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的讨论从起草香港基本法时期就已经开始。香港基本法实施以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也一直存在分权说或均权说等认识,特别是2004年围绕香港政治体制发展问题中的“双普选”问题的讨论,出现了引用国际公约关于自决权规定的情况。本文试图采取案例研究与条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将香港放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将“一国两制”放在中国的大历史中,来求证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本文认为,香港的自治权来自主权授权,在授权框架下,一方面香港特区的权力来自中央的授予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法律边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力,遵守自己通过香港基本法所作的庄严承诺。
     论文引言部分叙述目前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的不同理解,交代了文章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在对地方自治的历史演变进行初步探究的基础上,重点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所包含的内容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与其他地方自治形态包括欧美国家以及中国大陆省级单位的权力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章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有关高度自治权行使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马维騉案、吴嘉玲案、关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于2007年以后的产生办法的争论、关于补选新行政长官的任期的争论等。
     第三章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与“一国两制”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概念及其含义、性质与意义等进行了研究考证。
     第四章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授权性质进行了集中阐述。本章集中求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并没有改变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香港只是一个中央授权高度自治的地方单位,其高度自治权来源于中央的授权。
     第五章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监督与保障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基本法不但深度下放了政治权力,还深度下放了法律权力尤其是司法权(终审权),这一特点必然要求中央政府目前通过法律监督之外的一定途径实现对特区高度自治的监督和保障,但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必须充分研究中央与香港之间关系的“法治化模式”,论文从现实可能和未来发展两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
     结语从国家建构的角度对香港特别行政区乃至“一国两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What is the rationale for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began as early as when the Basic Law of HKSAR was first draf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law,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ideas on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such as power division and even 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2004, when the double universal suffrage of Hong Kong's political system was discussed ardently,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emerged.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reveal that the rationale of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is the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of sovereign authority. The research is committed by the methods of provision studies and case studie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subject is studi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Hong Kong’s“One Country Two Systems”, which in turn is plac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history of China. In the framework of authoriz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power of the HKSAR is granted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annot go beyond a certain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exercise its powers strictly in compliance with its promises made in the Basic Law.
     The preface of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rationale for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In this par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lso discussed.
     ChapterⅠ, based 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examines the ex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nomy of Hong Kong, and compares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with other autonomous form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e discussed autonomous forms include som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local powers of the provincial units in mainland China.
     In chapterⅡ, several typical cases related to the exercising of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re analyzed. Such cases include the Ma Kun case, the Ng Ka Ling case,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election method of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fter 2007, and the argument on the term length of the Chief Executive in complement election.
     ChapterⅢ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nd the theory of“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orough discussion is also made on the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concept and its meaning, and on its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Ⅳconcentrates on the authorized quality of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China is still a unitary state, eve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KSAR.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at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is gra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at the HKSAR is only a local unit which enjoys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In chapterⅤ, the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of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Basic Law of HKSAR, not only the political power but also the judicial power, especially the final adjudication, was delegated to the HKSAR. This requires that the HKSAR’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should be supervised and ensur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yond the current legal means. However, to maintain the whole nation’s long-term stability, the“legal mechanism”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HKSAR must be fully stud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dissertation both analyz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the“legal mechanism”and looks into its futur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future of the HKSAR and even that of the“One Country Two Systems”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ate construction of China.
引文
①吴邦国:《在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
    ②李林:《香港基本法规定的高度自治及其实践》,《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
    ①对于文化的含义,作者此处理解为生活方式的观念形态。
    ②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美]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页。
    ④[美]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页。
    ①美国的县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委员会型,委员会―行政官型,委员会—民选县长型。参见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1页。
    ②陈嘉陵:《地方政府手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陈嘉陵:《地方政府手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北大法律评论》卷5辑1,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3-54页。
    ①参见陈弘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轨迹》,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15条。
    ①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351页。
    ①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②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笫292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301页。
    ②香港将高等教育称为专上教育。
    ②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95页。
    ②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l16页。
    ②按照普通法的原则,国家行为是指一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包括该国与另一国国民的关系时,作为政策所执行的行政行为。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①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②香港基本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原在香港实行的司法体制,除因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而产生变化外,予以保留。”
    ③关于基本法解释权的几种争议,可参见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在一国两制中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①肖蔚云:《中国人在21世纪对法律文化的贡献》,《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第28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讲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153页。
    ①比较方法引入法学研究领域,广泛地看,在希腊也能找到蛛丝马迹。如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就是以对希腊一百五十八个城邦的政制研究为基础的。但比较的方法与法学结合成比较法,进而构成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却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至今日,法律的比较研究仍然很时髦。毕竟,“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参见[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3-171页。
    ②[法]勒内·罗迪埃尔著:《比较法概论》,陈春龙译,李泽锐校,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221页。
    ①[英]伊夫·梅尼等主编:《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朱建军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日本的地方自治财政权还具有国家通过团务上的手段,对地方公共团体施行行政统治普遍化的特征。如关于法律规定以外的属于自治事务的福利政策,国家通过提供补助金、进行诱导。参见[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罗田广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323。
    ①关于本案的评析,可参见Daniel R. Fung and Peter H. H.Wong, Constitutional Law and Litigat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Hong Kong SAR,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28(1998), p. 336 at 338-343;佳日思、陈文敏、传华伶合编:《居港权引发的宪法争论》,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②1997年第110号条例。
    ③根据《基本法》第68条,立法会的产生办法载于《基本法》附件二。附件二则规定,第一届立法会按照人大《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产生。
    ①Albert H. Y. Chen,“Legal Prepar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ong Kong SAR”, HongKong Law Journal,Vol. 27(1997), p.405
    ②【1999】1 HKLRD 315 (英文判词),【1999】1 HKLRD 731(中文判词)
    ③【1997】2 HKC 315 at 351
    ④【1997】2 HKC 315 at 351
    ⑤关于此问题的理论性探讨,参见Albert H. Y. Chen,“The Basic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Hong Kong Law Journal , Vol 23(1993), p. 31 at 50-55。
    ⑥许崇德、傅思明:“香港基本法框架下判例法的走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4月1日至2日),第3-4页。
    ⑦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页。
    ①《香港法例》第115章。
    ②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页。
    ①【1997】3 HKC 64.
