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览寻根小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一股神秘的气息。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历经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终于由政治本位转向文化本位。在“文化热”的推动下,文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大讨论。以韩少功、贾平凹等人为代表的寻根文学派,以“寻根”为旗帜,深入挖掘民族文学之根。在寻根的过程中,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各种流传在乡土民间的神秘文化。另一方面,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启迪了中国的寻根作家们,他们纷纷把本土的神秘文化资源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因而在他们的创作文本中或隐或显地展现出神秘的色彩。
     基于此,本论文第一章首先厘清了神秘、神秘主义的含义,文学与神秘主义的关系。第二章从神秘的民间习俗、神秘的大自然景观、灵异神秘的民间传奇故事、古老的神秘文化现象、神秘的观念,五个方面论述寻根小说的神秘色彩。第三章从特定的时代背景探析神秘主义在寻找小说中复归的原因。最后,试图探讨神秘描写在寻根小说中的价值与意义。
With an overview of root-seeking novels, we obviously feel a mysterious aura.After the Scar literature, the Reflection literature, and the Reform Literature, the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transforms from the main stream of politicsstandard to the main stream of culture standard in the mid eighty's. In the push of"cultural boom", literary world begins a spectacular great discussion of “cultureroot-seeking”. Han Shaogong and Jia Pingwa,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oot-seeking"literature school, dig out deeply the root of national literature by carrying thebanner of “root-seeking”. In the process of “root-seeking”, the writers invariablyfind a variety of mysterious culture spreading in the countryside. On the other hand,inspired by the success of Latin American’s Magic-Realism literary, the Chinese”root-seeking” writers combine the mysterious native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creative method of magic realism; as a result, mysticism appears in their writtentexts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Based on th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mystery”,“mystic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ysticism.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mystery of the “root-seeking” novels from the fiveaspects of the mysterious folk customs, the mysterious nature landscape, thespectral and mysterious folk legends, the ancient mysterious cultural phenomenon,and the mysterious concepts. 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causation of thereappearance of mysticism in “root-seeking” novels. Finally, the paper tries todiscuss abou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ysterious description in the“root-seeking” novels.
引文
①谭桂林:《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②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第2页。
    ①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①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第4页。
    ①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②王慧玲:《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③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2页。
    ④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2页。
    ①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②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
    ③贾平凹:《佛关<古堡>》,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296页。
    ④贾平凹:《佛关<古堡>》,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⑤贾平凹:《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黒氏>》,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⑥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①郑万隆:《生命的图腾<我的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313页。
    ②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陶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81页。
    ③郑万隆:《生命的图腾<我的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94页。
    ④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15页。
    ⑤郑万隆:《生命的图腾<火迹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264页。
    ⑥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黄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43页。
    ⑦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陶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81页。
    ①韩少功:《故人<归去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8页。
    ②韩少功:《故人<归去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①[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文,《江西社会科学》,汪正龙译,2006年11月。
    ②[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文,《江西社会科学》,汪正龙译,2006年11月。
    ③贾平凹:《小月前本·跋<在商州山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④李星:《贾平凹精选集·前言<执着而艰辛的攀登>》,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第4页。
    ①贾平凹:《贾平凹自选集<太白山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14页。
    ②贾平凹:《贾平凹自选集<太白山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14页。
    ③贾平凹:《人迹·自序》,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④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⑤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⑥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⑦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①唐凤娟:《从神话中走出的丙崽》,《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李庆西:《说(爸爸爸)》,《读书》,1986年第3期。
    ③敬文东:《方言及方言的流变》,《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④王惠玲:《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⑤王惠玲:《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⑥王惠玲:《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王玉德、杨昶:《神秘文化典籍大观<序言>》,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王玉德:《中华神秘文化述要》,《科学社会战线》,1995第5期,第102页。
    ①刘俊华:《中华神秘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②刘俊华:《中华神秘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③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5期。
    ①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论文,第1页。
    ②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
    ①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黄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43页。
    ②陈建武、陈政:《中国神秘文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38页。
    ③韩少功:《故人<爸爸爸>》,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8页。
    ①陈建武、陈政:《中国神秘文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09页。
    ②贾平凹:《佛关<古堡>》,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267页。
    ①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页。
    ①郑万隆:《生命的图腾<我的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83页。
    ②郑万隆:《生命的图腾<我的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98页
    ③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④郑万隆:《生命的图腾<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08页。
    ①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264页。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
    ①郭春林:《在批判的困境中选择—贾平凹文化批判的视点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①刘成友:《略论<白鹿原>、<百年孤独>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视野》,《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第l版,第2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l版,第311页。
    ①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①王一川:《海外奇语亦通正》,《读书》,1997年第6期。
    ①曹茂兰:《神秘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4年,第28页。
    ②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第1版,第72页。
    ③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267页。
    ①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285页。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韩少功:《故人》,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韩少功,《韩少功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5]韩少功:《韩少功自选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年。
    [6]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7]贾平凹:《佛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8]贾平凹:《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9]贾平凹:《贾平凹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10]贾平凹:《贾平凹自选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
    [11]雷达:《贾平凹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1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郑万隆:《生命的图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14]郑万隆:《郑万隆小说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15]郑万隆:《有人敲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
    [16]李锐:《李锐精选集古墙厚土》,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17]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8]王安忆:《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8]刘俊华:《中华神秘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王玉德、杨昶:《神秘文化典籍大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陈建武、陈政:《中国神秘文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21]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22]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2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25]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29]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年。
    [32]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谭桂林:《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2]王慧玲:《寻根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
    [3][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文:《论文学中的神秘》,《江西社会科学》,汪正龙译,2006年。
    [4]唐凤娟:《从神话中走出的丙崽》,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李庆西:《说(爸爸爸)》,《读书》,1986年第3期。
    [6]敬文东:《方言及方言的流变》,《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7]王玉德:《中华神秘文化述要》,《科学社会战线》,1995第5期
    [8]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5期。
    [9]郭春林:《在批判的困境中选择—贾平凹文化批判的视点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10]刘成友:《略论<白鹿原>、<百年孤独>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视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1]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12]王一川:《海外奇语亦通正》,《读书》,1997年第6期。
    [13]黄永林:《神秘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创作》,《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
    [14]杨庆东:《略论寻根文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李金涛:《神秘心理所营造的世界》,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邓楠:《论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叙述方式》,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7]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9年06期
    [18]罗克凌:《论寻根小说“神秘”景象描写的文化品质》,湖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9]张晓燕:《论韩少功寻根小说的楚文化底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0]史玉丰:《八十年代寻根小说中的寓言化书写》,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1]李晶:《“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寻根小说》,中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2]张学军:《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文史哲,1994年第2期。
    [23]熊修雨:《寻根小说与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4]宋占业:《“寻根小说”中的“异人”形象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6]张芳:《论新时期小说“复魅”现象与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8年。
    [27]曹茂兰:《神秘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4年。
    [28]张岩泉:《论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策略》,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9]张朴:《新时期寻根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
    [30]张蜜:《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鬼怪传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