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字狱之修辞学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今有关文字狱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学、文化、文学、律法学等领域。本文则把视角延伸到修辞学学科,将古代文字狱纳入广义修辞研究的范畴。不难发现,文字狱不仅是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修辞过程和修辞作品。本质上,它其实就是一个附着在言语交际活动表面,信息从表达到接受的众多运动系列的集合。文章紧扣文字狱的修辞本质,以“文字”、“知识分子”、“帝王及其权力系统”这三个修辞义素为核心,归纳出了它的四种修辞角色关系。并依托此角色关系,从修辞主体身份、修辞意图、修辞策略和修辞信息各个层面,论述了文字狱修辞活动的两种修辞模式,得出“文字狱是区别于一般修辞的政治修辞”的结论。也正是因为它本质上是政治修辞活动,因而才会很难将它与纯政治事件区别开来。文章还对文字狱修辞活动中最常见的辞格使用情况做了分析论述。整体上,从文字狱修辞信息与整个“修辞场”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运用“言语交际全过程”法,把握它的生产及运作机制。
So far,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mainly start from the history, culture, literature, law and other aspects. Now, this article will extends the view to the rhetoric subject, and incorporate the ancient literary inquisition with theoreticalnotion of generalized rhetoric. Easy'to see that literary inquisition is not only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also the rhetorical process and the rhetorical work. Essentially, it is actually a surface attached to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information received from the express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many sports series. The article closely link to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literary inquisition, and centering "writing", "intellectuals" and "Emperor and his power system"——the three rhetorical elements, then summarize four roles relationship from them. And rely on this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rhetorical status, rhetorical intentions, rhetorical strategies and rhetorical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discuss the two kinds modes of literary inquisition rhetorical activities, and produce the conclusion that "literary inquisition is the political rhetoric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rhetoric". Is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essentially a political rhetoric activities,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purely political event. The article also analysis the most common use of speech issues in literary Inquisition rhetoric activities. Overall, from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quisition information and various factors of the "rhetorical field" interaction, use "the whole proces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method, to grasp the mechanism of it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引文
①参见:清·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
    ②即《<天地新闻>文字狱始末》、《顾颉刚遭受“中华民国”文字狱问题述论》、《因“贴”获罪——网络时代的文字狱》、《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鱼——郁达夫与禅宗文化关系论之三》和《<第二次握手>始末》系列11条记录。
    ③即《书讯: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全十四册)》、《<清代文字狱案>出版》和《<清朝文字狱>出版》。
    ④即周溯源《一部文祸史几多辛酸泪——<三千年文祸>读后》、孙硕之《.愁读<千古文字狱>》、董大中《触目惊心的文字狱纪实》和朱天俊《评王彬的<禁书·文字狱>》。
    ①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第13页,群众出版社,1990。
    ②详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参考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博的学位论文《从文字狱看清朝皇权与法律的关系》(2006)。
    ①参见:清·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第六卷,第1518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 http://baike.baidu.com/view/42507.htm#1
    ⑤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6%87%E5%AD%97%E7%8D%84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前言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第六卷,第153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③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第八卷,第116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①参见: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1。作者分析得出“1、公开以文字作品鼓吹推翻清政权而获罪者。2、虽无推翻清政权的确实言行,但是,故意地、公开地在文字作品中触讳,并且触的是统治者讳莫如深的大讳而被系狱者。3、表面上是文字触讳而实则是行为触讳者”都不应该认定为文字狱,另外作者还提到个别大狱的认定不可“一刀切”,要具体分析的观点并随后又总结归纳了文字狱应该具备的几个特点。这为我们厘清文字狱和涉及到文字的纯政治案件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
    ②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第7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①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第13-1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②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46-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夏才传《诗无邪斋诗经论稿》第139页,学苑出版社,2000。
    ②谭学纯《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东方从刊,2004。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王济州《“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中山大学学报,2009。
    ①(春秋)左丘明著,马玉梅、齐石宜注译《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第503页,大连出版社出版,1998。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9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朱立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学术月刊,1986/05。
    ①郭成康《帝王心理与文字狱》,寻根,2003/02。
    ②陈汝东《认知修辞学》第17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①《诗经·小雅·北山》第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①南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第36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①参见:袁冠立《关于我国古代公文文体的分类》,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1994/01。
    ②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22-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所选楷体“文字”出自史书《魏氏春秋》和《后汉书·孔融传》。
    ①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22-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所选楷体“文字”出自史书《魏氏春秋》和《后汉书·孔融传》。
    ②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22-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所选楷体“文字”出自史书《魏氏春秋》和《后汉书·孔融传》。
    ①徐蜀选编,《二十四史·宋史·列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①详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14—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参见: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14一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政治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刘文科,《学习与探索》,2008/04。
    ②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第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①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第122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①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第137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第209-210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方国武《影射叙事与政治批判——晚清谴责小说政治修辞分》,学习与探索,2009/02。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第209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①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第209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①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12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②参见: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7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9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6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148-14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1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1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⑤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③魏来敏《“断取”辞格探析》,社科纵横,2009/02。
    ①王同伦、翟月霞《明清文字狱--基于文化的修辞解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②参见:杨乾坤《中国古代文字狱》第12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①杨乾坤《中国古代文字狱》第17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②杨乾坤《中国古代文字狱》第26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③王同伦、翟月霞《明清文字狱--基于文化的修辞解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④胡奇光《中国文祸史》第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孔立.《清代文字狱》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金性尧.《清代笔祸录》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9.