    ②【1998】1 HKLRD 142
    ①[1999] 1 HKLRD 346 (英文版),753 (中文版)
    ②[1999] 1 HKLRD 753
    ③[1999] 1 HKLRD 347,754
    ④[1999] 1 HKLRD 346,753
    ⑤有学者认为终审法院对此问题的处理有误,详见陈弘毅:“终审法院对‘无证儿童’案的判决:对适用《基本法》第158条的质疑”,载于佳日思等编,《居港权引发的宪法争论》,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①[1999] 1 HKLRD 343,751
    ②[1999] 1 HKLRD 345,752
    ③[1999] 1 HKLRD 344-5,752
    ④[1999] 1 HKLRD 338,748
    ⑤Bing Ling,“Can Hong Kong Courts Review and Nullify Act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 29(1999)
    ①[1999] 1 HKLRD 338,747
    ②四位学者的意见全文现收录于“内地法律专家对终审法院判决的意见”,载于佳日思等编《居港权引发的宪法争论》,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③[1999] 1 HKLRD 577-8(英文版),579-580(中文版)。关于对此次“澄清”事件的评论,见Yash Chai,“A Play in Two Acts:Reflections on the Theatre of the Law”,Hong Kong Law Journal,Vol.29(1999), p.5
    ④Peter Wesley-Smith,“Hong Kong’s First Post-1997 Constitutional Crisis”,Lawasia Journal(1999),pp.24-64
    ②《解释》全文刊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号外》,第2号法律副刊,1999年6月28日,页1576(1999年第167号法律公告)。
    ④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页。
    ⑤[1999] 3 HKLRD 778
    ⑥根据《宪法》第67(4)条,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包括“解释法律”。
    ①[1999] 3 HKLRD 822
    ②[1999] 3 WLR 1095
    ③[1999] 3 HKLRD 802
    ④[1999] 3 HKLRD 821
    ⑤Yash Ghai:Hong Kong’s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Second edition 1999,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P292-302
    ⑥强世功等:《香港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7-8期,第12页。
    ⑦Albert H. Y. Chen“,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versy of Spring 2004”, (2004) HKLJ, Vol.34 Part,pp.215-225;Johannes Chan“,Some Thoughts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 Hong Kong(2004) HKLJ,Vol.34 Part 1, pp. 1-13.
    
    ①有香港论者认为,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是订出了香港政制发展的“游戏规则”。参见Albert H.Y.Chen,“The Consititutional Controversy of Spring 2004”, (2004) HKLJ. Vol.34 Part 2, pp.215-225,at p.218.
