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直被奉为“仁术”的医疗行为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人文理念,但医疗行为本身的高风险性蕴含着诸种可能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不可预测性因素,医疗纠纷便由此产生。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因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社会整体法制观念的增强,在产生医疗纠纷时,人们更多地选择了以诉讼的方式来寻求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在数量上成指数化增长的同时,医患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医疗纠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倘若不能在法律层面抚平社会矛盾,那么医疗纠纷则极有可能演变成愈演愈烈的“医闹”现象,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审判实践,均需要加强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关注。本文试图站在以《侵权责任法》为标志的医疗纠纷一元处理机制下,着重对医疗损害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体系化的梳理与理论分析。
     首先,从医疗纠纷二元处理机制到一元处理机制部分主要讨论了伴随着医疗纠纷的与日俱增,医疗损害责任立法的不断完善,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经历了二元制向一元制的过渡。本章第一节回顾了《侵权责任法》颁布前医疗纠纷二元处理机制的发展历程,概括出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通过立法梳理,我们发现二元制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存在着以下不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由多元化、损害赔偿标准不统一、医疗鉴定双轨制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加重医方负担。本章第二节论述了《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原先二元制的医疗损害责任体系所进行的各方面统一,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从二元制过渡到了一元制,统一了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也统一了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该法还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损害责任的种类,分别包括: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其次,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的过错认定部分着重讨论了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认定标准。通过对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相关规定的分析,本文得出了我国在医疗损害责任领域确立了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规则体系群这一结论。这一规则体系群明确了不同的医疗侵权责任类型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这不仅有利于体现法的公平基本价值理念,也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此之后,本章继续讨论了包括医疗技术过错在内的各类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医疗技术过错认定标准的确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是否构成医疗技术过失,应该以“当时的医疗水平”为判断标准;其次,医疗水平的选择时点应该强调的是“当时”,即损害事实发生之时;最后,医疗水平应当主要以当时全国通行的医疗水平为基本参考标准,并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而医疗伦理过错的认定则主要是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说明告知义务、知情同意义务以及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义务违反的过失判定标准的确定与考察。
     再次,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的举证责任部分着重叙述了我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的规定,并回顾了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的立法演变过程,总结出《侵权责任法》类型化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确立的合理性与及时性。在此之后,本章进一步对我国《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和不足做出了相应的评价,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在我国医疗侵权领域引入举证责任缓和制度作为改进措施。该章第二部分对举证责任缓和制度的含义、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证明责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然后,医疗纠纷一元处理机制下的医疗鉴定部分从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医疗侵权司法鉴定制度以及二元制体系的医疗鉴定制度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元制模式医疗鉴定制度的不足。在该章的第二部分,针对上文所论述的二元制模式医疗鉴定制度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改进意见分为两个方面:程序性措施和实体性措施。程序性措施从实行行政管理上的一元制、改革对医疗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以及改革医疗鉴定的实施程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实体性措施从确定统一的医疗鉴定基本原则、扩展医疗鉴定的内容以及建立医疗专家辅助人制度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赔偿额度的确定部分通过对原因力规则的系统分析,指出原因力规则虽在我国侵权法域中已经逐渐被法学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界所接受,但其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规则体系,因此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力规则的一般适用规则,包括适用方法、范围以及效果,并针对医疗损害责任的特殊性具体阐释了在医疗机构的过失行为、受害患者自身的原因、第三人的过错原因、医疗意外情况下原因力规则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我国医疗损害赔偿额度的相关立法以及司法实践的考察发现,我国对医疗损害赔偿的限制过重,文章具体论证了我国对医疗损害赔偿限制过重的原因及其弊端,最后得出应对我国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强调适当性的结论。在借鉴美国加州《医疗损害赔偿改革法》这一先进立法经验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对于我国医疗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应当进行适当限制并阐述了具体方法,而对于我国医疗损害赔偿中的财产损害赔偿部分,则应当采取原因力规则加以确定。
Always being regarded as "benevolence", and upholding humanistic spirits to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but of high risk the medical behavior itselfhas led to various unpredictable factors which may cause patients damage, thusforming medical treatment dispute.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medical research and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uman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improved quite alot. People require to have higher medical service. Du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overall social ideas of the rule of law, more people chose the form of medicallitigation to seek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The quantity of cases of medicalmalpractice compensation exponential is grow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furtherdeepens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Medical treatment dispute has become anurgent social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If the law can not ease social conflicts, it’spossible to evolve into a stronger "medical" trouble, which will seriously threat the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On this background, both legal theoryor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need to show concern for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damage liabi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base the tort liability law, a symbol of the medicaltreatment disputes element processing mechanism, to focus on carding the system ofmedical damage liability laws and the analysis of regulations.
