究与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彭肜:《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年回顾》[J],美苑,1999(04):08
    [4]彭肜:《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年回顾》[J],美苑,1999(04):08
    [5]彭肜:《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年回顾》[J],美苑,1999(04):10
    [1]彭肜:《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年回顾》[J],美苑,1999(04):11
    [2]彭肜:《全球语境与中国图像——论90年代中国油画民间本土化思潮[J],美苑,2004(03):2
    [3]陈履生:《谈中国油画发展的“战略性转移”》[N],美术报2005-12-3B001:B001
    [4]陈履生:《谈中国油画发展的“战略性转移”》[N],美术报,2005-12-3:B001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1]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2]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
    [1]陈辉:《“论靳尚谊油画艺术的民族化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0
    [1]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2]《上海美术志》编委会.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EB/OL].http://www.shtong.gov.cn/...ndex.html,2012-7-21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N],1938-10-17
    [4](佚名):《北京市举行油画学术讨论会》[J],美术,1981(03):51-52
    [5]陈丹青:《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油画艺术讨论会书面发言》[J],美苑1985(05):3-7
    [6]武明中:《告别“油画民族化”思维定势》[J],美术研究,2006(02):61
    [1]宋玉成:《质疑“油画民族化”》[J],美术观察,2007(01):023
    [2]孙津:《民族性、民族形式、民族化》[J],美术,1981(09):51-52
    [3]孙津:《民族性、民族形式、民族化》[J],美术,1981(09):51-52
    [4]马知遥:《中国油画的尴尬和误区》[N],文艺报,2012-6-27:7
    [5]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13
    [6]水天中:《中国油画家的“泾县起义”》[OL],雅昌艺术网news.artron.net/...88&column_id=0,2007-7-26
    [1]王林:《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J],文艺研究,2005(08):105
    [2]梅松松:《“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综述》[J]美术,2011(10):092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81
    [4]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5]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6]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J],历史研究,1999(03):23
    [7]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8]黄宾虹:《中国画学谈[J].广州:国画研究会特刊,1926
    [1]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054
    [2]《上海美术志》编纂委员会.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EB/OL].鲁迅:《又论第三种人》.http://www.shtong.gov.cn/...ndex.html,2012-7-21
    [3]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4
    [4](佚名):《关于油画教学、技法和风格等问题全国油画教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讨论纪要》[J].美术,1956(12):8
    [5](佚名):《关于油画的民族风格问题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座谈会纪要》[J]美术研究,1958(03)
    [1]曾景初:《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J].美术研究1979(03)):34
    [2]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05):79
    [3]梁彪:《油画民族化刍议》[J].美苑2001(05):36
    [4]李建忠:《油画民族化与西方油画传统》[J].美术观察2003(08):8
    [5]张祖英:《走中国油画的自主发展道路》[N].文艺报,2004-03-20:004
    [6]何怀硕:《“外来本土化”与“油画民族化”——对〈质疑“油画民族化”〉》的回应[J].美术观察2007(03):022
    [7]高鹏:《重提“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1):50
    [1]李昌菊:《从主动(自觉)融合到自由探索——20世纪油画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形态》[EB/OL].中国国家画院www.chinanap.net/...y/ysll/2011-12-12/466.html,2011-12-12
    [2]胡殷红、颜慧、纳杨:《弘扬民族精神多出精品力作——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召开》[N].文艺报,2004-04-08:001
    [3](佚名):《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4-4-10:004
    [4]李昌菊:《从主动(自觉)融合到自由探索——20世纪油画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形态》[EB/OL].中国国家画院www.chinanap.net/...y/ysll/2011-12-12/466.html,2011-12-12
    [5]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综述》[EB/OL].http://www.caanet.org.cn/...on_id=3&yishuname=油画艺术委员会2010-11-8
    [1]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
    [2]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
    [3]蔡若虹:《关于美术教学中基本训练课程的改进问题》[J].人民日报1961-9-28:19-20
    [4]曾景初:《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J],美术研究1979(03)):34
    [5]曾景初:《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J],美术研究1979(03)):37-38
    [6]曾景初:《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J],美术研究1979(03)):34
    [7]艾中信:《油画风采谈[J],美术1962(02)
    [8]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1979(04):1
    [9]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1979(04):1
    [10]李化吉:《油画民族化与创新》[J],文艺研究1981(02):53
    [11]李化吉:《油画民族化与创新》[J],文艺研究1981(02):54-55
    [12]李化吉:《油画民族化与创新》[J],文艺研究1981(02):56
    [13]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01):14