    ②陈弘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轨迹》,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①参见陈弘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轨迹》,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页。
    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1页。
    ①《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1页。
    ②殷海光先生在论及中国现代化问题时指出,一方面中国文化必须在挣扎里痛苦地抛弃若干障碍现代化的文化要件,另一方面,还必须调整其机能以及吸收若干新的文化要件。参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①《人民日报》1954年8月21日。
    ②《新华月报》1955年第6号第11页。
    ③《人民日报》1956年6月29日。
    ④《人民日报》1979年2月1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3页。
    ②《人民日报》1984年10月3日。
    ①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转引自《人民日报》1982年7月25日。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7页。
    ③《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4日。
    ①《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②对于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实践的阶段划分,这里接受了肖蔚云教授的方法,参见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6-10页。
    ③《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④鲁平:《中国展望二十一世纪的香港》,香港文汇报, 1991年9月17日。
    ①《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②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③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④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参考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0年版,第151页。
    ①《人民日报》1984年1l月7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②程林胜:《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③《人民日报》1983年7月30日。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1页。
    ②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第69页。
    ①在这个问题上,内地和香港绝大部分论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参见肖蔚云主编:《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149页;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0-52、第131-142页;宋小庄:《论“一国两制”下中央和香港特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116页;陈弘毅:“‘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其在香港的适用”,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②参见陈端洪:主权政治与政治主权:香港基本法对主权的应用与突破。见陈端洪:《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165页。
    ③对“天下体系”的解释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第130页。
    ②[英]马丁·雅克著:《当中国统治世界》,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①郑旋:《两制的辩证》,香港《中报》1986年1月ll日。
    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重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③夏勇:《香港政制发展之要—在香港“政制发展与《基本法》研讨会”上的演讲》,载于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9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l03页、第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l03页、第73页。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4页、第217页。
    ①《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③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②1990年2月17日邓小平接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时说,“你们经过将近五年的辛勤劳动,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著作。……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①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①赵春义主编:《一国两制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②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7页。
    ①N.N.Agarwa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Delhi: Ram Chand & Co.,1984, pp. 97-98.
    ②[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页。
    ④Yash Ghai,“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Peter Wesley-Smith(ed.), Hong Kong’s Basic Law: Problems and Prospects(1990),p.1;Albert H.Y.Chen,“Some Reflections on Hong Kong’s Autonomy”,Hong Kong Law Journal,Vol.24(1994),p.173
    ①参见K. C. Wheare, Federal Government (4th ed. 1963)。
    ②夏勇:《“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日报》2004年2月23日。
    ③王禹:《论简单单一制、复杂单一制和复合单一制》,载《港澳研究》2006年春季号,第16页。
    ④傅思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政治体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92页。
    ⑤参见傅思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6页。
    ①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1页。
    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0页。
    ①香港《明报》1988年6月4日。
    ②冯强:《内地造几个“香港”在理论界引起的反响》,《福建社科情报》1989年第2期,第23页。
    ①《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内部参考),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②夏勇:《“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日报》2004年2月23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②关于宪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适用问题,肖蔚云教授作过详细的论述,参见肖蔚云:《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①夏勇:《香港政制发展之要—在香港“政制发展与《基本法》研讨会”上的演讲》。见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8页。
    ②夏勇:《“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日报》2004年2月23日。。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4页。
    ①Jean Bodin: On Sovereignty, edited by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博丹:《论主权》(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②[美]小查尔斯.爱德华.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毕红梅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9页。
    ④《邓小平论“一国两制”》,香港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页。
    ⑤《邓小平论“一国两制”》,香港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页。
    ①李林:“香港基本法规定的高度自治及其实践”,《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8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④[美]雅法(Harry V.Jaffa):《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中诸问题的阐释》,韩锐译,赵雪纲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页。
    ⑤《人民日报》1983年6月26日。
    ①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的中国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②参见Robert Allcock,“Application of Article 158 of the Basic Law”, paper presented at Constitutional Law Confer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Law: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HKSAR on 28-29 April 2000.
    ①Richard Cullen and H. L.Fu,“Some Limitations in the Basic Law Exposed,”China Perspectives, No.22(March-April 1999), p.54, at p.57
    ②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③当然,内地有学者对此看法不以为然,如曾经参与基本法起草、后担任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的肖蔚云教授。相关讨论参见肖蔚云:“论香港基本法的完备性和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肖蔚云:《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353页;程宗璋:“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 年第2期,第41-47页。但更有论者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参见肖永平、闵启武:“九七以后大陆与香港的法律冲突及协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86-90页;庄伟光、刘棉春:“‘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当代法治协调建设”,《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4-27页;范忠信:“‘基本法’模式下的中央与特区司法关系”,《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第3-12 页;陈新欣:“香港与中央的‘违宪审查’协调”,《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140-151页;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Yash Ghai,“Litigating the Basic Law: Jurisdi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Procedure”,Johannes M M Chan, H L Fu and YashGhai (eds), Hong Kong’s Constitutional Debate---Conflict Over Interpret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52;Yash Ghai,“The Imperatives of Autonomy: Contradictions of the Basic Law”, Johannes Chan and Lison Harris (eds), Hong Kong’sConstitutional Debates, Hong Kong: Hong Kong Law Journal Limited 2005, p29-44.
    ①Albert H. Y. Chen,“The Fate of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Proposal of October 2005”, Hong Kong:(2005)HKLJ, Vol.35 Part 3, pp.537-543, at p.543.
