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说,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因此,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问题。在当前的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关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建设,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是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调查研究入手,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纵向比较分析与横向比较分析、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放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本依据,从国情、党情出发,针对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问题,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剖析,澄清错误认识,力图探索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思路和制度机制,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功能更加科学、合理;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更加规范、有效,努力形成规律性认识,从而把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综述内容。
     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理论问题。分别阐述了民生的内涵与本质、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热点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历史考察。分别考察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渊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主要提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与制度创新。根据调查的结果和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借鉴西方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与制度创新。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trengthening social development, we must give priority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ut it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big issue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decides to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posi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our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well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nsolidation of CCP's ruling posi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new victorie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ll respects.
     To study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bi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in ou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t and complicated as well.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combines organically 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analysis, th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and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t insists history and logic mutually unified principle and applies theory to reality to commence from research in the great environment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on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CCP's glorious history in the past90years, especially on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CCP and clarifies wrong understanding. This study strives to explore an efficient way and innovative system in regulation to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It makes its research more 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com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into being so as to bring the livelihood research to a new level.
     This thesis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It mainly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s follows:question extract and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 topic,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problems to solv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basic research conception and methodologies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states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livelihood, hot topics of livelihood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t deeply elaborates the great meaning of safeguard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The third part carries on a history investigation on theory and the fulfillment of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nvestigates respectively the theory origin and the history progress of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people's livelihood by CCP.
     The fourth part objectively analyzes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ensuring people's wellbeing. And it takes a dissection of some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recover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last part emphasizes the basic way of thinking and system innovation on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utcome, problems rai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Marxism, taking reference of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a basic way of thinking and system innovation on guarantee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引文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35页。
    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1)
    ①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① 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 陈家兴:《民生:施政只要》,载《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民生》,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 张彬:《社会转型时期的民生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④ 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312页。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 薛岳;《怎样理解“文化也是民生”?》,《红旗文稿》2010年第9期。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3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④ 刘卫琴:《浅议民生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4页。
    1包兴荣:《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入手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第21-23页。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②罗建文:《崇尚民生幸福要善治政府的价值追求》,《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第59-62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1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57.
    ①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42.
    ①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
    ①李贵成:《重视民生幸福:凸显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第41-44页。
    王延降:《关注民生彰显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第28-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第2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③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④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④ 《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① 毛泽东:《一四五的任务》,延安1944年12月16日第1版《解放日报》。
    ② 《毛泽尔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页。
    ④ 许怡高惠珠.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初探(J).新学术,2008.(3).156。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2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4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543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506页。
    ① 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第129-134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 瞿晓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775-780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出而奋斗》,《人民日服》,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①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4页。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阚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①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②王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6页。
    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http://hust.onjobedu.com/20110126/2814.html.
    ②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①联合国人口学会编著:《人口学词典》,杨魁信、邵宁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7页。
    ①参见郑少春:《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院报》2007年第3期。
    ①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王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133页。
    ①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杨朝飞:《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②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版,第51页。
    ① 王宾:《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拉动经济增长》,《发展研究》2009-04-20。《数字化解读农村消费潜力》,中国经济时报2009—06—22.
    ②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05/content_10149695.htm.
    ① 王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08):2
    ②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04/09282654746.shtml。
    ③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OL].人民网,2011-4-28.
    ①丁元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生事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第5-9页。
    (?) 罗应光:《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理论前沿》,2007年第23期,第17-18页。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贞。
    ②周利兴;《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分析》, 《思想战线》2008年第12期。第30页。
    ①李贵成:《幸福指数:发展观的新境界》,《求实》2008年第1期,第10页。《重视民生幸福:凸显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第4144页。
    ①李贵成:《幸福指数:发展观的新境界》,《求实》2008年第1期,第10页。《重视民生幸福:凸显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第4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9页。
    ②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③瞿晓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775.780贞。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页。
    ②康琼:《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江南论坛》2009年第1期。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 第24-25页。
    ①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J].求要,2006.(18)1
    ①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04/09282654746.shtm.
    ②胡锦涛:《人民日报重要言论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第19—20页。
    ①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闽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②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③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闽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①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②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④王宏志郝玉清.深化县乡则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0,(25):44.
