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北部11~14世纪的砖瓦与屋顶装饰材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陈胡朝时期是越南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时期之一,当时的贡献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艺术。由于种种原因使李陈胡朝时期的木架结构建筑不能保存至今。所以在古建研究工作中,除了根据台基、柱础的遗迹进行复原建筑以外,主要依靠石、陶、瓷、金属等建筑材料。从此时起,建筑装饰作用开始加强,特别是屋顶装饰不仅表现王权的强盛,而且还蓄含佛教盛世性。越南北部11~14世纪的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很容易地遭致毁灭,因而发掘所见往往只是它们的基础,地表部分——建筑结构、形式与其上的种种装饰都难以稽考,更勿论附近的景观与人物的社会活动了。至于一些易于腐朽的有机对象,大多也难保存,它们的制作、装配,因而也难以研究。因此,那些特征明显、内涵丰富、造型夺目的砖瓦与屋顶装饰材料渐渐地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不仅考古、历史、古建筑学对其有深入研究,而且还吸引了艺术学家与宗教学者的注意。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越南北部11~14世纪砖瓦及屋顶装饰材料进行全面与系统的梳理,在其基础进行研究类型与用途,探讨越南当时砖瓦及屋顶装饰材料艺术的文化来源。
     要达到以上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基础性方面展开研究:
     1、在基础资料方面,不仅对已经发表的砖瓦与屋顶装饰材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还要接融各省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以及最新的发掘标本,从而进行类型研究。因此,通过本文学术界可以全面了解越南北部11~14世纪砖瓦及屋顶装饰材料的基本情况。
     2、在分布方面,本文对越南北部11~14世纪建筑遗存进行地域划分。从此能识别出当时各地的砖瓦与屋顶装饰材料都有相同点与地方性。
     3、在类型方面,本文主要按照越南北部11~14世纪建筑遗迹出土的砖瓦以及屋顶装饰材料特点而进行研究类型、纹样与铭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材料的来源以及文化因素的分析。
     在上述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学术阐释,本文得出以下主要学术认识:
     1、在建筑遗迹划分下可知,砖瓦以及屋顶装饰材料集中在越南北部的七个地区:升龙都城地区、佛迹岭地区、昆山岭地区、安子岭地区、红河下游地区、红河中上游地区、马江及蓝江地区。其中,升龙都城是存在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等级最高的地区。
     2、在建筑性质辨别下可知,砖瓦以及屋顶装饰材料主要发现于皇家或者宗教性质的建筑,平民遗址很罕见。
     3、通过类型研究可知,砖瓦以及屋顶装饰材料的类型没有很大的变化,都按照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出产,只是质量与纹饰有一定的演变。
     4、在研究屋顶装饰材料可知,李陈胡时期非常重视屋顶装饰作用。因此屋顶装饰构件形式多样变化,装饰布局繁密,屋角走翘,给建筑增添了一种飘逸经秀的趣味。屋顶装饰雕刻优美与成熟,是越南古建发展到鼎盛时期因素之一。
     5、通过砖瓦上的汉字铭文研究可知:李朝时期主要是升龙城官窑烧制;陈朝时期虽然已经发现升龙城官窑证据,但主要是民窑烧制;胡朝时期都是民窑,绝大部分是至今位于清化省永宁场地区各窑。
     6、在开展文化因素分析过程当中,分辨出外来的文化因素以及本土的文化特点。其中,中国唐宋时期文化因素有各种砖瓦形式、瓦当以及屋顶装饰构件,各种关于佛教、社会等级以及日常生活装饰图案,砖上的铭文传统;占婆国10~13世纪文化因素有尖形头与圆形头望板瓦,佛教与印度教装饰图案。本土特点主要有:全部砖瓦与屋顶装饰材料都是红色;推广使用各种望板瓦、菩提叶形构件;龙凤纹非常丰富与特色。其特点主要符合当地的热带地区环境特点、搭配王权的政治管理要求以及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思想。
The period of the Li, Chen and Hu dynasty from the11thto the14thcenturiesdeveloped as the peak of the Vietnamese feudal societ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period expressed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ve art ofthe building. Today, many wooden structures of buildings have not existedbecause of many reasons in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of ancientarchitecture, along with research of platform and plinth ruins, it should base ontypes of stone, pottery, porcelain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In this period, theeffects of decoration of architecture materials had promoted, especially thedecoration on roof of buildings which not only displayed the power of royal butalso expressed the Buddhism factors.
     Vietnamese architecture from the11thto14thcenturies mainly includeswooden structures, which were destroyed easily due to many different reasons.Therefo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cavation, only the foundations could bediscovered; studies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on the ground and types ofdecorations were limited. It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find architectural landscape,human trac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se kinds of architecture. Hence,with their various advantages such as stable materials, plentiful types and specialpatterns, etc., bricks, tiles and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have aroused theinterest of many different sciences such as archaeology, architecture, history aswell as many fine art and religion researchers.
     The principle objectiv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research completely andsystemthatically about bricks and tiles as well as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fromthe11to14thcenturies in Northern Vietnam.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s tostudy at its base types, way of using and discussion bricks, tiles and roofdecoration materials source of art and culture from the11thto14thcenturies inNorthern Vietna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the dissertations focus on the followingcontents:
     1. On the aspect of artifacts, the dissertation not only collects andsystematically revises the items of bricks, tiles and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once published in documents but also have contact with the real artifacts kept inlocal museums as well as those recently excavated in Vietnam. Thus, reading thedissertation, people could have thorough information on bricks, tiles and roofdecorations materials in the North of Vietnam from the11thto14thcenturies.
     2. On the aspect of distribution, the dissertation classifies studies ofarchaeological vestige. Thanks to this, similarities in typology and regionaldifferences of bricks, tiles and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are revealed.
     3. On the aspect of typolog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ypes, patterns andepigraphy on bricks, tiles and decorations on roofs to understand about theirorigins and values.
     Based on these above fundamental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dissertationhas some following academic knowledge:
     1. At Architectural vestige under the divided know, bricks, tiles and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is concentrated in the seven areas of Northern Vietnam:Shenglong capital, Foji mountain, Kunshan mountain, Anzi mountain, Honghedelta,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Honghe, Ma river and Lam river.Among of them, Thanglong capital is the longest time, the most abundant typeand highest level of regions.
     2. At Architectural nature under consider revising know, bricks, tiles and roofdecorations materials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Royal or religious architecturalvestige, site of civilians are rare.
     3. By means of typical research, it can be seen that typehs of bricks, tiles and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did not change much from the11tto the14thcenturieswhile quality and patterns of decorations of bricks and tiles had experiencedcertain changes. The biggest type change was the replacement of curved androutnd tiles (板筒瓦) in the11thto the13thcenturies by lotus shaped tiles in the13hand14thcenturies.
     4. Research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know, Li Chen Hu period attachimportance to the roof decorative role. Therefore, the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forms change, decorative layout of dense, roof corner fly Alice, makes thebuilding an elegant show interesting. Mature and beautiful decorative carving isthe roof of Vietnam development at heyday to one of
     5. From researching types of bricks and tiles Sino inscriptions, it can be seenthat bricks, tiles and 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came from2sources: localproduction and state production.
     6. Seen from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cess,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wereboth exogenous and indigenous factors. Apart from architectural factors borrowed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uch as: chiwei (鸱尾), guiwa (鬼瓦), curved andround tiles, eaves tiles, decoration patterns of dragon, phoenix, chrysanthemum,and lotus, etc. There were also architectural factors which were influenced fromChampa such as: decorations of Buddha leaf, instruments music, dancers, detailsof dragon and phoenix decorations, etc.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ricks, tiles androof decorations materials from the11thto the14thcenturies have uniquecharacteristics: the pivotal use of red color, the appearance of some new artifactssuch as flattened tiles, decorations of Buddha leaf, types of dragon and phoenixdecorations.
     All of these changes resulted from3main reasons: ecological features of themonsoon tropical region, the demand of political management of the Easternfeudal state, aesthetic conception as well as religious thoughts of indigenouspeople.
引文
[1]翻辉黎主编:《越南历史》第一集《从原始社会至14世纪末》[越文][M],河内,教育出版社,2012年;阮光玉主编:《李王朝(1009~1226)》[越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11年。
    [1]如富寿省越池县白鹤社通圣观1321年立的《白鹤通圣观钟》;何文瑨、范氏心:《通圣观钟的铭文与陈朝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越文][J],《历史研究》1966年第88期,25~32页;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上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143~166页。
    [2]如张汉超在为佛寺撰碑文竟理直气壮地将佛教视为【异端在可黜】并要【王道(即儒教)当复行】强烈批判【凡天下奥区乐土,寺居其半】,【缁黄称之,匪耕而食,匪织而衣】(北江省安丰县三江社开严寺开严碑记);又【天下五分僧刹居其一,废绝彝伦,虚费财产,鱼鱼而游,蚩蚩而从,其不化为妖形奸轨者几希】(宁平省宁平市水山寺浴翠山灵济塔记);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上、下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XI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第四集[汉文][M],内阁官板,正和十八年(1697年),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卷二,26a页记载:【戊寅五年(宋宝元元年——1038)......冬十月立重光寺碑】;[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6b页记载:【乙酉天感圣武二年(宋庆历五年——1045)......立大内碑】(往后只引[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某卷[汉文][M],某页);[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6册,569~621页,12a页记载:【乙酉天感圣武二年(1045)春三月立大内碑】(往后只引[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某卷[汉文][M],某页);[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8a~29b页记载:【甲子七年(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春正月太师陈守度卒......太宗尝制生祠碑文以宠异之】;[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
    六[汉文][M],10b页记载:【庚子八年(元大德四年——1300)......秋八月二十日兴道大王国俊卒于万切第......圣宗尝制生祠碑文以拟尚文】。
    [4]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LXIII页。
    [1][陈]高熊征《安南志》[法、汉文][M],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出版,1932年。
    [2][陈]黎崱《安南志略》[越文][M],顺化大学学院译,顺化,顺化大学学院出版,2000年。
    [3][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4册,591~719页。
    [4][陈]黎崱《安南志略》[汉文][M],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汉文][M],第466册,569~621页。
    [6]片仓穰:《大越史略索引》[汉、日文][M],广岛,溪水社,1990年。
    [7][陈]《越史略》[越、汉文][M],陈国旺译,顺化,顺化出版社与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联合出版,2005年。
    [1]陈荆和编校:《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上、下集[汉、日文][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1986年.
    [2][黎]《大越史记全书》第四集[汉文][M],内阁官板,正和十八年(1697年),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383~591页。
    [4][明]李文凤:《越峤书》引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越峤书》[汉文][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蓝格抄本,齐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第163册,299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33a页。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37a页。
    [7][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24a页。
    [8][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37a页。
    [9][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41b页。
    [1][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42ab页。
    [2][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43a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54b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55a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37a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45b~46a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1b页。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汉文][M],23b页。
    [7][明]李文凤:《越峤书》引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越峤书》[汉文][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蓝格抄本,齐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第162册[汉文][M],695页。
    [1][陈]陈太宗:《课虚录》[越、汉文][M],陶惟英注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二集卷上[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7~222页;[陈]陈太宗:《课虚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147页。
    [2]文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二集卷上[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02~351页;[陈]陈嵩:《上士语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57~174页。
    [3][陈]《三祖实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23~410页。
    [4][陈]《禅苑集英》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7~322页。
    [5]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一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二集卷上[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三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2b~3a页记载:【庚戌顺天元年(宋大中祥符三年)......秋七月帝自华闾城徙都于京府大罗城。暂泊城下,黄龙见于舟因改其城曰升龙城......遂于升龙城之内起造宫殿】。
    [7]裴明智、宋忠信:《从考古学角度来分析河内升龙皇城中心区域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全球价值》[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27~42页。
    [1]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85-348.
    [1]宋忠信、阮进东:《河内市敬天殿东侧出土文物》[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38~42页。
    [2]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1999年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63~365页;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2期,104~124页;宋忠信等:《通过端门、北门与后楼的发掘资料探讨河内市升龙都城的建筑材料系统》[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4期,27~52页;杜文宁:《思考河内市北门、静北楼与端门的发掘区》[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51~56页;宋忠信:《端门、北门、后楼与陈富路62~64号发掘结果与李陈黎三朝时期升龙皇城的位置及其规模问题》[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4期,10~20页;何文瑾:《探讨河内市巴亭郡后楼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3]宋忠信等:《河内市端门、北门遗迹199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50;宋忠信等:《河内市北门遗迹1999年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33~41页;宋忠信等:《通过端门、北门与后楼的发掘资料探讨河内市升龙都城的建筑材料系统》[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4期,27~52页;杜文宁:《思考河内市北门、静北楼与端门的发掘区》[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51~56页;宋忠信:《河内市北门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10~312页;宋忠信:《端门、北门、后楼与陈富路62~64号发掘结果与李陈黎三朝时期升龙皇城的位置及其规模问题》[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4期,10~20页;何文瑾:《探讨河内市端门与北门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范如胡等:《河内市巴亭郡黎鸿风路11号李陈两朝遗迹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74~93页;范如胡:《探讨河内市巴亭郡黎鸿风路11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宋忠信:《端门、北门、后楼与陈富路62~64号发掘结果与李陈黎三朝时期升龙皇城的位置及其规模问题》[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4期,10~20页;陈英勇:《探讨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43~51页;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考古工作队:《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4~296页。
    [6]阮氏淡:《河内市升龙皇城西区的一些遗迹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1]阮停战:《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河内市升龙皇城地区的李陈两朝建筑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28b页记载:【丁丑十年(明洪武三十年)春正月遣吏部尚书兼太史令杜省相度清化府安孙洞筑城凿池、立庙社、开街巷,欲徙都焉。三月工毕】。
    [3]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进社胡家城址南门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6;菊池诚一主编:《越南胡家城址的第一阶段研究》[日文][M],东京,昭和女士大学出版,2005年。
    [4]周光著:《清化省胡家城址》[越文][J],《考古学》1976年第20期,65~70页;范文斗:《清化省西都新发现》[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53~554页;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上的铭文》[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79~685页;陈氏莲、阮氏翠:《清化省西都的新资料》[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68~770页;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的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6年,427~429页;范文斗、范黄孟河:《清化省西都新资料》[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19~820页;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何文瑾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1~352页;黎景蓝、阮诗停:《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侧门的金属钉》[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52~354页;张怀楠、阮文龙:《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第二次发掘的铺石道》[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5~356页;阮诗停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的铺石墀》[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6~358页;杜光重、黎意而:《清化省胡家城址新发现的石雕建筑材料》[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43~645页;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张怀男、黎意而:《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龙纹装饰建筑材料石范》[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34~535页;黎氏秋妆、阮文龙、邓鸿山:《在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3~496页;邓鸿山:《越南北部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11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63~86页;宋忠信等:《清化省胡家城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88~293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a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7a、12a页。
