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诉讼更加体现技术性和专业性,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常常关乎整个案件的成败,诉讼各方当事人也越来越重视对专门性问题的研究,都期待专门性问题的结论能够成为支撑自己诉讼主张的有力支柱。各国法院对专门性问题的解决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我国采取了司法鉴定人制度,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专家证人制度,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本文旨在通过对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深入研究,提炼该制度的合理内涵,为改革我国司法鉴定人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以对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介绍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专家证人的概念、性质和法律特征,并把专家证人与普通证人、鉴定人以及专家辅助人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主要以英国和美国为例,介绍了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人制度的立法概况、基础和主要内容,重点对专家证人的资格、选任、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专家证言的质证和采信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使读者对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有一个更为深刻、直观的印象,本文简单介绍了大陆法系鉴定人制度的主要内容,然后对两种制度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且指出两种制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鉴定人制度的现状,通过分析我国鉴定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我国应当借鉴专家证人制度中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制度,进而,笔者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对我国鉴定人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It takes on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que and specialty in modern litigation. The technical issue often acts as the keys to the case inhere. And all the parties often place much more emphases on the proof of the technical ones, with aim to obtain the favorable judgements. Courts in different counties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to deal with technical issues. The mode of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in Civil-law countries, whereas, the mode of expert witness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Both mod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article aims to build firm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ert witness institution in maritime litigation, through deep research on the expert witness institution in Anglo-American law.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t witness institution in Anglo-American law, analyses the concept , property and legal character of expert witness, contrasts the concept of expert witness, witness, expert examiner and expert consultant which can be confused. On this basis, mainly in the United Kindom and the United Stat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overvi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ain content in the expert witness institution in Anglo-American law, especially introduces the qualifications , selection, rights, obligations, responsibilities of expert witness, the question and adoption of expert testimony.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having a profound and intuitive impression on the expert witness institution in Anglo-American law,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in Civil-law countries, contrasts the advantage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these two systems, and points out these two systems emerging the tendency of mutual integratio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by analysing the problem of China's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a should learn the advantage of the expert witness system to improve our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er own ideals about how to improve China's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looks forward to benefit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judicial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引文
[1]何家弘、张卫平著:《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何家弘:《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6期,第147页。
    [1]《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6条。
    [2]张玉镶、蒋丽华:《司法鉴定人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4期,第16页。
    [1]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48页。
    [1]司法部2000年8月14日发布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2001年8月31日发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2]胡锡庆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1]“if matters arise in our law which concern other sciences or faculties,we commonly apply for the aid of that science or faculty which it concerns." 转引自杨良宣、杨大明著:《国际商务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44页。
    [1](美)富兰西斯·威尔曼著:《交叉询问的艺术》,周华等译,红旗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9页。
    [1]汤维建著:《美国民事诉讼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52页。
    [1](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364页。
    [1]参见杨良宜、杨大明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98页。
    [1]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2](美)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泊:《对科学证据的认定--科学知识与联邦法院》,何家弘、王增森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3]Daubert v Merrell-Dow Pharmaceuticals,Inc.113S.Ct.2795.1993.
    [1]孙业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1页。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刑侦教研室:《中外刑事侦查概论》,中固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3]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4]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5]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7期,第11页。
    [6]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2页。
    [1]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2]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2页。
    [1]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8页。
    [2]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3]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8页。
    [4]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5]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78页。
    [1]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2]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3]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1]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王亚新著:《诉讼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1]《跨国民事诉讼规则》项目系美国法学会发起,后来国际统一私法学会也参与并作为共同发起人。该项目旨在制订审理跨国民商事纠纷的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的示范法典。
    [2]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1]宫万路:《鉴定人制度比较研究》,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1]持这种观点的有:[1]吴丹红:《论英美法的意见证据》,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常廷彬:《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载于《青岛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持这种观点的有:[1]沈军、俞天都:《关于专家证人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
    [2]李革新:《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载于《前沿》,2003年第5期。
    [3]刘敢生、覃兆平:《英美法系意见证据制度机理与建立我国专家证据制度之构想》,载于《法官论坛》,2003年第2期。
    [3]持这种观点的有:涂书田、程春华:《英美国家的专家证据制度与我国专家证据制度的建立》,载于《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在刑事诉讼的侦查程序种,公安、检察等侦查机关也有鉴定启动权。
    [2]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2]李国光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4]张方:《从两种鉴定类型的比较看我国州法鉴定的委托权》,载于《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第72页。
    [1]何家弘、张卫平著:《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2]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胡锡庆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富兰西斯·威尔曼著:《交叉询问的艺术》,周华等译,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5]汤维建著:《美国民事诉讼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杨良宜、杨大明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8](美)旨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泊:《对科学证据的认定--科学知识与联邦法院》,何家弘、.王增森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孙业群著:《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刑侦教研室:《中外刑事侦查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2]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3]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14]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6]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王亚新著:《诉讼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8]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讨会纪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1]李国光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2]胡锡庆主编:《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3]刘善春等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4]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杨良宜、杨大明著:《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6]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
    [27]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8]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9]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何家弘:《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6期。
    [2]张玉镶、蒋丽华:《司法鉴定人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4期。
    [3]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7期。
    [4]宫万路:《鉴定人制度比较研究》,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吴丹红:《论英美法的意见证据》,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常廷彬:《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载于《青岛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7]沈军、俞天都:《关于专家证人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
    [8]李革新:《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载于《前沿》,2003年第5期。
    [9]刘敢生、覃兆平:《英美法系意见证据制度机理与建立我国专家证据制度之构想》,载于《法官论坛》,2003年第2期。
    [10]涂书田、程春华:《英美国家的专家证据制度与我国专家证据制度的建立》,载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3期。
    [11]张方:《从两种鉴定类型的比较看我国司法鉴定的委托权》,载于《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12]刘伟、张时春:《美国专家证人制度的评价及启示》,载于《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8期。
    [13]常廷斌:《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载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4]樊永富:《专家意见证据地位的确立与理解适用》,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5]王刚:《浅论专家辅助人及其诉讼地位》,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1期。
    [16]赵峰、韩冰:《建立我国行政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思考》,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17]徐继军、谢文哲:《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弊端评析》,载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8]魏艳茹:《美国〈联邦证据法〉中的专家证言制度研究》,载于《北方经贸》,2001年第7期。
    [19]陈斌:《法学家论证意见书及其规范》,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20]刘红:《司法鉴定程序刍议》,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
    [21]李学军、陈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载于《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