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新世代作家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1年,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创办了花踪文学奖。实力雄厚的西马作家、参与角逐的旅台作家、异军突起的东马作家、层出不穷的新秀作家纷纷参与到花踪文学奖之中来。花踪文学奖给马华新世代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同时也给马华文坛带来了新的繁荣气象:由于花踪文学奖注重作品的马华本土属性,马华小说中的异族叙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具体表现在异族形象的变化上。虽然花踪文学奖给马华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动力,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星洲日报》极力宣传的背后,它并没有给马华文坛带来十分丰富的经典之作。只有在马华文学达到一种高度时,花踪文学奖才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至极致。
Sin Chew Daily of Malaysia foundered Flower Trace Literature Prize in 1991. It provided a stag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writers of Malaysia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West Malaysia writers have powerful strength, Malaysian-Chinese writers in Taiwan took part in the race, East Malaysia writers sprung up everywhere, and rookie writers come out one after the other. Flower Trace Literature Prize have brought a great prosperity to the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because it focus on the local property of the literature, alien narrative in Malaysian-Chinese novels also occurred corresponding change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alien images. Although Flower Trace Literature Prize leaves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altar new breath and impetus, yet it has not brought rich classic literature to the altar. Only when the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reach a high level, Flower Trace Literature Prize can fully play its play to extreme.
引文
[1][41]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J].东南学术(社会科学版),1999(6):9,10.
    [2][3][4][5][6][7][8][9][15][43][48]黎紫书.花海无涯[M],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4(10):34,6,8,81,82,36,92,41,21,100,66.
    [10]王德威.黑暗之心的探索者——试论黎紫书[M]∥黎紫书.山瘟[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第1版.
    [11]王润华.最后的殖民文学:黎紫书的小说小论——本文原为第四届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评语[M]∥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2][13][14][42][44][47]陈大为.鼎立[M]∥陈大为、胡金伦、钟怡雯.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2[M],台北: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月第1版.
    [16][17][18][19][20][24][25]萧依钊.星洲日报花踪文汇1[M],吉隆坡:星洲日报出版、马来西亚大众书局发行,1993:95,99,100,101,100.
    [21][22][23][32][33]陈政欣.马华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M],吉隆坡: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81-1996:77,84,81,70,72,73,81.
    [26][27][28][34]萧依钊.星洲日报花踪文汇5[M],吉隆坡:星洲日报出版、马来西亚大众书局发行,2001(12):63,62,91,86.
    [29]钟怡雯、陈大为.赤道形声——马华文学读本I[M],台北: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658.
    [30]李一平.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J],世界历史,2003(5):51.
    [31]马淑贞.马华小说中的异族想象变迁[J],暨南大学硕士论文,P37.
    [35][39]王列耀.东文文学华族的身份意识转型[J].文学评论,2003(5)
    [36]文征.漫漫长路[M],吉隆坡:马华文学大系:散文(三),1991:43.
    [37]黄灵燕.失语的回响[M],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6年4月30日.
    [38]陈志鸿.铁马冰河入梦来[M]∥萧依钊.星洲日报花踪文汇5[M],吉隆坡:星洲日报出版、马来西亚大众书局发行,2001(12):83.
    [40]傅承得.第八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决审记录——开政治的玩[J],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6年3月19日.
    [45]林春美.人文杂志(第二十四期)[J],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社,2004(9):81
    [46]迈向21世纪的马华文学,星洲日报·言论·社论,1992年12月20日.
