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职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国家理论和实践也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职能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的国家职能究竟如何履行,日益成为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毫无疑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但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原因,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和抵制态度。就国内而言,中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等严重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面前,国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如何有效调整、发挥应有的职能,呼唤着政治学者予以解答。
     本论文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职能划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大部分予以考察和分析。在对内职能方面,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职能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国家的对外职能。论文主要分七个章节。第一章对全球化和国家职能进行了论述,对全球化的内涵、实质、动力和国家职能的概念及分类,国家职能与国家本质、国家利益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第二章从全球化时代国内外环境分析入手,对国家政治职能中对外安全和对内统治职能的内容、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章通过分析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经济职能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对国家经济职能的优化和重构进行论述。第四章至第六章论述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的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和生态职能。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文化职能提出了新要求,而国家的社会职能和生态职能作为新凸显的职能领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论文结合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议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论述对两部分职能进行了探讨。第七章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探讨,阐述加强国家对外职能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国家对外职能实现手段和途径的外交工作进行了重点论述。本文试图对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职能关系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对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家职能的转型和拓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ofhuman being’s society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which has caused a great impact onthe state theories and practice.The issue of state function has aroused our attentiononce more.How to execute China’s state fun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faced by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workers.Undoubtedly,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fter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30 years,with great improvement in its comprehensivepower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However,some countries hold an attitude ofskepticism and resistance towards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due to different ideologiesand geopolitics.From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s,there are somese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such as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destruction,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uneven developmentand the spread of corruption.Now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into a crucial time,facing a series of new challenges.How to effectively adjust the use of the statefunction in order to meet challeng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urgent issue for research.
     China’s state func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namelyinternal function,including politics,economics,culture,society and ecology,and external function.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thesis.The first chapterillustrates the basic issues of globalization,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ityof globalization,as well as its pow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and the analysis ofstate concepts,state nature and national interests.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anddiscusses the contents,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its external security and internalrule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ateeconomic function by analyzing its challenges and practice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six,it includes China's stateculture function,stat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state ecological function.AsChina’s opening up policy and modernization,new requirements and more research onculture function,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have beenneeded.This part focuses mainly on promotion of culture prosperity of socialismpropos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and reinforcement and creation of socialmanagement.The la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China's external function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hina's economy.Based on that,diplomaticwork of the realization means of state external function has been focused.The wholethesis tries to deep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state function,and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state functions in thecourse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引文
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雷达.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职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39-4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2丁志刚.全球化与国家角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第12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3页
    1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 [英]理查德﹒罗斯.理解大政府[M].伦敦:塞奇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2综述部分内容参考了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状态、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2 [英]哈罗德﹒拉斯基.政治典范[M].张君劢译.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25页
    3 [英]萨蒙﹒乔达克.新国家:西方社会的国家化[M].伦敦:LyrneRierner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6页
    4 [美]詹姆斯﹒奥康诺.国家的财政危机[M].圣马丁出版社,1973年版,第6页
    1王列.关于现代国家职能的理论探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3期,第21-25页
    2福利国家(Wel1are State)是个经常被人引用却很少有人加以界定的术语。就一般意义而言,它指的是国家通过积极的经济干预,为绝大多数人提供生活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福利”一词本身绝不仅指由于国家或其它权力机钩的政治干预形成的利益和机会,它还包括市场提供的利益和机会.从庇古到帕雷托,福利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以国家权力来弥补市场分配福利的缺陷,从而达到最优的福利分配。严格地说,现代的福利国家依然包括政治和市场两个方面,只不过从二战以来人们更倾向于其政治性一面。
    3 [英]哈罗德﹒拉斯基.现代国家里的自由[M].何子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1页
    4王列.西方学者关于国家与经济的关系观点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第19页
    1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五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页
    2 [美]简﹒肖.布坎南和公共选择理论[J].对话,1987年第3期,第70-75页
