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性刑法解释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法律解释过程的实证考察,使用加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分析哲学、哈贝马斯的沟通与对话理论等哲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指出了制约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结论的各种因素,提出应从方法和程序两个方面保证正当结论的获得。论文对具体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能在承认解释主体性的前提下,为达致解释的客观性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解释方法与规则的支持和程序的支持,以提高解释者解释法律的能力,使法律解释结论获得更高的可接受度。本文希望这种支持适用于所有进行刑法法律解释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最高人民法院。
     论文包括导论和论文主体五章,共六个部分。
     导论介绍了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意义,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哲学诠释学与法律诠释学”。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哲学诠释学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各代表学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了在哲学诠释学影响下法律解释学发生的变化。本章还讨论了法律诠释学与法律解释学的关系,认为二者互相不可替代。本章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应当在法律解释研究中引入哈氏的沟通行动理论。
     第二章“刑法解释概论。”本章首先讨论了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包括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法律解释的概念、主体、对象、目标等。本文认为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是一种建立在交谈合理性基础上的相对客观性。对法律解释的主体不应进行限制,任何人都有解释的权利。刑法解释目标问题的实质是刑法解释观,笔者认为解释者应持折衷解释观,即法律客观性与法官主体性相结合,以法律客观性为主的解释观。
     根据对正当性法律解释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刑法解释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正当性刑法解释路径研究
    保证结论的正当,即合法又合理,而不仅仅是合法上。要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也
    应当构建理想的对话情境,保证所有参与者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并提出应从方法和
    程序两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
     第三章“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解释的指导与制约。”本章在深入、仔细地分析罪
    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的基础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对罪刑
    法定原则与法治的关系的讨论,对刑法解释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章
    的核心观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兼具保护社会与保障自由双重价值,对刑法的解释也应
    同时考虑保护社会与保障自由,以实现刑法的目的为最高标准,而不能以“有利于
    被告”为最高标准.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出现冲突时,应选择形式法治优先.
     第四章“正当性刑法解释的方法保证.”本章结合刑法的特殊问题,深入讨论了
    各种解释方法在刑法解释中的运用.为了获得最正当的法律解释,解释者必须不怀
    偏见地尝试各种方法,对各种解释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证,根据个案情况寻觅最妥当、
    最符合正义理念的解释结论.以此原则为出发点,本章讨论了文理解释方法、历史
    解释方法、体系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在刑法解释中的运用,并对文理解释方法
    与目的解释方法给与了特别关注.
     本章讨论了刑法解释中的特殊问题,对刑法解释中长期流行的一些格言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本章反驳了“有利于被告”和“只能进行有利于被告的限制解释”的
    观点,认为不仅应该允许扩张解释,而且法内类推解释也是刑法解释无法避免的.
    本文还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讨论了反对解释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
    的看法.
     本章还讨论了刑法解释中的价值补充和漏洞补充问题.
     第五章:“正当性刑法解释的程序保证。”本章从程序方面对如何保证获得正当
    的刑法解释结论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章的研究以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中理想对话
    情境的建构为理论支撑,从审判程序、普适性法律解释程序两个方面讨论了具体的
    程序建构.
By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Chinese criminal law,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such a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Gadamer, Analytic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of Habermas, reviews the factors that confine the finding of appropriate conclusions in law interpretation, it concludes that the approach of getting appropriate conclusions should be ensured both by methods and procedures, which are studied intensively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offer some technological supports in law interpre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w interpretation and make it more objective, more widely accepted.
