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也同时启动。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哈尔滨的金融机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与此同时,哈尔滨货币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也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华俄道胜银行是哈尔滨地区首家成立的近代化金融机构,建立伊始,就觊觎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金融控制权。中东铁路的建设经费由华俄道胜银行筹措,它利用当时东北地区货币匮乏的状况,另铸新币,同时大肆行用俄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卢布。在中东铁路建成时,运费又使用俄国货币。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俄侨的到来,华俄道胜银行大力扶持俄侨在哈尔滨的工商业活动,对俄侨工商企业给予了巨额信贷支持。俄国货币因此在中东铁路沿线迅速蔓延,进而取代中国货币。在此种形势下,吉林官帖局(永衡官银钱号前身)、广信公司等官立金融机构为对抗沙俄金融力量应运而生,开始了银元、铜元、制钱官帖、铜元票、大小洋票等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发行。日俄战争(1904—1905)以后,沙俄势力退居中国东北北部,哈尔滨更是成为其经营的重中之重,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各种金融机构接踵而至,落户哈尔滨,并竞相推行自己的货币,形成了以卢布为主多种货币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十月革命后随着沙俄力量的瓦解逐渐被打破,由于卢布币值江河日下,沙俄货币在哈尔滨金融体系中的统治地位逐步丧失。中国方面在酝酿重振中国货币的计划,日本则企图乘机把金融力量推向哈尔滨,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则竭力维持自己在哈尔滨的地位。在不断的较量中,中国货币险胜日本货币,跌跌撞撞地走上了哈尔滨流通货币舞台的最前沿。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ern Railway, Harbin's urban construction also started.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so experienced from small to multi-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netary system of Harbin were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It provided the Harbin’s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
     Russo-Chinese Bank was the first financial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Harbin in modern tim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o-Chinese bank, it was seeking the control of region and the whole of northeast currency.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the Eastern railway was funded by the Russo-Chinese bank. It took advantage of the deflation of the region to release Russian ruble notes issued by the State Bank. When the railway was completed, freight only charged Russian currency. With the influx of 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emigrants, Russo-Chinese Bank loaned Russian emigrant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y. The Russian currency in the Middle East was spreading along the railway line and then replaced the Chinese currency. In order to boycott Russian currency, Chinese currency institution had been settled up and issued currency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 Russian influence retreated to north of Northeast China, Harbin was a top priority of its oper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Harb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was also gradually on the rise,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llowed and settled in Harbin.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is pattern was gradually broken with collapse of the tsarist Rus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ruble currency was diminishing quickly. People are gradually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 ruble, the Chinese side wa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revitalizing the Chinese currency, While Japa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put the financial strength of an attempt to push Harbin, Russo-Chinese Bank struggled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in Harbin. In the ongoing competition, Chinese currency defeat the Japanese currency, tumbled onto the stage of Harbin’s currency.