     First, from one cell medical dispute processing mechanism to duel cellprocessing mechanism, it mainly discusses that along with the medical treatmentdispute growing each passing da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of liability formedical damage, the mechanism of handling medical disputes has the transitionchanging from duel cell to one cell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first section reviews thetort liability law promul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uel cell handling mechanism before the medical disputes. It has approximatel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development. Through carding the legislation, we found that the duel cell ofprocessing mechanism of medical dispute has deficiencies as follows: the liability formedical damages disputes diversified; compensation standards are not unified;identification of the double track system and the invers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proofcitation in medical burden of aggravating. The second section deals with the law onmedical damage liability system for all aspects of the unit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The most prominent symbol is that the mechanism forhandling medical disputes changes from duel cell to the one cell system, whichunified medical damage liability concept and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fordamage to person. The law further defines the types of liability for medical damage,including: medical malpractice, medical ethics and medical product liability fordamage.
     Next, it discuss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edical malpractice fault and its dutyunder one cell processing mechanism. Analyze today’s regulations related in Chinaabout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s, and get our legislation that is mainly based on tortliability. It defines the different medical imputation principles and this provision is notonly in favor of reflecting fair value of law but also conforms with the researchmethods of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conditions. The part also discusses aboutthe standard of identifying the medical damages liability fault. Different sorts needdifferent criterions. Firstly, the standards for determining of medical technical faultshould be judged by the medical level which is in time; Secondly, the medical levelshould stress the time, that is when the damage takes place; Lastly, medical levelshould be emphasized by the nationwide generic medical standard at that time, and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specific medic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The standardsfor determining of medical ethics fault mainly concern about the judge of medicalstaffs’ duty of informing, their duty of agreement of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patients’ privacy.
     Then, it reviews about medical responsibility for proof citation under the one cell processing mechanism by recall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legislation. It thensummarizes how to make allotment reasonable and timely. After this, the partevaluates the rationality and deficiency of China's law of tort liability. In view of thedeficiency in our country, it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ease formedical tort field.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of citation, itsapplicable scope and conditions in details.
     And then, it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duel cell system under the one cellprocessing mechanism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medical malpractice, the medical identification of privacy infringing and the duel cellsystem of medic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itself. In the second section, based on theabove deficiency exposition of the duel cell system of medical identification, it puts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namely the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measures. Procedural measures includes three, which arethe administration on " one cell is made ", reform on medical appraisal conclusioncross-examination procedure and reform on the medical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forthe implementation. Substantive measures also include three angles which aredetermined by the unified med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extendedmedical appraisal cont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dical expert auxiliary system.
     At last, it deal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medical damagecompensation under one cell processing mechanism. By analyzing in our tort law field,the reason of force rule system has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by the legal theory andjudicial practice, but it has not formed the systematic rules system. So this part furtheranalyzes the reason of force rule of general rules, including its applicable methods,scope and effect.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medical damage liability, the part isspecifically explained by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negligent acts, victims’ own reasons,third fault reason and medical accident cases which cause stress rules for specificapplications. On the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damage in China, the credit legislation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making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s discovered that ourcountry for med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limit is overloaded. So it ha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ina's med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limit caused by excessiveness andmalpractice. Finally the conclusion emphasizes the appropriateness limit of China'smed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liability. In reference to the advanced legislativeexperience premise of the medical injury compensation reform act of the UnitedStates of California, it puts forward the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damage in China inthe spirit that damage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limited and that it also illustrates theconcrete method. And in our country the med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of propertydamag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adopting force rules of causes.