    ②其实,国内学界一直不缺少对“立法解释体制”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程序的诟病。参见苗连营:“中国宪法解释体制反思”,《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第17-18页;王晨光:“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程序思考”,《法学》2000年第4期,第9-12页;唐杏湘:“论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法》的建立”,《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34页;袁吉亮:“论立法解释之非”,《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第24-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全集》(第三卷)(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重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肖蔚云:《香港基本法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2.肖蔚云:《香港基本法讲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3.肖蔚云:《论香港基本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肖蔚云主编:《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许崇德:《学而言宪》,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许崇德:《港澳基本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参考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0年版。
    8.王叔文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修订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9.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李步云:《走向法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吴玉章:《法治的层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16.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7.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18.夏勇:《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19.夏勇:《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20.夏勇主编、胡水君副主编:《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陈弘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轨迹》,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25.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陈弘毅:《香港法制与基本法》,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7年版。
    27.陈弘毅:《香港法律与香港政治》,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90年版。
    28.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出版社1988年版。
    31.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佳日思、陈文敏、传华伶合编:《居港权引发的宪法争论》,香港大学出版2000年版。
    34.《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35.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程林胜:《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7.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2009年版。
    38.宋小庄著:《论“一国两制”下中央和香港特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宋小庄:《香港基本法与后过渡期争拗》,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40.陈端洪:《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3.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傅思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政治体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45.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6.陈嘉陵:《地方政府手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7.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林良光主编:《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0.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3.朱国斌:《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4.王振民著:《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姚中秋:《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6.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的中国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7.香港年鉴:《香港2004》,香港特区政府印制。
    58.强世功:《中国香港》,三联书店2010年版。
    59.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60.周八峻等:《香港:伴随着政治过渡的经济过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2年版。
    61.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84年版。
    62.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编:《政治参与在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版。
    63.《香港问题选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4.郑宇硕:《八十年代中期的香港》,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85年版。
    65.郑宇硕:《香港政制及政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版。
    66.郑宇硕:《过渡期的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67.杨思贤:《香港沧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68.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室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理论与实践文献资料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69.雷口旋:《香港政治与政制初探》,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7年版。
    70.赵春义主编:《一国两制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1.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2.黄铸等主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美国方面的有关文献和资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73.黄铸等主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各界人士的有关言论文章选录》,中国文史出版1988年版。
    74.黄铸等主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75.周之毅、施汉荣:《香港与一国两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6.史深良:《香港政制纵横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版。
    77.赵小芒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78.周永新:《目睹香港四十年》,明报出版社1990年版。
    79.文成思:《香港政府与施政架构》,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80.李昌道、龚晓航:《基本法透视》,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81.李昌道:《香港政治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2.黄裔:《香港问题和一国两制》,大地出版社1990年版。
    83.程林胜:《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4.云冠平、钟业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5.许崇德主编:《港澳基本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6.沈乐平:《香港未来与基本法》,香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版。
    87.杨奇主编:《英国撤退前的香港》,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8.钱益兵、贺耀敏:《香港:东西文化的交汇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9.王泰铨:《香港基本法》,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
    90.梁福麟:《97后香港前瞻》,香港海港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91.黄康显:《中英的纠纷与香港政策》,香港创新学会出版社1996年版。
    92.冷夏、王彤:《谁主香港——董建华与他的对手》,香港名流出版社1996年版。
    93.李治:《香港1997》,台湾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94.杨允中:《“一国两制”与现代宪法学》,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年版。
    95.杨允中:《“一国两制”与澳门成功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96.傅思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8.东雪英主编:《邓小平与香港》,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
    99.李后:《回归的历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
    100.李后:《百年屈辱史的终结:香港问题始末》,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01.王庚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下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
    102.任方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103.王凤超主编:《“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4.王新生等:《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5.叶林舜等主编:《一国两制模式的区域一体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6.中央军委法制局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释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107.刘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1841-1985),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8.陈道华:《“一国两制”与国家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9.汪永成:《双重转型:“九七”香港的行政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0.岱旭:《一国两制——新挑战与新课题》,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
    111.蔡娟:《邓小平“两制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杜叶锡恩:《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隋丽君译,香港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113.齐鹏飞:《邓小平与香港回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14.黄江天:《香港基本法的法律解释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115.董立坤主编:《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法律冲突与协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6.王红续:《大战略——邓小平与祖国统一》,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17.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编著:《宪法与港澳基本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纪念
    118.《肖蔚云教授八十华诞志庆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9.孟庆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公司2005年版。