    ①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闽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② 张湘富、张森林:《科学发展观视闽下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③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①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日。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①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日。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① 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2—93页。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贞。
    ② 参见冯必扬、严翅君:《现代社会保障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列宁选集.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本书编写组.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问答.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7]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9]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香港:中华书局,198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14]求是杂志总编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报告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二〇〇七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17]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国干部学习读本: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理论动态》编辑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9]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国干部学习读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周尚文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吴美华.中国共产党基本政治经验研究.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22]张全新.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3]王鑫.邓小平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张森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5]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周卫东.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邴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8]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9]杨帆,卢周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新世纪的前途与选择.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0]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2]李斌.关注民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3]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4]本书编写组.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5]李效东.社会动力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6]孙凤.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7]胡鞍钢.中国:民主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8]伍鸿亮.胡锦涛执政理念:情系民生.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9]青连斌.民生大于天: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文魁,杨宜勇,杨河溥.中国人力资源和保障发展研究报告2008.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1]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民生之路: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2]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3]陈洪泉.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44]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5]连玉明,武建忠.民生政治.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6]高培勇.财政与民生.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7]何亦农.民生之本在就业:如何理解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8]蔡昉.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9]刘同昌.和谐之理: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50]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1]金鑫.中国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2]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4]卢汉龙,彭希哲.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5]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策报告2005.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6]且东.中国社会现状:大危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6.
    [57]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谐社会价值政策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8]王东京.中国的难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9]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7.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60]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7.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61]贾立正.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62]贾立正.论剑:大国方略与改革动力.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63]贾立正.论剑:大国时代与幸福工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64]贾立正.论剑:新视野下的中国大战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65]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6]CCTV《对话》栏目组.对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67]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8]陈季冰.当代中国思辨:下一站,中国.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69]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道路.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70]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71]王梦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2]仲计水.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3]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策报告2008-2009.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4]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8-2009.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本书编写组.中国1978-2008.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
    [76]曾子墨.曾子墨热度访谈:中国经济的12个问号.漓江:漓江出版社,2009.
    [77]宋晓军.大时代及我们的内忧外患:中国不高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78]芮成钢.三十而励:思考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9]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报告2009.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0]王蓓.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1]荀子.荀子.安小兰,译.上海:中华书局,2007.
    [82]左传.刘利,译.上海:中华书局,2007.
    [83]管仲.管子.李山,译.上海:中华书局,2009.
    [84]秦川.四书五经.孟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85]殷旵.老子.北京:重庆出版社,2010.
    [86]秦川.四书五经.礼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87]秦川.四书五经.尚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88]贞观政要.吴兢,刘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9]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0]周晓红.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1]符勇.危机逼近人类:对21世纪人类面临形势的观察与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92]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3]维特森.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胡锦涛.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N].人民日报,2007-01-01(1).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4-04-05.
    [3]温家宝.解决民生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N].东方早报,2007-02-20.
    [4]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学习时报,第452期.
    [5]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08(1).
    [6]桑玉成.民生问题及其背后之坎[N].解放日报,2007-04-15(08).
    [7]李星文.将民生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值得推许[N].北京青年报,2007-05-06(A2).
    [8]胡鞍钢.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N].文汇报,2007-03-19.
    [9]蓝燕玲.注底“底层”——基于中国国情的媒介定义[N].新闻传播,2005(2).
    [10]刘学照.重议孙中山的民生史观[J].学术研究,2002(1).
    [11]张俊岭.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解决民生问题[J].理论参考,2006(11).
    [12]周敏凯.政府职能重心转移与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建构[J].学习与探索,2006(5).
    [13]苏立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J].党建,2007(9).
    [14]沈立人.改善民生: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点工程[J].理论参考,2008(1).
    [15]向眉.论民生型政府的公共投入机制建构[N].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6]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N].人民日报,2008-11-05.
    [17]王素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N].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
    [18]赖黎捷.从《新华日报》办报经验看当前“民生现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5(3).
    [19]卢雪,李瑾.论“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论文天下论文网,2009-04-21.
    [20]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N].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5).
    [21]谷玲.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法治社会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22]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J].新闻爱好者,2005年(09).
    [23]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4]赵尔奎,金青梅.论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民生问题[J].先驱论坛,2008(24).
    [25]王强.论民生问题中的政府责任[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26]方同义,黄瑞瑞.民生之维:老子政治哲学的内核[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
    [27]蔡孝恒,张亮.胡锦涛同志改善民生思想探讨[J].中国学术期刊网,2009-04-23.
    [28]向宝云,卢衍鹏.邓小平“实践、人民、发展”三位一体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1).
    [29]大众日报评论员.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N].大众日报,2008-01-12.
    [30]张子礼,房晓军.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体系架构和理论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31]李抒望.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32]蓝文权,蒙运芳.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思维方式的创新[J].学术论坛,2007(12).
