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故事文艺作品中孙尚香形象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国演义》这部被世人称之为“四大奇书”的小说,自诞生就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进而引起了对三国故事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文化意义的关注,当然,其中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也是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作为三国故事中一个重要的女性人物孙尚香,虽也或多或少受到关注,对其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考据研究、艺术分析、文化思想研究等内容的探讨,但是其研究也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
     笔者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后,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从孙尚香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始形象阶段、发展阶段、演变阶段等三个方面出发,全面分析研究这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从而探究该形象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第一章是孙尚香原始形象的论述。《三国志》中《吴书》和《蜀书》关于孙尚香的相关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孙尚香简单而真实的一生。虽简单,但也将其出身、婚姻生活交代了出来。虽然孙尚香的成长历程、性格特点在《三国志》中没有作详细描述,但是其骄横跋扈的性格特征在书中却已有所交代。从婚姻生活来看,孙刘二人的婚姻本来就没有任何真感情可言,他们的婚姻是伴随两国政治联盟的形成而产生,又随着两国政治联盟的分裂而分裂。
     第二章是孙尚香形象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即《三国志平话》中的孙尚香形象。《三国志平话》中用孙刘联姻这件事来塑造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孙尚香形象。孙尚香带着刺杀刘备的决心去跟刘备结婚,然而在整个婚姻过程中,孙尚香经历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孙尚香在以元杂剧“三国戏”为代表的从民间说唱向文人创作过渡的转型阶段的形象。元杂剧中的三国故事上承《三国志》及民间说唱,下启《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三国故事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过渡作用。三国戏写到孙尚香形象的,主要是无名氏的《两军师隔江斗智》,它塑造了一位在三国战乱、硝烟弥漫的社会中审时度势,勇敢而自由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三国政治斗争的激流中勇于开拓,追求个性解放,为自己奏响了“情爱凯歌”的东吴郡主孙尚香形象。
     第三章是孙尚香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走向成熟。罗贯中吸取前代作品中的精华,将只言片语综合起来,塑造了一个个性全面、丰富复杂的孙尚香形象,使得孙尚香形象更加丰满。
     第四章讨论孙尚香形象在当代影视艺术中的演变。本章节笔者主要将影视作品中的孙尚香提炼出来,用三个小节对当代影视艺术中的孙尚香形象进行分析。第一节,笔者对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作出认真分析。94版《三国演义》承袭了罗贯中传统保守的妇女观,所以塑造的是一个年轻美貌但缺乏主见的孙尚香形象。第二节,笔者将目光聚焦在08版电视剧《三国》上。08版《三国》在一个商业化的娱乐时代,塑造了一个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更加贴近当今观众生活的孙尚香形象,她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并且在优缺点掺合的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三节则是对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中的孙尚香形象的分析。吴宇森颠覆了传统的经典模式,它将战争主题的深度削平,将沉重的历史感淡化,并运用戏仿的方法在影片中加入了幽默的成分,营造出娱乐的效果。孙尚香也正是在吴宇森后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大背景下产生,所以,她比以往任何文艺作品中的孙尚香都有“性格”。
     作为首次对孙尚香形象做从历史人物到多重文艺形象进行线性扫描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笔者初步搭建了孙尚香形象研究的基本框架,尚嫌粗浅,今后还可以继续深入。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is by the world person was called it "Four big wonderful books" the novel, has aroused many researcher's interests from the birth, then has caused the thought which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ttention contains to the three-country stories, certainly, the voluminous character image is also the key point which the researchers study. As three-country stories in an important feminine character Sun Shangxiang although also more or less receives the attention, to its research's method is also many and varied, has the textual criticism to study, content and so on artistic analysis, cultural thought research discussions, but its research is also scattered, inadequate system.