    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es introduction and main body which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sets forth why the author ch'ose such a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a topic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legal Hermeneutics. It begins with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he viewpoint of th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then it presents the changes occurred in legal Hermeneutics.In the light of the viewpoint that there is no law with only one correct explanation, and explan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e and creativ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of Habermas. This dissertation upholds the view that criminal law explanation should focus on guarantee legitimate but also reasonable . In order to obtain appropriate legal explanation, we should construct an "ideal speech situation" , in which no participator is bereft of rights to speak or decide, and studying from aspects of method and process are indispensabl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General Studying Of Legal Explanation. It discusses the basic problems concerning legal hermeneutic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definition, subject, object and aim of legal explanation. The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se problems hold by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legal explanation has the feature of objectivity kind of relative objectivity based on the rational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subjects of legal
    
    
    explanation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certain group of people, because everyone should be authorized the right to explain,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aim of legal explanation actually depends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outlook which mea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egal objectivity and the judge's subjectivity, what more the legal objectivity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guiding and restricting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crime(the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nulla poena sine lege) " in criminal law explanation. Thoroughly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contents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crime ", this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the value of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crime". The core view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dmitting that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crime" owns both values of protecting society and freedom.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set considering both values of safeguarding society and guaranteeing freedom, and be set in aim of carrying out the aim of criminal law itself, not of favoring the defenda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methodical studying on how to find a appropriate conclusion in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Combining characteristic issues in criminal law, this chapter deeply studies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explanation methods in criminal law explanation. To obtain the most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the explainer must try various methods for each case without bi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mentioned above,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l interpretation,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procedural studying on ho
引文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4.[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作为法律整立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吴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版
    8.[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9.[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页。
    18.[美]道格拉斯·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史蒂文·J·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张志铭/解兴权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爱德华·H·列维:《法律推理引论》,庄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4.[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版
    25.[俄]斯库拉托夫/列别捷夫主编:《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第二版)》,黄道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8.周尚荣:《大众逻辑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9.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0.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王巍:《相对主义:从典范、语言和理性的观点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4.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3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6.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李希慧:《刑法解释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郭华成:《法律解释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刘星:《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民主的一个叙事立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陈金钊/谢晖主持:《法律方法(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1.谢晖、陈金钊:《法律:诠释与应用——法律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2.葛洪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董皞:《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7.吴孟栓/罗庆东:《刑法立法修正适用通解(1997—2001),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8.赵光武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9.金惠敏:《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1.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62.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63.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64.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宁汉林/魏克家:《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66.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7.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陈兴良主编:《中国刑事司法解释检讨——以奸淫幼女司法解释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9.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十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赵秉志:《刑法基础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1.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3.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74.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75.宗建文:《刑法机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76.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李国如:《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刑法解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78.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刘树德:《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2年月版。
    80.赵秉志、张军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一卷:刑法解释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左卫民:《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3.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现代西方思潮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87.王洪主编:《法律逻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库兹涅佐娃、佳日科娃主编:《俄罗斯刑法教程(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9.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0.[日]野村稔(全理其/何力译):《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2.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900年版
    9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4.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5.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1.[德]乌尔里希·施罗特著:《哲学诠释学与法律诠释学》,郑永流译,载于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5.郑永流:《出释入造——法律诠释学及其与法律解释学的关系》,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6.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载《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曲新久:《“非典”时期的“典型”反应——评“两高”的一个司法解释》,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8.刘志远:《刑法解释的限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0卷
    9.陈兴良:《法律解释的基本理念》,载《法学》1995年第5期
    10.马克昌:《罪刑法定主义比较研究》,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11.张小虎:《对刑法解释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12.时延安:《试论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第1期
    13.冯亚东:《再谈刑法的解释问题》,载赵秉志、张军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一卷:刑法解释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14.陈忠林:《刑法的解释及其界限》,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15.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论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刑法应有的立法选择》,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1期
    16.张明楷:《正义、规范、事实》,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17.宗建文、付立庆:《刑法适用解释机制的完善——刑事法治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18.赵秉志、杨丹:《试论刑法立法解释的效力问题》,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19.李洁:《中国有权刑法司法解释模式评判与重构》,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20.王志远:《刑法解释中的公民诉求》,载《2003年刑法学年会文集》
    21.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http://www.phil.pku.edu.cn
    22.管中祥:《从Habermas的沟通观再思考媒体传播过程的权力意义》,载《中华传播学刊》第二期(2002.12)
    23.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载《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
    24.童世骏:《论真理的认可》,《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25.周冶平:《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基础及其蜕变》,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2卷
    
    第1期。
    26.白钢:《论宪政的价值基础》,载中国法学网,网址http://www.iolaw.org.cn
    27.丁卫强:《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及相对性》,载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8.肖中华:《走出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误区》,载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9.任金秋:《对价值范畴的一种哲学界定》,2001年1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30.高鸿钧:《法治的两种类型》,http://www.yfzs.gov.cn/
    31.梁治平:《两种法治观》,载公法评论
    32.梁治平范三雪:《司法解释的时效性》,载《人民法院报》
    33.刘宪权、阮传胜:略论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溯及力,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 Neil MacCormick and Robert S. Summers(1991), ed. Interpreting Statutes: A Comparative Study, Dartmouth
    2. Kenneth J. Vandevelde: Thinking Like A Lawyer——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Reasoning, Westview Press
    3. Scott Brewer, ed. The Philosophy of Legal Reasoning
    4. Elsie Smith, Sarum Magna Charta, 1215, A history of the Document and A Guide of its Translation Sarum, Cathedral Library
    5. Eskridge, William N. Dynamic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Colin, Exploring the law—the dynamics of precedent &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7. R.S. 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 in Cornell Law Review, Vol.60, November 1974, No.1.
    8. Sarathi Vepa P.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utes ,E astern Book Co.
    9. Nix v.Hedden,149 U.S.304(1893))
    10. Riggs v. Palmer, 115,N.Y.5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