    3.王业霖.《中国文字狱》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4.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5.张书才、杜景华.《清代文字狱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6.王彬.《禁书·文字狱》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7.周宗奇.《文字狱纪实(上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8.周宗奇.《文字狱纪实(中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9.周宗奇.《文字狱纪实(下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10.陈开科.《古代帝王文祸要论》长沙:岳麓书社,1997.
    11.杨乾坤.《中国古代文字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2.韦庆远.《祸由笔墨生:明清文字狱》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13.谢苍霖、万芳珍.《三千年文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14.黄裳.《笔祸史谈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5.(美)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著,邱辛晔译.《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16.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于浩.《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8.上海书店本社编.《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9.李钟琴.《致命文字:中国古代文祸真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周克勤.《乌台诗案研究》.[学位论文],2002-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2.肖茜.《清代文字狱案研究——以科举引发的文字狱为中心》.[学位论文],2004-武汉大学:历史学专门史.
    3.姜宁.《乾隆朝生员文字狱研究》.[学位论文],2006-辽宁大学:中国古代史.
    4.李博.《从文字狱案件看清朝皇权与法律的关系》.[学位论文],2006-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
    5.阎璐.《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学位论文],2007-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6.俞晓菁.《南宋诗案研究》.[学位论文],200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
    7.罗波.《清代王锡侯字贯案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学位论文],2008-南昌大学:专门史.
    8.王忠灿.《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学位论文],2008-河南大学:法律史.
    1.贾廷芳.《避讳、文字狱、株连九族》.兰州学刊,1980年1期。
    2.沈永松.《清代文字狱一案》.现代法学,1980年3期.
    3.邱远猷.《从清代文字狱看康乾“盛世”的“法制”》.学习与探索,1980年3期.
    4.段熙仲.《<儒林外史>和文字狱》.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3期.
    5.白坚.《龚贤和剩上人——兼谈清朝追债的文字狱:南京函可之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1年1期.
    6.钱昌明.《明清文字狱案例》.历史教学,1981年6期.
    7.王枝忠.《清初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3年1期.
    8.周维衍.《乾嘉学派的产生与文字狱并无因果关系》.学术月刊,1983年2期.
    9.柯愈春.《据<清代文字狱档>考李驎的卒年》.历史档案,1983年2期.
    10.陈东林、徐怀宝.《乾隆朝一起特殊文字狱——“伪孙嘉淦奏稿案”考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1期.
    11.于漪.《识字与文字狱》.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6期.
    12.陈维国.《试论北宋文字狱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宜》.宜宾学院学报,1988年1期.
    13.李兴盛.《<南山集>文字狱案及桐城方氏向东北的遣戍》.北方文物,1988年2期.
    14.谢苍霖.《文字狱的产生与类别——古代文字狱研究之一》.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1期.
    15.杨乃济.《从查嗣庭文字狱案谈文字游戏》.紫禁城,1991年2期.
    16.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狱述评》.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3期.
    17.管敏义.《鲁迅论清代文字狱》.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3期.
    18.郑秦.《清代文字狱研究新成果》.清史研究,1991年4期.
    19.章明寿.《<桃花扇>与文字狱及其现实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4期.
    20.张书才.《查嗣庭文字狱案史料》(上).历史档案,1992年1期.
    21.张书才.《查嗣庭文字狱案史料》(下).历史档案,1992年2期.
    22.黄才庚.《朱元璋与文字狱》.兰台世界,1992年2期.
    23.周思源.《清代文字狱对<红楼梦>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1期.
    24.唐玉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及禁书简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1期.
