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语大片的中国特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受众接受心理的要求,商业“大片”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国际大片席卷了整个世界。2001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拉开了华语大片风起云涌的序幕,近年来,我国电影业迅猛发展,以华语大片为主的电影票房份额已开始领先进口电影。可以说,华语大片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促进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未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随着电影商业化和来自国外电影的竞争和压力,华语大片在艺术表达上呈现了好莱坞大片的共性,并在一些影片中,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国文化内核,引起相当大的质疑和关注。然而,华语大片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产业上的新生事物,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近年来特别是在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上,有了极大地提高。十年间华语大片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在于大片已经在今天彻底突破了过去仅仅以武侠电影为中心的固定模式,有了新的开拓和突破。另一方面,华语大片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形式上都深刻赋予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本文从十年华语大片民族风格的具体表现入手,以史实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别从影片类型,主题,艺术形式着手,总结其在艺术创作上所具有的独特中国式表达,并分析在新世纪环境下呈现的新特点,考察华语大片美学风格的进一步演进。最后,通过对中外四部大片的文本对比与分析,从纵向和横向的方面具体分析华语大片中国特色的表现方面,进而得出华语大片在全球化背景下,走中国特色道路所采取的策略。
In the new century,a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audience,the Commercial blockbuster is gradually heading towards the stage of history,and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s swept the entire world.In 2001,Zhang Yi mou's“Hero”opened a large surging prelude in Chinese blockbuster,then 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Chinese blockbuster"began to enter China's cultural and public life, gradually into the mainstream in commercial films.
     As a new thing in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hinese blockbuster always move forward in the exploration, achieving greatly improvement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content. On the one hand in Decade, the art of Chinese blockbuster has been completely broken through the fixed pattern those martial arts movies that centered solely in the past and have new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s. On the other hand,focusing absorb nutrients from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oth in subject matter, art form and narrative approach, giving the profound structural forms unique to the na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owing a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with the incorporate of large Chinese national style in the Chinese blockbuster in a decade, an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this paper sum up their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analysi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under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and started to review a further evolution of aesthetic of the Chinese blockbuster. Finally,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four blockbusters with Foreign and china, this paper analysis Specific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blockbusters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spects and then draw the strategies with which the Chinese blockbusters take the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引文
[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06)
    [2]周星.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J].宁夏社会科学,2004(07)
    [3]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4]黄会林.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晓伟.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M]
    [6]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史可扬.分析国产大片的几个角度[J].唐都学刊,2007(4)
    [8]陈德林.当代国产商业大片创制经营策略.南昌大学硕士论文[D]
    [9]李佳.中南大学国产大片发展对策研究[D]
    [10]陈旭光.论超级大片类型的中国电影大片[J].电影文学,2009(08)
    [11]陈旭光,车琳.2009中国电影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0(02)
    [12]邱章红.形象与资本: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制剂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6)
    [13]黄式宪.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J].艺术评论,2006年(09)
    [14]段朝霞.赵薇版电影<花木兰>中的民族精神探析.电影文学,2010(09)
    [15]吕益都.识大义者为英雄[J].电影艺术,2003(02)
    [16]张力.原始的情感与崇高的仪式影片十面埋伏与英雄镜头的文化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17]傅明根.能者情怀当下中国大片的一种诗学品格[J].艺术百家,2008(03)
    [18]史玉丰,郭海玉.昨日赤壁今又来——评电影《赤壁》[J].电影评介,2009(08)
    [19]刘文飞.爱情家国梦——云水谣影片解读[J]安徽文学,2008(06)
    [21]岳振国.论电影赤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衡水学院学报,2010(06)
    [23]张丽.小城之春与卧虎藏龙的民族风格之比较[J].时代文学,2006(04)
    [24]王春枝.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浅析电影画皮[J].电影评介,2008(11)
    [25]李海燕.从彼无极到此无极——话语符号下电影文体的变异[J].当代文坛,2006(05)
    [27]冉隆平.湮没的绝学遥远的绝响——从电影墨攻看墨家思想[J].四川戏剧,2008(05)
    [28]尹正元.电影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符号解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陈倩.论二十一世纪武侠大片.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陈丽金.卧虎藏龙对中国文化的展现[J].电影评介,2010(04)
    [31]杨新林.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的继承与变革[J]设计艺术,2008(05)
    [32]李晓宁,李东风.浅析色彩在国产大片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0(09)
    [33]平军,杨雁秋.再论电影英雄的美术特色[J].电影文学,2008(07)
    [34]周博.转型期华语电影的光影留白艺术[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李南.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J].电影艺术,2003(06)
    [36]张晓云.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J].西南大学学报,2007 (02)
    [37]常生.中国武侠电影与动作导演[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李斌.画皮改编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9(02)
    [39]李云.现代影视中的古代民间传说——以白蛇传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40]刘高志.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J].中外文艺,2008(09)
    ①史可扬,《分析国产大片的几个角度》,《唐都学刊》2007年第4期
    
    ①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449页
    ②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52页
    ①陈德林,《当代国产商业大片创制经营策略》,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②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305页
    ①陈旭光、车琳,《2009中国电影年度报告》文艺争鸣2010年2月
    ②陈德林,《当代国产商业大片创制经营策略》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①陈德林,《当代国产商业大片创制经营策略》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①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①郭越、郭凯,《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浅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8期
    ①段朝霞,《赵薇版电影_花木兰_中的民族精神探析》,电影文学,2009年第9期
    ②吕益都,《识大义者为英雄》,电影艺术, 2003年第2期,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①刘子杰、张国龙《从思政教育主题与中国文化传统角度看“集结号”的热映及其启示》电影文学2010年第5期
    ①赵宇华,《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追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焦素娥,《影像奇观中的民族精神_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视角及文化特色》,南都学坛2002年第5期
    ①段朝霞《赵薇版电影_花木兰_中的民族精神探析》,电影文学,2009年第9期
    ①张丽,《小城之春与卧虎藏龙的民族风格之比较》,时代文学2006年第4期
    ②廖海波,《影视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34页
    ①岳振国,《论电影赤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6月
    ②李海燕,《从卧虎藏龙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2月
    ①高卫红,《从彼无极到此无极——话语符号下电影文体的变异》,当代文坛2006年5月
    ①尹正元,《电影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符号解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陈倩,《论二十一世纪武侠大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陈丽金,《卧虎藏龙对中国文化的展现》,电影评介2010年第4期
    ①陈晓伟,《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①陈晓伟,《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①杨新林,《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的继承与变革》,设计艺术2008年第8期
    ③陈倩,《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侠大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平军、杨雁楸,《再论电影英雄的美术特色》,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
    ①廖海波,《影视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陈倩,《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侠大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陈倩,《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侠大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夏金旺,《论中国武侠电影创作思维之嬗变》,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焦素娥、雷利鸣,《影像奇观中的民族精神—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视角及文化特色》,南都学坛2002年9月
    ①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54页
    ②黄会林,《影视受众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廖海波,《影视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才颖,《浅析电影<孔子>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3期
    ①刘高志,《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中外文艺第3期
    ②任卫民,《风声革命传奇的别样写作》,电影文学2010年第4期
    ①周星,《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7月第4期
    ①李斌,《画皮改编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②李云,《现代影视中的古代民间传说——以白蛇传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③张晓慧《论中国当代电影的奇观化转向》,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①房宁,《悲喜交加视觉冷宴——从血迷宫到三枪的影像复制读解》,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3期
    ①赵宇华,《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追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