    [2][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8b页记载:【辛巳龙符元化元年......二月王观鱼穷江,遂幸应丰省耕】。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2a页。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24ab页。
    [5]阮文旨:《寻找李陈两朝应风行宫》[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13~215页;Nishino Noriko、Nishimura Masanari:《南定省务本县李朝应风行宫的新评论》[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95~596页。
    [6]阮文喧:《太平省三堂陈朝异性墓葬》[越文][J],《考古学》1970年第5~6期,93~97页;阮孟强:《发掘与整理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陈朝陵墓群报告》[越文][R],197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孟强:《太平省三堂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郑高想等:《太平省三堂遗址的发掘简报》[越文][A],《197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0年,218~221页;阮孟强、邓金玉、阮玉发:《太平省三堂遗址的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1年,202~207页;范如胡:《太平省三堂:一个典型陈朝建筑材料遗迹》[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武德香:《从太平省龙兴行宫太堂庙探讨广宁省安生社太庙》[越文][C],《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124~136页。
    [7]吴世峰等:《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遗迹群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吴世峰等:《太平省三堂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4年,358~361页。
    [8][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11b页记载:【己亥七年(宋嘉熙三年)春正月复授冯佐周入内太傅遣归即墨乡起造宫室殿宇】。
    [9][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39a页。
    [10][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4ab页记载:【使臣吴士连曰:自夏禹传子之后,父崩子继兄殁弟承永为长法。陈氏家法乃异于是,子[前位]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圣慈宫,以上皇称同[听]。其实但传大器已定后事,正事皆权决于上皇,嗣主无异于皇太子也】。
    [1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7b页记载:【壬戌五年(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春二月上皇幸即墨行宫,大酺乡老,自六十岁以上各赐爵二资,婶人绵二匹。改即墨乡为天长府,宫曰重光宫,又别构嗣君来朝所御之宫曰重华宫......是后诸帝退位皆御】。
    [1]邓公峨:《「永宁场」文字砖与「永宁场」地名》[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65~166页;阮国会、范红居:《南定省博物馆的陈朝历史文化文物》[越文][J],《考古学》1997年第1期,72~87页。
    [2]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6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5;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7年发掘与整理2006年发掘出土文物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重华宫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1~314页;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8~2009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遗迹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9~332页;阮德平:《发现南定省陈朝庙遗迹群的砖瓦铺地道》[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51~352页;何文瑾等:《南定省即墨陈朝遗迹群2007年试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48~351页。
    [3]郑莫、黄文刚:《南定省故宅祠试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2~354页。
    [4]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7年发掘与整理2006年发掘出土文物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8~2009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遗迹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9~332页。
    [5]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8~2009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遗迹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9~332页;陈英勇、阮德平:《南定省第一亭与第二亭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3~336页。
    [6]宋忠信、何文瑾:《南定省2006年试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16~322页。
    [7]阮氏梅花:《南定省禄下坊第四遗址考古新发现》[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3~395页;阮孟利:《南定省即墨行宫发掘简报》[越文][A],《197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院出版,1980年,216~219页。
    [8]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上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79~96页;阮国会:《南定省美禄县美成社高台亭发掘报告》[越文][R],1994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阮国会、阮春伍:《南定省奉阳公主墓试掘简报》[越文][A],《199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00~402页;阮光洪主编:《越南汉喃铭文——修选及略述》[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79~180;陈英勇、何文瑾:《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3年调查报告》[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11;何文瑾、陈英勇、黎景蓝:《南定省考古调查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46~347页;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8~2009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陈英勇、阮德平:《南定省高台亭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6~338页。
    [1]黄文刚:《探讨南定省美禄县宝禄祠的一块特殊砖》[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60~462页;黄文刚:《南定省宝禄遗迹的建筑材料》[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04~506页。
    [2]郑氏娥:《南定省浮华乡的考古新发现》[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5~356页。
    [3]郑莫:《南定省同梅亭陈朝陶制龙头》[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95~596页。
    [4]陈登玉、阮国会:《南定省美禄县茶堆、盛堆遗迹199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陈登玉、阮国会:《发现南定省美禄县茶堆、盛堆陈朝陶窑遗迹》[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02~603页。
    [5]阮国会:《南定省禄旺美禄县社夏兰遗迹试掘报告》[越文][R],1995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
    [6]阮国会:《南定省第10号公路开工前考古调查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31~333页。
    [7]陈文善、阮氏碧红:《南定省普明寺西侧试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4~415页;黄文刚:《南定省禄旺建筑遗迹》[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6~418页;范越强、阮光海、阮文书:《南定省普明寺塔陈朝陶制文物》[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9~602页;范如胡:《调查与试掘南定省一些陈朝遗址》[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2~323页。
    [8][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2b页记载:【甲午兴隆二年(元至元三十一年)......上皇幸羽林游石窟,石窟之口狭隘,上皇御小舟,宣慈太后在船尾】;卷六[M],3a记载:【乙未三年(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夏六月上皇回京师,出家居武林行宫而复回也】。
    [9]邓公峨等:《宁平省花闾故殿台基试掘简报》[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70~171页;阮高瑨、黄清贵:《发现宁平省行宫寺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0~321页。
    [10]郑生:《从北江省李朝建筑遗迹群探讨都城与边疆地区的关联问题》[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郑黄协等:《北江省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30~332页;何文逢等:《北江省慈桥祠的2007年考古发掘资料》[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4期,30~52页;郑黄协等:《北江省慈桥祠遗迹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8~331页;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2009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93。
    [1]阮芳芝、赖文进:《海阳省万切兴道王陈国俊府邸的考古遗迹群》[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15~418页;阮文团、阮国友:《海阳省至灵县劫泊祠遗迹群研究结果》[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9年期,69~77页;阮克明:《海阳省至灵县劫泊祠遗迹群的调查与发掘简介》[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1期,91~99页。
    [2]阮孟利:《海阳省劫泊遗迹群发掘报告》[越文][R],197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3]曾伯横:《海阳省劫泊遗迹第二次调查与试掘》[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72~173页。
    [4]阮文团等:《海阳省至灵县劫泊遗迹群2000年调查与试掘报告》[越文][R],2001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吴世峰等:《海阳省劫泊遗迹群调查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42~344页;阮俊林、阮国友、范克红:《海阳省至灵县兴道社故祠遗迹试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44~345页;阮文穆、阮国友:《探讨海阳省龙额山新发现的陈朝火葬墓》[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56~357页。
    [5]黎庭奉、何文瑾:《海阳省至灵县昆山寺遗迹群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6]宋忠信等:《广宁省太庙的考古发掘资料》[越文][C],《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3~25页。
    [7]阮文英、黎廷玉:《广宁省东潮县安生社太庙遗迹建筑材料》[越文][C],《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26~49页;考古研究院:《广宁省东潮县太庙遗迹与义兴墓葬发掘简报》[越文][R],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等:《广宁省东潮县太庙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8~344页。
    [8]阮文英、阮文山:《广宁省东潮县官田遗迹调查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33页。
    [9][阮]阮朝国史馆:《大南一统志》第二集[越文][M],范仲恬译,顺化,顺化出版社,1992年,270页。
    [10][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1a页记载:【丁丑十年(明洪武三十年)......冬十一月季犁逼帝徙都清化府。帝先幸安生谒诸陵......直至大吏乡,行在号葆清宫】。
    [1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2ab页。
    [1]郑高想等:《发现清化省胡朝离宫遗址》[越文][A],《197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0年,(2)~(3)页。
    [2]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5;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发掘简报》[越文][J],《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9~211页;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四、五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8;范如胡、宋忠信、武惟郑:《清化省离宫遗迹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80~183页;宋忠信、范如胡、武惟郑:《清化省离宫遗迹第五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285~287页。
    [3]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46~60页;宋忠信:《封建社会时期的铺地砖及其装饰纹饰》[越文][J],《考古学》1982年第2期,35~53页;范如胡:《清化省离宫的第三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1984年第3期,60~64页。
    [4]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
    [5]范如胡:《清化省离宫遗迹建筑材料——来源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邓鸿山:《清化省离宫和南郊坛的龙纹建筑材料:贴砖还是望板瓦?》[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5~397页。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7a页记载:【戊子五年(宋庆历八年)......立社稷坛于长广门外,四时祈榖】。
    [1]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红坚:《河内市社稷坛遗址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298~304页;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建筑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0~382页;阮红坚等:《河内市社稷坛遗址与升龙城的总体规划》[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南郊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245~251页;阮红坚、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砖的类型》[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49~351页;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的建筑台基》[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9~351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0b~11a页记载:【甲戌十五年(宋绍兴二十四年)......九月帝御大罗城南门观筑圜丘坛】;而在《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7b页,还再早两年的事件及详细地记载它的作用:【壬申大定十三年......九月筑圜丘坛于城南门以为郊天之处】。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陈英勇等:《河内市南郊坛——升龙皇城的重要遗迹之一》[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228~244页;陈英勇:《探讨河内市南郊坛的一种菩提叶形》[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52~553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1b页记载:【壬午(汉苍绍成二年、明建文四年)......八月汉苍筑郊坛于顿山,行郊祀礼】。
    [5]阮登强、阮红坚、杜光重:《清化省南郊坛发掘简报》[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4~316页;范如胡:《评论清化省南郊坛》[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6~318页;杜光重、阮红坚、阮登强:《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红坚、阮登强、杜光重:《清化省南郊坛建筑材料》[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红坚:《清化省胡朝南郊坛的遗迹》[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1期,44~53页;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考古研究院、清化省通信文化所:《清化省南郊坛2007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何文瑾等:《清化省南郊坛2007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4~306页;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吴氏兰等:《评论清化省南郊坛的莲瓣形头望板瓦》[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50~552页;宋忠信等:《清化省南郊坛2008年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60~362页;宋忠信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6~300页;陈英勇:《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的一种带菩提叶形脊瓦》[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0~491页;陈英勇:《清化南郊坛出土的屋顶装饰材料》[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3期,82~87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19a页记载:【己巳天成二年(宋天圣七年)......春二月壬午庆成太祖庙】。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5a页记载:【己丑七年(宋乾道五年——1169)......夏四月作清和殿奉安先帝先后神御随时今蔫享】。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6b页记载:【辛卯七年(宋绍定四年)......八月幸即墨行宫庙享先庙】。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39a页记载:【壬子三年(明洪武五年)......冬十月帝幸天长府修诸陵寝庙】。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3b页记载:【癸未(汉苍开大元年、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京城创东太庙以奉本宗,西太庙以奉外家陈明宗、艺宗】。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8b页记载:【己未十年(宋天禧三年——1019)春正月李天德陵太庙】。
    [7][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17a页记载:【戊辰十九年(宋天圣六年——1028)......冬十月葬天德府寿陵谥曰神武皇帝庙号太祖】;[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6a页记载:【戊辰顺天十九年(1028)春二月王不豫,三月戊戌薨与龙安殿寿五十六庙号太祖葬天德府寿陵】;14a页记载:【甲午崇兴大宝六年(1054)九月戊寅王不豫,冬十月辛卯薨于长春殿......葬天德府寿陵】;21a页记载:【壬子神武四年(1074)春正月庚寅王疾亟薨于会仙殿......葬天德府寿陵】;30a页记载:【庚午治平龙应六年(1210)......王薨于胜寿殿......葬天德府寿陵】。
    [8][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8a页记载:【甲午三年(宋端平元年)春正月十八日上皇崩于附天宫寿五十一,秋八月二十八日葬龙兴府寿陵(陵在星罡乡,昭、裕、德三陵同)】。
    [9][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36a页记载:【丁丑五年(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冬十月四日葬昭陵庙号太宗】。
    [10][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60a页记载:【庚寅六年(元至元二十七元年)......葬裕陵庙号圣宗】。
    [1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25~26a页记载:【庚戌十八年(元至大三年)秋九月十六日奉引上皇梓宫葬龙兴府归德陵庙号仁宗】。
    [1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54b页记载:【戊子四年(元至元十五年)......初元人尝废昭陵欲坏之而梓宫不犯。及贼败石马之足皆沾泥】。
    [1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5a页记载:【辛酉五年(明洪武十四年)......六月奉引攫乡、太堂及龙兴、建昌诸陵神像归安生大陵避占城人也】。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38b页记载:【庚申七年(元延祐七年)......十二月十二日上皇葬安生泰陵(在安生内,穆、阜二陵同)】。
    [2]宋忠信等:《广宁省泰陵2007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4~318页;阮文英等:《广宁省泰陵出土金属文物》[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601~603页;宋忠信等:《广宁省泰陵遗迹2008年第二阶段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4~346页;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阮文英等:《发现广宁省东潮县红土岗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7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12b页记载:【甲申四年(元至正四年)......秋八月十六日葬宪宗于建昌安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5a页记载:【辛酉五年(明洪武十四年)......六月奉引攫乡、太堂及龙兴、建昌诸陵神像归安生大陵避占城人也】。
    [6]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4~36页。
    [7][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22a页记载:【丁酉九年(元至元十七年)......冬十一月十一葬穆陵】。
    [8]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3~34页。
    [9][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29b页记载:【己酉十二年(明洪武二年)......冬十一月葬阜陵】。
    [10]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6~37页。
    [1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24b页记载:【甲戌七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上皇崩,葬安生原陵,庙号艺宗】。
    [12]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7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5a页记载:【辛酉五年(明洪武十四年)......六月奉引攫乡、太堂及龙兴、建昌诸陵神像归安生大陵避占城人也】。
    [2]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8~39页;阮文英等:《广宁省资福陵2009年第一次试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07~309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3b页记载:【己卯建新二年(明太祖建文元年)......令车骑卫上将军范可永缢之,葬安生陵庙号顺宗】。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46a页记载:【丁巳五年年(明洪武十年)......招魂葬熙陵庙号睿宗】。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14a页记载:【己巳光泰二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二月葬灵德大王于安排山】。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3b页记载:【癸未(汉苍开大元年、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汉苍创天昌诸陵寝庙,蔫享其祖考,早晚血食,又创灵源、泡突诸陵寝庙以享其先祖】。
    [7][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8a~29b页记载:【甲子七年(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春正月太师陈守度卒......太宗尝制生祠碑文以宠异之】。
    [8]阮德侬主编:《陈朝美术》[越文][M],河内,文化出版社,1977年,58页;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53页。
    [9]范国军:《海阳省养富陈朝墓葬》[越文][J],《考古学》1977年第1期,77~81页。
    [10]武文选、阮氏王:《河静省红岭陈朝遗迹》[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
    224~225页;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5页。
    [11]考古研究院:《广宁省东潮县太庙遗迹与义兴墓葬发掘简报》[越文][R],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1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5a页记载:【秋八月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皇太子临学焉】。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2a、15a页;卷五,14a、19a;卷七,34a、39a。
    [2]阮文强、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报告》[越文][R],2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13;阮孟强、何文瑾、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57~73页;阮孟强、何文瑾、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58~361页。
    [1][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5b页记载:【丙申龙瑞太平三年......造崇庆报天寺,发府铜一万二千斤铸洪钟流于其寺王为亲制铭文】。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2b~3a页记载:【丁酉四年(宋嘉祐二年)春正月筑大胜资天宝塔,高数十丈,其制为十二层(即报天塔也)】;[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5b页记载:【丁酉龙瑞太平四年春三月起大胜资天宝塔于崇庆报天寺高数十丈,制为三十层】。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40b、41b页;卷四,20b~21a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4b页;卷六,40b页;卷八,52a页。
    [5]陈国旺、武俊灿:《千古河内》[越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09年,200~201页.