    25.李振墀.《“文字狱”随谈》.语文建设,1993年4期.
    26.郭绍林.《论唐代文字狱的酝酿》.唐都学刊,1995年1期.
    27.危兆盖.《清代文字狱闲话》.民主,1995年2期.
    28.《古代的文字狱与误读》.科技文萃,1995年6期.
    29.陈烈.《清初文字狱的一份记录——小莽苍苍斋收藏纪事之一》.瞭望,1996年36期.
    30.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31.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2期.
    32.何正泰.《中国文字狱发端——先秦语祸和文祸文》.文史杂志,1996年3期.
    33.李玉芳.《谈谈文字狱》.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3期.
    34.周巩平.《明清两代的禁戏法令、民间告讦与戏曲文祸》.上海艺术家,1996年4期.
    35.张杰.《<四库全书>与文字狱》.清史研究,1997年1期.
    36.赵志毅.《清代文字狱辩》.东南文化,1997年3期.
    37.刘国荣.《清朝文字狱与档案史料编撰》.档案时空,1998年4期.
    38.李一蠡.《明末党社与清朝文字狱——明清超集权主义的流变及历史影响》.炎黄春秋,1998年5期.
    39.霍存福.《弘历的意识与乾隆朝文字狱》.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6期.
    40.霍存福.《从文字狱看弘历的思想统治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6期.
    41.介子平.《从沈万三到文字狱》.博览群书,1998年10期.
    42.徐根娣.《清代文字狱山东第一案》.春秋,1999年l期.
    43.张颔.《清代文字狱——山西李抡元案》.沧桑,1999年3期.
    44.李景屏.《雍正与文字狱》.百科知识,1999年8期.
    45.简究岸.《清雍正朝浙江吕留良“谋逆”案——旷古未有的“文字狱”》(上).观察与思考,2000年2期.
    46.简究岸.《清雍正朝浙江吕留良“谋逆”案——旷古未有的“文字狱”》(中).观察与思考,2000年4期.
    47.简究岸.《清雍正朝浙江吕留良“谋逆”案——旷古未有的“文字狱”》(下).观察与思考,2000年6期.
    48.纳国昌.《清代回族伊斯兰文字狱——海富润案件始末》.回族研究,2000年4期.
    49.罗素英. 《中国文字狱述论》.求实学刊,2000年6期.
    50.王俊义. 《雍正对曾静、吕留良案的“出奇料理”与吕留良研究——兼论文字狱对清代思想文化发展之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2期.
    51.闾海燕. 《试论中国古代文字狱的文学根源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3期.
    52.简究岸. 《为吕留良鸣冤获罪的齐周华文字狱》.观察与思考,2001年4期.
    53.严迪昌.《从<南山集>到<虬峰集>文字狱案与清代文学生态举证》.文学遗产,2001年5期.
    54.李凌.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炎黄春秋,2001年8期.
    55.司马周. 《禁锢的环境怵祸的心态——论洪武文字狱下的文学创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56.刘克振. 《避席畏闻文字狱箸书都为稻粱谋--谈清朝的文化专制》.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1期.
    57.杨升. 《<鹿鼎记>楔子与清初两大文字狱》.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期.
    58.吕炜,尚田.《清前期文字狱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2期.
    59.李岩. 《清初文字狱初探》.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3期.
    60.张雯虹. 《曹雪芹与文字狱》.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期.
    61.宋协和. 《闲话文字狱与皇帝戏》.科学与文化,2002年6期
    62.王进驹. 《从文字狱档案材料看清代“盛世”中下层文人的病态心理》.北方论丛,2002年6期.
    63.李斌乐. 《清朝的文字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64.黄少卿. 《明清文字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
    65.张宝明. 《文字狱下的士人》.寻根,2003年2期.
    66.史革新. 《文字狱危害之浅谈》.寻根,2003年2期.
    67.李中华. 《文字狱——悬在文人头上的利剑》.寻根,2003年2期.
    68.郭成康. 《帝王心理与文字狱》.寻根,2003年2期.
    69.裴毅然. 《“维民所止”与清代文字狱》.寻根,2003年2期.
    70.秦海. 《文字狱的“盛世”》.同舟共进,2003年4期.
    71.丁虹. 《浅谈清初“文字狱”与仿“明”款瓷器》.陶瓷研究,2003年4期.
    72.王毅. 《宋代文学家庭与文祸》.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
    73.尧明亮. 《破读与文字狱》.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3年20期.
    74.王安东,刘莲. 《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东方论坛,2003年4期.
    75.王纯. 《清代禁书及文字狱考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1期.
