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诉讼程序,它对于落实一以贯之的“少杀、慎杀”政策,保证死刑的正确适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从2003年初到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死缓或无期徒刑的案件占报请核准案件的22.03%;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案件占7.21%。此外,各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死缓或无期徒刑的案件占报请复核案件的38.14%;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案件占4.44%。1
     可见,死刑复核程序对我国死刑案件的审判起到了良好的把关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因此而高枕无忧了。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立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缺乏对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其次,由于我的司法实践相当复杂,对立法的贯彻执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都极大影响着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应有价值的实现,也最终影响了我国法律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实现。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彻底收回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这是推进我国司法进程的一个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更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回眸历史,立足今天,展望将来,力图把握住死刑复核程序的本质而展开对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的研究,包括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一些有关完善立法和利于执法的建议和设想,虽有可能仍嫌肤浅和不够成熟,但希望以此来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和发展尽微薄之力。
     本文包括引言和结语共六部分内容。其中重点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本章分三节概要阐述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意义、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和功能。
     第二章:死刑复核的历史演进
     本章分三节阐述死刑复核程序由古代到近现代直至今天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章:死刑复核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本章从系统与联系的角度分六节分别从证据、程序设计和监督机制方面论述对死刑复核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引文
1 参见张义学:《一场“枪下留人”的博弈》,载《新西部 NEW WEST》, 2005 年第 12 期。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选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8 页。
    2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72 页。
    3 载《人民日报》,2006 年 12 月 16 第 04 版。
    4 参见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年版。
    5 1.2005 年 1 月 19 日,《河南商报》发表了《河北“摧花狂魔”荥阳落网》一文,报道了河北省在逃嫌疑犯王书金所犯下的几起罪行,其中包括他主动交待的一起在石家庄所犯的强奸杀人案。2 月底,《河南商报》记者从荥阳警方获知此案另有悬疑,立即前往河北省广平县公安局调查,警方证实了这个令人震惊的结果——此案早有“凶手”,一个叫聂树斌的人已于 10 年前被执行死刑。 2.2004 年 4 月 29 日上午 10 点半左右,在陕西省延安市郊外的一处临时刑场,两名犯有死刑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之时,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打给执行法官的电话暂时中止了对于死刑犯董伟的死刑执行。这便是行轰动全国的也是中国司法史上罕见的执行前 4 分钟“枪下留人”一幕。
    1 《论语·子张》
    2 邱浚:《大学衍义补》,林冠群、周济夫校,京华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02 页。
    3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67 页。
    4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271 页。
    5 李克:《关于“生命权”的法律思考》,引自北京社科网站: 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30707b.htm.zh
    
    6 参见陈卫东 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载《现代法学》,2004 年第 4 期。
    7 参见胡云腾等:《论死刑适用兼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载《人民司法》,2004 年第 2 期。
    8 参见《最高法解答死刑核准权收回十疑》,载 2006 年 12 月 29 日《法制日报》。
    9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9 页。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339 条。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81 条。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82 条。
    13 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修订版 第 53 页。
    1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3 页。
    15 2006 年 1 月 7 日 《新京报》报道。
    1 陈永生:《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 载《比较法研究》,2004 年第 4 期。
    2 周国钧、巩富文:《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1 期。
    3 “绣衣御史晃胜之等‘奏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师古注:“二千石者,奏而杀之,其千石以下,则得 专诛”)《汉书 元后传》,第 4013 页。
    4 汪建成编:《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50 页。
    5 肖胜喜著:《死刑复核程序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6 月版,第 12 页。
    6 汪建成编:《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51 页。
    7 沈厚铎:《秋审初探》,载《政法论坛》,1998 年第 3 期。
    8 沈厚铎:《秋审初探》,载《政法论坛》,1998 年第 3 期。
    9 汪建成主编:《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版,第 752 页。
    10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12 月 29 日,《中国新闻周刊》。
    11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12 月 29 日,《中国新闻周刊》。
    12 参见周凯军、颜林波:《死刑复核程序现存问题之分析及其展望》,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 年第 3 期, 第 72 页。
    13 参见陈卫东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9 页。
    
    14 参见杨中旭:《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死刑复核下放的 27 年长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 年 12 月 29 日。
    15 参见杨中旭:《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死刑复核下放的 27 年长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 年 12 月 29 日。
    16 参见杨中旭:《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死刑复核下放的 27 年长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 年 12 月 29 日。
    17 国内也曾有学者将该原则表述为“法制原则”,请参见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上),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8 页。但在该书 1999 年的修订版中又将该原则表述为“程序法定”原则,见同书修订版本第 121 页。
     18 张义学:《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台前幕后》,载《新西部 new west》,2005 年 第 12 期。
    1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 页。
    2 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106—107 页。
    3 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44 页。
    4 参见陈光中主编:《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98 页-307 页。
    5 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82 页。
    6 陈卫东、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载《现代法学》,2004 年 8 月,第 26 卷第 4 期。
    7 【美】斯图尔特:《死刑判决与美国最高法院内部的死刑之争》,载《法学译丛》,2000 年第 1 期。
    8 陈卫东、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载《现代法学》,2004 年 8 月,第 26 卷第 4 期。
    9 张义学:《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台前幕后》,载《新西部 new west》,2005 年第 12 期。
    10 参见《中国新闻周刊》,2007 年第 1 期第 44 页。
    11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8 页。
    12 蒋丙义、高菘:《浅谈死刑复核期限的法律监督》,载《山西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13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1 页。
    14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6 页。
    15 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0 页。
    16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 9 月第 1 版,第 198 页。
    17 薛剑祥、董超:《死刑复核程序志构建与完善》,载《法学》,2006 年第 3 期。
    18 刘伟伟:《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源自东方法眼: 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0604/20060407210958.htm
    19 参见龙宗智:《“确定无疑”——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载《法学》2001 年底 11 期
    20 张穹:《关于“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 年 7 月 23 日。
    21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495 页。
    22 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第 1 版,第 174 页。
    23 樊崇义等著:《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5 页。
    24 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第 261 页。
    25 白岫云:《论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载《法学家》,1998 年第 3 期。
    26 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第 268-270 页。
    27 刘广三、孙世岗:《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辩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28 张正德:《刑事诉讼法价值评析》,载《中国法学》,1997 年第 4 期。
    29 参见樊崇义、张心:《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 期。
    30 卞建林:《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复核程序》,载《检察日报》,2006 年 4 月 6 日。
    