    [6]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43页。
    [7]阮文进:《河内市柴寺莲瓣莲花座》[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04~604页;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105~114页;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95~112页;阮文进:《河内市天福寺》[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32a页记载:【乙未会祥大庆六年......三月起类乡崇福寺成】。
    [9]谢国庆:《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莲瓣纹饰柱础》[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43~744页;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5年期,72~98页;阮文团、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出土文物》[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24~525页;阮文团、阮光辉:《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11~314页;阮国雄、黎庭奉:《发现河内市杨舍塔模型》[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26~228页。
    [1]武红述、尹红河:《河内市报恩寺陈朝文物》[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90~491页;武文和、阮红坚:《河内市报恩寺2000文物采集》[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33页;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2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31~333页;黎文战、阮文团:《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2年发掘出土文物》[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33~336页;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报恩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古研究院资料室;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吴世柏:《2003年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迹第二次发掘的器物》[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阮尹明:《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兴隆十二年」铭文砖》[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34页;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1~413页;黎文战、阮文团:《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文物》[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6~597页;阮氏香:《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址》[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阮玉质:《河内市常信县阮廌社嘉福村豆寺三宝地区发掘简报》[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阮玉质、阮光辉:《河内市豆寺中心区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7年期,77~102页;阮忠俸:《河内市豆寺出土建筑材料》[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27~529页;阮玉质等:《河内市豆寺中心区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35~340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14b~5a页记载:【戊辰十九年(宋天圣六年)......封铜鼓山神以王爵......诏有司立庙于大罗城右伴圣寿寺后】。
    [4]阮文团、黎文战、黎怀英:《河内市慈廉县铜鼓庙试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23~325页;阮文团、黎文战、怀英:《河内市慈廉县铜鼓庙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9年期,78~96页。
    [5]赖文进:《河内市古螺上祠的历史时代》[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5期,75~98页;赖文进等:《河内市东英县古螺上祠的新发现陈朝出土文物》[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30~533页。
    [6][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8b页记载:【丙午彰圣嘉庆八年......甲申王使郎将郭满筑塔于仙游山】。
    [7][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8b页记载:【庚辰会丰九年夏四月造仙游山永福寺】。
    [1] Louis Bezacier:《L'art Vietnamien》[法文][M], Paris,1955;吴文赢:《探讨北宁省佛迹寺十只石雕动物》[越文][A],《198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2年,219页;周光著、陈林骈:《再讨论北宁省佛迹寺十只石雕动物的年代》[越文][A],《198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271~274页;德中山、阮文长:《北宁省佛迹寺李朝陶制文物》[越文][A],《198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31~132页;陈庭练、陈文量、阮唯一:《发现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龙池》[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18~119页;吴氏心:《北宁省新发现的典型陶砖》[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99~100页;阮悠之:《探讨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石雕佛像的名称问题》[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1~143页;陈庭练、陈文量:《再讨论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石雕阿弥陀佛像》[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3页;阮麟强:《发现北宁省佛迹寺和尚遗骸与石雕Kinannari像》[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52~154页;阮红坚:《北宁省佛迹寺1993年文物采集》[越文][A],《199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69~270页;阮维幸:《北宁省佛迹寺的新发现文物》[越文][A],《199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8~279页;阮瑞銮:《再回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一些文物》[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7~498页;阮麟强:《发现北宁省佛迹寺古井》[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85页;阮有貌、黎廷玉:《北宁省八万陶制塔模型》[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9~610页;阮文答:《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10~611页;考古研究院、北宁省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北宁省名胜古迹管理班:《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塔台基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唯一等:《北宁省佛迹寺祖堂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9~323页;范文赵、杜德慧:《破解北宁省佛迹寺的倒塔传说》[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83~384页;吴氏兰:《探讨一种菩提叶形建筑装饰材料》[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5~386页。
    [2]阮有貌、陈有景:《北宁省倚兰祠的新发现文物》[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96~497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11b页记载:【丙寅二年(宋元祐元年)......造大览山寺】。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12a页记载:【戊辰四年(宋元祐三年)......冬十月作览山寺塔】。
    [5][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24a页记载:【九月壬辰改元为治平龙应元年(1205),十月览山崩】。
    [6]陈文量、阮维幸:《再讨论北宁省桂武县览山寺石柱问题》[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3~144页;陈庭练:《发现北宁省桂武县览山珍贵文物》[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95页;阮文英:《北宁省览山塔在哪?》[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04~505页;阮尹明:《深入研究北宁省览山寺李朝龙纹雕刻石柱》[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35~537页;阮唯一、阮文答、阮克顺:《北宁省览山寺2009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1~335页。
    [1]黎写峨:《发现北江省龛量遗迹群》[越文][A],《199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1年,142~143页;阮辉绪、阮世科:《高寺——北江省陈朝遗迹》[越文][A],《199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1年,148~149页;阮维幸:《北江省高寺新发现石雕文物》[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90~391页;阮维幸、阮重释:《北江省陆南县高寺建筑遗迹试掘简报》[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78~781页;阮有序:《发现北江省属安子岭上的几座古寺》[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87~488页;陈氏恒:《发现北江省陆南县李陈两朝石雕灵兽像踏道栏杆》[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60~661页。
    [2]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陈庭练:《兴安省量寺的两件特殊石雕文物》[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5期,54~57页;阮惟馨、陈庭练、朊惟占:《海兴省圆觉寺的第二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6期,131~135页;阮惟馨:《思考海兴省圆觉寺建筑地层》[越文][J],《考古学》1977年第2期,76~87页;范如胡:《兴安省量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3]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6页;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58~159页。
    [4]曾伯横:《海兴省昆山的灯明塔》[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1期,75~83页;阮悠之:《海阳省昆山寺清虚洞碑》[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26~427页;曾伯横:《海阳省昆山寺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36~338页;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下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611~628页;阮克明:《海阳省昆山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6期,54~63页;黎庭奉、何文瑾:《海阳省至灵县昆山寺遗迹群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曾伯横、邓庭体、阮辉刚:《海阳省嘉禄县光明寺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76~477页;阮文光:《探讨海阳省光明寺的安沛省秋物县陈朝砖》[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42~643页。
    [6][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6a页记载:【戊戌龙瑞太平五年......秋九月王幸波路海口,因幸涂巧筑塔处】。
    [1][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6b页记载:【乙亥龙瑞太平六年......赐涂山塔号曰祥龙塔】。
    [2]郑高想、阮文山:《海防市涂山祥龙塔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79年4期,62~69页;郑明轩、莫庭卿:《海防市涂山郡祥龙塔复原学术研讨会结果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5~298页;郑明轩:《海防市涂山郡祥龙塔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61~362页;阮悠之:《海防市祥龙塔新思考》[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66~468页;杜春忠:《海防市祥龙塔1998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1998年第2期,72~78页;宋忠信等:《海防市祥龙寺塔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6~329页。
    [3]宋忠信等:《广宁省琼林寺2007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8~311页;裴文孝:《探讨广宁省琼林寺内墀遗迹》[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7~349页;宋忠信等:《广宁省琼林寺2009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3~317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9b页记载:【丁酉六年(宋嘉熙元年)......帝内不自安,夜出城就安子山浮云国师(陈太宗故交也)居焉】。
    [5]郑高想:《广宁省雍壁县安子岭华安寺台基2001年试掘报告》[越文][R],200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郑高想、阮陈芳:《广宁省东潮县安子山华安寺台基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93~496页;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裴文孝等:《广宁省安子遗迹群调查与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6~308页。
    [6]郑高想:《广宁省锦普县承贡琳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70;杜文宁、郑高想:《广宁省琳寺——陈朝遗迹的新发掘》[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5期,58~63页;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6期,46~67页;阮玉质、黄文赏、武明德:《广宁省宝塔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56~359页;阮忠勇:《探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纹饰装饰技术》[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08~509页;阮玉质等:《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2010年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7~320页;阮忠勇:《探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出土陶瓷莲花座》[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63页。
    [1]郑高想:《广宁省锦普县承贡琳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70;杜文宁、郑高想:《广宁省琳寺——陈朝遗迹的新发掘》[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5期,58~63页。
    [2]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范文审:《探讨河南省队寺李朝石碑》[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28~530页;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129~150页;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141~191页;周文卫、阮文团、黎文战:《河南省维先县李朝崇善延灵塔文物》[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80~583页;吴世峰等:《崇善延灵塔遗址2001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83~586页;吴世峰、阮文团、黎文战:《河南省龙队山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27b页记载:【壬戌五年(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又建佛寺于重光之西曰普明寺】。
    [4]周光著:《普明寺》[越文][J],《考古学》1971年第11~12期,111~122页;阮惟馨:《再回南定省普明塔》[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18~219页;阮红坚:《南定省普明寺的新发现》[越文][A],《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7~209页;吴文赢:《普明塔——越南陈朝佛教的艺术作品代表之一》[越文][J],《考古学》1986年第2期,58~65页;胡寿:《南定省普明塔塔里的真相》[越文][A],《198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38~139页;陈光中、阮红坚:《考察南定省普明塔塔基》[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66~167页;阮国会:《南定省普明寺试掘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08~409页;阮国会、阮春五:《印刻铭文的陈朝陶砖》[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50~351页;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39~140页;阮春伍:《普明寺塔》[越文][M],南定,南定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2年;陈登玉、阮光海:《安定省陈朝庙与普明寺地区试掘与采集文物》[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49~352页;范如胡:《调查与试掘南定省一些陈朝遗址》[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2~323页。
    [1][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30a页记载:【戊子龙符元年春正月筑章山塔】。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7b页记载:【丁酉八年(宋政和七年)......三月丙辰帝幸章山,庆成万丰成善宝塔】。
    [3]根据吴舍寺1670年立的《再造章山寺碑记》。
    [4]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高春普:《李朝章山塔》[越文][J],《考古学》1970年第5~6期,48~63页;周光著、陈林骈:《发现李朝两尊佛像》[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12~213页;阮国会、陈登玉:《发现南定省懿安县吴舍李朝石雕龟形碑座》[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85~386页;黄春征:《南定省懿安县吴舍遗迹陶制文物采集》[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14~615页;陈登玉:《探讨南定省懿安县吴舍新发现陶制文物》[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6~608页;黄春征:《南定省懿安县吴舍九层塔模型》[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00页;范如胡:《从南定省李朝典型佛塔(章山塔)的建筑材料来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材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陈登玉:《南定省两座陶制塔模型》[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93~595页;梅花、武欣:《南定省懿安县博物馆李朝石雕文物》[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92~693页。
    [5]邓公峨:《宁平省仙龙山陈朝石碑》[越文][A],《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0~202页;范如胡、邓公峨:《河南宁省花卢滩塔的陈塔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84~91页;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下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469~490页。
    [1]范如胡:《宁平省山顶塔发掘报告》[越文][R],198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10;范如胡:《宁平省山顶塔发掘简报》[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20~222页;范如胡、邓公峨:《河南宁省花卢滩塔的陈塔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84~91页。
    [2]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87-295;阮惟馨:《陈朝塔》[越文][J],《考古学》1979年第2期,51~60页;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笔者实地考察。
    [3]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91, fig7;阮文团、杜陈居:《永福省立石县金尊塔建筑遗迹试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10年期,121~138页;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永福省立石县金尊塔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3~325页;笔者实地考察。
    [4]阮俊黄:《发现富寿省瓮山李陈两朝时期佛教建筑遗迹》[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38~339页;笔者实地考察。
    [5]如胡、陈英勇:《安沛省陆安县黑衣地区历史考古遗迹群调查报告》[越文][R],2003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4年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5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6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7年第四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8年第五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陈春歌、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11年第六次发掘报告》[越文][R],2011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1]杜文宁:《安沛省托婆湖湖里的考古遗迹》[越文][J],《考古学》1971年第9~10期,169~177页;阮文光、黄金龙、范如胡:《安沛省黑衣遗址的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9~331页;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滨临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31~333页;阮文光:《安沛省滨临遗迹的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38~340页;安沛省人民委班:《黑衣历史考古学遗迹》[越文][M],安沛,安沛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8年;阮文光:《安沛省黑衣遗迹五次发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61~362页。
    [2]阮文光、裴明智:《安沛省陆安县新岭社黑衣寺1996年试掘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3~295页;阮文光、范如胡、阮庭现:《安沛省黑衣寺塔的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6年,418~423页;范如胡:《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来试复原安沛省黑衣大塔》[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23~426页;阮文光、黄进、范如胡:《安沛省黑衣寺第二次与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9~331页;安沛省人民委班:《黑衣历史考古学遗迹》[越文][M],安沛,安沛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8年;阮阮文光:《安沛省黑衣遗迹五次发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61~362页;阮文光:《探讨安沛省黑衣岗大型塔》[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444~446页。
    [3]范如胡、陈英勇:《安沛省陆安县黑衣寺:一个边远地区的典型陈朝建筑遗迹》[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安沛省人民委班:《黑衣历史考古学遗迹》[越文][M],安沛,安沛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8年;阮文光:《发现安沛省陆安县勇寺遗迹》[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57~459页;阮阮文光:《安沛省黑衣遗迹五次发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61~362页。
    [4]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91~104页;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79~94页;陈英勇:《宣光省保宁崇福寺试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程能忠:《宣光省安山县汝汉社考古学调查报告》[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关文勇、程能忠:《宣光省陈朝寺与黎朝井》[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05~507页;陈英勇:《宣光省蛮山古刹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杜停尊:《发现宣光省陈朝寺》[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91~393页;陈英勇等:《宣光省蛮山寺的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8~320页;陈英勇、杜庭尊:《陈朝瓦或者装饰匡边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2~383页;陈英勇、赖文进:《宣光省蛮山古刹2007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陈英勇:《宣光省蛮山古刹的两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2011年第1期,44~60页。
    [1]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古建筑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52~63页。
    [2]宋忠信:《清化省文禄社李朝遗迹》[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28~229页;阮悠之:《美术研究院古代美术部的封建社会时期考古新发现》[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92~93页;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115~128页;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113~140页;范文斗、范黄孟河、清河:《清化省崇严延圣寺新发现的李朝石雕菊纹佛座》[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58~660页。
    [3]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163~174页;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8~230页;黎氏莲等:《清化省河中县河玉社灵称寺200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黎氏莲等:《清化省仰山灵称寺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0~293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汉文][M],7b页记载:【壬辰八年(宋绍定五年——1232)......冬诸李因拜先,后于华林太堂,守度潜作深坑筑屋居上,候至酒醉发机并生埋之】。
    [5]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河内国家大学考古工作队:《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调查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08~411页;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林氏美容等:《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08~311页;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25~328页;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红河支流两岸李陈两朝时期的考古学遗迹》[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121~131页;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址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22~58页。
    [1]裴有进等:《发现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历史考古遗迹群》[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21~325页;汉文恳、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红河支流两岸李陈两朝时期的考古学遗迹》[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121~131页;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16~318页;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址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88~120页;黄文叶:《头尾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9年;林氏美容等:《河内市东英县头尾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0~319页。
    [2]裴有进等:《发现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历史考古遗迹群》[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21~325页;林氏美容等:《河内市龙酒津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18~321页;裴有进:《河内市龙酒津遗址第一次发掘——资料与思考》[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55~83页;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红河支流两岸李陈两朝时期的考古学遗迹》[越文][C],《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121~131页。
    [3]裴明智:《河内市金兰遗迹新发现与陈朝八场陶瓷作坊的新评论》[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63~565页;Nishimura Masanari等:《河内市金兰遗迹抢救发掘简报》[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93~403页;阮清河、阮氏水:《河内市金兰遗址2001年发掘的砖瓦》[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56~459页;吴世峰等:《河内市嘉林县金兰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29~331页;NishimuraMasanari、Nishino Noriko:《河内市金兰社含龙遗迹第二次抢救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陈英勇等:《海阳省烘村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21~324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6b页;[阮]翻辉注:《历朝宪章类志》第一集[越文][M],河内,教育出版社,2007年,161。
    [2]郑高想:《越南北部沿海地区9~17世纪港市的考古学研究》[越文][R],2002年,越南社会科学院研究项目,考古研究院资料室;赖文进:《广宁省锦普县丐廊海滩的新发现》[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13~214页;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7~118页;汉文恳:《广宁省龟子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3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范如胡、尹光、翻翠云:《广宁省云屯县丐廊海滩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6~358页。
    [3]陈重河:《探讨广宁省安兴县当鹤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75~376页。
    [4]汉文恳:《海防市起义社安谕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汉文恳:《海防市安谕遗址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6~378页。
    [5] Bernanose L:《L'art décoratif au Tonkin》[法文][M], Paris,1912; Hallade M:《Art de l'Asie ancienne》[法文][M], vol I, II, III,Paris,1954; Louis Bezacier:《Essais sur l'art Annamite》[法文][M], Hanoi,1944;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85-348; LouisBezacier:《L'art Vietnamien》[法文][M], Paris,1955.
    [6]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85-348.