    120.周平:《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2.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3.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4.刘升平、冯治良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法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5.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6.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7.吕世伦主编:《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8.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9.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0.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1.张志铭:《法律解释的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2.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3.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4.江山:《中国法理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6.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7.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8.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9.郭成伟主编:《中华法系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0.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1.卓泽渊:《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2.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3.朱景文主编:《中国法理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4.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5.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46.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47.吴耘编注:《美国法治面面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8.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9.刘士国主编:《法解释的基本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0.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1.刘瀚、马长山主编:《社会转型与法治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2.许章润等:《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3.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4.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5.苏力:《法治的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6.苏力:《批评与自恋:读书与写作》,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7.许传玺主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8.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9.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0.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1.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2.石文龙:《21世纪中国法制变革论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63.公丕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4.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挑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5.孔祥俊:《法律解释方法与判解研究:法律解释法律适用裁判风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66.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7.侯强:《社会转型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1840-1928》,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8.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9.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1.俞荣根等编著:《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2.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3.卞学琪:《后现代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4.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5.游劝荣:《法治成本分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6.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7.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8.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9.沈涓:《中国区际冲突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0.香港法律教育信托基金编:《中国内地、香港法律制度研究与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1.张勇、陈玉田:《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2.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83.赵秉志、何超明主编:《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4.赵秉志:《中国区际刑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5.赵秉志、黄芳编著:《香港特区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6.赵秉志主编:《中国区际刑法问题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7.陈力:《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区际司法协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8.时延安:《中国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9.袁古洁:《中国内地与港澳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0.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探索——许崇德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庆典暨二十一世纪中国宪政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1.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2003年—2004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3.何勤华主编:《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4.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5.钟士元:《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6. [美]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7. [美]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98. [意]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9. [法]勒内·罗迪埃尔著:《比较法概论》,陈春龙译,李泽锐校,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00. [英]伊夫·梅尼等主编:《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朱建军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201. [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罗田广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2. [英]马丁.雅克著:《当中国统治世界》,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203. [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5.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6. [美]约翰.F.沃克、哈罗德.G.瓦特《美国大政府的兴起》,刘进、毛喻原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20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8. [美]小查尔斯·爱德华·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毕红梅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9.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10. [美]雅法(Harry V.Jaffa):《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中诸问题的阐释》,韩锐译,赵雪纲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1. [英]迈因纳斯(Miners N.J.):《中国与香港的前途》,杨立信、李雁琳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212. [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徐宗英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13.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1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张雁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5.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界碑》,刘庸安、张弘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6.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弘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7.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刘庸安、张弘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8.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刘庸安、张弘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9.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220. [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夏登峻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21.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22.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3.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4. [美] R. 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5. [美]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6.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7. [美]理查德·A·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8.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9.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凌斌、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0.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4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1. [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32.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33. [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34. [美]卡尔·N·卢埃林:《普通法传统》,陈绪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5. [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36.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7. [英]约瑟夫·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38. [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9.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0. [英]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1. [英]威廉·泰特雷:《国际冲突法—普通法、大陆法及海事法》,刘兴莉译,黄进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修订版),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3. [意]戴维·奈尔肯:《比较刑事司法论》,张明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4. [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5. [美]凯斯·R·孙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金朝武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6. [日]大木雅夫:《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华夏、战宪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7. [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上、下),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8.