    [33]陈培瑞.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34]王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生问题.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新闻网,2008-06-16.
    [35]李实,岳希明.贫富中国——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财经,2004(2).
    [36]陈玉光.建立农村“低保”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
    [37]解直风.论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限度[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3).
    [38]高伟娜.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J].西北人口,2005(1).
    [39]晓杨.新阶段发展理论的“民生本位” [J].浙江经济,2007(5).
    [40]郭玉虎.和谐社会建设:从最紧迫的事情做起[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41]金兴盛.抓民生促和谐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工作[J].浙江经济,2007(5).
    [42]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N].新闻爱好者,2005(2).
    [43]张森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与世界历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
    [44]王洪志.略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J].辽宁经济,2008(1).
    [45]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J].人民网,2008-6-5,
    [46]李学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政工作新发展[J].中国民政,2008(1).
    [47]邓清波.关注民生更应该探寻治本之道[J].中国青年报,2007-3-8.
    [48]刘国军.解决民生问题重在体制改革与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8(4)
    [49]陈柳钦.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开放,2005(4).
    [50]赵瑞政.社会公正与社会建设探析[N].中国青年报,2007-11-18.
    [51]舒永久,傅静.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8).
    [52]肖新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J].新西部,2008(6).
    [53]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J].理论参考,2005(4).
    [54]郑功成.民生问题与小康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55]谢炜.城乡收入差距达5比1[N].新京报,2004-07-09.
    [56]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J].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1).
    [57]魏国栋.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07(6).
    [58]陈明海.论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9]赵四学,刘修文.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0]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学术论坛,2009(2).
    [61]邓聿文.经济结构调整应向改善民生方面转化[N].上海证券报,2007-10-25.
    [62]张健.转型期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及其政治参与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8(6)
    [63]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要点[J].党建文汇,2009年(2).
    [64]吴忠民.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08-09-12.
    [65]张海盈.百姓实惠这五年一一我国民生状况改善述评[N].解放军报,2008-3-1.
    [66]李仕文.民生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
    [67]赵振华.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J].求是,2012(13).
    [68]李培林.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N].光明日报,2008-03一04.
    [69]王利平.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公民权利崛起[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
    [70]饶义军.论民生与政府执政理念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1]尹欣,陈俊珺.该怎样关注民生[N].解放日报,2007-05-25(13).
    [72]周立民.改革开放30年:民生视角看巨变[J].半月谈,2008-10-10.
    [73]林巧健.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1).
    [74]汪冀澧.谈中国贫富差距[J].现代商业,2010(26).
    [75]张君辉,李培湘.论民生社会建设之根源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
    [76]孙丽娟.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J].宁夏党校学报,2011(5).
    [77]崔鹏.人民日报市场漫步:走出“国强民不富”的怪圈[N].人民日报,2010-10-28.
    [78]肖冬梅,陈湘舸.解决中国民生问题:邓小平理论矢志不移的目标追求[J].探索,2009年(4).
    [79]李学举.关注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J].新华文摘,2007(16).
    [80]2007:经济发展与民生信号[N].青岛日报,2007-02-05.
    [81]力促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实现双赢——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综述之一[N].人民政协报,2009-04-07.
    [82]潘玲霞.“共同富裕”与“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1).
    [83]让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N].经济参考报,2012-03-05.
    [84]袁纯清.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J].求是,2008(9).
    [85]吴忠民.法制改革与发展的背离[J].瞭望,2006(36).
    [86]王志平.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改善人民生活[N].探索与争鸣》,2007(11).
    [87]宋亚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决策与信息,2008(01).
    [88]吴敬琏.从大国崛起看民族富强之道[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7(9)
    [89]郑功成.民生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N].文汇报,2004-12-7.
    [90]韩浩,杜宇.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展望2009年民生新实惠[J].农村农业农民,2009(1).
    [91]江玉安.从民生问题看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J].商业时代,2008(32).
    [92]周道华.改善民生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J].当代经济,2008(1).
    [93]邓聿文.新民生问题彰显社会政策缺失[N].国际金融报,2005-12-23.
    [94]樊继达.政府提供民生服务的公共经济分析[J].理论前沿,2009(20).
    [95]张品.民生视野下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96]黄家骅.扩大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N].福建日报,2008-8-5.
    [97]李宗桂.谈文化民生[N].学习时报,2009-08-12.
    [98]袁德林.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民生基础[J].内蒙古教育,2008(7).
    [99]张道航.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0).
    [100]张桥.民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