     The author after having collected the massive material, first has made this kind of attempt, from the Sun Shangxiang this character image's primitive vivid stage, the development phase, the evolution stage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embarks, the overall analysis studies this character image the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hich displays i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 thus inquired into this image manifes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Sun Shangxiang primitive image elaboration. "San Guo Zhi" "The Wu Book" and "The Shu Book" about Sun Shangxiang's related record outlined Sun Shangxiang for us simple and the real life. Although simple, but its family background, the marriage has also confessed. Although Sun Shangxiang's growth course, the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has not made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San Guo Zhi", but she its overbearing domineering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ctually had the confession in the book. Looking from the marriage, Sun the Liu two person of marriages does not have any real sentiment to be possible originally saying that their marriage is follows both countries political union the formation to produce, also splits along with both countries political union's fi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phase: Namely "San Guo Zhi Popular stories" Sun Shangxiang image. "The San Guo Zhi Popular stories" married this matter with Sun Liu to mold one contradictory and the complex Sun shangxiang image. Sun Shangxiang brings to assassinate Liu Bei's determination to marry with Liu Bei, however in the entire marital process; Sun Shangxiang has experienced one contradictory and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struggle process.
     Sun Shangxiang in "the three-country plays" creates the transition take a Yuan zaju as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folk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 involving talking and singing to the writer the reforming stage image. In the Yuan zaju's three-country story deck "San Guo Zhi" and the folk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 involving talking and singing, gets down opens "the San Guo Zhi Popular Historical novel", was the three-country story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s the transition function. The three-country plays write about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is mainly the nameless person "Two Military strategists Separates Jiang Douzhi", it molded one at the three-country chaos caused by war, in the cloud of smoke float over society to size up the situation, bravely and grasped own destiny freely, dared in the three countries political struggle's turbulent current to develop, the pursue emancipation of man's individual character, has played "the love song of victory" for oneself Dongwu infanta Sun Shangxiang the imag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moves toward maturely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fore Luo Guanzhong absorbs, in the generation of work essence, synthesizes the word, has molded an individuality comprehensively, the rich complex Sun Shangxiang image, causes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to be more plentiful.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in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evolution. This chapter author mainly refine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Sun Shangxiang,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with in three section's to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Sun Shangxiang images. The first section, the author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akes the earnest analysis to 94 edition of TV serials.94 edition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s carried on the Luo Guanzhong tradition conservative view of women, what therefore mold was a young beautiful appearance but lacks the opinion Sun Shangxiang the image. The second section, author vision focusing at 08 editions of soap operas "Three countries" on.08 editions "the Three countries" in a commercialization's entertainment time, molded one even more to have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even more to draw close to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which the audience lives now, she had her merit, also had own shortcoming, and also has certain complexity in the process which the good and bad points mixed. The third section is to Director Wu Yusen's movie "Chibi"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analysis. Wu Yusen has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pattern, it bevels the war subject's depth, the serious historical feeling will desalinate, and the method which imitates using the play in the movie has joined the humorous ingredient, builds entertainment's effect. Sun Shangxiang was also precisely after Wu Yusen under the modernism creation way's big background produced, therefore, she compared formerly in any literary and art work Sun Shangxiang to have "the disposition".
     As did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onage conducts the linear trace research to the multiple literary images the master's degree paper, the author has built the Sun Shangxiang image research bare bone initially, still disliked shallowly, from now on may also continue thoroughly.
