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全面收回死刑核准权,这被喻为是中国法治建设道路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随即死刑和死刑复核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而笔者关心的是,在死刑核准权收回以后,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就尽善尽美了呢?显然不是,收回死刑核准权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我们需要改革的地方更多,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现行死刑复核模式的“行政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如何改现行的行政复核模式为规范的诉讼化复核模式,是理论和实践上都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诉讼化为研究视角,全面回顾了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收回死刑核准权之后的死刑复核程序继续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概述,即主要从基本概念、性质和功能三个方面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一个基本的定位。
     第二部分是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沿革及现状,主要介绍了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现实状况,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将我国古代的死刑复奏制度与今天的死刑复核程序做一对比,总结出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部分是国外死刑案件的程序比较,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和一些国际公约对此的规定。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发现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中,可以考虑移植国外一些已经成熟的制度和做法。
     第四部分是死刑复核程序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死刑复核程序得以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和正当性理由——即古老的程序正义观念;其次从价值层面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剖析。然后得出结论:死刑复核程序应当以公正为首要的价值目标,而不应当过分追求效率,同时要注意二者的平衡与协调。最后从价值的分析中发现死刑复核程序的两种相反的模式选择,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我们应当选择诉讼化而非行政化的复核模式。
     第五部分是我国死刑复核模式的“行政化”及其问题,重点分析了现行的死刑复核模式“行政化”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指出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和在实践中造成的危害。
     第六部分是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及其构建,主要是对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改革最新成果进行介绍,对进一步改革的条件和必要性做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笔者的改革构想——构建规范的死刑复核诉讼程序,并从启动方式、复核方式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引文
①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② 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① 参见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②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转引自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 参见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以下。
    ② 同上,第446页。
    ③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2-43页。
    ④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 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 (清)赵翼:《陔余丛考》,吕宗力、栾保群校点,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③ 同上,第290页。
    ① 《魏书·刑法志》,参见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② 《唐六典·刑部》,转引自陈卫东、张弢著《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③ 《旧唐书·刑法志》,参见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 《新元史·刑法志》,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0页。
    ② 陈光中主编:《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③ 陈永生:《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第92页。
    ① 周国均、巩富文:《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② 以上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① 以上资料参见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0、311、409、548页。
    ①关于死刑核准权下放的历史等资料,参见胡常龙主编:《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以后。
    ①[英]罗吉·胡德著:《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周振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6页。
    ②[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553页。
    ③参见《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①所谓人身保护令,开始时只能用于申请法院对政府部门的非法拘禁的审查。自上世纪初以来,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则上只要被监禁者声称他们宪法上的权利遭到了侵犯,而州法院又未能给他们有效的手段以寻求现实的这种权利,被监禁者就可以向联邦法院系统申请签发人身保护令。参见[美]彼得·伦斯特洛姆著:《美国法律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292页。
    ②参见李义冠:《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③[美]斯图尔特:《死刑判决与美国最高法院内部的死刑之争》,载《法学译从》,2000年第1期。
    ①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82页。
    ②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06、107页。
    ③刘金林:《海峡两岸死刑制度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双月刊)1999年第6期。
    ④杨成铭著:《人权法学》,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5页。
    ①赵永琛:《国际刑法约章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②参见邱兴隆:《国际人权与死刑——以国际人权法为线索的分析兼及中国的应付》,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21世纪刑法学新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356页。
    ③[美]伟恩·R·拉费弗等:《刑事诉讼法》(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徐亚文著:《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④樊崇义、夏红编:《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刘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②City of London v.Wood(1701),12 Mod.669 at p.687,转引自徐亚文著:《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3页。转引自徐亚文著:《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①徐亚文著:《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②谢恒:《我国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③袁兵喜:《程序正义:政治文明的基石》,载于《求索》2005年第4期,第111页。
    ④[英]戈丁尔:《法律哲学》,齐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版,弟240-243页。
    ⑤[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孙洪坤:《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载于《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第139页。
    ②孙洪坤:《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载于《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第139页。
    ③参见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289页。
    ④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佘祥林,湖北京山人,1994年因涉嫌杀害其妻子张在玉被逮捕,在历经四年的一审、二审和重审后,佘祥林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2005年3月,其妻张在玉突然回到家中,随后佘祥林被无罪释放。杜培武,原昆明公安局戒毒所民警,因被怀疑是一起恶性枪杀警察案件的凶手,被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判处死缓。关押26个月后,警方在侦破其他案件时抓获真凶,杜培武被无罪释放。
    ②卞建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③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二版,第282页。
    ⑤[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72页。
    ⑥参见奚玮、谢佳宏、何艳芳:《价值视角下的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11期。
    ①王敏远:《刑事司法中的效率及其实现》,载中国法学网。
    ①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294页。
    ①胡云腾、申庆国、李红兵著:《论死刑适用兼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载《人民司法》2004年第2期。
    ①李玮锦,阎芳:《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及其程序正当性构建》,载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
    ②李玮锦,阎芳:《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及其程序正当性构建》,载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
    ①肖松平、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10期。
    ②罗智勇:《死刑复核应当以诉讼的方式进行》,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第12期,第9页。
    ①参见李奋飞:《死刑核准权上收最高法院后的问题研究》,引自法律博客网。
    ②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③宋英辉:《关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点思考(下)》,载《检察日报》2003年11月7日。
    1.胡常龙著:《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樊崇义、史立梅、张中、朱拥政著:《正当法律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华杰著:《论死刑适用的标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4.马贵翔著:《刑事诉讼结构的效率改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赵秉志主编:《死刑制度之现实考察与完善建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张军、郝银钟主编:《刑事诉讼庭审程序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8.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卞建林、刘玫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樊崇义著:《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吴卫军著:《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5.彭海青著:《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6.魏晓娜著:《刑事正当程序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刘根菊等著:《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曹建民主编:《程序公正与诉讼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9.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班运华:《对死刑复核制度再设计理念的反思》,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5期。
    2.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3.刘金林:《海峡两岸死刑制度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4.奚玮、谢佳宏、何艳芳:《价值视角下的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11期。
    5.胡小敏:《考察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第26卷第1期。
    6.张杰、邓文莉:《论美国死刑救济程序及其借鉴意义》,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周道鸾:《论死刑核准权的收回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6期。
    8.李玮锦、阎芳:《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及其程序正当性构建》,载《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3期。
    9.刘根菊:《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性及程序完善构想》,载《政法论从》2005年第4期。
    10.罗智勇:《死刑复核应当以诉讼的方式进行》,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11.周国均、巩富文:《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12.周倩、李小利:《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及对当今的启示》,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7期。
    13.陈卫东:《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14.樊崇义、张中:《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15.赵相国:《对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16.赵秉志、许成磊:《现代死刑适用制度比较研究》,引自京师刑事法治网。
    17.周开宏:《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中国政法大学 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引自中国知网。
    18.徐海龙:《论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安徽大学 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引自中国知网。
    19.董超:《死刑复核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引自中国知网。
    20.龙冲:《论审判式死刑复核程序的合理构建》,中国政法大学 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引自中国知网。
    21.邱琳:《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中国政法大学 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引自中国知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