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论认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问题,所有的诉讼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运用进行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证据越来越复杂,鉴定结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表现形式,在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但是,鉴定结论作为证据形式的一种,同其它证据一样需要法官审查与判断。同时,鉴定结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证据属性与诉讼功能,也决定了法官应该对其进行认证。法官在认证鉴定结论这一法律评价活动中,应当严格依照程序规则,在有关制度的约束下,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对鉴定结论地加以审查与认定。目前,我国在鉴定结论认证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相关的程序制度,所依靠的经验法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法官整体职业素质的优良化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法官对鉴定结论的认证难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使得鉴定结论的证据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鉴定结论认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鉴定结论认证的具体对策,便纳入了本文的写作内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完善与鉴定结论相关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如完善鉴定人出庭机制,完善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完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认证规则,完善鉴定结论的认证方式,完善对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判断方法。只有基于完善的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才能对鉴定结论进行正确的认证,才能发挥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中的作用。从而准确认定事实,公正处理案件。
The evidence problem is the core problem of lawsuit, and all lawsuit activity revolves the evidence the colle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carries on in fact. The modern society swift development, the evidences of lawsuit activity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and the expert conclusion as one kind of important evidence plays more essential role in the lawsuit.
     But as one kind of evidence forms, the expert conclusion needs judge examine and judge with other evidence equally. At the same time, basic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evidence traits and lawsuit functions of expert conclusion, also had decided judge should carry on the authentication to it. In this process of law appraisal, judge must examine the expert conclusion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rule and the related system's restraint and the basis empirical rule and the logical principle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expert conclusion, like lacking the related procedure system, depends upon the empirical rule also has certain flaw, judge the whole professional quality fine degree is insufficient,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cause judge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style and standardization with difficulty in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expert conclusion, making it cannot display the expert conclusion fully the evidence potency.
     Therefore, how to unify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alyzing problems of which the expert conclusion aspects exist in our country and these reasons, and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o propos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t conclusion ,has integrated this article writing content.
     Considering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consummate and the appraisal conclusion related legal procedure and the evidentiary rules, like consummating the expert to appear in court the mechanism, consummating the appraisal conclusion the questioning witnesses procedure, consummating the authentication rule of expert conclusion, consummating the authentication way of expert conclusion, consummating judgment methods of proof strength of expert conclusion. Only then basing on the perfect legal procedure and the evidentiary rules, we can carry on the correct authentication to the expert conclusion and display the expert conclusion in the lawsuit activity function. Thus we can achieve judicial fair goal fairly by recognizing the fact accurately.
引文
[1]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汤唯建:《中国的民事证据立法及其模式选择》,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2期,第3页。
    [3]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4][美]Arthur Best:《证据法入门--美国证据法评释及实例解说》,蔡秋明译,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33页。
    [5]张成敏:《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载于《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第41页。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改进民事审判方式实务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7]何家弘主编:《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8]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9]简志莹:《专家证言与交互诘问之研究》,台湾“司法院”2004年印行,第6页。
    [10]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11]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12]刘耀:《加强物证鉴定标准化建设》,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第10页。
    [13]樊崇义,郭华:《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下)》,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2期,第14页。
    [14][美]彼得·G·伦斯特罗姆:《美国法律词典》,贺卫方、樊翠华、刘茂林、谢鹏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15]许为安:《论鉴定结论的质证》,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第1期(总34期),第11页。
    [16][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17]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18]顾永忠:《略论鉴定人出庭作证》,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1期,第9页。
    [19]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版社2000年版,第560页。
    [20][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9页。
    [2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
    [22]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23]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24]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25][美]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泊:《学证据的认定-科学知识与联邦法院》,何家弘、王增森 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26]邹明理:《司法鉴定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27][日]石井一正:《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陈洁然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19页。
    [28]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29][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1][美]Arthur Best:《证据法入门--美国证据法评释及实例解说》,蔡秋明译,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
    [2][美]彼得·G·伦斯特罗姆:《美国法律词典》,贺卫方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杜志淳、霍宪丹著:《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7]樊崇义主编:《司法鉴定法律知识导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10]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何家弘主编:《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3]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4]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江伟:《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大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泊:《学证据的认定-科学知识与联邦法院》,何家弘、王增森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9]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0]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2]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日]石井一正:《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陈浩然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25]孙业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徐静村:《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邹明理:《司法鉴定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邹明理:《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0]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改进民事审判方式实务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31]蔡墩铭:《鉴定之证明能力与证明力》,载于《台大法学论丛》二十六(4)。
    [32]樊崇义、郭华:《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下)》,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第1期。
    [33]顾永忠:《略论鉴定人出庭作证》,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1期。
    [34]黄培军、邓振华、廖志钢、李雷波:《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与鉴定技术的科学性》,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2第3期。
    [35]蒋丽华:《论刑事鉴定结论的采用标准》,载于《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
    [36]刘耀:《加强物证鉴定标准化建设》,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
    [37]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载于《中国律师》2001第1期。
    [38]孙业群:《中外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1期。
    [39]宋英辉、吴宏耀:《相关性规则》,载于《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
    [40]汤唯建:《中国的民事证据立法及其模式选择》,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2期。
    [41]田平安:《鉴定结论论》,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42]许为安:《论鉴定结论的质证》,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第1期(总34期)。
    [43]徐景和、王磊:《司法鉴定若干热点评价》,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1期。
    [44]张成敏:《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载于《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
    [45]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于《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46]朱建敏:《略论鉴定结论的合理定位--以民事诉讼为背景的分析》,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