引文
①沈伯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①谭良啸,《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001页。
    ③[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195页。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879页。
    ⑤[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906页。
    ⑥[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949页。
    ⑦[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960页。
    ⑧[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960页
    ①谭良啸,《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谭良啸,《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③韩再峰,《论<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8期。
    ④同②。
    ①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②关四平,《以俗融雅,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北方文丛》,2000年第1期。
    ③宁希天,《<三国志平话>成书于金代考》,《文献》,1991年。
    ④同③。
    ⑤《三国志平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4月版。注:本章节引用均出自该书。
    ①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6页。
    ②陈抱成,《元杂剧中的三国戏》,《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③③同①。
    ④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明]葳晋叔,《元曲选》(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301页。
    ②徐彩云,徐金季,《浅谈元杂剧三国戏“孙夫人”形象对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商业文化.科技纵横》,2007年第8期。
    ①此典故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秋时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号曰市南子。楚白公胜谋作乱,将杀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敌五百人,遂遣使驱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为利谄,又不为威惕,卒不从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两家之难解。
    ②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明]箴晋叔,《元曲选》(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①谭良啸,《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李厚琼,《三国演义中的美人计比较——以貂蝉和孙夫人为中心》,《电影文学》,2009年第12期。
    ②杨林夕,《女性-符号-道德——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①陈光卫,《<三国演义>中的婚姻》,《时代文学》,2010年第3期。
    ②李会转,《女性的自敛,以妇德为尚——<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例谈》,《语文学刊》,2008年第9期。
    ①韩再峰,《论<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②[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全图绣像三国演义》(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李会转,《孙夫人形象的文化解读》,《长城》,2009年第1期。
    ①李会转,《孙夫人形象的文化解读》,《长城》,2009年第1期。
    ②李会转,《孙夫人形象的文化解读》,《长城》,2009年第1期。
    ③李朝灿,《<三国演义>中女性的自我隐匿》,《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李会转,《孙夫人形象的文化解读》,《长城》,2009年第1期。
    ①王昕,《论现代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兼评新版<三国>电视剧》,《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
    ①沈伯俊,《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文艺研究》,2010年第12期。
    ②赵群主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艺术评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
    ③陈辽,《电视剧<三国演义>与文学原著之比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艺术评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
    ①王昕,《论现代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兼评新版<三国>电视剧》,《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
    ①李厚琼,《<三国演义>中的美人计比较——以貂婵和孙夫人为中心》,《电影文学》,2009年第12期。
    ②王昕,《论现代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兼评新版<三国>电视剧》,《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
    ①史玉丰、郭海玉,《昨日赤壁今又来——评电影<赤壁>》,《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②张英利,《<赤壁>的后现代主义审美承载》,《文艺论坛》,2009年第12期。
    ③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
    ④戏仿又称谐仿或谐拟,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属二次创作的一种,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⑤韦晓军,《浅析电影<赤壁>(上)台词独特的娱乐效应》,《电影评介》,2008年第12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07页。
    ②史玉丰、郭海玉,《昨日赤壁今又来——评电影<赤壁>》,《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①史玉丰、郭海玉,《昨日赤壁今又来——评电影<赤壁>》,《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②沈伯俊,《赤壁之战与电影<赤壁>》,《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①李悔吾、谭洛非主编,《三国演义与荆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445页。
    ②李会转著,《自觉自强求至情——吴国太、孙夫人形象的另一解读》,《作家杂志》,2008年第6期。
    ③韩再峰,《论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
    (2)《三国志平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4月版。
    (3)[明]蔵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3月。
    (4)《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5)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
    (6)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9年6月。
    (7)谭邦和著:《明清小说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谭邦和著:《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李悔吾、谭洛非主编:《三国演义与荆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0)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三国演义》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11)赵群主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艺术评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2)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4)鲁迅: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15)王齐洲:《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年4月。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
    (17)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8)[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
    (19)[美]浦安迪: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9月。
    (20)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新版图志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21)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2)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