    [1]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宋忠信:《封建社会时期的铺地砖及其装饰纹饰》[越文][J],《考古学》1982年第2期,35~53页;邓公峨:《「永宁场」文字砖与「永宁场」地名》[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65~166页;宋忠信:《越南公元1~10世纪的建筑材料》[越文][J],《考古学》1987年第4期,45~60页;吴氏心:《北宁省新发现的典型陶砖》[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99~100页;阮孟强:《陈朝的屋顶》[越文][J],《考古学》1996年第1期,31~41页;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阮国会、阮春五:《印刻铭文的陈朝陶砖》[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50~351页。
    [3]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
    [4]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5]阮孟强:《陈朝的屋顶》[越文][J],《考古学》1996年第1期,31~41页。
    [6]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宋忠信等:《通过端门、北门与后楼的发掘资料探讨河内市升龙都城的建筑材料系统》[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4期,27~52页;《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其中析出文献有:范如胡:《越南历代建筑遗迹的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对比研究》;何文瑾:《探讨河内市巴亭郡后楼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何文瑾:《探讨河内市端门与北门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范如胡:《探讨河内市巴亭郡黎鸿风路11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陈英勇:《探讨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阮氏淡:《河内市升龙皇城西区的一些遗迹建筑材料》;阮停战:《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河内市升龙皇城地区的李陈两朝建筑材料》;吴氏兰:《河内市升龙皇城D区D4、D5、D6号的文字条砖》[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0~592页;吴氏兰:《升龙皇城D区D4~D6探方瓦的装饰》[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吴氏兰、宋忠信:《通过D区D4、D5、D6号的资料初步研究河内市升龙皇城瓦上的装饰》[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6期,88~108页;杜文宁:《河内市升龙宫殿、城壕的砖瓦》[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117~124页;吴氏兰:《探讨一种菩提叶形建筑装饰材料》[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5~386页;吴氏兰:《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瓦上装饰问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47~549页;阮红坚、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砖的类型》[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49~351页;陈英勇:《探讨河内市南郊坛的一种菩提叶形》[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52~553页。
    [1]范如胡:《清化省离宫遗迹建筑材料——来源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越文][C],《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红坚、阮登强、杜光重:《清化省南郊坛建筑材料》[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上的铭文》[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79~685页;邓鸿山:《初步探讨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越文][A],《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的一个历史研究阶段:2001~2006年》[C],河内,世界出版社,2006年,139~158页;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邓鸿山:《清化省离宫和南郊坛的龙纹建筑材料:贴砖还是望板瓦?》[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5~397页;吴氏兰等:《评论清化省南郊坛的莲瓣形头望板瓦》[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50~552页;陈英勇:《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的一种带菩提叶形脊瓦》[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0~491页;黎氏秋妆、阮文龙、邓鸿山:《在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3~496页;邓鸿山:《越南北部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11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63~86页。
    [2]《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其中析出文献有:范如胡:《太平省三堂:一个典型陈朝建筑材料遗迹》;范如胡:《兴安省量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范如胡:《从南定省李朝典型佛塔(章山塔)的建筑材料来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材料》;范如胡、陈英勇:《安沛省陆安县黑衣寺:一个边远地区的典型陈朝建筑遗迹》;吴世峰、阮文团、黎文战:《河南省龙队山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杜氏水:《发现北宁省越雄社陶制龙头》,《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8~609页;阮文答:《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10~611页;黄文刚:《探讨南定省美禄县宝禄祠的一块特殊砖》[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60~462页;吴世柏:《2003年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迹第二次发掘的器物》[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阮尹明:《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兴隆十二年」铭文砖》[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34页;郑莫:《南定省同梅亭陈朝陶制龙头》[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95~596页;范越强、阮光海、阮文书:《南定省普明寺塔陈朝陶制文物》[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9~602页;阮忠俸:《河内市豆寺出土建筑材料》[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27~529页;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陈英勇、杜庭尊:《陈朝瓦或者装饰匡边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2~383页;吴氏兰:《探讨一种菩提叶形建筑装饰材料》[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5~386页;黄文刚:《南定省宝禄遗迹的建筑材料》[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04~506页;阮文英、黎廷玉:《广宁省东潮县安生社太庙遗迹建筑材料》[越文][C],《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26~49页;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吴氏兰:《升龙皇城D区D4~D6探方瓦的装饰》[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吴氏兰、宋忠信:《通过D区D4、D5、D6号的资料初步研究河内市升龙皇城瓦上的装饰》[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6期,88~108页。
    [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
    [1]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上的铭文》[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79~685页;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63~86页。
    [1]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10。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万丰成善宝塔砖的资料,编号BtND1236-SS433;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除了有印刻年号文字条砖,本文的“式”不具有早晚演变的意义。
    [5]海防市博物馆藏,编号BtHP345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3页,彩图376。
    [1]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2]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40.2。
    [3]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做的资料。
    [4]胡志明市越南历史博物馆藏,编号BTLS9883,拓本引自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5]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15、34页及彩图34ab、拓本19ab。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禄旺遗址砖的资料,编号BtND3041-SS1480。
    [8]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砖的资料。
    [9]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6.1。
    [10]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89。
    [1]黎氏莲等:《清化省河中县河玉社灵称寺200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69。
    [2]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1822-S79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线图17.2。
    [3]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线图38.1~3。
    [4]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92、93、95;吴世柏:《2003年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迹第二次发掘的器物》[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拓本1、彩图1~2。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普明寺砖的资料,编号BtND3754-SS2029。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7]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8]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TB1232G。
    [10]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彩色4.1。
    [11]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1316-SS485。
    [1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彩图42.2。
    [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线图17.1。
    [2]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线图19.1。
    [4]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2~6,彩图13、16、17。
    [2]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6.2。
    [5]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6]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3-988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线图20.2。
    [7]黎氏莲等:《清化省河中县河玉社灵称寺200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49。
    [8]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1416-SS522。
    [9]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彩图4.4。
    [1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线图20.3。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2页,彩图39。
    [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3638;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5页,彩图382;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3, fig17.1。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宝禄祠砖的资料,编号BtND1427-SS530。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2]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7页,彩图597;拓本引自河内市升龙皇城陈列馆资料室。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1页,彩图38。
    [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41。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7页,彩图596。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3, fig17.4。
    [2]笔者在清化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崇严延圣砖的资料,编号BtTH5923-S1984。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TB12;吴世峰等:《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遗迹群调查与发掘报告》
    [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1]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第四祠砖的资料,编号BtND1413-SS520;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5页,彩图384。
    [3]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第四祠砖的资料,编号BtND1423-SS526。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第四遗址砖的资料,编号BtND3124-SS1550。
    [5]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拓本1。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标本2002.BD.D7ST.L6.VL155;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馆藏升龙城砖的资料,编号NH2326-dn138。
    [7]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
    [8]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第四遗址砖的资料,编号BtND1514-SS403。
    [9]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陈朝庙砖的资料,编号BtND1733-SS663。
    [10]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0页,线图25。
    [1]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49页彩图;拓本引自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2]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2页,彩图76。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458-SS319。
    [6]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1334-SS494。
    [7]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5, pi32.1。
    [8]北宁省博物馆藏。
    [1]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普明寺砖的资料,编号BtND1133-SS418。
    [2]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89页,线图6.1;195页,线图12.3。
    [3]拓本引自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4]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
    [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5页,彩图593;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3, fig17.3。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1]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3~115页。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TB1233G。
    [3]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29页,线图24。
    [4]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宝禄祠砖的资料,编号BtND1426-SS529。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28页,线图23。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5页,彩图592;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5, fig19.1。
    [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27页,线图22。
    [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26页,线图21。
    [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5, fig19.3。
    [5]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砖的资料;安沛省人民委班:《黑衣历史考古学遗迹》[越文][M],安沛,安沛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8年,彩图42。
    [6]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5页,彩图591;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5, fig17.6。
    [1]陈庆章:《越南陶瓷》[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0年,彩图426。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520-S13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2页,线图27。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4页,彩图381。
    [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3页,线图28。
    [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18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5页,彩图383。
    [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182。
    [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3页,彩图377;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4页,彩图41。
    [1]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1424-SS527;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
    [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3页,彩图378。
    [2]陈陈英勇、杜庭尊:《陈朝瓦或者装饰匡边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2~383页;陈英勇:《宣光省蛮山古刹的两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2011年第1期,44~60页。
    [3]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做的资料。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0页。
    [5]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23-S79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4页,线图29.1。
    [1]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ND3647-SS1987。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0页,彩图36。
    [3]海防市博物馆藏,编号BtHP345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3页,彩图376。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9页,彩图35。
    [5]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做的资料。
    [1]标本1998.HL.H2.L11:85;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拓本3.1。
    [2]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拓本1.1。
    [3]胡志明市越南历史博物馆藏,编号BtLS9883;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越南陶瓷》[越文][M],胡志明市,青年出版社,2003年,图12;拓本引自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4]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万丰成善宝塔砖的资料,编号BtND1236-SS433;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6]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15、34页及彩图34b、拓本19a。
    [7]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8]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15、34页及彩图34a、拓本19b。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4页,彩图42。
    [1]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拓本1~3。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0页,彩图37。
    [3][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4a页;[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5a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6b页。
    [6][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4册,598页。
    [7]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92、93、95;吴世柏:《2003年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迹第二次发掘的器物》[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拓本1、彩图1~2;阮尹明:《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兴隆十二年」铭文砖》[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34页。
    [1]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普明寺砖的资料,编号BtND3754-SS2029。
    [2]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38、143页的彩图。
    [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28a页;[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32ab、36b、37a、41b页。
    [6]杜文宁:《河内市升龙宫殿、城壕的砖瓦》[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120页。
    [7]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进社胡家城址南门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6;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拓本19.3。
    [8]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9]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拓本19.4。
    [10]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拓本19.5。
    [11]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拓本19.6。
    [1][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47a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3a、3b、9b页;卷八,30b、31a页;[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47a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6a、6b、7ab页;卷三,11a页;[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4b、17a、41b页。
    [4]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97页。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1页,彩图75。
    [6]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砖的资料,编号BtTB1232G。
    [7]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永禄县在陈朝之前是永宁县。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引自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10]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第四遗址砖的资料,编号BtND1514-SS403。
    [1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页。
    [1]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
    [2]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砖的资料。
    [3]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1页,彩图85。
    [5]杜文宁:《河内市升龙宫殿、城壕的砖瓦》[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121页。
    [6]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刘家塔砖的资料。
    [1]周光著:《清化省胡家城址》[越文][J],《考古学》1976年第20期,65~70页。
    [2]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上的铭文》[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79~685页;黎氏秋妆、阮文龙、邓鸿山:《在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3~496页;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63~86页。
    [1][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
    [2]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
    [3]清化省历史编辑与研究班:《清化省乡村地名》第一集[越文][M],清化,清化出版社,2000年。
    [4]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永禄县在陈朝之前是永宁县。
    [5]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安定县从陈朝末年开始出现。
    [6]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3页:陈朝梁江县在梁江(珠江)两岸,相当今清化省绍化县。
    [7]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陈朝前古雷县是雷阳县,相当今清化省寿春县,可能包括常春县的部分。
    [1]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古雷县在陈朝已有。
    [2]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2页:东山县在陈朝已有。
    [3][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545页:那山属于古定村(之前叫古宁,俗名个那)。
    [4]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4页:陈朝宋江县在宋江两岸,相当今清化省峨山县北部及河中县东北部地区。
    [5]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153页:陈朝细江县在湃江两岸,相当今清化省石城县西部地区。
    [6][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523页。
    [7][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524页。
    [8][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539页。
    [9][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515页。
    [10]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97页。
    [1][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4册,594页。
    [3][黎]阮廌: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州是相当县级的行政单位。
    [4]陈朝时期有“场”的行政单位相当“州”,参考阮停战:《河江省平林寺陈英宗年间铜钟铭文》[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32~45页;阮停战、吴世龙:《河江省新发现的陈裕宗年间石碑》[越文][J],《考古学》1979年第3期,64~74页;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下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491~506页。
    [5]根据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上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129~142页,在海阳省1320年铸的《洪路麻浪桥绮兰社崇光寺钟铭并序》,“桥”是地名的一种行政单位,是“路”和“社”的中间,可能“桥”相当“县”的行政单位。
    [7][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坊是陈朝比较普遍的行政单位属于县,比如永宁县有一坊。但是根据砖上的「多忙泥社杲坊」及「忙泥社改坊」铭文可知坊的单位还比社小,可能是属于社。这个问题还要等待后来发现的资料及研究。
    [9][黎]阮廌: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庄是陈朝比较普遍的行政单位属于县,比如东山县有一庒。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0a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1ab页;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46~60页;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0b页记载:【戊寅十一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春三月十五日......登新都御殿庆成,赐五品以上宴,许士女观游于城之南门日以继夜】。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6a页记载:【乙卯建新二年(明太祖建文元年)......令陈宁督清化府人树剌竹于城西边,南自顿山、北自安孙直至泡潭口,西自域山可朗市至磊江圜绕为罗成,人民盗笋者处死】。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1b页记载:【壬午(汉苍绍成二年、明建文四年)......八月汉苍筑郊坛于顿山,行郊祀礼】。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43b页记载:【癸未(汉苍开大元年、明太宗永乐元年)......京城创东太庙以奉本宗,西太庙以奉外家陈明宗、艺宗】。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汉文][M],31ab页;参考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46~60页;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0b~11a页记载:【甲戌十五年(宋绍兴二十四年)......九月帝御大罗城南门观筑圜丘坛】;而在《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下[汉文][M],7b页,还再早两年的事件及详细地记载它的作用:【壬申大定十三年......九月筑圜丘坛于城南门以为郊天之处】。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2b~3a页记载:【丁酉四年(宋嘉祐二年)春正月筑大胜资天宝塔高数十丈,其制为十二层(即报天塔也)】;[陈]《越史略》卷中[汉文][M],15b页记载:【丁酉龙瑞太平四年春三月起大胜资天宝塔于崇庆报天寺高数十丈,制为三十层】。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32a页记载:【乙未会祥大庆六年......三月起类乡崇福寺成】。
    [5][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8b页记载:【丙午彰圣嘉庆八年......甲申王使郎将郭满筑塔于仙游山】。
    [6][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6a页记载:【戊戌龙瑞太平五年......秋九月王幸波路海口因幸涂巧筑塔处】。
    [7][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30a页记载:【戊子龙符元年春正月筑章山塔】;
    [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7b页记载:【丁酉八年(宋政和七年)......三月丙辰帝幸章山庆成万丰成善宝塔】。
    [8]根据寺内保存的1121年立的《大越国李家第四帝崇善延灵塔碑》。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34b页。
    [2][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5b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32b页。
    [4]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
    [5]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页。
    [1]宋忠信、陈英勇:《宁平省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199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99;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宁平省花闾县长安社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调查、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2010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223~231彩图;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8页,22彩图。
    [2]裴明智、张有义、阮文英:《法国Guimet博物馆的「天长」青釉碗》[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439~440页。
    [3]杜文宁:《河内市升龙宫殿、城壕的砖瓦》[越文][C],《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120页;阮停战:《「秋物县」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1~392页;曾伯横、邓庭体、阮辉刚:《海阳省嘉禄县光明寺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76~477页;阮文光:《探讨海阳省光明寺的安沛省秋物县陈朝砖》[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42~643页。
    [4]阮文团:《清化省蓝京遗迹建筑材料》[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6期,80~112页。
    [5]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48、144、148、151、152、157页;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63页。
    [6]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55、62页;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77、178页。
    [1]赖文进:《河内市古螺城上祠的史前、史署时期》[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4期,21~23页。
    [2]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1a页。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6a页。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线图115。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瓦的资料,编号BtTB1250G
    [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3页,线图38.4。
    [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线图45。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3页,线图38.3。
    [6]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7.1。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线图29。
    [7]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3页,线图38.1。
    [8]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3页,线图38.2。
    [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0页,线图35.2。
    [2]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14。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汉文恳、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7]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高台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ND1759-SS680。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0页,线图35.4。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汉文恳、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线图122。
    [10]吴世峰等:《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遗迹群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21d。
    [1]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7d。
    [2]黎氏莲等:《清化省河中县河玉社灵称寺200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47。
    [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高台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ND2141-SS895。
    [5]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6]河内市嘉林县八场村八场亭,笔者的实地资料。
    [7]图一三九,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8页,彩图391;图一三九,3~6: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显庆院宅模型的资料,编号BtND1392-SS502。
    [8]广宁省云安寺1309年间惠光塔的庭院墙顶,笔者的实地资料。
    [9]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20.1。
    [10]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20.2。
    [11]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6-S88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0页,线图35.3。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TB1253G。
    [2]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21.2。
    [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高台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ND1739-SS665。
    [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TB1253G。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7]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1。
    [8]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线图42。
    [9]笔者在览山寺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10]笔者在清化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南郊坛瓦的资料。
    [1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0页,线图35.6。
    [1]陈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52~63页,彩图11。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TBG17。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高台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ND3066-SS1505。
    [5]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
    [6]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073-S57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0页,线图35.5。
    [7]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
    [8]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禄旺遗址瓦的资料。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TB1251G。
    [1]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21-S88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1页,线图36.4。
    [2]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777-S1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1页,线图36.2。
    [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4]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7c。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天长行宫瓦的资料,编号BtND1800-SS724。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7]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8]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9]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天长行宫瓦的资料,编号BtND241-SS215。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239页,彩图141。
    [2]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昆山瓦的资料,编号NH779-dn65-1。
    [3]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5]汉文恳、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6]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5;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46~60页;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范如胡:《清化省离宫的第三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1984年第
    3期,60~64页;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四、五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8;杜光重、阮红坚、阮登强:《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阮红坚:《清化省胡朝南郊坛的遗迹》[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1期,44~53页。
    [7]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邓鸿山:《清化省离宫和南郊坛的龙纹建筑材料:贴砖还是望板瓦?》[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5~397页。
    [1]笔者实地拍摄。
    [2]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
    [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4页,线图29.2;235页,线图30.1~3。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5页,线图30.4~5。
    [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6页,线图31.1~2。
    [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6页,线图31.3~4。
    [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7页,线图32.5~6。
    [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45页,彩图162。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6页,线图31.5~6。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7页,线图32.4。
    [7]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081-1118;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8页,线图33.2。
    [1]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4-S88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8页,线图33.1。
    [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7页,线图32.1~3。
    [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45页,彩图163;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9页,线图34.1~3。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9页,线图34.5。
    [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39页,线图34.4。
    [2]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18d。
    [3]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勇寺瓦的资料,编号BtYB-dn57。
    [5]陈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52~63页,彩图13。
    [6]陈英勇、梅垂玲、张怀男:《清化省胡家城址内城与罗城2011年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39~49页,彩图4。
    [7]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8G。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瓦的资料。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瓦的资料,编号BtTB50TT。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龙兴行宫瓦的资料,编号BtTB50TT。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1页,彩图6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512-SS538。
    [5]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藏,编号NH2336-dn14823;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6]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7]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9-S1119;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4页,线图39.1。
    [1]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7-S88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4页,线图39.6。
    [2]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24。
    [3]陈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61页,彩图19~20。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高台遗址瓦的资料,编号BtND2143-SS897。
    [1][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十三[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第二集,48~69页。
    [2][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8a页。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1a页。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26a页。
    [1]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67页,彩图118;168~169页,彩图119。
    [1]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
    58;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线图15.1。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6页,彩图58;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16。
    [3]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9页,彩图62。
    [4]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17。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阮孟强:《太平省三堂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3.1。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阮孟强:《太平省三堂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15.2。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阮孟强:《太平省三堂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3.5~6。
    [4]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27。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2186-SS903。
    [6]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40G。
    [7]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7页,彩图59;东潮县人民委班、都城研究中心:《广宁省东潮县陈朝文化遗产》[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6页彩图。
    [8]1、2: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8页,彩图49;3: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46G与BtTB1243G。
    [10]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64页,彩图410。
    [1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0页,彩图398。
    [1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410-SS519。
    [1]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422-SS525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96-SS769;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0页,彩图397。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69G。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422-SS52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9页,彩图396。
    [5]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7年第四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18。