引文
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总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日)稻叶岩吉原著:《东北开发史》,杨成能,史训迁合译,北京:辛未编译社,1935年,第345页。
    ③杨端六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④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①参考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②参阅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34页。
    ①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172页。
    ③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④毕凤鹏主编:《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⑤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①(美)雷麦:《外人在华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27页。
    ②(苏)阿瓦林著:《帝国主义在满洲》,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1—102页。
    ③所谓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国货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国货币。参考姜波克、杨槐著:《货币替代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④姜波克、杨槐著:《货币替代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①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②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③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④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⑤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⑥《黑龙江省官银号之整理》,《中东半月刊》,第1卷第11号。
    ⑦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①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39页。
    ②孙贵田、王雪枫主编:《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28页。
    ③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④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⑤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①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②杨端六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2页。
    ③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④何孝怡著:《东北的金融》,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32页。
    
    ①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109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8页。
    ③沅芷:《纸币之流通及其价格》,《东省经济月刊》,第5卷第12号。
    ④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⑤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②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③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④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5页。
    ⑤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①参见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0—144页。
    ②李珍甫编纂:《东三省旅行指南》,上海:上海银行旅行部,1926年,第129页。
    ③参见李珍甫编纂:《东三省旅行指南》,上海:上海银行旅行部,1926年,第129页。
    ④《朝鲜银行分设道外》,《远东报》,1917年6月3日。
    ⑤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②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①《俄洋逐次降价》,《远东报》,1917年4月5日,这里是指一卢布兑换永衡官帖原本可兑换八九吊,当时只可兑换五六吊。
    ②《傅家甸之发达》,《远东报》,1917年5月15日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1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212页。
    ⑤鲍戈列别茨斯基:《俄国卢布在满洲》,哈尔滨,1927年俄文版。转引自石方、刘爽、高凌著:《哈尔滨俄侨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602页。
    ⑥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⑦该数据来自1917年《远东报》所载上海规元对卢布的汇率。由于其数据过于分散,故对其具体日期不再一一说明。
    ⑧《兑换千元俄币者之多》,《远东报》,1917年11月8日。
    ①《哈尔滨之发达与改良》,《远东报》,1917年3月23日。
    ②《源顺泰营业之天幸》,《远东报》,1917年9月29日。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1页。
    ④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0页。
    ⑥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8页。
    ①根据1919年底《远东报》所载市面行情计算,由于市面货币兑换行情每日都有变化,故结果不能十分精确,但不会超过3000万卢布,对结论影响不大。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8页
    ③黑龙江省档案馆:全宗81,目录1,卷号219,转引自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635页。
    ④《商家劳金改大洋》,《远东报》,1919年11月25日
    ⑤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①《商会将发行铜元票》,《远东报》,1917年8月9日日。
    ②《商会公议发行小票办法》,《远东报》,1917年9月22日。
    ③《限期收回辅币》,《远东报》,1918年9月22日。
    ①《商会发行辅币之结果》,《远东报》,1918年10月6日。
    ①《市面交易困难》,《远东报》,1919年6月28日。
    ②详细内容参见《远东报》,《中行汇兑不收卢布》1917年7月5日,《市面金融之近况》1917年7月19日,《日银行不收卢布》1917年7月27日,《各银行之近况》1917年8月3日,《汇丰银行之近况》1917年10月16日。
    
    ①《海关银价每星期规定一次》,《远东报》,1917年9月2日。
    ②《县署派人监视钱市》,《远东报》,1917年9月11日。
    ①《改用小洋之困难》,《远东报》,1917年11月15日。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171页。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1919年,第230页。
    ④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1919年,第231页。
    ⑤《维持永衡官银号纸币法》,《远东报》,1918年8月10日。
    ⑥《小洋钞票之难通用》,《远东报》,1918年11月10日。
    ①孙贵田、王雪枫主编:《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48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247页。
    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261页。
    ①《日人拟发纸币》,《远东报》,1917年9月8日。
    ②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③《日本人侨居哈尔滨之沿革及其最近之数量》,《中东半月刊》,第3卷第3号。
    ④(苏)阿瓦林著:《帝国主义在满洲》,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1页。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1919年,第225页。
    ⑥连濬编著:《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上海:民智印刷所,1931年,第302页。
    ⑦何孝怡著:《东北的金融》,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20页。
    ⑧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⑨沅芷:《纸币之流通及其价格》,《东省经济月刊》,第5卷第12号。
    ⑩沅芷:《纸币之流通及其价格》,《东省经济月刊》,第5卷第12号。
    [1]盛京时报[N].影印本,沈阳:沈阳七二一二厂印制,1985年.
    [2]远东报[N].俄国人史弼臣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日(1906年3月14日)在哈尔滨创刊.哈尔滨市图书馆藏(1910年8月1日—1931年11月29日).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资本主义国家在旧中国发行和流通的货币[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5]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G],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
    [7]黑龙江金融历史编写组.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8]徐世昌编篡.东三省政略[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9]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R].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印,1919年.