    76.张景全. 《祭坛白烛千丛万古荒唐一页——文字狱对中国档案事业的危害》.山西档案,2004年1期.
    77.李惠.《最奇特的文字狱——大义觉迷录》.文史杂志,2004年4期.
    78.陈福顺,孙文采. 《曹雪芹与文字狱》.行政与法,2004年8期.
    79.理钊. 《我看“文字狱”》.政府法制,2004年16期.
    80.王同伦、翟月霞. 《明清文字狱——基于文化的修辞解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期.
    81.张小兰. 《清“康乾盛世”之文字狱》.安顺师范高专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4期.
    82.张友鸾. 《封建统治下的文字狱》.炎黄春秋,2005年6期.
    83.戴轶尘. 《文化认同问题——史景迁视野中的清朝文字狱》.社会观察,2005年9期.
    84.王彬. 《禁书·文字狱》.语文新圃,2005年9期.
    85.吴士勇. 《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史学月刊,2006年2期.
    86.万香英.《清代文字狱及其对我国近代图书事业的影响》.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年3期.
    87.朱正.《清代文字狱两案例》.同舟共进,2006年3期.
    88.薛思孝.《乾隆大兴文字狱》.政府法制,2006年7期.
    89.樊树志.《“康乾盛世”的文化专制与文字狱》.书摘,2006年9期.
    90.黄文斌.《边再论清代文字狱》.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2期.
    91.景新强.《论北宋的文字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92.王爱林.《朱元璋的文字狱》.中学生百科,2007年6期.
    93.石昌渝.《乾隆文字狱阴影下的红楼梦》.国学,2007年7期.
    94.张乐维《浅谈清代初期的文字狱》.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95.李明晖.《对<文字狱两案例>—文的异议》.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12期.
    96.张淑红.《浅议清初“康乾盛世”的文字狱》.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2期.
    97.胡四川.《宋代文字狱成因浅探》.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2期.
    98.王媛媛.《探究清初文字狱酷烈的原因》.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期.
    99.吕立忠.《清代乾隆时期广西的“文字狱”》.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5期.
    100.张兵、张毓洲. 《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101.史式.《文字狱花样翻新的雍正帝》.文史天地,2008年7期.
    102.马志冰.《北魏头号文字狱——崔浩国史案》.中国审判,2008年8期.
    103.马陌上.《“朱元璋主义”文字狱的起源》.领导文萃,2008年8期.
    104.郭玉冰.《文字狱与清前期的统治》.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1期.
    105.吴康.《民国检查制度与古代“文字狱”——鲁迅杂文研究之三》.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1期.
    106.高敏.《清代“文字狱”下未失掉的文人品格》.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4期.
    107.杨玉萍.《对清初文字狱的再认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期.
    108.胡素文.《文字狱的先河——乌台诗案》.兰台世界,2009年13期.
    1.宗廷虎、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2.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3.萧少秋.《中国历代君臣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4.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王廷洽.《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6.徐蜀选编.《二十四史·宋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7.(美)大卫·宁. 《常昌富,顾宝桐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 (春秋)左丘明著,马玉梅、齐石宜注译.《春秋左传》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9.杨乾坤.《中国古代文字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0.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1.陈汝东.《认知修辞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夏才传.《诗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4.沈谦.《修辞方法析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15.南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16.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7.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9.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3.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胡裕树、宗廷虎.《用辩证法指导修辞学研究——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3期.
    2.朱立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学术月刊,1986年5期.
    3.袁冠立.《关于我国古代公文文体的分类》.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1994年1期.
    4.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1期.
    5.郭成康.《帝王心理与文字狱》.寻根,2003年2期.
    6.宗廷虎.《论百年来与时俱进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方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7.谭学纯.《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东方从刊,2004年2期.
    8.谢仁敏.《论中国的文字崇拜文化》.嘉陵学院学报,2004年6期.
    9.王同伦、翟月霞.《明清文字狱--基于文化的修辞解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期.
    10.李博.《从文字狱案件看清朝皇权与法律的关系》.[学位论文],2006-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
    11.刘文科.《政治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学习与探索.2008年4期.
    12.方国武.《影射叙事与政治批判——晚清谴责小说政治修辞分》.学习与探索.2009年2期.
    13.魏来敏.《“断取”辞格探析》.社科纵横,2009年2期.
    14.王济州.《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2507.htm#1
    2.张京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路》http://www.66wen.com/071sx/lishixue/lishixue/20060506/14874.html或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4175jo4Kd4hS 1115121025.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