    [6]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7]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8]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9]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进社胡家城址南门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6。
    [2]陈庆章:《越南陶瓷》[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0年,彩图449。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0页,彩图63。
    [4]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63页,彩图609。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6页,彩图91。
    [8]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971G。
    [9]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936-SS835。
    [10]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1332-SS493。
    [2]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38。
    [5]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勇寺的资料。
    [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61页,彩图179。
    [7]宁平省博物馆展示,编号BtNB2726;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0页,彩图399。
    [8]北宁省博物馆藏,编号BtBN136。
    [9]3:海防市祥龙塔,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4:升龙城陈富路62~64号遗址2008.TP.H7.L9.VL389;5:海防市祥龙塔,海防市博物馆藏。
    [10]1~5: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6:不详,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
    [1]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线图52。
    [2]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考古研究院、北宁省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北宁省名胜古迹管理班:《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塔台基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6]笔者在敬天殿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7]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30页彩图。
    [8]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9]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30-dn142。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4页,彩图78。
    [1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9G。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8G。
    [2]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8G;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1页,彩图400。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8G。
    [4]2~3: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4年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11、14;4~5: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6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6]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7]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77-SS1516。
    [8]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7:广宁省泰陵遗址2007年出土。
    [9]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57页,彩图175。
    [10]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78页,拓本24.1~2;366页,彩图84.4。
    [11]5: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796-S475;6:2004.NG-TH.H1.L2。
    [1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60页,彩图78.7。
    [1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19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48页,彩图39。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世界文化遗产河内升龙皇城中心区》[越、英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12年,106页彩图。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1页,彩图64。
    [3]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33页彩图。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0G;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3页,彩图408。
    [1]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0。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512-SS538。
    [3]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5921-S198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79页,拓本25.3。
    [4]阮春伍:《普明寺塔》[越文][M],南定,南定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2年。
    [5]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083-S107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7页,线图42.5。
    [6]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517-S120;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4页,彩图410。
    [7]永福省指寺13~14世纪琉璃釉塔模型;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09页,彩图57.2。
    [8]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50~451页,彩图585~586。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737。
    [2]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3]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26页拓本。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3页,彩图66。
    [6]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21-dn133。
    [8]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1。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考古研究院、北宁省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北宁省名胜古迹管理班:《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塔台基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6]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3页,彩图641。
    [7]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8]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619-SS1969。
    [9]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26页拓本。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3页,彩图66。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3页,彩图77。
    [2]笔者在泰陵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3]笔者在琼林寺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48-SS1487。
    [6]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48-SS1487。
    [7]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9]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54-SS1493。
    [10]笔者在泰陵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1]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19-dn131。
    [12]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2页,彩图
    623。
    [13]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47-SS1489。
    [1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15]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518-S128、BtTH1080-S58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5页,线图40.1~2;347页,彩图65;348页,彩图66.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3页,彩图407。
    [1]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02-S689;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5页,线图40.3;348页,彩图66.1。
    [2]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6页,线图41.2;349页,彩图67.2。
    [3]笔者在泰陵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4]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16-dn128。
    [5]广宁省云安寺祖塔园发掘领队供给的资料。
    [6]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6页,线图41.2;349页,彩图67.2。
    [9]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237-SS211。
    [10]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tk300。
    [1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
    [13]笔者在琼泰陵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笔者在清化省博物馆整理馆藏葆清行宫的资料,编号BtTH1807-S784。
    [2]笔者实地考察的资料。
    [3]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6页,线图41.3;349页,彩图67.3。
    [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5]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7,线图42.1;350页,彩图68.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2页,彩图405。
    [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50页彩图。
    [7]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BtND240-SS214。
    [1]河内市博物馆藏,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2页,彩图404。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4]河南省崇善延灵宝塔藏。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BtND2075-SS869。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5页,彩图79。
    [1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3页,彩图625。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1G。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23-dn135。
    [8]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9]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0]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2]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1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
    [4]笔者在南定省天长行宫重华宫陈列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
    [6]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7]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8]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9]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0]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1]海阳省博物馆藏,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4页,彩图409。
    [2]北宁省博物馆藏。
    [3]宋忠信、范如胡:《清化省离宫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86年第4期,44页,线图4。
    [4]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125,线图16.1,拓本3.1;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0页,彩图637。
    [5]笔者在福寿省博物馆整理馆藏有都寺的资料。
    [6]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77页,图90c。
    [7]宋忠信:《河静省1990年历史考古学遗迹调查、试掘与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30。
    [8]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89~90页,彩图66.3~6;东潮县人民委班、都城研究中心:《广宁省东潮县陈朝文化遗产》[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4页彩图。
    [9]陈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59页,彩图9。
    [1]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91, fig7;吴氏兰:《探讨佛塔纹饰菩提叶形构件》[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18~520页。
    [2]永福省指寺13~14世纪琉璃釉塔模型;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09页,彩图57.2。
    [3]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55-SS1494。
    [5]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45.3。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35页彩图。
    [8]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9]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勇寺的资料。
    [10]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勇寺的资料。
    [11]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2。
    [12]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3页,彩图626。
    [13]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14]海防市祥龙遗迹发掘领队好意借给的资料。
    [1]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54页,彩图62。
    [2]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1页,彩图401。
    [3]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升龙城的资料,编号NH1168-dn103。
    [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48,线图43;276页,拓本22.5;354页,彩图72。
    [5]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线图39~40。
    [1]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59页,彩图177。
    [2]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线图46。
    [3]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线图48。
    [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
    [5]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273-SS453。
    [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线图47。
    [7]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5页彩图。
    [8]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37。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3页,彩图55;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30页彩图。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515-SS641。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8页,彩图82。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50TT。
    [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4G。
    [6]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3。
    [7]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
    [8]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50TT。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
    [10]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50TT。
    [1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238G1-85。
    [13]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2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33a。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7页,彩图81。
    [4]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57-SS1496。
    [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710G。
    [6]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3058-SS1497。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58页,彩图176。
    [9]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76,拓本22.4。
    [10]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23页,图2。
    [11]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越南陶瓷》[越文][M],胡志明市,青年出版社,2003年,彩图61。
    [1]笔者在琼林寺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9页,彩图83。
    [3]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187~188。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5页,彩图57。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4。
    [6]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214-Gm197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35。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7页,彩图632。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5G;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2页,彩图403。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0页,彩图84。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2G。
    [10]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268-SS242。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187-Gm1946。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8页,彩图634。
    [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213-Gm197;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6页,彩图630。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4页,彩图56;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6页,彩图645;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2页彩图。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8页,彩图633。
    [9]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1190-Gm1949;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7页,彩图631。
    [10]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710G;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41页,彩图402。
    [1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
    [1]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北江省博物馆资料室。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7页,彩图648;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9]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2。
    [10]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资料。
    [11]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天长行宫的资料,编号BtND1927-SS654。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3]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33页彩图。
    [4]笔者在览山寺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5,线图36.2。
    [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9页,线图44.5;253页,彩图71.4~6。
    [5]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5,线图37.1;拓本23。
    [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7]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9页,线图44.6;353页,彩图71.1。
    [8]东潮县人民委班、都城研究中心:《广宁省东潮县陈朝文化遗产》[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4页彩图。
    [9]笔者在览山寺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61-dn155。
    [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4]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61-dn155。
    [5]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61-dn155。
    [6]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61-dn155。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70页,彩图619。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04页彩图。
    [4]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藏,编号NH733-dn45。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30.2。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50页,线图45.1;277页,拓本23.2;357页,彩图75.1。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28。
    [2]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3]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54页,彩图172。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彩图30.6。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2]河内私人收藏;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8页,彩图392.2。
    [3]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5]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29页,彩图5。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3页,彩图77。
    [1]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2]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50。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陈庆章:《越南陶瓷》[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0年,96页,彩图423。
    [6]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49.2。
    [7]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2页,彩图65。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3页,彩图66。
    [10]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67页,彩图614。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34页,彩图78。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升龙城资料,编号NH2314-dn124。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8]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8.5。
    [9]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2.1。
    [10]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3.2。
    [1]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1.2。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福寿省博物馆整理馆藏有都寺的资料。
    [4]海防市博物馆藏祥龙寺的资料。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6]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升龙城的资料,编号NH1166-dn101。
    [7]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花闾故都的资料,编号NH2324-dn136。
    [8]河南省博物馆藏崇善延灵宝塔的资料。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0]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55。
    [11]河南省博物馆藏崇善延灵宝塔的资料。
    [12]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彩图69。
    [1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2]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3]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6]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1.1。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19页彩图。
    [8]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的瓦当,编号BtND2077-SS871;河南省博物馆藏崇善延灵宝塔的资料。
    [9]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线图140。
    [10]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11]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5.2。
    [12]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3.2。
    [1]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彩图36。
    [2]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升龙城资料,编号NH2315-dn127。
    [3]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54。
    [6]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5.1。
    [7]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148.2。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线图12.2。
    [10]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线图23。
    [11]宋忠信等:《河内市端门、北门遗迹199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50,线图18,彩图80.1。
    [1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馆藏万丰成善宝塔的资料,编号BtND493-SS338与BtND3011-SS1450。
    [1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3]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455-dn38-2。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彩图48。
    [6]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20-dn132。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1。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29页,彩图4;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2。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29页,彩图3。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2322-dn134。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3。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的瓦当,编号BtND2081-SS875。
    [4]笔者在陈富路62~64号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8页,彩图392。
    [6]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的瓦当,编号BtND1249-SS437。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7。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5。
    [9]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4页,彩图6。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5]笔者在敬天殿遗迹的发掘领队同意下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
    [6]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2]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77页,拓本23.4;357页,彩图75.3。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29页,彩图1。
    [5]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29页,彩图2。
    [6]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17270-Gm6825。
    [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9]阮文英、黎廷玉:《广宁省东潮县安生社太庙遗迹建筑材料》[越文][C],《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26~49页。
    [10]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1]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50页,线图45.4;277页,拓本23.3;358页,彩图76.2。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的天长行宫鬼瓦的资料,编号BtND1272-SS452;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58页,彩图114。
    [3]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50页,线图45.2;277页,拓本23.5;358页,彩图76.1。
    [4]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33.1。
    [5]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33.2;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60页,彩图178.4。
    [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60页,彩图178.3。
    [1]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4年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拓本10。
    [2]韩钊、张永红:《试析唐代脊头瓦——兼及与日本鬼瓦的比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71~74页;国立庆州博物馆:《新罗瓦砖》[韩文][M],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出版,2000年;张起仁:《韩国建筑大系VI:盖瓦》[韩文][M],韩国,普成阁,1993年;胡紫南:《日本的瓦当纹样及其成因》[汉文][J],《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143~145页;王飞峰:《汉唐时期东亚文化的交流》[汉文][J],《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2008,第214~234页。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3页,彩图88。
    [4]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51页,线图46.2;279页,拓本25.5;362页,彩图80.1;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线图3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62页,彩图180.1。
    [5]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6]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63页,彩图81.2。
    [1]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61G。
    [2]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尚沔寺瓦的资料。
    [3]清化省博物馆藏,编号BtTH1810-S787;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51页,线图46.1;361页,彩图79。
    [4]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6G。
    [5]笔者在太平省博物馆整理馆藏龙兴行宫的资料,编号BtTB1257G。
    [6]阮克明:《海阳省昆山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6期,63页,彩图11。
    [7]东潮县人民委班、都城研究中心:《广宁省东潮县陈朝文化遗产》[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5页彩图。
    [8]笔者在安沛省博物馆整理馆藏尚沔寺的资料。
    [9]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彩图80.8。
    [1]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的资料,编号NH199-dn21。
    [2]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5页,彩图90。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44页,彩图89。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4页,彩图67。
    [1]阮文英、裴秋芳:《升龙皇城建筑材料的5年研究》[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73~79页。
    [1]赖文进:《河内市古螺城上祠的史前、史署时期》[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4期,21~23页。
    [2]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
    [3]翻进波:《公元1~10世纪越南砖室墓》[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92~106页。
    [4]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3~80页,彩图1~12。
    [5]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8~91页,彩图22~25。
    [6]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65页,图27;73页,图36;77页,图40;78页,图41~42;91页,图50。
    [1]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装的探讨》,《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84~206页,图一〇。
    [2]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出的地上公室》,《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245~263页,图一二。
    [3]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0页,彩图24。
    [4][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二[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第一集,39页。
    [5]冯双元:《鸱尾起源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62页。
    [6]许慧、刘汉洲:《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汉文][J],《华中建筑》第26卷,2008年,188~191页。
    [7][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十三[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第二集,55~56页。
    [8]刘原平、康健:《古建屋脊浅谈》[汉文][J],《山西建筑》2008年第8期,13~14页。
    [9]国立庆州博物馆:《新罗瓦砖》[韩文][M],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出版,2000年,403~407页,图1325~1330;张起仁:《韩国建筑大系VI:盖瓦》[韩文][M],韩国,普成阁,1993年,57页,图2-17.1。
    [10]村田治郎《中国鸱尾史略》[汉文][J],《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第1期,57页。
    [1]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313, fig17.2。
    [2]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7页,彩图8~9。
    [3]宁平省花闾故都出土的莲纹方砖,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22287、LSb22288;宋忠信、陈英勇:《宁平省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199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99;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35页,图72。
    [4]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98页,彩图195。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85。
    [6]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89页,线图6.1;195页,线图12.3。
    [7]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208页,彩图205。
    [8]程永建:《洛阳出土瓦当》[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图256、296、297、287、284、281、299、291、302、401、402、403。
    [9]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67~168页,彩图164~165,199页,彩图196。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78。
    [2][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三[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第四集,122页,图二。
    [3]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572页,图二。
    [4]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95页,线图12.3。
    [5]清化省博物馆藏13~14世纪铜鼓,编号BtTH2712-KL555;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铜鼓》[汉、越、英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178页拓本。
    [6]河内市八场釉塔模型;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300页,彩图400。
    [7]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1988年,39页,图一。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3页,图100。
    [9]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213页,彩图208。
    [1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16页,图七四。
    [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74~175。
    [12]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431页,图一、二。
    [13]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435页,图一四八,2;352页,图一五二,1。
    [14]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568页。
    [15]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388页。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97。
    [17]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4页,彩图56;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6页,彩图645;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122页彩图。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39页,图二二。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彩版二。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39页,图二二。
    [4]清化省博物馆藏13~14世纪铜鼓,编号BTTH6021-KL1027;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铜鼓》[汉、越、英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204页拓本。
    [5]杨静荣、刘志雄:《龙之源》[汉文][M],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
    [6]王维堤:《龙凤文化》[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北宁省仪卫村东汉砖室墓出土过龙纹铜镜、铜璧及玉玦,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
    [8]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3~14页,拓本1。
    [9]泰驿安:《龙凤纹饰全集》[越文][M],江玲译,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196页,线图414;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86页,图二,87页,图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14、18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凤翔隋唐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229页,图一五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挥墓发掘报告》[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40页,图23。
    [1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40页,图二三,1。
    [11]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汉文][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38页。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54~256页。
    [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11页,图107。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56页。
    [4]广州博物馆展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仓边路发现宋代城墙遗址》[汉文][J],《广州文物考古集》1998年6月,300~303页: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所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越华路与仓边路交汇处的银山大厦在南段墙址发现。
    [5]陈鸿钧《广州宋代修城铭文砖数种考》[汉文][J],《岭南文史》2012年第3期,23页,图一。
    [6]广州博物馆展示。
    [7]广州博物馆展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仓边路发现宋代城墙遗址》[汉文][J],《广州文物考古集》1998年6月,300~303页: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所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越华路与仓边路交汇处的银山大厦在北段墙址发现。
    [8]陈鸿钧《广州宋代修城铭文砖数种考》[汉文][J],《岭南文史》2012年第3期,23~28页,图四、五。
    [9]陈鸿钧《广州宋代修城铭文砖数种考》[汉文][J],《岭南文史》2012年第3期,23~28页,图六、七、八、九。
    [10]宋忠信、陈英勇:《宁平省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199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99;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宁平省花闾县长安社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调查、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2010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223~231彩图;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8页,22彩图。
    [11]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4页,彩图2。
    [1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至卷八[汉文][M];[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下[汉文][M]。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8b页。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5a页记载:【秋八月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皇太子临学焉】。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12b页。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至卷八[汉文][M];[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下[汉文][M]。
    [5]黎庭奉:《占婆瓦当》[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1期,102页。
    [6]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宁平省花闾县长安社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调查、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2010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7]广南省佛誓都城(别称茶峤城址)1990年出土;笔者在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整理本馆藏佛誓都城瓦的资料,编号NH62-gm58。
    [1]广南省茶峤城址1990年出土;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博物馆资料室。
    [2]笔者实地拍摄。
    [3]真源、阮祥柏:《佛学词典》[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9年,67页。
    [4]阮伯菱:《越南佛教建筑》[越文][M],西贡,万幸学院出版,1972年,84页。
    [5]李略三、黄玉掌:《中国佛像》[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6年;Louis Frédréric:《佛教塑像与神普》[越文][M],翻光定译,河内,美术出版社,2005年。
    [6]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53页,彩图32。
    [7]范翠合:《越南历史博物馆占婆雕刻珍藏》[越文][M],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3年,19页线图。
    [8]永福省指寺13~14世纪琉璃釉塔模型;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109页,彩图57.2。
    [9]北宁省佛迹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14。
    [10]北宁省佛迹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21144。
    [11]南定省万丰成善宝塔;艺术研究院:《越南古代雕刻艺术图典》[越文][M],河内,艺术研究院出版,1975年,20页拓本。
    [1]兴安省泰乐寺,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46页,拓本46。
    [2]南定省普明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21239-G26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163。
    [3]北宁省法云寺,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32页,拓本3。
    [4]山萝省博物馆藏13~14世纪铜鼓,编号BTSL2419-KL264;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铜鼓》[汉、越、英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216页拓本。
    [5] Thonglith Luangkhoth:《老挝民主人民共和国的Sresthpura古都和Vatphu圣地在Champasak的背景》[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图9;Mario Bussagli:《Oriental Architecture/1India, Indonesia, Indochina》[英文][M],Translated by John Sheple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1989, p.126~129.