    [10]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黑龙江省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12]黑龙江省档案馆编.黑龙江历史大事记[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中国银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行合编.中国银行东北地区行史资料汇编(1913—1948)[G].1996年.
    [14]傅文龄主编.吉林永衡官银钱号[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
    [15]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货币金融史料[G].长春;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印刷厂,1988年.
    [16][日]哈尔滨满铁事务所编.北满概观[Z]汤尔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7][日]满史会主编.满洲开发四十年史[Z],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沈阳:内部发行本,1988年.
    [18]莫德惠主编.中东半月刊[N],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创刊.
    [19]东省经济月刊[N],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创刊,中东路印刷所印.
    [1]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4年.
    [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M]/人民出版社,1987年.
    [3]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孔经纬.东北经济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孔经纬.中国东北经济的变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7]侯树彤.东三省金融概论[M].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发行,1931年
    [8]何孝怡.东北的金融[M].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
    [9]陈序忠、王雪枫、游孚生主编.永衡官银钱号及其发行的纸币[M].吉林:内部发行,1987年
    [10]姜波克、杨槐著.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朱显平,孔经纬.帝俄对哈尔滨一带的经济掠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12]戴建兵、于彤著.中国近代商业银行纸币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陈绍楠主编.哈尔滨经济资料文集(1896—1946)—金融.财政[M].哈尔滨:哈尔滨市档案馆,1991年.
    [14]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5]杨培新.华俄道胜银行和欧亚大陆第一桥:未透露过的沙俄侵华内幕[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16][美]雷麦著.外人在华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7][苏]阿瓦林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1页.
    [1]王学文.哈大洋券发行始末,北方文物[J].2004年第4期.
    [2]王凤杰.清末民初东北私帖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
    [3]乔传义.霍尔瓦特票发行始末[J].中国钱币,2007年第1期.
    [4]王学文、张新知.羌帖”:危害白山黑水五十载[J].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4期.
    [5]王继庆.1895—1945年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金融资本输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6]饶良伦.1917—1931年期间旅哈俄侨概况[J].,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7]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8]乔传义.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发行始末[J].中国钱币,2008年第2期.
    [9]刘春丽.俄侨在哈尔滨的工商业活动及对哈尔滨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王培乐.哈尔滨建置百年沿革[J].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8期.
    [11]张新知、王学文.哈尔滨商会发行的特殊纸币——羌帖兑换券[J].中国钱币,2007年第1期
    [12]许义宗.华俄道胜银行钞票的构建,中国钱币[J].2001年第2期. [13.]张新知、王学文.华俄道胜银行及其在华发行货币考略[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黄丽巍.华俄道胜银行在华货币发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辛爽.华俄道胜银行在华经营活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乔传义.沙俄华俄道胜银行在我国发行的制钱票、银两票和银元票[J].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2期.
    [17]赵俊亚.维特与华俄道胜银行,东北亚研究[J].2006年第3期.
    [1]Frederick Deane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J].Foreign Affairs, Vol. 3, No. 1 (Sep. 15, 1924), pp. 147-152.
    [2] Georgec . Guins,Russians in Manchuria [J].Russian Review, Vol. 2, No. 2 (Spring, 1943), pp. 81-87 .
    [3]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American Council, Memorandum on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J]. Memorandum (Vol. 3, No. 24 (Dec. 7, 1934).
    [4]Shun-Hsin Chou, Railwa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anchuria [J].The China Quarterly, No. 45 (Jan. - Mar., 1971), pp. 57-84.
    [5]John R. Stewart ,Foreign Investments in Manchuria [J].Far Eastern Survey, Vol. 4, No.11 (Jun. 5, 1935), pp. 81-85.
    [6]Thomas R. Gottschang ,Economic Change, Disasters, and Migration: The Historical Case of Manchuri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35, No. 3 (Apr., 1987), pp. 461-4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