    (23)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24)刘文忠、刘元煌著:《虚实话“三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5)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26)柳春藩:《三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1月版。
    (27)许蓉生、林成西:《真真假假话三国》,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29)陈中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
    (30)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陈翔华:《先明三国戏考略》,《文献》,1990年第2期。
    (2)石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政治化伦理化及其原因》,《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3)李殿元:《“借”荆州的是是非非》,《成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刘乃和:《中国古代妇女的教育、地位与奉献》,《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4期。
    (5)鲍军海:《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社科纵横》,1997年第3期。
    (6)叶松林:《女性与皇权——<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类型和价值评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7)石弘:《活得气派死得悲壮一论<三国演义>中几位贵族妇女形象》,《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8)涂秀虹:《被忽略的三国女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9)韩再峰:《论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10)关四平:《以俗融雅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
    (11)殷殷:《孙夫人的史说与戏说》,《戏剧之家》,2000年第3期。
    (12)严明、顾友泽:《<三国演义>女性观的矛盾观》,《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3)张志和:《从<三国志平话>看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关系》,《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14)张军:《论<三国演义>龙争虎斗中的红粉意识》,《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8月第4期。
    (15)熊笃:《从<三国演义>看传统“妇道”的变迁》,《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6)李灿朝:《“四大奇书”女性精神世界的总体趋向》,《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7)徐宗文:《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8)陶莉著:《失落的世界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女性描写的比较》,《宁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9)李灿朝:《三国演义中女性的自我隐匿》,《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0)石麟:《从<黄鹤楼>到<甘露寺>——片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
    (21)王诗文:《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画面与镜头》,《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22)王平:《“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传播》,《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23)关四平:《以雅融俗传神写意——从三国戏看元杂剧的人物美学特征》,《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
    (24)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5)张婧:《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女性形象》,《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6)黄毅:《<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27)徐彩云、徐金季:《浅谈元杂剧三国戏“孙夫人”形象对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商业文化·科教纵横》,2007年第8期。
    (28)刘宁、吴险峰:《战场上被践踏的花——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安徽文学》,2007年第11期。
    (29)李芳瑜:《<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历史到小说的真实和加工》,《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3期。
    (30)姜平:《从“四大奇书”看明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教育探究》,2008年第4期。
    (31)李会转:《自觉自强求至情——吴国太、孙夫人形象的另一解读》,《作家杂志》,2008年第6期。
    (32)沈伯俊:《赤壁之战与电影<赤壁>》,《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33)姜平:《从“四大奇书”看明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教育探究》,2008年第12期。
    (34)史玉丰、郭海玉:《昨日赤壁今又来——评电影<赤壁>》,《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35)李会转:《孙夫人形象的文化解读》,《长城》,2009年第1期。
    (36)张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吴宇森电影<赤壁>》,《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4期。
    (37)陈秀香:《悲哉!挣扎于男权文化和战争漩涡中的女人们——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古代文学》,2009年第5期。
    (38)王艳玲:《漫谈电视剧剧作的情节架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9期。
    (39)赵明剑:《“借”美人计——谈电视剧<三国演义>第42集的计谋》,《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
    (40)刘爱静、闫媛媛:《浅析<赤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1期。
    (41)米文佐:《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从电影<赤壁>说起》,《电影文学》,2009年第11期。
    (42)李厚琼:《<三国演义>中的美人计比较——以貂蝉和孙夫人为中心》,《电影文学》,2009年第12期。
    (43)张英利:《<赤壁>的后现代主义审美承载》,《文艺论坛》,2009年第12期。
    (44)唐晋先:《巾帼赤壁展英姿决战天下显身手——《赤壁》女性形象分析》《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45)李晓峰:《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四个缺失》,《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46)谭良啸:《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7)陈光卫:《<三国演义>中的婚姻》,《时代文学》,2010年第3期。
    (48)李宇青:《从赤壁之战前后看新版<三国>之得失》,《视听纵横》,2010年第5期。
    (49)谢丽娜:《<三国演义>人物系列的儒家道德伦理观之我见》,《安徽文学》,2010年第6期。
    (50)谭丽娜:《论<三国演义>的“忠”观念》,《作家杂志》,2010年第8期。
    (51)沈伯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52)杨婷婷:《论新<三国>人物形象对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挑战》,《山东文学》,2010年第8期。
    (53)孙书文:《语言魔盒与影像狂欢——兼论<三国演义>新版电视剧》,《山东文学》,2010年第8期。
    (54)李厚琼:《<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计谋型女性形象比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11期。
    (55)吴国联:《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观的颂歌——<三国演义>主题再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56)王昕:《论现代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标准——兼评新版<三国>电视剧》,《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
    (57)沈伯俊:《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文艺研究》,2010年第12期。
    (58)马明琮、张薇、刘曼:《<三国演义>“尊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根源》,《大众文艺》,2010年第2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