    [6]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14页,彩图116;158页,彩图186;范翠合:《越南历史博物馆占婆雕刻珍藏》[越文][M],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3年,134、136页线图。
    [7]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70页,彩图204~205,171页,彩图206;范翠合:《越南历史博物馆占婆雕刻珍藏》[越文][M],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3年,87页,彩图51。
    [8]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6页。
    [9]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125,线图16.1,拓本3.1;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480页,彩图637。
    [10]笔者在福寿省博物馆整理馆藏有都寺的资料。
    [11]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彩图144。
    [12]北宁省佛迹寺石雕乐队柱础;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彩图25。
    [13]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1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编号LSb21129;范翠合:《越南历史博物馆占婆雕刻珍藏》[越文][M],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版,2003年,56页,彩图20。
    [1] George Michell:《The Hindu Temple: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aning and Forms》[英文][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Mario Bussagli:《Oriental Architecture/1India, Indonesia, Indochina》[英文][M], Translated by John Shepley, Rizzoli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1989.
    [2][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汉文][M];[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36b页;[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2a页。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7a页。
    [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汉文][M],22b~23a页。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页。
    [7][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4a页;[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5a页。
    [8][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页记载【甲申,明道三年(宋庆历四年)......帝还自占城,告捷于太祖庙毕,御天安殿设饮至礼,是日群臣献俘五千余口及其金银珍宝之物,诏俘虏各认部属居之永康镇直至登州(今归化是)】。
    [9][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16b页;21a页。
    [10][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4册,598页。
    [1][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汉文][M],35b页记载【甲申,明道三年(宋庆历四年)......帝还自占城,告捷于太祖庙毕,御天安殿设饮至礼,是日群臣献俘五千余口及其金银珍宝之物,诏俘虏各认部属居之永康镇直至登州(今归化是)】。
    [2][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8b页记载:【丙午彰圣嘉庆八年......甲申王使郎将郭满筑塔于仙游山】。
    [3][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30a页记载:【戊子龙符元年春正月筑章山塔】;[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7b页记载:【丁酉八年(宋政和七年)......三月丙辰帝幸章山庆成万丰成善宝塔】。
    [4][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汉文][M],16a页记载:【戊戌龙瑞太平五年......秋九月王幸波路海口因幸涂巧筑塔处】;16b页记载:【乙亥龙瑞太平六年......赐涂山塔号曰祥龙塔】。
    [5]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5~181页。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63页。
    [7]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208页,彩图205。
    [8]赖文进:《河内市古螺城上祠的史前、史署时期》[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4期,21~23页。
    [9]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翻进波:《公元1~10世纪越南砖室墓》[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92~106页。
    [10]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8~91页,彩图22~25。
    [1]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38页,彩图391。
    [2]笔者在南定省博物馆整理本馆藏显庆院宅模型的资料,编号BtND1392-SS502。
    [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藏,编号LSb21239-G26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83。
    [4]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67页,彩图118;168~169页,彩图119。
    [5]韩钊、张永红:《试析唐代脊头瓦——兼及与日本鬼瓦的比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71页。
    [6]国立庆州博物馆:《新罗瓦砖》[韩文][M],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出版,2000年,329~347页,图1078~1123,380~382页,图1255~1261;张起仁:《韩国建筑大系VI:盖瓦》[韩文][M],韩国,普成阁,1993年,399~400页,图2-23、24;韩钊、张永红:《试析唐代脊头瓦——兼及与日本鬼瓦的比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72页,图三、四。
    [7]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0页,彩图12。
    [1]笔者在广南省潍川县博物馆整理本馆藏茶峤城址出土文物的资料,编号BtDX378-G301。
    [2]笔者在龙安河博物馆整理本馆藏BauXaKeo遗址出土文物的资料。
    [3] Thonglith Luangkhoth:《老挝民主人民共和国的Sresthpura古都和Vatphu圣地在Champasak的背景》[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顺安故都太和殿屋顶装饰,笔者实地拍摄。
    [5][黎]《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汉文][M],1b~2a页。
    [6][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汉文][M],19a页。
    [7][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7ab页。
    [8][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汉文][M],7b页。
    [1]泰驿安:《龙凤纹饰全集》[越文][M],江玲译,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225页,线图473,246页,线图50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图149、190、312;[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九[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第三集,146页;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41页,图二四,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金代皇陵》[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93页,图61。
    [2]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14页,彩图116;158页,彩图186。
    [3]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70页,彩图205~206,171页,彩图207。
    [4][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至卷八[汉文][M];[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卷中、下[汉文][M]。
    [5]北宁省佛迹寺塔,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14。
    [6]北宁省法云寺,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32页,拓本3。
    [7]南定省普明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21239-G263;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彩图163。
    [8]南定省1117年建的万丰成善宝塔;艺术研究院:《越南古代雕刻艺术图典》[越文][M],河内,艺术研究院出版,1975年,15页,拓本4。
    [1]北宁省佛迹寺,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展示,编号LSb21144。
    [2]南定省万丰成善宝塔;艺术研究院:《越南古代雕刻艺术图典》[越文][M],河内,艺术研究院出版,1975年,20页拓本。
    [3]南定省1117年建的万丰成善宝塔;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32页,彩图36。
    [4]南定普明砖石塔石雕龙纹;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39页,彩图32。
    [5]河静铜鼓;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19页,图66.7。
    [6]河南省崇善延灵宝塔1121年立的《大越国李家第四帝崇善延灵塔碑》;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彩图16。
    [7]广宁省琼林寺1057年立的《重修再造仙游山第一琼林寺碑》;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18页,图66.1~2。
    [8]北宁省佛迹寺莲花座;阮德侬主编:《李朝美术》[越文][M],河内,文化出版社,1972年,线图16;笔者实地拍摄。
    [9]广宁省琼林寺1057年立的《重修再造仙游山第一琼林寺碑》;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118页,图66.1~2。
    [10]清化省报恩寺1110年立的《安获山报恩寺碑记》;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80~90页,拓本9。
    [11]兴安省大悲延明寺1327年立的《大悲延明寺碑》;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上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185~208页。
    [12]清化省崇严寺1372年立的《崇严寺云磊山大悲岩》;黄文楼、耿慧玲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下卷[汉、越文][M],河内——嘉义,越南汉喃研究院与中正大学文学院联合出版,2002年,539~556页。
    [13]兴安省延福寺1157年立的《古越村延福寺碑铭》;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175~185页,拓本15。
    [14]兴安省圆觉寺石雕踏道栏杆;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
    [15][黎]《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汉文][M],33a页。
    [1][陈]《禅苑集英》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7~322页。
    [2]陈荆和编校:《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上集[汉、日文][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
    [3]陈荆和编校:《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下集[汉、日文][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
    [4][陈]陈嵩:《上士语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57~174页。
    [5][陈]陈太宗:《课虚录》[越、汉文][M],陶惟英注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
    [6][陈]陈太宗:《课虚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147页。
    [7][黎]《大越史记全书》第四集[汉文][M],内阁官板,正和十八年(1697),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陈]高熊征《安南志》[法、汉文][M],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出版,1932年。
    [9][阮]翻辉注:《历朝宪章类志》第一集[越文][M],河内,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范文阁、Claudine Salmon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越、汉、法文][M],巴黎——河内:法国远东博物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1998年。
    [11][陈]黎崱《安南志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安南志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4册,第591~719页。
    [12][陈]黎崱《安南志略》[汉文][M],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3][陈]黎崱《安南志略》[越文][M],顺化大学学院译,顺化,顺化大学学院出版,2000年。
    [14][宋]李诫:《营造法式》[汉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
    [15][明]李文凤:《越峤书》引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越峤书》[汉文][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蓝格抄本,齐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第162册,第663~759页;第163册,第1~299页。
    [16]片仓穰:《大越史略索引》[汉、日文][M],广岛,溪水社,1990年。
    [17][阮]阮朝国史馆:《大南一统志》第二集[越文][M],范仲恬译,顺化,顺化出版社,1992年。
    [18]阮光洪主编:《越南汉喃铭文——修选及略述》[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9]阮文盛、黄文楼、范文映:《李朝碑文——注释及介绍》[越、汉文][M],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
    [20][黎]阮廌:《舆地志》引自《阮廌全集新编》第二集[越、汉文][M],河内,文学出版社与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2001年,383~591页。
    [21][陈]《三祖实录》引自《越南文学全集》第二集[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23~410页。
    [22]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一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年。
    [23]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二集卷上[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4]文学研究院:《李陈两朝诗文》第三集[越、汉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25][陈]《越史略》[越、汉文][M],陈国旺译,顺化,顺化出版社与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联合出版,2005年。
    [26][陈]《越史略》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越史略》[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66册,第569~621页。
    [27]安沛省人民委班:《黑衣历史考古学遗迹》[越文][M],安沛,安沛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8年。
    [28]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金代皇陵》[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0]程永建:《洛阳出土瓦当》[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31] Bernanose L:《L'art décoratif au Tonkin》[法文][M], Paris,1912.
    [32]陈国旺、武俊灿:《千古河内》[越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09年。
    [33] David、Michiko Young:《日本建筑艺术》[越文][M],刘文希译,河内,美术出版社,2007年。
    [34]东潮县人民委班、都城研究中心:《广宁省东潮县陈朝文化遗产》[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35]东南亚研究院:《占婆雕刻写真集》[英、越、日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6]翻辉黎主编:《越南历史》第一集《从原始社会至14世纪末》[越文][M],河内,教育出版社,2012年。
    [37]范翠合:《越南历史博物馆占婆雕刻珍藏》[越、英文][M],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3年。
    [38]范国君、阮停战:《越南褐彩纹饰陶瓷》[越、英文][M],河内,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出版,2005年。
    [39]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4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才累—广州考古十年文物选萃》[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41] George Michell:《The Hindu Temple: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aning and Forms》[英文][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2]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汉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3]国立庆州博物馆:《新罗瓦砖》[韩文][M],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出版,2000年。
    [44] Hallade M:《Art de l'Asie ancienne》[法文][M], vol I, II, III, Paris,1954.
    [45]何文瑨主编:《越南考古学》第三集《越南历史考古学》[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代铜镜纹饰》[汉文][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
    [47]河内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越南古代美术纹饰图典》[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2000年。
    [48]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世界文化遗产河内升龙皇城中心区》[越、英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12年。
    [49]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胡志明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越南陶瓷》[越文][M],胡志明市,青年出版社,2003年。
    [50]金建辉:《中国古代瓦当纹饰图典》[汉文][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51]菊池诚一主编:《越南胡家城址的第一阶段研究》[日文][M],东京,昭和女士大学出版,2005年。
    [52]黎庭奉:《探讨占婆古塔建筑》[越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与文化研究院联合出版,2005年。
    [53]李略三、黄玉掌:《中国佛像》[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6年。
    [5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1-9卷[汉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55]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汉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56]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汉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57]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汉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8] Louis Bezacier:《L'art Vietnamien》[法文][M], Paris,1955.
    [59] Louis Frédréric:《佛教塑像与神普》[越文][M],翻光定译,河内,美术出版社,2005年。
    [60]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1] Mario Bussagli:《Oriental Architecture/1India, Indonesia, Indochina》[英文][M],Translated by John Sheple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1989.
    [62] Mario Bussagli:《Oriental Architecture/2China, Korea, Japan》[英文][M], Translated byJohn Sheple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1989.
    [63] Maspéro G:《Le royaumme du Champa》[法文][M], Paris,1928.
    [64] 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 Fu Xinian, Else Glahn, Robert L. Throrp, Annette L. Juliano:《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英文][M],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and ChinaHouse Gallery, New York City,1984.
    [6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66]清化省历史编辑与研究班:《清化省乡村地名》第一集[越文][M],清化,清化出版社,2000年。
    [67]阮伯菱:《越南佛教建筑》[越文][M],西贡,万幸学院出版,1972年。
    [68]阮春伍:《普明寺塔》[越文][M],南定,南定省通信文化所出版,2002年。
    [69]阮德侬主编:《李朝美术》[越文][M],河内,文化出版社,1972年。
    [70]阮德侬主编:《陈朝美术》[越文][M],河内,文化出版社,1977年。
    [71]阮光玉主编:《李王朝(1009~1226)》[越文][M],河内,河内出版社,2011年。
    [72]阮孟强:《法云——四法与四法佛寺系统》[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3]陈庆章:《越南陶瓷》[越文][M],河内,美术出版社,1990年。
    [74]阮文进:《河内市天福寺》[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5]阮文雄、阮停战:《河内升龙文物》[越、英文][M],河内,河内市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出版,2010年。
    [76]阮悠之:《越南前史时期与封建社会初期纹饰》[越文][M],河内,河内美术学院与美术研究院联合出版,2003年。
    [7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挥墓发掘报告》[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7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7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凤翔隋唐墓》[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80]宋忠信:《越南李陈两朝时期(11~14世纪)的雕刻艺术》[越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1]宋忠信主编:《清化省胡家城》[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82]宋忠信主编:《升龙皇城》[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6年。
    [83]宋忠信、裴明智:《河内升龙——地下的千年历史》[越、英文][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4] Stern P:《L'art du Champa (Ancien Annam) et son évolution》[法文][M], Toulouse,1942.
    [85]泰驿安:《龙凤纹饰全集》[越文][M],江玲译,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
    [86]陶惟英:《越南历代风土》[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7年。
    [87]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汉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88]王维堤:《龙凤文化》[汉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9]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90]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汉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91]杨静荣、刘志雄:《龙之源》[汉文][M],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
    [92]艺术研究院:《越南古代雕刻艺术图典》[越文][M],河内,艺术研究院出版,1975年。
    [93]尹国有、耿铁华:《高句丽瓦当研究》[汉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4]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文物》[越、英文][M],河内,通信文化出版社,2003年。
    [95]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越南历史文物》[越、汉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96]越南历史科学会:《升龙皇城——考古学发现》[越、英文][M],《古今特刊》,河内,2004。
    [97]真源、阮祥柏:《佛学词典》[越文][M],顺化,顺化出版社,1999年。
    [98]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铜鼓》[汉、越、英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9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汉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0]张起仁:《韩国建筑大系VI:盖瓦》[韩文][M],韩国,普成阁,1993年。
    [101]邓鸿山:《胡家城、南郊坛和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2]黄文叶:《头尾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9年。
    [103]阮红坚:《越南16世纪六座乡村城隍庙》[越文][D],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4]阮氏香:《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址》[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5]阮文英:《2000年北宁省嬴溇城城内遗址发掘报告》[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1年。
    [106]阮文英:《广宁省东潮县泰陵遗迹》[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7]阮玉质:《升龙城址后楼第二探方建筑材料》[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99年。
    [108]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汉文][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09] Thonglith Luangkhoth:《老挝民主人民共和国的Sresthpura古都和Vatphu圣地在Champasak的背景》[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0]吴氏兰:《升龙皇城D区D4~D6探方瓦的装饰》[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1]吴世柏:《2003年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遗迹第二次发掘的器物》[越文][D],河内,河内国家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
    [112]陈鸿钧《广州宋代修城铭文砖数种考》[汉文][J],《岭南文史》2012年第3期,23~28页。
    [113]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2期,52~63页。
    [114]陈英勇:《清化南郊坛出土的屋顶装饰材料》[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3期,82~87页。
    [115]陈英勇:《宣光省蛮山古刹的两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2011年第1期,44~60页。
    [116]陈英勇、梅垂玲、张怀男:《清化省胡家城址内城与罗城2011年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39~49页。
    [117]村田治郎《中国鸱尾史略》[汉文][J],《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第1期,57~64页。
    [118]村田治郎《中国鸱尾史略》[汉文][J],《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第2期,63~64页。
    [119]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的陈朝陶砖》[越文][J],《考古学》2008年第3期,53~69页。
    [120]邓鸿山、黎氏秋妆、阮文龙:《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J],《考古学》2012年第2期,63~86页。
    [121]杜春忠:《海防市祥龙塔1998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1998年第2期,72~78页。
    [122]杜文宁:《安沛省托婆湖湖里的考古遗迹》[越文][J],《考古学》1971年第9~10期,169~177页。
    [123]杜文宁:《思考河内市北门、静北楼与端门的发掘区》[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51~56页。
    [124]杜文宁、郑高想:《广宁省琳寺——陈朝遗迹的新发掘》[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5期,58~63页。
    [125]翻进波:《公元1~10世纪越南砖室墓》[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92~106页。
    [126]翻辉黎:《更研究更深入了解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历史价值》[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1期,54~57页。
    [127]翻辉黎:《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的位置及其历史沿革》[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5~27页。
    [128]翻辉黎:《河内市升龙皇城中心区的环球价值》[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11~26页。
    [129]范如胡:《清化省离宫的第三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1984年第3期,60~64页。
    [130]范如胡、邓公峨:《河南宁省花卢滩塔的陈塔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88年第1~2期,84~91页。
    [131]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46~60页。
    [132]范如胡等:《河内市巴亭郡黎鸿风路11号李陈两朝遗迹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74~93页。
    [133]范文赵:《李朝升龙紫禁城与A区建筑遗迹的价值》[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6期,36~45页。
    [134]冯双元:《鸱尾起源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58~63页。
    [135]高春普:《李朝章山塔》[越文][J],《考古学》1970年第5~6期,48~63页。
    [136]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仓边路发现宋代城墙遗址》[汉文][J],《广州文物考古集》1998年6月,300~303页。
    [137]韩钊:《韩国庆州出土的新罗瓦当》[汉文][J],《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59~64页。
    [138]韩钊、张永红:《试析唐代脊头瓦——兼及与日本鬼瓦的比较》[汉文][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71~74页。
    [139]何文逢等:《北江省慈桥祠的2007年考古发掘资料》[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4期,30~52页。
    [140]何文瑨、范氏心:《通圣观钟的铭文与陈朝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越文][J],《历史研究》1966年第88期,25~32页。
    [141] Henri Parmentier, René Mercier:《éléments anciens d'architecture au Nord Vi t-Nam》[法文][J],《Bulletin de l’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 Orient》1952(XLV), p.285-348.