引文
[1]常林:《法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1]参见郑雪倩:《医疗纠纷相关法律问题》,《中国医院》2001年第2期,第124页。
    [2]李卓凝、张转利:《医法结合是医疗纠纷鉴定的必然趋势》,《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6期,第74页。
    [1]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3]杨立新:《论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7页。
    [1]参见赵学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立法不公和实践中的问题》,《聊城师范学报》2000年第2期,第50页。
    [2]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47页。
    [1]姜柏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比较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9页。
    [1]参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8条、第10-14条、第16条。
    [1]参见朱景文:《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0页。
    [2]景汉朝:《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更好化解矛盾》,《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21日。
    [1]参见《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第134条第(1)项。
    [2]参见《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第214条第(6)项。
    [3]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1]参见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1]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参见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1]参见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2]参见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418页。
    [3]参见朱柏松等:《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0、161、191页。
    [4]参见梁慧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6日。
    [5]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法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2]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
    [1]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2]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3]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页。
    [4]参见张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审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3/10/id/87640.shtml,2012年4月20日访问。
    [1]参见蔡立东、盛革宇:《中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申卫星编:《中国卫生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1]参见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357页。
    [2]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1]参见殷炳华、易敏、王瑛:《试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伦理困境与法律对策——以法定医疗伦理损害责任为背景》2011年第12期,第39-43页。
    [1]参见高也陶等:《中美医疗纠纷法律法规及专业规范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1]参见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390页。
    [1]杨立新:《侵权法总则》,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527页。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页。
    [2]乔世明:《医疗过错认定与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See W.Page Keeton,Dan B.Dobbs,Robert E.Keeton,David G.Owen: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Tort(fifth edition),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84.p.223.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3]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4]蒲川、王安富:《医事法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1]参见杨立新:《论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71页。
    [2]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1]参见杨立新:《论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67页。
    [2]参见陈聪富:《美国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研究》,朱柏松、詹森林、张新宝、陈忠五、陈聪富:《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1]参见沈冠伶:《武器平等原则于医疗诉讼之适用》,《月旦法学》2005年第127期,第115-118页。
    [2]参见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5页。
    [2]参见杨立新:《论医疗过失的证明及举证责任》,《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第1-2页。
    [1]王敬毅:《医疗过失责任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0页。
    [2]参见臧东斌:《日本刑法中的医疗水准》,《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第93页。
    [3]参见关淑芳:《论医疗过错的认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2页。
    [4]参见朱柏松:《论日本医疗过失之举证责任》,朱柏松、詹森林、张新宝、陈忠五、陈聪富:《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5]在该案中,原告因医务人员未能检测出其有青光眼而控告眼科医生。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医疗机构虽然已经遵照眼科医生的执业标准对原告进行了检查,且青光眼不是未满40周岁的患者的必须检查项目,但此检查十分简单且无副作用,并可以及早发现病情从而进行治疗。由此,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纵然法院认定的“合理审慎之注意义务”并非“医疗常规”,但仍应当以前者作为过失有无的判定标准。
    [6]在该案中,法院认为采取“医疗常规”来确定医疗水平会远比允许外行人介入专业判断更好,从而对于医疗水平的判定经历了从法院认定到以医疗常规作为认定标准的过渡。
    [7]参见朱冬:《作为医疗过失判断标准的“医疗水平”认定——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借鉴》,《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9卷第2期,第17-18页。
    [1]See W.Page Keeton,Dan B.Dobbs,Robert E.Keeton,David G.Owen: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Tort(fifth edition),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84.p.187.
    [2]参见姚苗:《英美法对医疗过失的判定原则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55页。
    [3]See W.Page Keeton,Dan B.Dobbs,Robert E.Keeton,David G.Owen: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Tort(fifth edition),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84.p.187.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7页。
    [2]See Brune v. Belinkeoff,354Mass.102,109,235N.E.2rd793,797-98(1968).