    [14]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01):15
    [15]张苏卉:《我看“油画民族化”》[J],安徽日报2002-02-04:004
    [16]李占卿:《中国油画语言民族化刍议》[J],云梦学刊2008(05):102
    [1]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中国油画2009(05)
    [2](佚名):《北京市举行油画学术讨论会》[J].美术,1981(03):51
    [3](佚名):《北京市举行油画学术讨论会》[J].美术,1981(03):51-52
    [4]施选青:《吸收融汇多样化——上海举行关于油画民族化问题讨论会》[J],美术1981(09):48
    [5]施选青:《吸收融汇多样化——上海举行关于油画民族化问题讨论会》[J],美术1981(09):48
    [6](佚名):《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4-4-10:004
    [7]梅松松:《“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综述》[J]美术,2011(10):093
    [1]梅松松:《“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综述》[J]美术,2011(10):093
    [2]李建忠:《油画民族化与西方油画传统》[J].美术观察2003(08):8
    [3](佚名):《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4-4-10:004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81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82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01
    [7]许蚌:《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再思考》[J],艺术百家,2005(05):78
    [8]许蚌:《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再思考》[J],艺术百家,2005(05):77
    [1]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82-111
    [2]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82-111
    [3]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
    [4]赵越:《王悦之油画民族化的先驱》[N],中国教育报,2011-8-21:B004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7
    [6]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7]赵越:《王悦之油画民族化的先驱》[N],中国教育报,2011-8-21:B004
    [8]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38
    [9]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38
    [1]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38
    [2]李书安:《中西文化融合与中国油画》[J],美术研究2000(04):88
    [3]李占卿:《中国油画语言民族化刍议》[J],云梦学刊,2008(05):102
    [4]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7
    [5]赵越:《王悦之油画民族化的先驱》[N]中国教育报,2011-8-21:B004
    [6]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7
    [7](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日报,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2011-5-17
    [8]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1]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26,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
    [2]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35
    [3]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杨村人:《西洋画中国画运动的进军》[J],中央日报,1940-5-25(03).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43
    [4]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12
    [1]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变》[J],美术观察,2002(04):053
    [2]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3
    [3]林木:《二十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美术观察,2005(12):83
    [4]刘海粟:《欧游随笔野兽群》[M],中华书局,1935
    [5]林木:《从民族本位文化到与世界接轨——20世纪中国美术家民族心态嬗》[J],变美术观察2002(04):053
    [6]胡元佳:《试论油画的中国化》[J],艺术百家2008(05):274
    [7]李菲:《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1):86
    [8]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6
    [9]李菲:《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1):86
    [1]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M],谷流、彭飞编著,河南关术出版社,1999:41
    [2]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25
    [3]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13
    [4]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12
    [5]姜源:《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19
    [6]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2009):00
    [7]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4
    [8]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4
    [9]周婕:《对中国“民族性”油画的研究与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1:16
    [10]李菲:《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1):85
    [11]姜源:《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19
    [1]姜源:《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20
    [2]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2009
    [3]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4
    [4]李菲:《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1):85
    [1]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J].艺术探索,1999(02):11
    [2]艾中信:《怀念徐悲鸿老师》[J].美术,1978(06):15
    [3]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01):13
    [4]朗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433-434