    3 P.安德逊,李吟波.评C.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11期
    4 [美]马丁﹒卡诺伊.国家与政治理论[M].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51页
    5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1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新勃恩斯成克:拉特吉斯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2 [英]米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M].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2-98页
    3 [英]杰索普.国家理论[M].伦敦:政体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4这一名词是由福科在其《纪律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1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J].文史哲,1994年第11期,第51-56页
    2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1页
    3 [意]葛兰西.政治著作选(1921-1926)[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7-58页
    1杨海蛟.政治制度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李效东,李松林.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职能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62页
    3谢维营等.国家职能新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32页
    4秦茂森.从人的需要视角透视国家职能[J].理论界,2005年第10期,第39页
    1黄洪民.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职能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第12页
    2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J].文史哲,1994年第6期,第51页
    3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J].文史哲,1994年第6期,第54页
    4王列.现代国家的政治职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2期,第29页
    1沈文莉.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2谢维营、张晓华.关于国家职能的辩证理解[J].求实,2004年第10期,第71页
    3胡慕翔.从全球化过程中透视“国家职能”的嬗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第
    35页
    1贾英健.论当代国家职能结构关系的良性互动[J].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第78-82页
    2丁志刚.全球化与国家角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第11页
    3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张传鹤.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第148页
    1张亚、尹利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J].理论学习,2005年第12期,第55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2宿景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39-47页
    1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M].Cambrige:Polity Press,1990年版,第63页
    2 Roland Robertson.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M].London:Sage,1992年版
    3 Gregory Albo.The World Economy,Market Imperative and Alternatives [J].Monthly Review,1996年第12期
    4 Gregory Albo.The World Economy,Market Imperative and Alternatives [J].Monthly Review,1996年第12期
    5 [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1 M.Waters.Globalization [J].London:Routledge,1995:3
    2 [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常和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常和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汪信砚.全球化及其价值意蕴[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7页
    3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转引自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2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6页
    1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M].杨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66页
    2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1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2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
    1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0页
    2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1321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4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5国家职能的概念和分类参考了吴少荣所著《国家理论与实践》的有关内容.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1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2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80-81页
    2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101页
    3 [美]R·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1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26页
    3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J].美国研究,2001年第6期,第73页
    4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页
    1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21stCentury,“Seeking a National Security:A Concert for Preserving Strategy and Promoting Freedom,”April 15,2000.
    2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3刘建飞.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关系[A].王逸舟.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 [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1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2 [日]星野昭吉[M].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3当代政治学者大多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来划分和分析国家政治职能,例如日本学者猪口孝就把国家政治职能划归为维持秩序和确保安全两个方面。参见[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M].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4页
    1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1边界是分隔一国领土同他国领土或公海的界限,在地面或水面上是一些真实或假想的线,在空间、水底和底土上则是沿着地面或水面这条线并与此垂直的面。
    2 [美]约瑟夫·拉彼德等.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3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相互依赖可以上溯到16世纪,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5至17世纪,帝国制结构逐渐瓦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近代世界经济形成;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行为主体多元化与全球联系网络化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国家体系,经济及文化联系日益成为政治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4转引自[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1学界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安全问题的主体是多个国家乃至全球社会;安全问题的来源多元化,国家、非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安全问题根植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深层土壤中,其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综合治理。
    2科技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指信息在生产、传递、存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因遗失、泄露,或被他人入侵、破坏和掠夺等而使国家安全遭受损失的情况。
    1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J].欧洲,1998年第1期
    2 Charles W.Kegley Jr,Eugen R.Wittkopf,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3,P.155.
    3 [英]苏珊·斯特兰奇.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A].载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1 Jessic T.Mathews,“Power Shift,”Foreign Affairs,Vol.76,No,1,January/February1997,P.58.
    2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3非营利性跨国组织一般是指“各种学会、研究机构、自愿的协会以及各界和各行业组织——妇女团体、工会、商会、农业或住房合作社、邻里间的联合会和宗教团体等等,这些团体把政府之外的许多力量汇集起来”。参见[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亚那]什里达特·兰法尔主编.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31-32页
    4 Nicholas Onuf,“Intervention for the Common Good,”in Gene M.Lyons and Michael Mastandunoeds.,Beyond Westphalia?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P.53.