    [1]参见马辉:《论医疗水准的确定》,《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第28页。
    [2]关淑芳:《论医疗过错的认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4页。
    [3]参见朱柏松等:《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93页。
    [1]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1]李建华等编著:《民法总则》,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1]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272页。
    [2]See MichealA.Jones,Medical Negligence,London,Sweet&Maxwell Limited,1991,p.4.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页。
    [2]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1]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1]参见环建芬:《论我国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缓和规则的建立》,《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5期,第146页。
    [2]参见张新宝、明俊:《医疗过失举证责任研究——比较法的经验与我国的实践》,《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5页。
    [1]王成:《论医疗损害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配置》,《证据科学》2009年第3期,第308页。
    [1]See Esser:schuldrecht I,1968,s.68f,转引自王泽鉴:《摔跤游戏之违法性》,《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2]王伯琦:《民法债编总论》,台北国立编译馆1997年版,第92页。
    [3]参见王泽鉴:《摔跤游戏之违法性》,《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4]See Berthold Kupisch/Wolfgang Krueger,Deliktsrecht,Muenchen,1983,S34.转引自周友军:《侵权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1]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1]参见丁春艳:《香港法律中医疗事故过失判定问题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2期,第115页。
    [1]王旭:《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同旨可见于杨立新:《论医疗过失的证明及举证责任》,《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第6页。
    [1]杨立新:《医疗损害概念研究》,《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3期,第81页。
    [2]参见陈忠五:《法国法上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朱柏松、詹森林、张新宝、陈忠五、陈聪富:《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3]杨立新:《论医疗过失的证明及举证责任》,《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第6页。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页。
    [2]郑玉波(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2]参见环建芬:《论我国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缓和规则的建立》,《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5期,第146页。
    [1]朱柏松等:《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80页。
    [1]参见曾淑瑜:《医疗过失与因果关系》,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80页。
    [1]参见[日]德本镇:《企业的不法行为责任之研究》,一粒社1974年版,第130页。
    [2]参见丁春艳:《香港法律中医疗事故过失判定问题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2期,第105-110页。
    [1]参见陈丽娜、邓世雄、陈国刚:《论医疗鉴定制度的完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第9期,第57页。
    [2]其实,事实上也是如此,如200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医疗事故鉴定中被认为构成医疗事故的比例仅为32.6%左右,而南京医学会从2004年到2006年所认定的医疗事故的比例竟为9.1%。前一数据参见2007年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工作情况介绍,http//www.bjyxh.org.cn/Article.show.asp=427;后一数据参阅倪秀萍《受理483例认定44例:南京医疗事故认定率不足1成》,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9/01/content-5030099.htm,2012年6月16日访问。
    [3]参见王旭:《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4]张新宝:《中国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过失认定》,朱柏松、詹森林、张新宝、陈忠五、陈聪富:《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1]参见常林、刑学毅:《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1]姚澜:《医疗事故鉴定体制中影响司法公正的缺陷分析》,《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1期,第34页。
    [1]参见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413页。
    [1][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参见蒋奎、詹启奎:《对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中国司法》2009年第2期,第80页。
    [2]参见单斌华:《浅论如何提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信力》,《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2期,第93-94页。
    [1]参见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评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2]参见石悦:《医疗侵权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3]参见王一方:《医学人文的复习与职业信仰的重建》,张大庆主编:《中国医学人文评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刘鑫:《司法鉴定技术与方法准入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2期,第86页。
    [2]张丽卿:《鉴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学》2003年第6期,第45页。
    [1]石悦:《医疗侵权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1]朱富美:《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部分。
    [2]参见王旭:《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1]参见黄松有:《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297页。
    [1]John G. Fleming, The Law of Torts (eighth edition),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1992, p.192-193,"Causation has plagued courts and scholars more than any other topic in the law of torts".
    [2]杨立新:《债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1]查理·赖特(Richard W. Wright)的“因果关系三步法”分为三个步骤:行为侵权审查、原因审查和近因审查。其认为真正的因果关系考察集中在前两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是依据政策和原则可以减免被告法律责任的考量。
    [2]杨振山:《民商法实务研究·侵权行为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1]参见张新宝、明俊:《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第96-98页。
    [1]参见杨立新、梁清:《主观与客观的变奏: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的演变及采纳综合比较说的必然性》,《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2009年第2期,第8页。
    [1]参见何颂跃:《论医疗损害赔偿案中医疗过错鉴定的特征》,《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第20页。
    [2]参见王晓磊、郑玉荣:《一例因福尔马林治疗肝包虫病引发的医疗纠纷——以医学与法学为视角》,《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3期,第57页。
    [3]参见医疗纠纷网,http://news.9ask.cn/yljf/bjtj/201012/1003723.shtml,2012年8月13日访问。
    [1]参见杨立新:《论医疗过失赔偿责任的原因力规则》,《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41页。
    [2]转引自杨立新:《论医疗过失赔偿责任的原因力规则》,《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41页。
    [1]参见刘信平:《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1]Joseph W. Glannon, The Law of Torts: Example and Explanation, West Group,1995,p.987.
