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系统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同样面临着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小学德育开创新的局面是教育界的一大问题。
     作者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所在市几所学校作为调查研究的范本,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德育都是极其重要,它们都用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影响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颇,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缺乏粘合的机制而没有形成互动的格局,这种割裂是造成当前德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当成立一个有家长代表、学校、社区组织参加的德育指导委员会,在它的指导和协调下,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德育系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is on the time of society transformation. It gives chance and challenge to mor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view the resent condi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nalyse what the problem is. Then found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hat is the big problem for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author summarize his several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use other districts' methods for referance, with his investig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his city, then thinks,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mor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y use their special operations to influence what peoples' moral character develops. Because of the shortcom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moral education is without the operation of integration, they can not be a system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well. The seperation of them is one major reason which makes moral education ineffective, we should set up a mor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which is made deputy of head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ith its guide and harmonization, setting up a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it, school is the center, but the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will influence each other well. So w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promote citizens' moral construction, stimulate their moral training, cultivate excellent constructor for our -society,.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版,第三卷,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来源于中华网2003年4月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④ 转引自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沈培新《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1990、1
    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17条
    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⑧ 同上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⑩ 转引自《探究实践中育德,各方融合中发展》,《思想 理论 教育》2002、7、8合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版,第三卷,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华网2003年4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4、沈培新《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安徽教育》,1990、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思想 理论 教育》2002、7、8合期
    9、李霍甫《教育成功的保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7
    10、岳志明《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广州教育》,1992、10
    11、王小迅《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教育研究》,1986、7
    12、杨安定《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中学教育》,1987、7
    13、潘国梁、叶立安《<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的构想和初步实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中学教育》1990、1
    14、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2、10
    15、许凤翥《中学德育工作的再认识与新探索》,《青年思想家》2001、6
    16、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牲与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2002、5,原载《甘肃理论学刊》2002、1
    17、陈忠兴《营造成长新空间》,《思想·理论·教育》2002、6
    18、段鸿、李毅《有效家校沟通的“三元循环”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2、6
    19、沈雪林《探究实践中育德,各方融合中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2、7、8期
    20、唐蓉《社区实践:开拓德育的新阵地》,《思想·理论·教育》2002、9
    21、王珉《认真组织完善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思想·理论·教育》2002、9
    22、王现军、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思想·理论·教育》2003、3
    23、高德胜《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思想·理论·教育》2003、4
    
    
    24、中国伦理学会编《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3
    2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26、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家庭子女教育——小学生家长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
    27、广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5
    2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9、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1、福建省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编委会《思想品德》第七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5
    32、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思想政治》(三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3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1
    3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35、http://tigger.uic.edu/~Inucci/MoralEd/overview.html, 2003、5
    3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7、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