    1、王烈耀《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异族叙事”——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例》, 《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2、王列耀、赵牧《“原乡”与“神州”——马来西亚华裔汉语写作中的所望之“乡”》,《文艺争鸣》,2005年第5期
    3、王列耀、胡素珍《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华裔文学的碰撞与互动》,《华文文学》2008年2月总第85期
    4、王列耀、赵牧《从故乡情结到原乡神话——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中国想象》,《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王列耀、池雷鸣《存异与靠拢——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庄华兴《支那人/华马关系:马来小说中的华裔镜象与叙事策略》,《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3年9月14日,
    7、庄华兴《离散:马华文学的夙命?<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读后》,《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4年10月17日,
    8、黄锦树《出走,还是回归?——关於国家文学问题的一个驳论》,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4年11月7日
    9、黄锦树《注释<注释的南方>》,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4年11月7日
    10、潘碧华《马华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文化反思》,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5期
    11、年红《马华文学发展近况》,《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2期
    12、韩方明 《海外华人的三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12月第4期
    13、俞云平、陈衍德《从隔阂对抗走向共存共荣——马来西亚马华族群关系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4、朱立立《历史记忆·始源想象·身份建构——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历史书写及属性意识》,《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15、黄万华《两种文学视野中的马华文学——<马华文学大系·评论>和<赤道回声>的对照阅读》,《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第2期
    16、颜泉发《游离与回归——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7月第4期
    17、赵牧 《试论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族群意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2期
    18、赵牧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期
    19、刘小新《世代更替与范式转换——近十年马华文学发展考察》,《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0、黄晓娟《双重边缘的书写——论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2期
    21、张琴凤《马华“新生代”创作研究述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2、黄一《黎紫书:新生代马华女作家》,《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8年第2期
    23、朱文斌《乱花渐欲迷人眼——20世纪80年代后新马华华文文学本土研究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4、赵牧《试论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族群意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2期
    25、黄锦树《贺淑芳<别再提起>导读:尸首的族群归属》,《南洋商报》,2004年9月14日,南洋文艺专栏
    1、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钟怡雯《亚洲华文散文钟的中国图像》,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第1版。
    4、(新加坡)王润华《华文後殖民文学-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上海学林版社,2001年第一版。
    5、王列耀《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望”与“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6、黎紫书编著《花海无涯》,(马来西亚)有人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7、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湾元尊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第1版。
    8、彭伟步《星洲日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
    9、彭伟步《东南亚华文报纸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1、云里风、戴小华总编《马华文学大系》,彩虹出版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联合出版,2001年第1版
    [1]李忆莙主编《马华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1965-1980)
    [2]陈政欣主编《马华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1981-1996)
    [3]马崙主编《马华文学大系·中长篇小说卷》(1965-1996)
    [4]碧澄主编《马华文学大系·散文卷》(1965-1980)
    [5]小黑主编《马华文学大系·散文卷》(1981-1996)
    [6]何乃健主编《马华文学大系·诗歌卷》(1965-1980)
    [7]叶啸主编《马华文学大系·诗歌卷》(1980-1996)
    [8]柯金德主编《马华文学大系·剧本卷》(1965-1996)
    [9]陈应德主编《马华文学大系·评论卷.(1965-1996)
    [10]李锦宗主编《马华文学大系·史料卷》(1965-1996)
    2、钟怡雯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3、陈大为编《马华当代诗选》(1990-1994),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4、钟怡雯、陈大为主编 《赤道形声-马华文学读本Ⅰ》,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 公司出版,2000年5月第1版
    5、陈大为、胡金伦、钟怡雯主编 《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Ⅱ》,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月第1版
    6、温任平总编《马华当代文学选》(4卷本)(散文选、小说选、诗选、评论选)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出版年份大约1982年以后,具体不详。
    7、黎紫书著《天国之门》,(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1版
    8、黎紫书著《山瘟》, (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第1版
    9、钟怡雯著《垂钓睡眠》,(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月10日初版
    10、黄锦树、张锦忠主编《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1997-2003》,(台湾)麦田出版社,2004年9月15日初版
    11、萧依钊主编《星洲日报花踪文汇5》,(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出版、马来西亚大众书局发行,2001年12月1日初版
    12、钟怡雯著《惊情》,花城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
    13、黎紫书著《出走的乐园》,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