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9.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50. [英]约翰·B·汤普森(John B. Thompson):《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戈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51. [美]卡尔·科恩(Carl Cohen):《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52. [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法治》,阿登纳基金会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3. [美]小詹姆斯·R·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诸源头》,姚中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4. [英]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苏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5. [英]尼尔·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6. [美]劳伦·本顿:《法律与殖民文化——世界历史的法律体系》,吕亚萍、周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7. [英]H. L.A.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8. [美]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陆益龙译,郭星华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59. [美]雅法(Harry V.Jaffa):《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中诸问题的阐释》,韩锐译,赵雪纲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0. [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徐晓晴译,清华大学出版2005年版。
    261. [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262.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3.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红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4.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65.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66.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67. [美]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我们人民:宪法变革的原动力》,孙文恺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8. [美]约翰·哈特·伊利:《民主与不信任—关于司法审查的理论》,朱中一、顾运译,杨海坤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9. [美]马克·E·沃论:《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70. [美]汉密尔顿等:《美国宪法原理》,严欣淇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71.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72. [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宋华琳、毕况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3. [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4. [美]西尔维亚·斯诺维斯:《司法审查与宪法》,谌洪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5. [美]L. 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76.刘青峰、关小春:《转化中的香港:身分与秩序的再寻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7.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7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9.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0.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1.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一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政制事务局网站:http://sc.info.gov.hk/gb/www.cab.gov.hk/cgi-bin/cab/tc_future_deve.cgi
    282.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二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同前)
    283.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三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同前)
    284.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四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题》(同前)
    285.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基本法〉中有关政制发展的原则问题》,同前,2005年10月18日发表。
    286.袁求实:《香港回归大事记(1979-1997)》,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
    287.袁求实:《香港回归以来大事记(1997-2002)》,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版。
    1.肖蔚云:“中国人在21世纪对法律文化的贡献”,《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2.肖蔚云:“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
    3.肖蔚云:“九七后香港与中央及内地的司法关系”,《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
    4.许崇德、傅思明:“香港基本法框架下判例法的走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4月1日至2日)。
    5.许崇德:“对一国两制的粗浅认识”,全国人大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研究室编《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讨会论文集》。
    6.许崇德:“简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7.许崇德:“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法律表现”,《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8.许崇德、王振民:“由‘议会主导’到‘行政主导’——评当代宪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李步云:“‘一国两制’三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10.夏勇:《“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日报》2004年2月23日。
    11.李林:“香港基本法规定的高度自治及其实践”,《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
    12.周汉华:“变法模式与中国立法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卷5辑1。
    14.强世功等:“香港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7-8期
    15.鲁平:“中国展望二十一世纪的香港”,香港文汇报, 1991年9月17日。
    16.郑旋:“两制的辩证”,香港《中报》1986年1月11日。
    17.吴邦国:“在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香港《文汇报》2007年6月6日。
    18.王禹:“论简单单一制、复杂单一制和复合单一制”,载《港澳研究》,2006年春季号。
    19.李元起、黄若谷:“论特别行政区制度下的“剩余权力”问题”,《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20.美国纽约大学教授JeromeA.Cohen 2000年4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纪念基本法颁布十周年国际会议上的致辞:“Hong Kong’s Basic Law:An American Perspective”,www.cfr. org/bios /bio.html?id=14。
    21.程宗璋:“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2.肖永平、闵启武:“九七以后大陆与香港的法律冲突及协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3.庄伟光、刘棉春:“‘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当代法治协调建设”,《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4.范忠信:“‘基本法’模式下的中央与特区司法关系”,《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25.陈新欣:“香港与中央的‘违宪审查’协调”,《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26.苗连营:“中国宪法解释体制反思”,《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27.王晨光:“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程序思考”,《法学》2000年第4期。
    28.唐杏湘:“论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法》的建立”,《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袁吉亮:“论立法解释之非”,《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30.梁茂淦:“‘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福建学刊》1994年第2期。
    31.潘叔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卓越贡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32.潘叔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33.潘叔明:“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及其国家理论贡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34.龚育之、石仲泉:“邓小平‘一国两制’论的由来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2期。
    35.林尚立:“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国家建设”,《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6.叶庆科:“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一国两制’”,《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
    37.高放:“邓小平何时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理论前沿》1997年第19期。
    38.李家泉:“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统一中国的战略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9.王哲:“‘两德模式’与‘一国两制’—德、中二战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差异与不同道路”,《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40.王英津:“‘两德模式’与‘一国两制’之比较研究”,《观察家》2001年第3期。
    41.林伯海:“联邦制、邦联制抑或‘一国两制’”,《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5期。
    42.朱兆华:“‘一国两制’与‘多元一体’的文化本质——‘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文化视角”,《辽宁警专学报》2002年第4期。
    43.张林:“论‘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求实》2002年第6期。
    44.吴琼丽:“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研究综述”,《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10期。
    45.吴琼丽:“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6.裴丽珍:“‘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和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7.陈韩生、何仲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及其成功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48.姜恩柱:“把‘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继续推向前进——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求是》2002年第13期。
    49.张晋、吕振波:“‘一国两制’理论的时代价值”,《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50.陆德山:“‘一国两制’对传统理论法学的发展”,《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51.王玉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上)”,《政法论坛》1990年第3期。
    52.王玉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下)”,《政法论坛》1990年第4期。
    53.李昕:“中华法系的封闭性及其成因”,《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
    54.沈宗灵:“中国大陆与香港法律制度的重要差别论要”,《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55.黄建武:“‘一国两制’——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增刊。
