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诗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茶陵派重要诗人何孟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家世生平、诗文创作、诗歌理论的研究,力图展现其文学上的成就,并对其文学贡献作出较为客观的定位。希望能为茶陵派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对何孟春诗集、文集、诗话的研究可知,他在创作、诗文理论方面对李东阳甚为服膺。这使得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创新度不够,个人特色不明显,不能自成一家,所以对他才会有“才力不及富赡,故往往失之平衍”的评价。不可否认,“平衍”是何孟春的诗文不可抹掉的缺点,也是研究者对其关注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何孟春诗歌“平衍”的原因与其偏爱平淡诗风有关,但“平衍”并不是他诗文的主要特征,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投向其诗文的其他特色。比如,何孟春有多次出巡边塞的经历,所以他的诗歌中多了对边塞生活和塞外风光的描述,对国家安危、百姓苦难的关心显得真挚而感人;何孟春生平以气节自许,为官刚正不阿,所以他的文集“于时事得失,敷奏剀切,乃卓然可传”;“学殖既深,自远于俗调”。
Focusing on He Mengchun, an important poet of Chaling School, this studyreveals the poet’s accomplishments in literature and makes objective assessment onhis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via analysis of his life events, poems and poetic theories,in hopes that the findings may be of some help to further study of this poet.
     Research on Mengchun, his poems and essays shows that he respects LiDongyang’s theorie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he lacks creativity in his own poems, thusdrawing the remarks that “not intellectually remarkable and just plain”. Without anydoubt,“plain” is not only a flaw in his poems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hehas received so little attention. One causes of his being “plain” is his preference tosimple poem styles. However,“plain” is not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use ofpoem language, which we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For example, having been tothe border areas many times, he includes a lot of description of the life and scenerythere into his poems, reflecting his concerns over the country’s stability and thepeople’s well-being. He takes pride in a clear conscience and is an honest publicofficial.
引文
司马周《20世纪茶陵派研究回顾》,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②林家骊《谢铎与茶陵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绪论第1页。
    ①林家骊《谢铎与茶陵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53页。
    ②周维德《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687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五,第499页。
    ①何孟春,《何文简公文集》卷十六。本文中所引文章,若未作标注,则皆引自《何文简公文集》。
    ①李东阳《明故奉政大夫修正庶尹云南按察司佥事致仕何公墓志铭》中记载何俊“孙亦三……次仝孙”。
    ①(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文前稿》卷二十八,《奉议大夫刑部郎中何君墓志铭》,第413页。
    ②《嘉庆郴县县志》记录为“四十余人”。
    ③《何文简公遗稿》之《何文简公行述》。
    ④(明)胡汉,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郴州志》卷十六,第23页。
    ①(明)黄训《名臣经济录》卷六《题赦言官以光圣德疏》。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九十一《何孟春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66页。
    ①薛泉《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六,学生书局1965年版。
    ②(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五十三,学生书局1965年版。
    ③《何文简公文集》卷十六。
    ④或称“何燕泉先生余冬叙录”、“燕泉何先生余冬叙录”,其中“叙”字亦作“序”、“绪”。
    ①下文统一简称为《文集》。
    ①下文统一简称为《遗稿》。
    ②下文统一简称为《诗集》。
    ①由于种种原因,本文所用《何文简公文集》为汤日昭重刻本,《何燕泉诗集》为蒋文化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版,《燕泉何先生遗稿》为光绪六年世读堂刻本。其他版本未能获得。
    ②公元2000年时,何孟春后人对此集作了整理与重印,将三卷诗集按体裁扩为七卷,《遗稿》增加为十四卷,并对内容有所增添,如《宜章景诗》,原集仅三首,其后人增补了一首。而世读堂刻本的原稿,因其后人保存不善,暂未能见到。故此,本节按2000年重印版进行分析。
    ①(明)蒋文化,《何燕泉诗集·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6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①[英]雪莱,《伊斯兰的起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6页。
    ②(清)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①(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卷六,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②司马周《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③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④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①(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文前稿》卷六,《京围同年会诗序》,第88页。
    ②(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文前稿》卷七,第99页。
    ③刘晓英,《中晚明湖广郴州文士文学思想及其历史演进——从何孟春到袁子让》,《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①刘晓英,《中晚明湖广郴州文士文学思想及其历史演进——从何孟春到袁子让》,《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①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①阮国华,《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382页。
    ②阮国华,《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81页。
    ①(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63页。
    ③(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明文海》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87版。
    ①林家骊《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48页。
    ②刘方《明代湖广作家研究》,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③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1页。
    ①罗钦顺《奉寿少师西涯先生李公七十诗序》,《整庵存稿》卷七。
    ②《寄李西涯先生书》,《何文简公文集》卷十七。
    ①(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文前稿》卷五,第73页。
    ①袁行霈《析杜甫<又呈吴郎>》,《名作欣赏》1989年第1期。
    ②(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①阮国华《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
    ②(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文集·文前稿》卷九,《倪文僖公集序》,第128页。
    ①阮国华《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页。
    ②林家骊《谢铎与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48页。
    ③转引自《明诗话全编·何孟春诗话》,吴文治主编,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9页。
    ①(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文前稿》卷八《镜川先生诗集序》,第128页。
    ②(明)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怀麓堂诗话》,第532页。
    ③《余冬序录》卷五十。
    ①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3页。
    ①《归园田居》六首之一“鸡鸣桑树颠”句下注。转引自《明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9页。