    [142]胡紫南:《日本的瓦当纹样及其成因》[汉文][J],《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143~145页。
    [143] Kazuto Inoue:《通过A、B、D4、D5、D6等区的建筑遗迹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的宫殿遗迹》[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73~79页。
    [144]赖文进:《河内市古螺上祠的历史时代》[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5期,75~98页。
    [145]赖文进:《河内市古螺城上祠的史前、史署时期》[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4期,21~23页。
    [146]黎庭奉:《占婆瓦当》[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1期,96~103页。
    [147]刘原平、康健:《古建屋脊浅谈》[汉文][J],《山西建筑》2008年第8期,13~14页。
    [148]裴明智、宋忠信:《从考古学角度来分析河内升龙皇城中心区域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全球价值》[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27~42页。
    [149]阮光玉:《在新资料的光亮下探讨河内市李陈黎三朝时期的升龙皇城》[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28~34页。
    [150]阮国会、范红居:《南定省博物馆的陈朝历史文化文物》[越文][J],《考古学》1997年第1期,72~87页。
    [151]阮红坚:《清化省胡朝南郊坛的遗迹》[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1期,44~53页。
    [152]阮克明:《海阳省昆山寺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9年第6期,54~63页。
    [153]阮克明:《海阳省至灵县劫泊祠遗迹群的调查与发掘简介》[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1期,91~99页。
    [154]阮孟强:《陈朝的屋顶》[越文][J],《考古学》1996年第1期,31~41页。
    [155]阮孟强、何文瑾、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57~73页。
    [156]阮停战:《河江省平林寺陈英宗年间铜钟铭文》[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4期,32~45页。
    [157]阮停战、吴世龙:《河江省新发现的陈裕宗年间石碑》[越文][J],《考古学》1979年第3期,64~74页。
    [158]陈庭练:《兴安省量寺的两件特殊石雕文物》[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5期,54~57页。
    [159]阮惟馨:《陈朝塔》[越文][J],《考古学》1979年第2期,51~60页。
    [160]阮惟馨:《思考海兴省圆觉寺建筑地层》[越文][J],《考古学》1977年第2期,76~87页。
    [161]阮惟馨、陈庭练、朊惟占:《海兴省圆觉寺的第二次发掘》[越文][J],《考古学》1974年第16期,131~135页。
    [162]阮文团:《清化省蓝京遗迹建筑材料》[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6期,80~112页。
    [163]阮文团、杜陈居:《永福省立石县金尊塔建筑遗迹试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10年期,121~138页。
    [164]阮文团、黎文战、怀英:《河内市慈廉县铜鼓庙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9年期,78~96页。
    [165]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5年期,72~98页。
    [166]阮文团、阮国友:《海阳省至灵县劫泊祠遗迹群研究结果》[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9年期,69~77页。
    [167]阮文喧:《太平省三堂陈朝异性墓葬》[越文][J],《考古学》1970年第5~6期,93~97页。
    [168]阮文英、裴秋芳:《升龙皇城建筑材料的5年研究》[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4期,73~79页。
    [169]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10年第6期,46~67页。
    [170]阮玉质、阮光辉:《河内市豆寺中心区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J],《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学术期刊》2007年期,77~102页。
    [171]宋忠信:《端门、北门、后楼与陈富路62~64号发掘结果与李陈黎三朝时期升龙皇城的位置及其规模问题》[越文][J],《考古学》2004年第4期,10~20页。
    [172]宋忠信:《封建社会时期的铺地砖及其装饰纹饰》[越文][J],《考古学》1982年第2期,35~53页。
    [173]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雕刻文物》[越文][J],《考古学》1981年第1期,49~63页。
    [174]宋忠信:《越南公元1~10世纪的建筑材料》[越文][J],《考古学》1987年第4期,45~60页。
    [175]宋忠信等:《河内市北门遗迹1999年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33~41页。
    [176]宋忠信等:《河内市端门遗迹1999年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3期,11~32页。
    [177]宋忠信等:《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43~51页。
    [178]宋忠信等:《通过端门、北门与后楼的发掘资料探讨河内市升龙都城的建筑材料系统》[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4期,27~52页。
    [179]宋忠信、范如胡:《清化省离宫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86年第4期,44页,线图4。
    [180]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J],《考古学》2000年第2期,104~124页。
    [181]宋忠信、裴明智:《关于河内市升龙禁城李陈时期的建筑遗迹通过2005~2006年的考古研究结果》[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1期,58~72页。
    [182]宋忠信、阮进东:《河内市敬天殿东侧出土文物》[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38~42页。
    [183]王飞峰:《汉唐时期东亚文化的交流》[汉文][J],《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2008,214~234页。
    [184]吴氏兰、宋忠信:《通过D区D4、D5、D6号的资料初步研究河内市升龙皇城瓦上的装饰》[越文][J],《考古学》2007年第6期,88~108页。
    [185]吴文赢:《普明塔——越南陈朝佛教的艺术作品代表之一》[越文][J],《考古学》1986年第2期,58~65页。
    [186]许慧、刘汉洲:《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汉文][J],《华中建筑》第26卷,2008年,188~191页。
    [187]叶庭花、番长氏、谢和芳:《河内市升龙皇城——几层连续石雕文化层》[越文][J],《考古学》2006年第1期,35~37页。
    [188]曾伯横:《海兴省昆山的灯明塔》[越文][J],《考古学》1980年第1期,75~83页。
    [189]郑高想、阮文山:《海防市涂山祥龙塔的发掘简报》[越文][J],《考古学》1979年4期,62~69页。
    [190]周光著:《普明寺》[越文][J],《考古学》1971年第11~12期,111~122页。
    [191]周光著:《清化省胡家城址》[越文][J],《考古学》1976年第20期,65~70页。
    1、《5年(2004~2008年)对比研究后认识升龙皇城遗迹群的价值》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其中析出文献有:
    [192]陈英勇等:《河内市南郊坛——升龙皇城的重要遗迹之一》,228~244页。
    [193]杜文宁:《河内市升龙宫殿、城壕的砖瓦》,117~124页。
    [194]裴荣:《河内市升龙皇城B16探方的陈朝建筑遗迹与营造技术》,95~100页。
    [195]阮进东:《升龙及其附近的占婆文化要素》,194~199页。
    [196]阮红坚等:《河内市社稷坛遗址与升龙城的总体规划》,245~251页。
    2、《河内市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区——价值评估与提出保护计划以及发挥其价值》全国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2004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其中析出文献有:
    [197]陈国旺、宋忠信:《河内升龙皇城的位置、平面、规模与历史沿革的建筑遗迹》。
    [198]陈英勇:《探讨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
    [199]翻辉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平面及规模的历史沿革与巴亭考古区域的价值》。
    [200]范如胡:《从南定省李朝典型佛塔(章山塔)的建筑材料来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材料》。
    [201]范如胡:《清化省离宫遗迹建筑材料——来源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
    [202]范如胡:《太平省三堂:一个典型陈朝建筑材料遗迹》。
    [203]范如胡:《探讨河内市巴亭郡黎鸿风路11号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
    [204]范如胡:《兴安省量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
    [205]范如胡:《越南历代建筑遗迹的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对比研究》。
    [206]范如胡、陈英勇:《安沛省陆安县黑衣寺:一个边远地区的典型陈朝建筑遗迹》。
    [207]何文瑾:《探讨河内市巴亭郡后楼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
    [208]何文瑾:《探讨河内市端门与北门遗迹出土的建筑材料》。
    [209]黎氏莲、吴氏兰:《初步研究升龙皇城D5~D6区的地层学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
    [210]阮进东:《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李陈两朝石雕建筑材料》。
    [211]阮国俊:《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建筑材料评论当时的佛教精神》。
    [212]阮氏淡:《河内市升龙皇城西区的一些遗迹建筑材料》。
    [213]阮停战:《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河内市升龙皇城地区的李陈两朝建筑材料》。
    [214]吴世峰、阮文团、黎文战:《河南省龙队山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
    [215]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报恩寺建筑材料与河内市升龙皇城的相关资料》。
    [216]郑生:《从北江省李朝建筑遗迹群探讨都城与边疆地区的关联问题》。
    3、《河内市东英县考古学新发现与李朝故乡问题》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其中析出文献有:
    [217]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址调查与发掘报告》,88~120页。
    [218]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址调查与发掘报告》,22~58页。
    [219]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红河支流两岸李陈两朝时期的考古学遗迹》,121~131页。
    [220]裴有进:《河内市龙酒津遗址第一次发掘——资料与思考》,55~83页。
    4、《一千年的李朝与升龙都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越文][C],河内,世界出版社,2009年。其中析出文献有:
    [221]宋忠信:《在升龙皇城考古发现看见一千年前的李朝印象》,115~121页。
    5、《太庙遗迹与广宁省东潮县陈朝祠庙以及陵墓系统》学术研讨会[越文][C],广宁,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其中析出文献有:
    [222]阮文英、黎廷玉:《广宁省东潮县安生社太庙遗迹建筑材料》,26~49页。
    [223]宋忠信等:《广宁省太庙的考古发掘资料》,3~25页。
    [224]武德香:《从太平省龙兴行宫太堂庙探讨广宁省安生社太庙》,124~136页。
    [225]陈登玉:《南定省两座陶制塔模型》[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93~595页。
    [226]陈登玉:《探讨南定省懿安县吴舍新发现陶制文物》[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6~608页。
    [227]陈登玉、阮国会:《发现南定省美禄县茶堆、盛堆陈朝陶窑遗迹》[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02~603页。
    [228]陈登玉、阮光海:《安定省陈朝庙与普明寺地区试掘与采集文物》[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49~352页。
    [229]陈庭练:《发现北宁省桂武县览山珍贵文物》[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95页。
    [230]陈庭练、陈文量:《再讨论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石雕阿弥陀佛像》[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3页。
    [231]陈庭练、陈文量、阮唯一:《发现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龙池》[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18~119页。
    [232]陈光中、阮红坚:《考察南定省普明塔塔基》[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66~167页。
    [233]陈氏恒:《发现北江省陆南县李陈两朝石雕灵兽像踏道栏杆》[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60~661页。
    [234]陈文量、阮维幸:《再讨论北宁省桂武县览山寺石柱问题》[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3~144页。
    [235]陈英勇:《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的一种带菩提叶形脊瓦》[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0~491页。
    [236]陈英勇等:《海阳省烘村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21~324页。
    [237]陈英勇等:《宣光省蛮山寺的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8~320页。
    [238]陈英勇、杜庭尊:《陈朝瓦或者装饰匡边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2~383页。
    [239]陈英勇、阮德平:《南定省高台亭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6~338页。
    [240]陈英勇、阮德平:《南定省第一亭与第二亭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3~336页。
    [241]陈氏莲、阮氏翠:《清化省西都的新资料》[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68~770页。
    [242]陈文善、阮氏碧红:《南定省普明寺西侧试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4~415页。
    [243]陈重河:《探讨广宁省安兴县当鹤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75~376页。
    [244]德中山、阮文长:《北宁省佛迹寺李朝陶制文物》[越文][A],《198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31~132页。
    [245]邓公峨:《宁平省仙龙山陈朝石碑》[越文][A],《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0~202页
    [246]邓公峨:《「永宁场」文字砖与「永宁场」地名》[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65~166页。
    [247]邓公峨等:《宁平省花闾故殿台基试掘简报》[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70~171页。
    [248]邓鸿山:《初步探讨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越文][A],《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的一个历史研究阶段:2001~2006年》[C],河内,世界出版社,2006年,139~158页。
    [249]邓鸿山:《清化省离宫和南郊坛的龙纹建筑材料:贴砖还是望板瓦?》[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5~397页。
    [250]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砖上的铭文》[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79~685页。
    [251]杜光重、黎意而:《清化省胡家城址新发现的石雕建筑材料》[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43~645页。
    [252]杜氏水:《发现北宁省越雄社陶制龙头》[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8~609页。
    [253]杜停尊:《发现宣光省陈朝寺》[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91~393页。
    [254]范如胡:《调查与试掘南定省一些陈朝遗址》[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2~323页。
    [255]范如胡:《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来试复原安沛省黑衣大塔》[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23~426页。
    [256]范如胡:《宁平省山顶塔发掘简报》[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20~222页。
    [257]范如胡:《评论清化省南郊坛》[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6~318页。
    [258]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滨临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31~333页。
    [259]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离宫的发掘简报》[越文][J],《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9~211页。
    [260]范如胡、宋忠信、武惟郑:《清化省离宫遗迹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80~183页。
    [261]范如胡、尹光、翻翠云:《广宁省云屯县丐廊海滩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6~358页。
    [262]范文斗:《清化省西都新发现》[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53~554页。
    [263]范文斗、范黄孟河:《清化省西都新资料》[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19~820页。
    [264]范文斗、范黄孟河、清河:《清化省崇严延圣寺新发现的李朝石雕菊纹佛座》[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58~660页。
    [265]范文审:《探讨河南省队寺李朝石碑》[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28~530页。
    [266]范文赵、杜德慧:《破解北宁省佛迹寺的倒塔传说》[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83~384页
    [267]范越强、阮光海、阮文书:《南定省普明寺塔陈朝陶制文物》[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9~602页。
    [268]关文勇、程能忠:《宣光省陈朝寺与黎朝井》[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05~507页。
    [269]汉文恳:《海防市安谕遗址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6~378页。
    [270]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25~328页。
    [271]汉文恳、邓鸿山:《河内市东英县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16~318页
    [272]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的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6年,427~429页。
    [273]河内国家大学考古工作队:《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调查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08~411页。
    [274]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考古工作队:《河内市陈富路62~64号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4~296页。
    [275]何文瑾等:《南定省即墨陈朝遗迹群2007年试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48~351页。
    [276]何文瑾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1~352页。
    [277]何文瑾等:《清化省南郊坛2007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4~306页。
    [278]何文瑾、陈英勇、黎景蓝:《南定省考古调查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46~347页。
    [279]胡寿:《南定省普明塔塔里的真相》[越文][A],《198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138~139页。
    [280]黄春征:《南定省懿安县吴舍九层塔模型》[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00页。
    [281]黄春征:《南定省懿安县吴舍遗迹陶制文物采集》[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14~615页。
    [282]黄文刚:《南定省宝禄遗迹的建筑材料》[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04~506页。
    [283]黄文刚:《南定省禄旺建筑遗迹》[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6~418页。
    [284]赖文进:《广宁省锦普县丐廊海滩的新发现》[越文][A],《199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13~214页。
    [285]赖文进等:《河内市东英县古螺上祠的新发现陈朝出土文物》[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30~533页
    [286]黎景蓝、阮诗停:《探讨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侧门的金属钉》[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52~354页。
    [287]黎氏莲等:《清化省仰山灵称寺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0~293页。
    [288]黎氏秋妆、阮文龙、邓鸿山:《在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砖上的地名》[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493~496页。
    [289]黎文战、阮文团:《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2年发掘出土文物》[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33~336页。
    [290]黎文战、阮文团:《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文物》[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6~597页。
    [291]黎写峨:《发现北江省龛量遗迹群》[越文][A],《199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1年,142~143页。
    [292]林氏美容等:《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08~311页。
    [293]林氏美容等:《河内市东英县头尾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0~319页。
    [294]林氏美容等:《河内市龙酒津发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18~321页。
    [295]梅花、武欣:《南定省懿安县博物馆李朝石雕文物》[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92~693页。
    [296] Nishimura Masanari等:《河内市金兰遗迹抢救发掘简报》[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93~403页。
    [297] Nishino Noriko、Nishimura Masanari:《南定省务本县李朝应风行宫的新评论》[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95~596页。
    [298]裴明智:《河内市金兰遗迹新发现与陈朝八场陶瓷作坊的新评论》[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63~565页。
    [299]裴明智、张有义、阮文英:《法国Guimet博物馆的「天长」青釉碗》[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439~440页。
    [300]裴文孝等:《广宁省安子遗迹群调查与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6~308页。
    [301]裴文孝:《发现广宁省华安寺祖塔园菊花铺地砖的铭文》[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76~377页。
    [302]裴文孝:《探讨广宁省琼林寺内墀遗迹》[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7~349页。
    [303]裴文孝:《探讨河内市黄耀路18号A5探方的柱础台基》[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25~327页。
    [304]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的建筑台基》[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9~351页。
    [305]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建筑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0~382页。
    [306]裴有进等:《发现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历史考古遗迹群》[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21~325页。
    [307]阮德平:《发现南定省陈朝庙遗迹群的砖瓦铺地道》[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51~352页。
    [308]阮登强、阮红坚、杜光重:《清化省南郊坛发掘简报》[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4~316页。
    [309]阮芳芝、赖文进:《海阳省万切兴道王陈国俊府邸的考古遗迹群》[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15~418页。
    [310]阮高瑨、黄清贵:《发现宁平省行宫寺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0~321页。
    [311]阮国会:《南定省第10号公路开工前考古调查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31~333页。
    [312]阮国会:《南定省普明寺试掘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08~409页。
    [313]阮国会、陈登玉:《发现南定省懿安县吴舍李朝石雕龟形碑座》[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85~386页。
    [314]阮国会、阮春伍:《南定省奉阳公主墓试掘简报》[越文][A],《199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00~402页。
    [315]阮国会、阮春五:《印刻铭文的陈朝陶砖》[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50~351页。
    [316]阮国雄、黎庭奉:《发现河内市杨舍塔模型》[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26~228页。
    [317]阮俊黄:《发现富寿省瓮山李陈两朝时期佛教建筑遗迹》[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38~339页。
    [318]阮俊林、阮国友、范克红:《海阳省至灵县兴道社故祠遗迹试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44~345页。
    [319]阮红坚:《北宁省佛迹寺1993年文物采集》[越文][A],《199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69~270页
    [320]阮红坚:《河内市社稷坛遗址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298~304页。
    [321]阮红坚:《南定省普明寺的新发现》[越文][A],《198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4年,207~209页。
    [322]阮红坚、裴文孝:《探讨河内市社稷坛遗址砖的类型》[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49~351页。
    [323]阮辉绪、阮世科:《高寺——北江省陈朝遗迹》[越文][A],《199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1年,148~149页。
    [324]阮麟强:《发现北宁省佛迹寺古井》[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85页。
    [325]阮麟强:《发现北宁省佛迹寺和尚遗骸与石雕Kinannari像》[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52~154页。
    [326]阮孟利:《南定省即墨行宫发掘简报》[越文][A],《197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院出版,1980年,216~219页。
    [327]阮孟强、邓金玉、阮玉发:《太平省三堂遗址的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1年,202~207页。