    56.梁玉霞、郭雄:“关于香港驻军的司法管辖与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57.陈恩:“‘九七’前后香港法律衔接问题与对策”,《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6期。
    58.许安标:“体现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59.廖海:“论‘一国两制’思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权上的体现”,《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
    60.廉希圣:“‘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61.吴建番:“‘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62.饶戈平:“一国两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63.张文显:“再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64.杨允中:“‘一国两制’——现代宪法学与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一大创造”,《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65.李雅玫:“‘九七’香港法律的变化”,《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66.邓新文:“略论香港基本法实施的制度保障”,《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67.温晓莉:“如何理解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回归后的香港法律制度谈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68.温晓莉:“如何理解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回归后的香港法律制度谈之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9.李金荣:“香港问题与国际法”,《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70.刘升平:“‘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的发展”,《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71.谢晖:“我国未来多法域之间的冲突及其控制”,《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72.杨振洪:“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73.王薇:“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新型关系——香港基本法研究”,《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74.董立坤:“论涉及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民商事案件司法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2期。
    75.李昌道:“‘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法治”,《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3期。
    76.陈东:“论香港法律渊源的未来走向”,《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6期。
    77.清源:“香港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展望”,《人民检察》1997年第8期。
    78.白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法理学思考”,《政治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79.范高社、郑冬芳:“论香港基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陕西金融》1998年第1期。
    80.新华社:“内地法律界人士就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有关判决发表意见”,《光明日报》1999年2月7日。
    81.宋锡祥:“论香港《基本法》的重大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82.陈友清:“香港原有法律的适应化及几个理论问题”,《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83.钟文杰:“论香港驻军的法律地位及其特殊法律问题”,《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4.郑君贤:“我国宪法解释技术的发展——评全国人大常委会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释法例”,《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85.湛中乐、陈聪:“论香港的司法审查制度——香港‘居留权’案件透视”,《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
    86.庄金锋:“‘一国两制’与我国的法律体系”,《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87.周伟:“论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限”,《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88.王振民:“‘一国两制’实施中的若干宪法问题浅析”,《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89.叶富昌:“构建在‘一国两制’下的宪法与港澳基本法的关系”,《行政与法》2001年第2期。
    90.王富昌:“‘一国两制’下的若干宪政问题浅析”,《政法学刊》2001年第4期。
    91.刘宏宇、李可:“‘一国两制’与中国法理学:挑战与回应”,《当代法学》2002年第6期。
    92.凌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全国人大立法权的界限”,《法治论丛》2003年第1期。
    93.傅思明:“香港基本法的实施对香港法制走向的影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94.徐静琳:“从‘居港权’争讼案看香港基本法的司法解释”,《法治论丛》2003年第1期。
    95.徐静琳:“演进中的香港法启示录——关于比较法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96. [美]汉斯·霍姆(Hanns Hohmann):“普通法的性质和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何兰译,沈云欧校,《比较法研究》1991年4期。
    97.沈宗灵:“二战后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法律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98.南玉泉:“先秦思想文化与中华法系之源流”,《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99.张志铭:“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00.郭自力:“论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几个问题”,《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1.陈金钊:“法律解释学简论”,《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102.陈金钊:“理想与现实之间——论法学流派与法治”,《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
    103.李罡:“中华法系的解体与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4.陈金钊:“法律解释学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上)”,《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05.饶艾:“中华法系新论——兼与西方两大法系比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06.闫弘宇:“区域法律文化发展与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7.周月娥、蒋云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现代化回应”,《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8.胡弘弘:“试论宪法解释”,《现代法学》1995年第5期。
    109.罗俊明:“美国司法管辖权浅析”,《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110.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法学》1997年第5期。
    111.韩大元:“论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12.曾尔恕、郭琛:“本土法与外来法:美国的经验”,《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13.陈欣新:“香港与中央的‘违宪审查’协调”,《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14.张海廷:“英国议会主权的变迁”,《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115.周伟:“宪法解释案例实证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116.李琦:“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之性质:宪法的特别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17.黄进:“论宪法与区际法律冲突”,《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
    118.周佑勇:“论英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19.何海波:“没有宪法的违宪审查——英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20.杨海坤、朱中一:“从行政诉讼走向宪法诉讼——中国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121.刘云龙:“也论宪法诉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22.张敏:“英国法治的司法演进”,《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
    1. Adley, Robert, All Change of Hong Kong, Blandford Press, 1984.
    2. A J Halkyard and P. Smart (eds), Trade and Investment Law in Hong Kong, Singapore: Butterworths Asia 1993.
    3. Alex Carroll,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2nd Edition.《宪法与行政法》(第二版)(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4. Andrew Byrnes, and Johannes Chan (eds), Public Law and Human Rights: A Hong Kong Sourcebook, Hong Kong: Butterworths, 1993.
    5. Atwood, L Erwin, and Ann Marie Major, Goodbye, Gweilo: Public Opinion and the 1997 Problem in Hong Kong, Hampton Press Inc, 1996.
    6. Benton, Gregor, the Hong Kong Crisis, London: Pluto Press, 1983.
    7. Bodin: On Sovereignty, edited by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博丹:《论主权》(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8. Brian Bix, 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 (third edition), Sweet & Maxwell, London, 2003.
    9. Bueno de Mesquita, Bruce, David Newman, and Alvin Rabushka, Forecasting Political Event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 Bueno de Mesquita, Bruce, David Newman, and Alvin Rabushka, Red Flag Over Hong Kong,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1996.
    11. Burton, Charles (eds),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towards 1997, Toronto: Joint Centre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1992.
    12. Carol J. Petersen and Simon N.M. Young (ed),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undmental Freedoms----Hong Kong’s Article 23 Under Scrutin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Chan Ming K (ed), Precarious Balance: Hong Kong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1842-1992,Armonk, NY and London: M E Sharpe, 1994.
    14. Chan Ming K, and David J Clark,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Blueprint for‘Stabulity andProsperity’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 Cheek-Milby, Kathleen, A Legislature comes of Age: Hong Kong’s Search for Influenceand Identi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6. Cheng, Joseph Y S and Sonny S H Lo, From Conoly to SAR: Hong Kong’s Chllenges Ahea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7. Cheng, Joseph Y S (eds), Hong Kong In Search of a Future, Hong Kong: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8. Cheng, Joseph Y S (eds), Hong Kong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9. Ching, Frank (eds), Hong Kong: 1997 and Beyond, Hong Kong: Review Publishing Co Led, 1997.