    [1]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05):79
    [2]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78
    [3]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440
    [4]姜源:《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22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8
    [6]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2009:00
    [7]杜强:《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之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16
    [8]周婕:《对中国“民族性”油画的研究与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1:13
    [9][佚名]:《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发言摘要》[J],文艺报,2004-4-10:B004
    [10]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9
    [11]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5
    [12]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3
    [13]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5
    [14]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5
    [1](佚名):《吴作人》[EB/OL],吴作人:《艺术与中国社会》,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96.htm,2012-8-18
    [2]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12
    [3]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
    [4]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
    [5]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
    [6]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07):19-20
    [1]艾中信:《油画风采谈》[J],《美术》,1962(2):4
    [2]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27
    [3]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05):79-80
    [4]黄宗贤:《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0:121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88-89
    [6]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12
    [7]周婕:《对中国“民族性”油画的研究与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1:11
    [8]吴宁:《吴作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122
    [1]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26
    [2]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油画训练班教育计划(1955年)油印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1:15
    [3]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01:15
    [4]罗工柳:《教学油画》[J],美术研究,1980(4):9
    [5]罗工柳:《罗工柳艺术对话录》[M],刘骁纯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9
    [6]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01:33
    [1]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4
    [2]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4
    [3]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01:15
    [4]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01:33
    [5]《罗工柳关于油画的几个问题》[J],美术,1961(01):42
    [6]《罗工柳艺术对话录》[M],刘骁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31
    [7]《罗工柳艺术对话录》[M],刘骁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33
    [8]《罗工柳艺术对话录》[M],刘骁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41
    [9]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16
    [10]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05):79-80
    [1]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11-12
    [2]陈孝信:《中国油画与“中国版本”油画——油画问题之我见》[J],中国油画,2009:00
    [1]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2]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J],美术,1957(01):6-9
    [3]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J],美术,1957(01):6-9
    [4]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J],美术,1957(01)
    [2]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J],新观察,1953(21):24
    [2]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J],新观察,1953(21):25
    [3]艾中信:《油画风采谈》[J].美术,1962(2):2
    [4]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J],新美术1982):15
    [5]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05)):79
    [6]李玉昌,谢善骁:《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文集1914-1994》[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31
    [7]林木:《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失落与复兴》[J],美术观察,1996(10):9
    [8]王黎:《油画艺术:在中国寻找灵感,四川政协报》[N],2000-7-18:B003
    [9]梁彪:《油画民族化刍议》[J],美苑2001(05):37
    [10]龚产兴:《董希文》[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5
    [11]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3:78
    [12]姜源:《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民族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23
    [13]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35