    [1]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93页。
    [2]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部分。
    [1]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8页。
    [2][日]植木哲:《医疗法律学》,冷罗生、陶芸、江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参见石悦:《医疗侵权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2]石悦:《医疗侵权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3]See Mohr J C.America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in hospit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2000,238(13):1731-37.
    [1]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页。
    [2]参见杨立新:《论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适当限制规则》,《政法论丛》2008年第6期,第31页。
    [1]《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1]参见肖柳珍:《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对健康保险的影响研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7期,第65页。
    [1]杨立新:《论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适当限制规则》,《政法论丛》2008年第6期,第29页。
    [2]刘子锋、周榕:《论医疗侵权责任之限额赔偿》,《医院与法制》2011年第7期,第51页。
    [1]参见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1]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44页。
    [2]V. Tuhr,Allgemeiner teil des Schweizerischen Obligationsrechts I,1924, p.106.
    [3]参见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4]参见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1]参见滕雅婷、姜柏生:《关于医疗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试论日本民法与美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借鉴意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9期,第621页。
    [1]参见杨立新:《论医疗过失赔偿责任的原因力规则》,《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42页;参见张新宝、明俊:《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第94页。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3]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王旭:《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石悦:《医疗侵权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曾淑瑜:《医疗过失与因果关系》,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11]朱富美:《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2]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3]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4]杨立新:《债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7]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9]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刘信平:《侵权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乔世明:《医疗过错认定与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杨振山:《民商法实务研究·侵权行为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6]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7]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8]高绍安:《中国最新医疗纠纷典型判例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9]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1]刘振华:《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3]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34]朱柏松、詹森林、张新宝、陈忠五、陈聪富:《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黄松有:《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6]郑玉波(陈荣隆修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常林、刑学毅:《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法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9]高也陶等:《中美医疗纠纷法律法规及专业规范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德]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郑冲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英]P·S·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范悦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美]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9][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波斯特马:《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李毅多、仇京春译,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日]植木哲:《医疗法律学》,冷罗生、陶芸、江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日]松仓丰治:《怎样处理医疗纠纷》,郑严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杨立新:《论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适当限制规则》,《政法论丛》2008年第6期。
    [2]杨立新:《论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杨立新、袁雪石:《论医疗机构违反告知义务的医疗侵权责任》,《河北法学》2006年第12期。
    [4]杨立新:《论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杨立新:《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杨立新:《论医疗过失赔偿责任的原因力规则》,《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7]张新宝、明俊:《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8]沈冠伶:《武器平等原则于医疗诉讼之适用》,《月旦法学》2005年第127期。
    [9]龚星:《<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规定的不足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7期。
    [10]沃中东:《对医疗事故处理中无过错责任适用的思考》,《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关淑芳:《论医疗过错的认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2]朱冬:《作为医疗过失判断标准的“医疗水平认定”——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借鉴》,《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3]郑雪倩:《医疗纠纷相关法律问题》,《中国医院》2001年第2期。
    [14]赵学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立法不公和实践中的问题》,《聊城师范学报》2000年第2期。
    [15]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6]姜柏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比较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7]王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主要异同点》,《中国医院》2002年第6期。
    [18]何颂跃:《论医疗损害赔偿案中医疗过错鉴定的特征》,《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
    [19]王晓磊、郑玉荣:《一例因福尔马林治疗肝包虫病引发的医疗纠纷——以医学与法学为视角》,《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3期。