    5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9-612页
    1 John J.Mear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Security,Winter,1994/1995,P.11;Paul Schroeder,“Historical Reality vs Neo-realistis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1994,P.109.
    2 E.H.Carr,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4,P.111.
    1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2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1董健.超越国家——从主权破裂到新文明朦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2 Mark A.Boyer,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ublic Goods:Opportunities for the WesternAlliance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5.
    3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2当前,世界问题的全球决策还仅仅局限于特定时间对某个问题普遍关注而对决策施加压力的阶段,没有根本改变决策模式和实现完全意义的全球决策。
    3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4 [澳]约瑟夫·凯米莱里等.主权的终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民族分离主义是一种反社会思潮,主张非主体民族脱离多民族国家单独建立本民族的独立国家,或与跨居多国的同一民族联合建立主权国家。
    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2市民社会指的是一种随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变迁出现的,个人、团体按照契约观念和非强制性原则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独立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非政治生活领域,具有自由个体性、民间性、自治性、契约性等特点。参见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1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 [澳]约瑟夫·凯米莱里等.主权的终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中国家视角[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0页
    2国外的代表学者如塞缪尔·亨廷顿、戴维·伊斯顿、R.·派伊等,国内学者有王仲田、邓伟志、孙景峰等。
    1 [埃及]布特罗斯·加利.联合国与民主化[A].转引自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5页
    1 [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 [日]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 Charles K.Rowley,制度选择与公共选择,参见阿兰·A.·皮尔斯特.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页
    1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1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18页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第1版
    1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1国家文化职能的发展参考了万是明论文的相关内容。万是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6年4月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39页
    1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1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1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J].《求是》,2011年第23期,第1-2页
    1陶彦霓.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M].昆明: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版,第119页
    2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4月
    1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N].人民日报,2011年5月31日,第1版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第1-3页
    1参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快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1魏礼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重点任务.本文系作者2011年5月24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的“发展改革大家谈”上所作的报告(节录)
    1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J].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第22页
    2丙戍.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N].学习时报,2004年3月21日,第1版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报告之十四——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步伐[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1日,第1版
    2李军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5期,第26页
    3刘庆唐.切实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N].人民日报,2004年8月26日
    1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第35页
    2李培林.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二讲讲稿[OL].引自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日期:2011年7月13日
    1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N].人民日报,2011年5月31日,第1版
    2冯东旺.新时期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王路.加强创新网络信息管理的建议[OL].人民网,2011月3月17日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2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第4页
    4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年9月27日第3版
    1本部分参考了范俊玉论文有关内容.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昆山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0年5月
    1中国环境年鉴1990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2欧祝平、肖建华、郭雄伟著:环境行政管理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1段昌群、杨雪清、张文逸.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分析[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46页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1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昆山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0年5月
    1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昆山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0年5月
    1潘岳.七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瞭望,2007年第37期,第34-35页
    1高卫星.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35-38页
    2陈泽伟.中央彻查环保造假[J].瞭望,2006年第43期,第6-7页
    1国家对外职能的内容参考了吴少荣所著《国家理论与实践》.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页
    2 [美]汉斯﹒摩根索.真理与强权:十年论文集(1960—1970)[M].纽约:普雷格出版公司,1970年版,第274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2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3 [英]哈罗德﹒尼科松.外交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4页
    4 [苏]葛罗米柯等主编.外交词典(第1卷).[M].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7一329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1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2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一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当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5页
    1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一134页
    1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1任晶晶.和谐互动视角下的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44页
    1温家宝.开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和谐的新局面一在中欧论坛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06年9月15日,第1版
    2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第21页
    1梅兆荣、王缉思等.多边主义的历史与现实[OL].2012年4月9日.网址,http://www.laomu.cn/wxzp/ydzx/wenxueqikan/Xhwz/xhwz2005/xhwz20052103.html
    2唐家璇.在中国与联合国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OL].2005年10月24日.参见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 jdt/zyjh/t218077.htm
    1叶自成.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2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3唐家漩.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J].求是,2004年第23期
    1唐家漩.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J].求是,2004年第23期
    3中国经济运行[N].每日快报,2004年11月25日
    1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OL].来源: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848778.html