    [14]李占卿:《中国油画语言民族化刍议》[J],云梦学刊,2008(05):102
    [15]胡元佳:《试论油画的中国化》[J]艺术百家,2008(05):274
    [16]高鹏:《重提“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1):49-50
    [17]陈履生:《少数民族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J],中国民族报,2009-9-25:B009
    [18]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8
    [19]周婕:《对中国_民族性_油画的研究与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1:14
    [1]梁彪:《油画民族化刍议》[J],美苑2001(05):37
    [2]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3:73
    [3]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3:73-74
    [1]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
    [2]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M],刘晓路:《让先辈们名垂史册——〈东京美术学校中国留学生名簿〉》,美术家通讯,1996(03),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14
    [1]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3
    [2]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6-7
    [3]林木:《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4]傅雷:《傅雷谈美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70
    [5]《上海美术志》编纂委员会:《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第十九章美术理论》,http://www.shtong.gov.cn/...ndex.html,2012-7-21
    [6]赵力、余丁:《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91
    [7]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8]杨蕴:《油画民族化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7
    [1]靳之林:《生活的足迹》[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2]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3:73
    [3]张澎:《写实与现实——写实主义油画在新中国的接受与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3:73-74
    [4]曹庆晖:《新中国油画教育教学重建管窥—以中央美术学院油训班和油研班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01:22-23
    [5]梁美玲:《民族化道路的图像诠释——新中国油画60年风貌刍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6):64
    [1]王黎:《油画艺术,在中国寻找灵感》[J],四川政协报[N],2000-7-18:B003
    [2]梁美玲:《民族化道路的图像诠释——新中国油画60年风貌刍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6):64
    [3]梁美玲:《民族化道路的图像诠释——新中国油画60年风貌刍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6):65
    [1]梁美玲:《民族化道路的图像诠释——新中国油画60年风貌刍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6):66
    [2]梁美玲:《民族化道路的图像诠释——新中国油画60年风貌刍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6):66
    [3]王黎:《油画艺术_在中国寻找灵感》[N],四川政协报2000-7-18:B003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2][荷]凡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897)
    [3](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2]岳洁琼:靳之林油画大展》[EB/OL],靳之林官方网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4
    [1](佚名):《艺术简介》[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jinzhilin.artron.net/2012-8-12
    [2]何溶:《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读靳之林的《女公社书记》有感》[J],《美术》1980(11):15
    [3]靳之林:《靳之林艺术年表》(1947-1986)[EB/OL],雅昌艺术网,2008-06-30
    [4]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13
    [1](佚名):《著名油画家靳之林在巴黎举办个展》[N],欧洲时报,2000-10-11
    [2](佚名):《两代人——老艺术家靳之林油画展体现了中国油画发展进程》[N],北京青年报,2001-03-22
    [3]李尤松:《靳之林的油画》[N],光明日报,2001-04-01
    [4]李尤松:靳之林的油画[N],光明日报,2001-04-01
    [5]李尤松:靳之林的油画[N],光明日报,2001-04-01
    [6]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13
    [7]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B7
    [8(]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9]岳洁琼:《靳之林油画大展》[EB/OL],靳之林官方网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4
    [1]岳洁琼:《激情大写意——靳之林的油画》[EB/OL],艺术中国art.china.cn/mjda/2011-03/21/content,2011-3-24
    [2]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7-9-15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2](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3](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4](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5](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1]岳洁琼:《靳之林的中国式油画》[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1-06-04
    [2]岳洁琼:《靳之林的中国式油画》[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1-06-04
    [3]岳洁琼:《靳之林的中国式油画》[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1-06-04
    [4](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研讨会》[EB/OL],靳之林官方网站http://jinzhilin.artron.net,2010-05-10
    [2]唐寅:《靳之林的本原思想与油画实践》[EB/OL],雅昌艺术网2010-05-14
    [1]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D],中央美术学院,2010:106
    [2]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D],中央美术学院,2010:106
    [3]鲁婧、李勇:《油画民族化:我看靳之林油画艺术》[EB/OL],人民网2010-07-14