    31 韩大元、王晓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的宪法学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 6 期。
    32 韩大元、王晓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的宪法学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 6 期。
    33 张智辉:《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与检察机关的介入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报)》,2006 年第 4 期。
    34 参见《死刑与贯彻保证面临死刑者权利的保护的保障措施》,载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 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21 页。
    35《人民日报》2006 年 12 月 16 日 第 04 版
    
    36 《唐律·断狱》“死囚复奏报决”条。
    37 《事类备要外集》卷二二《刑法门·详谳》
    38 《明律·刑律·断狱》“死囚复奏待报”条。
    1 陈光中等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2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3 陈光中主编:《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3 年版
    4 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 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6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7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8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9 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1 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 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年版
    14 谢佑平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 版
    16 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17 程荣斌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汪建成主编:《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 1996 年版
    19 邱浚:《大学衍义补》,林冠群、周济夫校,京华出版社,1999 年版
    20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21 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 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23 陈卫东:《中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4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25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26 《明律·刑律·断狱》
    27 《事类备要外集》卷二二《刑法门·详谳》
    28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29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 宋楚湘:《论死刑复核案件的审理》,载《法律适用》2003 年第 10 期
    2 方文军:《〈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解读》,载《人民法院报》2007 年 3 月 20 日第 6 版
    3 胡云腾、申庆国、李红兵:《论死刑适用兼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载《人民司法》2004 年第 2 期
    4 肖松平、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载《当代法学》2001 年第 10 期
    5 吴震云:《死刑复核程序应规定期限》,载《人民检察》2001 年第 1 期。
    6 沈厚泽:《秋审初探》,载《政法论坛》1998 年第 3 期
    7 周凯军、颜林波:《死刑复核程序现存问题之分析及其展望》,载《中国刑法杂志》2000 年第 3 期
    8 李汉昌、章青山:《关于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 2 期
    9 陈卫东、刘计划:《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载《中国法学》1998 年第 5 期
    10 杨立新:《死刑复核程序的应有功能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 1 期
    11 沈德咏:《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
    12 陈卫东 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 4 期
    13 《最高法解答死刑核准权收回十疑》,载 2006 年 12 月 29 日《法制日报》
    14 陈永生:《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载《比较法研究》2004 年第 4 期
    15 白岫云:《论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载《法学家》1998 年第 3 期
    16 杨中旭:《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死刑复核下放的 27 年长路》,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 年 12 月 29 日
    17 张义学: 《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台前幕后》,载《新西部 new west》,2005年第 12 期
    18 陈卫东 刘计划:《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载《现代法学》2004年 8 月
    19 【美】斯图尔特:《死刑判决与美国最高法院内部的死刑之争》,载《法学译丛》,2000 年第 1 期
    20 薛剑祥、董超:《死刑复核程序志构建与完善》,载《法学》,2006 年第 3 期。
    21 龙宗智:《“确定无疑”——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载《法学》2001 年底11 期
    22 张穹:《关于“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 年 7月 23 日
    23 刘广三、孙世岗:《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 4 期
    24 张正德:《刑事诉讼法价值评析》,载《中国法学》1997 年第 4 期
    25 樊崇义、张心:《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 期
    26 卞建林:《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复核程序》,载《检察日报》2006 年 4月 6 日
    27 韩大元、王晓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的宪法学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 年第 6 期。
    28 张智辉:《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与检察机关的介入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报)》2006 年第 4 期
    29 季美君:《论死刑复核程序法律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6第 12 期
    30 龙宗智:《中国刑事诉讼的正当化过程》,载《人民检察》2005 年第 10 期
    31 刘计划:《质疑死刑复核权的程序功能》,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6 期
    32 龙宗智:《收回死刑复核权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 1期
    33 赵秉志、时延安:《慎用死刑的程序保障》,载《现代法学》2004 年 8 月,第26 卷第 4 期
    34 蒋丙义、高菘:《浅谈死刑复核期限的法律监督》,载《山西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35 周国钧、巩富文:《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1 期
    36 陈卫东:《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 期
    37 樊崇义:《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定位和运作》,载《人民法院报》2007 年 3 月27 日
    38 谢佑平、杨富云:《死刑复核程序: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总第 45 期)
    39 刘伟伟:《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源自东方法眼: 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0604/20060407210958.htm
    40 李克:《关于“生命权”的法律思考》,引自北京社科网站: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30707b.htm.zh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