    2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3刘水明、王小光.2005年终报道:文化外交彰显魅力——文化部长孙家正畅谈今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OL].来源: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953600.html
    1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J].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第21页
    2钱其深.世界外交大辞典(理论实务与技巧)[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页
    1全球三千万外国人争学汉语[OL].来源:http://edu.sina.com.cn/l/2004-12-28/96231.html
    1魏礼群.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24页
    1雷达.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2年第7期,第43页
    1俄美曾就高油价达成秘密协议[N].参考消息,2012年2月15日,第4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魏礼群.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4]杨海蛟.政治制度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5]沈文莉.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18]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9]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0]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1]刘雪莲.政治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2]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3]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5]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7]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8]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9]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1]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2]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4]刘建飞.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关系[A].王逸舟.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 [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5]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6] [日]星野昭吉[M].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
    [M].新华出版社,1999
    [37]付修勇、刘连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8]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9]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0]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1]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3[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3]沈国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4]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5]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7]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48]陶彦霓.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M].昆明:云南社会科学,2004
    [49]董健.超越国家——从主权破裂到新文明朦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0]伍怡康.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2]钱其深.世界外交大辞典(理论实务与技巧)[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53]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4]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中国家视角[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55]叶自成.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6]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7]尹奇德.环境与生态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8]中国环境年鉴1990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59]欧祝平、肖建华、郭雄伟.环境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60]白志鹏、王珺.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1]向春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62]冯东旺.新时期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63]吴少荣.国家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4]李而炳.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65]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66]唐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67]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8]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9]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70]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1]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2]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3]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74] [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M].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75] [美]约瑟夫·拉彼德等.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6] [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77] [美]巴斯顿.现代外交[M].赵怀普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9]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80]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
    [81] [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2] [日]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83]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4] [澳]约瑟夫·凯米莱里等.主权的终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5]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6]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87] [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亚那]什里达特·兰法尔主编.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88]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9] [美]R·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0]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1]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92]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M].杨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3] [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4] [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常和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5]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状态、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6]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五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7]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8] [英]米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M].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9]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0]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1] Nicholas Onuf,“Intervention for the Common Good,”in Gene M.Lyons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Beyond Westphalia?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02] John J.Mear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1994/1995
    [103] Schroeder,“Historical Reality vs Neo-realistis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1994
    [104] Mark A.Boyer,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ublic Goods:Opportunities for the Western Alliance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05]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M].Cambrige:Polity Press,1990
    [106] Roland Robertson.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M].London:Sage,1992
    [1]王列.西方学者关于国家与经济的关系观点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1994(5)
    [2]李效东、李松林.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职能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3)