    [4]鲁婧、李勇:《油画民族化:我看靳之林油画艺术》[EB/OL],人民网2010-07-14
    [1]雪梅徐航:《靳之林:艺术家要做生活的参与者》[N],艺术生活快报2010-7-20
    [2]雪梅徐航:《靳之林:艺术家要做生活的参与者》[N],艺术生活快报2010-7-20
    [1]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2]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3]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4]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5]袁加、靳军:《靳之林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哲学》[EB/OL],雅昌艺术网2011-06-04
    [1](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网2011-5-17
    [2](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网2011-5-17
    [3](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人民网2011-5-17
    [4](佚名):《靳之林油画大展在河南美术馆举行》[EB/OL],靳之林:《“靳之林油画大展”前言:万物与我合一,万物与我生生不息》,人民网2011-5-17
    [1]周鼎:《靳之林关于民族化师承、探索和实践的谈话》(音频文件),西安,2012
    [1]靳之林:《大自然黄土地——靳之林油画山水与花鸟画写生展》[EB/OL],人民网www.people.com.cn/...100/2005224.html,2003-8-7
    [2]雪梅徐航:《靳之林:艺术家要做生活的参与者》[N],艺术生活快报2010-7-20
    [3]雪梅徐航:《靳之林:艺术家要做生活的参与者》[N],艺术生活快报2010-7-20
    [1]靳之林:《油画〈南泥湾〉创作札记》(2009-3)[EB/OL],郑州文交所2011-5-31
    [1](佚名):《728.靳之林1976年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EB/OL],靳之林:《“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2005.7.25,雅昌艺术网auction.artron.net/...art35530728,2005-7-25
    [2](佚名):《728.靳之林1976年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EB/OL],靳之林:《“延安儿女心向华主席”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2005.7.25,雅昌艺术网auction.artron.net/...art35530728,2005-7-25
    [1(]佚名):《靳之林(芍药)》[EB/OL],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雅昌艺术网auction.artron.net/...art84010256,2007-12-3
    [2](佚名):《靳之林(芍药)》[EB/OL],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雅昌艺术网auction.artron.net/...art84010256,2007-12-3
    [3(]佚名):《靳之林(芍药)》[EB/OL],靳之林:《万物与我合一》,雅昌艺术网auction.artron.net/...art84010256,2007-12-3
    [1]靳之林:《靳之林现象·创作手札》)[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99
    [1](佚名):《靳之林翰海春拍推出红色经典油画〈南泥湾〉》[EB/OL],靳之林:《油画〈南泥湾〉创作札记》,2009-3,博宝艺术网,news.artxun.com/...08010.shtml,2011-2-15
    [2](佚名):《靳之林:翰海春拍推出红色经典油画〈南泥湾〉》[EB/OL],靳之林:《油画〈南泥湾〉创作札记》,2009-3,博宝艺术网,news.artxun.com/...08010.shtml,2011-2-15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荷尔德林诗,上海三联书,1996:467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诗,上海三联1996:946
    [1]靳之林:《绵绵瓜瓞——民间艺术与中国本原哲学》[J],美术研究,1988(04)
    [2]《庄子·天下》
    [3]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4]乔晓光:《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06
    [1]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8:2-182
    [2]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8:2-99
    [3]卜昭文:《费数十年心血从事民俗民艺研究,靳之林破译一批原始文化符号》[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10
    [1]胡江:《螺旋纹的密码》[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9-227
    [2]庄子:《庄子·天下》
    [3]王彬羽:《民间造像匠工贾玉龙造型思维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
    [3]韩涵:《具茨山原始岩刻符号与民居建筑基本模式关系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
    [4]郑岩:《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J],《文艺研究》2011(01)
    [1]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7(10)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
    [4](佚名):《宗师》[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2013-03-07[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矛盾论》,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矛盾论》,人民出版社
    [3]陈嘉映:《维特根斯坦简介及评论》[EB/OL],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国学术城,思问哲学网http://www.siwen.org/XXLR1.ASP?MENULB=249现代英美哲学&LB=249现代英美哲学&ID=381&LRPAGESN=2,2002-9-23
    [4]靳之林:《万物以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7
    [5]靳之林:《万物以我合一》(靳之林文稿,2007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上海三联书店1996:407-409
    [1]佘碧平:《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张祥龙、林丹、朱刚译,中华书局2003:19-28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4、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靳之林:《延安石窟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7、靳之林:《延安剪纸》[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8、靳之林现象编委会:《靳之林现象》[M],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9、李海剑:《中国油画50家·靳之林》[M],海南出版社,2006
    10、《美术家》编辑部:《美术家·靳之林》[J],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社,2006(12)
    11、河南美术馆:《靳之林油画大展学术座谈会》[EB/OL],雅昌艺术网靳之林官方网站jinzhilin.artron.net/...ewid=203020&columnid=2-,2011-11-18
    12、丛涛:扎根黄土生生不息——艺术家靳之林访谈录[J],荣宝斋,2011-02-15