    20. Ching, Frank, Hong Kong and China: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New York: China Council of the Asia Society and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New York City, 1985.
    21. Chiu, Hungdah, Y C Jao, and Yuan-li Wu (ed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Toward 1997 and Beyond, New York, Westport, London: Quorum Books, 1987.
    22. Clement Shum, General Principles of Hong Kong Law (3rd edition), Hong Kong: Longman Hong Kong Education, 2003.
    23. Cottrell, Robert, The End of Hong Kong: the Secret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London: John Murray, 1993.
    24. Cradock, Percy, Experiences of China, London: John Murray, 1994.
    25. Davis, Michael C, Constitutional Confrontation in Hong Kong: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Basic Law, Hong Kong: Mcmillan Publishers (HK) Ltd, 1990.
    26. Domes, Jurgen, and Yu-ming Shaw, Hong Kong: a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cern, Boulder and London: Macmillan, 1989.
    27. Emmons, Charles F, Hong Kong Prepares for 1997: Politics and Emigration in 1987,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8.
    28. Garard A. Postiglione and James T. H. Teng (eds), Hong Kong’s Reunion with China----Globle Dimens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29. Goodhart, William, et al, Countdown to 1997: Report of a Mission to Hong Kong, Geneva: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1992.
    30. Gerard Delanty, Social Theory in a Changing World—Conceptions of Modernity, England: Polity Press, 1999.
    31. Heald, Tim, Beating Retreat: Hong Kong under the Last Governor, London: Sinclair-Stevenson, 1997.
    32. James Crawford, Rights in One Country: Hong Kong and China, Published by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5.
    33. Jao, Y C, Leung Chi-Keung, Peter Wesley-Smith, and Wong Siu-lun (eds), Hong Kong and 1997: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5.
    34. Johannes Chan, and Yash Ghai (eds), The Hong Kong Bill of Righ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 Butterworths, 1993.
    35. Johannes M M Chan, H L Fu, Yash Ghai (eds), Hong Kong’s Constitutional Debate----Conflict over Interpret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36. Kelly, Ian, Hong Kong: A Pilitical-Geographic Analysi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37. Lau Siu-kai,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2.
    38. Lau Siu-kai and Kuan Hsin-chi, Hong Kong after the Sino-British Agreement: Limits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 Dependent Polity,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5.
    39. Lau Siu-kai, Decolonisation Without Independence: the Unfinished Political Reforms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40. Lee, Jane C Y, The Dynamic Political Actors in Hong Kong’s Transition, Hong Kong: Writers’and Publishers’Co-operative, 1993.
    41. Leung, Beatrice, and Joseph Cheng (eds), The Hong Kong SAR: In pursui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2. 54. Loyseau, A Treatise of Order and Plain Dign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论秩序和基本尊严》(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3. McGurn, William, Perfidious Albion: The Abandonment of Hong Kong 1997, 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re, 1992.
    44. McMillen, Donald H, and Michael E DeGolyer, One Culture, Many Systems: Politics in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5. Menski, Werner, Coping with 1997: The Reaction of the Hong Kong People to the Transfer of Power, London: Trentham Books and SOAS, 1995.
    46. Ming K. Chan and David J. Clark (eds), The Hong Kong Basic Law----Blueprints for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1.
    47. Ming K. Chan (ed), Precarious Balance----Hong Kong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1842-199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4.
    48. Peter Wesley-Smith, Unequal Treaty 1898-1997: China, Great Britain and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49. Peter Wesley-Smith (ed), Hong Kong’s Transi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 Hong Kong: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50. Raymond Wacks, Hong Kong, China and 1997—Essays in Legal The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51. Raymond Wacks (ed), The New Legal Order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52. Refferty, Kevin, City on the Rocks: Hong Kong’s Uncertain Future, London: Viking, 1989.
    53. Richard Hughes, 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London: Ander Deutsch, 1968.
    54. Roberti, Mark, The Fall of Hong Kong: China’s Triumph and Britiain’s Betrayal (revis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55. Rubinoff, Janet A (eds), Hong Kong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Toronto: Joint Centre for Asia Pocific Studies, 1994.
    56. Scott, Ian,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57. Segal, Gerald, the Fate of Hong Kong,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1993.
    58. Shipp, Steve, Hong Kong,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liny’s Transfer to Chinese Rule , Jefferson, NC, and London, 1995.
    59. Steve Tsang (e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the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60. Thomas, Ted, and Nicole Turner, What’s Going to Happen in 1997 in Hong Kong?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Singapore: Simon and Schuster (Asia) Ltd, 1996.
    61. Wang, Enbao, Hong Kong, 1997: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1995.
    62. Wang Gungwu and Wong Siu-lun (eds), Hong Kong’s Transition: A Decade after the Deal,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3. Yahuda, Michael, Hong Kong: China’s Challen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64. Yash Ghai, Hong Kong’s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The Resump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Basic Law (2nd edi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