    [3]谢维营等.国家职能新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3)
    [4]秦茂森.从人的需要视角透视国家职能[J].理论界,2005(10)
    [5]黄洪民.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职能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6]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J].文史哲,1994(6)
    [7]王列.现代国家的政治职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2)
    [8]谢维营、张晓华.关于国家职能的辩证理解[J].求实,2004(10)
    [9]胡慕翔.从全球化过程中透视“国家职能”的嬗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10]雷达.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职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
    [11]贾英健.论当代国家职能结构关系的良性互动[J].理论学刊,2004(9)
    [12]丁志刚.全球化与国家角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2)
    [13]张传鹤.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9)
    [14]张亚、尹利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J].理论学习,2005(12)
    [15]宿景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16]汪信砚.全球化及其价值意蕴[J].天津社会科学,2000(4)
    [17]郭小聪.论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0)
    [18]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4)
    [19]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4(6)
    [20]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21]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2]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J].兰州学刊,2004(4)
    [23]李军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发展观察,2008(5)
    [24]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25]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一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当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6]任晶晶.和谐互动视角下的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27]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J].教学与研究,2004(5)
    [28]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9]高卫星.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9(4)
    [30]陆畅、赵连章.论我国政府生态职能的重构[J].科学社会主义,2011(5)
    [31]段昌群、杨雪清、张文逸.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分析[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2]唐家漩.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J].求是,2004(23)
    [33]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J].环境保护,2005(6)
    [34]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6)
    [35]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J].东南亚研究,2004(6)
    [36]潘岳.七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瞭望,2007(37)
    [37]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8(2)
    [38]薛惠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J].人民论坛,2008(1)
    [39]陈泽伟.中央彻查环保造假[J].瞭望,2006(43)
    [40]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J].美国研究,2001(6)
    [41]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J].欧洲,1998(1)
    [42] [美]简﹒肖.布坎南和公共选择理论[J].对话,1987(30)
    [43] P﹒安德逊、李吟波.评C.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J].国外社会科学,1986(11)
    [44]王列.关于现代国家职能的理论探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3):21-25
    [45] M.Waters.Globalization [J].London:Routledge,1995:3
    [46] Jessic T.Mathews,“Power Shift,”Foreign Affairs,Vol.76,No,1,January/February 1997,P.58.
    [47] Charles W.Kegley Jr,Eugen R.Wittkopf,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3,P.155.
    [48]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21stCentury,“Seeking a National Security:A Concert for Preserving Strategy andPromoting Freedom,”April 15,2000.
    [49] Gregory Albo.The World Economy,Market Imperative and Alternatives [J].Monthly Review,1996年第12期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
    [3]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N].人民日报,2011年5月31日
    [4]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N].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
    [5]丙戍.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N].学习时报,2004年3月21日
    [6]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年9月27日
    [7]“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报告之十四——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步伐[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1日
    [8]温家宝.开创中欧关系合作、共赢、和谐的新局面一在中欧论坛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06年9月15日
    [9]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年3月27日
    [10]刘庆唐.切实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N].人民日报,2004年8月26日
    [11]中国经济运行[N].每日快报,2004年11月25日
    [12]俄美曾就高油价达成秘密协议[N].参考消息,2012年2月15日
    [13]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年9月27日I.电子文献: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OL].(2011-2-2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3959476.html
    [2]李培林.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二讲讲稿[OL].(2011-7-13)http://www.npc.gov.cn.
    [3]唐家璇.在“中国与联合国”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OL].(2005-10-24日)http://www.fmp rc.gov.cn/chn/wjdt/zyjh/t218077.html
    [4]国资委.2020年中国仅5种矿源可自给自足[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29/11204078233s.html
    [5]孟晓驷.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OL].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848778.html
    [6]刘水明、王小光.2005年终报道:文化外交彰显魅力——文化部长孙家正畅谈今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OL].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953600.html
    [7]全球三千万外国人争学汉语[OL].http://edu.sina.com.cn/l/2004-12-28/96231.html
    [8]张国庆.美国为何沟通失败[OL].httP://www.qnek.net.cn/conten,2006一05/09/content--1376933.html
    [1]张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和拓展研究——以能源为例
    [D].广州:暨南大学,2008
    [2]南丽军.论马克思的国家观[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3]薛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途径的探讨[D].长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
    [4]梁志刚.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职能[D].北京:中央党校,1997
    [5]徐越倩.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角色的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4
    [6]李锐.对当代中国国家职能的变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8
    [7]王勇.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8]尹教霞.马克思国家职能理论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9]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10]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2011
    [11]聂继勇.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北京:中央党校,2005
    [12]黄宪起.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2
    [13]盛焦华.全球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外交[D].北京:外交学院,
    [14]万是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6年4月
    [15]徐明娟.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的生态转向[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0
    [16]邓研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9
    [17]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昆山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