    [328]阮孟强、何文瑾、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58~361页。
    [329]阮清河、阮氏水:《河内市金兰遗址2001年发掘的砖瓦》[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56~459页。
    [330]阮瑞銮:《再回北宁省仙山县佛迹寺一些文物》[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7~498页。
    [331]阮诗停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的铺石墀》[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6~358页。
    [332]阮氏梅花:《南定省禄下坊第四遗址考古新发现》[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3~395页。
    [333]阮停战:《「秋物县」砖》[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91~392页。
    [334]阮惟馨:《再回南定省普明塔》[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18~219页。
    [335]阮维幸:《北江省高寺新发现石雕文物》[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90~391页。
    [336]阮维幸:《北宁省佛迹寺的新发现文物》[越文][A],《199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8~279页。
    [337]阮维幸、阮重释:《北江省陆南县高寺建筑遗迹试掘简报》[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78~781页。
    [338]阮唯一等:《北宁省佛迹寺祖堂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9~323页。
    [339]阮唯一、阮文答、阮克顺:《北宁省览山寺2009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1~335页。
    [340]阮文答:《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10~611页。
    [341]阮文进:《河内市柴寺莲瓣莲花座》[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04~604页。
    [342]阮文光:《安沛省滨临遗迹的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38~340页。
    [343]阮文光:《安沛省黑衣遗迹五次发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61~362页。
    [344]阮文光:《发现安沛省陆安县勇寺遗迹》[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57~459页。
    [345]阮文光:《探讨海阳省光明寺的安沛省秋物县陈朝砖》[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42~643页。
    [346]阮文光:《探讨安沛省黑衣岗大型塔》[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444~446页。
    [347]阮文光、范如胡、阮庭现:《安沛省黑衣寺塔的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6年,418~423页。
    [348]阮文光、黄进、范如胡:《安沛省黑衣寺第二次与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9~331页。
    [349]阮文光、黄金龙、范如胡:《安沛省黑衣遗址的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9~331页。
    [350]阮文光、裴明智:《安沛省陆安县新岭社黑衣寺1996年试掘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3~295页。
    [351]阮文穆、阮国友:《探讨海阳省龙额山新发现的陈朝火葬墓》[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56~357页。
    [352]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永福省立石县金尊塔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3~325页。
    [353]阮文团、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出土文物》[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24~525页。
    [354]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11~413页。
    [355]阮文团、黎文战、黎怀英:《河内市慈廉县铜鼓庙试掘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23~325页。
    [356]阮文团、阮光辉:《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11~314页。
    [357]阮文英:《北宁省览山塔在哪?》[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04~505页。
    [358]阮文英等:《发现广宁省东潮县红土岗陈朝建筑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7页。
    [359]阮文英等:《广宁省泰陵出土金属文物》[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601~603页。
    [360]阮文英等:《广宁省资福陵2009年第一次试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07~309页。
    [361]阮文英、阮文山:《广宁省东潮县官田遗迹调查简报》[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333页。
    [362]阮文旨:《寻找李陈两朝应风行宫》[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13~215页。
    [363]阮尹明:《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兴隆十二年」铭文砖》[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34页。
    [364]阮尹明:《深入研究北宁省览山寺李朝龙纹雕刻石柱》[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35~537页。
    [365]阮悠之:《海防市祥龙塔新思考》[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66~468页。
    [366]阮悠之:《海阳省昆山寺清虚洞碑》[越文][A],《199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26~427页。
    [367]阮悠之:《美术研究院古代美术部的封建社会时期考古新发现》[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92~93页。
    [368]阮悠之:《探讨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石雕佛像的名称问题》[越文][A],《199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2年,141~143页。
    [369]阮有貌、陈有景:《北宁省倚兰祠的新发现文物》[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96~497页。
    [370]阮有貌、黎廷玉:《北宁省八万陶制塔模型》[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09~610页。
    [371]阮有序:《发现北江省属安子岭上的几座古寺》[越文][A],《200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87~488页。
    [372]阮玉质等:《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2010年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7~320页。
    [373]阮玉质等:《河内市豆寺中心区发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35~340页。
    [374]阮玉质、黄文赏、武明德:《广宁省宝塔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56~359页。
    [375]阮忠俸:《河内市豆寺出土建筑材料》[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27~529页。
    [376]阮忠勇:《探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纹饰装饰技术》[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08~509页。
    [377]阮忠勇:《探讨广宁省云屯县宝塔遗迹出土陶瓷莲花座》[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63页。
    [378]宋忠信:《河内市北门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10~312页。
    [379]宋忠信:《清化省文禄社李朝遗迹》[越文][A],《198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3年,228~229页。
    [380]宋忠信等:《广宁省东潮县太庙试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38~344页。
    [381]宋忠信等:《广宁省琼林寺2007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08~311页。
    [382]宋忠信等:《广宁省琼林寺2009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13~317页。
    [383]宋忠信等:《广宁省泰陵2007年第一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4~318页。
    [384]宋忠信等:《广宁省泰陵遗迹2008年第二阶段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44~346页。
    [385]宋忠信等:《海防市祥龙寺塔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6~329页。
    [386]宋忠信等:《河内市端门遗迹发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12~314页。
    [387]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重华宫遗迹》[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11~314页。
    [388]宋忠信等:《南定省陈朝遗迹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9~332页。
    [389]宋忠信等:《清化省胡家城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1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88~293页。
    [390]宋忠信等:《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第四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96~300页。
    [391]宋忠信等:《清化省南郊坛2008年第三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60~362页。
    [392]宋忠信、范如胡、武惟郑:《清化省离宫遗迹第五次发掘简报》[越文][A],《198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285~287页。
    [393]宋忠信、何文瑾:《南定省2006年试掘简报》[越文][A],《200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16~322页
    [394]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1999年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63~365页。
    [395]吴氏兰:《河内市升龙皇城D区D4、D5、D6号的文字条砖》[越文][A],《200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90~592页。
    [396]吴氏兰:《探讨佛塔纹饰菩提叶形构件》[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18~520页。
    [397]吴氏兰:《探讨河内市黄耀路18号D6探方的六角建筑平面》[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23~324页。
    [398]吴氏兰:《探讨河内市升龙皇城瓦上装饰问题》[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47~549页。
    [399]吴氏兰:《探讨一种菩提叶形建筑装饰材料》[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85~386页。
    [400]吴氏兰等:《评论清化省南郊坛的莲瓣形头望板瓦》[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9年,550~552页。
    [401]吴氏心:《北宁省新发现的典型陶砖》[越文][A],《198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99~100页。
    [402]吴世峰等:《崇善延灵塔遗址2001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83~586页。
    [403]吴世峰等:《海阳省劫泊遗迹群调查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42~344页。
    [404]吴世峰等:《河内市嘉林县金兰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29~331页。
    [405]吴世峰等:《太平省三堂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2004年,358~361页。
    [406]吴文赢:《探讨北宁省佛迹寺十只石雕动物》[越文][A],《198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2年,219页。
    [407]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报恩寺发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31~333页。
    [408]武红述、尹红河:《河内市报恩寺陈朝文物》[越文][A],《199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90~491页。
    [409]武文和、阮红坚:《河内市报恩寺2000文物采集》[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33页。
    [410]武文选、阮氏王:《河静省红岭陈朝遗迹》[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24~225页。
    [411]谢国庆:《河内市嘉林县崇福寺莲瓣纹饰柱础》[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43~744页。
    [412]曾伯横:《海阳省劫泊遗迹第二次调查与试掘》[越文][A],《1985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6年,172~173页。
    [413]曾伯横:《海阳省昆山寺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0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36~338页。
    [414]曾伯横、邓庭体、阮辉刚:《海阳省嘉禄县光明寺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76~477页。
    [415]张怀男、黎意而:《发现清化省胡家城址龙纹装饰建筑材料石范》[越文][A],《200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34~535页。
    [416]张怀楠、阮文龙:《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门第二次发掘的铺石道》[越文][A],《2008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55~356页。
    [417]郑高想等:《发现清化省胡朝离宫遗址》[越文][A],《197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0年,(2)~(3)页。
    [418]郑高想等:《太平省三堂遗址的发掘简报》[越文][A],《197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0年,218~221页。
    [419]郑高想、阮陈芳:《广宁省东潮县安子山华安寺台基发掘简报》[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93~496页。
    [420]郑黄协等:《北江省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简报》[越文][A],《200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08年,330~332页。
    [421]郑黄协等:《北江省慈桥祠遗迹第二次发掘简报》[越文][A],《2010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28~331页。
    [422]郑明轩:《海防市涂山郡祥龙塔发掘简报》[越文][A],《1999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61~362页。
    [423]郑明轩、莫庭卿:《海防市涂山郡祥龙塔复原学术研讨会结果简报》[越文][A],《1997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5~298页。
    [424]郑莫:《南定省同梅亭陈朝陶制龙头》[越文][A],《2004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95~596页。
    [425]郑莫、黄文刚:《南定省故宅祠试掘简报》[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2~354页。
    [426]郑氏娥:《南定省浮华乡的考古新发现》[越文][A],《200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55~356页。
    [427]周光著、陈林骈:《发现李朝两尊佛像》[越文][A],《1983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85年,212~213页。
    [428]周光著、陈林骈:《再讨论北宁省佛迹寺十只石雕动物的年代》[越文][A],《1986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考古研究院出版,1990年,271~274页。
    [429]周文卫、阮文团、黎文战:《河南省维先县李朝崇善延灵塔文物》[越文][A],《2002年考古新发现》[C],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80~583页。
    [430]陈春歌、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11年第六次发掘报告》[越文][R],2011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1]陈登玉、阮国会:《南定省美禄县茶堆、盛堆遗迹199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
    [432]陈英勇:《河江省稔油寺古建筑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3]陈英勇:《宣光省保宁崇福寺试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4]陈英勇:《宣光省蛮山古刹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5]陈英勇、何文瑾:《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3年调查报告》[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11。
    [436]陈英勇、赖文进:《宣光省蛮山古刹2007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7]程能忠:《宣光省安山县汝汉社考古学调查报告》[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38]邓鸿山:《清化省胡家城址、南郊坛与离宫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39]邓鸿山:《越南北部陈胡两朝时期的陶砖研究》[越文][R],2011年,河内国家大学研究项目,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40]杜光重、阮红坚、阮登强:《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1]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4年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2]范如胡:《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5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3]范如胡:《宁平省山顶塔发掘报告》[越文][R],198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10。
    [444]范如胡、陈英勇:《安沛省陆安县黑衣地区历史考古遗迹群调查报告》[越文][R],2003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5]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6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6]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7年第四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7]范如胡、阮文光:《安沛省陆安县新岭黑衣考古遗迹2008年第五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48]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5。
    [449]范如胡、宋忠信:《清化省河中县河东社离宫遗迹第四、五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288。
    [450]高春普:《南定省懿安县安利社吴舍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62。
    [451]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河内市新巴亭礼堂与国会大堂建设区域考古发掘简报》[越文][R],200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52]汉文恳:《广宁省龟子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3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53]汉文恳:《海防市起义社安谕遗迹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54]汉文恳、邓鸿山:《清化省永禄县胡家城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55]汉文恳、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东会社头尾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56]考古研究院:《广宁省东潮县太庙遗迹与义兴墓葬发掘简报》[越文][R],201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57]考古研究院、北宁省文化体育及旅行所、北宁省名胜古迹管理班:《北宁省佛迹寺李朝砖塔台基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58]考古研究院、清化省通信文化所:《清化省南郊坛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59]黎庭奉、何文瑾:《海阳省至灵县昆山寺遗迹群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60]黎氏莲等:《清化省河中县河玉社灵称寺200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61]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一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62]林氏美容、邓鸿山、裴有进:《河内市东英县默林社花林园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463] Nishimura Masanari、Nishino Noriko:《河内市金兰社含龙遗迹第二次抢救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64]阮国会:《南定省美禄县禄旺社夏兰遗迹试掘报告》[越文][R],1995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
    [465]阮国会:《南定省美禄县美成社高台亭发掘报告》[越文][R],1994年,南定省博物馆资料室。
    [466]阮红坚、阮登强、杜光重:《清化省南郊坛建筑材料》[越文][R],2005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67]阮孟利:《海阳省劫泊遗迹群发掘报告》[越文][R],197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68]阮孟强:《发掘与整理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陈朝陵墓群报告》[越文][R],197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69]阮孟强:《太平省三堂遗迹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198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70]阮孟强等:《乂安省雁塔掘报告》[越文][R],1986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21。
    [471]阮惟馨、陈庭练:《兴安省量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3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164。
    [472]阮文强、裴明智:《河内市文庙凯圣区试掘报告》[越文][R],2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13。
    [473]阮文团等:《海阳省至灵县劫泊遗迹群2000年调查与试掘报告》[越文][R],2001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74]阮文团、杜陈居、黎怀英:《宁平省花闾县长安社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调查、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2010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75]阮文团、阮光辉、黎怀英:《河内市嘉林县杨舍社崇福寺庙2005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76]阮玉质:《广宁省云屯县胜利社宝塔遗迹寺2009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9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77]阮玉质:《河内市常信县阮廌社嘉福村豆寺三宝地区发掘简报》[越文][R],2006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78]宋忠信:《河静省1990年历史考古学遗迹调查、试掘与发掘报告》[越文][R],196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30。
    [479]宋忠信主编:《河内市东多郡南同坊社稷坛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80]宋忠信主编:《河内市南郊坛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71。
    [481]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6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5。
    [482]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7年发掘与整理2006年发掘出土文物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83]宋忠信主编:《南定省陈朝遗迹群2008~2009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9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84]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7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7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85]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城社南郊坛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7。
    [486]宋忠信主编:《清化省永禄县永进社胡家城址南门200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86。
    [487]宋忠信等:《河内市端门、北门遗迹1999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50。
    [488]宋忠信、陈英勇:《宁平省花闾故都遗迹群考古学试掘及发掘简报》[越文][R],199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399。
    [489]宋忠信、何文瑾、阮文雄:《河内市后楼遗迹1998年发掘报告》[越文][R],200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488。
    [490]吴世峰等:《河南省维先县龙队山寺2001年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91]吴世峰等:《太平省兴河县三堂遗迹群调查与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92]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2年发掘简报》[越文][R],2002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93]武国贤等:《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4年第三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5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94]武国贤、阮文团、黎文战:《河内市嘉林县阳光社报恩寺2003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04年,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资料室。
    [495]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1与慈桥祠2发掘报告》[越文][R],2008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68。
    [496]郑黄协等:《北江省陆安县凤山社慈桥祠2009年第二次发掘报告》[越文][R],2010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593。
    [497]郑高想:《广宁省锦普县承贡琳寺发掘报告》[越文][R],197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编号Hs70。
    [498]郑高想:《广宁省雍壁县安子岭华安寺台基2001年试掘报告》[越文][R],2001年,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499]郑高想:《越南北部沿海地区9~17世纪港市的考古学研究》[越文][R],2002年,越南社会科学院研究项目,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