    [20]刘子锋、周榕:《论医疗侵权责任之限额赔偿》,《医院与法制》2011年第7期。
    [21]肖柳珍:《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对健康保险的影响研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7期。
    [22]滕雅婷、姜柏生:《关于医疗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试论日本民法与美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借鉴意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9期。
    [23]环建芬:《论我国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缓和规则的建立》,《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5期。
    [24]张新宝、明俊:《医疗过失举证责任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5]王成:《论医疗损害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配置》,《证据科学》2009年第3期。
    [26]姚苗:《英美法对医疗过失的判定原则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期。
    [27]马辉:《论医疗水准的确定》,《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28]丁春艳:《香港法律中医疗事故过失判定问题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2期。
    [29]陈丽娜、邓世雄、陈国刚:《论医疗鉴定制度的完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第9期。
    [30]姚澜:《医疗事故鉴定体制中影响司法公正的缺陷分析》,《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1期。
    [31]周一颜:《从分野到整合:我国医疗鉴定体制的现实及重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2]蒋奎、詹启奎:《对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中国司法》2009年第2期。
    [33]张丽卿:《鉴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学》2003年第6期。
    [34]郭明瑞:《简论医疗侵权责任的立法》,《政法论丛》2008年第6期。
    [35]林文学:《<医疗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规定若干问题探析》,《法律适用》2010年第7期。
    [36]刘宇、尹绍尤、陈倩:《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事故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国卫生法制》2012年第2期。
    [37]莫洪宪、余沁洋、史为栋:《论医疗过失的鉴定》,《人民司法》2011年第9期。
    [38]杨立新:《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三论》,《河北法学》2012年第6期。
    [39]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0]芦淑萍、郭文红、刘晶:《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后医疗纠纷处理情况的变化》,《中国医院》2012年第2期。
    [41]李菁、喻向阳:《浅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2]肖国忠:《论医生的专家责任》,《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3期。
    [43]杨彪:《公共政策、医疗行为与责任配置——关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绩效的观察和评论》,《现代法学》2011年第5期。
    [44]柯阳友、吴英旗:《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5]张榕:《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建构——以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视角》,《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6]韩世远:《医疗服务合同的不完全履行及其救济》,《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47]李卓凝、张转利:《医法结合是医疗纠纷鉴定的必然趋势》,《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6期。
    [48]殷炳华、易敏、王瑛:《试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伦理困境与法律对策——以法定医疗伦理损害责任为背景》2011年第12期。
    [1]杨静毅:《医疗侵权的经济分析》,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姜凤武:《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杨婧:《侵权责任构成之违法性要件研究》,郑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4]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5]彭秋红:《我国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康晓莉:《浅析医疗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双轨制之统一》,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汪海莹:《论医患关系平衡下的医疗侵权诉讼》,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8]胡伟为:《医疗侵权责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李琳玲:《医疗损害侵权责任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静:《论医疗器械产品损害责任》,复旦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崔琳:《我国医疗损害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W.Page Keeton, Dan B.Dobbs,Robert E.Keeton,David G.Owen.Prosser andKeeton on The Law of Tort (fifth edition). 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CO,1984.
    [2]Robert L. Rabin.Perspectives on Tort Law(4th edition).Little, Brown andCompany,1995.
    [3]MichealA.Jones.Medical Negligence.London.Sweet&Maxwell Limited,1996.
    [4]Jerry J. Phillips, Nicolas P. Terry, Frank L. Maraist, Frank M. Mcclellan.Tort Lawcases, Materials, Problems.The Michie company,1991.
    [5]John G. Fleming.The Law of Torts (eighth edition).Sydney.The Law BookCompany Limited,1992.
    [6]Jonathan Montgonmery. Health care Law.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7]Andrew Fulton Phillip.Medical Negligence Law:Seeking A Balance.Aldersho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7.
    [8]George C. Christie, James E. Meeks, Ellen S. Pryor, Joseph Sanders.In Defense ofTort Law.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1.
    [9]Michel Lipman.Medical Law&Ethics. Englewood Cliffs,NJ.Regents/PrenticeHall,1994.
    [10]G. Edward White.Tort Law in America: An Intellectual history(expandededi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Paul C.Weiler.Medical Malpractice:A Measure of Malpractic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Kerrie Restieri-Heslin.Torts.Seton Hall Law Review1994(24).
    [2]Mohr J C. America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in Hospit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0(13).
    [3]Charles E.Cantu Margaret H.Jones Hopson, Bitter,Medicine.A Critical Look atThe Mental Health Care Provider's Duty to Warn in Texas.St.Mary's Law Journal2000(31).
    [4]Jane Drummond.Health Care Law:Could Somebody Call a Doctor?On CallPhysicians and the Duty to Treat Millard v. Corrado.Missouri Law Review2000(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