    13、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中国美术,2011-03-05、中国美术馆2010(05)、美术研究,2010(03)、中国油画2010(03)
    14、岳洁琼:一个人的艺术史——靳之林现象[J],美术2010-08-05
    15、王先岳、杜少虎:“靳之林油画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美术馆2010(05)
    16、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靳之林油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
    17、邢仪:《追随靳之林先生写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8、张同道:《靳之林的延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9、乔晓光:《生活中的文化之树——靳之林的中国本原文化探索之路》[J],美术观察2009(08)
    20、张晓军:《永远的南泥湾——一幅画的生命传奇》[J],艺术,2009(07)
    21、徐峙:《大自然·黄土地——靳之林的油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08-01
    22、韩立伟、董河宁:《延安,我艺术生命的天堂——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著名油画家靳之林》(上、下)[N],北京铁道报,2008-06-28、07-26
    23、李晶:《81岁靳之林:要重视文化生态环境》[N],西安日报,西京评论·文化生活,2008-6-13
    24、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中国美术馆,2007(11)
    25、佚名:《大河九曲十八湾——走进靳之林教授的民族本原哲学》[J],名家,2007-03
    26、佚名:《黄土恋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访谈》[M],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11
    27、佚名:《靳之林先生谈油画》[J],艺术,2005(10)
    28、邢仪:《以气领形——记与靳之林先生的一次写生[J],艺术,2005-10
    29、姜哲:《靳之林——民间艺术的守护者》[J],中华文化画报,2005(01)
    30、佚名:《靳之林》[J],《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M],中华书局2004
    31、刘士裕:《靳之林艺术之旅》连载)[N],唐山晚报,2004
    32、刘士裕:《王震指导靳之林创作南泥湾》[J],新唐山,2004(09)
    33、佚名:《万物与合一——记著名画家靳之林巴黎油画展》[N],欧洲时报,2004-5-2
    33、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书画收藏,2004-04
    35、苏俊卿:《靳之林艺术之旅》[J],书画收藏,200404)
    36、张同道:《黄土魂——记家靳之林先生》[N],中国教育报,2003-12-26
    37、李尤松:《观靳之林新作有感》[N],人民日报,2003-10-26,第7版
    38、佚名:《画笔之意不在画》[N],北京时报,2004-10-26
    39、杨海涛::《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J],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家,2003-09-19
    40、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N],人民日报,2003-09-17
    41、佚名:《画翁之意在于示气——靳之林油画山水、花鸟画衰年变法》[N],华夏日报,2003-08-22
    42、佚名:《靳之林的艺术世界》[N],唐山劳动日报,2003-08-22
    43、佚名:《民间艺术保护重在传承》(采访靳之林)[N],北京日报,2003-08-17
    44、佚名:《民间艺术如何避免商品化过程中的文化断裂》靳之林教授访谈)[N],陇东报,2003-08-01
    45、佚名:《解开原始艺术之谜》[J],好书,2002(03)
    46、乔晓光:《走进民间生活深处——靳之林和“中国本原文化探源”丛书》[N],文汇报,2002-04-27
    47、佚名:《救救民间艺术》(采访靳之林),北京日报,2001-08-12
    48、李尤松:《靳之林的油画》[N],光明日报,2001-04-01
    49、佚名:《两代人——老艺术家靳之林油画展体现了中国油画发展进程》[N],北京青年报,2001-03-22
    50、佚名:《著名油画家靳之林在巴黎举办个展》[N],欧洲时报,2000-10-11
    51、佚名:《守望民间艺术》[N],中国环境报,1998-07-05
    52、靳尚谊:《靳之林的油画》[J],美术,1996(01)靳之林的油画
    53、邹中华:《追寻民间艺术的源头——记靳之林教授》[N],人民日报,1995-08-07
    54、[法]陈彦:《民间艺术中的中国文化之谜——巴黎中国民间艺术展与靳之林》[J],现代与传统,1995(02)
    55、佚名:《中国民间艺术内涵丰富——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N],欧洲时报,1994-05
    56、乔晓光:《靳之林的艺术道路》[N],光明日报,1994-01-09
    57、卜昭文:《五千年前的哲学王国——靳之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印象记》,《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序言,新华出版社1991
    58、鹿耀世:《靳之林和“抓髻娃娃”》[J],瞭望周刊,1990(34)
    59、佚名:《探索人类文化演变的轨迹——记破译民间文化符号的靳之林教授》[N],剪纸报,1990-04
    60、乔若鹏:《靳之林与“抓髻娃娃”》[N],人民日报,1990-03-19
    61、佚名:《抓髻娃娃的故事一-四》连载)[N],北京晚报,1989-12-25、26、27、28
    62、佚名:《探索人类文化演变的轨迹——记破译民间文化符号的靳之林教授》[N],文学报,1989-12-14
    63、佚名:《揭开中华活文物之谜》[J],中华英才,1989(01、02)
    64、佚名:《靳之林教授尽毕生心血破译一批原始文化符号》[N],陕西日报,1988-06-10
    65、卜昭文:《费数十年心血,从事民俗民艺研究——靳之林破译一批原始文化符号》[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06-10
    66、佚名:《教授破译原始文化符号》[N],(北京周报法文版),1988(29)
    67、菲真:《小脚老太进入最高美术学府》[N],人民日报,1986
    68、闻立鹏:《探索第三艺术造型体系的人》,中国美术报,1985(17)
    69、卜昭文:《为摸清秦代另一巨大国际工程古迹,画家靳之林徒步三千里考察秦直道》[N],光明日报,1984-08-09
    70、何溶:《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谈靳之林的<女书记>有感》[J],美术,1980(11)
    1、王海龙:《视觉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徐建融:《美术人类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民]闻一多:《神话与诗》[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6、叶舒宪:《老子与神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7、叶舒宪:《英雄与太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8、唐汉:《汉字密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英]坦普尔:《神谕:东西方〈易〉卜术揭秘》[M],徐俊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10、胡江:《螺旋纹的密码》,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11、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郭沫若:《郭沫若卷》[M],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3、董作宾:《董作宾卷》[M],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4、顾颉刚:《顾颉刚卷》[M],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务印书馆2009