    ②(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一,《题张司业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廖女男,《说“平淡”——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风格论之一》,《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①文中为“东莞有黄君廷圭,司马部罗君道原之内弟。”与标题不相符。考《罗城县志》可知,此处所述之人应为黄廷圭。题错。
    ①《送熊邦彦赴任广西序》,见载于《燕泉何先生遗稿》。
    ②(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张母吴孺人七十寿序》,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①此文但因版本刊刻不精,而只有后半部分,故在此不做讨论。
    ①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明)何孟春,《何燕泉诗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四十六册,明嘉靖四十五年蒋文化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
    ◆(明)何孟春,《何文简公文集》十八卷,明万历二年郭崇嗣邵城刻、万历十五年汤日昭重修本,台湾“国家图书馆”藏书。
    ◆(明)何孟春,《何文简公遗稿》十卷,清光绪六年世读堂刻本。
    ◆(明)何孟春,《余冬叙录》六十五卷,清光绪六年世读堂刻本。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六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一零一册、一零二册,明嘉靖七年郴州家塾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明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何孟春,《余冬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明)何孟春,《余冬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何孟春,《余冬诗话》,《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明)何孟春,《孔子家语》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一册,明正德十六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
    ◆(明)何孟春,《何文简疏议》十卷,《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第一四七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明)胡漠,《万历郴州志》二十卷,《天一阁藏明万历刻本》,古籍书店,1962。
    ◆(明)郭良翰,《问奇类林》三十五卷续三十卷,《四库未收书辑刊﹒柒辑﹒拾伍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黄省曾,《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九四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蒋鐄纂,(清)吴绳祖修,梁颂成校点,《九疑山志》,长沙:岳麓书社,2008。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一一九四、一一九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一百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一四七、一四八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吕毖,《明朝小史》,《玄览堂丛书》第十九册,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1981。
    ◆(明)刘文徽,《毗陵人品记》十卷,《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五四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钱希言,《戏瑕三卷》,《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四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钱德洪,《安楚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四三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明)王云凤,《博趣斋稿》二十三卷,《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一三三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台湾:文海出版社。
    ◆(明)薛应,《方山先生文录》二十二卷附集一卷,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一百零七卷,《续修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六八、一一六九、一一七〇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赵时春,《浚谷先生集》十三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八七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陈昭谋等,《郴县县志》,嘉庆二十五年活字印本。
    ◆(清)邓显鹤编纂;沈道宽、毛国翰、左宗植校订;欧阳楠点校,《沅湘耆旧集》,长沙:岳麓书社,2007。
    ◆(清)廖元度选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校注,《楚风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清)钱谦益撰,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朱彝尊辑录,《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胡绍煐,《文选笺证》,《丛书集成续编﹒集部》一四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清)梁启超,《庸言》,北京:中华书局,2010。
    ◆(清)朱昕、刘霖,《江西省定南厅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清)鄂尔泰等修,《云南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第一九零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3。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0。
    ◆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吴晟辑注,《明代笔记中的戏曲史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佩韦,《明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钱基博,《明代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朱培高,《中国文学流派史》,合肥:黄山书社,1998。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郭杰、秋芙总主编,魏崇新卷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孙琴安,《评点文学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史小军师著,《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邓绍基、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罗时进,《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郭英德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尚永亮、薛泉,《李东阳评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7。
    ◆薛泉,《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龚显宗《,明七子派诗文及其论评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林家骊,《谢铎与茶陵诗派》,北京:中华书局,2008。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阮国华,《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刘方,《明代湖广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马亚芳,《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熊小月,《李东阳诗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汪正章,《明代文学复古运动酝酿阶段的文论家学说》,《渤海学刊》1988年第1期。
    ◆王学泰,《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诗歌派别论》,《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廖女男,《说“平淡”——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风格论之一》,《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年第4期。
    ◆蔡镇楚,《论明代诗话》,《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
    ◆刘景毛,《何孟春及其抚滇<疏议>》,《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2期。
    ◆邓绍秋,《明代李东阳茶陵派研究百年回顾》,《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周啸天,《略论明代的边防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魏青,《略论茶陵派在明诗史上的地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周寅宾,《李东阳诗话对严羽诗话的继承发扬》,《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孙春青,《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司马周,《<麓堂诗话>——茶陵派的诗论纲领》;《求索》2007年第2期。
    ◆孙秋克,《明代宦滇作家群考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蒋鹏举,《明代边防诗特色举论》,《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林家骊、孙宝,《茶陵诗派新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刘晓英,《中晚明湖广郴州文士文学思想及其历史研究——从何孟春到袁子让》,《船山学刊》,2009第3期。
    ◆林冬梅,《论李东阳弘治时期的文学思想》,《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