    17、杨钢元:《具像传播论——形名学之形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8、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9、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0、司马云杰:《大道运行论:关于中国大道哲学及其最高精神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1、司马云杰:《绵延论:关于中国文化绵延之理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2、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释: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3、[清])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M],团结出版社2009
    24、吴前衡:《传前易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5、何新:《易经新解》[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6、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6
    27、杨成寅:《太极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M],2003
    28、靳极苍:《周易卦辞详解》[M],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02年
    29、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0、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34、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5、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8、李达五:《中国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9、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0、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1、[俄]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徐为民:《语言之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3、夏可君:《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
    44、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溯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5、刘朝谦:《技术与诗:中国古人在世维度的天堂性与泥泞性》[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6、[法]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7、潘知常:《思与诗的对话》[M],上海三联书店1997
    48、耿涛:《图像与本质——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9、朱云涛:《缪斯的身影:面向艺术本身的艺术形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0、洪汉鼎:《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M],人民出版社2008
    51、王恒:《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2、安道玉:《意识与意义——从胡塞尔到塞尔的科学的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3、[意]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宗教现象学》[M],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4、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5、杨庆峰:《技术现象学初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6、[丹麦]丹·扎哈维:《胡塞尔选现象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7、倪梁康:《面对事实本身——选现象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58、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9、[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下)[M],倪梁康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
    60、刘旭光:《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61、[德]海德格尔:《思的经验》[M],陈春文译,人民出版社2008
    62、[美]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韩连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3、李宏伟:《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M]商务印书馆,2008
    64、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人民出版社,2007
    65、张翔龙:《海德格尔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6、[美]查尔斯·巴姆巴赫:《海德格尔的根——尼采、国家社会主义和希腊人》[M],上海书店2007
    67、[法]马克·费罗芒:《海德格尔诗学》[M],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8、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9、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
    7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71、[德]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2、[法]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3、[比]乌尔里希·梅勒:《生态现象学》[M],卢小刚译,中国现象学网http://www.xianxiang.com
    74[日]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M],陈信宏、张轩辞译,上海书店2009
    75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6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7、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考察》[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8、佘碧平:《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9、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80、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中国社会科学2005
    81、[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2、[德]芬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M],贾红雨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83、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4、[英]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85、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的现代主义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6、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